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黄埔军校

2011-08-05 50页 doc 4M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0814

暂无简介

举报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72b19c02c6c79b314bfb5183" \t "_blank"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大门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72b19c02c6c79b314bfb5183" \t "_blank"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大门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2010年2月,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 中文名: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外文名: Whampoa Military Academy 简称: 黄埔军校 校训: 亲爱精诚 创办时间: 1924年6月16日 类别: 国立大学 现任校长: 陈良沛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 目录 简介 校史 黄埔军校各期简介 旧址建筑 1.​ 选址 2.​ 大门 3.​ 校本部 4.​ 旧址修复 5.​ 孙中山故居 6.​ 孙中山纪念碑 7.​ 东征阵亡将士墓 8.​ 北伐纪念碑 9.​ 园区历史 10.​ 交通路线 分校介绍 1.​ 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2.​ 建校前期的分校 3.​ 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4.​ 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分校 机构设置 1.​ 大陆时期机构设置 2.​ 迁台时期教学单位 重大事件 1.​ 荣誉 2.​ 历史年 校训校徽校歌宣誓辞 1.​ 校训 2.​ 校歌 3.​ 陆军官校学生生活公约: 4.​ 校徽介绍 5.​ 入学宣誓辞 历任校长 创办初期主要教职员 1.​ 中国国民党 2.​ 中国共产党 3.​ 其他党派或无党派 黄埔三杰 1.​ 蒋先云 2.​ 陈赓 3.​ 贺衷寒 著名校友 1.​ 国民党军官 2.​ 共产党军官 3.​ 抚州籍校友 黄埔军校同学会 1.​ 青年军人联合会时期 2.​ 孙文主义学会时期 3.​ 黄埔同学会时期 4.​ 建国后的黄埔军校同学会 5.​ 黄埔同学会历任领导列表 6.​ 苏联 简介 校史 黄埔军校各期简介 旧址建筑 1.​ 选址 2.​ 大门 3.​ 校本部 4.​ 旧址修复 5.​ 孙中山故居 6.​ 孙中山纪念碑 7.​ 东征阵亡将士墓 8.​ 北伐纪念碑 9.​ 园区历史 10.​ 交通路线 分校介绍 1.​ 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2.​ 建校前期的分校 3.​ 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4.​ 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分校 机构设置 1.​ 大陆时期机构设置 2.​ 迁台时期教学单位 重大事件 1.​ 荣誉 2.​ 历史年表 校训校徽校歌宣誓辞 1.​ 校训 2.​ 校歌 3.​ 陆军官校学生生活公约: 4.​ 校徽介绍 5.​ 入学宣誓辞 ​ 历任校长 ​ 创办初期主要教职员 1.​ 中国国民党 2.​ 中国共产党 3.​ 其他党派或无党派 ​ 黄埔三杰 4.​ 蒋先云 5.​ 陈赓 6.​ 贺衷寒 ​ 著名校友 7.​ 国民党军官 8.​ 共产党军官 9.​ 抚州籍校友 ​ 黄埔军校同学会 10.​ 青年军人联合会时期 11.​ 孙文主义学会时期 12.​ 黄埔同学会时期 13.​ 建国后的黄埔军校同学会 14.​ 黄埔同学会历任领导列表 15.​ 苏联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首任校长:蒋介石   现任校长:陈良沛   原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   现地址:中国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   现面积:173公顷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2f3295d40a79c347a18bb789" \t "_blank" 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9f6e1908cfd10267e82488e6" \t "_blank" 孙中山手黄埔军校训词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校史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0db2c9ca94573465f31fe765" \t "_blank" 当校长时的蒋中正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于广州黄埔。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张太雷,沈定一三人组成“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组织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中正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因故辞职,由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b25aae51c3aa3d78377abe31" \t "_blank" 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 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歌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本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f95898180e311a994aedbcde" \t "_blank" 黄埔军校校旗,何应钦于1924年设计 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95afee1f0ed260b9e1fe0bec" \t "_blank" 邮票(图为黄埔军校) 总部,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徵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1949年12月,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38403f3ff4ea66bb55e72318" \t "_blank" 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蔡升熙毕业证 949年12月蒋中正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 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编辑本段黄埔军校各期简介   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1925年7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aa251d4fbbf4e961afc3abf9" \t "_blank" 黄埔军校 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45人。   1926年4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1480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 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 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9dc3cf58a4c340c9810a1861" \t "_blank" 黄埔军校 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编辑本段旧址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旧址    所在广东省广州市    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1924年-1927年   编号3-21   登录1988年1月13日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13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台湾。 选址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大门   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幅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校本部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遭日本战机炸毁。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耗资2000多万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bd7faf35ed893eada61e12bf" \t "_blank" 黄埔军校中的挂饰 旧址修复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但由于赶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质量隐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和“不赶工期”两大原则。   