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匈奴人的发型与发殉考

2011-11-28 8页 pdf 1MB 1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6253

暂无简介

举报
匈奴人的发型与发殉考 2008年 9月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Sep. 2008 第 29卷 第 5期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Vo.l 29 l . 5 匈奴人的发型与发殉考 马利清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 ]通过对匈奴墓葬出土的发辫实物以及陶俑、壁画等考古资料的梳理 ,参照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对匈奴人 /披发0、/椎结0、/编发0、/索头0等发型的辨析可知, 匈奴人的发型包括:披发, 又有各种变化;长发 后披,尾端扎松松的马尾巴;辫发,有两股、...
匈奴人的发型与发殉考
2008年 9月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Sep. 2008 第 29卷 第 5期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Vo.l 29 l . 5 匈奴人的发型与发殉考 马利清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 ]通过对匈奴墓葬出土的发辫实物以及陶俑、壁画等考古资料的梳理 ,参照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对匈奴人 /披发0、/椎结0、/编发0、/索头0等发型的辨析可知, 匈奴人的发型包括:披发, 又有各种变化;长发 后披,尾端扎松松的马尾巴;辫发,有两股、三股之分;盘发, 两鬓和脑后披发,头顶结髻。而以头发殉葬是匈奴 特有的丧葬习俗,可能与匈奴人的宗教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发现不仅为研究匈奴墓葬提供了重要 资料,修正了历史文献中相关记载的错误, 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为探索匈奴人种问题、匈奴的社会制度和社会 性质、思想观念, 及其对其他民族的影响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匈奴;发型;发殉 [中图分类号 ]K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325281( 2008) 0520033208 在以往的研究中,史学界对匈奴人的发型是披 发还是椎结没有太大的争议。中国古代文献对匈 奴人的发式也有明确记载。如 /胡貉匈奴之国, 纵 体施发,箕倨反言 0 [ 1] (卷 115齐俗训 6 ) ; /突厥, 其俗披发 左衽,犹古之匈奴也0 [ 2 ] (卷 505异域下 # 突厥传 6 ) ; / (李 )陵、 (卫 )律 , , 两人皆胡服椎结 0 [ 3] (卷 545李广苏建传 6 )。相 关的出土文物也印证了这一点。如德列斯图依墓 地 M33头骨下有两边分开的头发显然是披发 [ 4]。 披发应是蓄留全发, 较长, 向后或分开向两侧梳。 在中外出土的匈奴及其相关文物中, 有一些是表现 匈奴人形象的。如陕西茂陵霍去病墓石刻 /马踏 匈奴0中的匈奴人形象,西安客省庄M140出土的 2 件铜饰牌上的摔跤人物 ¹ ,西岔沟出土的匈奴武士 捉俘图和驾车图青铜饰牌上的人物 [ 5 ] , 蒙古出土 的被认为是匈奴的胡人银像 [ 6] ( P. 38) ,以及 2001年 西安郊区战国晚期秦人墓出土的 5件鄂尔多斯式 饰牌模具陶范中的 1件匈奴人物形象的母子相拥 图 º。后二者图像较为清晰,其面部轮廓是典型的 [收稿日期 ] 2008205214 [作者简介 ]马利清, 女,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 授,博士。 