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北杂剧中关公戏

论北杂剧中关公戏

2011-07-13 10页 doc 56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7248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北杂剧中关公戏论北杂剧中关公戏 论北杂剧中关公戏 [作者:俞冰 来源: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更新时间:2007-1-17] 关云长——作为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关云长”三个字在民间很响亮,无论男女老少都知道他的形象是: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五缕长髯;跨下赤兔马,手擎青龙偃月刀。他的英雄事迹:温酒斩华雄,三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刀劈蔡阳,古城聚义,单刀赴会……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尊称他为:“关公”。为他所建的庙宇叫“关王庙”遍布全国,这说明关云长是历史人物中具有特...
论北杂剧中关公戏
论北杂剧中关公戏 论北杂剧中关公戏 [作者:俞冰 来源: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更新时间:2007-1-17] 关云长——作为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关云长”三个字在民间很响亮,无论男女老少都知道他的形象是: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五缕长髯;跨下赤兔马,手擎青龙偃月刀。他的英雄事迹:温酒斩华雄,三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刀劈蔡阳,古城聚义,单刀赴会……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尊称他为:“关公”。为他所建的庙宇叫“关王庙”遍布全国,这说明关云长是历史人物中具有特殊身份、地位和影响的英雄人物。 关公形象和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首先是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大肆提倡。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是在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政权的利益而歌颂关公的忠义英勇,并屡加封谥,而且层层加码,愈封愈高。从“汉寿亭侯”到“义勇武安王”、“崇宁至道真君”、“壮缪侯”、“忠义神武大帝”、“关圣帝君”等等不一而足。古代也只有孔夫子可以称“圣”,可见关公的地位到底有多高。祭祀关公的庙宇更是遍布全国城乡,他的英雄形象逐渐地被神化起来。 其次,民间说唱艺术、讲史小说,特别是戏曲,对关公故事更起着传播推广作用。戏曲作为宋元以来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和绘声绘色的艺术特点,所以,它的影响也愈大。在历代声腔剧种里,关公戏都是很有声色的,特别是在京剧里,关公戏又有长足的发展,它又叫“红生戏”,唱、念、做、打自成一格,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行当(注l)。戏曲中关公戏的思想艺术成就,追本溯源,究竟是以北杂剧中关公戏为嚆矢。本文试谈北杂剧里关公戏。 (一) 据今所知,北杂剧中关公戏凡十本(注2)。其中有传本的四种,有残曲的一种,仅有存目的五种。现将版本著录和佚存情况胪列于下: 一、《关大王单刀会》(元•关汉卿)存著录:《录鬼簿》、《今乐考证》、《曲录》、《宝文堂书目》版本:《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元人杂剧全集》、《孤本元明杂剧》 二、《关云长千里独行》(注3)(元•无名氏)存著录:《也是园书目》、《曲录》版本:《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孤本元明杂剧》 三、《寿亭侯怒斩关平》(元明间无名氏)存著录:《也是园书目》版本:《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孤本元明杂剧》 四、《关云长刀劈四寇》(元明间无名氏)存著录:《也是园书目》版本:《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孤本元明杂剧》 五、《刺颜良》(佚名)有残曲著录:《雍熙乐府无名氏杂剧》、《曲录》版本:《雍熙乐府》选双调 越调 六、《关大王三捉红衣怪》(元•戴善夫) 佚著录:《曹本录鬼簿》、《今乐考证》、《曲录》 七、《斩蔡阳》(元明间无名氏)(注4) 佚著录:《录鬼簿续编》 八、《关云长古城聚义》(元明间无名氏) 佚著录:《也是园书目》 九、《寿亭侯五关斩将》(元明间无名氏) 佚著录:《也是园书目》 十、《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元明间无名氏) 佚著录:《宝文堂书目》 (二) 《单刀会》是关汉卿杂剧创作中的代表作品,无论从思想上艺术上都具有很高的成就,堪称北杂剧关公戏中压卷之作。 