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山西省情

山西省情

2011-09-19 23页 doc 98KB 1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3710

暂无简介

举报
山西省情 四大攻坚  四大攻坚   攻坚之一: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新型支柱产业;   攻坚之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攻坚之三: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攻坚之四: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大支撑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进一步扩大开放   大力推进人才强省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五大惠民工程   学有所教: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抓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各类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   劳有所得...
山西省情
 四大攻坚  四大攻坚   攻坚之一: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新型支柱产业;   攻坚之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攻坚之三: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攻坚之四: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大支撑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进一步扩大开放   大力推进人才强省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五大惠民工程   学有所教: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抓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各类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   劳有所得: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创业就业工程,全面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增加就业岗位。   病有所医: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抓好医疗健康工程,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老有所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抓好社会保障工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住有所居:抓好住房安居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应,努力实现群众住有所居。   九方面工作   (一)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新型支柱产业   (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三)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推进文化创新,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   (六)着力实施“五大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和谐山西建设   (七)着力强化“四大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八)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优化政务环境   十件实事   一是在教育方面,大中城市、县城和乡镇新建、改扩建500所中小学校,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新建中小学校和托儿所200所、维修加固100所。   二是在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劳动者创业就业10万人;培训新型农民100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   三是在医疗卫生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70%达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成规划任务的85%以上;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新建医院20所、维修加固10所。   四是在住房方面,加快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让1.5万户、4.2万人住进新居;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新建住宅130万平方米,安置居民2.1万户、6.3万人;集中治理100个地质灾害严重村,解决1.6万户、6万农民的住房安全问题和严重饮水困难;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使1.5万户、4.9万人改善居住条件;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60万平方米,解决4.3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新建廉租住房40万平方米,让8000户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住上新房;启动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五是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11个重点城市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3000天以上,省城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六是新解决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七是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连锁农家店2000家。   八是在农村发展以秸杆为主的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用户15万户。   九是完成村村通水泥(油)路1万公里,建制村通水泥(油)路率达到87%。   十是对5500名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为200个社区配备残疾人康复器材,解决2400户农村残疾人的住房困难。五大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五个全覆盖”全面实施,年初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去年我省民生建设成就显著,老百姓真正分享了改革发展成果。正在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把民生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安排,并承诺继续为老百姓办好十件实事。其实,报告的其他工作安排也与民生密切相关,民生是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 代表委员对民生问题特别关注,不仅提交了大量民生议案提案,不少民生话题也是讨论的热点,举凡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分配、医保、社保、食品安全等,无不涉及。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头连着党心,一头牵着民意。 改善民生,就要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锦上添花可以,但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做群众最需要做的事,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改善民生,就要利用有限的财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同时丝毫也不能疏忽那些看起来琐碎的民生“小事”。其实,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大事“小事”都重要,都事关百姓的生活。只有解决好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问题,才能最终做好社会和谐这篇“大文章”。 改善民生,就要处理好发展速度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发展是政绩,改善民生也是政绩。不发展,民生改善就没有支撑;但没有改善民生的发展,就只是一堆数字,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改善民生,还体现在维护群众权益上。看是否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看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了伤害。“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有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对人民是否真正负责任的一块 “试金石”。有人说民生在政府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可谓不刊之论。 民生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有目共睹,但依然任重道远,只能说还在奋进的“路上”。