蒙古人种特征,即宽面型, 高颧骨,细眼睛, 鼻子不 高,眼眶不深,头发后披, 与文献记载的匈奴人披发 相吻合。其中, 绝大多数文物中匈奴人的发型均可 以 /披发0称之, 而披发的形式复杂多变, 绝不止是 今人所谓的长发披肩那么简单。 从出土实物看, 匈奴人披发的形式至少有这么 几种:一是以德列斯图依墓地 M33头发为代表的 披长发过肩的发型;二是披短发后梳, 如西岔沟出 土的车夫驱车铜饰牌, 车夫及车内 2人均披短 发 [ 5] , 西伯利亚地区出土的 1件狩猎纹饰牌和 1件 树下休憩图饰牌中均见披短发者 [ 7 ] , 东京国立博 物馆藏的骆驼形匈奴银饰牌, 两个驼峰之间露出一 披短发人物 [ 8] ,内蒙古凤凰山及乌兰陶勒盖 [ 9]、张 龙圪旦 [ 10]汉墓所出陶俑与此发型同;三是前额、脑 33 ¹ º 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 5沣西发掘 6,文物出 版社 1963年 3月出版, 第 138~ 140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沣西发掘队 5 1955~ 19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 6, 5考 古6 1959年第 10期。 参见岳连建、张明惠 5西安北郊发掘一座战国晚期铸铜工匠 墓6, 5中国文物报 62001年 12月 7日第 2版; 岳连建 5西安北 郊战国晚期铸铜工匠墓初论 6, 5考古与文物 6 2002年先秦考 古专号。 后皆披短发,犹如小儿的锅盖头, 蒙古国发现的胡 人银像及包头召湾出土的着帽男俑即此发型。这 说明匈奴各部落之间发型不尽相同。史载北匈奴 的一部西迁占领乌孙故地后建立的悦般国 /俗剪 发齐眉,以醍醐涂之, 昱昱然光泽 0 [ 11] (卷 1025西域传 6 ) ; 南匈奴的宇文莫槐部 /人皆剪发留其顶上,以为首 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 0[ 11] (卷 1035匈奴宇文莫槐列传 6 )。内 蒙古境内出土的这些披短发的俑所反映的或许就 是南匈奴人的发型特征。至于椎结, 传统观点以长 安县客省庄 M140匈奴墓所出 2件武士角斗纹铜 饰牌中的发型形象地加以解释, 即披长发过肩, 稍 有变化的是发尾末端有绳索扎系。通常将其视为 披长发的一种特殊发型。 而诺音乌拉匈奴墓大量出土的发辫实物证明, 匈奴人的发型除了有披发,还十分流行梳发辫。在 蒙古国诺音乌拉匈奴墓中常常出土保存完好的发 辫及分缕发束实物。如M1出土有 21条装在绸布 口袋中的头发; M6出土 85条 ¹ ; /康德拉梯也夫墓 葬中发现装在锦囊中的 8缕头发 [ 12] ( PP. 375~ 412) , 一 说为 14条 [ 12] ( PP. 375~ 412 ) ;另一墓中出有粗细不一的 17条黑色发辫, 缚以红绳, 一般以为是妇女的发 辫 º。其中一些发辫是常见的三股辫,还有两股辫 以及未经编结的发束。有的装在丝绸锦囊或发套 中,更有一些发套上端还缝有小袋, 里面还装有指 甲 [ 13]。俄罗斯考古学家鲁金科在 20世纪 60年代 出版的 5匈奴文化与诺音乌拉巨冢6 [ 13 ]中记录了这 些特殊的殉葬物品;科兹洛夫在其相关发掘记录中 也说墓中 /女有辫者髻者0»。此外, 高勒毛都M15 出土 1束发辫 [ 13] ,德列斯图依墓地 M10死者右肩 上有 1条发辫,该墓主人为一女性 [ 4] , M33头骨下 有两边分开的头发。这种编发同样在内蒙古翁牛 特旗征集的 1件青铜透雕饰牌上可以清晰地见到, 驾车者脑后梳 1条又粗又长的三股辫。完全相同 造型的饰牌在 5内蒙古长城地带 6也收录有 1件。 而在西方人的绘画雕塑作品中,匈人领袖阿提拉的 形象也常常是编着两条大辫子,应非偶然。俄罗斯 考古学家鲁金科认为,至少女性中有大量的发辫。 5史记# 匈奴列传 6记载汉文帝曾遗赠冒顿单 于 /比余一, 黄金饰具带一, 黄金胥纰一 0。 /比 余 0,颜师古注 /辫发之饰也, 以金为之 0, 果如此, 则间接地说明匈奴人是有辫发的。据 5汉书 6记 载,汉武帝 /获白麟, 一角而五蹄。时又得奇木, 其 枝旁出,辄复合于木上 0。终军奏曰: / - , , 今野 兽并角,明同本也;众支内附, 示无外也。若此之 应,殆将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要衣裳而蒙化 者焉。斯拱而俟之耳! . 