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韩国磐:略论由汉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韩国磐:略论由汉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2011-08-19 13页 pdf 1M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8203

暂无简介

举报
韩国磐:略论由汉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年 第三期 略论由次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转 国 磐 唐代的三省六部 , 其三省长官尚书令 、 尚书仆射 、 中书令 、 侍中 , 就是 由秦汉时的 尚书 、 中书 , 、 侍中演变而来 , 但已 与秦汉时尚书 、 ‘ 中书和侍中大不相 同 。 王先谦 《汉书 补注 》引洪迈的话说 “ 中书 、 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 在 东 汉 亦属少府 , 虽典机 要 , 而去公卿甚远 , 魏晋以来 , 浸以华重 。 唐遂为三省官长 , 居真宰相之任 。 ” 洪迈只 说到中书 、 尚书 , 而侍中也是秦...
韩国磐:略论由汉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年 第三期 略论由次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转 国 磐 唐代的三省六部 , 其三省长官尚书令 、 尚书仆射 、 中书令 、 侍中 , 就是 由秦汉时的 尚书 、 中书 , 、 侍中演变而来 , 但已 与秦汉时尚书 、 ‘ 中书和侍中大不相 同 。 王先谦 《汉书 补注 》引洪迈的话说 “ 中书 、 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 在 东 汉 亦属少府 , 虽典机 要 , 而去公卿甚远 , 魏晋以来 , 浸以华重 。 唐遂为三省官长 , 居真宰相之任 。 ” 洪迈只 说到中书 、 尚书 , 而侍中也是秦汉时的官称 。 】 尚书本秦官 , 秦朝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管文书 , 故号尚书 , 尚是主的意思 。 汉承 秦制 , 置尚书令 、 尚书仪射 、 尚书 。 据《后汉书 》、 《通典 》记载 , 说汉武帝用宦者主 管文书 , 改尚书令为中书渴者令 。 司马迁受过腐刑后也曾任中书令 。 到成帝时 , 改用士 人 , 仍称尚书 。 时置尚书五人 , 一人为供射 , 四人分为四曹 , 通掌图书秘记章奏及宣示 内外等事宜 。 四曹一 为常侍曹 , 主公卿事 , 二为二千石曹 , 主郡 国二 千石事 , 三为民 曹 , 主吏民上书事 , 四为客曹 , 主外国夷狄事 , 后又增三公曹 , 主断狱事 , 是为五曹 。 西 汉时的尚书令 、 供射 , 主管图书章奏 , 传宣诏令 。 旧例 , 臣下上书有正副二本 , 尚书阅 其副本 , 如内容不善 , 就屏弃不奏 。 大巨有重大事件的奏书 , 由尚书令读奏书 , , 可见向 书 , 威望犹轻 。 不过 , 西汉时出现了领尚书事一职 。 《晋书 · 职官志 》说 “ 汉武时 , 左右曹诸吏分 平尚书奏事 , 知枢要者 , 始领尚书事‘ , 张安世以车骑将军 、 霍光以大将军 、 王凤 以大司 马 、 师丹以左将军并领尚书事 。 ” 据《汉书 · 昭帝纪 》所载 , ‘ 汉武帝死后 , 昭帝即位 , “ 大将军光秉政 , 领尚书事 , 车骑将军金 「详 、 左将军上官禁副焉 。 ” 《资治通鉴 》也 载为武帝既崩 , 太子即皇帝位 , “ 霍光 、 金 日碳 、 上官桨共领 尚书事 。 ” 则领尚书事一 职 , 始子武帝临死遗诏以大臣辅幼主 , 武帝在时 , 尚未见任此官者 。 至于张安世 , , 据《汉 书 》本传 , 在武帝时任尚书令 , 至宣帝地节年间 , 霍光既死 , 才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 军领尚书事 , 更非在武帝时 。 ’ 汉初 , 灌婴曾任中渴者 , 文帝时张释之曾为渴者 、 渴者溪射 。《汉书 · 百官公卿 》 载有中书褐者 。 汉武帝时以中渴者令为中书渴者令 , 简称中书令 , 始置懊射 。 ‘ 职为领赞 尚书 , 出入奏事 。 其后宣帝时弘恭为中书令 、 石显 为中书供射 , 二人皆宦者 , , 「 专权乱 政 , 结党营私 , 弘恭死后 , 石显代为中书令 。 到成帝时 , 石显被 一 罢免 。 这里有个问题必须澄清 。 《后汉书 · 百官志 》谓尚书令官职 , 在武帝时 “ 用宦者 , 更 为中书渴者令 , 成帝用士人 , 复故 ” 。 因而一般说法 , 认为武帝置中书令后 , 即不置尚 书 。 成帝黑去中书 , 才复置尚书 。 实在并非如此 。 自武帝至成帝即位时 , 担任尚书的人 很多 。 《汉书 · 张安世传 》载武帝时 , 安世先则 “ 给事尚书 ” , 后 “ 摧力尚书令 ” 。 武帝 , 日 , 死 , 昭帝初立 , 以霍光 、 上官菜 、 金 日碑并领尚书事 。 《汉书 · 霍光传 》载上官祭等诬告 霍光时 , 昭帝断言其非 , 使 “ 尚书左右皆惊 ” 。 霍光废昌邑王 时 , 使 “ 尚书令读奏 ” 。 宣帝时 , 霍光之孙霍 山 “ 领尚书 , 上令吏民得奏封事 , 不关尚书 ” , “ 后上书者益黔 , 尽奏封事 , 辄使中书令出取粤 , 不关尚书 ” 。 这里后一资料 , 且攀中书令 , 尚书并举 。 又《汉书 · 张做传唾坎重帝搔截珊敞大落甲犬夫 , 捧于斑尊并于赢阶熟孰 宣帝死 · 元帝 初立 , 用史高 、 萧望之 、 周堪并领尚书事 。 成帝初立 , 亦以大司马王凤领尚书事 。 以上 事实 , 自武帝至成帝即位时 , 尚书官职栩沿不断 , 亦 即 尚 书 、 中书二者 , 同时并 存 。 