特别是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民生问题头绪多,任务大,因此,改善民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付出更多精力,做出更大努力。 完成上述议程后,张宝顺作了重要讲话。张宝顺说,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山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人民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团结拼搏、破解难题,在砥砺奋进的实践中逆势而为、赢得转机,不仅渡过了眼前的难关,而且办了许多利长远、打基础、惠民生的实事。在保民生上,投入多、工作实,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省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在保稳定上,措施严、力度大,保持了社会总体和谐稳定,发挥了首都“护城河”作用。尤其是以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煤炭产业兼并重组整合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为标志,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安全措施更加健全、各类事故及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为标志,安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和谐山西建设扎实推进为标志,和谐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全面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为标志,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张宝顺指出,2010年是我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是胜利结束“十一五”、科学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握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给我省拉动经济增长、弥补社会事业欠帐带来的新机遇,把握好国家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给我省转变发展方式带来的新机遇,把握好全球技术创新提速、产业转移加快给我省提高开放水平带来的新机遇。   张宝顺强调,做好今年的工作,要在增强内生力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下功夫解决发展路径单一、依赖资源过度、发展成本偏大的问题,加快实现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变,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跨越,由高碳经济向低碳发展的努力,由粗放增长向绿色崛起迈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推进绿色转型;要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灵魂和引领作用,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发挥太原及太原经济圈的带动作用,增强其他城市圈和城镇带融合发展的活力,推进工矿型城镇全面转型,在加快特色城镇化步伐中为科学发展提供新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创优环境,加快构建推进和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改革、创新、开放中不断拓宽发展空间;要坚持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上,对群众的疾苦要深刻体察,对群众的诉求要真心倾听,对群众的利益要竭力维护,在建设和谐山西的实践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晋大地有着黑色的宝藏,有着黄色的厚土,有着红色的传统,更有着对绿色的追求。张宝顺说,经过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的山西人民,一定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不懈奋斗,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在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征程上谱写新的辉煌!   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加快以旅游交通、游客服务、旅游安全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服务业“1+10”工程,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场所环境整治力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打造一流景点景区;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发展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旅游项目和产品;推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适合旅游观赏的演艺节目和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整体效益。  2008年,我省的财政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大关。面对这样鼓舞人心的成绩,您是否想知道,新的一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善?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记者走访于各代表团驻地之间,希望从代表的发言中梳理出 《政府工作报告》最亮的民生话题。让我们看看,有多少惠及民生的实事可以期待?   亮点一:   “五个全覆盖”――“三农”工作的新变化   【报告摘登】决心用两年时间,实现“五个全覆盖”,即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这是今年会议期间最热门的民生话题,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来自运城代表团的赵美珍认为,“五个全覆盖”内容涉及农村群众出行、上学、看病、饮水等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瞄准了群众最实在的困难,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她希望政府能尽快将承诺落到实处,早日实现报告提出的 “使全省农村面貌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美好目标。   亮点二:   “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描绘靓丽新山西   【报告摘登】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全省形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运力充足的铁路网;形成三纵、十一横、十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形成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县乡公路、通村公路互连互通的公路网;形成布局合理、辐射全国、高效便捷的航空网;形成覆盖全省、立体交叉、功能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   出行的日益频繁,让越来越多的代表关注报告中关于现代化交通的描述。晋城代表团的王茂设在发言中表示,政府扩大内需拿出6500亿元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在全省掀起铁路、公路、机场、电网建设新高潮,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使我们看到了山西奋起的新希望。这些工作的落实一定会使山西呈现一个崭新面貌,促进全省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届时,全省将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报告中描绘的靓丽新山西值得大家期待。   亮点三:   “五大惠民工程”――成果惠及你我他   【报告摘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改善民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一年里,要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继续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   为了让“五大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在本次人代会上,财政预算报告将民生事业作为支出保障重点,其中省本级预算中“五大惠民工程”项目资金安排47.63亿元,增加13.4亿元,增长39.2%,这些数字让我们有理由对今年的“五大惠民工程”继续充满期待。总结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500所中小学新建扩建……仅仅是从教育一个方面的数字,就让人们对“五大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印象深刻。正如朔州代表团曹馨仪代表所说:“老百姓图的就是改善民生,‘五大惠民工程’涉及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方面面,目标详细、措施有力,看到了希望和实惠,老百姓怎能不高兴?”   新一年,新举措,让我们共同期待幸福的降临。 