后数月, 越地及匈奴名王 有 率 众 来 降 者, 时 皆 以 军 言 为 中。0 [ 3 ] (卷 645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6 )这里所说的 /编发0、 /左衽 0就是指代匈奴和越人。而西方文献中对匈 人的发式也同样有辫发的记载。东罗马史家 Pris2 cus5出使匈奴王阿提拉汗庭记行 6 [ 14]记述了阿提 拉时代的匈奴贵族的葬俗, /男子们剪下自己的辫 子0, 正与诺音乌拉匈奴墓发现的大量发辫、发束 相吻合。 5世纪末希腊史学家措西莫斯 5新历史 6 中说匈人头发蓬乱或扎成辫子,并将一部分头发剃 掉 [ 14]。后世的西人尽管对匈奴人的长相存在争 议,但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影视作品都无例外地 在匈奴的发式上达成一致,匈人的领袖阿提拉的形 象是编着两条长辫的。高勒毛都、德列斯图依等匈 奴墓葬中陆续公布的出土资料也证实了匈奴的编 发习俗。由此看来, 匈奴人中确实存在编发。 不仅如此, 匈奴的辫发之中应有部分是为了盘 发结髻的。诺音乌拉等墓地出土的大量长发辫发 束,其中可能就有用来盘发为髻的, 这亦从科兹洛 夫所说墓主人 /女有辫者髻者 0可以证实。近年 来,内蒙古鄂托克旗凤凰山汉墓 M1壁画中的两鬓 垂发的人物及包头一带发现的两鬓垂发头顶结髻 的胡人俑很可能与此相关。这种两鬓垂发、头顶结 髻的独特发型在包头附近地区同期出土的汉墓女 俑身上多次出现, 如包头召湾汉墓 M63: 22、M63: 23、M84: 5[ 10] ; 召潭汉墓 M3: 5[ 10 ] ;观音庙 M2: 4、 M2: 6、M3: 2、M3: 4[ 10] ;下窝尔吐壕M3: 1[ 10 ]以及西 壕口 [ 10 ]、孟家梁 [ 15]汉墓中均有束这种发型的男女 俑。其中召湾 M63出土 3件陶俑, M63 B 22、 M63B 23女俑跪姿作淘米状、烧火状, 盘头, 头顶右 上方挽一锥髻。脑后披发,两鬓垂发。M63B 24男 俑,捧物状,戴帽,头顶发后梳,与两鬓后梳发相结, 前额、脑后披发。M84出土黄釉陶俑, 女, 站立状, 头顶物, 头发施黑釉, 盘发, 右上方露出椎髻, 鬓角 34 ¹ º » 参见乌恩 5试论汉代匈奴与鲜卑遗迹的区别6,载于 5中国考古 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6, 文物出版社 1987年出版,第 136~ 150页;鲁金科 5匈奴文化与诺音乌拉巨冢 6,莫斯科 ) 列宁格 勒 1962年出版。 参见于右任 5考察外蒙古土谢图汗部诺颜山下苏珠克图地方 二百十二古墓记 6, 5新亚细亚 61932年第 3卷第 5期;林幹 5匈 奴史论文集 6,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第 596~ 597页。 参见于右任 5考察外蒙古土谢图汗部诺颜山下苏珠克图地方 二百十二古墓记 6, 5新亚细亚 61932年第 3卷第 5期;林幹 5匈 奴史论文集 6,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第 596~ 597页。 垂发。下窝尔吐壕M1出土陶俑 2件, 1件残, 1件 为盘发,脑后、两鬓披发,跪立抱盆,作淘米状, 为庖 厨俑,以上时代均为西汉晚期。1992年在包头南 郊麻池乡观音庙村西北 M2、1994年西壕口村西 M3各出土一组陶俑, 每组 3个。M2为泥质灰陶, M 3为黄釉陶。陶俑均头顶盘发, 向右前方搭出一 小椎髻, 脑后披发, 两鬓垂发, 时代为西汉末东汉 初。这些陶俑的发型,不论男女两鬓各有一缕黑发 下垂 (釉陶则发施黑釉 ), 头顶盘发,上方形成一髻 居中或偏向右前方,脑后垂发。这些披发盘髻的人 物形象,其装束和发式皆不同于汉人。凤凰山汉墓 壁画中有着帽插羽翎人物形象,虽因着帽而无法究 明其发型全貌,但仍可清晰地看到脸颊两侧各有一 缕垂发。由以上陶俑的发式或可推测凤凰山 M1 女性发式的全貌,并进一步推测这些戴羽毛帽子、 两鬓披发的壁画人物也应是匈奴人形象 [ 16]。同墓 出土的还有 1件披短发的男俑, 与这种发型几乎完 全相同的男俑在杭锦旗乌兰陶勒盖、包头张龙圪旦 也有出土。画中细节有小儿骑羊的形象, 可说是对 5史记6中描述的匈奴人 /儿能骑羊, 引弓射鸟鼠, 少长则射狐兔0 [ 17] (卷 1105匈奴列传 6 )的生动具体的图解。 