该剧故事情节:鲁肃意欲索还荆州,定下三条计策,邀关公过江赴宴。乔国老、司马徽皆以为不妥,鲁肃却一意孤行。关公识破鲁肃诡计,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单刀赴会。席间,痛斥鲁肃,喝退伏兵,最终凯旋。 《单刀会》在思想上主要表现出元代社会广大民众,特别是汉族民众处于异族残酷统治下所产生的民族反抗意识。表现了元代社会激烈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关汉卿之所以在本剧中深刻反映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是有其时代必然和思想必然的。元代社会特殊的历史条件正是这种创作思想和剧本中民族反抗意识的根源。 元朝蒙古统治集团灭金亡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极端的民族统治措施。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社会地位最高,其次是色目人,等而下之是汉人,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南人。其目的就是对汉族广大劳苦大众施行最残酷的统治。蒙古人享有至高无尚的法权,打死人可以不偿命。如《鲁斋郎》中的鲁斋郎;《蝴蝶梦》中的葛彪;《望江亭》中的白衙内,都是这一阶级的代表。除此之外,元代统治者还通过掠夺的方式发展起了供他们享乐的畸形的城市经济。大量的手工业者、艺人作为奴隶虏来随时供统治者役使。权豪势要过着驾鹰放犬、花天酒地,“一笑金千、一食钱万”的寄生生活(注5)。社会上**陡增,高利贷盛行,贪官污吏遍地,弊端丛生。随着统治者高压统治和残暴掠夺,阶级矛盾加深,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广大民众特别是汉族民众中酝酿着强烈的民族反抗意识。“柔软好似溪涧水,到不平处也高声”,统治者残酷的民族压迫,必然导致民族反抗意识的滋长。而作家对当时代风云变幻最为敏感,《单刀会》正是在这种卧薪待燃尖锐矛盾形势下产生的。所以它必然反映出这种深刻复杂的社会民族矛盾和民族反抗意识。 《单刀会》反映民族矛盾,也有作家本人的思想根源。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为了本民族的统治利益,竟停止科举八十年之久,使知识分子不得进身干禄,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处境不能通过科举得意而改变,最终也只得“屈在簿书老于布素”。这不能不使他们感到愤懑不平。于是多以“气节”自诩,采取不与当政者合作的态度,进而籍笔墨以抒愤。关汉卿不正是“不屑仕进”嘲风弄月以抒其胸中怫郁之慨的吗?也正是由于他们社会地位下沉,才使他们被客观环境的险恶所驱使着,渐渐地接近了劳苦人民大众,对统治者也才能够站在接近劳动大众的立场上予以揭露抨击。因此产生了一批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单刀会》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它和关汉卿其他刺贪刺虐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反映了元代社会民族压迫民族统治的黑暗,反映出汉族民众抗争的呼声。 《单刀会》中关公形象反映出极高的民族气节,通过剧本中浑厚优美铿锵激越的曲辞表现出来的。“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三千丈”,“百忙里趁不了你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想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这些唱词都带有鲜明的汉家正统思想和民族自尊感。与蒙古统治集团势不两立,具有强烈的民族反抗意识。 “文变染乎世情,废兴系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心雕龙》)。历史剧正是如此,它绝不是历史的教科书,而必然具有借古喻今,寓今于古的特质。亦即用历史的真实讽喻现实的真实,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统一起来,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单刀会》正是古典历史题材戏曲中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以汉末诸侯乱汉的历史来比喻元代社会,把刘、关、张代表的蜀汉做为正统,除此之外,其余“与我刘家有甚枝叶?”剧中歌颂关公正统,视一切非正统为乱汉之贼,正是元代社会民族反抗意识的反映。 在今天看来,虽然这种民族反抗意识失之狭隘,但在“如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的元代社会,敢于写出这种词句,是要有足够勇气的。