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

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

2011-09-13 14页 pdf 513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9366

暂无简介

举报
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 心房纤颤的药物 及非药物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 2 房颤的病因  瓣膜病  高血压,冠心病  首次就诊的房颤,注意有无潜在的原因  甲亢,二尖瓣狭窄,肺栓塞,心包炎  新近发生的房颤,尤其需要除外甲亢 3 房颤的流行病学  >60岁人群 房颤发生率1%  >69岁人群 房颤发生率5%  >65岁人群  有临床心血管疾病者 9.1%合并房颤;  有亚临床心血管疾病 者 4.6%合并房颤  无临床心血管疾病者 1.6%合并房颤 4 房颤与血栓栓塞  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每年栓塞发生率4...
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
心房纤颤的药物 及非药物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 2 房颤的病因  瓣膜病  高血压,冠心病  首次就诊的房颤,注意有无潜在的原因  甲亢,二尖瓣狭窄,肺栓塞,心包炎  新近发生的房颤,尤其需要除外甲亢 3 房颤的流行病学  >60岁人群 房颤发生率1%  >69岁人群 房颤发生率5%  >65岁人群  有临床心血管疾病者 9.1%合并房颤;  有亚临床心血管疾病 者 4.6%合并房颤  无临床心血管疾病者 1.6%合并房颤 4 房颤与血栓栓塞  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每年栓塞发生率4~6%  非瓣膜病房颤病人卒中危险因素:卒中史或 TIA(RR 22.5),糖尿病(RR 1.7),高血压 (RR 1.6),年龄(年龄每增长10岁,RR增 加1.4),心衰,冠心病,左房>2.5cm/㎡  年龄<65岁,无器质性心脏病,无上述危险因 素,每年卒中率<1% 5 房颤的诊断 6 房颤的分类  急性房颤  初次发作的房颤且在48小时以内  慢性房颤:3P分类方法 7 慢性房颤:3P分类方法  Paroxysmal - 阵发性房颤  房颤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间不超过48小时,可以 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  Persistent - 持续性房颤  房颤发作时间超过48小时,不能自发转为窦律,但 经过转复处理,可以转为窦律  Permanent - 永久性房颤  慢性房颤经复律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无效,不可转 复 8 房颤的治疗  房颤的药物治疗是临床实践中主要选择  防止血栓  减少症状:控制心室率,维持窦律 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正在不断发展之 中 9 急性房颤  最初治疗目标:控制心室率  通常可以在24小时内自动转复  24小时内未能转复者:静脉药物转复或同步直 流电转复  48小时之内的复律治疗不需抗凝  48小时之内经复律治疗,仍未能转复者:按持 续性房颤处理  快速心室率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直接同步直流 电转复 10 阵发性房颤  常能自行终止  发作时处理同急性房颤  发作频繁或发作时伴有明显症状者,可 以口服维持窦律的药物,以减少发作次 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 发作频繁者,也应进行抗凝治疗 持续性房颤的复律治疗 12 复律  原则上,均应力求恢复窦性心律  特发性、孤立性房颤  心脏结构异常并房颤 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 少达25%以上  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 fibrillation  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 而不易转复,因此复律治疗宜尽早开始 13 复律前 评价复律及维持窦律的可能性 心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长短 左房大于50mm,或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半年~1年,一般不再考虑复律 心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长短不是复 律的禁忌 评估窦房结的功能 14 复律前  房颤超过48小时复律,应进行抗凝治疗  复律前3周  有观点认为,复律前6小时TEE检查左房,若未 见左房内血栓或云雾状回声,可以直接转复, 以缩短房颤时间,减轻心房电重构。  安全性?  更为安全的措施是进行充分的抗凝后,复律前 6小时同时行TEE检查。  条件,必要性? 15 复律前  择期复律的注意事项  临床病情相对稳定时进行(心衰?缺氧?酸中毒? 感染?)  急性左心衰好转3个月以上  产后6个月以上  二尖瓣手术(包括二尖瓣介入手术)术后3个月 以上  对新近发生栓塞并发症者,不宜复律  复律当日无低血钾  服用洋地黄者,至少停用洋地黄24小时。洋地黄中 毒为复律禁忌。 