放牧图中二牛牛尾相对的表现手法则是典型的匈 奴传统艺术手法的再现。在西壁车马图中,三人乘 车出行图中左侧一穿黑衣者其披发的形式与出土 的匈奴饰牌完全相同。上述遗存均出自内蒙古中 南部汉代墓葬, 历史上汉代与匈奴活动密切相关, 出土这种独特的披发、结髻的形象当非偶然。而且 这些出土胡人俑的墓地往往发现一些与匈奴相关 的墓葬习俗, 如以马、牛、羊的头、蹄和骆驼等骨架 为殉牲;还有一些零星出土的与一般汉墓风格迥异 的出土物, 即鹿羊虎等动物金箔、桦树皮器、骨筷 子、骨鸣嘀、带有华丽的枝状角的鹿形器物, 等等, 一些墓主颈部还发现铁项圈等,这是匈奴流行的随 葬品和饰物。在张龙圪旦出土的画像砖上绘二马 相对奔驰状,风格粗犷,颇具匈奴动物纹青铜饰牌 的风格, 这些都流露出匈奴遗风的点滴痕迹。因 此,这些陶俑反映的就是汉代生活在这里的匈奴人 及其后裔的形象。由此,我们推测匈奴人的发型还 有两鬓披发、头顶盘髻的形式。 2001年, 在西安郊 区战国晚期秦人墓出土的 5件鄂尔多斯式饰牌模 具陶范中的一件母子相拥图中母亲的发式更像是 这种两边垂发,头顶盘髻的式样。许多学者认为, 文献中所谓匈奴人的 /椎结 0应是头顶挽椎状髻, 而非客省庄 M140所出的椎状马尾巴,而作为辫发 之饰的 /比余0很可能是用于头顶盘髻的。还有一 种说法认为, 这种头顶挽髻的发型就是文献中的 /索头 0。 史书中关于匈奴、拓拔鲜卑发式为 /索头0的 记载见于 5南齐书 # 魏虏传 6, 说拓跋氏 /披发左 衽,故呼为索头 0, 又说 /魏虏, 匈奴种也, 姓托跋 氏0 [ 18 ] (卷 575魏虏传 6 )。关于索头, 说法也不尽一致。 元胡三省注: /索头者, 以北人辫发, 谓之索头也。0 当今学者多认为, /索头 0意即头顶长发梳为发辫 或带有小髻, 由于髻辫犹如绳索一样, 故谓 /索 头0¹。更有学者认为: /索发、束发、被发、盘发、绳 发应是大同小异,都是一个意思:辫发。0[ 19]但也有 学者不同意此二说, 认为: / -索头 .既非髻、辫犹如 绳索,或辫发,也不是髡头后绳索余发,而是蓄留全 发后披,长到一定程度则以绳索在发端扎系。0[ 20] 如此则长安县客省庄 M140匈奴墓所出 2件武士 角斗纹铜饰牌中的披长发于后颈、发尾扎绳结系成 一把刷子式的发型才是 /索头 0。而这种盘髻使我 们不能不联想到匈奴人的 /椎结 0, 史书中所言匈 奴人的 /椎结0出于5汉书 #李广苏建传6记载: /后 (李 )陵、(卫 )律持牛酒劳汉使, 博饮, 两人皆胡服 椎结。0 [ 3] (卷 54)这二人到底是如上述胡人俑头顶结 椎状髻,脑后和两鬓头发披垂,还是像长安县客省 庄M140匈奴墓所出饰牌中的武士头发后披, 发尾 末端结椎状髻? /椎结0两说、/索头 0三解,其中都 涉及对客省庄出土饰牌的这一发型的解释。 史书中 /披发0和 /椎结0的出现并非连在一 起,未必有什么联系。客省庄M140匈奴墓所出的 披长发于后颈、发尾扎绳结系成一把刷子式的发型 到底是过去所认为的披发的一种, 还是叫做椎结, 抑或是索头,或者同一种发型有不同的称呼, 还难 有定论。颜师古注: /结读曰髻, 一撮之髻, 其形如 椎。0对 /髻 0一般的理解都是 /将头发挽束头顶做 髻如椎状0 [ 20 ]。如是,前述在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的 陶俑两鬓垂发、头顶结髻的发型就是 /椎结0形象 最生动的体现, 相比之下以绳索扎系马尾巴似乎与 /索头 0有更多的联系,但也有可能如胡三省注 /以 北人辫发0称为 /索头 0,因两股辫或三股辫的编结 35 ¹ 参见李逸友 5扎赉诺尔古墓为拓跋鲜卑遗迹论 6, 5中国考古学 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6, 文物出版社 1979年出版; 李逸友 5略 论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乌桓与鲜卑 6, 5考古与文物 6 1980 年第 2期;乌恩 5试论汉代匈奴与鲜卑遗迹的区别 6, 5中国考 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 6,文物出版社 1987年出版, 第 136 ~ 150页。 的确形似绳索。文献记载南北朝时拓跋鲜卑被称 为 /索头 0,亦即拓跋鲜卑也有类似匈奴的 /索头0 发型。