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王家卫电影中的_时间_

论王家卫电影中的_时间_

2011-09-03 3页 pdf 1M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1586

暂无简介

举报
论王家卫电影中的_时间_ 226 第 29 卷 第 7 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9 No.7 2008 年 7 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08 论王家卫电影中的“时间” 赵洪涛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
论王家卫电影中的_时间_
226 第 29 卷 第 7 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9 No.7 2008 年 7 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08 论王家卫电影中的“时间” 赵洪涛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王家卫在电影中现出对时间异常的敏感和关注,他的电影中的很多片段和主题都是围绕着时间的问题而展开 的,从这个层面上说,王家卫是一个时间哲学家。他的电影中的时间大致上可以分为隐喻的时间,物化的时间和游戏的时间 三种形态。 关键词:王家卫;香港;时间;电影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07-0226-03 作为香港后现代电影的领军式人物,王家卫的电影体现 出独特的个性,他不拘一格的画面表现方式和时空意识,使 香港电影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商业电影的新面貌,表面上看, 王家卫的电影形式支离破碎,前卫凌乱,但实际上,他的电 影有很深切的现实情怀,“王家卫的电影的确很难解释,你 说他后现代主义式地不确定,玩“酷”吧,里面有些人分明 让你感动不已,简直可以说是至真至诚。”[1]P77 王家卫把历 史和现实熔铸在电影中,在变幻的画面中体现出香港电影中 不多见的现实情怀。王家卫对现实的关注和表现是通过时间 来表现的,时间是王家卫电影中的核心。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王家卫的电影探讨的就是时间的问题,“影评人一致认为, 王家卫作品的重心,是时间的题旨。时间可以以不同的面貌 出现。如变幻的无常,当下的短暂,同时发生事件之间神秘 的共鸣,记忆与缅怀而生出的渴求。”[2]P315 王家卫在电影 中表现出对时间异常的敏感和关注,他的电影中的很多片段 和主题都是围绕着时间的问题而展开的,从这个层面上说, 王家卫是一个时间哲学家。他的电影中的时间大致上可以分 为隐喻的时间,物化的时间和游戏的时间三种形态。 一 隐喻的时间 王家卫电影中的时间,包含着深层的历史意识和个人的 体验,因此,中的时间常常变成了历史情绪和个人体验 的隐喻。王家卫的这种意识,和香港的历史文化形态有关, 香港是一个殖民地,在文化和空间上割断了和大陆的联系, “香港偏偏是个最没有历史观念和归属感的城市,……对于 上一代来说,香港只是一处逃避动乱的地方,借来的时间, 收稿日期:2008-02-12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科技学院 2006 年度院重点课题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香港电影”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洪涛(1974-),男,湖南永州人,讲师, 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与文化研究。 借来的空间,自然谈不上归属感。生于斯长于斯的新一代, 虽有较强的本土意识,却又与中国(历史)更为疏远……旧 的历史被有意的压抑,新的历史意识却又无法正常的滋长。” [3]P6 央视在采访香港市民时,被访者 郑宝鸿认为:“香港是 一个过渡性的城市,香港人有一种过客的心态,我相信一百 多年来都是这样的,……”[4]。王家卫描叙香港是一个“不 断吞食自己过去的地方。”这种缺乏归属感的心理,使香港 人在时间面前常常流露出一种幻灭感。比如在关锦鹏的电影 《胭脂扣》中,30 年代的香港总是五光十色,非常耀眼, 而一到八十年代,香港的生活就显得机械,一切非常灰暗。 王家卫在电影中运用时间来隐喻现实和历史。《旺角卡门》 中刘德华找寻一只凝结这少女爱情的玻璃杯,找到之后却又 把它遗失了;《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怀着强烈的感情不远 千里的寻找生母,却被拒之门外,这正像一位香港市民谈及 自己的历史身份时所说的:“当我回到香港,我突然觉得我 出生长大的地方,有种很陌生的感觉。我觉得我们是一代很 奇怪的香港人,前半生是生活在前港英政府时期的香港,回 归之后变成中央政府。