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月)成功学习的关键~自我调整学习

2011-11-20 19页 pdf 414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7562

暂无简介

举报
月)成功学习的关键~自我调整学习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成功學習之關鍵~自我調整學習 王金國 本文刊登於課程與教學季刊,5卷1期, 145-164。 壹、 前言 自我調整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近年來教育心理學領 域中頗受重視的一個主題,許多教育學者及政策制定者甚至將之定為 正式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希望學生離開學校後還能繼續透過這種能 力導引自己學習 (Boekaerts,1997)。 自我調整是一種涉及個人的 (認知、情緒 )、...
月)成功学习的关键~自我调整学习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成功學習之關鍵~自我調整學習 王金國 本文刊登於課程與教學季刊,5卷1期, 145-164。 壹、 前言 自我調整學習 (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近年來教育心理學領 域中頗受重視的一個主題,許多教育學者及政策制定者甚至將之定為 正式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希望學生離開學校後還能繼續透過這種能 力導引自己學習 (Boekaerts,1997)。 自我調整是一種涉及個人的 (認知、情緒 )、行為的及情境的多向 度活動 (Lindner,1993;Boekaerts,1997; Zimmerman,1998),一位 能自我調整學習的學生他能覺察他所面對的作業要求及自己的能 力,他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且常將學習結果歸因為自己可控制的 部分 (如努力及策略的使用等 ),他也擁有一套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並 能適時地使用這些策略 (Perry,1998),此外,他能發展出能遷移於不 同學習情境脈絡的知識、技巧與態度 (Boekaerts,1999)。目前,自我 調整學習被認為是成功學習的關鍵,這個概念使人們對成功學習重新 下定義 (Lindner&Harris,1993; Boekaerts,1999)。本文將介紹與 自我調整學習的有關概念及協助學生發展自我調整學習能力的建議。 貳、 自我調整學習的定義 自我調整學習一詞是一個複雜的構念,且它並非來自於同一理論 觀點 (Lindner & Harris,1993),而是同時位於許多研究領域 (例如動 機 、 認 知 或 後 設 認 知 等 領 域 ) 的 交 界 點 (Alexander,1995 ; Boekaerts,1999),加上不同學者對之界定不同,故有很多說法,茲 摘述國內外相關文獻如下: 一、國內文獻: 林清山、程炳林 (民 84)認為自我調整學習為:「學習者能在動機 上、目標上、行動上、策略上積極地介入自己的學習的歷程。」其中 包括學習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及學習策略等四個成分。 劉佩雲 (民 89)認為自我調整學習為:「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後設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認知、後設動機及後設情感的互動,以行動控制策略 (action control strategy)防止干擾,維持並達成目標的歷程。」而所謂的行動控制 策略係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為維護當前意向,排除在達成目標過程中 可能產生的干擾因素所採取的應變策略。 洪福源 (民 89)認為自我調整學習為:「個人為了達成某項任務, 而設定目標,採用已存在的滿意策略 (content strategy)、監控目標 達成進步狀況、調節自己的想法、情感、行為的循環過程。」 二、國外文獻: Fox(1993)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是後設認知在學習過程的應用,在 此過程中,學生監控並調整其學習策略。監控的活動包括檢查工作內 容、判斷困難點及評估進退步情形,此外,他也能預測活動的結果。 Trawick & Corno(1995)指出自我調整學習涉及了意志控制 (volitional control)、動機因表及認知活動三個層面,其中意志控制 包括了目標保護及資源管理歷程;動機因素包括目標設定及成功期 望;認知活動則包括了自我監控及策略使用。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將自我調整學習定義為學生 為達成學習目標而自行產生思想、情感及行動的歷程 (Schunk,1998; Boekaerts,1999)。 Chamot, Barnhardt, EI-Dinary & Robbins(1999)指出自我調 整學習是認知、後設認知及動機彼此互動以創造有效學習的歷程,其 中 認 知 策 略 包 括 預 測 (predicting)、 視 覺 化 (visualizing)及 摘 要 (summarizing) ; 後 設 認 知 策 略 包 括 計 畫 (planning) 、 監 控 (monitoring)及評價 (evaluating);動機策略則可透過自我對話 (self talk)來協助達到目標。 J. Kuhl 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指的是個人根據需要結構 (need structure)設定目標並彈性使用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來解決與行動有 關衝突的一種個人能力 (Kehr, Bles,& Von Rosenstiel,1999) Pintrich(1999)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是指學生用以調整其認知 (如 不同的認知及後設認知策略 )及資源管理的策略,其中資源管理指的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是對環境的經營與控制。 