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与外交

2017-08-02 4页 pdf 319KB 10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7597

暂无简介

举报
_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与外交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01期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与外交刘根良战国中期,各国之间出现了猛烈的合纵连横战争,时间长达五、六十年之久.从史料记载看,关东六国较多的采用合纵战略,而秦国以连横为主.历来有一种看法,认为秦搞连横,后来打败了六国,连横术似乎比合纵来得高明,更有甚者,把连横说成是进步路线的产物,因为秦国后来统一了全国.把合纵说成是落后的反动的策略,因为它阻碍了秦国的统一进程.事实是否如此?从军事与外交的角度看间题,“合纵&...
_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与外交
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01期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与外交刘根良战国中期,各国之间出现了猛烈的合纵连横战争,时间长达五、六十年之久.从史料记载看,关东六国较多的采用合纵战略,而秦国以连横为主.历来有一种看法,认为秦搞连横,后来打败了六国,连横术似乎比合纵来得高明,更有甚者,把连横说成是进步路线的产物,因为秦国后来统一了全国.把合纵说成是落后的反动的策略,因为它阻碍了秦国的统一进程.事实是否如此?从军事与外交的角度看间,“合纵”和“连横”对秦国的优劣得失又怎样?其次“合纵连横”的战略到秦昭王后期被“远交近攻”的政策所取代,这又是什么原因?有人将原因归结为主张“远交近攻”的政治家取代了纵横家的关系,事实是否如此?第三,秦国在商软变法以后的惠文王和昭王时期,在政策上有哪些值得检讨的地方?是否象有些人讲的那样,因为“商君死,秦法未败”①,秦国统治集团在执政过程中始终是主动的、正确的?本文想以秦国为主线,就上述诸问题进行一些和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众所周知,在战国前期秦国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后来通过商较变法才逐渐强盛起来.在商较变法前的近百年时间里,一直是魏国称城中原.这种局面一直到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以后才起了变化.而此时的秦国虽然商鞍变法已进行了十年的时间,但未能取得象齐国这样的对魏战争的胜利,相反,在公元前35。年,魏攻秦,大败秦军,魏军趁胜追击一直打倒秦国的定阳城下(今陕西宜川)②,迫使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和魏惠王相会修好。③而前此四年,魏国曾被齐在桂陵打得大败呢。可见,那种认为秦经商较变法马上成为关东六国劲敌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马陵之战后两年,秦魏之战又起,秦军统帅商较用背信弃义的欺编手段,俘获了魏军主将公子印④,打败了魏军,取得了变法以来对外战争的第一次胜利。此后,魏国在齐秦两国东西两面的进攻中被削弱了.魏国的削弱为秦国的向东扩张消除了一大障碍.所以进入战国中期,秦国的对手不再是已经削弱的魏国,而是日益强大的齐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扣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商软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但秦惠文王仍继承和执行着商软变法所确立的地主阶级政治路线。秦惠文王执掌了大权后不久,起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谋划对关东六国的军事.到魏人张仪入秦取代公孙衍为秦相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29年,寮已经收复了全部的河西之地,而且秦军饮马黄河,随时可以渡河东进.秦的向东扩张引起了关东六国的恐慌,互相之间的战争暂趋平息,外交活动日益频公,六国联合对抗秦国扩张的局面逐渐形成,这就是“合纵”.所谓“合纵”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联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谓之合纵.另一种说法撤开了地理上的因素,认为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意思③。合纵的形势对秦国很不利,为了对付这种不利局面,秦国采用了“连横”的办法.“连横”又称“连衡”,就是拉拢关东一二个国家与秦联合起来对抗合纵国的进攻。秦是强国,被拉拢的国家只能供其驱使,唯命是从,所以连横又含有“事一强而攻众弱”之意⑧。