我想我自己的文化、我自己的身份有 一点奇怪,我相信很多我这一代香港人都会有这个问题:我 们的身份是什么?”[4]《春光乍泄》中。何宝荣和黎耀辉不 辞千里去寻觅瀑布,当两人真正见到瀑布的时候,发现并不 是他们想要寻找的东西。在电影中,剧中人都是在打发日子, 老是期盼会有改变生命的时刻。女人一副懒洋洋的姿态,在 等候男人电话,而等待他的男人不是在巡更,就是在居所内 无聊的走动,或是正在埋头喝酒。等待时剧中人都失神在幻 想。如《重庆森林》中的阿菲发白日梦,《东邪西毒》中的 欧阳锋的大嫂在海边痴想。正如一些影评人所说的那样:“影 片把时间同时化成无从掌握的变幻,出神的遐思,顷刻的顿 悟及不灭的记忆,那驱使影评人从中寻找反映九七情绪的隐 喻。”[2]P318 王家卫在谈到《春光乍泄》中的核心台词“让我 们重新开始”时说:“我在很久以后才能够读懂这句台词更 深的意义:那就是一个被 1997 情节困扰了 14 年(1984-1997) 227 的人的情感注释。”[5]P229 王家卫对现实历史的关注,和七十 年代兴起的“新浪潮”运动不无关系,“新浪潮”运动中一 批国外学业有成的年轻导演回到香港,开始他们颇具个性的 电影事业,由于“新浪潮”运动中的导演大多数是香港土生 土长的,因此和以前胡金铨﹑张彻﹑李翰祥等来自大陆的导 演不一样,他们关注现实关注香港的历史和问题,王家卫于 九十年代直接秉承了八十年代“新浪潮”的精神,把持了九 十年代“第二新浪潮”的重要位置。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体 现出关注现实的“新浪潮”精神,王家卫说:“我并不是对 都市人的失落﹑错爱等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因为这种情况越 来越普遍。我只想把一些现实的事情拍出来……”[6]P66 王家卫曾戏说:“我是上海制造,香港加工出来的。” 记忆中的上海是王家卫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为了还原他印 象中的上海常常是不惜代价,为了表现六十年代的饮食,王 家卫专门请了一位擅长做上海菜的女厨师,张曼玉的发型也 请了入行几十年的老师傅专门梳理,王家卫要求每一格胶卷 都具有古典美。在接受央视《艺术人生》访谈时王家卫说: 我拍《花样年华》所有的背景都是我小时候看到的上海人的 社区。里面的上海人都在想,一定要回到上海,香港只不过 是一个暂住的地方,所以他们保持着所有上海的习惯。在《花 样年华》中张曼玉穿着旗袍姿态优雅的走过光影斑驳的小巷 时,暗黄的灯光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感觉,留声机传出的音乐 和画面融合在一起,使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过去的旧时 光。拍摄《重庆森林》的想法来自于王家卫小时候的体验, “以电影为梦想,比如你在生活中没有经历一见钟情的爱 情,那么记忆让它发生在电影里,来圆你的梦想。我小的时 候就住在香港重庆大厦附近,从小我的父母就告诉我不要进 重庆大厦,里面很乱。到拍《重庆森林》的时候,我就跟自 己说这下我一定要进去了。”[7]杰姆逊的认为:“怀旧电影 是复古的而不是历史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它必定将其兴趣转 向视觉,为什么动人心魄的形象取代了电影陈旧的讲故事的 方式的原因……”[8]P127 弗洛伊德早在《梦的解析》一书中 强调,作家和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象作梦那样,采 取凝缩、改装、转移、倒置、集锦等方式进行构思,……但 是,创作的对象和内容,也像梦的对象和内容一样,是来自 现实生活的。在梦中,那些表面看来特别离奇怪异的内容, 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往的经验(包括幼年时代的和近 时的经验)的复制品。电影不是真切的表现以前的历史,它 只是对过去的一种仿拟,通过逼真的影像来表现某种观念和 记忆,因此,王家卫电影中的历史,也就变成了他童年记忆 的一种隐喻。 二 物化的时间 将时间物化,这也是王家卫电影表现时间的一个特点。 在《东邪西毒》这部电影中,王家卫片名译作“ashes of time”, 意为“时间的灰烬”。将时间比作灰烬,这其实也就赋予了 时间一种物化的形态,将时间以鲜明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体现出后现代文化中人的“物化”生存状态。卢卡奇在 1919 年《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提出,资本主义社 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的概念。1920 年《阶 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的生存模式就是“非 人性和物化”。1922 年《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 卢卡奇全面地论述了物化问题。