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河北大学

2011-10-16 35页 doc 209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7562

暂无简介

举报
河北大学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研究 姓名:马红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张套锁 20090601 摘要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科学决策,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 会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基于特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形态下的实际社会状 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生态自然观、矛盾及其统一性原理、联系...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研究 姓名:马红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张套锁 20090601 摘要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科学决策,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 会与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基于特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社会形态下的实际社会状 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生态自然观、矛盾及其统一性原理、联系发展观、群 众史观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出发,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特征,指出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它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高度统一。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对于自觉地促 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马克思 主义哲学为指导,从我国改革的伟大实践出发,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基础唯物史观基础 Abstract Abstrac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t a crucial period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which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a society in which all the people can work together and cnjoy the society togethe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the reunific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which is based on a certain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social form must be able to occur only under the actual social status,pattern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reality.In this paper,I mainly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by expressing the material concept and ecology nature of Marxism,great unity of the 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the concept of contact and development,the concept of masses of history,and principles of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oint out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philosophy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which reflects the materialism,dialectic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the higll degree of unity.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sci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o study further the basis of the philosophy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In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from the great practice of reform,we must be guided by Marxist philosophy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basis of materialism the basis of Dialectics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__________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不保密日。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4")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 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 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盔缢日期:j盟仁年空月上El 作者签名:鲻 导师签名: 日期:迎Z年垒月上日 吼号d月产日 前言 .^_‘.-JL 刖吾 和谐是古今中外都关注的一个概念,但以之来定性一个社会却是一种理论的创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经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创造性地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 它来源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正确回答了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 去何从的重大问题,因此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伟大实践的关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必定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 建设事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此,理论界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 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 发,运用矛盾及其统一性原理、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观点和群众史观阐述了当前我国社 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可 以通过协调化解的办法得到解决,这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这就从理 论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性。这些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有 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实践基础有进一步研究的 必要,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 建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在认真研究党的十六大以来有关精神的基础上,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力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自然生态观充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这就从实践 的角度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规律性,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 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求和谐之真、创和谐之善、达和谐 之美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向。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和谐社会既 是一种文化信仰,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民族对 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 1.1.1什么是“和谐” “和谐"是一个古今中外常用的概念。和谐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一方面,从本意上说,“和谐"由“和"与“谐”两字 组成。按说文解字来说,“和”由“禾”和“口"组成,指人人有饭吃:“谐"由“t(言)" 和“皆"组成,指人人都有发言权。简而言之,“和谐’’就是指经济上比较富裕,政治上 有充分的民主自由。这是“和谐”的本意,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都是从本意来理解“和谐" 的。后来,哲学家、思想家把这一意义扩大化。今天“和谐"是指事物内外均衡、上下有 序、关系协调、功能优化的状态。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谐" 是以“和”的形式出现的,主要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和事物之间关系的协调。早在西周 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①的观点。在这里,“和"指关系协调, 但又不完全一样,即差异性的统一; “同”则指完全一样。所以,简言之,这句话主要是 指“和"能真正的使新事物产生,而“同’’则不能让事物继续发展。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的 相反相成、相辅相济,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充满活力。而“和"概念用的最多的是孔子。 他进一步指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在孔子这里,“和" 即是指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同时,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又相互补 充相互协调,从而产生新事物。“同"则是相同事物的完全简单相加。所以说只有不同的 因素、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才能产生新的事物、新的状态。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和" o《国语.郑语》 宙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页 国夏于全《四库全书》第l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2 第1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同一。“和而不同”,作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 著特征,其本质就在于协调各种不同因素之间的差异性而达到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 都能得到新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和谐也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内容。在西方哲学中,最早用“和谐”而且把这一概念普 遍化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世界是最美好的同时也是最和谐的,和谐就 是美,美就是和谐。在他看来,“和谐’’在整个人类社会无所不在,“和谐’’具有普遍 性。“一切都是和谐的。"