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罗定

2011-12-03 4页 doc 34KB 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8115

暂无简介

举报
罗定第二编 罗定市概述 罗定市地处粤西山区。东邻云安,西接广西岑溪,北为郁南,南为信宜、阳春。2002年全市面积23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人,设24个镇,市政府设在罗城镇,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距广州240余公里。 罗定的来由 罗定市历史悠久。远在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沙河流域,已有人类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
罗定
第二编 罗定市概述 罗定市地处粤西山区。东邻云安,西接广西岑溪,北为郁南,南为信宜、阳春。2002年全市面积23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人,设24个镇,市政府设在罗城镇,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距广州240余公里。 罗定的来由 罗定市历史悠久。远在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沙河流域,已有人类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罗定属苍梧郡端溪县地。东晋末年,在罗定地设立龙乡、夫阮两个县,龙乡治所在今太平镇潭白管理区(关于夫阮县城,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和徐俊鸣认为在罗定盆地的西缘)。这是罗定设县的开始。 罗定自晋末建立县治后,地位迅速上升,龙乡建县仅数年,晋康郡就由元溪县迁来龙乡县。自此,罗定太平便成为郡治所在地,直到北宋初,相沿六百多年。期间,曾一度改设广熙郡,但郡城仍设在罗定。 到了南朝梁、陈年间(公元502-581年),曾在罗定地设置一州(泷州);三郡(平原郡、开阳郡、罗阳郡);六县(龙乡县、夫阮县、永熙县、罗平县、开阳县、安南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郡改行州县制,罗定地设一州四县。24年后,撤州改行郡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镜为中心设立永熙郡,仍以太平潭白为郡城,永熙郡下辖泷水县、永熙县(均在罗定)、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永业县(今岑溪)六个县。这是罗定历史上最大辖境。 唐初改永熙郡为泷州,在罗定境内恢复一州四县政制。后泷州改名开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泷州,所辖泷水、开阳、永熙(后改永宁)、安南(后改镇南)四县,大致包括罗定全部及云浮、信宜、郁南、岑溪小部分地区。北宋开宝六年,撤销泷州,四县并为泷水一县,长达六百多年。 明万历年(公元1577年),因罗旁地区的“瑶乱”被平定,在泷水县置直隶州,取罗旁平定之意,名为罗定州。罗定之名从此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管辖东安(云浮县)、西宁(郁南县)两县,俗称“三罗”,至辛亥革命改罗定州为罗定县止。三罗地区成为广东一个重要行政区域,长达三百四十余年。 罗定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2月1日公布了首批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罗定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独特的文化、秀丽的风景而名列榜上。 罗定先民们在一万年前便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他们从山洞穴居走向山丘建屋定居;从原始群走向氏族社会;从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经过数千年的融合发展,成为百越民族的一个成员,有着相同图腾信仰,有着共同文化特征。 到1700多年前的东晋王朝,罗定地区居民仍是越族人。故历代王朝在罗定实行越族酋长自治制度。到东晋末年,在今罗定设置龙乡、夫阮二县时,县名便是来自越语译音。如“夫阮”就是越语“荒地的村”的意思。两县的行政长官亦由当地越族酋长担任。 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居民因战乱灾难大举南迁,不少豪门大族亦随之落籍岭南。他们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加速了罗定土著越族的封建化进程。以使用铜鼓著称的古代越族,到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俚、僚族。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泷州刺史陈行范领导僚族人民反唐称帝,攻占了粤西四十余城。唐王朝派宦官杨思勖率十万大军围剿泷州,陈行范与六万多起义僚人被杀,许多僚人因此被迫西迁。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间改称僮族(今壮族)。 唐朝末年,原在荆楚地区生活的瑶族大举南迁,徙落今两广各地。此后历五代、唐、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罗定地区的居民以瑶族和僮族为主体。 宋元明时,罗定地区的瑶、僮两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统治压迫的斗争此起彼落,持续二百多年。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罗定瑶民,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小部分避居深山。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与此同时,官府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垦荒,大批汉族人纷纷迁居泷江两岸。