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011-06-15 8页 pdf 698KB 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7639

暂无简介

举报
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J.-- 井卜 干卜、 次十本丫本甲本甲t峥了水丫山咔山宁山十山十山十.今甲 产呼卜 月于 斗卜 磅卜 ~ 弋于 丹卜 代杏 磅卜 冲卜 书 水一汗书 」今 斗卜 月嗒 书 朴 一{于 一 号卜 一针 亏卜未一 冲卜 十 刁冬 砰卜 一 沉一书 七 冲 冬 一公 一 月卜 书十 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 的地位和作用 二干止个土不山甲山,i山’ 张之毅 鲁 毅 ,l’小个山牛山山宁山宁牛 近代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 它是西方列强为谋求霸权而广泛采用的一种外交 手段 。 17 13 年乌得勒支和约和 1 ...
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J.-- 井卜 干卜、 次十本丫本甲本甲t峥了水丫山咔山宁山十山十山十.今甲 产呼卜 月于 斗卜 磅卜 ~ 弋于 丹卜 代杏 磅卜 冲卜 书 水一汗书 」今 斗卜 月嗒 书 朴 一{于 一 号卜 一针 亏卜未一 冲卜 十 刁冬 砰卜 一 沉一书 七 冲 冬 一公 一 月卜 书十 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 的地位和作用 二干止个土不山甲山,i山’ 张之毅 鲁 毅 ,l’小个山牛山山宁山宁牛 近代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 它是西方列强为谋求霸权而广泛采用的一种外交 手段 。 17 13 年乌得勒支和约和 1 8 14年 5月第一次巴黎和约明文规定缔约国所抱定的 目的是要建 立 “一个欧洲真正的 、 永久的势力均衡的体系” 、 “维持均衡确保和平”¹。西方有名的国际关系 史学者 , 如 A . J . P . 泰勒、 塞顿一沃森以及亨利 · 基辛格等用势力均衡的观点解释近代国际关 系的发展过程 。 近几年来 , 我国国际关系史学界 , 也在注意研究和探讨均势外交这个课题 。 在这里 , 我们结合近代国际关系史 , 就均势外交的历史形成 、 地位和作用的几个问题 , 谈点 肤浅的看法 , 以期得到指正 。 一 、 形成、 发展和特征 “均势外交 ” 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 中国古代也有合纵连横之说 。 但在国际关系史中 , 均 势成为一种外交手段加以广泛运用 , 则是自 1一六世纪起 , 主要是进人近代历史初期。 近代均势外交是在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 从十六世纪 至十八世纪 , 即从中世纪后期和进入近代初期 , 随着海洋交通的开辟 、 世界贸易的扩大以及 商品货币关系的加强 , 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了 , 相应地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也建立起来了 。 封 建主之间的纷争为民族国家之间的霸权争夺所取代 。 为 了扩张领土 、 夺取市场 , 近代均势外 交应运而生 。 在欧洲 , 最先采用均势外交的是英国 。 英国进步历史学家莫尔顿运 用 马 克 J思主义剖析 了英国均势外交的历史形成过程 。 他指出 : “随着它们 (指英 、 法 、 西等国 ) 的勃兴 , 与封 建政治有别的欧洲政治开 始了 , 这些新生的国家开始互相争夺欧洲的霸权 ” 。 “十六世纪初 叶 , 搏斗基本上是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进行。 英国在财富和人口方面远不及这两国中的任何 一国 , 于是逐渐发展保持均势的政策 , 自此之后 , 均势政策就成 为 英 国 政咨的传统。 ” “第 一个玩弄这种把戏而且玩得很灵巧者之一的 , 就是红衣 一L教握尔塞 ( W o l s e y ) , 即英王亨利 八世在位时 ( 1 5 0 9一 1 5 4 7年 ) 前半期的首相 ” º 。 握尔寒起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了乍战 , 但当他 发觉西班牙有支配欧洲之势时 , 他又转而倾向法国 。 英 国伦敦大学塞顿一沃森教授也断言握 ¹ 据我们了解 , 近代国际条约中提到 “势力均衡” 的 只有上述两个条约 。 见 〔英〕 c . 彼释理 ( P o r i , ) : 《17 ”一 l , 3 3年外交史》 ( D I P l o m a r i c ‘I i s t o r y , 1 7 l a一1 9 3 3 ) , 2 9‘6年伦教版 , 第22 5页 。 º 〔英〕 A . L . 莫尔倾 ( M o r , o n ) : ‘人民的英国史 ) ( A P e 0 P l e , , H i s t o r y o f E n 侣l a n d ) , 1 0 5 1年伦敦版 · 第1 7 9一 1 8 0页。 尔术的均势政策 “与其说是代表都铎王朝的利益 , 不如说是代表英国民放的利 益” Á。 法国 字利四世 ( 1 5的一 1 6 1 0年在位 )企图扩大本国领土 , 夺取所谓 “天然疆界” , 为着防止 别国千沁的危险 , 侧奉行 “均势 ” 政策。 l也想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 , 维持业已形成的有 利于法国的欧洲 “均势 ” 。 他的 j 几要助 手秀利在共回忆录中写道 : “法国每一位国王应 该想 ylJ , 一与其用一些他力所不及的计划而为自己招来难以消除的仇恨和敌意 , 不如取得由于共同 利益而与它紧密联系— 这是最可称的联系—的朋友和同盟 若” 。 , 这 贝所表达的就是寻求结盟以维持“均势 ”的政策思想 。 威斯特发利亚和约 ( 1 6 d 8年 ) 以后 , 在欧洲国际政治中, 一些西方国家的首脑们己较普 遍地承认了“均势的价值 ” 。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 , 在鸟得勒支和约 ( 17 1 3年 ) 的序言里 , 把维持“均势”作为 一条经验写上 , 不是偶然的。 依照条约 , 法王子仍为西班牙国王 , 奥地利则取得意大利的大 部分地区和尼德兰 , 以保持 “均势” ; 英国取得地中海两个战略要地—直布罗陀和梅诺卡以及北美的一些法国属地 , 从而为它建立一个帝国创造了条件½ 。 十九世纪被认为是英 、 奥 、 德三国推行均势外交的高潮时期¾ , 曾先后出现了均势外交 的三个代表人物 , 即梅特涅 、 你斯麦和格雷 。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打破了建立在旧王朝统治基础 上的欧洲均势 。 面对着拿破仑称霸欧洲 , 并向海外扩张的情势 , 英 国以金钱资 助和政治讹诈 等手段 , 伙同怀有向西欧扩张野心的沙皇俄国 , 拉拢奥地利 、 普鲁士等一些欧陆国家拚凑了 反法同盟 , 进行了长期的 、 反复的武装较量 , 终于使拿破仑遭到失败 。 在反法联盟中 , 奥地利是一个实力较弱的国家 。 但它的政府首脑梅特涅玩弄均势外交却 最为出色 。 1 8 0 9年奥地利在英国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中战败求和 , 割地赔款 。 当年梅特涅出 任奥地利外相 , 开始推行均势外交 。 他一方而委曲求全 , 不惜多方迎合拿破仑 , 另一方而认 识到奥地利独力不能对付法国 , 必须联合一 切可以联合的国家。 为此他在1 8 0 9年曾向沙俄建 议结盟 。 但当后来拿破仑败局已定时 , 他又转而遏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野心 。 他决心挫败 俄国对波兰 、 普鲁士对萨克森的兼并野心 , 但认为前者更为危险。 因此他逐步建立起一个抵 t!ill 沙皇的组合 。 为此 目的 , 他千方百计地促使普鲁士摆脱沙皇的影响 , 并积极寻求英国的支 持 , 。 梅特涅均势外交的主要对手悄悄地由法国换为沙俄 。 梅特涅是不是从此同沙俄一刀两断了呢 ? 也不是 。 墓辛格特别颂扬梅特涅的均势结构 。 