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鲜卑与乌桓均以髡发为 主,即剃去四周部分保留中间头发。内蒙古和林格 尔东汉壁画墓中的少数民族髡发人物形象即印证 了乌桓的髡发。 5后汉书 #乌桓鲜卑列传 6有鲜卑 /唯婚姻先髡头 0 [ 21 ] (卷 905乌桓鲜卑传 6 )的记载。故有可 能并非鲜卑人都是髡发,或者婚前婚后发型亦有所 不同, 髡头似乎是作为成人仪式或者是否已婚的标 志。内蒙古扎赉诺尔M29鲜卑墓葬中出土的一例 发辫实物似可与匈奴比较。其发掘简报称 /头骨 右侧尚残存一节发辫 0[ 22] ,该墓为东汉早中期鲜卑 墓,墓主人经鉴定为女性。李逸友、乌恩等认为, /索头0意即头顶长发梳为发辫 ¹ ,如此则可与文献 记载匈奴、鲜卑共同的发型 /索头 0相印证。然辫 发并非某一个民族独有的发型,古今有很多民族都 喜爱辫发,见于史书记载的编发民族还有汉代的西 南边陲的 巂、昆明 [ 17 ] ( 5西南夷列传 6 )、三国 时的氐 人 [ 23] (卷 305魏书 # 乌丸鲜卑东夷传 6注 )、 晋 时 东 北 的 肃 慎 [ 24] (卷 975四夷列传 6 )、唐时的靺鞨 [ 25] (卷 199下 5北狄列传 6 )等。 可见, 编发在古代少数民族中不惟匈奴、鲜卑所有。 虽然目前出土实物中的发型尚不能完全解决 它们与文献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 人的发型既有各种长短披发, 也有梳发辫、头顶盘 发髻, 以及长发披肩末尾扎松松的马尾巴等多种样 式。可以印证文献所载所有关于匈奴 /披发 0、/椎 结 0、/编发 0、/索头 0等发型的记载不虚。从 5汉 书 6对李陵、卫律的发型描述,以及西人所记 /男子 们剪下自己的辫子 0来看, 匈奴男子也一样有辫 者、髻者。内蒙古境内出土的男俑女俑都有这种两 鬓披发头顶盘髻的发型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鲁金 科、科兹洛夫简单地由发辫推测墓主人为女性就不 一定准确了。 诺音乌拉等地出土的发束和发辫实物对于匈 奴考古研究中诸多问题的探索提供了珍贵的佐证, 对于研究匈奴人种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这些黑 而直的头发的各种指数的检验都显示出匈奴人与 现代蒙古人有密切关系。鲁金科在 5匈奴文化与 诺音乌拉巨冢 6一书中引用了当时对诺音乌拉毛 发与蒙古 ) 喀尔喀人、布里亚特人、朝鲜人、阿尔泰 人、芬兰 ) 乌戈尔人和斯拉夫人的毛发进行比较研 究后得出的结论:根据毛发横剖面的组织学鉴定, 发现它们具有一致性,但同时又有某些个体方面的 偏差。头发最厚的是朝鲜人,依照头发的厚度下面 依次为布里亚特人、蒙古 ) 喀尔喀人、阿尔泰人和 诺音乌拉人, 芬兰 ) 乌戈尔人的头发则比较稀疏, 最稀疏的是斯拉夫人 (包括大俄罗斯人、白俄罗斯 人和乌克兰人 )。至于头发的形状, 头发最直的是 诺音乌拉人,最弯曲的是斯拉夫人。头发形状的指 数依次为:诺音乌拉 79. 7;蒙古 ) 喀尔喀 77. 7;朝 鲜 76. 4;布里亚特 75. 8;阿尔泰 75. 0;芬兰 ) 乌戈 尔 70. 6;斯拉夫 64. 1。诺音乌拉匈奴人的发形指 数与蒙古人最接近。这样看来,按头发的类型也可 以看出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具有芬兰 ) 乌戈尔 人和斯拉夫人特征的个体很少见于诺音乌拉人中。 诺音乌拉人和斯基泰时代的阿尔泰人在头发上具 有本质的区别。后者的头发是黑褐色或褐色的头 发,发形为波浪状,指数为 64左右,米努辛斯克盆 地居民的头发属于这种类型, 即中国文献称为红发 人的民族。他们与黑头发的诺音乌拉人不同 [ 13 ]。 这些出土的黑色发辫从侧面证实了匈奴人属于蒙 古人种,其发形指数鉴定表明,匈奴与蒙古人种最 接近,而与欧罗巴人种最远。 同时, 大量发辫发束的出土也为研究匈奴墓葬 特殊的葬仪和殉葬制度、揭开历史上关于匈奴贵族 死后 /从死者数千 (十 )百人0的谜团提供了重要线 索。匈奴墓葬出土的发辫发束数量可观,且并非一 地偶然发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墓地的不同墓葬多次 出土,并且诺音乌拉墓地不仅贵族大墓殉葬头发, 普通墓葬也同样发现这一习俗,反映出身分等级不 同、地位不同的墓主均有使用头发殉葬的情况,可 见这是匈奴人中较为普遍的葬俗。