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痧_症_全_书》

《痧_症_全_书》

2011-10-19 41页 doc 140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1267

暂无简介

举报
《痧_症_全_书》清 林屋山人 《痧 症 全 书》 说明: 一、此乃手抄,原书效残,难免有漏掉子句,那位网友如有原书,能帮补其错漏,余在此谢谢。 ——本书抄录者言 二、本人于2011-1-22农历庚寅年十二月十九完成对本书的版面重排,书中内容格式未做任何更改,权为打印翻阅方便。 ——我言咯……呵呵! 农历庚寅年十二月十九 2011年1月22日 上卷目录 痧原大略第一 痧无补法第二 分经络第三 看凉热第四 分表里第五 审脉第六 论吐下第七 急症第八 绪论第九 手法第十 用药大法第十一 饮食第十二 急救小方第十三 中卷目录 痧分症治第十四 痧别兼类...
《痧_症_全_书》
清 林屋山人 《痧 症 全 》 说明: 一、此乃手抄,原书效残,难免有漏掉子句,那位网友如有原书,能帮补其错漏,余在此谢谢。 ——本书抄录者言 二、本人于2011-1-22农历庚寅年十二月十九完成对本书的版面重排,书中格式未做任何更改,权为打印翻阅方便。 ——我言咯……呵呵! 农历庚寅年十二月十九 2011年1月22日 上卷目录 痧原大略第一 痧无补法第二 分经络第三 看凉热第四 分表里第五 审脉第六 论吐下第七 急症第八 绪论第九 手法第十 用药大法第十一 饮食第十二 急救小方第十三 中卷目录 痧分症治第十四 痧别兼类变第十五 下卷目录 六十四方 第十六 [麻疯附竹六方]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应用方第十七 附华佗危病方 异症一条 补原本末列方 续附络痛方案 附景岳刮痧新按 救急良方 上 卷 痧原大略第一 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其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水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者多。 痧无补法第二 痧者厉气也。入气分则作肿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最忌热汤热酒。不论犯者虚实。皆以有余治绝无补法,。用药克削。病当之。中病即己。 分经络第三 腰背颠顶连及风府。胀痛难忍。足太阳膀胱经痧。 两目赤肿。唇干鼻燥。腹中绞痛。足阳明胃经痧。 胁肋肿胀。痛连两耳。足少阳胆经痧。 腹胀板痛。不能屈伸。四肢无力。泄.泻不已。足太阴脾经痧。 心胸吊痛。身重难移。作肿作胀。足厥阴肝经痧。 痛连腰肾。[外肾也]小腹胀硬。足少阴肾经痧。 咳漱声哑。气逆发呛。手太阴肺经痧。 半身疼痛麻木。左足不能屈伸。手太阳小肠经痧。 半身胀痛废俯仰。右足不能屈伸。手阳明大肠经痧。 病重昏沉。或狂言不省人事。手少阴心经痧。 或醒或寐。或独语一二句。手厥阴心胞络经痧。 胸腹热胀。揭去衣被。干燥无极。手少阳三焦经痧。 按;十二经受病。见症随症施治。其引经药亦不可少。今通列手足经脉后。 手少阴心。循手小指内侧出其端。手太阳小肠。起手小指端。 手少阳三焦。起手无名指靖。手厥阴心胞络。又名手心主。出中指端。 手阳明大肠。起手食指端。手太阴肺。出手大指端。 足厥阴肝。起足大指聚毛上。足太阴脾。起足大指端。 足阳明胃。起足次指外间。又一支亦入大指端。又一支入中指外间。 足少阳胆。起足四指间。足太阳膀胱。起足小指外侧端。 足少阴肾。起足小指下。[阅此便于针刺] 引经 足太阳膀胱。蒿本。黄柏。[羌活]少用。 手太阳小肠。蒿本。黄柏。[羌活]少用。 足阳明胃。葛根。石羔。[白芷]少用。 手阳明大肠。葛根。石羔。[白芷]少用。 足太阴脾。藿香。苍术。 足少阴肾。独活。盐。 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柴胡。青皮。 少阳三焦。[川芎]少用。 手厥阴心胞络。丹皮。 手太阴肺。桔梗。[白芷]少用。 手少阴心。独活。细辛。 看凉热第四 痧犯太阳。则头痛发热。犯少阳则耳旁肿胀。寒热往来。犯阳明。则面目如火。但热不寒。犯太阴。则腹痛。犯厥阴。则小腹或胸肋痛。犯少阴。则腰痛。以上皆身凉。犯肺则咳漱痰喘微热。甚则鼻衄。犯心则心痛或心胀。头额汗冷如珠。而身或热或凉。犯膀胱则小便溺血。甚则身热。犯大肠。则痢下脓血。重则呕吐身热。犯肝则沉重不能转侧。脯热内热。甚则吐血。犯三焦则热毒内攻。上则口渴。下则便结。 凡痧毒壅阻。发而为热。若误为外感传经热症。而发汗温饮。虽慢痧迟缓。亦必变出头汗发狂话语种种重症。不知外感之脉。浮数而紧。热症之脉。洪数有力。痧症之脉。终有不同。或有可疑。须看痧筋有无辨之。 痧症身凉而内热者宜攻其里。表实者宜透其肌。用药随时活变。故不立主方。 分表里第五 痧感肌表。人不自知。则入半表里。故胸中作闷。或作呕吐。而腹痛生焉。此可焠刮而愈。不愈用金四。金五方。痧毒入里。故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冲心则心胸大痛。攻腹则盘肠吊痛。可放痧而愈。不愈用丝三。石六方。 痧毒中深。逆攻心膂。立时发晕。气血不流。放亦无紫血。即有亦不多。惟当审脉辨症。如系风寒暑湿气血食积痰饮。施治令苏。气血流动。然后扶起放痧。 如不醒择用丝五。匏一。土五方。如此重症。立时连进汤丸。方能有救。 痧阻于气分宜刮。壅于血分宜放。痛而绞动者。阻于食积之气分也。痛而不移者。壅于血分而有瘀也。发于头面上部。毒气上壅也。缠于手足下部毒气下注也。上吐下泻。痧气冲激也。烦闷气胀。痧气壅塞也。恶寒发热。痧气遏于肌表也。胸膈偏痛。毒血滞于经络也。为肿为胀。食积血瘀结滞肠胃也。吐血便血痧气泛溢而尤溃败也。咳嗽喘急。痧壅气分而生痰逆也。立时闷绝者毒血攻心也。手足软而不能运者.毒血注下也。腰肋俱痛者。偏痛半身者。身重不能转侧者。皆毒血壅瘀也。变成肿毒溃烂者。毒血凝滞。攻坏肌表也。 审脉第六 痧脉多微缓细涩。有时弦数。从浮大亦虚而无力。疾徐不伦。时或六脉俱伏。