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罗定围剿瑶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罗定。此后,大批汉人继续迁入,罗定居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瑶、僮两族逐渐改变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 古代罗定虽地处岭南,声名却远播神州。历代均有著名的历史人物涉足罗定,如唐朝的诗人宋之问、武后宰相张柬之、桓彦范、宋词人朱敦儒;明代学者张国经;清代学者屈大均、黄河澄、翁方纲、何仁镜等,都曾避乱或寓居罗定,留下了许多题咏。明万历年以来,出任罗定地方官者多文韬武略,如陈璘、郑人逵、张国经、洪颐煊、宋起凤等,他们启贤兴学,促进了罗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到民国时,罗定成为广东的文化县之一。 罗定方言也很独特,有白话(近似广州话)、能古话、客家话、漳州话、阳山话及瑶话等。其中以能古话最具地方特色,与广西东部的“地古话”较接近,是以古代俚语、僚语和中古音为基础,与多种语言长期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方言。“能古话”主要集中在围底河流域丘陵地区,它自成体系,极具稳定性,故能从古代流传至今而不被别的方言同化。 罗定保存有大批珍贵的文物古迹。目前,全市登记的文物景点有13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名胜古迹有龙龛岩摩崖石刻、文塔、蔡廷锴将军故居(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学宫、府第民居、罗定州城遗址(明清)、泷水故城(唐代)建水故城(唐代)等数十处。 罗定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古墓葬的发掘,令人瞩目。近20年来,岭南所发现的大中型战国墓葬,最大的有三座其中两座在罗定,这就是著名的太平镇南门垌战国墓和罗平镇背夫山战国墓。两处墓葬出土文物近200件,其中4件青铜鉴为广东所仅见,铸造精美,肩腹部有细密的蟠螭纹,耳当是蟠螭纹组成的兽面和兽头装饰,这饰物非王者莫属,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墓中出土的青铜镰、叉、云纹鼎、三叶矛、三棱镞,为广东前所未见。在罗定罗镜鹤咀山发现的南朝墓是目前岭南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南朝墓葬。墓中出土精美的越窑青瓷56件,是一千多年前青黄釉瓷器中的精品。墓中还出土了金手镯、金指环、铜镜、陶器等物。金手镯上面凿有几组栩栩如生的神兽异草图案,镂刻工艺巧夺天工,在唐以前的金饰物中,还未见如此精美的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送北京和香港等地展览。罗定还是岭南出土铜鼓最多的地方之一,已发现汉至晋代铜鼓出土点12处,出土铜鼓16面。这种古代民族用器至今仍在西南、海南各民族中以及东南亚各国民族中使用,说明古代罗定曾是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此外,在罗定还出土过青铜车马器及饰物,其精美程度可与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车马饰物相比美。 罗定市是蔡廷锴将军的故乡 罗定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全年无雪期345天,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适宜水稻、花生、大豆、蚕桑、甘蔗等农作物生长,一年四季均可种作。境内多山地,盛产桂皮、桂油、松香、茶叶、香粉、竹木等土特产,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锰矿等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充裕,能工巧匠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由于长期受旧时代落后制度的束缚,水利不兴,“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国民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生活十分分贫苦。罗定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在本土难以谋生,就靠从军、读书、走“三行”(铁、木、泥水匠)和做水贩、走南闯北、寻找生活出路。 罗定历代从军人多,到民国时期达到高潮。几乎村无空白。他们当中,不乏为反对军阀割据,为抗日救国、为人民解放而投军之士,但更多的是被抽壮丁,或因生活无着而“卖猪仔兵”以求生计的。他们当中一些人,凭着人穷不怕死的精神,辗转沙场,成为军中的风云人物。县人蔡廷锴,出身贫苦,青年投身军旅,在平定广东军阀叛乱,参加北阀战争和对日抗战中,累立战功,晋升至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兼军长。是扬名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主帅,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民国后期,他为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蔡廷锴外,罗定在民国期间还出过15个将级军官。其中有二个兵团司令,8个军长(或军级人物)。虽地处穷乡僻壤,竟然人才辈出,战将名扬,实不失为罗定的一大特色。 读书,是罗定人求出路的又一条重要渠道。建国前,罗定人虽然穷,但宁愿捱饥抵寒,甚至破产负债送子女上学的不在少数。不少穷家子弟,靠假日担柴卖木筹措学费,自带杂粮充饥,年复一年寒窗苦读,众多的人才就此脱颖而出。民国时期,罗定籍教师已遍布于西江流域乃至粤西各县。除了教学,罗定人在文坛和科技领域中,卓有成就的人也为数不少。 罗定人素有能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没有机会当兵或读书的人,就凭一身气力和手艺谋求出路,从事“走三行”、挑运、理发、缝衣等行业。