如元帝时领尚书事萧望之劫奏中书令石显 , 这个事实本身 , 亦说明两者并存 。 中书亦称中尚书 。 《汉 一 书 · 盖宽饶传 》说 “ 时大 、宣帝 方用形法 , 信任中尚书宦 宫 ” 。 同书《 候幸传伽载萧望之鹅奏中书令石显说 “ 尚书百官之本 , 国家枢机 , 宜 以 通瞬公正处之 。 武帝做宴后庭 , 一 故用宦官 , 闷卜古秘也 。厂宜 罢 中 书京官 , 。 应 古不 近粥 人 ” 二 武帝所置争书令 , 其职掌就是尚书本来黛背的诏奏文书事宜 。 上引 价霭光传 》所 载宣帝命中书令直接收取吏民所上封事 , 以争尚书之权 , 也说 明这时中 书职掌同于尚 书 , 只是中书吻富中宽者担任 , ’ 所以也称中尚书 。 自武帝用宦者为中书后 , 历昭帝 、 宣 帝 、 元帝广夕弘恭‘ 石显 、 牢梁等相继为中书令 、 中书璞射 」。 ‘成帝 即位后 , 罢去 中书 。 以 后汉代即未辱鬓中书 。 · ‘ 侍申亦秦时官 , 寄易才比卜的史 , 史瓦戈往来殿内东厢奏事 , 故各侍中 。 汉代的侍中 则为加官 , 长通典 》讼哪所加或列侯 、 将军 、 。卿瑙大夫 、 将 、 都尉 、 尚书 、 太医 、 太官 令 · 至郎中 , 多至数十人 ⋯。 侍户 、 电常侍得入禁中赞 , 故称侍中 。 如上所言 , 大至残侯将 军卜 下至郎中 、 左右曹诸吏 , 都有可能得到侍中这个加官 , 这是经常得以亲近皇帝的侍 从 。 大将军霍光及其子孙 、 张安世子孙等大巨及子弟 , 均曾为 一 侍中 一 。 儒 者 亦 任侍中 , “ 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 , 以其儒者 , 特听掌御唾壶 , 朝廷荣之 ” 。 见 《通典 》 。 再 则皇帝珍律巨 、 弄臣如文帝时的邓通 、 武帝时的李延年 、 哀帝对的董贤等都为侍中 , 这 些人的穿着是 “冠蜂驭、 贝带 、 ’ 傅脂粉 ” , 洲 “ 绮糯块绮 , ‘一 见《汉书 债幸传 》等 。 尚书、 中 一 书有偿射 」 , 侍中亦有俊射 。 《汉书 , 霍光传 》载武帝时 “ 侍中撰射莽何罗 , 与弟重合侯通谋为逆妙 。 侍中原本可屯出宿宫中 , 但因莽何罗抉刃谋逆 , 因而改为有事入 禁申尸 事毕即出 , 王莽秉政时 , 侍中再入止禁中。 侍中的具体任务 , 如《 通典 》所说 “直侍左右 , 分掌乘舆服物妇下至裹器虎子之属 ”。 是撇与皇帝固然亲近 , 但有些工作 竟同于俊役厮养 。 ’ ‘ 以上谈过西汉时尚书 、 中书 、 侍中的概况 。 尚书和中叙的令与懊射 , 都是少府的属 官 , ’ 臼们与侍中都是皇帝的内廷官 , 地位与公卿等朝官相距颇大 , 虽然掌管机密 , 给侍 皇帝左右 , 而位望犹轻 。 领尚书事贝吐系由朝廷重臣兼任犷 固然权位俱 , 重 , 但有别于尚书 令、 俊射 。 」 三 。 , · ‘ 到东汉时 , 侍中 , 见显要 。 尚书令皆属少府 , 不置中书 。 侍中在东汉时无大变化 , 尚书则 日 就侍中来说 , 据《 续汉书 · 百官志 》, 东汉待中秋比二千石 , 依然没有定员 , 其职 务是 “ 掌司左右 , 赞导众事 , 顾问应对 。 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参乘 , 余皆骑 , 在乘舆车 后 , 本有璞射一人 , 中兴转为祭酒 , 或置或否 。 ” 东汉初年 , 侍中可止宿禁中 , 章帝元 和时 , 侍中郭举与后宫通尹拔佩刀惊帝 , 因此复出止于外 。 据《 通典 》所载 , 侍中参乘 者 , “负传国玺 , 操斩 自蛇剑 ” 。 东汉初无定员 , 据《初学记 》所载 , “ 至灵帝时 , 待 中舍有八区 , ’ 论者因言员本八人 ” 。 《 献帝起居注 》和 《通典 》, 又言献帝时初置侍中 六人‘ 则人员似仍无定数 。 再则 《 唐六典 》引《汉官典职 》, 、 说侍中 “ 止禁中 , 宿直庐 在石渠门外 ” , 财这时侍中己有专有的居止办事处 , 《通典 》即言 灵帝熹平时 , 置侍 中寺 。 ’ 东汉侍中仍为加官 , 选任侍中时 , 多选旧儒高德 , 博学渊鲜 , 仰瞻俯视 , 容止可观 者 。 这一点颇为重要 , 即侍中逐渐不是皇帝的弄臣 、 悻臣 , 与以前作为弄臣 、 悻臣的这 类人分流了 。 , , 东汉时的尚书 , 变化较大 。 尚书办事机构为尚书台 , 亦 称 中 台 。 《汉官仪 》说 , “ 尚书令主赞奏事 , 总典纲纪 , 厂无所不统 。 ” 《通典 努说 , “ 后汉众务 , 悉归尚书 , 三 公但受成事而 已 。 ” 可见尚书权力之大 。 尚书权力之重 , 始于汉光武建国之初犷 川侯霸为尚书令 , 《后汉书 ‘ 侯霸传 》说 “ 时无故典 , ‘ 朝廷又少伯臣 , 溉明粤 , ’ 收录遗文 , 条 一 奏 前 世善政法度 , 有益于时 者 , 皆施行之 。 每春下宽大之诏 , 奉四时之令 , ’ 皆霸所建也 。 「 ” 光武用侯霸为尚书令扣 制订朝章 , 尚书令的权力 归益隆盛‘ 兹就尚书的各种官职情况略述于下 录尚书事 东汉章帝时 , 以太傅赵熹 , 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 尚书有录名 , 自熹‘ 融始 。 和帝时 , 太尉邓彪为太傅录捅书事 , 位在三公之上 , 汉制自此即以为常 。 每当少 帝立 , 即置太傅录尚书事奋 如同古昔篆宰总己之义 。 魏晋以来 , 也是公卿权重者任之 。 尚书令 , 一人卜 秩千石 , 后增秩为二千石 , 《后汉书 · 百官志分言其职掌为 “ 选署及 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 。 实即《汉官仪 》所谓 “ 无所不统 ” 。 傅朝会 , 尚书令与御次中 基 、 司隶狡尉皆专席而坐 , 、 号为三独坐 。 丫 尚书璞射沙 一人 , 秩六百石 , 职掌为 “ 署尚书事 , 令不在 , 则奏下众事 。 ” 献帝时 置左 、 右璞射各一人 , 以荣邵为左璞射 、 、 卫臻为右璞射 , 供射分左右 , 共二人 , 启此始 。 甲 尚书 , 六人 , 秩六百石 , 、 分为六曹 。 