①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自然追求对立,对 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o。他指出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 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这和“和而不同"具有异曲同工之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 指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只有实现了内在的和谐与秩序,才能实现真实的正义,aP: “公正即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 “和谐’’其实就是秩序的完整,整个世界就是一 个关系的统一体。 可见,古今中外关于和谐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从事物矛盾运动的状态和事物相互之 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理解的,认为和谐既指矛盾和冲突的对立面,又指关系的协调、融 洽,是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1.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思想,古已有之。求和谐之真、创和谐之善、达和谐之美也是人类文明发 展的必然趋向。但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时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 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对于和谐社会,处在不同时代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 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民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语言对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做出各种各样 的描述。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断追 求过程。在中国,从《礼记.礼运》篇描述的“大同社会"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 康有为的“天下为公"④到孙中山的“天下大同"囝,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追求着自己心目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6页 o《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页 国柏拉图《理想国》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固高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 @《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6页 3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的理想社会。在西方,从柏拉图设想的“公正即和谐"的“理想国"到西方近代空想 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和谐;从欧文创立的新和谐公社到魏特林的和谐共享制 度,都反映了人类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不管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还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不管是柏拉 图的理想国还是莫尔的乌托邦,都是中外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设想,而对现代意义上的 和谐社会,社会学是这样看的:社会是由按照特定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人的生活共同体, 这个特殊共同体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结构性。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 间比较持久、稳定的关联模式,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部分要素。所以, “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状态。只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 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对此,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 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先生认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要素相关的事物始终保持着一种协调有序的状 态,其中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狭义上的和 谐社会主要是指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本身各个环节、各种要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 而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主要也是指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所以,简单的说,所谓和 谐社会,就是指在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下,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互 动和安全的运行,从而实现健康的发展。① 南京大学教授朱力先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管理体系能够充 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社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把不同的利益群体凝聚在一起, 而且能够实现社会成员公平流动的社会。⑦而著名学者、十届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提出 的和谐社会的四个正好可以和朱力教授的观点相补充,他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资 源兼容共生、社会结构合理、行为规范、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而中国社科院陆学艺 教授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结构合理、社会阶层相互协调、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 ①吴忠民《‘‘和谐社会’’释义》《前线》2005年第l期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国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4 第1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社会公平正义占主导、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可、社会阶层关系的融洽 等八个方面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o 从和谐社会与社会学关系的角度出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从理论上说,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术语表 示就是一个能够实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 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 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圆 应该指出,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定义和谐社会的,但事实上,和谐社会 远不止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说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只有当 社会当中矛盾着的多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能够在社会这 个大统一体中处于相互包容、协调运作的状态时,整个社会才能始终处在富有生机和活 力之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这个大系统内,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各个要素之间处于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的状态。具体的说,它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入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 1.1.3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早把“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的是19世纪德国思想家魏特林,他在1842 年发表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第一次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病态社会”,凡是谈到 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都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 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 谐的综合的、动态的、内涵丰富的社会。 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是因为人具有自然属 性的同时更具有社会属性,既有独立的自我,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人与社会 的关系实际上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 。陆学艺《“建和谐社会:扩中等收入者比重》光明日报2004.12.25 。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调整结构》《人民日报》2004.11.30 5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利益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即人应当融入社会,社会应当融入 人,这才是高度的和谐。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有 人生产的。”①因此,人与社会应该和谐发展。只有尽力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之间、 个人的利益需求同整个社会的利益需求之间、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之 间、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之间的统一,人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社会才能是真正 的人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 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圆从本质上来说,人与社会在利益目标追 求上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发展是一个同 步统一的过程,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但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要以 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贫穷的社会是不可能使人与社会产生和谐的。 同样,只有经济社会发展而没有人的发展也不叫全面发展,反之亦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人与自然的 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对立的关系,而是 一种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现实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环境对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客体,而是一种包裹着人、决 定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有机系统,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条件。因此,人与自 然的和谐关系关系到人的发展。