卢卡奇指出:“我们的目的 是把物化理解为构成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整体的一个普遍的 现象”,“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 的、直接的现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不是偶然的现 象,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 及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所必然 遭遇的现实。 王家卫的电影中,人物总是拿物质来附会时间。在《重 庆森林》中,警察何志武在失恋之后,不停的唠叨:“从分 手的那一天开始,我就每天买一罐 5 月 1 号到期的凤梨罐头, 因为凤梨是阿美最爱的东西,而 5 月 1 号是我的生日,我告 诉自己,当我买满 30 罐的时候,她不回来,这段感情就会 过期。”《堕落天使》中,失语者二二三在夜深的时候,一 遍又一遍的看父亲六十岁的时候拍的录像带,父亲的音容笑 貌只有在录像带上,才能一遍又一遍的被重复,他的思念也 只能在这时候可以得到舒缓。《春光乍泄》里的张震将以前 “不开心”的时候录成磁带,留在世界的尽头以便彻底将其 遗忘。《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希望以泥封的方式来了却对 张曼玉的相思与牵挂。《东邪西毒》中,慕容嫣误把西毒认 作东邪,她将盘子丢到天上,随后盘子幻化成明月,明月意 味着相思,以代表时间的明月来喻指经年累月的相思,可谓 意趣盎然,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库布里克的经典之作《2001 太空漫游》中令人拍案叫绝的“猿猴扔骨头,剪接宇宙飞船” 的画面。 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现代主义是 关于时间的,但这两样东西并不是对象;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物质对象,你是找不到它们的。……后现代主义中的空间正 是其神秘之处,但这种空间现实又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时 间在现代主义中同样也是一个谜,……时间是最重要的,可 也并不存在,也是看不见的。”[9]P243 时间与空间的虚无特 性,表明现代人的生存于一个虚无的世界中,唯一可以把握 的是物质,而物质的侵入,更使现代人的世界变得虚无,人 越来越受束于物质,失去自我,主体在世界面前不再有能动 性,而变成物质的奴隶。文艺复兴以来高扬的主体精神,在 现代社会中日益失落。巴雷特把“与虚无遭遇”作为存在主 义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和主题,“存在主义提出的全部疑难是 从这一历史局势展开:异化和疏远人生基本的脆弱和偶然性 之感;……‘虚无’的威胁以及个人面对这种威胁时的孤独 和无所庇护的情况。”[10]P35-36 在一个基本上是为商业价值 而生产电影的地方,王家卫对于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深 思,体现出作为一个艺术家深重的社会责任感。 三 游戏的时间 与物化社会的现实相对应,王家卫在电影之中经常采用 蒙太奇的手段来表现空间的逼仄和压抑,人生活的环境处于 228 一种被隔绝自我放逐的状态之中。王家卫电影中的空间几乎 都是狭长封闭的﹑如杀手栖身的破屋﹑发生凶案的美容院、 球场的入口通道﹑日本料理店﹑公共汽车等。在《堕落天使》 中,在超广角镜头下,一切都是变形的:变形的面孔,变形 的女人大腿,变形的空间。《堕落天使》中,流线一般的车 流和夜景使人感觉到世界的异化。这样的空间其实暗示着, 现代人处于一个与外在世界疏离的境地,外在世界严重压抑 着人的欲望和精神。席勒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 深入地探讨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在古代较单纯的 社会里,人与自然还处在和谐统一体中,如庄子所说的“如 鱼与水之相忘于江湖”,但在工业社会里,商业文明疏远了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成为孤立的主体。在后工业时代,人与 世界﹑人与人之间是疏离的,人变得孤独,叶秀山认为:“我 们——现在——后现代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由‘众多’原子构 成的世界,没有大写的‘人’,没有大写的‘我’,也没有 大写的主体(subject),大家平等,而又异质……”[11] 《堕落天使》中,金城武在被人打得头破血流时,仍然有这 样的独白:绝不放弃任何和人摩擦的机会,虽然擦得衣服都 破了,也没有擦出火花。王家卫的电影中,人总是在喋喋不 休的自言自语,或缩身在狭小的居室中自得其乐,与人的交 流变得似乎遥不可及。