从头发用丝绸、 锦囊包裹或用头套盛装的现象可以看出,匈奴人在 使用头发殉葬的习俗上表现得相当隆重,其重视的 程度反映出它们在葬仪中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意 义。头发被视为珍贵之物, 与指甲放在一起, 在亲 人死后作为极其重要的随葬物品放置在死者身边, 保存相当完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匈奴 人对肢体某些部位的特殊观念。在北方草原民族 中殉牲、随葬装饰品、马具、兵器和生活实用器物是 普遍的习俗,惟有匈奴墓葬将头发和指甲作为殉葬 品一起放在丝绸袋中,这是考古发现的独一无二的 葬制。以前有学者揣测, 由于 /匈奴俗尚鬼, 故主 人死亡后, 妻妾等以发辫及指甲相殉表示哀悼,并 36 ¹ 参见郭淑云 5原始活态文化 ) ) ) 萨满教透视 6,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1年出版,第 63页; 富育光 5萨满教与神话 6,辽宁大学 出版社 1990年出版。 且象征以身相殉。还有人认为发辫是鲜卑臣民对 匈奴单于死后所作的奉献 0 [ 26]。但很显然后说不 确切。正像谢剑所说,发辫不仅出于诺音乌拉的单 于陵墓,同时还在其他小型墓葬中出土 [ 26]。头发 和指甲都是耐久不腐的物品,历经 2000年而保存 完好, 的确是代替肉体伴随死去亲人到另一个世界 的最好寄托物。用其随葬或许也代表某种思念哀 悼之情如头发一样浓密深长, 如指甲一样坚固持 久。萨满教的确有对鬼神、偶像、人以及肢体某些 部位的崇拜。萨满教认为人死形灭后,灵魂可以继 续存在于死后的人的相应器官内, 主要是居于骨 骼、牙齿和头发之中, 牙、骨和头发最具有灵 性 [ 27] ( P. 63)。或许匈奴人对死者埋葬的隆重仪式与 萨满教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观念存在某种关系。 无独有偶,据载, 满族及其先民也有一种与发辫相 关的习俗,不同的是他们将战死他乡的族人就地安 葬,而在入殓前将死者的辫发剪下,用红布包裹,送 回死者生前的氏族, 由家人供奉, 表明魂归故 里 [ 27] ( P. 87)。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同样根植于萨 满信仰的 /发为藏魂之所 0的观念。可见, 以宗教 观念阐释发殉现象不无道理。 以头发和指甲来代替身殉的解释更可补正 5史记6关于 /从死者多至数千 (十 )百人 0的说法。 5史记# 匈奴列传 6中有关于匈奴人丧葬习俗的描 述: /其送死有棺椁衣衾。而无封树、丧服。近幸 臣妾从死者, 多至数千 (5汉书 6为十 ) ) ) 笔者注 ) 百人。0迄今发现的匈奴墓葬中无论是贵族还是普 通墓葬,无论是在墓内还是祭祀坑中, 从未发现一 例殉人现象,包括王族墓葬也都是单人葬,只见有 放在墓中的粗细不一、数量不等的发辫和发束。从 西方文献对 /匈人 0葬仪的记载我们或许可以窥见 头发在匈奴人丧葬习俗中的作用。约丹内斯整理 东罗马史家 Priscus5出使匈奴王阿提拉汗庭记行6 描述了阿提拉时代匈奴贵族的葬俗: /贵族或诸侯 的马要在其主人死后第三天、第七天或第四十九天 杀死, 由亲友享用。人们将葬礼后筵席所剩的东 西、马辔具、马鞍、武器一块烧掉, 然后把灰烬和食 物等陪葬品埋到离墓不远的地方 , , 男子们剪下 自己的辫子,在自己原先已令人害怕的脸上刻下深 深刀痕,用鲜血哀悼其领袖。0如果不是司马迁记 述有误,就是后世治史者对司马迁的记述理解有 误,所谓 /从死 0很可能是指 /从葬 0。在考古发掘 中,有高大封土和墓道的匈奴贵族大墓周围分布的 无墓道的中小型墓葬或许可以理解为 /近幸臣妾 从死者0的陪葬墓, 这显然是效仿汉代从葬制度, 只有皇亲贵族才有幸陪葬帝陵之侧。那些近幸臣 妾并没有一人被杀从死, 也许仅仅是割下自己的辫 子作为殉葬之物,所谓数十百人的从死者或许就是 这大大小小、为数不一的发辫和发束以及指甲,用 它们来象征从死的亲人。汉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 父母,不能轻易处置。三国时, 曹操用断发来象征 死刑执行军令, 其意义与匈奴人近幸臣妾以割发象 征以身殉葬如出一辙。 