从理论上说,民族压迫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归根到底是阶级压迫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过是阶级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要求关汉卿具有阶级分析的眼光,他虽然站在广大劳苦大众立场上反映元代社会的窳败,针锋相对地给予鞭挞,但毕竟不能用阶级分析的眼光看待民族压迫问题,更不会从阶级观点出发分析民族压迫的社会现象。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局限和时代局限,所以充其量只能站在民族对立的立场上给予异族残酷压迫以大胆的抨击。 《单刀会》之成为关汉卿杂剧扛鼎之作,除了思想具有人民性之外,艺术上也颇具独特之处。无论是情节关目的曲折生动,还是曲辞道白的慷慨悲壮,都足以称北杂剧中上乘。 首先,《单刀会》取材上独具慧眼,为整个剧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在史书上有两种记载。《吴志•鲁肃传》和《通鉴•吴书》。一说肃邀羽相见;一说肃欲与羽会。关汉卿在前者基础上抓住“单刀赴会”这一细节下功夫,从而表现出关公无畏的气概。“传奇无实,大半寓言”(《闲情偶寄》),编撰戏曲作品要有一定的艺术虚构,历史题材作品亦应如此。只有适当虚构一些故事情节,才能使全剧更生动、更能体现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从这一点上来看《单刀会》是成功的。它较之《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相同故事的章节更为生动感人(注6)。作者在史书的基础上大胆虚构了许多生动的故事情节:鲁肃定三条计策索还荆州,乔国老极力阻谏,以为不妥;鲁肃又邀司马徽做陪客;司马徽深知关公骠骁武猛,愈感此事不妙,于是溜之乎也。关平力阻关公,深恐其中有诈。关公却毅然过江赴会。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在“单刀赴会”这一基础上,紧紧围绕着过江赴会这一主要情节而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从不同角度突现出关公的忠勇形象。每一个细节又都为“赴会”的激烈冲突做了铺垫。全剧主题突出,主次分明,人无虚置,事无虚设。 《单刀会》全剧,有埋伏、有照应,首尾一气如注。全剧一开场就是鲁肃为索还荆州苦心定下三条诡计。尔后,他先就教乔国老,次过访司马徽。二人皆以为关公英勇无敌、盖世无双,邀关赴会提索还荆州一事万万不可。通过这两个情节使人们已经感到单刀会暗藏杀机,有浓郁的火药味。先在外部给单刀会笼罩了一层紧张气氛。一方面是鲁肃施毒计,一方面是英雄虎胆无所畏惧的关公,使观众感到一场恶斗即将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跟着,关公出场,识破鲁肃用心,毅然单刀赴会。关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横扫一切的气势,更增添了观众对第四折戏的神秘感和紧张感。全剧一步步被推向高潮,第四折一开场,关公鲁肃唇枪舌箭,你来我往。关公义正辞严,驳斥鲁肃,双方对峙,紧张的气氛骤然凝滞,全剧达到矛盾冲突的顶峰。从整体来看,结构紧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蔓不枝,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闲情偶寄》)。 《单刀会》曲辞豪放恣肆、铿锵激越,发扬蹈厉,令“观者咸拊掌击节”。情节安排极其巧妙,匠心独运,令人感到急中有缓、张驰有序、缓急相济、宕荡起伏。 《单刀会》头一、二折由乔国老、司马徽侧面叙述关公的形象。为单刀会埋伏了紧张的气氛。第三折,黄文下书,关公明知暗伏杀机,却毫无惧色。唱词中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战略上藐视东吴群小。“……小可如千里独行五关斩将”,“小可如我携亲侄访冀王,引阿嫂觅刘皇,灞陵桥上气昂昂,侧坐在雕鞍上”。“小可如百万军中刺颜良那一场攘”。显示了关公无所畏惧的英雄虎胆。对峙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戏剧冲突趋于高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关公故作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之势,临敌从容。第四折一开场,关公唱出了几支抒情性极强的曲子,整个剧的气氛倏忽间由急而缓。作者在这里故意引而不发,关公抒豪情寄壮志,丝毫不象去赴决斗。用这种舒缓而又激昂的笔触写关公过江赴会,表现了关公从容不迫的大将气概。“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神社”(云)好一派江景也。“水涌山叠,年少的周郎何处也。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紧接下去就是单刀会上为索荆州你来我往,舌箭唇枪,全剧气氛陡然由缓转急紧张起来。