Boekaerts(1999)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是指一系列關於認知及情意 交互關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訊息處理系統中的不同成分,彼此結 合在一起運作。Boekaerts(1999)指出有三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均曾提 出自我調整學習的概念,包括了對學習型態的研究 (research on learning styles)、後設認知及調整型態 (regulation styles)的研究及 自我理論 (theories of self),而整合這三個領域可形成自我調整學習 的三層模式圖 (如圖一 ),它包括了最內層的認知策略的選擇 (調整訊息 處理模式 ),指依不同材料及目的採用不同的認知策略;第二層的後 設認知知識與技能的使用 (調整學習歷程 ),指在學習過程中採計畫、 監控、評價及修正等策略;及最外層的目標設定及資源的選擇 (調整 自我 ),指對個人動機控制、意志控制及資源管理等策略。 自我 調整 學習 圖一 自我調整學習的三層模式圖 (引自 Boekaerts,1999, p.449) 綜合上述文獻,筆者認為自我調整學習係指「以學習目標為導 向,個人使用後設認知監控並調整其內在認知、動機與外在資源來達 成學習目標的活動。」 目標設定及資源的選擇 調整自我 使用後設認知指導個人學習 調整訊息處理模式 認知策略的選擇 調整學習歷程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參、 自我調節學習的假定 自我調整學習至今尚不是一個統一的理論,但許多學者均認同 自 我 調 整 學 習 具 有 以 下 的 假 定 ( 劉 佩 雲 , 民 89;Lindner,1993; Zimmerman,1998): 一、假定學習是涉及個人 (認知、動機 )成分、行為成分及情境成分的 多向度的歷程 (multidimensional process)。 二、假定個體會有目的性的、積極的使用一些特定的策略來使學習產 生最佳表現。 三、假定學習與動機並非獨立的,而是一種相互依賴的歷程。 四 、 假 定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 個 人 內 在 會 產 生 自 我 導 向 的 回 饋 圈 (self-oriented feedback loop)。 肆、 自我調整學習的成分 許多學者均曾分析自我調整學習的成分。國內林清山與程炳林 (民 84)歸納許多文獻指出自我調整學習歷程中至少涉及了四項成份,分 別是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及學習策略,其中學習 動機主要受工作價值的評估、成敗機率的信念及自我效能影響。 國外 Bruning, Schraw & Ronning(1995)則指出大部分的自我 調 整 學 習 理 論 均 包 括 三 個 核 心 成 分 , 分 別 是 後 設 認 知 的 覺 知 (metacognitive awareness)、策略使用 (strategy use)及動機控制 (motivational control)。其中,後設認知包括了認知的知識及認知的 調整兩部分,此種能力可以使學生選用最佳的策略並監控其效率;策 略使用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選擇性地選用策略並監控各策略 的效能;而動機控制則指個人設定目標、引發個人能力及表現的正向 信念及調整情緒以適應作業的要求。 此外,Moekaerts(1997)則認為自我調整學習包含二大類六成份 (如圖二 ),其中的每一成份代表一種先前知識。第一大類是認知方面 的自我調整;第二大類則是動機方面的自我調整,認知方面的自我調 整分為內容領域知識、認知策略及認知的調整策略;而動機方面的自 我調整則分為動機信念、動機策略及動機的調整策略。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歸納上述,筆者認為自我調整學習的主要成分包括了目標、後設 認知、策略使用、動機及意志 (volition)等五部分,在自我調整學習 歷程中,學習者以學習目標為導向,以後設認知選擇、使用、監控與 調整學習策略來達成學習目標,而在此歷程中,個體會使用行動控制 策略來確保目標達成。 自我調整 認知的自我調整 動機的自我調整 目標 策略使用 特定領域 知識 圖二 自我調整學習的六種成分模式(Boekaerts,1997) -與作業有關的信念、態度與價值 -策略信念 -能力信念 -目標取向 4 -概念性 知識 -程序性 -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s) -惰性(inert)知識 1 後設認知知識與動機信念認知領域 -產生一個新意向 -改變壓力並減少負面情緒 -事前(prospective)歸因與回溯 (restrospective)歸因 -奮力迴避 -使用社會資源 5 動機策略 -選擇注意 -解碼 -複誦 -精緻化 -結構化 -提問 -活化規則並應用 規則再應用 -修補 找尋新規則 -技能程序化 決定無規則可用 2 認知策略 -行為意向的心理表徵 -將行為意向與行動計晝聯結 -面對障礙時維持行動計畫,力求 行動趨勢 -放棄行動計畫及行為意向 6 動機調整策略 -學習目標的心理表徵 -行動計畫的設計 -監控過程並評估表現 3 認知調整策略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伍、自我調整學習的特性 (feature) 自我調整學習具有許多特性,茲分析如下: 一、自我調整學習強調個別化 (individuality): 自我調整學習是個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目標導向及對自己 行為、動機及認知自我控制的活動,因此它是個別的 (Pintrich,1995)。 二、自我調整學習是主動的歷程,強調學生的學習責任: 自我調整學習是人本教育 (humanistic education)的一項重要概 念,它主張學生對其學習活動有主動參與權,認為學生應是自我引導 (self-directed)、自我激勵 (self-motivated)的學習者,而非被動的訊息 接收者 (Slavin,1994)。此外,自我調整學習主張個人自己選擇目標、 調整學習策略、診斷及補救,強調學生的學習責任。 三、自我調整學習受目標取向 (goal orientations)影響: 目標取向與目標設定不同,目標取向則是指個人完成任務的目 的 , 而 目 標 設 定 則 指 特 定 的 結 果 (Zimmerman,1999) 。 學 者 Pintrich(1999)曾將目標取向區分為精熟目標取向 (指使用自設的標 準或為自我改善而學習 )、外在目標取向 (指為了取得好成績或取悅別 人而學習 )及能力比較取向 (指為了比人有好的能力或表現而學習 )等 三類,而 Bruning et al.