山西两会关注:让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发展亮点 10-01-29 作者:   编辑:中部崛起网 稿件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杨文  责编:杨婷婷   王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力建设“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2009年,山西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前紧要的是,急需创新机制,建立起灵活的经营和人才管理模式,让文化单位真正成为与市场接轨、决策科学民主、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急需有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建设,让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发展的亮点。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在本次“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有效资源,打造文化产业“航母”   山西两大资源家底厚重,一个是煤炭,一个是文化。但从目前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像煤炭那样产生出应有的效益。究其根源,还是政策滞后、助推不够,体制僵化、机制不活。   省政协委员齐峰认为,目前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市场经济体制还未从根本上确立,在这种情形下,尤其需要政府以更为有利的政策,以切实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和推动产业发展。   齐峰建议,政府要像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一样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助力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促进形成良好的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鉴于山西省文化产业化的基础还较为脆弱,可以考虑淘汰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不良业态,培育成长性较好的新业态,从而在节约生产成本,促进效益增长的同时,促进文化集团强强联合,增强其辐射、带动和龙头作用,重点支持一批骨干文化企业率先进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重组,打造一批文化产业“航母”,为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够,还表现在资源好,开发差;品牌好,效益差;产品好,产业差。   省政协委员李远程介绍,目前山西省有61所高校,没有一所是从事专门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产业研究的专业类高校,只有一些综合的本科院校有相关的文化传媒类专业。而全国有40多所独立设置文化类专业院校。这就与山西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人才需求形成矛盾。   李远程认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懂文化的人才,还要懂经济、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   李远程建议,在加强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应加强文化人才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力度,加大对相关高校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使山西省文化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研究尽快达到一个较高层次,以保障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的稳步实施。同时,还要加大现有文化单位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让公益文化的繁荣发展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齐头并进   以省城太原为例,以前仅并州南路就有红旗剧场、并州剧院、并州路书店、文史书店等,但现在都被饭店、酒店、杂货店取代了,损失的不仅仅是公益文化,更重要的是缺少了文化景观、文化气息乃至城市应有的文化品位。   省人大代表梁丽萍建议,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应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特别要加强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留言板   更新观念是发展的前提,要以转型发展为契机,采取政策引导、扶持的办法,促进资金、人才向文化产业转移。   ——王尚义代表   对文化单位应建立科学的机制。标准就是要看它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产生多大影响,有多大竞争力。     ——宋俊芳代表   只有不断调适和转变观念,不断调适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调适和优化市场环境,文化事业才能松绑,文化产业才能做大。     一项来自山西省政协委员的提案指出,此次金融危机对山西这种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省份影响较大,危机同时也是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契机,文化产业在就业、拉动效应、绿色环保等方面特有的优势应当称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对象,从而对全省的经济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除了旅游业,文化资源对山西的餐饮业、娱乐业、建筑业都能提供不少灵感,委员们表示期待着文化产业能带动山西整个经济结构的可喜转型,将山西建成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2008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推进“四大攻坚”着力强化“四大支撑”大力实施“五大惠民工程” 2008-01-20 15:29 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 着力发展新型支柱产业      发展服务业是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出路,也是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更是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的现实选择。必须下大气力改变山西省服务业发展缓慢、比重偏低的现状。      统筹各类服务业发展。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总原则,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的规划,推动各类服务业发展。鼓励支持各类所有制经济和省内外企业投资服务业。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服务业统计考核,引导各地大力发展服务业,力争全省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将山西省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建设重要旅游景点与支线机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之间的便捷通道,实施任何一个重要景点到最近机场或省辖市“一小时通达”工程。积极开展“赛在北京、游在山西”主题旅游活动,精心打造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祭祖、沿黄风情、太行风光、红色经典等旅游精品。加大与北京、西安等特大型旅游城市及周边省份大型旅行社的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客源互换合作新机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制定和细化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发展太原、大同、运城、侯马、晋城五大物流园区。      积极培育壮大其他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山西省作为全国第三大军工基地的优势,引进省外国外知名企业,重点突破重型汽车整车和煤机成套设备两大产品门类,扩展重型机械等优势产品,提高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实施兴水战略,推进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并着力推进省城八大建筑建设。着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开工高速公路1000公里,重点打通东出口;加快改造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建设通村通户水泥路,基本完成沿黄干线公路和沿黄扶贫旅游路的建设。今年要重点推进全长660公里的从大同到运城的客运高速铁路建设,并向北京和西安拓展延伸,力争2010年在省内正式通车,使国内外旅客和全省人民走上大运高速公路和大运高速铁路的 “双大运”!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传统产业是山西省经济的主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我们经济工作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着力推动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行业的新型化进程。