伏亦无妨。痧退脉即渐还。如头痛壮热。脉应洪实。而反微迟者痧也。厥冷不语。脉应沉细。而反滑数者痧也。脉症不符。便舍症从脉。诊痧尽此两言。 按;伤寒杂病。自有本脉。若一兼痧。其脉必变。病必凶暴。然兼痧之脉可之也。伤食痧脉多紧实。伤血痧脉多芤滑。伤暑痧脉多洪滑而疾数。伤风痧脉多沉微。秽触痧脉多变异不常。伤气痧脉多沉伏或如雀啄。伤寒湿痧脉多沉细。或有痧脉似阴症者。尤不可不辫。如伤寒脉沉迟无力。是直中三阴。治用热药何疑。惟伤寒兼痧脉似阴症。一服温补热药。痧毒变幻悔无及矣。故于其外见症候稍有不合。便取痧筋验之。有则为痧。无则为阴凉热异施。且放痧服药后。经络无阻。脉便不复沉伏。,然后按脉辨症。治其伤寒。无不效者。至杂病兼痧。有沉伏之脉亦准此法。 凡痧脉微细者生。实大急数者重。洪大无伦者凶。一部无脉者轻。一手无脉者重。两手无脉者死。六脉无根。及诸怪脉现。而放痧服药不应者不治。丹溪治杂症。以气血痰为先。痧胀何能离此。痧有气塞者。为喘急。为胀满。为呕哕。为头眼胀。其痛紧。脉必洪数。属阳。有气闭者。为昏冒。口噤。目翻。厥冷。虽痛口不能言。脉必沉伏。属阴。痧有血热者。为烦躁。为紫斑。为头面赤。为衄。口出红沫。脉必实大。属阳。有血阻者。腰痛肋痛。攻心痛。手足青紫。脉必紧牢。乍大乍小。属阴。痧有痰壅者。喉中漉漉有声。吐咯不出。呕吐酸水清涎。脉必弦滑。属阳。有痰厥者。卒倒。手足厥冷。肌肤芒刺。遍身青筋。坐卧不能转侧。脉必微细。似有似无。属阴。亦不得谓阳痧则生。阴痧则死。痧有脉伏三日。亦得救活者。在得其窍而已。 论吐下第七 伤寒食末化。下之太早。反引寒邪入胃。变为热邪。固结所食。乃成结胸。若痧症。新食以吐为先。至所食既久。骤然痧胀。虽食消末尽。下之无碍。盖因痧本火毒在肠胃。肠胃部分肌肉。作肿。作胀。盘肠绞痛。遍及脏腑。故外刮以泄毒于表。内可即下以攻毒于里。则肿胀自当潜消。食积因之通利。非有寒邪入胃变成结胸之可忧也。但下之必兼消散食积。又宜以渐而进。中病即止。按;食在胃中停滞不化。误下之。食塞胃之下口幽门。截然中断。犯之多死。食虽既久。仍当探吐。曾见食已一周时。犹能探吐而出。若吐无食。则已入肠。始可攻下。霍乱症恶心肚痛。上吐下泻。泻如水注。此感受暑火暴发。升降不利。清浊不分。所泻皆五脏津液。宜急用五苓散或胃苓汤。以分利阴阳。清暑火之气。有夹食积者。亦不可过下。恐津液暴固。元气损伤也。更有吐泻无物。亦有上下关闭竟不吐泻者。为干霍乱。唯心腹绞痛。令人立毙。急以炒盐汤探吐。通则可救。即定后周时勿进粒米。得时复发。慎之。至如呕尽泄空。倦极。当用六和汤调理。 症第急八 急症昏迷。先观唇舌。色黑者凶。黄者重。淡红者略轻。盖黄知内热。黑知热极。淡红虽热。用药不可太冷。又要看舌胎施治。 痧症危急。放血不流。若审无食积血痰阻滞于中。用石二方冷服。或阴阳水。或泥浆水。晚蚕沙水。细辛水。白沙糖梅水。择一饮之。稍醒扶起再治。若有食积血痰。破瘀用桃仁。红花。童便之类。去新食用盐汤。矾汤吐之。食久痧胀。用楂。卜。麦芽消之。有积阻但用槟榔。大黄驱之。金七方治之。或痰血凝结。昏迷不省。用菜油麝香调下立苏。阻滞去。痧气行。筋自现。而后可刮放。当药即药。盖缘痧初发。未攻坏脏腑故耳。凡痧药得宜尚有不效者。盖汤剂多带冷。冷则直入肠胃。未能达于肌肤血肉。故治先刮放也。刮放而药仍不效。必刮放未尽也。刮已到放已尽。而痧犹在。则毒惟在肠胃及脾肝肾三阴经络。非药何以治之。 昏迷不醒。难施刮放。当用药救。夫汤药带冷。虽未能即周血肉。然当热毒攻心。正遇带冷之药顺流而下。昏迷自醒。有不醒乃食积血痰所阻。攻而下之。无不醒者。 痧发无寒症。然亦有时为寒。非真寒也。盖因痧热而服大寒之剂以至此。夫痧必无食积血阻于中。方可服寒饮得效。若一有之。而饮大寒。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毒反冰伏矣。尝见岩谷中行旅感暑。渴饮涧水而毙者。,是名寒痧。盖饮寒毒结。多致不救也。若幸遇放痧之人。毒血一行便无阻滞。故方书有服阴阳水者。不独取井水。即此故耳。是以久服凉饮。痧有未痊者。略用三香温和之剂。实为权宜之术。若骤用桂。附。干姜。吴萸。参。芪之属。则又误矣。 痛皆属火。火有君相之别。手少阴君火也。右肾命门为手少阴心主。乃手厥阴心胞络之脏。经言;心之原出大陵。凡刺太陵穴者。以泻手心主相火之原耳。又有手少阳三焦合为表里。神脉同出现于右尺。二经代君行令。故相火之为病居多。火性炎烈。以致三焦阻塞。六脉全乖。昏冒痰喘。然相火作病犹有可回。若犯心君。殒在须臾。莫谓术疏耳。 按;命门在两肾中间。当脊十四椎下。内连五脏。上通于脑。下通精道。即男子藏精女子结胎之处。道书曰。天根为坎中之真阳。元精元气。皆由此生。属足少阴肾乃督脉穴名。非手厥阴也。手厥阴乃心胞络。位居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君用事。亦曰相火。与三焦相为表里者也。 痧犯咽喉。则痰喘如锯。先放痧。急用薄荷。牛子。山豆根。童便之类清之。兼吹竹一方。余症且缓治。 痧症危急。大便不通。急宜放痧。用润下丸以攻之。小便不通。宜放痧。用土四方以分利之。痧有心胸高起如馒头者不治。曾用竹六方愈一妇。心胸左右或背心一点痛者凶。角弓反张者死。腰肾一片痛者死。胁肋痛者。四肢肿痛者难治。鼻如烟煤者。舌卷囊缩者。环口黧黑者。头汗如珠喘而不休者。昏迷甚放血服药不应者。痧块大痛服药不应者。俱死。此皆实热为害耳。 绪论第九 在北曰青筋。曰马头温。江浙则为痧。闽广则为瘴气。其实一也。宜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闽广瘴气。由蛇兽恶焰而成。凡山行见有黑气飞过。急伏地掩其口鼻。俟过再行。若嗅其毒。即腹痛寒热。脸甲青紫。急用平胃散。加槟榔。紫苏。半夏。葱姜煎服。汗出为度。玉枢丹亦妙。湘闻?浦口张总戎和征缅甸时。带兵数百人。路遇风作桂花香。略嗅之。至晚脑痛昏沉。有守备系土人进谒曰。不可为矣。是槟榔瘴。蛇食槟榔花。毒与香俱也。逾日果卒。兵从亦半损。避之之法。伏地屏气。与前法同也。 闻?江南溪涧中有射工虫。含沙射人影。即寒热头痛。筋急体强。闷乱呻吟。涎流。咳嗽。始中便不能言。朝轻暮重。不识者。指为伤寒。土人曰。此痧病也。用真正玉枢丹磨服一锭即安。凡渡有毒虫处。先用竹干击水面。急渡则无妨。 按?射工溪毒中病者。状如伤寒寒热。发疮偏在一处。用红苋茎叶捣汁饮一升。