(1995)則將之分為學習取向及表現取向。事 實上,不同的目標取向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如表一 )(Bruning et al.,1995; Lemos,1999;McCown, Driscoll & Roop,1996;Orwrod,2000)。 表一 學習取向與表現取向學生的特徵 (引自 Bruning et al.,1995, p.158) 學習取向 表現取向 增進能力 尋求挑戰 堅持 將成功歸因於努力 對失敗給予正面回應 有效地使用策略 自我調整 證明能力 避免挑戰 放棄 將成功歸因於能力 對失敗給予負面回應 使用不適當的策略 無助感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四、自我調整學習強調內在回饋 (internal feedback) 一位自我調整學習者他能透過內在回饋來調整策略或行動,而一 位還無法調整自己學習的人則須要外在調整 (external regulation) 來處理及統整新資訊 (Boekaerts,1997)。 五、自我調整學習強調行動控制 (action control): 在學習歷程中,目標設定與計畫只提供學習者意向 (intention), 它只是行動的開端,不能確保能成功的表現,它還需要行動控制。換 句話說,光只有動機及目標是不夠的,還需要對目標做承諾,更需要 以行動控制去克服一些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干擾因素,它也是自我調整 學習中重要的活動 (劉佩雲 ,民 89;Zimmerman,1999)。 六、自我調整學習者將成敗歸因於可控制的因素 一位能自我調整學習的人,他能對任務及自己能力有所覺察,具 有較高的效能感,同時也會將事後成敗歸因於可控制的因素 (如努力 及策略使用 ),同時,他們也能適切地使用學習及解決問題策略 (Perry,1998)。 七、自我調整學習是一項循環的歷程 自我調整學習是一項循環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學習者會監控個 體的認知及動機活動,若個體所使用的策略無法達成既定的目標,則 他會重新使用別的方法。 八、自我調整學習與年齡有關,且是可教的 (teachable): B. J. Zimmerman 指出自我調整能力與兒童的年齡有關,七歲以 下的兒童常無法覺知自己的後設認知策略,而但當兒童逐漸長大,他 們的後設認知及自我覺察的能力將會隨著年齡而發展 (Sprinthall, Sprrinthall & Oja,1994)。此外,自我調整學習的能力是可教的 (Pintrich,1995),研究指出自我調整訓練有助於學生自我調整能力的 提昇 (張景媛 ,民 81)。 陸、自我調整學習者的特徵 自我調整學習者具有許多特徵,詳如以下說明: 一、會設定明確 (specific)、具挑戰但可得的且近側的 (proximal)目標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Tuckman,1992;Zimmerman,1998)。 二、採學習取向目標,而非表現取向目標 (Lindner & Harris,1993; Salisbury-Glennon, Gorrell, Sanders, Boyd & Kamen,1999) 目標取向是影響學習與成就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學者將目標 取向分為學習取向與表現取向兩種,學習取向者視精熟學習材料為主 要目標,而表現取向則以對他人展現能力為主要目標,而研究發現 (Salisbury-Glennon et al.,1999)自我調整學習者多採持有學習取向 之目標。 三、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的是個人對自己從事某項學習或表現的能力信念 (Schunk,1996),它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成就表現,自我效能感愈高的 人,其動機愈強且會能展現高品質的學習策略,這樣的人較能達成排 戰 性 的 目 標 (劉 佩 雲 ,民 89)。 許 多 學 者 (Salisbury-Glennon et al.,1999)均指出自我調整學習者均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四、高內在動機: 自我調整學習除了需要學習者具有技巧 (skill)外,也要學習者有 意願 (will) (Pintrich & De Groot,1990)。自我調整學習者重視學習 本身,動機也來自己內在而非外在,換句話說,一位自我調整學習者 通常有較高的內在動機 (Woolfolk1998)。 五、擁有多元的策略 自我調整學習者擁有許多不同的策略,且能同時使用適當的策略 來協助達到目標,這些策略至少包括認知的學習策略、後設認知與自 我調整策略、及資源管理策略等三大類 (Pinrich,1999;Winne,1995): (一 )認知的學習策略 (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所謂認知 的學習策略泛指學習者所使用的任何有助於知識獲得、保留與回憶等 訊息處理的行為與思考活動 (張新仁 ,民 79;陳李綢 ,民 84),如複誦策 略 (rehearsal) 、 精 緻 化 (elaboration) 策 略 及 組 織 策 略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等。 ( 二 ) 後 設 認 知 與 自 我 調 整 策 略 (metacognitive and self-regulatory strategies):後設認知包含了二個層面,一是後設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認知知識;另一則是認知的自我調整。前者係指個人對人、作業及策 略變項的知識;後者則是個人對其認知及實際行為之監控與調整,具 體的策略包括了計畫 (如設定目標、在閱讀文前先提問等 )、監控 (如自 我測驗 )及調整策略 (如重讀、調整速度 )。Hohn(1995)曾將自我調整 學習策略整理如表二。 表二 自我調整學習策略 (引自 Hohn,1995,p.179) 策略 典型的陳述 1. 自我評價 2. 組織與遷移 3. 目標設定與計畫 4. 尋找資訊 5. 保持記錄與監控 6. 環境結構 7. 自我獎勵 8. 