据他说 , 这结构的组成部分是 : “到19 19 年年底 , 梅特涅建立起一个错综复杂的组合。 他利 用正统主义把各国同奥地利联系起来。 他利用 ‘四国同盟 , 同英国搭上了桥 , 以便用政治手 段挫败俄国的势力 。 在对沙皇的关系上他求助于 ‘神圣 同盟 , , 以便一旦社会力量 (指革命 力量 ) 不可收拾时 , 他保留有向俄国寻求支持的 自由” Á。 可见 , 梅特涅的均势外交 , 是 以 曲 〔英〕 R . W . 塞顿一沃森 ( S o t o n 一W o t s o n ) : 《不列颠在欧洲》 ( B r i t a i n i n E I ‘: o p “ ) , 19 , 8 午台I!桥版 , 第 z页 。 ¼ 〔苏〕 B . n . 波将金等合编 : 《外交史 》 第 1 卷」:册 , 三联书店 19 7 9午版 , 第3 40 页 。 ½ 莫尔顿 , 前引书 , 第2 99 一 3 00 页 , 塞顿一沃杰 , 前引 污, 第 d 页 。 卿 〔美〕 R . 罗斯克兰斯 ( R ol , “ 。r o n : e ) , A . 亚 {j川 l他罗夫 ( A l o x “n j r 。 「f ) , B . 希茉 ( I l o a l y ) , A . 斯泰因 ( S l e in ) : 《 l ·九世纪国际关系, 1, 势力 、 势力均衡和地位》 ( p o w o r , B : 、! a n o e o f p o w e r a n d s t a t u s i u N i n o t e o n t 一、 e o n t u r y 1, , t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 , 13 7‘年伦软版 , 第2 9页 。 ¿ 根据C . K . 韦伯斯特在英国外交部历史司指导下编写的内部材料 。 见韦伯斯特 ( w e b “, “ r ) : ‘维也纳会议 , 12 1或一 1 8 1 5年》 ( T h e c o n g r e , ” o f v i e n n a , 1 8 x魂一 1 8 1 5 ) , 1 0 2 8 年1 2 月版 , 第 。页 。 俪) 〔美〕 H · 华辛格 ( K i s s i n g “ r ) : 《重建 r/J 出:界 : 拿破仑后的欧亚》 ( A W o r l d R e , t o r e d ; Eu r o p e a f t e r N a p o lo o n ) 拍 7 3年麻省格劳色斯特版, 第2 47 页 ; 沪 5 1 一个强大的中欧为基础 , 联合英国 , 对俄国若即若离。 为了团结普鲁士 , 他不惜捐弃旧嫌 (在 西里西亚问题上 ) , 他不信任俄国 , 但不辞与其周旋 。 总之 , 梅特涅的外交信条是行动 自由 , 而其坚定不移的目标则是中欧的薪权。 结果 , 1 8 1 3年还充当法国附属国的奥国在维也纳会议 以后一跃而为一个欧陆的中心国家 了。 与梅特涅同时代的英国外相卡瑟尔累 ( C‘ , tl e r e “g h ) 也是一位有名的均势外交家。 他组 织了反法联盟 。 在重建欧洲的问题上 , 卡瑟尔累和梅特涅都反对沙俄取代拿破仑独霸欧陆 , 也都同意拿破仑后的欧洲均衡要有一个强大的中欧 。 但卡瑟尔累认为战后限制法 国 是 一 个 技术问题 , 而梅特涅则主张把解决法国的 “制度化 ” , 卡瑟尔累对欧洲大陆要求有一个 政治均衡 , 梅特涅则要求把社会因素即防止革命也包括到均衡的概念中去Á 。 卡瑟尔累所以 与梅特涅在外交行动上略有分歧 , 是由于英国具有岛国的地理位置和海上霸权的缘故 。 傅斯麦有 “梅特涅第二 ” 之称, 但在对待战败国问题上却与梅特涅大相径庭。 在拿破仑 战争失败后 , 梅特涅和卡瑟尔累在一起 , 反对豁夺法国本土的领土 , 主张恢复法国1 7 9 2年的 狠界 , 为异日修复同法国的关系留有余地。 稗斯麦则不然 , 在对待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问 题上 , 接受了德国参谋总部的意见 , 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 阿尔萨斯居民的血 统和语言是德意志的 , 但洛林居民的血统和语言则是法兰西的 。 吞并洛林破坏了法国 “天然 班界” 的传统 , 极大地伤害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 给德法关系带来无可弥补的伤痕 。 