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

2011-09-16 8页 pdf 516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8134

暂无简介

举报
论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主义与知识分子 程 志 敏 本来仅作为一个特定历史范畴的“ 人文 主义 ” , 后来却蕴涵着逐渐累进的人类文明 成就之意 , 代表着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 想 , 成为一种在虚无化的动荡和激情高昂的 繁荣中最可依赖的永恒信念 。 追根溯源 , 人 们之言必称“ 人文 ” 固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之 底蕴为据 ...
论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主义与知识分子 程 志 敏 本来仅作为一个特定历史范畴的“ 人文 主义 ” , 后来却蕴涵着逐渐累进的人类文明 成就之意 , 代表着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 想 , 成为一种在虚无化的动荡和激情高昂的 繁荣中最可依赖的永恒信念 。 追根溯源 , 人 们之言必称“ 人文 ” 固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之 底蕴为据 , 表征着一种极富建设性的历史情 怀 , 同时也因特定社会条件下人文主义运动 所凸显出来的历史向度使然 。 本文拟兼融 词章考据与发挥义理 , 探求人文主义与中世 纪的关系及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主义向度 , 以 承接历史之福荫和惠赐 , 求解未来文化之谜 题 。 一 、“ 人文主义 ”语源史 “ 人文主义 ,’ 是一个很晚近 才出现的内涵广阔、 意蕴微妙的词 , 源于德 语 , 由德国教育家 、 黑格尔的 朋友尼特哈默 于 年 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 的辩 论 中所 首 创 , 后 在 史 家 福 格 特 等人的著作中广泛使用 , 渐始而成通 行的 国 际语言 。 实际上 是对 世纪末出现的拉丁文 的翻译 , 后者首次出现在 年意大利比萨的一部 文献中 , 原统称那些教授人文学的先生 、 研 究人文学 的学者 以及学习人文学 的学生《 “ 人 文 学 ” , 又 作 , 如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文化 》是指罗 马时代公民所受的教育内 容 。 在基督教统治时代 , 尤其中世纪后期 , 泛指非基督教的古典学 问 , 相对于崇高神圣的教义教规而言 , 更多 地具有世俗的意味 。 而“ 人文学 ”一词最早 还可追溯到基督教创立之前罗马帝国建国 之初 , 其本义是指研究人的各种 自然倾向即 人性 的学问 , 是指每个 自由公民 日常技艺的培养 , 也是指对人类知识所作的 统一的有系统的记述 。 可 以初步认定 , 一般意义上的“ 人文主 义 ”一词最早在公元前 年产生于罗马 , 出自西庇阿斯 家族 , 意指通过提高 文化素养来培塑人性的综合实践 。 在当时 , 人文主义是刚脱胎于野蛮的新帝国的 口号 , 显示与野性绝决后对古希腊文明的历史继 承的合法地位 , 意味着一种教化的理性 。 潜 藏在这一遥远开端的观念一直支配着 中世 纪的社会伦理思想 , 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主义运动时 , 人们就把时代变革的主题历史 性地理解为人的潜在能力的创造力的弘扬 , 因此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性的教育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杂志 年第 期 “ 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是把人从 自然的状态 中脱离出来发现他 自己的 人性 的过程 。 ” ①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 在词源上即起始于拉丁语中的 , 但后者不是凭空 自生的 , 它也有根 , 即在于 其间所由来的古希腊传统 。 