複誦與記憶 9-11 尋找社會性協助 12-14 回顧記錄 15 其他 我檢查自己的工作並確信正確 我寫作業時先擬大綱 我在考試前兩個星期開始準備並督促自 己 在寫作業前我會到圖書館儘可能找尋可 用的資訊 我留著一張錯字的記錄單 當我要專心做事時我會把收音機關掉 如果考試考得好,我將犒賞自己一場電影 我將持續把這個公式寫下直到我把它記 住 如果我有困難,我會找人協助 (9)同 儕 ;(10)老師 ; (11)成人 當準備考試時,我會回顧 (12)筆記 ;(13)測 驗 ;(14)教科書 我照著老師說的來做 (三 )資源管理策略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資源管 理策略係指學生對其所處環境的管理與控制,其中包括了時間分配、 個人努力的程度、讀書的環境等資源,此外也包括了透過尋求協助的 策略來請教師及同儕協助。 六、能行動控制 (action control): 自我調整學習者在學習過程會中會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擾因素保 護並貫徹意向,而自我調整學習能力較差者則易分心,間接影響學習 結果 (劉佩雲 ,民 89)。 七、能定期自我評價 一位自我調整學習者會定期地從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的工 作 (Schuck,1996),而透過自我評價可以提供後續行動的參考。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八、能自我監控 自我調整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對自己的認知及情意能妥善地 掌控,察覺學習過程中阻礙學習的困難點且在必要時能修正策略,同 時他們也能監控自己的進度 (Butler& Winne,1995;Winne,1995)。 九、將成敗歸因於可控制的因素: 自我調整學習者會將成敗歸因於策略的使用、學習的方法及練習 等可控制的因素,而生手則會將成敗歸因於能力的限制 (Zimmerman,1998)。 柒、自我調整學習的歷程及運作模式 關於自我調整學習的歷程及運作模式,許多學者均曾為之提出說 明,茲整理 Bandura、Zimmerman、Lindner & Harris 及 Winne 的看法如下。 一、自我調整學習的歷程: A. Bandura 將 自 我 調 整 的 歷 程 分 為 三 , 分 別 是 自 我 觀 察 (self-observation) 、 自 我 判 斷 (self-judgment) 及 自 我 反 應 (self-reaction),而這三個歷程彼此是交互作用的 (interact)。此理論 主張我們必須能觀察並了解自己的表現,然後根據個人標準做判斷, 最後再適當地予以回應。而當我們完成一項作業時,我們會評估自己 的表現,並在心中給予讚賞或批評,詳如以下說明 (Hohn,1995; Tuckman,1992;Schunk,1996;Schunk,1998): (一 )自我觀察: 指個體能對了解自己正在做什麼,對事情能正確地知覺,而不單 是習慣的表現,它可提供個人訂定標準及評價行為時所需的資訊,但 它並不足以構成自我調整學習。 (二 )自我判斷: 指個體根據內在的標準及與他人比較之後判斷當前表現的優 劣,它提供個人自我反應所需的資訊。 (三 )自我反應: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當個人自我判斷後可能有三種自我反應方式,分別是行為的 (behavioral)、個人的 (personal)及環境的 (environmental)反應,例 如在還沒完成功課前不出去玩即是行為的自我反應;個人的自我反應 則包括定修改目標或重新檢查工作狀況等;環境的自我反應則包括尋 求教師或同儕的協助,或重新安排讀書環境以利個人需要。 Zimmerman(1998)認為自我調整學習者所從事學習歷程是循環 式的,它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分別是先前的考慮 (forethought)、表 現 /意志的控制 (performance or volitional control)及 自我反省 (self-reflection)( 如 圖 三 ) , 各 階 段 內 又 各 有 幾 項 子 歷 程 (subprocesses)(如表三 ),詳細說明如下: 圖三 學習循習階段 (引自 Zimmerman,1998,p.3) (一 ) 先前的考慮: 先前的考慮又可細分為五種子歷程,分別是目標設定 (goal setting) 、 策 略 性 計 畫 (strategic planning) 、 自 我 效 能 信 念 (self-efficacy beliefs)、目標 取向 (goal orientation)及 內在興趣 (intrinsic interest)。所謂目標設定指的是對特定學習結果的決定; 策略的計晝指的是為達成目標而選用的學習策略或方法,而目標設定 及策略性計畫又受許多個人信念所影響,如自我效能信念、目標取 向、內在興趣或作業的價值等。 (二 ) 表現或意志的控制: 表現或意志控制亦可分為三個子歷程,其中包括集中注意力 (attention focusing) 、 自 我 教 導 (self-instruction) 或 意 像 引 導 表現或意志控制 先前的考慮 自我反省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imaginal guidance)及自我監控 (self-monitoring),此部分可以協助 學生將焦點集中在作業上,使表現達到最理想狀態。 集中注意力是行動控制論者的主要論點之一,主要在於希望學習 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排除干擾因素,保護原有的意向。自我教導指的 是在學習過程中,個人透過自語來引導自己的行為表現,而像 (imagery)也是協助學習及記憶的有效方法。自我監控則是自我調整 學習活動中最關鍵的因素,係指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活動的覺察。 (三 )自我反省 自 我 反 省 階 段 可 細 分 為 四 個 子 歷 程 , 分 別 是 自 我 評 價 (self-evaluation)、歸因 (attributions)、自我反應 (self-reactions) 及適應 (adaptivity)。自我評價是自我反省的第一步驟,它是學習者 使用某些標準或目標對當前表現作判斷,而自我評價後則常常會對成 敗做因果解釋,此即是歸因。事實上,不同的歸因結果會導致不同的 反應,而自我調整學習者通常會透過歸因來找出學習困難之處,同時 會試圖發現找到最理想的策略,此即適應歷程。 整體而言,先前的考慮會影響表現與意志控制,而表現與意志控 制階段的活動又會影響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則最後又會影響後續的行 動,所以自我調整學習是一個循環的歷程。 