当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状态时,由于人类过多地依赖自然, 因此,也就十分顺从敬畏自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依靠先进的科学 技术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由此开始大肆掠夺和征服自然,因此人与自然的 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征服与反征服的关系。但是,当人们凭 借先进科学技术好像凌驾于自然之上时,自然对人类的疯狂报复也开始了:频繁的水旱 灾害、频频发生的沙尘暴、温室效应、流行病毒等,这些已经极大地危及人类的生存。 于是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即使人成为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主人,也并不一定能带来真 正意义的发展,实际上自然环境的恶化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们越来越强 烈的认识到,我们只有把居住的环境保护起来,我们才有立足之地。人类正是在自然界 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4页 6 第1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o I II II =. _一II I宴曼皇曼曼曼鼍寡曼曼曼 的“报复"中不断学习尝试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这种新型关系下,人对自然的依赖主要建立在自然或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重 点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与人的和谐,就是社会中 每个成员都享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 体。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 一种利益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人们在追求自己 利益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具体的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必然对人们之间的关系产 生影响。如果人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发展;相 反,如果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利益矛盾,并且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而社会机制又不 能及时地加以协调,那么,就必然会影响和破坏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从而导致 人们对整个社会的不满,严重时甚至还会引发社会暴力和动乱事件,致使整个社会在无 谓的利益冲突动荡中走向衰落。既然整个社会利益是多元的,那就必然会存在多样性和 差异性,所以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可能没有冲突和矛盾。而只有不断的消除隔阂,缩 小差距,社会才能顺利的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上是 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存在着矛盾和差别,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因此,只有通过建立一定得社 会机制来协调个体之间不同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主体意 识、他人意识、公民意识不断觉醒和生成的过程。 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点。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不仅能 够理性地把握、控制和超越自我,同时也能够获得精神的愉悦,表现为人格完善、心情 舒畅、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等。乃圆具体包括人的生理和谐与心理和谐的统一。人 的生理和谐,就是指人的身体器官各个部分能够相互协调,功能正常运转,整个躯体健 康,没有疾病。心理和谐是指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人能够正确的看待认识事物,从 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圆曹海玲《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求实2007.7 7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正确的态度处理和解决问题,这种和谐是指每个社会 成员对自己,包括对自身的现实需要和精神追求能够保持一种平和、和顺的状态。人自 身和谐完满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度的最佳标尺。2006年8月6日上午,中 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解放军总医院病房,向时逢95岁生日的季羡 林先生祝贺问候。季羡林和总理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 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也说: “人内心和谐, 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④;我们知道, 人是一个有着自由意志的生命个体,是理智与情感的结合体。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由 于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加上人自身的一些客观原因,人经常会陷入理智与情 感、自身需求愿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出现身心的种种不和谐。人是 组成社会的细胞,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健康的细胞,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个人。 没有人这个细胞的和谐就不会有社会这个躯体的和谐。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矛盾和 不满、冲突和对抗,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不能的。只有当个人和 谐了,家庭才会和谐,单位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和谐。和谐的个人是工作、生活、情感 的有机统一,表现出来的是融入社会,有益于社会。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人自身的和谐 “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理性地处理个人与自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⑦ 总之,人作为一个实践的主体,它的客体不仅包括自然界,还包括社会和人自身。 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对于人的发展来说都只是手段,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才是构建和 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和内在动力。它既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因 此,和谐发展观必须强调自然、社会、人自身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从特殊性来说,当今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自身的特征。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建 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它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o《中国青年报》2006.8.7 圆徐孟军《略论和谐社会》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11第l期 8 第1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 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实现的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 本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事实上,只有在良好的民主法治 的社会环境下,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广泛调动。因为,民主的作用在于 使每个人的权利与利益得到充分的实现,而法治的作用在于使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与利益 得到切实保障,只要人的权利与利益得到充分实现,人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 挥。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 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 中,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益分配均等,它主要是指一种利益相对平衡的状态,在 这种利益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能得到协调。公平和正义不仅是社 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成员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古今中外,德治与法治在国家治理中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从属于政治 建设、政治文明,德治从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 如何,一个充满了尔虞我诈的社会也不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实际上,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着一个社会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 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所以说,在和谐社会里诚信友爱不仅是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不 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竭尽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最大程度地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所以我们说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只有这种黏 合剂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安居乐 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一定的社会秩序是人类和平共处,有效从事各种活动的前提。 9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量曼曼皇I _ I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苎!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鼍皇量舅曼曼曼曼 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在动乱中正常运行,更不用说发展创新了。一个混乱无序、动荡不 安的社会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说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标 --4" ,l!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一方面,生产充分发展 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前提条件,离开发展,无从谈起富裕;另一方面,生活富裕是生产发 展的目的,脱离这个目的,发展同时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 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须坚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它只能是基于特定生产力的发展 阶段和特定的社会形态下才能够出现的实际社会状态,具有当代社会形态和现实社会制 度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规定着“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立足经济发展而背靠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这是 一个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个不同 社会利益群体能够合理分摊改革与发展成本的社会;这是一个各社会群体在普遍的信任 与合作的基础下能够创造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的社会。 