有人 说 , 这是 “伴斯麦一生所犯的最严重的错误 。 ”0 为了孤立法国 、 防止两线作战 , 你斯麦精心设计他的均势结构: 欧洲北方三个皇室的同 盟 , 即德、 奥 、 俄 “三皇同盟 ” 。 阻止法俄接近是伸斯麦均势外交最关键 , 同时也是最脆弱的一环。 “三皇同盟 ” 的致命 伤是俄奥的不和 。 同盟缔结以前 , 奥匈外相安德拉西 ( A n d r “, , y ) 要 同德国建立同盟 , 并把 英国拉进来 , 而以沙俄为假想敌 。 傅斯麦不同意安德拉西的计划, 相反地 , 他认为同沙俄建 立关系是反对法国和保存德国保守的国家制度所要求的 0 。 德俄千 18 7 3年 5 月 6 日缔结秘密军事协定。 这个文件只字未提沙俄关心的君士坦丁堡问 题 。 禅斯麦决不会为了联合沙俄而同奥国打仗 , 所以在稗斯麦的摄合下 , 俄奥紧接着于同年 6 月 6 日签订一项秘密协定 。 同年10 月德皇也在这个协定上签字 , 从而构成所谓 “三皇同盟 ” 。 有的学者 (如泰勒) 说 , “三皇同盟 ” 没有书面文件 。 其实不然 。 苏联 《红档 》 杂志于 19 2 2年公布了有关秘密协定达五项之多@。 苏联早期有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还为此撰写 了一篇序言。 这些秘密协定和这篇序言揭礴了伸斯麦拉拢沙俄从成功到失败的过程。 为了弥合俄奥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分技 , 体斯麦又促成了1 8 7 6年 7 月俄奥签订的莱希施塔 特秘密协定。 根据这协定 , 沙俄答应放弃对君士坦丁堡的要求 , 同意开放君士坦丁堡为自由 城 。 正是由于它许下的诺言 , 沙俄才不得不在柏林会议 ( 18 7 8年 )上吞下放弃“大保加利亚 ” 计划的苦水。 俄德同盟因此暂告决裂。 1 8 7 9年出现了法俄接近的迹象 。 针对这新情况 , 伸斯麦一 方面采取军事上防法防俄的措 Á 落辛格 , 前引书 , 第3 5 , ”一 60 页。 〔英〕 c . p . 古奇 ( c o o c b ) . t 外交和国策的研究 , ( s t u d i e s i n D i p l o “ . ‘r a “d s t . t e e r 一 f t ) , l 洲6 年伦级版 , 第 1一2 页 。 @ 〔英〕 A . J . P . 泰勒 ( T ‘y l o r ) : 一歇姗事粉的斗今一 ( T 卜。 s t r u g‘, . f o r 坷一 s t e r y i n E u r o p e ) , 1 9 5一年牛津版 , 第 2 1 9页 。 @ 一俄德关系 , ( p y e c k o 一 r e P : . o e : . e o : 一。城 e , 一 ) , 载于 ‘红档, 杂志 ‘R P一 c , . , . P : , b ) , z , 2 2年 , 第 l 卷 , 第 6 一 15 6页 。 一 5 2 - 施 , 间年向奥匈帝国缔结军事同盟 , 后来又吸收意大利, 成为德奥意兰国同盟 ( 18 8 2车) , 另一方面 , 采取外交措施 , 修补对俄关系。 这就是 1 8 7 9年傅斯麦找俄国大使沙布洛夫谈话的 由来。 这次傅斯麦以君士坦丁堡为诱饵 , 换取了俄国同他签订 了三项秘密协定 ( 1 8 8 1 、 1 8 8 4 和 1 8 8 7年 ) , 这就是通常所谓 “三皇同盟” 的恢复 。 尽管如此 , 由于俄奥矛盾不断激化 , 到 八十年代末 , “三皇同盟 ” 终于破裂。 第三个均势外交代表人物是爱德华 · 格雷 。 1 9 0 6年英国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 , 组织内阁 , 由格雷出任外相 , 一直到 1 9 1 5年。 格雷在他的回忆录中声称 : “我丛不使用势力均衡这个字眼 , 我时常有意回避它 , 我 也 从不给自己提出谋求、 获得和保持势力均衡的任务。 … …但我也不否认英国政策的倾向是保 持势力均衡。 ” 实际上 , 格雷比帕麦斯顿以来任何一个英国外相都更多地致力于保持欧洲 的均衡 。 是他竭尽全力阻止德国在欧洲称霸 , 并为此继他的前任伦斯达温同法国缔结协约之 后 , 又同英国的老对手俄国缔结了协约 ; 是他把英 国对外政策的侧重点从向殖民地扩张转移 到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保持上来。 