连横的另一种解样则认为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居东,故六国服从秦国谓之连横。这当然是35基于地理位置的一种说法。张仪入秦代公孙衍为相后.公孙衍就出走到魏为将,与秦抗衡.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运动,魏、赵、韩、燕和中山五国国君会盟各自承认对方的王号。⑦“五国相王”实际上是五国合纵,形势对秦不利。秦惠文王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派张仪回魏国任相,劝魏背叛纵约,与秦连横,魏王不肯,秦发兵攻魏,魏联合韩国进行抵抗.由于合纵国未给予有力的援助,秦军大破韩魏的联军`斩首八万.夺魏地曲沃、平周.魏被迫背纵约而与秦连横。秦将魏搞到手后,又想打韩国的主意,提出“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实质上却是“欲令魏先寡秦而诸侯效之”,企图进一步拆散关东的合纵以孤立齐国.这对关东各国是个很大的威胁.因此,齐、楚、燕.赵、韩王国就联合起来支持公孙衍的合纵主熨:,并在公元前319年迫使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将张义赶回秦国。第二年公孙衍就发动了第一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参加的有楚、赵、韩、魏和燕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约长,声势很大。但由于楚和燕没有派兵参战,三晋联军在修涣(今河南原阳县)为秦所败。秦国在外交上吃了败仗,但在军事上却取得了胜利。此后,秦又连年对魏、韩用兵,迫使两国再度与秦连横.关东的第一次合纵攻秦失利后,秦国更强大了.齐国为了与秦抗衡,便同楚国结成连盟。秦便派张仪人楚,以奉献商放之地六百里与楚为代价,要楚绝齐连秦,与秦搞连横.楚怀王贪图小利,信以为真,遂不顾屈原等人的坚决反对,与齐破裂.当楚国派官员入秦夺取土地时,张仪谎称是六地而非六百里。楚怀王大怒,于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由于秦军早有准备,加上楚国又失去了齐国的支援,结果楚军大败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秦军趁胜进攻,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楚怀王愤怒之余调集大军攻秦,一直打倒秦国的兰田(今陕西兰田),但因孤军深入,结果大败而回。秦惠文王在位二十八年,秦国始终保持强大,不仅打败了韩、赵、魏等国,还灭了四川境内的巴国和蜀国.巩固了后方;击退了东方六国发起的第一次合纵攻秦,继而又击败了楚国,大大扩展了秦的疆土,为后来的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秦惠文王晚年,秦国之大差不多抵上了楚国。如果说秦惠文王杀了商鞍就是奴隶制复辟的话,这一切都将无法解释了。继秦惠文王即位的是秦武王,武王好武功,有勇力。忌张仪权势过大,将其赶走,分相权为左右两职,任惠文王异母弟搏里疾为右相,客卿甘茂为左相。连年发兵攻韩,夺其地宜阳(今河南宜阳),打开了直通中原的门尸。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秦昭王继位。秦昭王即位之初,大权操纵在太后以及太后弟魂丹于中,他们利用权势,营私舞弊,曾一度导致内乱,在对外政策上也犯了个很大的错误。昭王八年,秦向楚建议两国和解,以与楚怀王会盟修好为借口,将楚怀王骗至秦国扣留起来,强令割地。楚怀王大怒不从.秦便扣住不放。秦国的这一罕见的背信弃义行为极大地激怒了关东六国,楚国朝野群情激奋,很快立了新国君与秦为敌,秦国便弄得骑虎难下了。过了二年,楚怀王病死在秦国。秦在各国间的名声本来就不好,这一来更就急剧下降,外交上陷于空前的孤立地位。关东六国抓住这个机会,于公元前298年由齐国发起第二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齐、魏、赵、韩和宋等五国,秦军出战不利退守函谷关,五国联军并力西向,秦军战败,函谷关被攻破。秦国不得已割地求和。此后,秦昭王破格提升白起为将,整顿军事。公元前29。年,秦出兵攻韩魏,两国联兵抵抗,战争相待了两年时间,秦不得手.后来白起利用联军方面都不愿打头阵的心理,各个击破,在伊阴(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迫使两国割地求和。这时的中原形势是齐、赵两国利用秦忙于同韩、魏交战的机会,各自扩大势力.战国中期齐秦同为东西两强,但齐是关东六国的盟主,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是秦也感到恐惧的对手.伊胭之战后,秦昭王得意非凡自称西帝,派特使去齐尊齐王为东帝,并想联合齐以伐赵。帝原是上帝的称号,把上天的圣称搬下来作为人主至尊的称号,无非是想显示自己的高贵和与众不同。树大招风,秦昭王这样做并不可取。果然,昭王称帝后不久,齐国为了孤立泰国,自动废除了帝号,由苏秦主持,发动了第三次合纵攻秦⑧,参加的有赵、燕、韩、魏等五国,结果秦军不敢出战。秦照王不得不宣布废除帝号,并把前所夺取的温(今河南温县)、积(今河南济源县)、高平(今济源县西南的向城)归还魏国,把前所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这是秦遭受的又一次大挫折。