日再服。以渣敷之。马齿苋同。惟鹅喜食此虫。故邻近家多畜鹅。 岭南烟瘴?尤多痧病。乃溪毒。沙虱。水弩。射工。或短狐虾须之类俱能含沙射人。被其毒者憎寒壮热。百体分解。肢节痛酸。似伤寒初发状。彼土人治法。手扪痛处。用角筒入肉以口吸出其沙。外以大蒜煨热捣膏封贴疮口。即愈。诸虫惟虾须最毒。若不早治。十死八九。其毒入骨。状若虾须疮类疔肿。彼地有鸂鶒。鸠鸥等鸟。专食诸虫。以此鸟毛。粪煅灰服之。及笼此鸟于被毒人身畔吸之。其痧闻气自出而愈。其余治法。详前后各条。 瘟疫与痧胀?皆气为之。或因风雨寒暖不时。山泽湿热蒸动。又兵荒积尸之气。随天地升降流行。人在气交中。无可逃避。转相渐染。故痧有触秽一症也。凡人尤忌夜行。多致犯痧。以受阴浊之气故耳。 明?癸未;京师大疫。有胸腹满身白毛者。有头大如斗眼鼻役者。有两腮红肿痰喘壅塞者。呼吸间死以万计。皆痧类也。针挑血出随愈。顷之变为嗽喘症虽轻。不半日随毙。用前法挑之亦能随愈。放痧之法。由来久矣。 按?所谓大头瘟者。下非不病。特甚于上耳。疙瘩瘟。内非不病特现于外耳。虾蟆瘟。腹非不病。特痹于喉耳。症类多端。惟以清热解毒为主。治之先上先下。从内从外。自当因症而施。以上诸症。用普济消毒饮最好。新增去瘴辟瘟汤一方。 辛酉一妇孕儿八月。夫不在家。黄昏时饥不可忍。即炊米一升为饭。食尽而睡。少顷。隔居听儿啼三声。以为生产矣。呼之不应。持灯照之。妇已死。腹内依然。如此怪症。焉知非痧。然亦不及措手矣。 解亦症?解者骨节解散。亦者筋骨不收束。似寒似热困怠烦满。腹痛。饮食不美。呕吐酸水。或因伤酒中湿。或感风寒房劳。女人经水不调。气血不和。皆能成此症。即痧类。非伤寒也。宜先用热水蘸搭臂膊。以苎麻刮之。甚者刺十指。委中出血。或以香油灯照身背有红点处烙之。使腠里开通。血气舒畅而愈。又宜服苏合香丸。 按?解亦不尽为痧。然暗痧。慢痧有似解亦。人所当知。[名医类案]。更解亦以痧名。未为无见。但后附载杭氏并力辩解亦非痧。适与庸医之见同。勿为所误。 白虎病?凡太岁后一位为白虎。如太岁在巳。则白虎在辰。太岁在申。则白虎在未。其神所值之方。小儿出入居处。或有触犯则病。其身微热或冷。有时啼叫。屈指如数物状。以集香汤治之。用沉降檀乳四香。参草茯神枣仁。水煎。临服入麝香少许。沉滓房内烧之。 至如小儿。出瘄疹。一名麻。又名痧。散见于皮肤。与沙粒相似。小儿出痧。必先身热咳嗽.或呕吐腹。痛。时隐时现。三日乃平。今时痧症亦有细粟红点。或隐或显。额上最多。胸胁颈项次之。手足腰背又次之。在内则心腹胀痛。在外则肌肉芒刺。其原皆因血热毒炽。故与小儿之痧疹同名。若小儿果系痧疹。必从本科正治。又不当混入此痧症也。 手法第十 治痧当明杂症。其于兼痧类痧等症。方能兼治无误。 缪仲淳曰?绞肠痧属胃气虚。猝中邪秽。郁遏不得吐泻。以致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细寻头顶心必有红发。速拔去之。急以三棱针刺委中。挤出热血可立苏。次用新汲凉水入盐两许。恣饮得吐泻即止。[蛇虫伤亦有红发]。 脉不明不可乱用药。症不明。不可轻用药。手法不明。即药亦不能速效。故手法为治痧要着。 一曰焠;痧在肌表未发出者。以灯照之。隐隐肤间。且慢焠。若既发出。状如蚊咬。如面。疏则系系。密则连片。更有发过一层复发二三层者。焠法。看头额及胸前两边或腹上与肩膊处。照定红点。以纸捻条。或大灯草微蘸香油点灼焠之。实时爆响。焠毕便觉胸腹宽松。痛亦随减。 一日刮;痧在肤里发不出者。则用刮。若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肩。臂弯。用铜钱或碗口蘸香油刮之。若在头额。项后。两肘。臂。膝。腕。用棉线或苎麻绳蘸油戛见红紫血点起方止。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搽之。痧既刮出。痛楚亦轻矣。 一曰刺;古言东南多湿利用砭。以针刺放毒血即砭道也。痧重者经铁气难解放痧当用银针。银性无毒。 放痧有十处 头顶心百会穴?只挑破。略见微血。以泄毒气。不用针入。 印堂穴?头痛甚者用之。针锋微微入肉。不须深入。 两太阳穴?太阳甚痛者用之。针入一二分许。 喉中两旁?惟虾蟆大头瘟可用。亦勿轻用。 舌下两旁?惟急喉。风喉。蛾痧可用。急吐恶血不可咽下。有紫泡。用针横挑出恶血去之。 两乳?乳头垂下尽处是穴。此处不宜多用。不如看有青筋在乳上下者刺之。 手十指头?用他人两手不计遍数捏紧近脉处。刺十指顶出血。一法用线扎十指根。刺指近甲处出血。或谓针刺手足。无如指顶为妙。指顶勿太近甲。令人头眩。 两臂弯?臂弯中名曲池。腿弯中名委中。先蘸温水拍打。其筋自出刺。 足十指头?同手。 两腿弯?细看腿弯上下前后。有细筋深青或紫红者。名痧眼。即迎其来处刺之。如无青筋用热水拍打大腿弯。直刺委中。惟此穴可深寸许。其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无血。令人心烦。腿两边硬筋不可刺。恐令筋吊。至臂弯筋色亦如此辨之。痧筋现者。毒入血分宜放。乍隐乍见者。毒入气分。及现而放。微现者。乃毒阻气分。宜通其肠胃。痧筋自现。至伏而不现者。必从脉症辨之。血则散。食则消。痰积则驱。结即解而筋复现。然后刺放可也。痧筋或现数处或一处。必刺去恶血。令痧毒尽泄。或误饮热汤。痧筋反隐不现。略现亦刮放不出。急饮冷水解之。后可刮放。痧为食积所阻刮放不出者。当先消食积而再刮放。热极血凝。瘀阻胸腹。刮放不尽者。当先散瘀血而再刮放。痧发兼遇恼怒。伤肝作胀刮放难尽者。又当先用破气药而再刮放。如此痧毒皆渐消矣。 用药大法第十一 痧气阻塞。作痛作胀。用荆防之类。从表而散。用青陈之类。从中而消。枳实大黄之类。从大便而下。木通泽泻之类。从小便而行。查。卜之类治食阻。银花红花之类治血壅。槟榔蓬术之类。所以治积滞也。无食积瘀血而痧气壅盛者。药须冷服。有食积而无瘀血者。稍冷服。毒盛血瘀者。微温服。稍冷者。九分冷也。微冷者。八分冷也。微温者。七分冷也。 药忌 用药一差。凶危立见。先知其忌。则思过半矣。参。芪。白术。山药恐补毒气。痧所大禁。熟地。白芍补血敛血痧所大忌。甘草用之恐成痧块难治。一应甘甜之味俱不宜。茯苓。猪苓恐其渗湿。转实痧气。俱在禁例。半夏。白芷。苍术性燥忌用。升麻禁用。恐提痧气上升难遏。麻黄发表太过禁用。肉桂。附子。吴茱荑禁用。恐助毒立时有变。五味子。木瓜酸敛忌用。竹沥性寒忌用。杜仲。补骨脂。