16 复律前  如准备电复律  与麻醉科联系参加复律  患者或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  转复前一天通知次晨禁食  一般选择上午复律  心电监护  建立静脉通路 17 复律的实施  口服药物复律:Ia、Ic、III类药物  胺碘酮、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普鲁卡因胺、 奎尼丁,丙吡胺、索他洛尔  分次口服  普罗帕酮450mg~600mg顿服  成功率?疗程1个月  有效的口服复律药物也可以用于窦律的维持 18 复律的实施  静脉药物复律  普罗帕酮、胺碘酮、普鲁卡因胺、Flecainide、 Ibutilide  成功率:35%~75%,静脉胺碘酮复律成功 率与安慰剂相似 19 复律的实施  同步直流电转复  药物转复失败,作为最后的复律机会  也可直接采用电转复方法,复律前,予口服复律药 物2周,降低除颤阈  快速心室率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时,作为紧急的处理 措施  150J始,如未复律,予200J,如仍未复律,放弃  成功率:90%,复律后不用药1年窦律维持率仅30 %~50%。 20 复律后 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复律成功后,仍需要继续口服维 持窦律药物,逐渐减量。维持窦律有效率:50~70%。  胺碘酮  100-400mg/d  肺毒、甲功、窦缓、TdP、光敏、N炎  索他洛尔  160-320mg/d  TdP、心衰、窦缓、气道  普罗帕酮  450-900mg/d  室速、心衰、加快房扑时室率 21 复律后  复律成功后,心房电收缩恢复,但机械 收缩并不能立刻恢复(Stunned),因此 要继续正规抗凝4周 持续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治疗 23 心室率控制治疗  心室率控制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另一项重 要措施  房颤复律治疗失败  虽然复律,但窦律难以维持 房颤本身的因素 患者的因素:不能正规服用维持窦律的药 物,或不能定期随访  因种种原因不考虑复律治疗者 24 心室率控制治疗  常用药物  洋地黄类  受体阻滞剂  Ca2+拮抗剂 25 洋地黄制剂  适用于心衰病人。  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起作用,伴心衰时首 选。  只对静息心率有效,一般均需与受体阻 滞剂或Ca2+拮抗剂合用。  对重症、交感兴奋病人疗效差。  急诊控制心室率:静脉制剂 26 受体阻滞剂  控制活动时心室率,可与地高辛合用  冠心病病人首选,心衰病人选用  美托洛尔5mg静注;倍他乐克25-50mg Bid口 服  阿替洛尔12.5-25mgBid  比索洛尔(高选择性1受体阻滞剂)2.5- 5mg/日 27 钙拮抗剂 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口服或静脉  COPD、肺心病病人首选  高血压合并房颤  静脉地尔硫唑,安全、作用快、有效  受体阻滞剂与Ca2+拮抗剂联合应用时需谨 慎 28 室率控制目标  静息心率60~80bpm  轻度活动后心率90~110bpm 持续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30 抗凝治疗  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的一项重要  华法令抗凝可以降低脑卒中危险率68%, 阿司匹林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危险率21%。 其中阿司匹林使用325mg/d才具有统计学 意义。但亦有临床应用100mg/d。 31 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危险因素  栓塞史,尤其是脑栓塞  左心衰,尤其是EF<40%者  伴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 瓣膜病或人工瓣膜  左房>50cm  年龄大于75岁,尤其女性  甲状腺功能亢进尚未纠正者 32 抗凝治疗  90年代末,欧、美心脏病学会分别建议:  <65岁,不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  无需抗凝治疗,予阿司匹林  65岁~75岁,不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  首选抗凝治疗,也可以予阿司匹林  具血栓栓塞危险因素  抗凝治疗  >75岁,不能耐受抗凝治疗  阿司匹林 33 抗凝治疗 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有条件的医院 宜参照国际标准,在严密观察下,正规抗凝。  《心律失常的临床对策》:有条件的医院,对 以下病人宜进行抗凝治疗。“一般房颤,可选 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 血栓栓塞史  左房血栓  二尖瓣狭窄,左房明显扩大 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 抗凝治疗——CHADS2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危险评估常采用 CHADS2评分,包括心力衰竭(1分)、高血压 (1分)、年龄≥75岁(1分)、糖尿病(1 分)、脑血管病史(2分)。≥2分为高危和极 高危,1分为中~低危,0分为低危。  国际指南推荐,评分0~1的低危患者可考虑使 用阿司匹林作抗栓治疗,而评分≥1的中高危 患者应使用华法林抗凝,并维持目标 INR2.5~3.0 34 35 抗凝治疗  积极??  有条件者(定期随诊凝血功能,依从性好),积极按照 国际标准治疗  不具抗凝条件,予阿司匹林,如无特殊合并症或不良反 应史,300mg/d  高龄, >75岁  如无明确的血栓栓塞史,不用积极抗凝,可予阿司匹林,不追 求300mg/d的剂量。  