或者说 , 是更古老 的希腊 思想的继承和拉丁化 阐释 。 伟大的古希腊 人创造了“ 教育 ”这种文化创造与传播的形 式 , 而 就是在文化历史从古希腊 过渡到古罗 马时用来翻译“ 教育 ” 这一人性 塑造手段 的拉丁 词 汇 。 希腊文 教 育 来 自于 , 意即男孩或儿童 , 现代西 语中的许多词 汇 即来 自于此 如 教育学 , 儿科 , 后来逐渐演化成对 儿童进行能力品质培养的活动 , 类似于我国 古代 的 “ 序 、 校 ” 等表示 教育 的 词 汇 流变 。 “ 教育 ”是古希腊人的又一伟大创造 , “ 它奠 定了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假设 , 即可 以用教 育来塑造人的个性的发展 。 ” 在公元前五世纪和 四世纪的雅 典逐渐系统化 , 其 内容在 当时可谓十分全 面 。 希腊人把这种全面的教育进而称之为 , 也 就是一种 “ 百科全 书 ” 式的教育 。 “ 人文主义 ” 中所 蕴涵的“ 教育 ” 、 “ 人性 ”之义应该在最古朴的 意义上来理解 , 表示通过教化来达到人性之 完满 。 在文艺复兴时代 , 社会崇尚出类拔萃 而且容不得平庸 , 因此教育的 目的就是要训 练精英分子 , 而不是生产专门人才 。 这个时 代的社会观念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中世纪和 古希腊的思想 , 尤其在 这一 “ 文 化修养 ”的人类品性训练上 , 人文主义 包括 中世纪的和近代的人文主义 运动的先驱们 也完全接受 了那种全面教育的古老观念 。 这直接表现为学校的七 门科 目 , 包括语法 、 修辞 、 逻辑即论辩或辩证法 又称三学科 和算术 、 几何 、 天文 、 音乐 又称四 学科 , 即 “ 自由七艺 ” , 泛指 , 也就是 “ 自由 人的学科 ” , 在当时已是一种相对较为全面 系统的对有相当社会地位的 自由公民进行 教育的内容 。 所以说 , “ 从知识及 整个精神和道德所追求之情感出发 , 和谐地 贯彻到了情操和个性之中” 洪堡语 , 这 就是 “ 教化 ” 德语 和 英语 的语义源头 , 也是 的近现代翻 版 , 同时也将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塑型 大业 ②。 从“ 人文主义 ” 的语义发生与流变可知 , 人文主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根基 , 而且其基本 含义仍然保持着古风 。 从 、 ‘ 、 、 到 和 , 人文主义在不 同的时代 有不同的表现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增加 新的内涵 , 但是作为教育 、 教化 、 理性 、 文 化 ③的基本意蕴却依然如故 , 大有 “ 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 ” 周易 责卦 》之意 。 因此人 文主义既“ 复兴 , , 了古希腊的精 神 , 又承续了中世纪的观念 。 在最切近的字 面意思上 , 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是显而易见 的 在深藏的本质含义 中 , 人文主义的历史 向度也是理路清晰 、 皎然可辨的 。 在下面对 “ 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关系 ” 的分析中 , 我们 认为 , 人文主义历史向度的语义根据既是其 文化流变的基础 , 又将进一步受到历史文化 流变之事实的巩固 。 二 、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关系 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 我们习 文主义传统 》蓝乐 山译 , 三 子就是 年 月 在美国文化名 题即为“ 培 日 城波士 育人性 对仍谓 的哲学 ③ 人性的培育 诗书礼乐之 文也 ” 。 样 培育和保护 , 指 光所说 “ 古之所谓文者 , 弦歌雅颂之声 , 非今之所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主义与知识分子 惯于把人文主义与中世纪对立起来 , 乐于相 信一方是光明的而另一方则是黑暗的 , 因此 认为抛弃一方 、 弘扬另一方是必要的和合法 的 。 