枸杞子。即腰痛不可用。伏神。柏子仁。酸枣仁。即虚烦不寐。也不可用。苁蓉。巴戟尤所大忌。 评;半夏。藿香止吐;凡治吐症用半夏。藿香。独痧症作吐。半夏性燥须防益助火邪。必不可用。藿香惟取其正气以治秽触。倘肠胄有食积血瘀阻滞痧毒。骤用以此止吐。反有闭门逐盗之忧。 药宜 陈皮。青皮。陈行痧气。青伐肝气。壅阻郁结不行者。非此不利。积壳。积实。破痧气。驱毒气。除胀气。下食气。积滞壅塞者。非此不开。积壳性缓。积实性速。各有所宜。荆芥。透肌解表。散痧毒。痧筋隐隐不发者。非此不现。防风。透肌发表。为臣使之助。寒热往来。痧毒壅滞郁结不发者。非此不清。柴胡。和解表里。专治少阳胆经。寒热往来。前胡。疏风消痰治嗽表热者宜用。干葛。散阳明胃经之邪。兼能解渴。紫朴。宽中治呕消痰下气。薄荷。辛凉利窍。消肿解毒。消气清喉。紫苏。疏风顺气。身热当用。独活。发散治其性至颈而还。力不能过发。且可活血。解痧毒。是最要之味。细辛。透窍散痧之妙药。勿以其味辛而疑之。按。细辛极散真气。过服即杀人。壮实而痧重者多止钱许。老。稚单弱者。酌减少用。痧轻者弗用。桔梗。入肺经。其性上而复下故能引积壳破胸中至高之气。香附。行血中之气。恐香燥须便制。行血酒炒。敛血醋炒。延胡索。活血行气。理血气凝滞作痛。五灵脂。善消宿血。血块凝滞不散。非此不破。郁金。能入心经。散郁消瘀。痧毒攻心者。非以不能奏功。木香。行滞气。燥湿气。寒气。开郁气。痧后腹痛不解。此要药也。砂仁。顺气开郁。散痧消食。始终可用。乌药。善行周身之气。凡痧气阻滞者。得此无处不到。栀子。凉心去火。发斑并痧根红者可用。秦艽。活血驱风。消痧毒。筋骨疼痛。壮热不消者。非此不解。连翘。消痧毒。解诸经火邪。清热而不滞。治痧要药。贝母。川贝专消热痰。土贝兼破瘀血。白芥子。胁下之痰非此不达。天冬。麦冬。润肺消痰。一治其本。一治其标。去心用。杏仁。泻肺润肠胃。利气消痰涎。去皮尖。桑皮。兜铃。治嗽泻肺。按兜铃清热降气。但肺虚夹寒者大忌。曾闻之世医者云。凡治嗽。禁用诃子。兜铃。紫苑。白芍。五味等药。小儿尤忌。能令肺缩小。即贝母亦非风寒湿滞诸痰症所宜。误用反令不愈。附识于此。别择。赤芍。血热发斑者可用。陈香圆。破结气可用。丹参。亦活血之剂。山查。卜子。麦芽。神曲。痧为食壅善消而不暴。花红。茜草。银花。活血解痧毒。桃仁。破瘀活血。痧为血阻。非此不流。痧为血滞。非此不顺。去皮用。苏木。败恶血。新瘀者莫及。牛膝。活血引痧气下行。荆三棱。蓬莪术。食积心痛。痧痛阻滞痞闷者宜用。香薷。通上彻下。利水气。治暑伤之要药。[详金三方]牛蒡子。解痧毒清喉。痧中要药。紫花地丁。解毒化斑。泽蓝叶。解痧毒。刘寄奴。散瘀血。解痧毒。[下气消胀。破血仙药。多服令人下痢]。益母草。女人胎产俱宜。地骨皮。清热除蒸。止阴虚骨蒸劳热。菊花。清心解热毒。叶亦可用。青黛。治痧至妙之品。穿山甲。透痧消痰。破瘀托毒。善走经络之神剂。经络诸药所不到者。非此不达[土炒末用一分至五分]。晚蚕沙。解痧毒治热。乳香。没药。消瘀血而不伤新血。 痧症以治血结。阿魏;破积聚、逐恶血,其功甚大。角剌;透毒,能引诸药至于痧毒血瘀之所。麻仁;润大肠,肠胃燥结者宜用。麝香;开窍散痧功也甚大。牛黄、胆星、天竺黄。消毒丸中宜用。明矾。解痧毒。消痰定痛。用之探吐宿食甚妙。石膏。病痧暑天最多。自汗大渴。用白虎汤即解。鳖甲。破宿血。在胸用上截。在下用下截。[去肋酥炙末]。僵蚕。治血分之痰。佐山甲透经络以破瘀毒。[须炒末用一二分]。童便。解痧毒。消痰降火最速。定痛治血痢。痢下血水。诸药莫及。板蓝根。即靛叶。普济消毒饮中用之。以解瘟毒。小青草。一名血见愁。清热除疹最速。梅花。得一元之气。治痧上品。[大半开者纸笼当风处阴干。桃花亦可]。天仙子。即红蓼子。治痧块多用。亦去痞积。紫荆皮。丝一。丝四俱用作引。评;荆芥。细辛。防风。痧症寒热。不由外感。其毒从鼻吸而入。搏击肌表。荆芥。细辛。善能透窍。使由窍入者亦由窍泄。防风臣使而佐。不比麻黄。羌活。专主发表。反有升发火毒之虑也。 宜忌相半 羌活。痧忌发表太过。若头痛或因寒起。更兼痧症。欲引太阳经。用半分至二分。川芎。上行头目。头骨角痛者必需。下通血海。肝脏不华者当用。用一分至三分止。多则恐提痧气。藿香。痧症作吐现其正气以治秽触。然必痧毒无阻乃可。俟冷饮之。沉香。檀香。丁香。痧始发忌用。若痧后心腹疼痛不休。胸胁胀闷。寒凝气滞。得此可抒。用一分至三分。生地。凉血。血热者可用。血瘀者非宜。当归。头。身。尾。各有所宜。用须斟酌。[归尾不妨]。黄连。心脉洪实者可用。能解热毒。黄芩。肌热不退者可用。上二味冷性凝滞。痧中忌用。用须酒炒。玄参。咽痛犯肿毒者可用。色黑止血。痧有瘀血忌用。亦能清气消痰。滋阴润肺。花粉。口干渴连饮水不能止者可用。性沉寒。痧毒未清者忌。恐凝气痧滞也。木通。车前。泽泻。痧气郁阻。小便不利。在所当求。若热郁太重。不因小水禁用。黑丑。通上彻下。痧毒胀满。必须用此。丸散中奏效。凡破气之味俱莫能及。但耗散真气。恐人有宜有不宜。故方中不载。大黄。治食积阻痧毒。为丸以备急用。其功莫大。若痧胀之极。必须急服此以攻之。恐病有宜有不宜。故方中虽载。不及细加。 补原本未列药[注取本草] 姜黄。理血中之气。破血下气。性烈于郁金。血虚者勿用。[片子者入手臂]。槟榔。破滞散邪。消食行痰。坠诸气至于下极。气虚下陷者勿用。白蒺藜。散肝风。泻肺气。破血消症。通乳堕胎。[去刺酒蒸用]。降香。辟邪恶。疗伤创。止血定痛。消肿生肌。丹皮。泻阴胞中火。治无汗骨蒸。[地骨治有汗骨蒸]。蒲黄。性滑。行血消瘀。通经脉。利小便。无瘀勿服。[炒黑性涩止一切血]。白豆蔻。利三焦。暖脾胃。散滞气。消酒积[若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症或宜禁之]。 旋覆花。软坚下气。行痰水通血脉。肺与大肠药。 虚者勿多服。冷利大肠宜戒。[绢包扎煎]。瓜蒌。降痰治咳。荡热涤垢。清咽利肠。胃虚脾泄者忌。大腹皮。下气行水。治痞胀。稍涉虚者勿用。[洗浄]。威灵仙。善走十二经络。治诸风痰积。 浮肿闭结。大走真气耗血。[忌茶面] 饮食第十二 痧气壅满胸膈。甚者十日五曰不饮食亦无妨。惟俟痧气尽。然后与之。初退觉饿。设骤进饮食。立能变重。必忍耐一二日。乃可万全。痧后多戒荤腥数日。庶无屡发之患。痛后也有不喜食者。有食而作胀复痛者。又有或疑伤寒而饿坏者。其间饮食。最要斟酌。宜忌不可不审也。 食忌 生姜。痧所大忌勿作药引。圆眼大枣。俱忌作引。辣酱。花胡椒。