格雷于 19 1 1年 1 1月27 日在英国下院宣称 : “依我之见 , 对英国说来一个明智的政策应该 是尽 可能少扩张些 。 我们并不阻碍德国通过友好协商扩张它的领土 。 但这里应有一个限制。 这就是我们决不容许邻近英国属地或在战略上控制着英国重要航道的地区落入他人之手。 ” @ 这里表达的是英帝国晚期收缩阵地 、 集中力量保持它要害地区的政策思想 。 正因如此 , 德国在早期的殖民地竞争中没有获致成功 , 当它企图向中近东这一对英国战 略要害地区渗透时 , 英德冲突就迫在眉睫了 。 综上所述 , 我们不妨把均势外交归结为以下几点 , 也可以说是均势外交的特征 。 一 、 推行均势外交的只能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 , 而不可能是小国。 以专门研究维也纳 会议著称的学者韦伯斯特说 : 维也纳会议是拥有巨大资源和军队的大国的会议 , 小国只有按 照大国规定的条件才能参加 。 二 、 均势外交的每次行动都是 “权宜之计 ” (韦伯斯特语 ) , 而不是长期的外交政策。 例如梅特涅的策略手段就极尽其反复无常之能事。 三 、 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 , 大国为谋求霸权有时不惜诉诸武力。 四 、 均势外交总是把小国和弱国作为大国搞平衡的筹码 , 任意宰割 、 瓜分小国和弱国的 领土 。 维也纳会议上 , 波兰和萨克森成了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 ; 君士坦丁堡成了恢复 “三 皇同盟 ” 的诱饵 , 摩洛哥和波斯成了英法协商和英俄协商的献祭品 , 等等 。 五 、 均势外交总是为大国强权政治服务 , 企图削弱对方 , 增强 自己 , 造成有利于己的国 际力量对比 , 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 从其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 均势外交有英国和欧洲大陆两种类型 。 列宁在 《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 中引证克瓦弗利格的一段话说 : “英国一向做较弱的强 国的朋友 , 是为了把较强的强国削弱到不足以危害英国的程度 。 ” 英国的均势外交 , 除 具 〔英〕 E . 格雷 ( G r e y ) : 《二十五年 , 一5 0 2一 1 0 16 》 ( T w , n t y 一E i v e Y e a r “ , 1 5 9 2一 20 1 6 ) , 1 0 2 5 年纽约版 , 第 1 卷 , 第 5 页 。 〔英〕 C . 穆雷 ( M u r r a y ) : 《爱德华 · 格雷的外交政策 , 10 0 6一 1 0 1 5 , ( T b e F o r e i g n p “l i c y o f s i r E d w a r d G r e y , 1 9 0 6一 1 9 15 ) , 1。一5 年牛津版 , 第‘8页。 韦伯斯特 , 前引书 , 第77 页。 《fIJ 宁全集 , 第3 9卷 , 第7 6 6页。 À . 5 3 · 有上述共同的特征以外 , 还有它自己的特色: 英国所谋求的不是欧洲大陆的独霸 , 而是海上 的独霸 。 从十六世纪起 , 英国外交家坚信这么一条 : 有了海上霸权就有大英帝国的一 切。 在 优势海军的掩护下 , 英国可以防范欧陆对英国本土的任何侵袭 , 它可以从事殖民扩‘张 , 它可 以保住英国的战略航线 。 所以英国不怕欧洲大陆出现一个陆军强国 , 而是怕这一陆军强国同 它争夺海上霸权 。 至于对欧洲大陆 , 英国一贯政策是要求一个各国势均力敌 、 互 相牵制的 欧陆 , 而反对任何一国独霸欧陆 , 为此它干预欧洲的事务 , 充当欧洲均势的 “平衡者 ” , 它 往往支持战败国。 干预的程度有深有浅 : 干预深时是在帕麦斯顿、 迪斯累里和格 雷 执 政 时 期 ; 干预浅时则是在索尔兹伯里执政时期 , 史称 “光荣孤立 ” 。 德、 奥 、 法是互争欧陆霸权的对手国家 , 其中奥只谋求中欧地区性的霸权 。 法国同时谋 求大陆霸权和殖民利益 , 但海军一直没有取得优势。 