据《晋书 ‘ 职官志 》所载 , 光武帝以三公曹主岁 竟考课诸州郡事 改常侍曹为吏部曹 , 主选举 、 祠祀事 , 民曹主修缮 、 功作 、 盐他 、 园 苑事 客曹主护驾 、 芜胡 、 朝贺事梦 二千石曹主辞讼事 , 中都官曹主水亩 、 火 、 盗贼事 , 合为六曹 。 六曹尚书与尚书令 、 璞射 , 合称八座乞 尚书虽分管某曹 , 但不以曹为职名 。 「 到灵帝时 , , 以梁鹊为选部尚书 , 至此才以曹为官名 。 左右基各一人 , 秩四百石 。 、 左承主吏民章报及骆伯史 等 , 尚 书 台 中纲纪 , 无析不 统 。 右垂很署印续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事护协助左右璞射 。 还有侍郎三十六人 , 每曹六 人 , 秩四百石 , 作文书起草等事 ‘ 又有令史十八人 , 」 秩二百石‘ 每曹三人 , 主书 。 如上所述 , 东汉时的尚书权力大增 , 事归台阁 , 三公虽官高望重 , 不过受成而已 一 , 实际上后来尚书省的规模 , 在东汉时已经树具雏形 。 不过 , 东汉 一 尚书 , 仍属少府 , 事权 虽熏 , 职位不高 。 一 一 二 魏晋时尚书 、 中书和侍中这些职官的演变 , 最明显而重要的是中书监 、 中书令的设 置 。 前面已说过 , 东汉不置申书令 。 曹操为魏主时 , 始置秘书令承 , 典尚书奏事 。 文帝 改秘书令为中书令 , 又置中书监 , 并掌机密 , 谓之中书省 。 《晋书 职官志 》、 《通典 》 胃言文帝用秘书左垂刘放为中书监 , 右瑟孙资为中书令 。 但据《三国志刘放传 》所载 , “ 魏国既建 , 放 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 ” , “ 文帝即位 , 放资转为左右承 。 数月 , 放徙为令 。 黄初初厂 改秘书为中书 , 以放 为监 , 资为令 , 各 加 给 事 中 , 一 ⋯遂掌机 密 。 ” 据此 , 则刘放由秘书令转为中书监 , 孙资由秘书皿迁为中书令 。 一 中书监 、 令均为 第三品 , 秩千石 。 魏明帝以来 , 如《三国志 · 蒋济传 》所说 , “ 时中书监 、 令 , 号为专 任 , 」 ” 权势愈重 , 故蒋济上疏为谏 。 ‘ 中书监 、 令虽同品秩 , 而监优于令 , 《唐六典 》说 ’“ 魏置监优于令 , 故孟康自中 一 书令迁中书监 , 时以为美也 。 ” 《唐六典 》又说 “ 魏中书 , 典尚书奏事 , 若密诏下州 郡及边将 , 则不由尚书 。 ” 《通典 》说 “ 魏晋以来 , 中书监 、 令掌诏命 , 记会时事 , 典作文书 。 以其地在枢近 , 多承宠任 , 是 、 以 大固 其位 , 谓之凤凰池 。 ” 这里说明中书 监 、 令掌管诏令 、 , 制作文书 , 机密事可以不经尚书而直达州郡边将 , 权势之重可见 。 就 具体事例来说 , 明帝太和末年 , 因与孙吴争辽东 , 拟玫讨辽东公孙渊 , 朝臣多不同意 , 而中书令孙资决策进攻犷果然取胜 。 尤其重要者 , 明帝临崩前 , 拟用曹宇为大将军 , 与 领军将军夏侯献 , 武卫将军曹爽 、 屯骑校尉曹肇 、 浇骑将军秦朗共执政 , 辅佐幼主 。 而 中书监 , 一 令刘放 、 孙资反对 , 鲜探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主奋 纲维皇室 。 ” 明帝同意后又 复变卦 , 放 、 资坚持召司 马鳃与曹爽词辅政 , 婴去曹宇 、 曹肇 、 夏侯献和秦朗 , 故 《三 国志 卜刘放传协说 “放 、 资决定大谋 。 ” 到了晋朝 , 中书权势益重 。 如西晋武帝伐吴前 , 朝臣多反对 , 而 中书令张华赞成羊 拈伐吴之策 , “ 唯华赞成其计 ” , 终于灭吴 。 又如中书监荀助萝极力帮助贾氏 , 使晋武 帝以贾充女为太子 即晋惠帝 妃蓄 武帝拟探明太子是否有进步 , 派荀歇 、 和娇前来观 察 , 然后回报 , 荀助谁称 “ 太子明识弘雅 ” , 见《晋书 , 和娇传 》 因而太子得以不 废 , 继立为惠帝 。 荀歇在党附贾氏谎报太子贤能这些问题上 , 时人比之为刘放 、 孙资 , 害时误国 。 然就中书监 、 令对当时国家大事的决策和作用来说 , 真有 ,’迥天之力 ” 。 职 此之故、 荀渤迁任尚书令时反而很不高兴 , 《晋书 》本传说 气一以励守尚书令 。 励 久在中书 , 专管机事 , 及失之 , 甚惘惘怅怅 。 或有贺之者 , 歇日 夺我凤凰池 , 诸君贺 我邪 , ” 东晋时 , 如《唐六典 》所说 , “更重其职 , 多以诸公领之 ” 。 王 献之 为中书 令尹 曾启请琅邪王为中书监 , 其表中说 , “ 中书职掌诏命 , 固非轻才所能独 ‘ 任 。 自晋建 国 , 常命宰相参领‘ 中兴以来 , 益重其任 , , 故能王言弥徽 , 德音四塞 。 ” 粼太平御览 》 不过 , 据《唐六典 》、 中书曾斗度并大散骑省 , 后再恢复 。 · 中书监 、 令下有中书待郎、 汉朝置中书领尚书事补 有承郎 。 ‘ 魏 黄 初 初年 , 置中书 监 、 令 , 又置通事郎 , 次黄门郎 。 黄门郎己署事过 , 通事乃署名 , 已署 , 奉以入 , 为帝 省读书可 。 后改通事郎为中书侍郎 见《通典 》 。 《晋令 》中书侍郎四人 , 品第四 。 东晋曾改中书侍郎为通事郎 , 寻复为中书侍郎 。 其职务专掌 召草和侍从皇帝随驾出入 。 蜀汉亦有中书 , 孙吴有中书令和仪射 。 魏晋时中书监 、 令的建置 , 略如上述 。 魏晋时的侍中 , 都是四员 , 秩比二千石 , 第三品 。 自曹魏始 , 定员的侍中四人不是 加官 , 与给事黄们侍郎四人 , 成为门下省的主官 , 如《晋书 · 职官志 》所言 , “ 俱管门下 众事 ” 。 另有以侍中为加宫者 , 无定员 。 这时 , 侍中职务为 “掌滨赞威仪 , 大驾出则次 直侍中护驾 , 正直侍中负玺陪乘 , 不带剑 此不同于东汉 , 余皆骑从 。 御登殿与散骑 常侍对扶 , 侍中居左 , ‘常侍居右 。 备切问近对 , 拾遗补阀 。 ” 《晋书 · 职官志 》 据 此 , 魏晋侍中 , 仍为皇帝侍从 , 但同时供皇帝咨询 , 有拾造补网等谏净献议之责 。 