煤炭行业,依托国有大矿,整合全省小矿,提升生产力水平,大幅减少事故;加快形成规模、效益、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煤炭旗舰企业;加快实施采煤区域转产转型;解决好因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问题。焦炭行业,要严格控制产能,原则上不再上一个新项目。实施关小上大,减量置换现有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落后产能。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冶金行业,要在不增加总量的前提下,加快不锈钢达产达效;采取产能置换的办法,大力发展特种钢;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兼并重组、上下游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竞争力。电力行业,要建设一批具有空冷、脱硫除尘设备的大型坑口电厂,新上一批符合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要求的煤矸石发电厂,形成一批主要解决城市居民集中供热、大面积减少污染源的热电联供电厂。对所有传统产业的新建项目都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同时要根据各市县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确定新上项目的规模和布局。      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重塑传统产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实施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大力推进全省工业产值排序前100位企业和100户污染较重的非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废渣利用,重点用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生产建材、钢渣镁渣制造水泥。推进废气利用,重点是煤矿瓦斯气和焦炉排空煤气的利用。推进工业废水零排放,实现废水在企业内部处理后循环利用。既要采取贴息入股、税收优惠、电价优惠、同等条件优先供地、政府优先采购循环经济产品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又要实施资源价格累进、环保收费累进等经济措施,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轨道。      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浴火重生凤凰飞”的勇气,加快对钢铁、小火电、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步伐,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装置。将淘汰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关停淘汰企业及其具体设备,确保按时完成淘汰任务。      实施重点改造工程。要继续抓好六大行业和“双百”企业的节能工作。在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工程的同时,启动实施一产、三产以及社会领域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在生物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利用上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工程。以焦炭、电力两个行业为重点,推动传统行业污染治理。焦炭行业要推广负压操作、干熄焦和清洁炼焦技术,减少污染尤其是苯并芘排放量。分步推进全省119个县、区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大力推进11个地级市城区污染治理。今年尤其要重点推进省城太原的治污工作,以“动则真、干则胜”的决心,采取过硬措施,还省城人民一个碧水蓝天,给全省治污做个榜样!      探索创新节能减排的思路和机制,强化责任考核。用彻底的经济办法变企业被动治污为主动治污。要加快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深化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推进生态修复。要构建网格化责任、专业化推进、明晰化林权的新机制,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全省造林绿化。对汾河两岸流域的坡地逐步实行退耕还林,以涵养汾河水源。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运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保险”的模式,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机制。实施玉米丰产、规模健康养殖、高效园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加快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储备、调运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培养农民经纪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立足省情,积极探索“以煤补农”“以企帮村”的新途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新解决20万人的脱贫问题,搬迁移民5万人。加大对重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尤其要以“两区”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全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积极抓好新农村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村要在各方面发挥示范效应,重点村要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今年再启动2000个重点村建设。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结合编制和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太原经济圈建设;以大同、阳泉为重点,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县城为主体,推进中心城镇建设,力争在各类城镇建设和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推进“四大攻坚”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失衡是山西省经济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也是诸多问题的根源。只有解决好这一矛盾,山西经济发展才有出路。当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决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省上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共同努力。但是,为了山西的长远发展、为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坚持不懈地做好这项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业,打好以上“四大攻坚”这一大仗、硬仗、胜仗,努力在山西省转型、跨越、崛起的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强化“四大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研究实行大部门体制。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适时启动分离地方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四是加大财税价格改革力度。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对价格的预警监测。五是加大金融创新。推进村镇银行试点,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改革。加快推进晋商银行组建工作。引导优秀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鼓励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引导利用好山西省现有金融机构2000多亿元的存差和数千亿元的民间外流资金。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多渠道壮大信用担保实力。大力引导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省内。在行业准入上,除国家明令限制外,放开所有行业和领域的准入限制;在政策支持上,对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地给予国民待遇。      进一步扩大开放。要利用好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等对外开放的平台,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对国外和省外开放相结合,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加强与中部各省的联动合作;大力开拓西部市场。根据区位、能源供应和货源流向,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实施借港出海战略。巩固沪、港、珠招商成果,着重在提高兑现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上下功夫。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开放的氛围,让开放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让开放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让开放为我们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      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统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柔性引才机制的作用,积极引进山西省急需的各类人才。