鲁肃为索还荆州巧言令色,虚与委蛇,不由得激怒关公。“则为你三寸不烂舌,恼犯我三尺无情铁。这剑饥餐上将头,渴饮仇人血”。“则是条龙向鞘中蛰,唬得人向坐间呆。今日故友每才相见,休着俺弟兄每相间别。鲁子敬听者,你心内休乔怯,畅好是随邪,休怪我十分酒醉也”。……(甲士拥上科)(鲁云)埋伏了者。(正击案,怒云)有埋伏也无埋伏。(鲁云)并无埋伏。(正云)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段!(做击案科)(鲁云)你击碎菱花。(正云)我特来破镜。 全剧冲突达到白热化的顶点,跟着,急转直下,全剧节奏再一次由急而缓,由紧张变松弛。关公辞别鲁肃胜利返航,唱了一支带有胜利喜悦和轻松愉快情调的曲子。“我则见紫抱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工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中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你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关公毅然过江单刀赴会,“急且里”仍泰然自若,咏物抒情。这充分体现了关公的大将气慨。关公在这一场特殊的战斗中是以威名震慑东吴伏兵,揭穿鲁肃诡计,悠然而去的。所以,结尾用这样一段曲词来表现关公形象,是再恰当不过了。“文拟看山不喜平”。关汉卿在创作中注重“势缓处急做,不令扯长冷淡;势急处缓做,务令行徐曲折”(注7)。因此,《单刀会》曲词节奏上呈现快慢、”张弛、急缓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塑造了关公这一古代英雄形象,充分表证了关汉卿高超的创作手法。 (三) 《关云长千里独行》是根据讲史小说系统中形成的较为定型化了的关公故事编撰的。写曹操兵困徐州,张飞设计夜袭曹营,不料歹人告密,张飞、刘备劫寨被击退,落荒而走。张辽执刘备家小赚城诱降关公;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关公被加封汉寿亭侯。斩颜良,诛文丑。后关公得知刘备、张飞占据古城,遂挂印封金,千里独行。张辽设三计追赶,关公挑袍,刀劈蔡阳,古城聚义。这一情节与《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卷所描述的情节什九一致(注8)。 很早以来,关羽故事中,从土山约三事,到轨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独行,过五关斩六将,灞桥挑袍,刀劈蔡阳,古城聚义,这一系列故事在宋“说三分”基础上即已比较定型了。《单刀会》、《西蜀梦》的唱词中都提到了这些事迹。其次,《全相三国志平话》中也有这一系列故事的文字描写,并且较为具体生动。再次,元人孙季昌《集杂剧名》散套中提到了《千里独行》名目。显然,这一系列关羽故事的定型不晚于元代末叶(注9)。根据这些材料似乎可以推断,在元代还有另一本以千里独行为内容的杂剧,而且还应该是“末本”。今存《千里独行》的情节与《平话》基本相符,而与平话情节相近就意味着它不会晚于元代太多,或就是元代作品(注10)。又分存《千里独行》是一“旦本”,既为“旦本”,就意味着早于它有一“末本”行世(注11)。而就常理推断,千里独行故事,主人公为关羽其杂剧作品应先撰有“末本”,今存“旦本”既离元代不远,“末本”更有理由在元代产生。因此在元代,必有一本咏“千里独行”故事的“末本”杂剧作品,但惜亡佚。 《千里独行》中关公,是一个忠于蜀汉,重义轻利的形象。功名利禄也弃之如弊履,不忘桃园结义的兄弟之情和忠于刘备的君臣之义。毅然挂印封金,千里寻兄,哪怕是道路驱驰水远山遥。“若得会俺仁兄忘了躯劳”,哪怕身后曹操定计追杀,关公“丹心耿耿似水滔滔”,“我不怕天涯海角都游到,我心如明月乾坤照,真诚不改全忠孝”。即使曹操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官上加官禄上赠禄,关公淡然置之不为所动,表现了他富贵不淫的高风亮节。为寻兄全节尽忠,千里走单骑,历尽艰险,“灞陵桥刀挑降红袍,曹公失色,战将魂消,显惊杀许褚,几唬死张辽。凭着我立国安邦三尺铁,不怕他曹兵围困五千遭。杀得他残云般败走,有命难逃。”一心一意“恨不得一时间古城行到。”剧中关公千里独行固然忠义,而一时权且屈节事曹也未始不是出于忠义。刘备、张飞偷营劫寨被杀散以后,刘备家小被执,张辽赚城,关公万般无奈,约法三章献城全义。“想俺兄弟三人对天盟誓,一在三在,一亡三亡。我若不降来,这三房家小见在曹营,倘若有些好歹呵,如之奈何?”可见,关公降曹也是为顾全桃园结义的兄弟之情,况且还有约法三章,所以这并不意味着投降,动机是为了救刘备家小。“今日救出我这乱军中,不枉了结义在桃园内。救出了俺姐妹残生顷刻。俺便是泰山般一家儿倚*着你。”关汉卿在这里有意刻划了关公无往而不忠,全忠全孝,亘古一人的高大形象。 《千里独行》反映出了“忠义”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人民性。特别是在元代,它更具有民族倾向性和时代色彩(注l2)。封建社会的忠义,就是你有恩我有义,不负息壤,恪守诺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休戚与共,同舟共济。人们向往这种忠义,间或受益于这种忠义。