侍中 作为皇帝亲近的侍从并备顾问 , 地位显然提高 。 曹魏时苏则由金城太守护羌校尉征拜侍 中 , 他的老友吉茂笑他说 “ 仕进不止执虎子 ” 。 苏则也笑对吉茂说 “ 我诚不能效汝 赛塞驱鹿车驰也 。 ” 见 《三国志 · 苏则传 》注 吉茂系以汉代侍中执虎子事以嘲弄苏 则 , 魏晋时情况已大不同 。 诸葛亮 《 出师表 》说 “ 侍中、 侍 郎 郭 效 之 、 费伟 、 董允 等 , 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 , 是 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 则侍中己是决策的大臣 而 刘备也决不会为了执虎子而选拔这些人留与刘禅的 。 总之 , 魏晋时的侍中 , 定员四人 , 己经不是皇帝的弄臣 、伴臣 , 更非 同僚可以随便对 待的 。 《主国志 · 苏则传 》, 记苏则被 “ 征拜侍中 , 与董昭同寮 , 昭尝枕则膝卧 , 则推下 之 , 曰 兹苏则之膝 , 非按人之枕也 。 ” 所以 , 魏氏以来 , 侍中地位有明显的提高 , 是皇 帝的侍从 , 以备咨询顾问的亲近之臣 , 得之者以为荣 。 至晋朝则出现了门下省 , 侍中为 其主官 。 散骑秦待, 起源于秦 , 秦置散骑 , 又置中常侍 , 散骑随从乘舆车后 , 献可替否 , 中 常侍得入禁中 , 常侍左右 。 西汉承秦制 , 皆用士人 , 无定员 , 且 均 为 加官 , 句加子列 侯 、 将军、 〕 卿大夫等 。 东汉省去散骑 , 而中常侍用宦者 , 如桓帝时定策杀死外戚梁冀的 中常侍单超 、 徐瑛 、 具缓 、 左馆 、 唐衡等五人 , 都是宦官 , 巨因此而 同 日封侯 。 东汉 以 宦者为中常侍 , 初时定员四人 , 后增至二十人 。 又有宦官小黄门, 初时定员十人 , 后增 至二十人 。 东汉的 中常侍 、 小黄门 , 异于秦 、 西汉的散骑 、 中常侍 , 更不同于魏晋的散 骑常侍和黄门侍郎 。 魏黄初时 , “ 复置散骑 , 与中常侍合为一 , 直 曰散骑常侍 , 复用士 人 ” , 定员四人 , 常规谏 , 不典事 。 魏末又有员外者 , 称为员外散骑常侍 。 晋依魏直散 骑常侍四人 , 第三品 , 秩比二千石 。 晋泰始时 , 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 , 与散骑常侍通员 直 , 因名通直散骑常待 。 另有散骑侍郎四人 , 魏时与散骑常侍同时设置 , 晋因之 。 散骑 常侍 、 侍郎 、 待中和黄门侍郎 , 共平章尚书奏事 , 东晋乃罢之 。 散 骑 常 侍等虽隶属门 下 , “而别为一省 ” 丈《唐六典 》、 《通典 》 , 故潘岳 《秋兴赋 》说到 “ 寓直子散骑 之者” 。 门下省与散骑省是分为两个机构的 。 给事黄门侍郎则 与侍中同在门下省 。 黄门侍郎 , 亦本秦官 , 无定员 , 西汉因之 。 秦 汉义另有给事黄门之职 。 东汉合并二者为一官 , 称给事黄门侍郎 , 掌侍从左右 , 关通中 外 诸主朝见 , 则引王就坐 。 至献帝时 , 与侍中各置六员 , 出入禁中 , 近侍帷握 , 省尚 书事。 汉时给事黄门侍郎属少府 , 日暮入对 , 向青琐门拜 , 故称为夕即 。 魏置给事黄门 · 牙 · 侍郎四人 , 晋因之 , 秧六百石 , , 第五品 , 与侍中共管门下众事 。 又黄门待郎 “ 一 与散骑常 侍并清华 , 代称黄散 ” 《唐六典 》 。 是则魏晋时给事黄门侍郎已不属少府而转归门 下省 , 号称清华之职了 。 蜀 、 吴亦有黄门侍郎 。 又有给事中 , 秦汉时为加官 。 《唐六典 》引《汉仪注 》说 , 、 戏诸给事中口上朝渴 , 平尚书奏事 , 分为左右 , 以有事殿中 , 故曰给事 中 。 ” 终军守 匡衡 、 师丹都曾任此职 。 东汉省此官 。 魏复置 , 或为正员 , 或为加官 , 人员无定 。 晋继置 , 亦无定影 隶属散墉 省 , 位次于散骑常侍 , 而在给事黄门侍郎上 , 第五品 见《 、 患 尸 六典 》, 《通典 》 。 魏晋时的侍中 , 地位明显提高 。 然侍中与给事黄汀侍郎在门下省 , 而散骑常侍与给 事中则在散骑省 , 分在不同机构 , 仁 再说魏晋时的尚书 。 这时 尚书 机构 名称 , 《初学记 》引 价冷职仪 》说 “ 魏晋宋 齐 , 并日尚书台 。 ” 或称尚书省 , 又有上省、 画省等别称 。 尚书不复隶于少府 。 尚书诸官 , 录尚书事 , 承东汉继续设置 , 《晋书 · 职官志 》说 , “ 自魏晋以后 , 亦公 卿权重者为之 。 ” 职无不总 , · 凡重号将军刺史皆得命曹授用 见《来书 · 百官志 》 。 蜀 、 吴同 , 或称平尚书事 , 如诸葛瞻 “ 为行都护卫将军‘ 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 , 并 平尚书事 ” 。 或称省尚书事 , 如孙吴是仪以偏将争 “入肠省尚书事 , 外总平诸官 ” 。 至 于魏明帝死前 , 用太尉司马爵 、 大将军曹爽并录尚书事 , 则 、 为 人 所熟知者 见《 三国 志 》诸人本传 。 晋如王浑 、 贾充 、 会稽王 司马道子及其子元显等 , 均曾录尚书事 。 尚书令 , 魏晋继东汉置 , 第三 品 , 秩千石 , 《通典 》谓 “魏晋以下 , 任总机衡 , 事 无大小 , 咸归令俊 。 ” 则尚书令的权力是极大的 。 可是 , 《 通典 》又说 , 、 ,“ 自魏晋重中 书之官 , 居喉舌之任 , 则尚书之职 , 稍以疏远 。 ” 这究竞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知道 , 荀或为 尚书令 、 苟枚为尚书 佐曹操统一北方 , 建树很大 , 故曹操说 , “ 忠正密谋 , 抚宁内外 , 文若 荀或字 是也 , 公 达 其 次也 。 ” 《三国志 》《荀故 传 》 这时尚书还是掌机要 、 决大策的 , 曹工既称帝后 , 陈群由尚书历官尚书供射 、 尚 书令至录尚书事 , 建议设置九品官人法扩 太和时曹真舟斜斧攻蜀 , 进军路线和召还军队 等 , 明帝皆从陈群之议 , 是尚书权力根大的见证 , 、 关系到政治制度和军事行动的决策 。 