加上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 的人文主义 在文化上突 出贡献的感激之情往往掩盖甚 至抹杀中世纪的成就 , 就更是加剧 了两者之 间的隔阂 , 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极大地受 到了情绪和趣味的左右 。 事实上 , 人文主义 仅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 下同 与中 世纪的亲缘甚近而关系复杂 , 远非人们习 以 为常的想象那样存在着截然的对立和 品质 的差异 。 这种长期统治各种教科书的定论 自始至终遮蔽着长于斯成于斯的深厚沉潜 之历史主义根据 , 耽误了思想之光从历史向 度对动荡社会现实的朗照及其对历次文化 转型的启示与洞见 。 随着中世纪传统观念的幻灭及其具体 表现形态的终结 , 人们便以一种胜利者的姿 态宣布新精神的正义和 旧观念的不道德与 不合法 —这似乎是宇宙间新 旧更替之成法 。 且不说“ 新 ” 、 “ 旧 ”之间本来就存在不可 须臾或离的时空相续理路相联的生成性特 征 , 就算只有一点基本的历史宽容 , 也不至 于把两者看成格格不人的壁垒 。 不幸的是 , “ 我们受到近百年来史学的影响 , 习惯于认 为文艺复兴就是现代文明的诞生 。 ” ① 这种 表面符合常识的观点实际上造成了两者在 人们认识上和心理感受上的分裂 , 夸大了历 史进程间的 自然跨度 , 使之变成一条不可逾 越的鸿沟 。 尤为不幸的是 , 这种有意的夸大 最后成为了经典 。 要更好地认识人文主义 , 就必须遵循它 自身所蕴涵的历史规则 , 也就是要准确公正 地认识中世纪 , 就必须看到中世纪文化的延 伸。 正如一位西方史家所说的那样 , 应该承 认 , 为了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的特 征 , 有必要消除关于 “ 野蛮世纪 ” 的神话 加 林语 。 所以“ 应当指出 , 中世纪绝不是黑暗 的和野蛮的 , 而是充满着文明的光辉和伟大 的思想 , 它从古代的文化中吸取营养来丰富 自己 , ” ② 而且 中世纪的文化进一步滋养了 人文主义及其以降的各型文化 。 作为古典 主义典范的人文主义并非突如其来 , 它是在 中世纪思想的纷繁茂盛之中长成的。 此外 ,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和文化模式在文艺复兴 之后很久也没有消亡 , 或明或暗地运行于后 世文化的各个领域中。 所以“ 在中世纪与人 文主义之间 , 并没有逮然的断裂或容易划分 的界限 ,’布洛克语 , 比如就某种可 以 比较 的文化品位而言 , “ 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一理 想比意大利的 十五世纪 要古 远得多 。 在这儿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样 , 中世 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被过分强调 了 。 ” ③ 而 在这些过分强调和夸张两者界线的人当中 , 就有大名鼎鼎的布克哈特在内 , 可见在对人 文主义的理解中存在着相当大的间题。 我们认为 , 整个古代的文化成就如此辉 煌 , 中世纪是无法视而不见的 。 原因在于中 世纪从古代经典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 , 并把 所拿来的东西融化在他们 自己的体系中 , 改 变了这些东西的原来涵义 以使之适应这一 新的体系 , 这或者就可称之为“ 创造性的转 化 ” 。 中世纪文化 , 比如经院哲学和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 , 不仅 维持了下来 , 远远没有被人文主义所取代 , 而且还在大学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 并对从 哥白尼和伽利略开始的科学思想的革命性 变化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有人甚至认为比人 文主义的贡献还要大 。 我们很难设想如果 没有中世纪的保存 、 转化与艰难的探索 , 会 有文艺复兴这个硕果累累的文化高潮的到 ① 丹尼斯 · 哈伊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李 玉成译 , 三联书店 年版 , 第 页 。 ②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李玉成译 , 三联书店 年版 , 第 页 。 ③ 约翰 · 赫伊津哈《中世纪的 美术学院出版社 年版第 页 ,魏揣默辘 中国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杂志 年第 期 来 。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 , 任何一种哲学都 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 每一种哲学都是世界精 神递相连接的必然秩序中的一环 , 都是哲学 历史的沉淀或扬弃 , 既是一切先行哲学的产 物和成果 , 又是新哲学的起点 。 同样 , 任何 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都有特定的历史合理 性 , 作为时代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 必 然都是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 这条基 本的历史主义原则是我们看待中世纪文化 的出发点 。 具体就人文主义对古代文化的“ 复兴 ” 而言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中世纪就已经有 过类似的提法 , 一次在加洛林王朝 , 另一次 是在 世纪所谓原始文艺复兴。 可见文化 的传承延续与融通求变是世世代代的特点 和责任 。 其次 , “ 复兴 ”二字所蕴涵的正面价 值色彩导致 中世纪一直处在古希腊和近代 和 阴影之下 , 形成一条“ 复兴 ”古代文化的鸿 沟 。 实际上 , 深人精细 的分析会让我们看 到 , 真正复兴了的既有古希腊的文化 , 更有 中世纪的宝贵财富。 所以人们总是感到极 难分辨这几者之间的界线 , 从而认识到 “ 要 辨认古典主义和近代文化是极易出错的 ” 。 因此就“ 复兴 ”而言 , 正确的说法也许是 “ 伟 大复兴的本质更在于纯正的拉丁 品质而非 异教主义 。 ” ① 可见 , 在云波诡请的“ 礼崩乐 坏 ”的时代 , 人们真正向往的是中世纪纯正 的文化品质 。 人文主义再行“ 哲学的突破 ” 即文化转型之 举 , 就必须突破教会的权威转而寻求古典传 统的支持 , 包括早期基督教的教义和其中所 包涵的中世纪精神。 同时 , 中世纪以生气勃 勃的不知满足的精神孕育了人文主义最初 的浪漫主义母题 。 最让人惊奇的莫过于这 样的论断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最 不愿意做的事 , 是用另外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来代替经院哲学 。 他们的目标是 , 把经院哲 学 不是古典哲学 所忽略了一个作用复活 起来 。 ” ② 所以说人文主义者在很多方面都 复活了中世纪的神学家们一再坚持的概念 , 在文化上力图恢复拉丁文古典用法的纯洁 性 , 这种全面的关于古典的复活导致了西欧 各国当地文化的繁荣 , 接踵而至的便是文艺 复兴的黄金时期 , 它后来虽然不再依靠中世 纪拉丁文化的输血 , 但却永远地得到了古典 世界复活的滋润 。 当然中世纪文化也肯定存在着重大的 缺陷 内容僵化狭隘 、 形式繁琐晦涩 。 “ 在中 世纪 , 人类意识的两方面 —内心 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 —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下 , 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 。 这层纱幕是 由信仰 、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 , 透过它 向外看 , 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 彩 。 ” ③ 人文主义就在这层面纱之下 、 在繁 琐哲学的思辨浪潮中浮出于水面 , 作为一场 巨大的社会变革 、 一场浩浩荡荡的精神洗 礼 、一场让人极不安定的思想混乱以及同样 让人心醉神迷的狂热 , 成就了 自己 的千秋令 名 。 对于中世纪 , 正如布克哈特所指出的那 样 “ 我们不必为中世纪的信仰和文明的过 早衰落而兴叹。 如果这些信仰和文化有足 够的力量来维持它们的阵地 , 它们就一定会 存在到今天 。 ” 要言之 , 中世纪文化是人文主义的源泉 和前奏 , 人文主义是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和升 华 , “ 那历时上千年的信仰的时代乃是经过 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产生出来的伟大果 实 , 而文艺复兴则更象是一场爆发 。 ” ④ 人 文主义的历史向度于此神完形足矣 。 我们 再从人文主义的历史观方面就其直接的精 神表现作深人的考察 , 以求全面与笃实 , 把 约翰 · 落 第 页 阿伦 雅各 传统 第 一 页 。 ①②③ 何鹭 , 商务印书 桑迪拉自 版 , 第 页 。 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 三、 一 页 。 日报出版社 夕年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主义与知识分子 它引向现实的关切 。 三 、 人文主义的历史观念 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不仅体现在实在 的历史事件之中 , 在与其直接相关的历史观 念中也能 或者说更能 找到有趣的和 定位 。 一定程度上说 , 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 即是由当时对古代文化和历史本质的总体 观念所铸就 , 并由从中浓缩和引导出来的历 史观念来表现 其实所有的文化形态均概莫 能外 。 上文所述关于人文主义与中世纪之 种种缘域 , 既是客观历史事实之外陈 , 亦为 当时时代精神之显露 ,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家们对此也是清明有鉴的 。 现代研究家不 遗余力地强调 “ 复兴 ” 的现代特征并不厌其 烦地纠正该词表面上传输出的“ 错误 ”信息 , 往往只看到了它与古代文化的差异 , 却轻视 甚至忽略了文艺复兴所欠古代成就巨大“ 文 化债 ”之事实 。 与此相反的是 , 那个时代的 人们倒是真心 向往并力图复活纯正的古代 文化 , 而不作其他之想 。 今人用现代观 念强行替古人思考的结果便淡化了其间熠 熠闪光的历史主义传统 , 掩盖了人文主义在 文化上巨大成功的真正根源和深刻的动力 。 实际上 , 人文主义的成功根本上就在于 “ 信 而好古” 、 “ 祖述尧舜 , 宪章文武 ” , 以及如余 英时先生所谓 “ 守先 以待后 、 寓开来于 继 往 ” 。 我们认为 , “ 复兴 ”二字首先所表达的 不是某种或温和或激进的革命 , 而是深刻的 纯正的历史主义思想 , 这里只需要从字面去 理解即可 , 真正表达的是与古代文化无法割 舍的亲缘关系 。 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极其简 单的认识 , 只需稍稍转换视角 。 朴实无华或 者才是跟随本真 。 人文主义者非常重视历史和恢复历史 本来面 目 , 他们广泛搜集古籍抄本并对之进 行整理翻译和研究 。 他们认为历史才是人 的教育和 塑造者 这才是 “ 人文主义 ” 的本 意 , 历史是比精深的哲学和神学更为具体 的知识 , 因为人性就是人在世界历史上的行 动记录 , 就是“ 泛爱 ” , 即与希腊文 “ 仁爱 ”一 词 所指的对一切人一视同仁的友好善意同 义 。 人文主义尊重人类的交往 理性 , 尊重 塑造人性的历史 , 才最终获得了历史 的地 位 。 故有学人说 “ 正是在对待过去的文化 , 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所持的态度 , 明确地确定 了人文主义的本质 。 这种态度的特征并不 在于对古代文化的特殊赞赏和喜爱 , 也不在 于更多地了解古代文化 , 而是在于具有一种 非常明确 的历史观 。 ” ① 诚哉 , 斯言 信哉 , 斯论 。 在人文主义者看来 , 历史的崇高的地位 在于它真实地 、 无情地 、 不受限制地反映了 生活的面貌 , 而不需要我们对它作任何一般 性的辩护 。 历史无须任何人的召唤 , 也不诉 诸任何阶级的或经济力量 , 便把人类的渣滓 从人类的永恒生活中抛 出去 。 恰如人文主 义者所常言 “ 世界的审判者是历史 , 她是唯 一神圣和不朽的法官。 ”他们认为历史是生 活的老师 , 也是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并在广阔 的思想领域里得以发展的具体体现 。 自此 成长起来的历史主义思想渐始相信历史本 身就具有 自我净化以臻至完满的能力 , 这种 美好的理想虽然在近两个世纪遭到了历史 现实 自身的无情打击 , 也造就了百年文化动 荡中的偏激心态 包括 日趋没落的后现代主 义思潮 , 但逐渐冷静平和 的人们却在世纪 之交时咀嚼出历史主义贫困论的几许无奈 、 浮燥与悲凉 。 