⑨齐国挫败秦国以后.便转攻宋国。经过两年的战争于公元前286年灭宋.这是齐国最强盛的时候。齐国的急剧扩张直接威胁到三晋和楚的利益,而且齐36宜王死后其子齐王是个昏君,即位后自恃国力强大,目空一切,引起了关东诸国的反感,一个合纵攻齐的形势逐渐成熟了。公元前284年,燕国发动合纵攻齐,参加者除韩、赵、魏三国.之外,还有秦国.攻齐的联军数十万,共推燕国大将乐毅为统帅.齐王匆忙调集大军在济水以西与联军决战,齐军主将触子i临阵脱逃,齐军战败。glJ将达子收集残部与联至再战于秦周(齐临淄雍门以西)又败,达子也阵亡了。这时乐毅遣还秦、韩之师,分魏师攻占旧宋国地,分赵师攻取河间,自率燕军长驱直人,攻占了齐国首都临淄.齐王也逃国外,为楚所杀.齐国七十余城为燕攻占,齐军只得退守即墨和营等地继续抵抗。不久燕昭王死了,其子惠王即位,猜忌乐毅,改用大将骑劫为燕军统帅,乐毅避祸出逃到赵国.燕军围攻营和即墨两城,旷日持久,锐气大减.加上骑劫滥施淫威,激起齐国军民的强烈反对,即墨守将田单设火牛阵夜袭燕军,大破之,杀骑劫并全面转入反攻,很快就收复了全部的失地,使齐转危为安。虽然如此,但宋国的旧地已不属齐所有,齐国的元气大伤,加上即位的齐襄王是个庸主,不图进取齐国就此一暇不振。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战国中明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仅仅是各国的外交和军事手段,根本谈不上什么进步与落后之分.尽管秦国较多的采用连横术,关东六国较多的采用合纵主张,但并非绝对如此,如前述的屈原主张的齐楚连盟对付秦国的策略并非合纵.倒象连横,而秦参加的由燕国发动的对齐的战争不是连横而是合纵.所以那种把连横同秦国等问起来,把合纵同关东六国等同起来的看法是片面的。其次作为策略,合纵术与连横术和比较,前者的效果往往优于后者,合纵方面拥有较多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关东六国利用合纵多次挫败秦国向东扩展的势头就是一个明证。后来秦国参加合纵破齐获得成功又是一个明证。那种认为秦最后统一了六国,所以连横术是进步的,而合纵攻策是落后的云云,是毫无根据的,而且不免迁腐可笑.第三,对关东六国来说,究竟采取何种策略?同谁结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以本国利益为能够,有时采用合纵的办法,有时迫于形势和自身利益也同秦搞连横,韩、魏两国就是一个例公元278年,即齐国波败后六年,秦昭王派白起攻楚,大败楚军.攻破楚都邹(今湖北江陵),以其地置南郡。楚被迫迁邵于陈(今河南淮阳)。第二年.秦又夺取了楚的巫郡扣黔中郡,势力发展到今湖南地区。秦攻破楚国以后转攻故国,魏联合赵国抵抗,秦军不得手。公元前夕。年,秦越过韩国攻赵.被赵国大将赵奢大败于阔舆(今河北武安县西),锋芒一时受挫。从昭王即位到阔舆之战已有三十七年的时间,在这三十多年中,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战争的形式主要仍埃是合纵和连横。秦国虽然曾两次被关东六国的合纵所击败,但都没有象齐国那样被彻底打垮。关东六国尽管取得两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但却夫能发展胜利的成果,只是满足于收复或攻占土地,而不是歼灭秦的有生力量.特别是三晋,只要秦答应归还他们的旧地或割地请服,就往往答应秦的讲和,有的国家与秦不接壤,感到秦国再割地也并不到自己的版图内.无甚大利可图,因此也就满足于将秦击败,迫其求和了事而下是将其彻底打垮,齐国就是这样。没有认识到在两强并立的情况下,合纵连横仅是一种策略万手段而已,齐能合纵攻秦.秦也能合纵攻齐,不将一方彻底打垮,各国之间基于利害关系的合纵和连横就决不是』定不变的。只有出现绝对优势的合纵攻一强,如齐的合纵攻秦和秦参加的合纵攻齐那样的局面时,万能打破平衡,为彻底击败一强创造条件。但齐与东方诸国贵族专政,政治上很保守,往往满足于一时的胜利,放过了两次极为有利的机会,使秦国有可能从失败中恢复过来,重整旗鼓,扭转不利的形势。所以当齐秦两大强国仍处于势均力敌的时候,合纵连横的策略就必然是各国之间唯一可供选择的外文方式和战争方式。这一时期无论是秦还是齐要想采取“远交近攻”这样的新策略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两大强国并立的情况下,一强奉行的“远交近攻”政策必然受到另一强的牵制与破坏,被一强攻击的国家必然会向另一强求救,只要许之以重价,另一强决不会袖手旁观,只要另一强的援兵一出,一强奉行的“远交近攻”政策便告破产了.所以在齐国破败以前,濒繁而复杂的合纵连横战争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所的,而不是由某个纵横家人士的主观意志造成的。齐、秦对峙的局面在齐国破败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先两强并立的态势为一强独霸的局面所替代。齐国的削弱使秦国处于战国七雄之首.秦实行“远交近攻”政策的条件就成熟了.持续了五、六十年37之久的合纵连横战争逐渐为秦国发动的远文近攻的战争所取代.这一重大变化反映在政治上就是秦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重大的人事调动,执掌大权达三十余年之久的秦相魏冉被免去职务,而且被赶下了政治舞台.