再如西晋裴秀 , 历尚书 , 尚书碟射 、 尚书令 , 贾充任尚书璞射 , 又代裴秀为尚书令 , 他 们帮助西晋制订法律 , 改定官制叭 确立了西晋的不少制度 , 而且贾充是伐吴统帅 · 他们 掌握着军政大权 , 权力不可谓之不大 。 、 可是 , 就在贾充担任车骑将军 、 ‘ 尚书令之时 , 侍 中任但、 中书令庚纯建议贾充镇守关护, 使之离开朝廷 , 荀助 因而 笑贾 充以 “ 国之宰 辅 , 而为一夫所制 ” 《 晋书 咚贾充传 》 。 其原因除当时吝观形势外 , 关键在于中书 令 , 侍中比尚书令更经常接近皇帝 , 为之 出谋画策 , 即郊待中任恺 , “ 总门下枢要 , 得 与大亲接 ” 《晋书 ‘ 任恺情 》 一 , 故其意见易为皇帝接受 。 中书监令自设置之始 , 就是 分割尚书之权 · “典尚书奏事 ” 、 出纳王言 , 起草诏令 , 原为 尚书之事 , 魏晋以来皆归 中书 。 始任中书监的刘放 , “善为书檄 , 三祖诏命 , 有所招喻 , 多棘所为 ” 《三国志 ‘ 刘放传 》 。 因此 , 机密事宜 , 首先为 一 中书所掌握, 、 且因此而中书监令也必须经常在皇 帝恋右 , 以备应对起草。 尚书则举管国家军政事宜 , 处理许多行政事务 , 参与机摹决策 却相对减少 , 与皇帝接触的机会也稼少, 远不及中书与侍中了 , 所谓 尚书令事无不总 , 是指国家的军政行政大小事务 , 都必须经过尚书来执行 , 所谓疏远 , 既是指接近皇帝机 会比侍中、 巾书少少 ’ 更是握机要决策之事 , 日益姗分工而归于中书 、 侍电 自汉武帝以 后 , ’ 宰相之权因分割而 日趋创弱少 曹魏以来 , ‘ 尚书之权也 日益被中书 与伶申分锹而去。 尚书俊熟 秩六百石 , 品第三 。 膏汉献帝分置尚书左右筐射后 , 魏粤以来 , 或省或 置 , 鹭两俊射则 、 分为左右 , 、置一财日尚书撰射 令缺贝曳全懊射为省主 若左右并缺 , 撇 置尚书懊射以主左事 , 以祠部尚书掌右事 。 一 吴 、 蜀置尚书璞射 , 无左右 。 尚书 , 第三品 。 东汉分六曹 。 曹魏改选部为吏部 , 掌选部事 , 又有左民曹、 , 」 客曹、 五兵 、 度支共五曹 。 凡五曹尚书‘ 立俊射、 一令为八座 。 两晋裙有吏部 、 三公 、 客曹 、 鸳部、 屯田、 度支等六曹 。 太康时 , 有吏部 、 ‘ 殿 中、 五兵 、 时曹、 度支 、 左鼠等六曹矿 东晋有吏部子 衬部、 五兵 、 左民、 度文等五尚书杯叭座之名 , 若有一令二俊射六尚书 , 则二璞射合失一座 , 仍为八座。 五尚书则左右璞射各为一座 。 若 仅 五 尚书而无左右催 射 , 礴八座之数不备 , 、 蜀亦置尚书 , 大体承东汉之料 。 吴尚书有选曹、 户曹 , 左曹 、 贼曹等 。 一 尚书左右承 , 承东汉置 , ‘ 品第六 , 秩西百石 。 《初学记 》说 。 “魏晋以来 , 左垂得 弹奏八座 。 ” 又引 《 宋书 · 百官志 》说 , “晋宋之世 , 左亚主台内禁令 、 宗庙祠祀 、朝仪 礼娜、、选用署吏 , 抖弹不法 , 右永掌台内库藏庐舍 , 凡诸器用之物及 狱 、 、 兵器 ” 今 本《宋书 》未见此段 。 故 《唐六典 》谓 “右减于左 , 其来尚炙 ” , 谓右垂不及左垂是 早有的事 , 尚书郎 东汉置尚书侍郎三十六人 , 每曹六人 。 初入台称郎中 , 岁满称侍郎 。 曹魏 时 , 五曹尚书下又分统二十兰郎浪 即殿 中 、 吏部 、 驾部 、 金部 、 虞曹、 比部 、 南主客 、 柯部 、 度支 库部 、 农部、 水部 、 仪曹 、 三公 、 仓部 、 民曹 、 二千石 、 中兵 、 外兵 、 一 都 兵 、 别兵 、 考功 、 定课 , 各以一郎领之 , 都称为 尚书郎 。 后因用兵 , 增置都官 主军事 刑狱 、 骑兵 , 故尚书郎亦增至二十五人 。 尚书郎石缺员 , 则 “ 自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 五人 , 谨封奏其姓名以补之 ” 《晋书 , 职官志 》 晋武帝时则先置三十四曹 , 后增为 三十五曹 曹名从略 , ‘ 但只置尚书郎二十三人 , 更相统摄 江左或为十八曹郎 , 或为 十五曹郎 更置不常 。 魏晋时的尚书 、 、 申书 、 · 侍中发展变化情况 ‘ 略如上述‘ 这时 , 三者均脱离少府而 自成 独立的机构 , 尚书台 、 中书省 、 门下省都 已成立 。 或 谓门 ’ 下省出 于东 晋后期 , 其实不 然 西晋武帝时 , 侍中任恺 “ 总月下枢要 ” 《 晋书 》本传 , 可见晋初即有门下省 。 尚书非复内廷之官 , 已为外朝大臣 , 中书令 、 中书监 和侍 中的 位权 , 均大为提亮 不 过 , 东晋时 中书曾一度并入散骑省 , 散骑省与门下省在魏晋时犹分为两省 , 机构尚在离 合过程中。 又有尚书留台 , 一 魏于许置尚书留台 , 此不赘 。 三 翻匕朝时尚书 、 中书 、 侍中三者的变动情况 。 先说尚书省 , 南称朝时承前置之 。 刘宋时谓之尚书省 , 亦名尚书寺 , 《宋书 百官 志 》说 “ 尚书寺转建 一 礼门内 。 ” 又说 ,’又座垂郎初拜 , 、 并集都坐 省 交礼 , 迁 , 又解交 , 汉旧制也 。 今唯八座解交 , 垂郎不复解交也 。 尚书令 于石 , 璞射 、 尚书六百 ‘ 今 · 石 , 丛 、 郎四百石 。 欢 齐 、 梁、 陈及北朝 , 皆有 ‘ 尚书省 , ‘ 置令 、 璞 、 尚书 、 尽 、 郎等 职 。 唯自魏晋置中书监令 , 掌喉舌之任以来 , 尚书之职 , · ⋯稍以 疏远 。 价通典 》又说 “至梁陈 , 举国机要 , 悉在中书 , ‘ 献纳之任 , 又归门下 。 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 。 ” 这 说明南朝尚书省权力 , 多被中书带 门下分割而去 。 不过 尚书 令璞 , 仍为‘朝的行政首 脑 , 尚书垂郎仍为清华之职 。 北齐有尚书都省 。 此外 , 南北朝时 , 还因特殊原因设行台 尚书 , 附提及之 。 一 录尚书事 , 南北朝均有 。 刘宋或置或省 , 南齐以录尚书与尚书令并领尚书二十曹 。 北齐有录尚书一人 , 位在令上 , 职掌同于令 。 