封建社会这种思想,在广大平民阶层中,确实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忠义的思想毕竟是产生在小私有基础上的道德观念。并且封建统治者也利用它来宣扬君臣有义的忠君思想,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因此,忠义思想也起到了一些不良后果,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愚孝。所以说忠义思想具有一定人民性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具有封建糟粕的一面,《千里独行》中关公身上的忠义正是具有这两重性。 《千里独行》还反映出比较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唱词中提到曹操,则冠以“*雄”、“贼”等字样,以示其托名汉相其实汉贼。而提到刘备则大事美化,以为汉之正统,并将其直比为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想当初中兴光武走南阳,今日俺汉皇叔撞人澶溪道”。大凡提到刘备则以“仁义”委之。“闪杀我也仁慈的玄德”,“俺哥哥宽仁义,性谦谦智见高。端得是汤肩禹背君王貌,宽洪海量无强暴,皇天不绝咱宗庙。他凭着英雄文武艺双全,便叫乾坤宇宙皆安乐”。可见,当时刘备已经被人们理想为集仁义美德于一身的汉族王朝君主了。对他的歌颂寄托了处于残酷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之下身受倒悬之苦广大汉族民众的愿望。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很早就存在于三国故事的说唱中,宋室南迁之际即已有之。《东坡志林》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到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南宋时这一倾向就很明显了。南宋朱熹《通鉴钢目》以蜀汉为正统;元杨廉夫《正统辨》更直以蜀汉比南宋。“拥刘反曹”实际上反映了宋元社会普遍的思想意识。从靖康之难,二圣蒙尘后,统治者偏安江左,苟且偷生。至使朝野受辱,民族受辱。更兼统治集团昏聩软弱,一再屈膝寇仇,内忧外患交相煎迫。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把三国刘备做为匡复汉室的正统来歌颂,也自然就寄托了朝野上下有识之士恢复宋室江山的理想。于是在说话、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隐隐以志在恢复汉室的蜀汉比作处于受异族侵扰的南宋;以篡夺汉室的曹魏比作来自北方的外族势力。所以说,是民族矛盾民族战争才使得“拥刘反曹”成为特定时代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有元一代,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加之统治者采取一些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不但百姓罹难,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地位下降,混籍市井,偶倡优粉墨登场,提着瓦罐到处题诗行乞,这种地位和处境不能不使他们心坏愤懑。于是他们往往借历史故事以抒怀。以“拥刘反曹”寄托其不平之鸣。并借此寻求安慰。这种反抗思潮,因其来自社会底层被压迫者中间,所以他同时代表了广大被压迫民众特别是处于民族压迫最底层汉族民众的心声。 《千里独行》在艺术上也有足以称道的地方。在故事情节上,为了避免枝节过多,而以刘备、张飞同到古城落脚处理,这样就略去了寻兄访冀王的情节。另外,作者为了突出表现关公身上的忠义品质,对原有素材也下了一番功夫。譬如:剧中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一带而过,而刀劈蔡阳的情节则着墨较多,这是因为前两情节与“不忘兄弟之情,君臣之义,千里寻兄”这一中心的关系较“斩蔡阳兄弟释疑”与中心的关系更远些,所以详此而略彼。斩蔡阳正说明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寻兄。为了突出关公的忠义形象就必须着力刻划这一情节。如果过分强调斩颜良,诛文丑,势必导致喧宾夺主。《千里独行》在曲词上流于一般化,它以旦角主唱根本违背了千里独行关羽为主角,所以乏善可陈。 (四) 《怒斩关平》、《刀劈四寇》两本就题材说是真人假事敷衍关公戏。因为两者故事情节是讲史系统中形成的定型化三国故事中所没有的。严敦易先生在《元剧斟疑补》中即已肯定这两本戏是别出心裁的编造。 至于这两本真人假事关公戏的编撰,究其原因,应该和对关公的神化和关王庙祭扫活动的开展有关。正唯如此,致使关公这一古代英雄形象身上平添了不少神话般非凡的本领。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三捉红衣怪”、“月下斩貂蝉”、“斩关平”、“刀劈四寇”等等,无非就是要极尽歌颂之能事。另外,封建社会中,科学不发达,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万能的,但根本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并企求神的保佑和庇护。