1995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原为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称为学海楼。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其中陈列有伴随聂荣臻数十年的皮箱、自己装了轮子的椅子、墨镜、墨盒,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洪水使用过的手纺毛毯,抗日远征军名将郑洞国的私章等珍贵文物及不少校友的捐赠。   位于孙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   东征烈士墓园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148f28d3da4980273af3cfbc" \t "_blank"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词。 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面积5万多平方米,1926年6月落成。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1984年修缮,1991年新建了“东征史迹陈列室”。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的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   黄埔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孙总理纪念碑,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1928年孙总理纪念碑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座高40米,孙中山先生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孙中山故居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孙中山纪念碑   民国17年(1928年)11月,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纪念碑的造型独具匠心,利用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及铜像,构成“文”字,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7级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也指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中国大陆共办了12期。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9252ae7e0f22e8110dd7da69" \t "_blank" 东征阵亡将士墓 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该纪念碑却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东征阵亡将士墓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北伐纪念碑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校园西南面,建有剧场式的俱乐部,其西侧设有游泳室。 园区历史   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创办,1926年3月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更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同年9月又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迁往南京,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广州解放后,广州市政府和驻军修复了军校部分建筑。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2000年评为广东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通路线   【更新日期:2011 05 12日】   1可到广州天河区乘43、261、B31路车到鱼珠码头站下,或在南方大厦乘水上巴士到鱼珠码头下,再换轮渡,票价1.5元,就可以到达军校码头   2从广州动物园出发乘137路公共汽车至终点站新洲码头;从海珠区的赤岗乘座262路公共汽车至终点站新洲,从新洲码头坐船到军校码头即可。   3外地来广州可从,广州火车站先坐地铁2号线,再转地铁8号线到琶洲站下,再坐262路,票价为2元,到新洲码头换乘轮船到达,轮船票价为1.5元,回程一样。   4:长洲岛内有430路环岛车可到黄埔军校。   5:深圳东莞方向来的游客,在广深高速广氮收费站出口,转往黄埔大道鱼珠码头。   电话:(零二零) 八二二零一零八二   网址: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09::00--17:00(16:30停止进馆)   逢周一闭馆(法定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编辑本段分校介绍   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后迁移至湖南武冈)、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 广州地区的非正式分校   自黄埔军校创立后,曾最先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1925年的潮州分校开始,继而在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在民国14年3月,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截止到民国24年4月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建校前期的分校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分校校长兼教育长。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6月1日,第一期学员毕业。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校。12月底期满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该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两湖书院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a6c7d717ae22b125c93d6dee" \t "_blank" 武汉分校校门 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1927年7月分校结束。   1929年4月,钱大钧再次于武汉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该校于此时结束。   1936年1月复组该校。   黄埔军校洛阳/汉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阳,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抗战胜利后撤销。学员大多系东北军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校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共产党员夏曦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唐生智,程潜进驻该分校,将部分分校学生迁往南京本校,其余学生于1928年5月毕业。毕业后该分校停办。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    该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学校)。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   黄埔军校广州南宁分校   该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抗日战争时期的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一共设立了九所分校,原来的洛阳分校改名为第一分校,并迁往陕西汉中。武汉分校早已停办,民国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迁往湖南武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宁,原为南宁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县。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战期间的各地分校设备规模,均较扩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为突出,各地青年学生在第七分校受训的,有25000多人,学员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学生受训为军官者有15000余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为抗日救国牺牲奋斗的伟大表现。   抗战期间,长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个分校,第一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385名,毕业学生(短期各班队学员)7413名。第七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5015名,毕业学员10927名。第八分校训练毕业学生2289名,毕业学员3442名。第九分校地处边疆,情况复杂,训练毕业学生1044名。   