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省市县联动的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实施“五大惠民工程” 推进和谐山西建设      着力实施 “五大惠民工程”。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抓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进各类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创业就业工程,全面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抓好医疗健康工程,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抓好社会保障工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住房安居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应,努力实现群众住有所居。      健全城乡弱势群体扶持体系。提高农村困难群众的扶持比例,实现城乡救助比例均等化,重点扩大农村困难群众享受低保的范围,达到与城市低保比例的同一水平。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煤矿安全整治工作。完善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对失职渎职、官煤勾结、权钱交易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要坚持“抓综治、保畅通、保安全、为人民”的要求,对超限超载实行无缝隙、拉网式集中治理。      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始终是人们的美好追求,更是政府的首要责任。我们要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大力实施 “五大惠民工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一个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山西省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子!      五年目标任务全部完成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600亿元,年均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540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200亿元和597.6亿元,年均增长32.6%和3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578元和3665.7元,年均增长13.2%和11.3%;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分别控制在4%和3%以内。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8%。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部完成!省人民政府历年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实事全部兑现!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认清省情,探索和开辟山西科学发展新途径的五年;是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奋进,以大改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把山西发展推向生机勃勃新阶段的五年;是我们努力满足人民过上和谐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的五年!      五年来主要成绩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素质不断提高。煤炭行业向集团化、洁净化、新型化发展。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冶金行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逐步壮大。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积极推进节能减排。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其中被国家重点监测的5个城市全部退出了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森林覆盖率达到14.1%。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横泉、张峰水库投入使用;解决了68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893公里;84.6%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晋北、晋中、晋南铁路通道建设加快,运城、长治、大同机场相继建成通航。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落实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启动“两区”开发,43%的重点发展产业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及优质杂粮经济区建设初见成效。坚持开发式扶贫,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近百万。特色城镇化积极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4%。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科技事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73.8%。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3.1岁。《立秋》等一批文化精品得到好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00.8万人,帮助23.9万名困难人员就业。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连续两年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去年又提高六项城乡社保标准。覆盖城乡的十二项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启动实施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工程,56.6万职工及家属受益。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在35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太原等四个市八大行业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工作全面启动。22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浦发银行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落户山西。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累计利用外资24亿美元,年均增长40%。实施“走出去”战略,全省在境外投资企业达到43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取得重大进展。山西省作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正式实施。太原、大同、阳泉、长治被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政策支持范围。以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为主的50个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批准山西省为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省。      实施依法治省方略,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级政府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建立了省长与人大代表“直通车”联系制度。主动加强与各界、各方面的联系,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加强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普法和行政立法工作,五年来省政府共制定政府规章59件,提请省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69件。依法行政、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不断加强。      与全国相比,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比重过大、三次产业中二产的比重过大、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过大、传统产业中粗放型工艺的产能比重过大、整个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问题过多、安全生产事故过多、民生社会事业欠账过多。概括起来就是“五个过大、三个过多”,其实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落后,发展的协调性还明显不足。