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2011-11-10 1页 pdf 15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673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文化研究 194 Consume Guide·Culture Research 消费导刊2009.7 ■ 马素红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 飞 通化师范学院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摘 要] [关键词] 文化总是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塑造着人们的行为。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可影响他对个人心理问题的认识,又可进一步影响他寻求 帮助的行为。 中国人 心理疾病 文化因素 一、心理疾病病因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疾病的表 现、求助方式及其原因 心理疾病除了生物因素外,更有心理社 ...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文化研究 194 Consume Guide·Culture Research 消费导刊2009.7 ■ 马素红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 飞 通化师范学院 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摘 要] [关键词] 文化总是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塑造着人们的行为。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可影响他对个人心理问题的认识,又可进一步影响他寻求 帮助的行为。 中国人 心理疾病 文化因素 一、心理疾病病因中的文化影响因素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疾病的表 现、求助方式及其原因 心理疾病除了生物因素外,更有心理社 会因素,后者包括了人格、家庭、社会、文 化等诸多方面,而最深层次的根源是文化上 的某些缺陷。 (一)中国人的社会化对心理疾病的影 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 [1]。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 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 和塑造,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 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 对亲代的依附。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 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 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 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2]。神经症 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 关。 而且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 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 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非常要求的东 西。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 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家庭取向、孝、 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 要的努力。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 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有人说,中 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 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 高要求。[2] (二)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 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 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 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 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外控, 我们总是 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大众舆论对人们 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常说得“舌头根子压 死人”也正是舆论影响的一个表现。对华裔 美国人的研究发现,认为个人幸福取决于于 外的人在精神损伤指标上和抑郁量表上均有 较高的分数,并且显示出较多的低自尊、恐 惧、失眠、头痛等生理心理症状,而那些自 我决定性较强的人则能较好地实现自我调 整,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命 运。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有人指 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 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 点。“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 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 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研究者发现人们用 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 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 种描述。“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 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 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 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 “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 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 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 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 地面对失败。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 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 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研 究者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缘”的概念已 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他会因为个体和社 会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 会逐渐学会内在的控制。[3] 但是“缘”仍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一种 重要解释,尤其是异性的关系。“缘”一个 给人诸多浪漫想法的字,符合人们对美的追 求,也是人们为相识、相交、分离找到了一 个无论何时什么情况下都合理的开脱理由。 “一切都是命运”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 的话语。也许这种现象较之以前已有了改 变,但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至少在现在它 仍是人们生活中防御的底线。 (一)心理疾病表现形式的特征 1.躯体化 所谓躯体化指一个人的某种情绪问题或 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身并 不知道有此机制,坚持认为自己身体不适, 且否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或情绪症状。也就 是中国人倾向于以躯体不适的方式去申述自 己的情绪问题[4]。 2.神经衰弱 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已取消了神经衰 弱这一称谓,认为其属于抑郁症。但中国医 学界仍保留使用是因为中国人更敏感于躯体 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并作为脑力劳动过度 的代名词。高中生有很多人自视为神经衰 弱,且都认为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如果中国 实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标准,相信不会再有 如此多的中国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也许是这 个原因,中国门诊多为神经衰弱,而抑郁 症、强迫症较少。 3.对多动症的难以忍受 中国文化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强调 适度和克制性,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成人 对儿童的好动与不安的难以接受。现代的父 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与孩子一起玩耍, 因此孩子见到父母就表现得特别的活跃,这 就使得一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是不是多动 症。 (二)求助方式及原因 1.求助方式 一般轻微的都是求助于家人与朋友,即 使非常严重时也多是看普通医生而不是去找 精神病院的医生。此外研究台湾人应对心理 疾病的情况,发现以下应对策略:一是依靠 自我的策略,包括正视困难,找出解决方法 或忍耐坚持等;二是求助于社会支持,特别 是私人关系的支持。三是祈求超自然的力 量;四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被动的道家 的思想有关,即强调无为,顺其自然。调查 发现采取哪一种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但 社会阶层比较高的的和年轻的多采取主动的 自我依靠的方法[3]。 2.原因 第一:以往由于生存条件差,形成了重 体轻心的思想,至今仍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与行为。第二:在我国的传统世俗观念中, 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导致中国人 对心里困挠也有很深的偏见,认为心理咨询 是很不光彩的。第三:我国文化强调群体取 向,忽视个人价值。与此相关的,个人的隐 私也往往不被尊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 人们往往有更强的防御心理,不愿轻易向别 人吐露自己的秘密。于是,也就不愿意接受 心理咨询。[5]第四:人际关系中的“差序格 局”。按亲疏程度可分为三类:家人关系、 熟人关系及生人关系。中国人特别强调内外 有别,亲疏分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与自 己人的关系大不同于与外人的关系。在这种 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习惯向外人或陌生人坦 露心扉,而是信任关系较近的。[6]此外,对 心理咨询的有用性的质疑也阻碍了人们求助 心理咨询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M]台北: 中央研究 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 [2]李强。中国人心理疾患与传统文化[J]江西社会科 学2001,增刊:44~47 [3](英)迈克彭等著,邹海燕等译。中国人的心理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50~183 [4]郑泰安。华人常见的心理症与社会心理问题[A], 见曾文是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北京医 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版1997.160~163 [5]马志国著。心理咨询师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水 利水电出版社2005,41~43 [6]季建林,张明岛等。电话心理咨询的应用与评估 [J]中国心理健康杂志,1995,9(1):24~26
/
本文档为【中国人心理疾病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