抗战期间,长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个分校,第二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004名,毕业学员(短期各班队学员)9513名。第三分校训练毕业学生7430名,毕业学员5961名。第四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5373名,毕业学员5079名。第五分校训练毕业学生6540名,毕业学员2480名。第六分校训练毕业学生10813名,毕业学员7081名。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迁往汉中,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刘仲荻接任,后易钟彬,该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中央军校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该分校从1938年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毕业学生好几万,抗日战争后迁走后,原校址上建现在的西江中学。   第四分校    广州分校于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1938年1月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爆发后该校多次迁移,最终以贵州独山为校址。分校主任韩汉英。该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第五分校    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原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山麓的翠湖西畔。1935年9月16日开学,学员为没受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刘永祚。1938年改称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继麟担任,该分校从1935年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南宁分校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凌云县城。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县,后易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其他分校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曾经成立过一所分校,俗称汪伪军校。另外在深圳曾经成立过一所非正式分校。 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国民党党政治利益在台湾设立了第十分校。校址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1947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其后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建立凤山分校,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底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政府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之后凤山分校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大陆时期机构设置   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   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 迁台时期教学单位   大学部   研究发展中心   土木系   机械系   管科系   外文系   物理系   化学系   电机系   资讯系   政治系   通识教育中心   军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编辑本段重大事件 荣誉   法国圣西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一说战前世界四大军校为美国西点、英国皇家、中国黄埔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历史年表   1924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州市长洲岛成立,通称黄埔军校。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宁汉合流后,又迁校至南京。   1928年3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8月,因抗日战争黄埔军校迁出南京。   1938年11月,黄埔军校迁抵成都。   1946年1月,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学校国有化。   1949年12月,黄埔23期大部分学员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1950年10月,黄埔军校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在高雄县凤山市复校,并续办24期为黄埔延续。   1979年5月16日,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的林毅夫从金门泅海约2公里,回归中国大陆厦门,成为黄埔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中唯一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88年1月,黄埔军校广州旧址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6月16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大陆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台湾的中华邮政亦发行邮票1枚,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与蒋中正校长头像。   2004年6月14日,台湾当局(‘中华民国’)“国防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八十周年史迹展”。   200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编辑的《黄埔风云人物》专题邮品纪念册在北京首发,收入50余枚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编辑本段校训校徽校歌宣誓辞 校训   校训“亲爱精诚”是由蒋中正亲自拟选,孙中山在开学典礼时宣布的。校庆日定为每年的6月16日。 校歌   1924年制定的《陆军军官学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cc506c8b7286c40bc8fc7a94" \t "_blank" 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制定延用至今: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   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   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   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   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陆军官校学生生活公约:   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 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 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 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具备领导管理 解决问题语文沟通 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信守国家 责任荣誉 牺牲团结 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 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 我是最好的认知 贯彻尊师重道 存诚务实 校徽介绍   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dc15484ef065fc41b3de05a2" \t "_blank" 校徽 亲爱精诚:本校校训。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瑞穗: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示寓兵于农之意。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之意。 入学宣誓辞      一期: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遵守五权宪法。只知奋斗牺牲。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   二期:谨遵校训,亲爱精诚。服从党纲,五权三民。履行遗嘱,国民革命。继承先烈,奋斗牺牲。发扬光大,赴义蹈仁。言出身随,誓底功成。   三期:遵守总理共同奋斗之遗嘱,本校亲爱精诚之校训,追随校长、党代表与本党各同志,于广东统一以后,更努力于全国之统一,以完成国民革命之工作。不爱钱,不怕死,不闹意气,实行主义,恪守党纲,永矢勿渝,死而后已。谨誓。   