烟。茶。大酒。醋。面。索粉。面筋。糯米团粽。猪羊肉。鸡鱼。葱 蒜。芥菜。瓜茄。水红菱。糖食。桃。梅。李。杏。 发痧若饮粥汤。热汤。热酒。轻者必重。重者必危。吃米食诸物恐结成痧块。日久变出他疾。难于救疗。忌用热汤洗澡。愈洗愈将毒气赶入腹内。 食宜 黑沙糖。活瘀血。解瘀毒。凡瘀血作痛者得此则安。食盐。解痧毒。定痛。用之吐去新食。芋艿。治痧热解毒。有痧患者生食之甘美。 灯心汤。口渴者饮之。作药引可用。 芦粟汤。山楂汤。萝卜子汤。芦柴根汤。荸荠。百合。藕。西爪。 待痛止后知饿。方可吃。饭汤。清水。米粥。米糊汤亦宜少用。且须冷吃。不然则复发。[陈大麦煮粥为妙]。 急救;小方第十三 芋艿带毛生嚼。不麻口。生黄豆细嚼。不豆腥。亦有豆腥仍是痧。以上二方可试痧亦解毒。烧盐汤待冷。灌下探吐。或盐放铲头烧红淬水中饮。明矾末。阴阳水调服二钱多至三钱。上二方乃吐新食阻隔痧毒之法。必多饮吐。阴阳汤。凉水。滚汤各半对冲。阴阳水。井水。河水各半中暍[暑]者可饮。泥浆水服。路上受暑起胀。用仰天皮水搅清饮之。白沙糖搅梅水服。细辛末同砂仁汤冷服。此法治气阻受寒痧。晚蚕沙为末。白滚汤滚汤泡。以碗对合一时。滤去渣。待冷极饮之。萝卜英子煎汤饮。芦柴根煎汤微温服。绿豆煎汤温服。 做绿豆粉泔水亦可。芦粟子或粟梗煎汤待冷服。生豆腐浆吃碗许。麻油一盏灌下。菜油二两。麝香一钱。昏迷欲死者调下立苏。丝瓜叶捣汁饮。又可止霍乱。伏龙肝即灶心土。泡水饮。止呕吐。蚱蜢五六个煎汤温服。陈樟木陈皮等分。东壁土水煎连进三四服。荞麦炒焦去壳为末。温汤调三钱服。荞麦与皂矾相反。日后谨防有犯。陈荞麦煮汤亦有效。 中 卷 痧分症治第十四 痧不尽系六气七情。或因饥饱劳逸。或为秽触疫染。皆可成痧。痧无定脉。凡脉与症不应者即为痧脉。亦无定症。不论风食劳痰。而以本症治之不效者。皆痧症也。 风痧。头痛。腿酸。身热自汗。咳嗽腹痛。此时气所感。不可同伤风治法。纯用疏风。当刮痧为先。用金一方。 暑痧。头眩恶心。自汗如雨。脉洪拍拍。上吐下泻。腹痛或紧或慢。金二方主之。暑胀不已者。金三方。如竹叶石膏汤。六一散俱可选用。 阴痧。腹痛而手足冷宜焠。或因秽触。用金四方。 阳痧。腹痛而手足暖。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用金五方。 红痧。肤隐红点如瘄疹。痧在肌表。外用焠刮。内服金五方。 斑痧。头眩眼花。恶心呕吐。身有紫斑。痧在血肉。急用刮放。迟则入里生变。当用金六方。 乌痧。满身胀痛。面色尘黑。身有黑斑。毒在脏腑。气滞血凝。以至疼痛难忍。用金七方。 吐痧。汤水入口即吐。研伏龙肝泡水澄清饮即定。药亦以此水煎。用金四方。 泻痧。水泻不计遍数。不可下。又不可止涩。惟分理阳阳。用五芩散去桂。白术换苍术。加车前。木通之类。 紧痧。急痛。霎时晕倒。半刻即死。急为放痧焠刮。服涤痧丸亦得救活。 慢痧。痧之慢者。或十日半月而死。甚至三四月而死。必须速治。迟则痧毒漫延滞结。在内者先坏脏腑。在中者先损经络。在表先溃肌肉。一若失治。便成死症。初犯痧症。邪气盛。元气衰。或旬月辄发。久则日近一日。盖由胃气本弱。故尔数犯。俟痧退后。当用木八方充其胃气。则痧自断矣。 晕痧。一时晕昏跌倒。乃痧毒所致。毒血一冲。必坏脏腑。盖毒血与食积。痰气。结聚心腹胸隔之间。而经络不转。气血不通。虽欲刮放而痧不出。治法视其食积痰血气阻。及暑热。伏热。秽触之类。急用药消散。俟胸隔一松。昏迷自醒。然后验筋刺之。用金八石一丸。 绞肠痧。心腹绞肠大痛如板硬。如绳转如筋吊。如锥如割。轻者亦微微绞痛。胀闷非常。放痧可愈。若不愈。必审脉症。辨暑秽。食积。血痰所阻施治。须连进数剂。俟少安方可渐为调理。[此症有刮放数次者]。一妇绞痛危急。刮放不愈。右手脉伏。放痧三十针。用石二末。金八丸。清茶饮之。并用石三方。服下熟睡愈。一妇口吐痰涎。腹中绞痛。刮之少安。用药不效。次日复昏沉大痛。先刺指头出血。用石四末冲砂仁汤下。并用金一方加丹参。山豆根。茜。银。查。卜。服下而安。一人盘肠绞痛。脉伏。刮痧。用石五。石六方。稍愈。黄昏复绞痛叫喊。又用石七。石八方而愈 抽筋痧。两足抽筋痛甚。忽至一身青筋胀起如箸粗。将处处大放毒血。用丝一丸。 暗痧。心中闷闷不已。欲食不食。行坐如常。即饮温热。不见凶处。并无心腹腰背疼痛。但憔悴日甚。若不知治。亦成大害。此痧之慢而轻者放之即愈。更有头痛发热。心中作胀类于伤寒。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烦闷闷不已有咳漱烦闷似伤风。有头面肿胀。两目如火。有四肢红肿。身体重滞。不能转侧。此痧之慢而重者。误吃热物遂沉重昏迷。或喘急狂乱。此等当审脉辫症。在表者刮。在中者放。在里者。或丸散或煎剂。须连进数服。俟少安渐为调理。一孀妇四月间。忽昏迷沉重。颜色变黑。左脉洪大。右脉沉微。此暗痧也。腿弯青筋三条。刺紫黑血如注。不醒。次日用石二方稍苏。至五日复刮痧。用丝二方大醒。再调理愈。一老人六月发热沉重。昏迷不省。舌上黑胎芒刺。狂骂不绝。六脉俱伏。刺血不流。用石二方。丝三方。稍冷饮之。又用金三方。次日少苏。但身重如石胎刺不退。金六方而痊。一少妇重娠。夜闻火下楼。坠扑闷绝。竞不作声。安胎治惊药俱不效。经两日而死胎下。延予诊之无脉。细按如蛛丝。但四体温软如睡。急放手足血。便作呻呤。投涤痧散一服遂苏。更用丝三并丝四方而愈。一十二岁婢。六日不食。头面微肿。索消食方。子曰。脉微面肿。其殆痧乎。刺腿弯二针。用石二方一服愈。 闷痧。痧毒冲心。发晕闷地。似中暑中风。实时而毙。此痧之急者。如略有苏醒。扶起放痧。不愈。审脉。服药施疗。若不醒。扶不能起。必辨症的确。用药数剂灌醒。扶起放痧。再为调治。一五旬外女人。目闭牙噤。冷至肩胯。但胸腹微暖。六脉毫无。间忽睁目苦叫数声。灌药也稍受。如此三日。医用乌药顺气散。牛黄丸罔效。予为去十指血。紫黑相间。投涤痧丸。一服呻呤。再服脉起。或云是痓症。用他药脉伏病如初。又来索丸与之。人渐醒。脉复起。投石二方。石一方而愈。 落弓痧。倐忽昏迷不醒。或痰喘眼吊。形如小儿落弓症。此暗痧难识。必审脉辨症。再看身体凉热。舌唇润燥何如。然后治之。一人发热口渴。昏闷不醒。两目上翻。六脉微细而伏。用石二方砂仁汤冷下而苏。扶起放痧。用石七方。痧未尽。又用丝五方。加银花。丹参。山楂而愈。一人时常身热微渴。 煎滚茶饮之。倐然沉重昏迷。左尺沉细。动止不匀。右寸浮而芤。此肾虚而痧犯之。肾水之痧逆行于肺。故痰气壅盛而发晕。