德国则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同英争夺海上 霸权 。 二 、 均势外交的作用问题 有的酉方学者鼓吹均势外交的首要 目的是和平。 例如 , 美国学者悉 · 布 · 费说 : “势力 均衡的目的主要地在于维护和平和现状。 ” 另有一些西方学者不同意这个论点 。 例如 , 美国 学者古利克指出 : “梅特涅 、 卡瑟尔累等都把战争看作是保持恢复势力均衡的一种手段。 ” 又 指出 . “均衡战略有时导致暂时和平 , 但我们 可以肯定地说 , 一个由独立的 , 武装的 , 往往 互相敌视的国家所组成的体系仅仅凭借均衡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长期保持和平的。 ” 古利克 的观点大体上符合历史事实。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 即使这种暂时的和平也仅是大国之间的暂 时和平 , 而且它是以牺牲小国和弱国为代价的 。 那么 , 我们怎样解释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有时出现的大国之间的和平状态呢 ? 基辛格颂扬梅特涅 、 卡瑟尔累精心搞起来的均势结构给予 “欧洲一代人一个没有人战 、 没有不断革命的情况下实现其愿望的稳定时期 。 ”@ 基辛格夸大了均势结构对维护和平的作用 。 历史表明 , 1 8 1 5一 1 8 4 8年所谓 “没有大 .伐、 没有不断革命情况” 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大国政府害怕普遍战争会引起普遍革命。 “反法联盟 ” 只是在军事上打败了拿破仑 , 而没有在政治上也打败他 。 欧洲各大国内部 经过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洗礼所发生的深刻革命变化不是梅特涅之流所能扭转的 。 维也纳 会议以前 , “反法联盟 ” 各国 明 争 暗 斗 , 险些互相厮杀起来 , 后来它们终于在各 白对内政 策中找到维系它们的共同基础@ : 敌视革命。 1 8 12年西班牙发生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 命 , 宣 布了宪法 。 拿破仑战争失败后 , 虽在西班牙恢复了封建专制统治 , 但从二十年代起 , 革 命烈火 又迅速燃遍西班牙、 意大利和希腊等国。 “神圣同盟 ”派兵镇压 , 只能延缓欧洲革命的进程 , 0 塞 - 一沃森, 前引书 , 第36 页 。 0 〔英〕 c . p 古奇 ( c o o c h ) 和J . 11 . B . 马斯特受 ( M a . t e r m a n , . 《英国对外政策一世纪 , ( A c e n 一u r y o f B r i : i : 五 F o r o i o n p o l i e y ) , l s za年伦软版 , 第 1 一 2 页。 。 〔美〕 5 . B . 费 ( F ‘y ) : 一势力均衡 ) ( B a l . n c e c f p o w o r ) , 载于 ‘社会科学百科全书 , ( E n e ) c l o P a o d i u 。丈 t h 。 s o e i ‘1 s c i o n c e . ) , 1 , 5 7年纽约版 , 第 1 卷 , 第5 5 7页 。 O 〔美〕£. v . 古利克 ( C u l i k ) : ‘欧洲古典的势力均衡 , ( E u r 0 P 。 , . c l a : a i e 一 l 刀a l a o e e o f F o w e r ) , 1 , 5 5 年纽约 版 , 第36 一37 页。 @ 蕃辛格 , 前引书 , 第 5 页 。 @ t苏〕 M . H . 波克罗夫斯甚 ( 11 0 ‘ P o , c t “ “ ) : 《十九世纪沙俄的外文与战争 , ( 八u n , o : a T , a : 习。。 , 曰 I瓦a P e ‘ o 。 p o c e… x l x c , o , e r , ‘ ) , 1 9 2 3年英斯料版 , 第1 5一 7‘页 - . 5 4 . 却不能扑灭它。 各大国尤其害怕革命会蔓延到它本国内。 1 8 12年西班牙宪法不就成了俄国十 二月党人的革命口号么 ? 