《堕落天使》,黎明遇到小学时候的 同学,两人表面上笑脸相迎,其实内心意识南辕北辙,小学 同学根本不关心对方是否在听,黎明顾自想他的事情。莫文 蔚和黎明之间也是小姐唠叨不休,先生黯然无语。莫文蔚自 言自语的提起黎明的旧日恋情,黎明的回到只是一句,“真 的?假的?”《重庆森林》里,王菲无法自拔的爱上梁朝伟, 却不敢表白,梁在失去爱情之后感情变得麻木,对王的表现 无动于衷,王菲只能借梁朝伟的衣物来替代对梁的渴望,甚 至床上发现一根长发,也会觉得痛不欲生。 人与世界无法沟通和人与人之间貌合神离,于是,人从 外在世界退居到自身的世界,所以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常常 在自说自话,不管有没有听众。时间从原本包含着很多外在 世界和情感的内容蜕变成只与自身生存空间紧密相关的对 象,意识便也具有了随意赋予时间意义的功能。这种意义上 的时间,其实是一种游戏的时间,它失去了丰富的现实内容, 只是心理随物赋形的结果。 王家卫电影中经常出现类似调侃时间的独白和台词,将 时间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重庆森林》中的警员 223 在讲述自己与女毒枭之间的关系时,他有这样的独白: “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 0.01 公分, 57 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如此精确地计算时 间,与其说是一种执着,倒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游戏,这 体现出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产生出的荒谬意识。存在主义认 为,由于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无法摆脱挫折﹑荒谬和死亡 的命运,因此人经常处于“烦”、“畏”、“恶心”和“荒 谬感”的包围之中,他的生存没有根基,生命失去意义,人 生即荒谬。尤其在香港这样一个“不断吞食自己过去的地方” (王家卫语),历史模糊不清,身份无法认同,现代人处于 一个含混不请的境况中,既无法辨清历史,又对未来感到茫 然,因此,他们对时间的认识仅仅拘泥于现在。失去延续性 的时间,在个人意识中,不过是一种荒诞的生存体验。《阿 飞正传》中,阿飞在幽暗的小卖店前对女售货员说:“在 1960 年 4 月 16 日下午 3 点前的一分钟,我们曾经在一起, 我会记得这一分钟,我们就是这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你无法 否认的事实,因为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你是无法否认的。” 这一段话彷佛是对流逝时间一分一秒的珍惜,令人不由自主 地想起王勃在《藤王阁序》将要结束的时候发出感慨:“呜 呼!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而实质 上不然,阿飞说这番话的目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珍惜和阿兰 在一起的时光,更不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时伤怀,他不过是用 来追逐女孩子的一贯伎俩,接下来的始乱终弃就证明他这种 游戏心态。王家卫在电影中借助于时间来捕捉现代人的迷离 的内心和游戏心态,因为“现代的时间观念被说成是压迫性 的,用来测量和控制人的活动的东西。”[12]P99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2]大卫·波德莱尔 .香港电影的秘密[M].海口 :海南出版 社,2003. [3]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M].1988 年第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 节特刊,1996. [4]新香港故事:第六集[Z]. [5]《艺术学》编委会.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M].上海:学林 出版社,2006. [6]里尔.港台电影双金档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7]秀龙.敞开心扉,让真情流露——与王家卫面对面[J].电影, 2004,(11). [8]杰姆逊.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 [10]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叶秀山.没有时尚的时代[J].读书,1994,(2). [12]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8. (责任编校:王涘海)
/
本文档为【论王家卫电影中的_时间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