《宋书 · 百官志 》谓录尚书 “职无不总 。 ” 尚书令一人 , 《宋书 班百官志 》谓其任总机衡 , 《南齐书 · 百官志 》谓尚书令 乡总领尚 书台二十曹 , 为内台主 、 行遇诸王 以下 , 皆禁驻 。 左右璞射分道 。 无令 , 左璞射为台主 , 与令同 。 ” 《 隋书 · 百官志 》谓梁时 “ 尚书 , 出纳王命 , 敷奏万机 , 令总统之 。 俊射副 令 , 又与尚书分领诸曹 。 ” 又说北齐时 尚书令 “则弹纠见事 , 与御史 中丛更相廉察 ” 。 “录 、 令、 璞射 , 总理六尚书事 , 谓之都省 。 ” 都省之名 「 出现于南北朝时 , 卜 都省人员的 构成 , ’ 《隋书 · 百官志 》所记北齐制 一 度最为明确 。 尚书璞射和尚书 , 南北朝的设置大体同于魏晋 , 即置二璞射则分左右 一则曰尚书 璞射 , 领左璞射事 , 祠部领右俊射事 。 若令缺则 以左璞射为台主 , 祠部尚书多不置 , 而 以右璞射领之 。 是则右璞射与祠部尚书多不并置 。 宋 、 齐时璞射与尚书分领二十曹 。 梁 陈大体同于籽 。 北魏左右二仪射 , 左居上 , 右居下 , 世祖神巍初年始置 。 诸尚书是陆续设置的 。 据 《魏书 · 官氏志 》, 世祖始光年间置右民尚书 , 高宗兴安年间置驾部尚书 、 右士尚书等 。 以后 , 据《通典 》所载 , 有吏部 、 兵部 、 都官 、 度支 、 七兵 、 祠部 、 民曹等尚书 。 一 早在 夭兴时 , 曾置尚书三十六曹 。 北齐 尚书璞射 , 职为执法 、。 置二则为左右璞射 , 皆与令同 。 左纠弹而右不纠弹 。 置 六尚书分统二十八曹 。 以南朝八座与所统二十曹和北齐八座及其所统二十八曹相比 , 则 北齐更接近于隋唐时的六部二十四司 。 ’ ’ 西魏北周时 , 西魏当沿北魏置尚书诸职 , 如杨宽曾为尚书左璞射 , 卢辫 曾为 尚书右 璞射 , 苏绰曾为度支尚书 , 柳庆 曾为尚书都兵郎中、 尚书右垂 、 计部郁 中、 尚书右、 左 璞射 。 后仿《局礼 》建六官 , 尽改 官制 , 故《通典 》说 “后周无尚书 。 ” 西魏还曾 “ 改三土六曹为十二部 ” 《周书 · 柳庆传 》 , 其尚书分曹 , 自不同于北齐 。 北周无 尚书 , 亦无诸曹 。 更有一事须说明者 , 南朝 尚书掌机要之权 , 多为中书 、 门 一 下所分割 , 而北朝似颇不 相同 。 如孙腾于东魏 “ 天平初 , 入为尚书左璞射 , 内外之事 , 腾咸知之 , 兼司空 、 尚书 令 ” 北齐书 · 孙腾传 》 。 “ 内外 ” 即指内廷和外朝 , 亦即内廷决策和外朝政事 , 都参 预掌管 。 又如高隆之于东魏时入为尚书令、 右璞射 , 国家大事的决策 , 他都参加并提出 建议 。 同时还有司马子如 , 曾任大行台尚书 , “朝夕左右 , 一 参知军国 。 天平初 ‘ , 除左俊 射 , 与侍中高岳 、 侍中孙腾 、 右璞射高隆之等 , 共知朝政 , 甚见信重 ” 《北齐书 · 司 马子如传 》 。 再如隋朝初建 , 高顺 即为 尚书左璞射 , 他入则制订朝章制度歹 出财节制 军旅 , 苏威 、 杨素 、 贺若弼 、 韩擒虎等将相大臣 , 都 是 他 所推荐 , “ 当朝执政将二十 年 ” , “论者以为真宰相 ” 《 隋书 · 高须传 》 。 由此看来 , 北朝尚书令仪 , 依然掌握 枢机 , 执行大政 , 有所不同于南朝 。 或者以为南北相 同 不确 。 次言 中书省 。 南北朝均置中书监 、 令 。 《 唐六典 》说 “ 宋齐置监 、 令 , 品秩并同 晋氏 , , 梁监增秩至中二千石 , 令秩增二千石 , 监令并增至二 品 , 后定十八斑 , 监班第十 五 , 令班第十四 。 陈氏监 、 令 , 品秩依梁 。 中书分为二十一局 , 各掌尚书诸曹 前述南 朝尚书为二十曹 , 总国机要 。 而 尚书唯听受而 已 。 后 魏 置监 、 令各一人 , 孝文初定 命 , 中书监 , 正第一 品 按《 魏书 官氏志 》为从第一 品中 , 中书令 , 正第二品中 。 太 和末 , 监从第二品 , 令正第三 品 。 北齐依魏 。 后周依《 周官 》, 春官府置内史中大夫二 人 , 掌王言 , 盖 比 中书监令之任 , 后又增为上大夫 。 ” 《 宋书 · 百官志 》载中书令一 人 , , 无监 这是南北朝时中书省设置监令的大概 。 中书权势 日重 , 如刘宋时傅亮为中书令 , “ 入直中书省 , 专典 诏命 , 以亮 任总国 权 , 听于省见客 ” 《宋书 · 傅亮传 》 。 中书令 “任总国权 ” , 权力之大可知 。 梁时 “ 中书监 、 令清贵华重 、 大臣多领之 。 其令 日迁 吏部 尚书 , 才地俱美者为之 ” 《通 典 》 , 所以其品秩都大为提高 。 如沈终即曾以尚书左璞射领 中书令 。 又如北魏高允为 中书令 , 高宗 “ 礼敬甚重 , 晨入暮出 , 或积 日居 中 , 朝 臣莫知所论 。 ” 高 宗崩 , 显祖 立 , 文明太后 “ 引允禁中 , 参决大政 。 ” 《 魏书 。 高允传 》 。 从这些事例中 , 都可看 忠中书的参 一 与决策 , 掌握枢机之权 。 中书省有中书侍郎四 久, 宋齐梁陈和北魏北齐均 同 。 掌起草诏令 , 更直省中 。 梁时 以功高者一人主直省内事 。 秩千石 , 班第九 。 北魏北齐侍郎亦者四人 , 初为正四 品上 , 后改为从四 品上 。 申书舍人 , 宋齐均为四人 。 初 , 晋置通事舍人 、 中书舍人各一员 , 东晋合 而为一 职 , 谓之通事舍人 。 《 晋令 》 中书通事舍人 , 品第七 。 刘宋初年 , 置中书通事舍人四 人 , 入直阁内 , 出宣诏命 , 凡有陈奏 , 舍人持入 , 一 参决于中 , 自是 , 中书 侍郎 之任渐 轻 。 南齐永平年间 , “ 中书通事舍人四员 , 各住一省 , 时谓之四户 , 既总重权 , 势倾天 下 ” 《 通典 》 。 当时戴法兴 、 丽法亮 、 纪僧真 、 刘系宗 、 吕文显等均以寒人担任中 书通事舍人 , 执掌机要 , 弄权乱政 , 为世所病 。 至萧梁时 , “ 用人殊重 , 简 以才能 , 不 限资地 , 多以他官兼领 ” 《 隋书 · 百官志 》 。 后除通事二字 。 直云 中书舍人 , 专掌诏 浩 , 兼呈奏之事 。 裴子野 以中书侍郎 、 鸿肺卿 、 掌兼中书通事舍人 , 别救知制讼 。 “ 自 是 , 诏浩之任 , 舍人专之 ” 《唐六典 》、 《 通典 》 。 魏晋以米 , 诏浩皆中书令中书 侍郎掌之 , 从此却归于 苦人 。 唐代 中书舍人专掌制浩 , 即始于此 。 陈有舍人五员 。 北魏 有中书舍人而无员数 。 北齐有舍人省 , “ 掌署勃行下 、 宣 旨劳问 , 置舍 人 、 主书各十 人 。 ” 再言门下省 。 南北朝均置门下省 。 刘宋门下省侍中四人 , 掌奏事 、 直侍左右 , 负玺 陪乘 , 殿 内门下众事 皆掌之 。 宋文帝元嘉时 , 王华 、王 昙首 、 殷景仁等 , “并为侍中 , 情 在亲密 , 一 与帝接膝共语 , 貂拂帝 , 手拔貂置案上 , 语毕复手插之 。 孝武时 , 侍中何惬 , 南郊陪乘 , 鉴格过白门网 , 僵将甸 , 帝乃接 之 日 联乃陪卿 。 ” 《 南齐书 · 百官 志 》 足见皇帝 与侍中的亲近 。 宋孝武和南齐选侍中时 , 皆以风貌或美姿容者充任或兼 官 。 梁时侍中亦为四人 , “ 掌侍从左右 , 滨相威仪 , 尽规献纳 , 纠正违网 ” , 以其 “ 功 · 高者在职一年 , 加侍中祭酒 , 与散骑常侍功高者一人 , 对 掌 禁 令 , 此 颇 为 宰相矣 ” 《 隋书 · 百官志 》、 《通典》 。 陈朝侍中如染制 。 北魏侍中六人 , 加官在此数中 。 自 正光以后 , 佗重门下官 , 多以侍中辅政 , 是侍中为枢密之任 。 北齐侍中亦六人 , 掌献纳 谏正及司进御之职 。 北齐待中如赵廖深等 , 都是执掌机密者 之宰相大臣秉朝政者并多兼 侍中 。 如高隆之 、 元文遥等 , 皆以左璞射兼领侍中 。 因此令 南北朝后期 , 侍中权位益 重 、 一 己同于宰辅 , 或者宰月臣 、 侍中互为兼职 , ⋯奠定了隋唐时侍书就是半相的基石 。 门 省还有给事黄汀侍郎妇 南雳为皿人 , 与侍中参典诏命若侍中呼为门下尸 给事蜀 门侍郎呼为小门 一 下。 格魏也有给事黄门侍郎 , 史缺员数 , 北齐给事黄门侍郎六员 , 职同 侍中 。 一 · ’ 南北朝时也都有散骑常侍 、 给事中之职 。 据《隋书 , 百官志 》, 宋锰 梁与北齐 , 上两 官均属集书省 , 集书省梁时职掌为 , “侍从左右 , 献纳得失 , 省诸奏闻 , 文书意异者 , 随事为驭 。 ” ’皿唐时给事中封驳之职责 , · 于此已见端倪岁但此时给事中 、 散骑常侍仍与 侍中不同省 、 唯《 南齐书 · 百宫志 》所载侍中以下 , 给事黄门侍郎 、 散骑常侍 、 给事中 等 , 并在一组 , 岂南齐时曾同属一省 然此志书太简 , 或有缺略 , 亦未可定 。 如上所述 , 南北朝时 尚书 、 中书 、 侍中三者的情况 , 无论灰机构组织上 , 无论从职 掌分工上 , 都为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准备好了条件 。 从机 构组 织上来说 , 尚书有台 、 省 、 至梁陈及北齐时都一律称省 。 《隋书 · 百官志 》还特别记载北齐的尚书都省 , 说明令 和仪射 “总理六尚书事 , 谓之都省 、 一 其属官左皿 、 右皿各一人 人 并都令史八人 , ‘ 共掌其 事 。 ” 此即唐朝尚书都省的雏形 。 南朝六尚书共统二十曹 , 北齐六尚书共统二十八曹 , 即唐朝六部二污 · 四司 , 亦尽寓其中 。 中书省置令 、 侍郎 、 中书通事苦人等 , 而萧梁去通 事二字 , 即名中书舍人 , 与唐朝称谓一样 。 门下省侍中、 给事黄门侍郎等 , 或为四人 , 或六人 , 数多于唐 。 唯散骑常侍 、 给事中属集书省 , 与门下省犹分为立 。 从职掌分工来说 , 南朝尚书令璞机要之任 , 悉为中书所掌握 , 献 纳 之 任又归于侍 中 , 主要是掌管全国行政事宜 , 为执行政令的 中枢 。 北朝 尚书令璞 , 犹与中书 、 门 厂共 知朝政 。 唐初情况 , 略同于此 。 ’ 故二省职掌分工 , ‘ 在南北朝时大致已定 。 再如中书 台人 专知诏浩 , 成于萧梁之时 , 而唐朝沿而不改 。 侍中掌献纳之任 , 纠正违网 , 特别是给事 中 、 散骑常待等可以 “ 随事为驳 ” , 是唐朝给事中驳正违失之任 , 已 兆 于 此时 。 所以 说 , 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 , 已初步定型于南北朝 。 再看一下隋唐的三省六部 , 则此情况 愈益明显 。 ’ 四 秦汉时的尚书 、 中书 、 侍中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时间的发展变化 , 形成了隋唐时的 二 省六部制 , 真可谓千里来龙 , 至此结穴 。 ,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 人多知之犷此仅略述其梗概 。 先说隋朝 。 据《 隋书 · 百官志 》的记载 , “ 尚书省事无不总 , 置令 、 左右璞射各一 人 , 总吏部 , 礼部 、 」 映部 、 都官 、 度支 、 工部等六曹事 , 是为川也 。 属 官 左右永各一 人 , 都事八人 , 分司管辖 。 ” 计六 尚书 , 每一 尚书下 管四司 , 共二 补四 司、 三 十六侍 郎 分司曹务 , 直宿禁省 。 三十六侍郎之数 , 同于东汉 。 尚书令正二品 , 璞射从二品 , 尚书正三品 , 诸曹侍郎正六品 。 至开皇早年 年 四月 , 下诏规定 , 左矍射判吏 、 礼 、 兵三尚书事 , 右璞射判都官 、 度支 、 工三部事 。 不久 , 改度支尚书为户部尚书 , 都 官尚书令刑部尚书 。 诸曹侍郎增为从五品 。 这样 , 六部尚书名号全同于唐朝 。 二十四司 除主爵唐改为司封外 , 余亦均与唐朝相同 。 隋场帝时 , 有较重要的变动 , 即六尚书各置侍郎一人 , 以为尚书之副 。 诸司待郎并 改为郎 。 又改吏部为选部 、 改户部为民部 , 改诸司名号等 , 行用不久 , 不备述 。 隋朝 门下省侍中 , 因避隋文帝父亲杨忠之讳 , 改称纳言 , 置二员 , 正三 品 。 给事黄 门侍郎四人 , 正四 品 。 散骑常侍四人 , 从三品 。 通直散骑常侍四人 , 正四品 。 给事中一 十人 , · 从五品 。 