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是新一届省政府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全省人民期盼和意志的集中体现。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及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报告》确定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总体进展良好。近日,省政府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对省政府各项重点工作上半年推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前省政府秘书长王清宪同志听取了省政府21个部门和单位2008年重点工作上半年推进情况的汇报。现将各单位汇报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予以摘发,旨在便于各级领导全面了解省政府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一步督促各部门和单位只争朝夕,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省政府各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省政府2008年重点工作上半年推进情况报告        现将今年省政府确定的“四大攻坚”、“四大支撑”、“五大惠民工程”、“十件实事”、“八大建筑工程”等重点工作上半年推进情况总结如下:   一、 “四大攻坚”推进情况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方面   发展服务业是“四大攻坚”任务之首,全省服务业发展开局良好、势头强劲。一季度,第三产业同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投资额达到92.5亿元,增长47.4%,比去年同期加快27.3个百分点。11个市的推进工作全面铺开,重点项目建设布局顺利。服务业18个领域的牵头单位,制定了单项规划,形成初稿,对本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做出了安排。15项支持政策的细化落实工作陆续开展,5项保障措施基本落实。1—5月份全省服务贸易额3.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技术引进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倍。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兴水战略确定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已有25项经省发改委审批或核准,有20项开工建设,其中双峰水库和东焦河水库于今年5月底主体工程完工,其他18项工程正在按照预期计划抓紧建设。公路建设截至5月底,完成投资13.1亿元。今年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安排投资108亿元,计划新开工1000公里,已建成通车72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项目4个,建设总里程178.1公里。    (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   一是深化试点。太钢、丰喜、潞安、安泰等4户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企业,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实施,对38家省级试点单位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试点单位正在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健全法律法规。《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条例》文本草拟工作已完成,并向省人大汇报了立法进展情况。三是编制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4月28日组织15位院士及专家对《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论证。《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正在组织编制中,同时开展了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三)推进节能减排方面   社会领域节能全面推开。一是上报国家《山西省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程实施方案》,并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同意。国家今年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000万只,我省已争取到第一批300万只的推广任务,是争取国家推广任务最多的省份。在长治、运城两市和省直机关推广后,预计可实现8.48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二是近期将在临汾市推广30万只室内发光二极管(LED)灯、1万盏大功率LED路灯,预计可实现节能量1万吨标准煤。三是重点实施了省文化厅等7家13万平方米省直机关建筑节能系统改造,预计实现0.65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四是实施了3个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的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完成了山西省建筑节能省级监测平台的研究论证。   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一是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万元GDP电耗大幅下降。一季度,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5.43吨标煤,同比下降7.12%(当量值),全省万元GDP电耗同比下降6.67%。二是重点耗能行业节能降耗带动作用明显。一季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全部耗能97.24%的七大重点耗能行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均呈现下降趋势。从下降幅度看,焦炭行业下降10.76%,煤炭采选业下降7.73%,黑色金属业下降了7.23%,建材行业下降6.35%,电力行业下降1.17%,化工行业下降1.12%,有色金属业下降0.22%。   全省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307台(1663.37万千瓦)有脱硫任务的燃煤机组中,已完成295台(1562万千瓦)烟气脱硫设施建设任务或关停,占到机组总数的96%。焦化行业中55%以上企业已建成煤气脱硫、装煤出焦消烟除尘和焦化废水处理设施,其余的将于2008年底前建成。全省9208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中已有84.9%的建成环保设施,省控101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7座,总规模为159.3万m3/d,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到53.7%,比去年同期增长2.7个百分点。1—5月份,二氧化硫减排3.12万吨,完成年度目标的46%;化学需氧量减排0.616万吨,完成年度目标的44%。11个省辖市二级以上天气累计1448天,同比增加221天,完成全年任务的47.5%。奥运会前完成的40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已完成24项,未完成治理任务或已决定搬迁的,将从6月30日起关闭或停产。全面启动了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已明确十大建设工程和四项整治重点。   造林绿化工程推进有力。汾河流域绿化,目前已完成荒山绿化3.25万亩,占年度任务10万亩的32.5%。通道绿化,新通车的138公里高速公路两侧防护林带基本完成,国省道绿化600多公里,重点旅游公路、沿黄公路绿化2000多公里,县乡和通村道路2000多公里。石太高速铁路绿化工程全面完成了省级总体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工作,部分县区开始组织实施。村庄绿化,全省安排绿化村庄2769个,目前已经完成植树3064万株,占计划任务306.4%。环城绿化,全省共完成21.23万亩,占任务20万亩的106%。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完成39.21万亩,占任务31万亩的126%。厂矿区绿化,全省完成23.22万亩,占任务20万亩的116%。   (四)新农村建设方面   今年确定了重点推进村2000个,涉及人口282.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3%。新农村建设规划费已下达,各村正在抓紧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项建设任务陆续展开。   发展现代农业情况: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启动实施了玉米丰产增粮、规模健康养殖、高效园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四项计划”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优势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六大工程”。制定了扶持粮食生产的10项政策措施,新增投入2.1亿元。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预计可达4734万亩,比上年增加135.2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000万亩。启动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万人行动”,开展了粮食创高产竞赛活动,建设玉米丰产示范方60万亩。小麦产量预计达257万吨,比上年增产17%。