从上述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用头发殉葬的 /近幸臣妾 0应该也包括男性, 正如上文所述留发 辫和盘发髻的不仅仅是女性, 过去, 诺音乌拉匈奴 墓中出土的缚以红绳的发辫, 一般都认为是妇女的 发辫,但亦不能排除是男性发辫的可能。德列斯图 依墓地M10的墓主人经鉴别为一女性, 但并不能 说明殉葬的发辫的主人是何性别, 不能排除是其男 性亲人的可能性。 /男子们剪下自己的辫子 0就说 明了这一点。诺音乌拉M6中 85条发辫的主人更 可能有男有女。 过去很多学者研究匈奴的社会性质时认为,匈 奴是奴隶制国家, 5史记 6所载 /近幸臣妾从死者, 多至数千百人 0成为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之一。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看,殉葬的不是人而只是发辫, 所以这一论据显然已不能成立,匈奴人从未杀死奴 隶和战俘殉葬。再者,构成匈奴社会主体的牧人并 未脱离日常生产劳动,他们战时是出征的武士,自 备战马装备, 平时放牧, 他们都是劳动者, 是自由 民,而且都有自己的生产资料牲畜, 这是匈奴社会 主要经济支柱 ) ) ) 畜牧业生产的主力。且游牧生 产方式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并不适宜大规模的奴隶 集体劳动, 所谓的 /奴隶主 0也难以对奴隶劳动实 行监督,更无法想象以绳索镣铐绑缚着手脚的奴隶 如何进行野外的放牧。在以分散和自由移动为特 征的游牧经济中, 奴隶劳动也不可能占据主导地 位,不仅匈奴如此。前苏联学者波塔波夫等认为: / , , 在很多游牧民中,奴隶制度没有成为生产的 基础,虽然它曾以有限的规模长久保持下来, 例如 哈萨克人、土尔克明人、加尔梅克人以及其他部族 的富裕游牧民的家庭经济里, 一直保存到 19世纪。 游牧民的主要生产阶级不是奴隶, 而是普通的牲畜 饲养者 , , 0 [ 28] ( P1 17)这些考古出土的发殉资料从 一方面否定了用奴隶作为人殉的观点,以发辫代替 奴隶殉葬本身已表明某种程度的社会进步,这与典 型的奴隶制是根本不同的,与奴隶制下的任意杀殉 37 无关, 至少是没有支持匈奴社会属于奴隶制性质这 一说法。 学者也注意到这种辫发在墓葬中的出土可以 找到更早的实物例证,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异族 奴隶玉雕即有发辫装饰 [ 29]。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 M45也出土发辫实物 [ 30] , 该墓属于夏家店下层文 化,相当于夏商时期。过去学者认为, 夏家店下层 文化属于东胡族,为鲜卑乌桓先祖,故有说法认为, 鲜卑留辫发似可追溯到东胡。但目前看来,这一论 断受到人类学研究成果的挑战,从人种鉴定和遗传 学的角度看,夏家店下层文化并非东胡文化。它们 之间很难说有什么联系。内蒙古扎赉诺尔墓葬出 土发辫可能反映了受匈奴统治 3个世纪之久的鲜 卑人在发型上亦受到匈奴影响, 习染了匈奴习俗, 抑或鲜卑人本身即有辫发的习俗。扎赉诺尔和周 家地两例墓葬出土的发辫是否为殉葬之物,从报告 中无法判断,更有可能的是死者之物。包括高勒毛 都和德列斯图依匈奴墓出土的发辫, 因为仅见 1 条,并置于死者肩部, 也不排除是死者本人头发的 可能性。一两节发辫单独出现在墓葬中仅能说明 他们中也有留发辫这种发型,并不能反映是否有用 头发殉葬的习俗。迄今为止,考古资料反映出使用 头发作为重要的殉葬品的惟有匈奴, 在信仰萨满教 的匈奴人眼里万物有灵,头发和指甲因其耐久不腐 被视为身体的象征,代表活着的亲人永久陪伴在死 者左右,因而产生匈奴民族独特的发殉习俗。 [参考文献 ] [ 1]淮南子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54. [ 2]周书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71. [ 3]汉书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 4]米尼亚耶夫. 德列斯图依墓地 [M ].圣彼得堡, 1998. [ 5]孙守道. /匈奴西岔沟文化 0古墓群的发现 [ J]. 文物, 1960, ( 8). [ 6]山田信夫. 世界N 历史 [M ] . 