表三 自我調整的循環階段及子歷程 (引自 Zimmerman,1998,p.4) 循環的自我調整階段 先前的考慮 表現 /意志控制 自我反省 目標設定 策略性計畫 自我效能信念 目標取向 內在興趣 集中注意力 自我教導 /意像引導 自我監控 自我評價 歸因 自我反應 適應 二、自我調整學習的運作模式 Lindner&Harris(1993)曾建構了自我調整學習的運作模式 (如圖 四 ),主張自我調整學習包含了六個不同的向度 (dimensions),如以 下說明: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一 )知識論信念 (epistemological beliefs):係指對知識的本質及認識 歷程的一種自身未意識 (unconscious)到的信念系統。 (二 )動機 (motivation):指個人內在引發個體行動的因素,包括了目 標價值性 (goal value)、目標的可接近性 (goal accessibility)及自 我效能等。 (三 )後設認知:係指個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知識、覺察與調整,透過 後設認知,個體可以更清楚了解與監控自己的認知活動。 (四 )學習策略:係指用以協助學生學習的方法,其中又包括特定學習 技巧及結合不同學習技巧至有效學習計畫的能力。 (五 )情境感覺 (contextual sensitivity):指個人了解學習脈絡的能 力,包括作業要求及問題所在等等。 (六 )環境的使用與控制 (environmental utilization/control):指個人 使用及管理外在環境資源以達到學習目標的能力。 圖四 自我調整學習的運作模式圖 (Lindner & Harris,1993, p.13) 自我調整學習 知識論信念 動機 後設認知 情境感覺 學習策略 環境使用/控制 表現 回饋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由圖四可以看出影響個體表現的因素相當多,而表現之後又回饋 到個體的認知系統,做為下一個行動的依據,這是一個循環的模式, 與社會認知論的三個歷程的主張頗為一致。 此外,P. H. Winne於 1996年亦提出了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圖 (詳 如圖五 ),在這個模式圖中可以看出自我調整學習者會利用已存的知 識及信念來詮釋作業並建立目標及選擇策略,之後他會實際使用這些 策略並觀察結果,在此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者會監控當前表現與先 前目標的符合程度再提供回饋給學習者,作為後續行動的參考。此 外,除了內在監控與回饋之外,個體的表現也會產生外在回饋,再影 響作業的結構 (Winne,1997)。整體而言,本模式描述了個體內在認知 系統在自我調整學習過程中的流程,其中也兼顧了自我調整學習的各 個層面。 圖五 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圖 (Winne,1997, p.399) 監控 (結果與目標比較) 外在 回饋 表現 知識與信念 領域知識 策略知識 多元的動 機信念 目標 策略 結果(products) (當前表現) 作業 線索 1 線索 2 . . 內在回饋路徑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捌、 協助學生發展自我調整學習的方法 許 多 學 者 (Biemiller, Shany, Inglis & Meichenbaum,1998; Boekerts, 1997; Goetz, Alexander & Ash,1992; Lindner & Harris,1993; McCown et al.,1996; Pintrich,1995; Pressley,1995; Slavin,1997; Spinthall et al., 1994;Tuckman, 1992)均曾提出協助 學生發展自我調整學習的原則與建議,筆者將之歸納如下: 一、 將自我調整學習能力訂為教學目標之一。 二、 教師應指導或示範學生不同的學習策略:教師可直接教導或示範不同的學 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及後設認知策略等,讓學生了解每一種策略意義(陳 述性知識)、如何使用(程序性知識)及何時使用(條件性知識),使學生豐富 其策略。 三、 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provide sufficient practice):光是教師指導或示範是 不夠的,教師還應提供的足夠的練習機會,讓學生在學校的情境中練習所 學的策略,且唯有實際練習,學生才能真正了解各種策略實際的運作情形 及了解其效能。 四、 獎勵策略的使用(reward strategies efforts):當學生使用學習策略時,教師 應獎勵或增強學生的表現。 五、 傳達對學生自我調整其行為的期望與信心,讓學生在比馬龍效應下逐漸表 現自我調整行為。 六、 指導學生一些內在的語言來提昇內在動機,例如:我下次會更好、我知道 我會成功。 玖、結語 自我調整學習是一個結合認知、動機等多層面的概念,它不只強 調訊息處理論的認知層面,更強調社會認知及行為控制等概念,是一 個值得深究的主題。 長久以來,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是協助學生成為一位能獨立、自我 激勵及自我調整的思考與學習者 (Zimmerman & Paulsen,1995),而 這樣的目標似乎可以透過協助學生發展成為一位自我調整學習者而 達到。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林清山 (民 84)。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 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 ,28 ,15-58。 洪福源 (民 89)。自我調節學習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輔導, 39(6), 49-53。 陳李綢 (民 84)。有效學習策略的研究與應用。學生輔導 ,38,40-47。 張新仁 (民 79)。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 ,9 ,47-66。 張景媛 (民 81)。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 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 ,25 ,201-243。 