抗凝:适当降低抗凝强度  高血压病人抗凝前,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36 抗凝治疗  抗凝治疗的实施  Warfarine 3mg Qd  有条件时,使用Warfarine之前,予LMWH 2~4天,继以Warfarine+LMWH重叠3天, 停LMWH,继续使用Warfarine并监测PT- INR。  Warfarine 抗凝初期,存在一过性高凝状态。 37 抗凝治疗  监测  Warfarine 3 dose后,1周,2周,3周,4周 查PT-INR,以后每月查PT-INR  PT-INR 2~3之间  年龄>75岁: PT-INR2.0  风心瓣膜病、人工瓣;既往栓塞史;TEE心房血 栓:2.5~3.5 38 永久性房颤  控制心室率  抗凝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40 维持窦律  心房迷宫术  射频消融术  起搏器治疗  房内植入起搏除颤器 41 心房迷宫术 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基于房颤的“多个 折返环”理论。通过多点切割分离左右心 房肌,阻断折返环,造成一条从窦房结 到房室结的特殊通道。  1996年,CoX报道随访3个月以上,治愈 率达93%,复发率7%。 42 心房迷宫术  术式不断改进,创伤减少,效果肯定。 但需要开胸,创伤较大,难以推广。  对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同时合并其它 心脏病(如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需 手术矫治者,可以考虑手术中同时进行 迷宫手术。 43 射频消融术  局灶性射频消融  线性消融(也称“类迷宫术”)。  成功率?  并发症?  严格掌握指征:①有明显症状且药物难以控制 的房颤;②病人希望不依赖药物或器械治疗而 改善生活质量(需要考虑可获得改善生活质量 与治疗风险的利弊)。 44 局灶性射频消融  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肺静脉中(主要是上 肺静脉,少数是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等) 存在心肌袖形套入,产生局部电活动, 扰乱心房正常激动或诱发折返性房颤 。  在房性早搏或房性心动过速起源的部位 消融,可以预防临床上房颤的发生 。  6~8个月成功率:60~70%; 45 局灶性射频消融  适应目前条件的病例选择标准  年龄≤70岁的阵发性房颤,>70岁者根据患者体质 决定。  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同时伴有频发房早(>700/24 h)。  多种药物治疗无效且发作频繁、症状明显。  既往有栓塞史或房颤发作时血液动力学明显恶化者 优先考虑。  非瓣膜病房颤。  如为慢性或持续性房颤,应具有复律指征,且复律 后有频发房早。 46 局灶性射频消融  主要存在的问题  消除终点的制定困难,需要长期随访确定。  复发率较高,可能因消融病灶复发或新的病灶产生。  消融后肺静脉狭窄,严重者可导致肺动脉高压,需 要严格控制消融功率(不超过20W)和消融温度(60℃ 左右)。  适应证窄  利用心腔内超声有可能帮助提高成功率,减少 并发症。 47 线性消融  房颤产生机制是由多个子波形成,每个 子波需要一定的结构区域。  线性消融通过线性分割心房,造成解剖 障碍,减少子波数量,终止房颤。  双心房线性消融成功率为18%~48%。 单纯右心房线性消融成功率为10%~46 %。并发症发生率10~20%左右 。 48 线性消融  线性消融存在的主要风险有:血栓栓塞 并发症、出血(心包填塞、血肿)、致心律 失常作用、肺静脉狭窄、膈神经损伤、 心房收缩功能受损和放射性损伤等。  缺点:耗时长、并发症多、成功率不高、 切割线不统一 49 射频消融方法的选择  对正常心脏的阵发性房颤,可选择局灶 性消融的方法治疗。  对有轻度心脏病伴轻度左房增大的持续 性房颤,可采取局灶性消融加少量线性 消融。  对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明显增大 的慢性房颤,可能需要线性消融治疗。 50 起搏器治疗  针对一些心跳缓慢、早搏或早搏后长间歇引起 的房颤,可以采用起搏器治疗。  尤其适合房内传导阻滞和病窦患者,既可以纠正心 动过缓,也可以预防和减少房颤的发作。  起搏方式  单心房起搏  多点心房起搏 分为双心房同步起搏和右心房内多 点起搏两种。  主要优点:安全、方便 51 起搏器治疗预防房颤的机制  抑制房颤的触发因素——房性早搏  频率80次/分以上一般才能达到抑制房早的目的。  缩短房间和房内的缓慢传导,减少心房肌不应期的离 散度  多点心房起搏的作用尤为明显  逆转房颤时缩短的不应期  心房不应期缩短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电生理学基本因素。  良性血液动力学作用  多部位心房起搏增强心房的收缩力,加快心房排空,降低左 房内压,减轻了心房的机械重构。 52 心房自动除颤器  价格高、不成熟,国内应用受限 53 控制心室率  药物难以控制心室率  房室结消融+人工起搏器(VVI)植入  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药物/射频消融阻断房室结+人工起搏器 (VVI)植入 54 AFFIRM试验  分为节律控制组与心率控制组,两组病例特征 相同。  试验结果  两组总死亡率及心脏病死亡率相似。  在老年人死亡、卒中或生活质量上,未提示节律控 制的优势。  在住院、不良反应上,心率控制略好。  在症状改善、心功能潜力上,节律控制略好。
/
本文档为【房颤的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