四期: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编辑本段历任校长   第一任 1924年5月—1947年10月蒋中正(蒋介石)   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 关麟征   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张耀明   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 罗友伦   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 谢肇齐   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诚   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叆   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张立夫   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第十任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第十一任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谦   第十二任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许历农   第十三任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远   第十四任1981年7月—1983年6月 卢光义   第十五任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黄幸强   第十六任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黄耀羽   第十七任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汤元普   第十八任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第十九任1991年7月—1993年9月 杨德智   第二十任1993年9月—1996年7月 马登鹤   第廿一任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阳   第廿二任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   第廿三任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张岳衡   第廿四任2002年3月—2005年6月 杨国强   第廿五任2005年7月—2006年6月 王根林 (2006年7月,由贾辅义 暂代)   第廿六任2006年8月—至今 陈良沛 编辑本段创办初期主要教职员 中国国民党   蒋中正:首任校长   廖仲恺:曾任国民党代表   李宗仁:曾任校务委员,南宁分校总负责人   陈诚:曾任军校军事教官、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   李济深:曾任教练部主任   邓演达: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总队长;教育长;武汉分校代校长   汪精卫:曾任国民党代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顾祝同:曾任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   陈继承:曾任教官,教育长   陈果夫:曾任招生委员会委员   刘峙:曾任战术教官   严重:曾任学生总队长   蒋鼎文:曾任学生队区队长   白崇禧:曾任校务委员   缪斌:曾任政治教官   王柏龄:曾任教授部主任   戴季陶:曾任政治部主任   邵元冲:曾任政治部主任   林振雄:曾任管理部主任   周骏彦:曾任军需部主任   俞飞鹏:曾任军需部副主任   宋荣昌:曾任军医部主任   李其芳:曾任军医部副主任   杜景祺:曾任军医部主任   何应钦:曾任战术总教官;教育长;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胡谦:曾任教育长   王柏龄:曾任教育长   钱大钧:曾任兵器教官,参谋处长   石醉六:曾任长沙分校分校校长   顾孟余: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徐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方鼎英:曾任伍生部主任、教育长   张治中:曾任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   邵力子:曾任校长办公厅秘书长、政治部主任   程潜:曾任校务委员,长沙分校校务委员会主任   林熏南:黄埔军校一期教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广东省防空副司令。 中国共产党   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   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张申府:曾任政治部副主任   周佛海:曾任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曾任政治部主任   熊雄:曾任政治部主任   聂荣臻:曾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鲁易:曾任政治部秘书   恽代英:曾任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夏曦:曾任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项英: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阳翰笙:曾任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   陈毅: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共武汉分校校党委书记   董必武:曾任武汉分校校务委员   陈潭秋: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李达: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   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   毛泽覃:曾任政治部科员   瞿秋白:曾任政治教官   张秋人:曾任政治教官   萧楚女:曾任政治教官   张国焘: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高语罕:曾任政治教官 其他党派或无党派   许德珩:曾任政治教官、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章伯钧:曾任武汉分校政治教官 编辑本段黄埔三杰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蒋先云   蒋先云(1902—1927),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名湘耘,别名巫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学生运动杰出领袖、“黄埔三杰”之首、北伐战争烈士;1921年10月经毛泽东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湖南三师创立了“心社”,参加了安源路矿大罢工,担任过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水口山矿党团书记、黄埔军校特支书记和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1927年5月,蒋先云在北伐中壮烈牺牲,周恩来同志为其召开了追悼会,《向导》周报第189期上刊登了悼词——《悼蒋先云同志》;2009年,蒋先云为永州市唯一的“感动中国人物”侯选人。   蒋先云于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均名列第一,他潜心攻读古今兵法,“学术两科,冠于全校”,与贺衷寒、陈赓被并称为“黄埔三杰”;校长蒋介石“爱之如手足”,党代表廖仲恺赞其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称其为“军校中的高材生”。 陈赓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三杰”之一;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战斗。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怕被叛军俘虏,拔枪企图自杀。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   1926年秋,被派到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8月参加南昌起义,到贺龙部队任营长。失败后,由香港转赴上海。1928年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1932年因负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曾向鲁迅详细介绍鄂豫皖红军的斗争事迹。1933年3月被捕,由上海解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的蒋介石亲自用高官厚禄进行劝降。陈赓大义凛然,严词拒绝。经中共和宋庆龄等营救,脱险后到中央苏区,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 贺衷寒   贺衷寒,(1900~1972),湖南岳阳人,原名忠汉,字君山,鹿角镇牛皋村贺耕九屋人。国民党著名特务,国军政训系统负责人。黄埔军校第一期骨干将领。   抗战时贺陆续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战后膺选制宪国大代表,1947年任社会部政务次长,1949年蒋中正引退,贺亦随之辞职。贺与蒋中正的关系不仅是师生,亦是蒋中正爱将,长期在军中政治部门活动,被列为情治体系的一位重要人士;贺并非技术官僚。 编辑本段著名校友 国民党军官   (含1946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起义将领)[2]   杜聿明 胡宗南 张灵甫 郑洞国 宋希濂 毛人凤 关麟征 贺衷寒 乔家才 邓文仪 李仙洲李默庵 陈明仁 康泽 郑介民 李延年 李弥 胡琏 唐生明 俞济时 黄维 戴笠 郝柏村 蒋仲苓 王升 黄珍吾 彭孟
/
本文档为【黄埔军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