对神的歌颂同时反映了人民大众乃至统治者的某种愿望,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做为在人们心目中神化了的关公,当然既可以斩关平为民申冤,又可以保社稷刀劈四寇。而正是由于人们希望有刚直不阿,大公无私的清官廉吏;希望有守国安邦,靖乱御敌的武将,所以将这种美好的愿望,借神化了关公形象表现出来。当然,它们不必取材于比较定型化的三国故事,但它们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符合关云长这一特殊身份三国英雄的人物性格,是令人可信的。 在《怒斩关平》中,关公以一个“性忠直,有纪纲”的清官形象出现。剧中先是通过关西之口来表现关公形象,“你告着马踢杀七步才,亲生子三魂丧。你试看八面威风将养亲儿一命偿。俺将军性忠直有气象。举诸直错诸枉。有胸襟有胆量,不管那有功勋能相持惯战讨,威风英勇将,则论那人死在路旁。则与那婴童的命偿。俺将军怎肯道烧了关平便休想”。由此可见,关公廉洁无私是尽人皆知的。他为民除害,“者莫他是三公位,者莫他是五侯家”,即使亲生子关平,“你今日便踢死寻常百姓家,兀的你的罪么。那孩儿他在官道上横尸,关平也你索去云阳赴法”。自己儿子“欺良民,无道理,伤风化”也“道不得个酒肉穿肠过,王法依正行”。尽管“则您众将劝伊”,“便跳出俺七代先灵劝不得”。即使是误撞,也要伏法受诛,以平民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思想是古代清官戏中反映的思想,而这本戏中的关公不正是一个清官形象吗?可见,关公在人们心目中已不仅是一个勇猛无敌的武将,而且还是一个忠正廉洁的清官。 《怒斩关平》不仅在思想上与清官戏颇为一致,就是在艺术上也袭用了一些清官戏的东西。这本戏从时间上说为明中叶(注13),在它之前的北杂剧中,清官戏(主要是包公戏)已经很常见了。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手法。如,《灰阑记》、《魔合罗》、《斟头巾》、《神奴儿》等戏,都是以现实中的县官太守的审案和包公的审案放在一出戏中,以起到对比的作用。《怒斩关平》正是沿用了这种手法。戏中净扮官人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与包公戏中赃官毫无二致。可见,这本关公戏的作者采用了塑造清官的手法来歌颂古代英雄关公,寄托了人们对清官的向往,从而塑造了一个更加完美、更加高大、更加理想化的古代英雄形象。 《刀劈四寇》与《怒斩关平》一样,都是出于对关公的崇敬而编撰杂剧以事歌颂。戏的大致情节是:王允施计杀董卓。郭记、李諶、樊稠、张济四冠犯长安。吕布及八健将战之不胜,败走。曹操及手下诸将战之又败。关公立马横刀,力劈四寇。该剧在语言结构诸方面都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纯粹是为了歌颂关公所向无敌,武艺冠绝时人。在一篇作品中,诸将战之不胜,最后主要角色出场斩将搴旗大获全胜,这种手法是民间说唱艺术的惯用技巧,至今犹存。所以这本杂剧带有浓重的民间色彩,并且该剧的对白拖沓重复乏味。可以说艺术上平庸无奇,显示出了通俗文学不成熟和粗糙的弱点。 通过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即两本戏的结尾都证明了它们是“内府按行三国故事戏”。显然是为了适应宫廷演出才如此这般写的。《怒斩关平》到结尾是圣人下令将功补过,并各自都有封赏,最后众将“一齐望阙谢吾皇”。《刀劈四寇》第五折整个是庆祝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片祝捷声。最后也是加官晋爵,“一齐的拜谢大恩”。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歌功颂德,皇帝如何贤哲圣明,战将如何武运长久,等等。这些显然是御用文人之所为,归根到底是为了内庭应承,所以它们产生的时间也因此只能定为明中叶或更晚些。 (五) 综观北杂剧中十本关公戏,从题材内容上分析,显然可以归纳为两个不同类型。一类是与历史故事大致相符,而加以戏剧化的关公戏。如《单刀会》、《千里独行》、《斩蔡阳》、《刺颜良》、《五关斩将》、《古城聚义》。一类是取材于民间神话逸闻传说,甚至是全属虚构情节的关公戏。如《怒斩关平》《刀劈四寇》《月下斩貂蝉》《三捉红衣怪》。 在北杂剧产生之前,“三国故事”业已做为重要题材被多种文学艺术形式所采用。宋代的讲史、皮影戏、傀儡戏、金院本、宋元南戏,其中颇不乏三国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宋代说话艺术中“讲史”的蓬勃发展,“说三分”成为讲史中一个独立的门类,并出现了专业于此的演员——霍四究。元代更出现了体制恢闳的讲史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注l4),这标志着在元代三国故事进一步定型化。元末明初更有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小说问世。因此,在通俗文学的讲史小说这一系统中,三国故事日臻定型趋于完备了。其中如:桃园结义、怒鞭督邮、马跳澶溪、三战吕布、赤壁鏖兵、三顾茅庐等等。和整个三国故事的发展一样,关公故事也是如此。