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

2017-03-17 2页 doc 6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引言    地震滑坡是在地震力作用下,与地震同步发生的地质次生灾害,有规模大、滑速快、滑距远的、呈群体分布的特点[1]。除了形成与地震同时发生的滑坡外,它还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不管在以后的强余震作用,还是下雨、人工因素等作用下,都会发生新的滑坡,使滑坡灾害反复出现。其造成的危害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大的多,因此地震滑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甘肃省历史大地震诱发的大滑坡及其造成的危害    甘肃既是强震多发区,又处于黄土高原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使得地震滑坡灾害极其严重。历史上此地区的几次大震都...
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
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引言    地震滑坡是在地震力作用下,与地震同步发生的地质次生灾害,有规模大、滑速快、滑距远的、呈群体分布的特点[1]。除了形成与地震同时发生的滑坡外,它还使斜坡产生新的破坏,不管在以后的强余震作用,还是下雨、人工因素等作用下,都会发生新的滑坡,使滑坡灾害反复出现。其造成的危害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大的多,因此地震滑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甘肃省历史大地震诱发的大滑坡及其造成的危害    甘肃既是强震多发区,又处于黄土高原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使得地震滑坡灾害极其严重。历史上此地区的几次大震都诱发了大面积的滑坡,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就连一些中强地震,在此地也引起了极为严重的滑坡灾害,对此地的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历史上甘肃省地震诱发滑坡的事例很多,据史料记载的滑坡统计,地震滑坡占49.2%。每次大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都非常严重,是造成甘肃省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部分[2]。  本区内历史上大的地震滑坡情况如由此可见,地震造成的滑坡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了能有效地预防地震时滑坡造成的巨大危害,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甘肃省地震易引发滑坡的条件分析    甘肃省地震是其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也影响着滑坡的区域分布。像上述的地震诱发滑坡的事例很多,这主要是由甘肃省的地貌岩土性质和所处的地震带所造成。    2.1甘肃地貌类型和岩土性质  甘肃省地震滑坡的分布和当地的地貌和岩土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2.1.1地貌类型根据地势高低和地貌特征,甘肃省可分为六大区域:  (1)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  位于本省中部和东部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最西部分。本区堆积了较厚的黄土,海拔1200-2200m,相对高差500-1000m。近南北走向的六盘山把它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为典型的黄土塬地貌,地势平坦开阔,发育一些中小型滑坡。陇西黄土高原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交错。  (2)陇南中低山区  位于本省的东南部,属于西秦岭褶皱系,本区新构造运动的强烈隆升和流水的急剧下切,山高谷深、峰锐坡斗。相对高差达500-1500m。2012年汶川5·12大地震时,本区地震滑坡灾害十分严重,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甘南高原区  位于本省南部,地势高亢坦荡、切割轻微,具有典型的高原景观。  (4)河西走廊平原区  位于本省西部,呈北西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地势平坦开阔,有大片绿洲发育。  (5)祁连山高山区  位于河西走廊南部,分布有大面积的高山、极高山,相对高差大,许多山峰上终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  (6)北山中山区  位于河西走廊平原以北,为一系列断续分布的中山。由于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严重,山地岩石和山麓砾石裸露,形成大面积的岩漠和砾漠。  2.1.2岩土性质  根据目前调查和收集到的滑坡资料,甘肃省的主要滑坡类型为黄土滑坡、黄土-泥岩滑坡、基岩滑坡和堆积层滑坡。  黄土滑坡和黄土-泥岩滑坡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区,基岩滑坡主要分布于陇南基岩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滑坡占全省滑坡的90%以上。地震时众多的天然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主要出现在Ⅶ—Ⅸ度烈度区,Ⅵ度以下发生边坡地震崩滑的事例极少[13]。在这两个地区,地震滑坡的展布受地震烈度控制较为明显,在地震烈度达到Ⅵ度时就开始出现崩塌和滑坡[7]。这是由于这两个地区的岩土性质决定的。  陇中黄土高原黄土、黄土泥岩区滑坡易发生的原因是:  (1)黄土本身具有垂直节理、孔隙度大、落水洞发育、地表水易于下渗或直接流入、具有强烈的湿陷性等特性,使得黄土在地震时容易产生破裂、滑移和地震沉陷等灾害。
/
本文档为【甘肃省历史地震滑坡及其产生的条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