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越来越 显示出它在观察时间力量及其运动方向上 的巨大作用 , 毕竟它是从继承 、 批判与超越 中建立起来的 。 人文主义通过 “ 钻故纸堆 ” 推敲词句辨 ①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 第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杂志 年第 期 析精微 , 从被埋葬的世界 中 , 从被时间夺走 一切光辉的陈迹中 , 重新复活前人生动的思 想 。 欲抱如此胸怀 , 仅靠亦步亦趋的照抄照 搬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 因此既要按历史的 本来面 目来理解历史 , 又要按“ 人文 ” 的观点 来解释历史 。 也就是说 , 人们不仅要忠实地 恢复古代文化的本来面貌 , 更要深人地挖掘 真理的源泉和捕捉神圣的启示 。 进言之 , 当 他们把最受推崇的古代经典置于他们当时 所处的历史条件之下进行研究的时候 , 他们 是把对这些权威文献和教导的研究置于严 厉的批判之下进行 。 因此作为文艺复兴一 面旗帜的“ 理性 ”无外乎就是批判历史的时 代精神之别样张扬 , 理性本来是一种批判工 具 , 用它来提出令人难堪的问题 , 揭露正统 观念的虚幻与纸缪 只是到了后来它才失去 了批判的 、 怀疑的性质而僵化成教条的理性 主义 。 人文主义“ 重视理性 , 不是因为理性 建立体系的能力 , 而是为了理性在具体人生 经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道德的 、 心理 的 、 社会的 、政治的问题 —上的批判性和实用性的应用 。 为了同样的原因 , 人文主义偏向 于历史的解释方法 , 而不是哲学分析的解释 方法 。 ” ① 此话足与上文所云 “ 明确的历史 观 ”一语互相印证 。 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到很 多例子说明人文主义者既有“ 腐儒 ” 的一面 , 又有“ 革命者 ” 的一面 。 对于其在历史继承 中过分因循守旧的“ 阴暗面 ” , 我们亦不可不 察 , 而当秉承其历史批判精神以批判之 。 在那时对古代文化的过分依赖与过火 的批判之间 , 人们以一种文化转型 中常有的 极端手段开拓出承前启后的壮观局面 , 但其 历史 向度 中所暴露 出的 “ 泥古 ” 与 “ 过火 ” 之弊端却也值得 同样处于文化 转型中的我们深思 。 人文主义在突破了思 想禁锢的藩篱之后 , 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精 神导师 , 便对它产生 了几近狂热的忠实 , 于 是就走上 了被后世讥为 “ 好古癖 ” 的复兴之 路 。 他们 比如瓦拉 把纯洁古典文化的工 作看成是一桩神圣的使命 , 看成是人类思想 首次具体化的神圣印记 , 结果终以赞美羡慕 和谦恭感激的态度听取古代圣贤从时间深 处发 出 的声音 。 正如布克哈特所说 , 年以后人文主义的迅速发展破坏了人们的 天赋本能 , 人们只是靠古代文化来解决每一 个问题 , 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使“ 当代 ”文化堕 落为仅仅是古代作品的引文 。 人们为古代 文明的发现而震惊 , 在还来不及抛弃中世纪 信念的情况下 , 就完全膜拜在已被历史尘封 的灿烂辉煌之下 , 其结果是人文主义的激情 和才华堕落为古代文明的附庸 。 文艺复兴 没有在它成功的道路上适可而止 , 没有有意 地限制它 自己 , 同时 ,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把 首要的地位让给纯民族的文化成分 。 他们 对古代文化的过激态度 , 包括 “ 单 向度 ” 的 一 泥古和全盘的否定 , 破坏 了时代的规范和准则 , 却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标准来代替 。 结果在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 中 , 无论是继承还是批判 , 都具有浓厚的教 条色彩 。 总而言之 , 在人文主义的历史观 中 , 继 承而有泥古之嫌 , 批判兼具解构之意 。 四 、 人文主义历史向度的启示 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从历史事件中生 成 , 也必会朝历史奔涌 的方 向扩展和 延仲 。 