皆以其生动感人而广为人民大众所熟知,而几乎与“平话”“演义”同时流行的北杂剧关公戏里,有一批情节相同的剧目,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杂剧作家们当然可以从讲史小说系统中定型化的关公故事中取材来编撰杂剧。 值得注意的是关公戏中第二类作品。《怒斩关平》(注15)《刀劈四寇》《月下斩貂蝉》(注l6)三本戏,属于真人假事的关公戏。创作历史剧时,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在符合历史人物性格真实的基础上,虚构一些故事情节,籍以有效地塑造历史人物,原本是允许的,更何况被推崇备至的关公。这样的英雄在历史剧中当然可以写他为了伸张正义不徇私情而“怒斩关平”;也可以写他驰骋疆场守边御敌而“刀劈四寇”;更可以写他富贵不淫,不为美色所动而“月下斩貂蝉”。既然关公日益地被神化,关公形象也逐渐升格,早已是英勇忠义集于一身,那么,戏曲中对关公异乎寻常的美化就不足为奇了。至于《三捉红衣怪》一戏的情节则完全不见史传。它是根据逸闻传说杜撰的,带有浓重的神异色彩。其故事性质荒诞不经光怪陆离。剧中关公形象已经不是人了,而是神灵;只有神灵才能降妖捉怪,这离历史上的关公是太远了。这种题材关公戏的出现显然是因为关公形象日益被神化(注l7)。元杂剧中有一本根据民间神话传说编撰的戏《关云长大破蚩尤》,其中关公就是以“神将”的身份出现的。可见,做为“神”的关公己经登上了杂剧舞台。把它和《三捉红衣怪》参互印证,其义不辨自明了。这种题材是历史剧创作所不取的,它们是适应了民间关王庙关王会及祭祀颂神活动产生的,其职能明显是“颂神”、“娱神”,是颂神戏(注18)。至今,地方剧种中仍保留类似的颂神活动。 通过对北杂剧关公戏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还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即戏曲舞台上关公形象的塑造,如果说在“平话”、“演义”里已经提供了生动描绘,在北杂剧舞台上则更加栩栩如生,关公形象从装束、神态上,与今天戏曲舞台上关公形象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纠纠一文虎躯摇,恰便是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你则索多被上几副甲,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挡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单刀会》)在另外一些三国戏里关公形象也是极为生动感人的,如《西蜀梦》、《桃园结义》、《三战吕布》、《博望烧屯》等。“他生得高耸耸俊英鼻,长挽挽卧蚕眉,红馥馥面皮有似胭脂般赤,黑蓁蓁三绺美髯垂,这将军内藏着君子气,外显渗人威”(《博望烧屯》)。“面如挣枣美髯垂,青龙宝刀吞兽口”(《三战吕布》)。“某幼而勇猛,神眉凤目,髯垂三绺”(《桃园结义》)。“凭着我坐下浑红,偃月刀,不怕他武艺高”(《千里独行》)。不难看出关公形象与今天戏曲舞台上几无不同了。 特别可贵的是:《孤本元明杂剧》本《怒斩关平》、《刀劈四寇》都附有“穿关”。其中关公扮像是:“渗青巾、蟒衣曳撒,红袍,项帕直缠,搭膊,带,带剑,三髭髯。”其他三国戏“穿关”中关公形象也是如此(注19)。这些“穿关”所记载虽是明代内府演出时的装扮,但也反映了元代戏曲舞台上关公形象的特征,并不完全是明人凭空创造以意为之(注20)。这些扮像自成体系,“渗青巾,红袍”都是关公扮像中独有的,与今天戏曲中关公形象或同或异,许多地方被后世戏曲所继承。综綮上述,戏曲舞台上关公形象的成熟定型,探本溯源,在北杂剧关公戏中即露端倪。 北杂剧关公戏,从思想上、艺术上对后世关公戏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近代京剧及各地方剧种,其中关公戏从数量到质量都是可以称道的,而要研究它们,就不能不重视北杂剧关公戏,本文仅仅略做深究,权做深入研究的开始。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注 释: (1)关公故事,包括“走麦城”都被编成了京剧演出。许多京剧老前辈,如王洪寿、王福连、程永龙、赵如泉、夏月润、林树森、周信芳、高庆奎、高百岁、李洪春、刘奎官等,纷纷不遗余力地传演,并形成了南北两派。关公在京剧舞台上的形象独具特色,微眯双眼,不慌不火,儒雅大度,显得不怒自威,令人肃生敬畏。一时间关公戏风行大江南北,“红生”这一行当也成了京剧中重要行当之一。 (2)《也是园书目》古今无名氏“三国故事”目载《关云长大破蚩尤》一戏。按此剧演宋时蚩尤为祟,关公显圣擒获之。故应列为“宋故事目”中。在北宋时,关公家乡山西解良即已流传着关公大破蚩尤的神话传说。可见,关公此时已经被人们神化了。英雄的关公和神灵的关公同时存在于戏曲舞台上,因为此剧主要人物不是关公,所以本文不拟做为关公戏研究。但它对研究其他关公戏,特别是像《三捉红衣怪》这样的关公戏是大有裨益的。 (3)《千里独行》是一个“旦本”,按严敦易《元剧斟疑》考证,还应有一“末本”《千里独行》,但惜其不存。 (4)《雍熙乐府》载无名氏所作题名《千里独行》的?眼仙吕宫?演剧曲一套。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严敦易《元剧斟疑》考证,疑为《斩蔡阳》头折。理由是:按惯例,?眼仙吕宫?