劉佩雲 (民 89)。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 研究,23, 173-206。 二、英文部分: Alexander, P. A.(1995). Superimposing a situation-specific and domain-specific perspective on an accou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0(4), 189-193. Biemiller, A., Shany, M., Inglis, A. & Meichenbaum, D.(1998).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acquisi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self-regulation on academic task.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or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p. 203-22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runing, R. H. , Schraw, G. J. & Ronning, R. R. (199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Boekaerts, M.(1997).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new concept embraced by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educ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7(2), 161-186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Boekaerts, M.(199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Where we are tod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445-457. Boekaerts, M. & Minnaert, A.(1999). Self-regulation with respect to informal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533-544. Butler, D. & Winne, P. (1995). Feedback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5(3), 245-281 Chamot A. U. , Barnhardt S. , EI-Dinary P. B. & Robbins J. (1999).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Fox, M.(1993).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New York: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Goetz, E. T., Alexander, P. A. & Ash, M. J.(199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lassroom perspectiv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Hohn, R.(1995). Classroom learning &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Kehr,H. M., Bles, P. & Von Rosentiel, L.(1999). Self-regulation, self-congrol,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transf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487-498. Lemos, M. S.(1999). Students’ goals and self-regulation in the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471-485. Lindner, R. W.(1993).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etacognition and the problem of transf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8th international correc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July 12, 1993, Chicago, IL Lindner, R. W. & Harris, B. R.(1993). Teach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Paper present the convention of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15th , New Orleans, Louisiana, Jan. 13-17, 1993) McCown, R. R. , Driscoll, M. & Roop, P.(199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to classroom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Bacon Orwrod(2000).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3rd. ed.) N. J. Prentice-Hall,Inc. Perry, N. E.