也用丝六方加牛膝。贝母和童便饮。更用丝七方而醒。然后扶起放痧愈。 噤口痧。默默不语。语亦无声。此乃痧气壅盛。热痰上升阻逆气管。咽喉闭塞而然。宜先放痧。审肺肾脾三经脉。次推详余经。一女日为后母所詈。痧胀烦闷昏沉。左关有力。右脉沉伏。语无声。乃伤气痧也。煎陈香圆一个微冷饮。稍有声。次日左关弦长而动。盖因怒伤肝。痧气犹阻肝经之故。刺腿弯三针血如注。又刺顶心。臂指十余针。乃用丝二方。与丝八方加延胡。香附。微温饮乃痊。 扑蛾痧。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若喉蛾。但喉蛾喉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则痛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一人痰气壅盛。脉多怪异。吹吊痰药。盖凶暴痛极。此三焦命门痧也。刺臂指腿弯青筋。紫黑血甚多。不愈。用石五。丝五方。外吹竹一方。又用竹二方三服而愈。一人喉痛急。痰涎壅盛。余视之痧也。不信。延喉科治之。且饮热汤至夕殂。此症用竹三方必救。 角弓痧。心胸胀极。痧毒内攻。故头顶向上。形如角弓反张。是脏腑己坏。死症也。急用滴烧酒。将毛青布蘸抹手足拘急处。再喷其遍体。少项松动。然后用药。或可回生。药用石二。丝二方之类。 附歌;手拘足缩角弓张。脏腑攻冲毒势强。火酒遍喷兼蘸抹。死中求活石丝方。 瘟痧。寒气郁伏肌肉间。.至春而发。暑热凝滞血肉中。至秋而发。皆名瘟痧。秋瘟尤易传染。其症寒热似疟。腹或痛或不痛。或喘急饱闷。头面肿胀。或变下痢脓血。轻者缠绵。重者危急。宜放痧消食积为主。俟痧毒己泄。然后和解清理。除其寒热。健脾养血。补其中虚。 一人于九月恶寒发热。痰嗽烦闷。口渴。舌胎刺血不流。卧床沉重。此误饮热也。用阴阳水加明矾一钱饮之。又用消食去积药。加熟军二钱。微冷饮。少愈。次日复刺臂指痧筋去血。用活血解表药渐愈。其妻同时寒热烦闷。头面肿胀。脉伏。放痧不愈。饮微冷矾汤。次用透窍消毒下气药加牛膝三钱。二服愈。其子亦寒热如疟。心腹绞痛。吐泻不已。六脉沉紧。用石一方。并竹四方入大黄一钱。次日再服愈。 满痧。初起跌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捧心拱起。鼻扇耳鸣。急为大放毒血。用金七方。石一丸。竹五末。 脱阳痧。小腹急痛。肾缩面黑。气喘出冷汗。名为脱阳。有似发痧。用连须葱白三茎研烂。酒四碗。煮二碗。作三服。又炒盐熨脐下气海穴。令气热。按此症有似痧。究非痧症。故可用酒。 羊毛痧。腹痛连背心。或腰胯如芒刺痛。用烧酒瓶头泥研筛细。和烧酒作团。辊搽痛处。即有细白毛粘团上。 羊筋痧。腹胀。浑身板痛。此二症胸前或腰背。用小针穿皮挑出筋毛自愈。只拣痛处看有毫毛骤起者便是。药用涤痧丸。普济消毒饮。一人伛偻不前。药樵视其痛处。挑三四针后。其行如驶。 血沫痧。闷胀废食。两胁痛甚。口出谈血沫如西瓜瓤。用熏陆香为君。佐以寄奴。茜草之类治之即愈。[熏陆。即丹阳所产零陵香]。闻;京师曾患时症。凡吐唾淡红色。旋病。不数日死。但知其和猪胆汁作锭。锭可活三人。适用猪胆汁作引。亦立愈。遂屡用得效。症与。此类。附记 蛔结痧。痧毒攻胃。蛔死入大肠。与宿粪相结。腹中大痛。又有胃中热胀之甚。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或蛔结腹疼不大便。或由大便出。与伤寒吐蛔。伏阴在内者不同。治宜清痧胀为主。加熟大黄。 痧发痛极。头汗如雨。脉芤而洪实。放刮不出。用竹二方。次日筋现放痧。用石七方。下死蛔三条。结粪亦下。腹痛遂止。 发热心疼。口多痰诞。吐蛔二条。投竹七方。痧遂退。 铜痧。浑身上下。头面眼珠尽如姜黄色者。邪热攻乎脾胃。而土之本色现于外也。盖脾为阴脏。已土主燥。胃为阳腑。戊土主湿。一湿一燥。湿热熏蒸。如合面状。故发黄也。 时疫七八曰。遍身发黄目瞪体僵。六脉如无。忽又如沸。二便久闭。淹淹待毙。以涤痧散撬灌。刺壁指血点滴如墨。委中绝无。勉与竹八方。竞霍然。 按;[本草从新]云。黄疸须分阴阳。阳黄宜茵陈。阴黄须温补。若用茵陈多致不救。叶氏[临症指南]论之尤详。此书专为痧症言之。痧皆属火。如前所言脉症。故当无阴阳之分也。其稍轻者。非便闭亦不必大黄。可参用五苓之类。 铁痧。头面。手足。十指如锅煤色不治。以血凝也。或用火酒搽身法。委中刺出紫黑血两茶杯。竞有立愈者。 痧块。气痞痛。血块痛。食积块痛。皆因刮放未尽。不用药消以致痧毒留滞成块。治法在气分。用沉香。砂仁之类。血分用桃仁。红花之类。食积用槟卜之类。相兼者当并治。又有不忌食物。痧毒提食成块。两胁下痛。其痧抉变症甚多。故为难治。且治痧惟在初发。若饮热汤。毒血凝结。即慢痧不致胀急伤人。亦成胁痛。瘀之日久。势必难散。腹痛。放痧二次。忽左胁有块。屡痛不止。坐卧不安。脉芤沉微此毒滞不行之故。用竹五并匏一方。与石一方加贝母。白芥子二服而愈。 身热,吐痰。胁痛。喘呕不已。左脉洪数。右脉似伏。刺过二针。服童便。喘呕稍减。用金七丸。润下丸。身热吐痰俱已。“用匏二方三服而愈。 身重痧。痧症始发。虽暴未必身重。若饮热毒阻。遍身重痛。不能转侧。放痧后。急宜消瘀解毒。久则难治。放痧不效者死。腊月腹微痛。呕酸水。饮姜汤大痛。胀重不能转侧。右脉伏。放痧。用匏三方。痧减又放痧。匏四方愈。 心烦嗜睡痧。痧冲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俱慢痧。若误以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饮热物必渐凶险。遂成不起之疾。治法刺血为主。可不药而愈。 遍身青筋痧。一赢痩人贯发痧。一月数发。发则面青如靛。满身青筋胀起如箸。痛自小腹攻上胸胁。困倦难状。向作虚损温补。备益甚。针曲池。委中。暗血如注。少苏。用火酒进涤痧丸立效 。后连进数服。竞绝根。 遍身肿胀痧。暑热疫毒。攻里则为痰喘为血瘀。昏沉不省。若元气实。内不受邪。即散于肌肉。为肿为胀。误饮热汤。便成大害。此痧之暗者。宜从脉异处辨之。 手足俱肿。将逮于腹。六脉肱细沉迟。此慢痧变症。缘不肯放血。数日肿胀益甚。勉强放二十余针。紫黑血出。用石二方并散痧。解毒。消瘀顺气药。以痧久绵延。服十余贴。肿胀始消。 久患疮。腹大如臌。手足俱肿。左脉微数。右歇止。夫疮毒入内肿胀。 脉必洪数有力。