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全面 发展不断实现的过程。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理想,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 所追求的和谐皆有差异。在当前条件下我们党所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与社 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它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和谐社会的特征,还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的基本 特征,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1.3.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通过了解社 会发展史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外历史上都出现过某一阶段的所 谓的“盛世",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和谐"的历史现象。但在私有制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下,由于从根本上缺乏公平和正义,对抗性的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 要矛盾,它最后只能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得到解决,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种和谐社会 第1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状态必然是暂时的、不稳固的。而当前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 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它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从根本上保证人与人之 间的平等和谐关系,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 局部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用协调整合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为社会和谐 提供了广泛而牢固的阶级基础,为社会和谐的可持续性提供充分的条件。 1.3.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社 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只有共同富裕了,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有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即社会主义公 有制的建立和完善。只有生产关系优化了,生产力得到提高了,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长 远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共同富裕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性基础和现实前提。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同 富裕的逐步实现过程同时也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然而发展经济不是最终日的, 而是把经济发展当作使人得以更好发展即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件。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 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能够为这些问题解决创造物质条件,但不能代替这些问题 的解决。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 展。人们在个性、需要和才能发展方面提出的种种问题,有些是单纯用经济手段所远不 能解决的。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和竞争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要体现在更 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同时更要体现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因此,在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在经济发 展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和推动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 1.3.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 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文化通 过其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凝聚了社会共识,规范了人们的社会 行为,支撑着人们的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 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它吸收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成分,以实现物质文化与 1 1 洞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i —i—I皇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皇曼蔓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蔓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量曼曼皇量鼍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曼曼量罡笪 精神文化、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为目标的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进程中,我们只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充分利用人的、社会的、自然的各 种资源,才能为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 谐发展。 1.3.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共建共享为构建原则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应该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我们 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①这“两个共同"不仅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而且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说明建设和谐社会、享受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民的同时也离不开党。构建和谐社会,共同 建设是前提,是基础,共同享有是目的,是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主体,同时也是建设成就的受益者。这里讲的全体人民,既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 子,也包括所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 者。8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中国最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前提出发,不断完善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制定正确 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大战略,正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我 们党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更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奋斗。 只有全社会都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中,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才能 为和谐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的实际 问题和困难很多,需要创造多方面的条件,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依靠和加 强党的自身力量,坚持贯彻公平正义原则,特别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广 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共建共享"的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在共同富裕的前 提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的、在党的领导下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2(1) 12 第1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它涵盖效率与公平两大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同时 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现 实问题的基础上,把和谐社会的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和谐社会不是特定的社会形态,也不是某一社会形态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是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进行的,它把中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只能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①这个科学判断, 旗帜鲜明地定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阐明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质的规定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存在于社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社会结构的矛盾特殊性所形成的特定历史关系中,它 必然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发展。我们所要建立起来的和谐社 会是在创造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在普遍的信任与合作前提 下,能够合理分摊改革与发展成本,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我们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足经济发展的前提而背靠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既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我国来说,就更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在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诸多因素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主导,制度是规范,文化是 灵魂,社会和谐是目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那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正是从发展与 社会主义实现良性互动的视角,把中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中国的发 展既获得了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性”特征,也体现了社会主 义所包含的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国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一10.12(1) ②刘志礼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2007年第6期 13 河北大学法学硕七学位论文 第2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我们 就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 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就为我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 力规律,指出了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这就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2.1唯物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实践中就要求我们在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哲学依据。