(1998). Young children’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ontests that support i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4),715-729.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70. Pintrich, P. R.(1995). Understand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63, 3-12。 Pintrich, P. R.(1999).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459-470. Salisbury,-Glennon, J. D. , Jill, D., Gorrell, J. , Sanders, S. , Boyd, P. & Kamen, M. (1999).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by the learners in a learner-centered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Montreal, Quebec, Canada, April 19-23, 1999). Schunk, D. H.(1995). Inherent detail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clude student percep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0(4), 213-216 Schunk, D. H.(1996). Self-evalu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enter.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Oct.1996) Schunk, D. H.(1998).Teaching elementary students to self-regulate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skills with modeling.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or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chunk, D. H. & Zimmerman, B. J.(1998). Conclus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academic intervention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orm teaching to 王金國 (2001 年 1 月)。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self-refl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lavin, R. E.(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printhall, N. A. , Sprinthall, R. C. & Oja, S.(199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development approach. (6th ed.) McGraw-Hill Inc. Trawic, L. & Corno, L.(1995). Expanding the volitional resources of urba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3, 57-70 Tuckman, B. W. (199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m theory to applicati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Winne, P. H.(1995). Inherent detail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hchologist,30(4),173-187 Winne, P. H.(1997). Experimenting to bootstrap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3), 397-410. Wolters, C. A.(199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224-235 Woolfolk, A. E.(199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Zimmerman, B. J. (198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329-339 Zimmerman, B. J.(1995). Self-regulation involves more metacogni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0(4), 217-221 Zimmerman, B. J.(1998). Developing self-fulfilling cycles of academic regulation: an analysis of exemplary instructional model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or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New York: Guilford Press. Zimmerman, B. J. (1999).Commentary: toward a cyclically interac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545-551.
/
本文档为【月)成功学习的关键~自我调整学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