东京:日本株式会社讲谈 社, 1985. [ 7]田广金, 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M ]. 北京:文物出 版社, 1986. [ 8]东京国立博物馆. 大草原N騎馬民族 [ Z].东京:株式会 社东京美术, 1997. [ 9]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 杭锦族乌兰陶勒盖汉墓发掘报 告 [ J].内蒙古文物考古, 1991, ( 1). [ 10]魏坚.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 [M ]. 北京: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 1998. [ 11]魏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 12]林幹.匈奴史论文选集 [C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 13]鲁金科. 匈奴文化与诺音乌拉巨冢 [M ]. 莫斯科 ) 列 宁格勒, 1962. [ 14]朱学渊. 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 [M ].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 15]李逸友. 包头市孟家梁汉墓 [ J]. 文物参考资料, 1956, ( 8) . [ 16]马利清. 内蒙古凤凰山汉墓壁画二题 [ J] . 考古与文 物, 2003, ( 2). [ 17]司马迁. 史记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 18]南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2. [ 19]郑英德. 试论室韦是蒙古族源 [A]. 北方民族关系史论 丛 (第 1辑 ) [ C].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4. [ 20]张久和, 傅宁. 东胡系各族发式考辨 [ J]. 内蒙古社会 科学, 1990, ( 5). [ 21]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 22]内蒙古文物工作队. 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发掘简报 [ J].考古, 1961, ( 12). [ 23]三国志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 24]晋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 25]旧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 26]谢剑.匈奴宗教信仰及其流变 [A].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集刊 (第 42本 # 第 4分册 ) [ C ]. 台北: 1971 年. [ 27]郭淑云. 原始活态文化 ) ) ) 萨满教透视 [M ]. 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28]波塔波夫, 等. 苏联关于游牧民族宗法封建关系问题 的讨论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妇好墓 [M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 [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1 内蒙古 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 [ J]. 考古, 1984, ( 5). (图形资料见第 39页、第 40页 ) 38 39 40
/
本文档为【匈奴人的发型与发殉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