自文艺复兴以后 , 几乎每一个被冠以不 同名 称的时代 如理性的时代 、体系的时代 、分析 的时代等等 都经历了一个逐渐深人地向古 代文化世界寻求灵感和范式 的 过程 。 前后相续的诸世纪既是一张“ 人类精 神进步史表 ” , 又是一幅 日渐清晰的古代思 想的风情画 。 欧洲文明一次再一次向古代 ① 阿伦 ·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第 一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主义与知识分子 世界索取启示与希望 , 而逐渐地以希腊原型 和它们的中世纪继承者有 了越来越客观丰 富的了解和知识 。 “ 人们也正是在发现古代 文化的成就中领略现代文化的成就及其情 趣和价值 。 ” ①人文主义 的历史 向度本身也 是富于启示和发明的 ,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充 分体会到它的历史意义 , 对它的研究才是彻 底的 、 完整的和与之气质相符的 。 我们首先认识到时间的运转及其表现 形式的不断更替过程是永恒的 , 即“ 大化流 行 , 生生不已 ”之谓也 , 文化的未来空间因此 永远是开放的 , “ 正是历史学和人文学的研 究使 我们保持 了 未 来还 没 有 定 局 的 意 识 。 ” ② 这种永远没有定局的广阔 自由的人 文主义理念就是黑格尔所崇奉的 “ 绝对精 神 ” 。 因此在人文主义与中世纪 以及传统 和现代 之间不存在一条人们信以为真的鸿 沟 , 而文化上的诸般不同其实都在历史的连 续性之内。 因是之故 , 我们便可顺理成章地 看到 , 关于传统和近现代 甚至后现代 的划 分仅仅具有年代学上的意义 。 由此反观东 西方受相 同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影响而普 遍有历史断裂感受的现代观念 , 实有人为炒 作之嫌 。 文化的发展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反 思 , 即继承与批判 , 所以 世纪和 世纪 的思想动荡也就自然合理 , 总体上是建设性 地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单方面强调历史向 度中任何一方的做法 , 都会迷惘于具体的历 史现实以及“ 历史断裂 ” 的原因 , 不管是激进 者高呼新文化的诞生 , 还是保守者痛感文化 的失落 , 他们都迷失于细微的历史境遇而未 能超然于象外作总体的观照 。 我们既不可 抱残守缺 , 也不必对必然的文化流变大肆张 扬甚或哗众取宠 , 其间自有人文启蒙之意味 在焉 。 回归历史的启示便具有 “ 远取诸物 , 近 取诸身 ”之古意 , 符合历史经验的教导 , 也与 历史发展的必然法则相一致 。 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 · 斯诺曾提出了 一个十分深刻的概念 “ 路径依赖 ” , 即表明 一个国家如果不知道 自己过去从何而来 , 不 知道 自己面临的现实制约 、 传统影响和文化 惯性 , 就不可能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 ③。 人 文主义的成就已可充分这一论断 , 比如 这一时期的文人虽然 已能用极简单的形式 就能完美地表达 自己的心灵感受 , 但是当他 们希望追求更高的美时 , 他们就会 似乎也 只能 翻寻古代的典籍 , 运用学究气的拉丁 化术语 , 把 自己看作是 “ 修辞学者 ,’当然这 时的修辞学如 同 一样极 易引起误解 , 它不仅包括语言和文字技巧 , 也包括对这些原作题材的广泛讨论 。 这说 明人文主义是受到思想 内容和表达形式的 必然性之“ 胁迫 ”而有不得不如此之故的意 思 , 也说明任何思想的历史向度都是源于天 道深处的启示 , 展示出一个文化历史领域的 必然法则 新旧相继 , 前后相承 —或 日 “ 天 行健 ” , 或日“ 自然法则 ” 。 站在今天向人文主义历史经验做一个 “ 实事化方法 ”的分析 , 我们就会发现在人文 主义时代和本世纪之间存在着极为有趣的 “ 自相似 ”现象 ④。 由此还能寻找到完整的可 测系列并且能够定位更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 以处理文化比较及文化发展这一复杂系统 。 比如在中国先秦文化 、 宋明儒学和西方古希 腊 、文艺复兴等文化转型时期 , 都可发现以 下几种因素的开拓性作用 , 即文学革命 、 语 言转向、 宗教改革以及哲学突破 。 