令脉症不合。此慢痧为患也。腿弯果有青筋。刺五针未愈。又刺指头十余针。用石二方。并匏四方。五服遂如旧。 痧别兼类变第十五 痧有兼症。类症。变症。非望。闻。问。切所能尽。惟看痧筋辨之。夫痧筋所见者。青紫之色也。痧症所原者。血中之毒也。血中之毒即无可消。则百病生。治之自宜刮放。刮放不尽。则宜用药先去其痧。后理其病。或当兼治。当预防者。务详审之。 伤寒兼痧。凡伤寒头痛。寒热诸症。或受暑触秽感疫。忽兼犯痧。惟认脉看筋。必先治痧。痧退乃治伤寒。若误饮热汤姜引。慢者犹可。紧者立见凶危。 伤寒十四日。忽昏沉身重。医治不醒。予曰。痧气冲心故昏迷。痧入血分经络。故不能转侧。先放痧用石二。丝四及匏五方。痧退。治伤寒而痊。 头痛发热属太阳症。用羌活冲和汤稍愈。至四日药忽不应。更面赤身热烦闷。六脉洪大无伦。此伤寒兼犯痧症。刺青筋一针。流紫黑血。余细筋隐隐。服匏二方两贴稍松。次日痧筋大现。刺九针。服丝七方少安。后骤进饮食。后发热面赤。又剌两足青筋。用匏二方两贴稍愈。偶饮温茶。立刻狂言。令饮冷井水二碗更服数贴。痧气乃清。但病久身虚发晕。服参汤而苏。 痧类伤寒。伤寒集中有四症。类伤寒未若痧类伤寒之凶暴。夫伤寒头痛寒热。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寒从肌表而入。故宜发散为先。若痧症头痛。是毒气上攻。不因外感寒气。其寒热虽在肌表。乃时气由呼吸而入。郁为热毒。搏击肌表。内热则外寒。故也恶寒。宜先剌颠顶放痧泄毒。用药透窍解毒顺气为主。若误用羌活。麻黄发表太甚。反助痧炎。势必攻冲肿胀。立时见凶。要知痧症宜清凉。则痧毒可内解。伤寒宜辛散。则寒气可外舒。断不可以互混。 寒热昏沉。而面色红黑。指头青黑。脉洪数。皆曰新昏。症必属阴。予曰。非也。脉洪数。痧毒搏击也。指青黑。毒血流注也。面红黑。痧毒升发头面三阳也。视痧筋放之。微有紫黑血。用石二方。晚蚕沙汤服。渐醒。复刺血如注。但发热身重肩背痛。用大剂匏六方。渐能转运。犹身热大便不通。用卜。实军。朴。麦芽。桃仁温服便通。热减痊。 头疼寒热。烦闷喘渴头汗如雨。面黑指青。气口脉虚歇指。左三部洪数无伦。若非痧而有是脉恐不能生。刺顶心一针。臂腿数针不愈。彼因饭后起病。用矾汤吐之。烦闷喘汗俱除。余症未愈。用匏七方二贴。大便通而安。后十日腹中大痛。口吐涎沫。又因秽触。而然刮痧。用金四方而愈。 伤风咳嗽痧。痧感时气咳嗽。肺经受伤。不可同伤风治法。当刮痧为先。清喉顺气凉肺散痧为主。 伤风咳嗽。日晡微寒发热。脉芤虚而无力。乃肺经痧也。刮放稍可。不服药。至十余日嗽不止。用匏八方加前胡。山豆根愈。 咳嗽呕哕痧。痧凌肺经。气逆发呛。痰涎呕哕。或面目浮肿。或心胸烦闷。此热毒入气分。痧筋往往不现。当刮之。间有入血分者。必待痧筋方刺之。急宜理其痧毒。若从伤风治则误。 呛不绝声。面目肿。呕痰不已。更吐鲜血。脉弦紧且数。此痧气搏击于筋脉间。刺指出血。令多刮之。用石二方加童便微冷服。又用丝四方而痊。 发热咳嗽。呕吐痰诞。胸中胀闷。面目浮肿。服风嗽药。心益胀闷。延及一月。知为痧之变症。刮讫。用金一方加贝母。薄荷。饮之即痊。 霍乱痧。痛而不吐泻者名干霍乱。毒入血分。宜放痧。新食宜吐。久食宜消。食消下结宜攻。痛而吐泻者。毒入气分。宜刮痧。有痧筋则放。宜调其阴阳之气。须知肠胃食积宜驱不宜止。止则益痛。若吐泻而后痛者。此因泻粪秽触。宜用霍香正气。须防食积血滞。或消。或攻。或活血。彼山药。茯苓及燥湿之剂。温暖之药皆不可乱投。干霍乱盘肠大痛。先放痧。用石二方与润下丸妙。晚觉腹痛。吐泻数十次。痛益甚。宿食虽吐泻尽。乃毒入血分。血瘀作痛也。用丝六。丝七方少平。次日再服愈。 痧痢。夏伤于暑。秋必疟痢。痢初必先泄泻。肠胃空虚。则易感秽气。即成痧痛。或炎热疫疠。因积而发。亦致痧痛。夫痢不兼痧积去便轻。若一兼。犯必绞痛异常。止治痢无效。或变如猪肝色。如屋漏水。或惟血水。或变噤口不食。呕哕凶危。或休息久痢绵延岁月。惟先治痧兼治积。则痧消而积易去。积去而痧可消矣。 发热痢血水。日百余次。肚门窘迫。腹痛异常。呕哕不食。六脉迟数不常。或时歇指。此痧痢也。刮放后减半。用石一方砂仁汤下。煎用竹六方。去赤白滞甚多。诸症悉愈。一人发热胀闷沉重。痢下紫血。医但治痢甚危笃。见六脉洪大不匀。令刮痧。用匏三方入童便饮。次以苏木。红花。五灵脂。茜草。乌药。香附。当归。导瘀乃安。 痧类疟疾。痧有寒热往来。类于疟疾。或昏沉。或狂乱。或痰喘。或烦间叫喊。或呕哕吐痰。睡卧不安。或大小便结。舌黑生芒。如此重极。脉必有变。不与疟同。宜细辨。 日晡寒热。昏沉胀闷。大便不通。舌焦胎厚。左脉浮大而虚。右脉细而涩。不似疟脉。视乳下有青筋。刺出毒血。用散痧消毒活血药。诸症退。又用润下丸二钱。大便通。惟寒热未退。用小柴胡汤而痊。 疟疾兼痧。疟忽兼犯乎痧。疟必因痧而变。苟慢以为疟而忽视之。必至伤人。自非先治其痧。即轻痧亦必有遗患。 患疟凶暴。验筋放痧稍松。用石二。金八方两服。扶而起。次日伤食。患益甚。更放痧。用散痧消食顺气解毒药三服稍安。后又伤食发热。用楂卜青陈紫朴白芥四服。大便不通。加大黄积实。便通热减。但病久虚晕心跳。用枣仁。茯神。参。芪。熟地之类。调补一月痊。一妇疟八日。忽壮热不已。昏沉不醒。左脉不匀。右虚涩。非疟脉也。刺臂青筋。流紫黑血不愈。服金五方加藿。朴。槟。卜。并土一方稍醒。次日又刺指头。即金五方加军。枳。热退后。用丝二方运动其气痊。 头痛痧。毒中脏腑之气。闭塞不通。上攻三阳颠顶。故痛入脑髓。发晕沉重。不省人事。名真头痛。旦夕死。急刺颠顶泄毒。药惟破毒清脏为主。毒中脏腑之血。壅瘀不流上冲三阳头面肌肉。故肌肉肿胀。目闭耳塞。心胸烦闷。急刺颠顶及其余青筋。药宜清血分。破壅阻为要。 按;真头痛手足寒至节。全脑皆痛。不治。[乃寒毒入脑与此不同]。 头痛发晕沉重。脉伏。刺颠顶及痧筋少苏。脉沉实而上鱼际。用土二方。一妇头面红肿。发热。头痛。迷闷。脉芤而疾。刺左腿鸾三针。血如注。冷服红花膏半杯。用土三方。 心痛痧。属气。则时痛时止。痰涎迷闷。刺手臂。服顺气药为主。属血。则大痛不已。昏沉不醒。刺腿弯服活血药为主。迟则难救。 心中暴痛。痰涎迷闷。两寸沉伏。关尺洪紧。刺痧筋二十针。用石三方四贴而安。 腰痛痧。痧毒入肾。腰痛不能俯仰。若误饮热。必烦燥。昏迷。搦搐。舌短耳聋。垂毙而已。 腰中大痛板硬。误饮热酒。发热烦燥。昏沉痰涌。左尺虚微。右尺洪实。脉兼歇。指刺血不流。用石四方。腿弯筋现。刺二针血流。再服二贴痛减。 小腹痛痧。