除此,罗定人靠一双草鞋,一担箩筐,穿州过省做买卖,做小商贩的也不少,飘洋过海谋生者亦不乏其人。 在建国前的漫长岁月时里,罗定人浪迹江湖而衣锦还乡,或在本地钻营而发达的固然有,但置身于全市百十万人之中,毕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罗定人,依旧一贫如洗,苦挣岁月。罗定的山河,也世代不见改观。 罗定市的今天多姿多彩 罗定人不但创造辉煌的过去,解放后,罗定春回大地,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市场经济之大潮,罗定人民正携手共建多姿多彩的今天。 ——工业以省级先进企业广东液压泵厂、罗定无线电厂为支柱的机电系列企业,以水泥为支柱的建材系列企业,以林化厂为支柱的化工系列企业,以银河纺织集团公司为支柱的轻纺系列企业,以市服装集团公司为支柱的服装系列企业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农业基础扎实,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由于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尤其是引、蓄、提、电相结合的水利水电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粮食十多年来持续稳产高产,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995年被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评价中心评为中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市(排名第29位),1997年水稻亩产达1007公斤。成为吨谷市。1991年3月12日,在全国植树造林表彰大会上,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授与罗定县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2年,罗定县达到广东省绿化标准。1996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 ——外向性经济起步早发展快。“三资”“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到320多家,遍及电子、纺织轻工、化工、机械等10多个行业,项目规模由小到大,并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成为广东省山区县(市)出口创汇大户之一。1996年7月,海关总署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罗定海关”,隶属广州海关领导,为我市和周边县市的对外贸易交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基础建设加快,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交通方面,有可供82座客机升降的飞机场;有通往云浮、岑溪、阳春、信宜、南江口岸等5条共长210公里的一级加大标准水泥路;有自筹资金建设的罗定到阳春春湾的全长62.3公里的地方铁路;有“借水通航”的南江港码头。能源方面,实行自办水电、火电和连接省电网三项并举,实现村村通电。全市水电装机容量4.76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4.7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亿千瓦时。通讯方面,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中继线路光纤化,程控电话、图文传真、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使用十分普遍。 ——市政建设进展快,城区格局新。城市建设围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城区建设面积已达16.1平方公里,街道总长140公里。城区建设逐步实现绿化、美化、净化。1995年3月,省政府批准罗定市的城区总体规划到2010年扩大到56.1平方公里面积、40万人口,成为以轻纺和建材工业为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1996年被省政府定为13个创建文明城市试点之一。1997年,城市规划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荣获广东省“南粤杯”。 文化卫生事业得到相应的发展,罗定人爱读书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1979年被广东省教育厅宣布为基本无文盲县,1982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基本普及小学县称号。基础教育保持稳定,全日制教育稳步发展,成人教育发展较快。在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优异成绩。2001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文化先进市。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再次被评为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目前,市正加快重点项目和基础建设步伐。25万千瓦火电厂已于2001年底奠基兴建,罗岑铁路项目已经国家计委批准同意建设,2002年底前可动工兴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已于2001年9月成立,并招生开学,广东罗定国家储备粮库,罗定实验中学新校区,龙岗花园式住宅小区,垃圾处理厂已先后动工兴建。相信108万的罗定人民一定能够进一步确立开拓进取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建设更光辉灿烂、繁荣昌盛的明天。 罗定的明天会更美好!
/
本文档为【罗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