这里较童要者 , 是隋朝将集书省 魏晋为散骑省 可片入门下省 , 牧散咬 常待 、 给事中等 , 也都成为门一「省之职官 。 隋朝 中书省改称 囚史省 , 初置监 、 令各一人 , 不 久废监 , 置内史令二人 , 正三品 。 下有内史侍郎四人 , 正四品 。 内史舍人八人 , 正六品 。 通事舍人十六人 , 从六品 。 隋朝合集书省于 门下省 , 六部尚书皆置侍郎为副职 , 此变动之大者 , 唐朝皆承之 。 至名号的变动 , 关系于实质者不大 。 隋朝三省六部概况 , 约略如上 。 唐朝 的三省六部 , 大体沿革隋朝而来 、 高宗 、 武则天时 , 官制名号 , 多有变动 , 然 为时不久 , 此不具论 , 唯述其经常者的大概 。 据两《唐书 》、 《 唐六典 》、 《 通典 》、 《唐会要 》等书记载 , 略述唐朝尚书 、 中 书 、 门下三省及吏 、 户 、 礼 、 扮 、 刑 、 工六部情况如下 、 尚书都省 , 领二十四司 。 尚书令一员 , 正二品 , 令总领百官 , 仪刑端摆 。 下统六尚 书 , 凡庶务 , 告会而决之 。 左右璞射各一员 , 从二品 , 掌总理六官 , 纲纪庶务 , 为令之 副 。 自不置令后 , 俊射总判省事 。 下有左右承各一员 , 左为正 四品上 , 右为正四品下 。 左承掌管辖诸司 , 纠正省 内 , 勾管吏 、 户 、 礼三部所属十二司 , ’ 通判都省事协若右皿缺 则兼行其事 。 右皿勾管厂 ‘ 、 刑 、 土三部所属十二司 , 左承缺亦兼知左水事 。 唐朝还增置 了左右司郎中各一员 , 从五品上 左右司员外郎各一 员 , 从六 品上 , 以协助左右皿 。 还 有主事六人 , 令史十八人 , 书令史三十六人等 。 尚书都省的人员配备 , 职务分工 , 比以 前完备得多了 。 以下六部为吏 、 户 、 礼 、 兵 、 刑、 工 , 部 各 置 尚书一人 , 侍郎一或二 人 。 每部下统四司 , 共二 一 一 四司 。 司皆各置郎中、 员外郎以掌司务 , 视事之繁简 , 或各 置一员 , 或二员 。 , 唐朝时六部职掌和人员分工配备 , 也较前更为明确和完备些 。 兹将南朝各曹尚书 、 北齐六尚书与隋唐时六部尚书的继承分合关系 · 表列于 一「页 这一继承分合关系 , 是依据各部尚书所属各曹 司 来制定的 , 由此亦可见南北朝尚书 与隋唐时六部尚书的继承因革的线索 。 ’ 接着来谈唐朝的 门下省 。 门下省侍中二人 , 一 正三 品 , 大历二年 年 升为正二 品 。 侍中之职 , 掌 出纳帝命 , 缉熙皇极 , 总典吏职 , 赞相礼仪 , 佐天子而统大政 , 凡军 国之务 , 与中书令参而总焉 。 门下侍郎二员 , 正 四 品上 , 大历二年升为正三品 , 为侍中 之副 , 给事中四员 , 正五品上 , 掌陪侍左右 , 分判省事 。 凡百司奏抄 , 侍中审定 , 则先 读而署之资以驳正违失 。 凡制软宣行 , 大事则覆奏而请施行 , 小事即署而颁发之 。 还有 , 南朝 ,“卉 隋 ’ 庵 抓叮部劝、匆件娜,郭叮吏户礼杂 刊乒 中却郁耳文官殿吏词友铆 、 多共 左散骑常侍二人 , 谏仪大夫四人 。 左补网 、 右拾遗各二人 , 武则天时新置 , 皆掌谏译之 职 。 又有弘文馆等 。 ’ 中书省置 中书令二人 , 正三 品 , 大历立年升为正二品 。 中书 令之职 , 掌军 一 国之政 令 , 佐天子而执大政 。 皇帝制浩有七 即册书 、 制书 、 慰劳制书 、 发轴 、 勃旨、 论事斡 书 、 仙碟 , 皆宣署巾覆而施行之 。 中书侍郎二人 , 正 四 、 品 , 大历二年与门下侍郎同升为 正三品 , 为中书令之副 。 中书舍人六人 , 正五品 。 ‘ 犷侍奉进奏、 参议表章 。 凡诏 旨勒制 及玺书册命 , 皆依典故起草 , 进画既下 , 则署而行之 。 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 , 右补阅、 右拾遗各二人 , 亦司谏许之职 。 又有集贤殿书院 、 史馆等。 衅衅 , 盯省侍中 、 中书省中书令 , 倾国家大政 , 与尚书令供 同为正式宰 相 几 , 隋朝和唐初情况 , 就是如此 。 而这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 。 中三者形成三省的机构发展 , 表列于下 。 西汉 东汉 魏普 南北朝 兹将尚书 、 中书、 侍 隋唐 一 尚书台 尚书台 省 中书省 一 门下省 一散骑省 一尚书台 省 一厂尚书省 一 中 书 省 一 ‘一 中书省 一 一府少 ,书书尚中 侍中一加官 一 ’ 侍中寺 门 下 省 「 一一门下省 一集 书 省 」 以上 , 大体阐述了由秦汉时的 尚书 、 中书 、 侍中发展形成为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过程 , 初唐以后 , 三省六部制又继续发生变化 , 这里就不谈了 。 ‘ 从秦汉时的 尚书 、 中书 、 侍中形成隋唐时三省六部制过程中 , 我发觉有几个值得注 意的 问题 , 略陈于下 一 、 尚书 、 中书本为处理文书奏章的地位低下的事务官 , 侍中则多为天子的弄臣 , 邓通 、 李延年 、 董贤等皆是 , 但后来却发展成为执掌朝政的宰相 , 这确是 由小的事务官 发展成为大的政务官 , 由皇帝的弄 ’ 臣宠臣发展成为枢机决策的大臣 , 由内廷侍从发展成 为朝堂的执政大臣 。 像这样的情况 , 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 二 、 所以发生以上情况 , 由于冷二相权重 , 皇帝欲分宰相之权 。 如汉武帝时延相田姆 荐人为官 , “或起家至二千石 , 权移主 ” , 武帝因而对 田杨说 “ 君除吏尽未 吾亦 欲除吏 ” 《汉书 · 田娇传 》 。 所以武帝时重用 中书之 ‘ 汀, 乃至以宦者为之 , 实欲分外 廷宰相大权 。 成帝时置大司马 、 大 司空 , 与垂相并为三公 , 以分相权 。 及至东汉 , 枢机 大权就移于尚书 , 而三公徒拥虚名 。 魏晋时尚书令璞之权 ,
/
本文档为【韩国磐:略论由汉至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