演为第一折所用宫调,而该曲是关公已行至古城时所唱,接着就是斩蔡阳的故事情节,所以,这套曲子不是《千里独行》头折,也不能放在二或三折,而很可能是《斩蔡阳》头折。 (5)黄文仲《大都赋》。 (6)有一日,探事人言,江吴上大夫鲁肃引万军过江,使人将书请关公赴单刀会。关公:“单刀会上必有机见,吾岂惧哉?!”至日,关公轻弓短箭,善马熟人携剑,无五十余人,南赴鲁肃寨。吴将见关公衣甲全无,腰是单刀一口。关公视鲁肃从者三千军,有衣甲,众官皆挂护心镜。君侯自思:贼将何意?茶饭进酒,令军奏乐承应。其笛声不响三次,大夫高叫言:“宫商角徵羽。”又言羽不鸣,一连三次。关公大怒,住鲁肃。关公言日:“贼将无事作宴,名曰‘单刀会’,令军人奏乐不鸣,尔言羽不鸣,今日交镜先破。”鲁肃伏地言道:“不敢”。关公免其性命,上马归荆州。这二百余字的描写,远不及《单刀会》中关公形象生动感人。 (7)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8)杂剧与“平话”不同的地方显然是剧作者出于编剧的需要而对“平话”情节有意删改。杂剧中,刘备、张飞一同到古城落脚,守将张虎回报曹操,关公因此得知刘、张下落。因此引出挂印封金古城聚义这一段故事。刘备既在古城,因此杂剧较“平话”略去了访冀王和赵云保刘备到古城与张飞会合的情节。经过改编,杂剧显然更紧凑,前因后果明晰。相反“平话”在许多地方交待不清。 (9)《单刀会》、《西蜀梦》中提到了: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访冀王,刀挑征袍,出许昌(挂印封金),斩蔡阳,可见,这些故事在宋元时(至迟十三世纪末)已经成熟。《全相三国志平话》中这一系列的故事也较定型了。《平话》有至治年间(1321-1323年)刻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有至正辛卯邓子晋序。所以,孙季昌所提到的《千里独行》应在至正以前,属中期作品。 (l0)严敦易《元剧斟疑补》中《隔江斗智》一篇提出:以《平话》情节做为检验三国戏是否元代作品的“试剂”、“试金石”,如相吻合,“出于元代创作居多,有元人的影子和骨骸。至于经过后人改编窜乱,那又是另一回事,应另行看待,不能并论”。 (11)严敦易《元剧斟疑》中《千里独行》一篇提出这样一个定律:“凡二剧题名相同,一剧注明‘某本’,但其代表主唱人物,与其性别,显非处于最重要地位者,则此注明‘某本’之一剧,撰作时期,必在其他一剧之后”。《千里独行》是关公事迹,当然应由关公主唱才是,可见,今存旦本《千里独行》之前还应有一“末本”无疑。 (12)《千里独行》既与“平话”内容相符,它不是元人所作也有元人的“影子”和“骨骸”。所以它的“忠义”、“拥刘反曹”也具有元代社会特殊的时代意义。 (13)据《元剧斟疑补》中《走凤雏》一篇,其中认为《怒斩关平》是明中叶的制作。 (14)据阎华《〈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献疑》(载1982年10月号《文史知识》)作者认为:南宋光宁宗朝即已出现《三国志》通俗演义性质的作品,作者沈仲居(生平不详)。可见南宋时三国故事就开始走向成熟。“服心不用七擒策,御侮何劳三箭歌”(耶律楚材《除戎堂》诗)。“八阵功成,七擒功就”(白朴散曲)。“我唱的是《三国志》,先绕十大曲”(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君不见《三分书》里说虎牢,曾使战骨如山高”(元王沂《虎牢关》诗)。“说与南阳诸葛道,草庐虽好莫贪眠”(王冕《明秋即事》诗)。宋元南戏中有《关大王单刀会》、《刘先生跳澶溪》。金院本中有《赤壁鏖兵》、《襄阳会》、《骂吕布》、《刺董卓》、《大刘备》、《十样锦》等三国戏。 (15)在河南越调中,至今有《关羽斩子》的剧目,可见这类对关公的歌颂在民间很有群众基础。 (16)在京剧中有一出《月下斩貂蝉》(见《京剧汇编》八十集)其意盖云:曹操欲以美色迷关公,特遣貂蝉共驱使,关公不为所动,为全貂蝉美名,月下斩之。戏的主旨是歌颂关公富贵不淫的品德。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已佚的杂剧剧本思想内容。“斩貂蝉”的情节是“平话”演义所没有的,可见,它是在歌颂关公的主导思想下臆造出来的。 (l7)关王庙隋唐之际即已有之,两宋以后迭有兴建,遍布城乡。元胡琦《关王事迹》,清张镇《关帝志》都是专书记载关王庙情况的。如所周知,只有神才能为他修庙,可见,关公早已被人们供为“神灵”了。南宋时有所谓“会”,关王会就是其中之一。“会”就是“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以迎之。曰会”。可见关公被当做“神灵”祭祀着,并有颂神娱神的庙会活动。 (l8)在皖南山区贵池青阳一带有一种古老剧种——傩戏。它纳粹是祭祀时所用。在祭祀演出结尾时,必演《关公斩妖》以示驱鬼,所以《三捉红衣怪》、《大破蚩尤》一类戏也是用于祭祀的颂神戏。 (19)《单战吕布》、《三战吕布》、《襄阳会》、《博望烧屯》、《黄鹤楼》、《石榴园》、《掠四郡》这些戏“穿关”中关公扮像与《怒斩关平》、《刀劈四寇》完全一样。 (20)冯沅君《孤本元明杂剧抄本题记》中认为:“穿关”纵不全是元人设计,但与元代剧场所用应该相去不远,不否认明人增减,但是应该有限度。所以研究元剧服装可以用这些“穿关”作为资料(《古剧说汇》)。
/
本文档为【论北杂剧中关公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