主张“远文近攻”的策士范唯被秦昭王任命为相国,上台执政.范唯对秦国政局的批评着重于内政与外交两个方面.内政方面,范唯认为必须坚持商较的“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的思想,就是宗室贵族也不得无功授官。要改变宗室贵族专权的“搜厚”状况以保持国君的绝对权力,否则就有大权旁落的危险,这是对宜太后和稚侯专权的批评.在外文方面,范唯认为应该实行“远交近攻”的新政策,不能再搞合纵连横的老办法,更不能象魏冉那样越韩、魏以攻齐,因为“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L批评魏冉“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是稚侯为秦谋不忠。”@范唯认为应该先对与秦接邻的韩、魏等国采取军事进攻的办法,是为“近攻”,对齐、燕、赵、楚等与秦接坡但秦一时无力顾及的国家采取安抚拉拢的办法,是为“远文”。用重金和军事压力迫使这些国家至少保持中立,不发兵救援被秦进攻的韩、魏等国.这样秦攻取的韩、魏等国的土地马上就能与秦本土连成一片,使“尺寸之地皆入于秦.”L范唯还提出了在战争中应着重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观点,主张“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函范唯的分析大为秦昭王所赏识,被拜为客卿,与谋兵事。第二年,秦昭王用范唯之谋,派五大夫给攻魏,取魏地怀(今河南武涉西南)和邢丘。再次年即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正式下令罢免魏冉,废太后,把稚侯、华阳君、高陵君等贵族赶出都城,各赴封地就封.魏冉被逐出函谷关,前往定陶就封。同时公布任范难为相国的命令。范唯相秦,开始了秦国向东大扩展的时期.范唯一上台一改过去那种合纵连横的老办法,雷厉风行的推行其“远交近攻”的新方针。他拜相的第二年,秦将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次年又“攻韩南阳取之。⑧再次年,秦将王贵“攻韩.取十城”.L由于秦国实力强悍,又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齐燕等国得了秦的好处.加上自感不是秦的对手,自然不便也不敢贸然出兵救援。结果,韩魏两国在秦的全力进攻面前.连连败北,丢城失地.秦的国土则不断向东扩展。又过了二年,即公元前262年,秦又攻取了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把韩的上党郡与韩本土拦腰隔断了。韩国想献上党郡向秦求和,遭到上党太守靳趁的反对,韩桓惠王派冯亭去接替靳桩,冯亭到任后也不愿降秦,而是向北投降了赵国.赵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上党郡本来就连在一起的,得到冯亭的降表,便派大将军廉颇率大军四十万将韩上党郡十七个县全部接管了过来。秦国快要到手的韩上党郡被赵国不费一兵一卒的拿走,当然不会替罢甘休,这样便触发了秦赵之间的一场大战—长平之战。赵军主将廉颇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有勇有谋,老练持重,率军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与秦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了廉颇,代之以纸上谈兵的专家赵括.赵括一到长平,便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不顾敌强赵弱的客观情况,大举进攻,秦昭王见赵国上了圈套,密调武安君白起到长平前线,替代王龄为秦军主将.白起见赵军进攻便兵分两路,一路佯攻诱敌,一路迁围到赵军后面以切断赵军的退路和粮道。赵括不知利害,见初战获胜便指挥大军继进,结果陷入秦军包围。赵向各诸侯国求救,但没有那一个国家肯发兵援救。赵军被围四十六天,经过数次激战,突围不成,粮食倒吃完了,赵括在绝望之余,亲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失了主将,又饥又乏,全部投降了秦国.赵国前后共损失四十余万人马,从此一服不振.战国后期,秦国继续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关东六国也多次谋划合纵抗秦,但成效不大,无法扭转由秦统一的总趋势,秦灭六国的局面逐渐形成。实事求是地说,这同战国中期秦的军事与外交政策由“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变化是分不开的.注①《韩非子·定法》②《战国策·齐策五》③①《史记·魏世家》⑤⑥《韩非子·五盆》⑦《战国策·中山策》⑧《战国纵横家书四》⑨《战国策·赵策一》,《战国纵横书`一》LL皿L《史记·范唯蔡泽列传》画D《史记·秦本记沙(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责任编辑:吴旭霞》
/
本文档为【_从“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评战国中期秦国的军事与外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