扶持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205个,上半年肉、蛋、奶总产量预计分别可达41万吨、27万吨和39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8%、7.4%和9.3%。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423户,新发展184个。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省上半年新增2700多个,发展到7500多个。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新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112个,面积30万亩。   试点村、重点村推进情况:截止到6月中旬,已经有60%左右的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30%左右的村完成“四化四改”任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3400多人。30个整体推进县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今年新启动的2000个村都有一个单位负责帮建,共计实施帮建项目6894项,预算投入10亿元以上。   二、“四大支撑”推进情况   (一)深化改革方面     《山西省2008-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在制定完善,国企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继续推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除对个别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外,省政府常务会议已经原则通过《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山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试行)》。   国有企业改革:属于改制退出的省属国有企业共178户,其中涉及省国资委监管的10户集团公司共41户企业;27个省直厅局所属企业137户。截止5月底,累计完成改制的企业共计102户,占改制企业的57%。国家批准我省政策性破产项目163户,已破产终结的项目有99户。121户符合条件的依法破产企业,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已批准实施38户,下放地市7户,省直厅局中已批准实施依法破产项目有59户。分离企业办学校,目前有288所已完成实质性移交,占92.9%。全面完成接收省属企业中小学校任务的地级市有8个:晋中市、晋城市、临汾市、长治市、朔州市、吕梁市、阳泉市和忻州市。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在已有54户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盐湖、五寨、芮城等5户县级信用担保机构,新增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量10亿多元,特别是针对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业务量明显增加。   金融改革:一是积极支持股份制银行来晋设立分支机构和邮储改革顺利推进。渤海银行太原分行已挂牌营业,邮储银行11个地市分行、40个县支行、37个二级支行已挂牌营业。二是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组建和央行票据兑付工作。目前已批准52家开业,65家正在筹建。已有44家县级联社成功兑付央行票据,占机构总数的40%。三是着力推动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异地支行。目前,兴业银行晋中支行已筹建完毕;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已分别提出在吕梁、阳泉设立支行的申请,审查工作正在进行。四是积极推进晋商银行组建。太原市商业银行成功召开股东大会,确立了太原市政府在改制重组阶段的控股地位,董事长缺位问题得到解决,领取了新的法人营业执照,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增资意向。政府注资后,目前该行总股本已达6.05亿元,资本充足率已经达标。组建晋商银行的实施方案及组织机构待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启动。   (二)扩大开放方面    外资结构不断优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明显。1—5月,全省实际使用外资6.74亿美元,增长10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1.88亿美元,增长43.5%。从行业看,外资投向服务业和制造业明显增多。各类招商引资项目正在积极落实和推进,吕梁、忻州、晋中与北京朝阳区、西城区、怀柔区的友好合作关系取得了积极成效。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上半年境外投资9个项目,中方投资协议总额3830万美元,分布在新加坡、意大利、等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明显增多,主要有中铁十七局承建阿尔及利亚5亿美元的高速公路项目,中铁十二局承建以色列卡迈尔隧道工程8188万美元项目等。稳步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截止目前,有意向赴毛里求斯天利经济贸易合作区投资的企业达20多家。巴西莱恩国际仓储加工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出台了《山西省投资促进规划》。截止今年五月底,五大活动签约项目共开工685个,占实际签约项目的54%,到位资金折合人民币750.5亿元,占已开工项目拟引资额的45.4%。第三届中部博览会我省共签约272个项目,其中经济合作项目269个,引资额517.7亿元;贸易类项目3个,贸易额2.04亿元。第二届煤炭博览会筹备工作有序进行。省商务厅根据《第二届煤炭博览会总体方案》制定了博览会期间的重大活动细案,共13项。   (三)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方面    一是安排人才专项资金288万元,作为引进人才的科研启动经费。组织完成了国家、省两级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经费的申报,其中国家级19项,每项可获得2-15万元不等的资助,其他还有博士后科研经费等。二是引进服务“四大攻坚”急需紧缺人才智力。2008年山西省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已于6月28日上午开幕。共组织632家参会单位,招聘13028人,其中高级人才188人。组织省内9个市、6个省直部门的31个单位的340个项目与清华大学进行对接,目前已有41个项目对接成功。三是组织引智推广项目83项,申报国家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1个。   (四)科技创新方面    着力实施了科技大项目、地区科技支撑、企业主体促进、新农村科技引领、科技招才引智、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六大工程,努力提升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引领“四大攻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五大惠民工程”、“十件实事”及“八大建筑工程”推进情况   (一)教育协调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2008年度投资计划已上报国家,其中15所学校项目列入第一阶段(2008-2012年)建设。改扩建500所中小学校作为实事之一,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作出安排部署,细化分解责任,各地积极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工程质量,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发改委筹措资金5000万元,可新建或改扩建50所学校,目前资金已全部落实。另外,还向国家发改委申请了设在乡镇的农村初中的校舍改造资金10767万元国债项目资金,可改造97所农村初中,平均每所学校改造资金为111万元,这些项目正在动工兴建中。   (二)创业就业工程。1-5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2.2万人, 创业培训1.2万人,有3000人通过培训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创造就业岗位10500个,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达到1:3.5。城镇登记失业率3.16%,低于4%的控制目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2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49.3%、54.7%和55%。启动了农村“零转移”就业培训计划,定点培训学校由上年的450所增加到了553所。今年1-6月份全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9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培训转移率达到84.2%,新增务工收入8亿元。   (三)住房安居工程。一是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编制完成了2008年、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并已向社会公布。二是向国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补助资金1.3亿元,申请新建廉租住房建设补助资金1760万元。三是抓了太原市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目前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四是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新建住房项目审批和住房供应信息公开的通知》,要求各市建立住房供应信
/
本文档为【山西省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