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中数学 2.1.1N次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2018-12-29 1页 doc 434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资源文库

从事幼儿保育多年。

举报
高中数学 2.1.1N次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n次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一、教学分析 分数指数幂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研究基本初等函数之一的指数函数的基础。分数指数幂不同于整数指数幂,要理解分数指数幂,首先要深入理解n次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根式的概念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它是后续学习所必需的。教学中可考虑以具体的例子为载体,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给出n次方根的定义,可以在给出定义前,让学生类比平方根、立方根举些例子。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性质推广到n次方根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经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当n是偶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有两个,...
高中数学 2.1.1N次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n次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一、教学分析 分数指数幂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研究基本初等函数之一的指数函数的基础。分数指数幂不同于整数指数幂,要理解分数指数幂,首先要深入理解n次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根式的概念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它是后续学习所必需的。教学中可考虑以具体的例子为载体,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给出n次方根的定义,可以在给出定义前,让学生类比平方根、立方根举些例子。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性质推广到n次方根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经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当n是偶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对于结论0的n次方根都是0,要启发学生用n次方根的定义去理解。根式的概念源于方根的概念,根据n次方根的意义就能得到n次方根的性质1。但性质2是不能由n次方根的意义直接得出的,因此,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自己探究归纳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阶段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掌握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相关性质。然而知识需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学生较长时间不接触平方根和立方根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以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为例,帮助学生回顾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由此,学生将很容易类比平方根和立方根的知识,得出n次方根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然而,让学生直接抽象地得出n次方根的相关性质,难度很大,学生的抽象概论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所以,教学中应用大量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从实例中观察,归纳得出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学生掌握n次方根的相关知识,同时要培让学生感受基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n次方根的概念,根式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类比平方根和立方根,得出n次方根的概念;根据n次方根的概念,结合具体实例,n次方根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n次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n次方根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 1.触景生情 问题1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发表的《未来20年我国发展前景分析》判断,未来2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 。如果把我国2000年的GDP看成是1个单位,那么 (1)1年后(即2001年),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倍; (2)2年后(即2002年),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倍; (3) 年后,设我国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 倍,则 ; 问题2 生物在生存的时候,由于需要呼吸,其体内的碳14含量大致不变,生物死去后会停止呼吸,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此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内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 。考古学家由此判断生物体死亡时间。(按照惯例,人们将生物体死亡时,每克组织的碳14含量作为1个单位) (1)当生物死亡了5730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原来的 . (2)当生物死亡了5730×2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原来的 . (3) 当生物死亡了6000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原来的 . 经济学中有数学 ,考古学中有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这里的两个问题都与本章我们要学习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的指数函数有关.要学习指数函数,我们要先掌握一些指数及指数幂的运算,而这些知识都以根式为基础。所以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根式。 【意图】作为一章的起始课,重视编者精心打造的章引言,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应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中去”.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激发学生探究分数指数幂的兴趣和欲望,为新知识学习作铺垫. 2.