或者说历 次文化转型都包括了这几方面 , 并以互为倚 赖的网状交叉为表征 。 限于篇幅 , 这里仅以 ①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第 页 。 ② 布洛克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第 页 。 ③ 参阅何清涟 现代化的陷阱 一 当代中国的经济社 第 页 。 的“ 公理化方法 ”的超 化 放弃蝴蝶 , 预侧风 整合的媲变 》, 载于 自然辩证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文杂志 年第 期 成为本世纪 “ 显 学 ” 的语言转 向 为例 , 说明 世纪与 世纪的某种相 似 , 以扩展人们对即将到来的 世纪的想 象空间 。 其实人文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也 是进行语言论的转向。 今天的人们 尤以英 美分析哲学 把作为新“ 哥 白尼式革命 ” 的语 言论转向当作了拒斥玄学的手段 , 并赋与语 言以本体的地位 , 成为了本世 纪的哲学主流 。 与此相似 , 当时包括萨卢塔 蒂在内的所有人文主义者都竭力想结束对 哲学著作进行冗长无味的和空洞的讨论 , 便 是由于这种讨论并不关心词汇的确切含义 而且不能经受语言的检验 。 他们认为在一 定情况下 , 语言学家给哲学家的教益是带有 决定性意义的 , 因为语言学家能够恢复并重 新理解历史及文献记载的原貌 , 从而把它们 从无根据的理论渣滓和虚妄含义 的掩盖下 重新发掘来来 , 一劳永逸地摆脱各种人为的 和徒劳的争论 。 这就是所谓的 “ 新语言学 的需要 ” 。 更与当今的语言本体论相对应的 是 , 人文主义者不仅把语言看作是理解思想 的途径 , 而且进一步把它看成是“ 人类在现 实世界中学习和接受作为完人教育并形成 完人意识的过程 ” ①, 是对全部人文学科的 综合 。 语言学就按这样的看法而转变成历 史 , 并在历史的向度中获得永生 。 文化转型必然导致语言的变化 , 并且只 有通过它 , 文化的转渡才得以可能 。 因此以 解释学 为主干的语言哲学的 兴起绝非偶然 , 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隐喻 , 它既然起源于对 圣经 》的阐释工作 , 那么更加喻示着对 “ 传统 ”这部巨大经典的 解读 —这是存在于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的永恒的激励机制 对历史及其成就的不断 批判 、梳理 、论释和“再生 ” 。 从文化 旨趣上 的反体系 、 反结构 、 反本 质和反宏大叙事 来看 , 两个 世纪间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 以至于让论者 一边回想起孟子关于文化历史进程 中那个 神秘的五百年周期论 , 一边又很容易把今天 的文化流变看作是又一轮的复 兴 , 或复兴前的准备 滋 。 在 这个千年之交的困惑面前 , 人们很 自然地又 想起了那个既遥远又熟悉 、 既尊崇又感伤 、 既有所遗留又 已整体性疏离的时代 。 无论 是海德格尔雄心勃勃的重建文化道路的浪 漫计划 , 还是新保守主义惊慌失措的现实评 估 , 或者全面 “ 重估 ”式的 自我反省 , 凡此种 种 , 都是对历史向度的某种回应 。 对于 尚无 准备就将被拖人下一个世纪的我们来说 , 面 临的 “ 危机 ” 和尴尬就太多了 , 或许跨人晦 暗不明境地的最佳办法就是援引惯例 、 照章 行事 , 服从“ 路径依赖 ” 。 人文主义历史向度 在当今这个特殊的时代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 并将在眼前的那个世纪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 向历史的复归是人类文化 自轴心 时代 以来不断发生的现象 。 不管 是“ 复兴 ” 式的继承 、 方法论式的怀疑 、 破坏 性的解构 , 抑或是介乎几者之间的论衡式的 批判 , 都是历史中人与历史中事 , 都在分享 着历史的荫泽并 回报性地维护着历史的向 度 。 作者单位 盆庆市四川外国语学院社科系 ①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 》第 页 。
/
本文档为【论人文主义的历史向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