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符合中国的实际国 情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 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构建和谐社 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构成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所以说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客观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人的意志之外而 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统一性是多样 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了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 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 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 14 第2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笪曼曼曼量量曼量量鼍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量舅蔓曼曼量曼曼皇曼曼皇曼曼皇曼曼_l ; _1_皇 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①社会 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的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客观规 律的实现。因为社会规律不是别的规律,而是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规律。人们只有充分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才可以认识、掌握和利用 社会规律,从而造福于人类。因为,历史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当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创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 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刀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 民追求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创造美好理想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一伟大实践活动同 ● 一切事物一样有其自身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实实践。 一方面,从国际来看,新世纪以来,拉美国家先后出现大的动荡,各国派出代表团 进行了解,最后形成国际共识:当经济发展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 时,这个国家进入一个矛盾多发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所谓发展的黄金 期,就是任何一个国家进入这一时期都会有大的发展和大的举措。所谓矛盾凸显期,就 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如果社会发展政策得当,经济就会出 现长足发展,既有发展势头又有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实现社会的平稳进步,像亚洲“四 小龙’’、瑞士等;相反,如果社会发展政策失调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减缓、停滞、两极 分化,甚至出现社会的倒退和长期的社会动荡,像南美国家的阿根廷、巴西等。我国在 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由此进入了一个矛盾的凸显期。党和政府总 结国际经验教训,指出必须充分重视和正确应对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和协调各 种利益关系、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各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和协调运行,由此提 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提出的,而是党和国 家直接从活生生的现实当中提出的。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行了三十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关 键期,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又出现并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改革在 o《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5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15 河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皇曼鼍量量曼曼曼曼曼曼曼鼍曼曼皇曼曼曼II一● III— i一_ I i iII—I ;II.I;II 一;;II I曼曼量曼皇曼皇曼曼曼曼曼鼍量曼皇皇曼曼曼曼量 广度上已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在深度上已经触及各阶层人们的具体的经 济利益,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已经凸显出来,已经进入了一个“深水区",出现了一 系列的不和谐、不协调。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经济失调,政治 失序,心理失衡,精神失落的状况。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民内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各阶层的分配差距拉大;各个阶层之间利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 多方面的限制,各种利益群体的一些利益要求难以得到满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 度加大,虽然对抗不存在,但差别和矛盾肯定存在。例如,在过去近三十年里,虽然市 场经济的框架已经基本得以确立,但为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的 建立起来。其结果自然是“社会蛋糕"做大了,但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却没有随着 “蛋糕的做大"而相应减少。像学者指出那样:当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临界点"。 在这个“临界"时期,发展与问题并存。其次,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 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任务艰巨:最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 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必然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只有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 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才 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特别是伴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凸显。这一切,都要求我 们形成新的治国理政思路。党中央的思路,就是推动社会和谐。"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正是回答了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特别 是解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化解现实中阻碍发展的各种矛盾。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和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中国的发展 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发展已经积累巨大的势能。这种巨大的发展 ①陈锡喜《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9第5期 16 第2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势能,既为中国未来发展创造出了机遇,又为中国充分利用好这些发展机遇提供必要的 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实当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层面的种种矛 盾充分地形成并表现出来,其尖锐性与复杂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因为问题和矛 盾的存在,新一届政府从国际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 适时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思想,这不仅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 键时期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和共同愿望,而且也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2.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虽然人类社 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组成的,但它并不是人的意志的创造物,而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结果。劳动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人类正是以自己的劳动改造 自然界,从自然界中获得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就无 法进行生产劳动,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所以说人类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是人类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 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 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早在1844年,马 克思就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o。在人与自然 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作为主体,首先有其存在的自 然前提。“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④,因此,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活动依赖于物质自然界。人类的发展史, 尤其是几千年的有文字史,人类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就 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的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
本文档为【河北大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