温故知新 问:如果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 ,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集体回答: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 ,那么边长为 .问:如果已知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 ,那么它的棱长是多少? 集体回:如果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 ,那么棱长为 。 问:这里的 是 的算术平方根, 是 的立方根。你还记得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吗? 单人回答:如果一个实数 满足 ,那么称 为 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例如 ,则 叫做 的平方根;如果一个实数 满足 ,那么称 为 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例如 ,则 叫做 的立方根. 3.借水行舟 探究1:n次方根的定义 问:类似地,由于 (板书在黑板的右边区域),我们可以把 叫做16的什么? ,(板书在黑板的右边区域),我们可以把 叫做32的什么? 集体回答: 叫做16的4次方根, 叫做32的5次方根. 问:一般的,若是 呢,我们可以把 叫做 的什么?(此时将 板书在黑板的左边,预留空白) 单人回答:如果一个实数 满足 ,那么 叫做 的 次方根. (此时将黑板左边预留的空白补充完整,先补充那么 叫做 的 次方根,再补充n的范围) 师补充: 。结合实例 EMBED Equation.DSMT4 ,如 取偶数4时, 则 叫做16的偶次方根;如 取奇数5时, ,则 是 的奇次方根。 并且,n取偶数4时, 和 的都是16的4次方根,而n取奇数5时,仅有2是32的5方根,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数的n次方根个数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与n的奇偶性有关,需要分情况讨论. 结合实例进一步思考, 实例 ① , ,② , 类比立方根的情形,思考当n是奇数时,一个数的奇次方根有几个,如何表示? 类比平方根的情形,思考当n是偶数时,一个数的偶次方根有几个,如何表示? (1) 类比立方根的情形,当n是奇数时,一个数的奇次方根有几个? 当 是奇数时, 的 次方根仅有一个,负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正数的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 类比立方根的情形,当n是奇数时,一个数的奇次方根可以如何表示? 当 是奇数时,类比立方根的记号如 ,这时 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其中 叫做根指数,且 , (2) 类比平方根的情形,当n是偶数时,一个数的偶次方根有几个? 当 是偶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负数没有偶次方根,因为根据n次方根的定义,需要找到一个实数 满足 ,且实数 为负数, 为偶数,此方程是无解的,即找不到满足定义的实数 。 类比平方根的情形,当n是偶数时,一个数的偶次方根可以如何表示? 当 是偶数时,正数的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时,正数 的正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负的 次方根用符号 表示。正的 次方根和负的 次方根可以合并写成 ,如 。其中根指数 ,当 ,省略不写。 (3)0的n次方根呢?为什么?根据定义,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 是偶数时, ,即 具有双重非负性,这一性质在求值中有重要作用。 师补充总结:此处我们类比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表示方法,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得到了一个数的 次方根的个数及表示。在表示过程中,引入了新的数学符号,即根式,式子 叫做根式,这里 叫做根指数, 叫做被开方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方根和立方根的类比分析,进一步感知n次方根的定义,通过表示一个数的n次方根,掌握分类的原则,从中类比分析,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辨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1)16的4次方根是2; (2)因为 ,所以 的运算结果为 ; (3) 的5次方根是 ; (4)当 为大于1的偶数时, 只有当 时才有意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探究3:n次方根的性质 求一个数的 次方根的运算叫做开 次方,它与乘方 是多少互为逆运算.我们知道乘方运算有一些基本的运算性质,那么开 次方运算是否有一些的运算性质呢?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3,再小组讨论,通过这些练习,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并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n次方根的概念,在培养观察归纳能力的同时,适当进行思辨论证. (1)① ② ③ 师: 为什么?生:直觉。或者类比 师:紧扣定义进行分析: 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生:是指 的5次方根,根据n次方根的定义,这个数应该满足方程 ,即 师:若将此推广到一般情形可以怎么表达呢?生: 师:上式中的字母有无限制? 生: ,当根指数 是偶数时,被开方数 应为非负数,当根指数 是奇数时,被开方数 可为任意实数。 (2)① ③ ② ④ 师: 为什么?生1: 类比 生2:分析, 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是指 的4次方根,设 ,根据n次方根的定义,这个数应该满足方程 ,解方程得到 ,即原式为 。师:一般地情形呢?生:当 为大于 的奇数时, 。当 为大于 的偶数时, 。 师补充总结:由此我们得到了 的 次方根的两个重要性质。注意, 。此问题的结果需要分情况讨论, 为大于 的奇数时, ,当 为大于 的偶数时, 。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通过计算,观察规律,得到猜想,并紧扣 的 次方根的定义进行说明。从中也体现了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即计算,观察,类比猜想,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计算,进一步利用n次方根的定义,证明n次方根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4.乘风破浪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例2.化简下列各式 例3. 5.回头望月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给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调两个性质的区别及使用的) 生: 1.n次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实数 满足 ,那么称 为 的 次方根. 2.n次方根的表示 n n是奇数 n是偶数 a的正负 a的n次方根 无意义 3.n次根式的性质 (1) (2)当 为大于 的奇数时, 。 当 为大于 的偶数时, 。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上总结) 生:类比比平方根和立方根已有的知识,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验了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即计算,观察,类比猜想,证明。 师:数学知识是基础,数学方法是手段,数学思想是本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思想就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源泉。