毒入大小肠。则小腹大痛不止。形如板推绞绞不已。治须分左右二股屈伸为验。夏月不头痛发热。但小腹疼。或心腹俱痛。胀痞。不能屈伸。此皆暑火流注脏腑。故先小腹痛。遍及心腹。宜六和汤清解之。或四苓加香薷。木瓜。紫苏和解之。或正气散加黑栀。炒盐和阴阳水探吐痰涎可耳。 小腹大痛。每每左卧。左足不能屈伸。太阳小肠经痧也。服土四方三贴。,筋始现。刺后腿弯二针。用丝七方冷服愈。 小腹大痛。每每右卧。右足不能屈伸。阳明大肠经痧也。刺腿弯青筋四针。血流不愈。用竹八方冷服。半夜痧退而安。 头眩偏痛痧。痧气慢者。常觉头眩内热。或半边头痛。心烦不安。宜刮痧。不愈用清热下气之剂。 流火流痰痧。痧毒传变。忽足忽手。肿痛忽发。肌肤红肿。忽为痰喘。隐现无定。来去不常。而痧脉又不现。最难识认。有热似流火。肿似流痰。而不比流火流痰之轻缓。或痛极难忍。或痛痒不已。此等验于痧筋发现。刺之无疑。然后凭脉所犯风寒暑湿。及食积痰血气阻分治之。斯能有效。 日间左小腿红肿大痛。暮即腹痛而足痛止。次日右小腿红肿大痛。腹痛又止。六脉如常难据为痧。腿弯有青筋三条。刺血甚多。反加痰喘。此放痧未尽之故。用竹二方。加土贝母二钱。两服稍愈。次日左腿弯人刺痧筋一条。颠顶一针。服前汤加牛膝三钱。痧即退。更服丝七方俱痊。一人晚间右腿红肿。痛方已。喉旁肿痛。不觉为痧。只见时症犯此者多。细看两臂痧筋刺血。用石八方倍查。卜。加大黄一钱。食消便下而安。 痰喘气急痧。先有痰喘气急。痧胀因之。先治痧。后治痰气。无令痧为本病之助。先有痧胀。痰喘气急因之。但治痧而痰气自愈。若痧有寒热不清。痰喘气急者。兼和解。痧有但热无寒喘急者。兼清热。有食热不化喘急者兼消食顺气。有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喘急者。又有痢下脓血喘急者。俱急攻里。有瘀血凝滞小便利大便黑喘急者。急消其瘀。有呕吐紫黑血。或鲜血喘急者。当虑痧毒攻坏脏腑。不痛可治。痛而不己难治。服药不应者死。 发热头痛。胀闷昏迷。痰喘气急。六脉无根。若痧胀则有救。因放痧。用石五方。丝四方稍冷服。又用土五方一服。昏迷即醒。胀喘俱平。更用金一方加青翘。楂。卜。熟军。发热头痛俱已。脉复旧。一妇痰喘气急。胀闷不已。刺乳下三针。出紫血稍可。用竹四方二服愈。 痰喘气急。发热身肿。腹中绞痛。刮放不愈。用金四方。并石六方加大黄服之愈。 半身不遂痧。慢痧迟缓中于血分。未至攻心。留滞经络。或在左在右。半身疼痛或麻痹。遂成半身不遂。见痧筋急刺破。用药散毒活血消瘀。 朝凉夜热。气急半年。服药不应。加右半身疼。不能俯仰。痰嗽食减。成劳弱病。然脉微细歇指。与症不符。阅痧筋刺二十余针。用土六方二服后。疼痛吐痰俱除。后朝用六味丸。夕用补中益气。寒热愈。 臌胀兼痧。先有臌胀。忽痧乘之。臌胀益甚。痧宜早治。 脐突筋青心坎将平。知为血臌。其指头黑色。上有青筋。兼痧无疑。刺二十余针。腿臂血出略松。服丝三方。脐下青筋渐退。后用臌症药导去恶水。日服治臌香圆丸。二月余。臌症尽平。 痧变臌胀。慢痧迁延时日。留滞肌肤肠胃中。若不早治。即成真臌。 气急作胀饱闷。脐下青筋突起。心坎将平。此慢痧或臌也。出毒血二十余针。脐筋即淡。腹内觉松。用石二方胀渐消。 老病兼痧。先有痰火嗽疾。忽喘急如锯。或头汗如油。烦闷莫状。虽是痰火危笃。然有兼感时气秽触。骤然势盛者。必宜察脉按症。先清痧。次治痰。渐补气血可耳。 素抱痰火老弱病。忽痰壅喘急如锯。六脉不匀如雀啄。此兼痧症。尚有挽回。刺出恶血。用散痧。消食。豁痰顺气药。并进土五方渐安。后大补气血而痊。 弱症兼痧。先有劳弱症。或时吐血。或微干咳。颧唇鲜红。或骨蒸发热不已。一染时气秽触。必兼痧症。或痰喘。或喉鲠。或胀闷烦热。较平时不足之症。益觉沉重。宜治痧为主。令痧退尽。方治本症。 劳弱吐红症。脉洪实有力。医谓此脉是症之所忌。予见势暴疑焉。视腿弯青筋色。先放痧 脉和症平。又付散痧消食去积药。饮食渐进。后用六味丸及十全汤。劳弱亦愈。盖向病俱从痧气而泄。所以用补得效也。一妇吐血干咳。昼凉夜热已久。因怒午后忽发热胀闷。痰喘昏迷。左关微缓余脉应指不匀。无怒气左关必有力。劳弱脉也有弦数。内有瘀血。寸关亦当见芤脉。脉不对症。兼痧明矣。刺痧筋倍用石二方清茶饮之。神清喘已。但劳弱未愈耳。 内伤兼痧。先辨痧症治其标。后审内伤治其本。 一老弱争产相殴。发热嗽痰。胸中胀闷。诊之内伤兼痧。刺筋二十余针。服石二方稍松。用土七方治其内伤。服后下黑粪。瘀消症平。后用木六方。并前虚症亦除。 痧变痨瘵。痧恶饮热。有反喜热汤者。症益莫识。慢痧所以渐成痨瘵也。毒入气分伤肺。喘嗽吐痰。发热声哑。肺为娇脏。若不知治。变为百日紧劳。轻者数年终殆。毒入血分。重者兆变在即。轻者岁月延捱。若毒瘀胃口。必须去尽乃愈。毒瘀肝经。损坏内溃。吐血数发。势急多危。毒瘀心胞络。更加凶险。不待时日。毒瘀肾经。腰脊疼痛。嗽痰咳血。日甚一日。凡痧毒遗患。总成劳瘵。治须识之于始。莫咎其终。 痧胀不服药。唯放痧三次。胃脘间成一块。咳嗽吐痰。发热不食。日渐尩瘦。右关芤而紧。余其数。此内有瘀血。必吐出方解。用桃仁。苏木。泽兰。白蒺。香附。乌药酒煎服吐出紫黑血碗许。更用活血引下之。加酒服愈。 痧变吐血鼻衄便红。痧毒冲心则昏迷。痧毒冲肺则气喘痰壅。甚者则鼻衄。痧毒入肝则胸胁疼痛。不能转侧。甚而血涌吐出。痧毒流于大肠则大便血。流于膀胱则小便血。治宜先清痧毒。顺其所出之路。则气自顺而血自平矣。紧则变在顷刻。迟则变成劳弱。 放痧不服药。变筋骨疼痛。十日后吐血甚多。疼痛不愈。诊其脉芤。此痧退尚有瘀血。用匏四方。 痧痛。大便红。令放痧。用土八方。 痧痛。溺血甚多。放痧不愈。用革一方加银花。连翘。牛膝。益母而痊。一人痧胀鼻衄。是痧气由衄而泄。用金六方。 痧变发斑。痧粒不过红点而己。至有浑身成片斑烂。发热头晕者。金五方主之。犯痧小便不通。毒结膀胱。溺水不利。小腹胀痛难忍。用土四方。 小儿。发热眼窜不语。或以惊风治。以伤寒治。一无效。予用涤痧散。灯心汤调灌下更作伸呤。已经十日大小便秘。小腹胀急手不可按。用润下丸五分小便去数升再用一钱。大去宿粪遂愈。 目怪症痧。毒火上冲幸心君不受邪。而逆犯厥阴肝母。故两目红肿如桃。甚则眼珠突出。然他症患目。唯在于目。痧必心中烦闷。而目疾因之。苟不早治。则痧毒已暴阳位。其火势炎极。轻则坏目。重则伤命。宜先
/
本文档为【《痧_症_全_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