N次方根和分数指数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次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六、授课反思 我此次授课的课题为n次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是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数指数幂的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如下:通过类比学生熟悉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知识,得出n次方根的概念;根据n次方根的概念,分n的奇偶性讨论一个数的n次方根的表示方法;结合具体实例,归纳n次方根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n次方根的概念和性质,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如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等,感受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总览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概念产生的背景,以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产生思维冲击——当幂指数是分数时的意义是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疑问自然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进而引出n次方根的概念探究。 2.关注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虽然n次方根的两个性质学生都能归纳猜想得出,却难以说出其中的缘由。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在本节课中,我不仅关注性质本身,更借此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深刻理解概念。 3.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类比的数学思想,类比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理解n次方根的概念;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分n的奇偶性来表示一个数的n次根;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特殊例子中让学生观察规律得到一般结论;整体思想,将被开方式当作一个整体; 由于教学经验有限,教学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如最后的例题解答,是直接选用的小组代表的作品。课后我认为应该鼓励学生自愿地上台通过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阐述自己的解答思路,此外还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如此,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例题的教学效果更佳。 _1234567918.unknown _1234567920.unknown _1234567921.unknown _1234567922.unknown _1234567923.unknown _1234567925.unknown _1234567926.unknown _1234567927.unknown _1234567928.unknown _1234567929.unknown _1234567930.unknown _1234567931.unknown _1234567932.unknown _1234567933.unknown _1234567934.unknown _1234567935.unknown _1234567939.unknown _1234567940.unknown _1234567941.unknown _1234567950.unknown _1234567951.unknown _1234567952.unknown _1234567953.unknown _1234567954.unknown _1234567955.unknown _1489168357.unknown _1489168368.unknown _1489168378.unknown _1489168384.unknown _1489168405.unknown _1489168425.unknown _1489168433.unknown _1489390633.unknown _1489390657.unknown _1489390741.unknown _1489390753.unknown _1489412898.unknown _1489412957.unknown _1489412988.unknown _1489413038.unknown _1489413077.unknown _1489413097.unknown _1489414927.unknown _1489415083.unknown _1489415196.unknown _1489415239.unknown _1489415245.unknown _1489415258.unknown _1489416113.unknown _1489416475.unknown _1489416501.unknown _1489416542.unknown _1489416783.unknown _1489416808.unknown _1489416871.unknown _1489417207.unknown _1489417248.unknown _1489417487.unknown _1489601616.unknown _1489601831.unknown _1489602252.unknown _1489602285.unknown _1489772265.unknown _1489773875.unknown _1489773921.unknown _1489773969.unknown _1489774020.unknown _1489775404.unknown _1489775816.unknown _1489781882.unknown _1489781983.unknown _1489782061.unknown _1489782393.unknown _1489782426.unknown _1489782453.unknown _1489782465.unknown _1489782524.unknown _1489782546.unknown _1489782559.unknown _1489783021.unknown _1489784246.unknown _1489784346.unknown _1489947824.unknown _1489947859.unknown _1489947898.unknown _1489948496.unknown _1489948600.unknown _1489948626.unknown _1489948650.unknown _1489948697.unknown _1489953631.unknown _1489954088.unknown _1489954117.unknown _1489996477.unknown _1489996478.unknown _1489996479.unknown _1489996480.unknown _1489996481.unknown _1492442994.unknown _1492809932.unknown _1492809933.unknown _1492809934.unknown _1492809935.unknown _1492809936.unknown _1492809937.unknown _1492809938.unknown _1492809939.unknown _1492809940.unknown _1492809942.unknown _1492809943.unknown _1492809944.unknown _1492809945.unknown _1492809946.unknown _1492809947.unknown _1492809948.unknown _1492809949.unknown _1492809950.unknown _1492809951.unknown _1492809952.unknown _1492809953.unknown _1492809954.unknown _1492809955.unknown _1492809956.unknown _1492809957.unknown _1492809958.unknown _1492809959.unknown _1492810196.unknown
/
本文档为【高中数学 2.1.1N次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