1 8 2 1年 5月 12 日俄奥普三国代表在莱巴赫会议上发表 的宣言中就提 到了防止普遍革命的问题@ 。 如果各大国在它们之间挑起战争 , 这只能加速它们国内革命 的 发展 。 1 8 5 3年马克思断言 , “在欧洲大陆发生任何大战都会引起革命 。 ”À马 克思这一科学论 断同样适用于维也纳会议以后的时期 。 普法战争后各大国之间出现了历时三十年的 “武装和平 ” 。 英国有名的历史学者泰勒分 析其原因说 : “欧洲所以有时享有和平 , 并不仅仅是由于均势 , 而且也是由于欧洲能向它以 外的地方扩张。 ” 即使持均衡观点的 泰 勒也不认为均势是保住十九世纪七十 和八十年代大 国和平的唯一因素。 他所说向欧洲以外地方扩张 , 是指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 当时争夺 虽很激烈 , 但还没有达到引起大国战争的地步 , 却多少转移了大国对欧洲本身的注意力 。 此 外 , 伴斯麦时期 , 德国在中近东尚无经济权益 一可言 , 这也有助于保住大国和平。 到了格雷执政时期 , 他的才干不亚于梅特涅 , 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已经形成 , 他的均势 外交对维护大国和平 , 已无能为力。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 欧洲列强推行均势外交 , 其结果总是使旧中国、 波斯等弱国蒙受其 害 , 而沙俄则往往是均势外交的受益者 。 旧中国不是欧洲列强均势外交的对手 , 而是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对象之一 。 李鸿章妄想 “以夷制夷 ” , 结果反为 “夷 ” 所制 , 因为清政府无实力作后盾 。 1 8 9 2年法国为了搞欧洲均 衡而与俄结盟 。 它从政治和经济上支持沙俄攫取中东铁路修筑权。 法国驻华公使 施 阿 兰 承 认 , 沙俄对中东路修筑权的要求 “只是在俄国已经看到了法国关于中国南部的铁路让与权谈 判成功之后才提出来。 中国既 已答应一个国家 , 就不能完全拒绝另一国家。 ” 1 8 9 5年 4月 , 德皇威廉二世致沙皇信中表示愿意帮助俄国兼并远东某些部分 , 其用意是为了把沙俄从近东 引向远东@ 。 1 8 9 8年沙俄强占旅大后 , 英国借口渤海湾均势破坏 , 要求租借威海卫作为 “ 补 偿 ” , 租借限期 与旅大相同 。 列强就是这样借 口均势瓜分旧中国的。 1 9 0 7年波斯成了英俄协约的献祭的牺牲品 。 波斯被瓜分为三个地带 。 据说 , 瓜分波斯体 现 了格雷的均势思想 : “尽可能地把两个大国的领土隔开” 。 沙俄谋求独霸欧洲 , 进而独霸世界。 为此 目的 , ‘白充分利用 了西方的均势外交 。 十八世纪初 , 彼得一世通过北方战争 ( 1 7 0 0一 17 2 1年) 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措岸大 片土地 。 英国为了削弱它的主要对手法国 , 竟不惜出卖它的盟国瑞典 , 促成了沙俄夺取波罗 的海出海口的胜利 。 马克思曾揭露英国斯坦厄普内阁的背信弃义的行为 。 沙俄所以能如愿以偿地炮制一个由沙皇兼国王的 “波兰王国” , 难道不是各大国在维也 纳会议上玩弄均衡和补偿的结果吗 ? 1 8 7 7年沙俄发动对土战争。 马克思揭示 “三皇同盟 ” 对沙俄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作用时 〔英〕 A . W . 华德 ( w a r d ) : ‘会议时代—从阿亨会议到韦罗纳会议 》 ( T h e p e r i o d o f C o n ‘r e s ‘“ 3一A I I 一 L a -C h 几P e l里e t o v e r o n a ) , 2 9 1日年纽约版 , 第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9 卷 , 第 123 页 。 泰勒 , 前引书 , 第 : 幼 i页。 A . 施阿兰 ( G e r a u d ) . 《使华记 , ( M a M i ““i u n e n C J‘i n c ) , 王。28年巴黎版 , 第13 6灭。 约瑟夫 : 《列强对华外交》 , 第145 页 。 华德: 《英国对外政策一世纪》 , 第3 7页。 穆雷 , 前引书 , 第5 0一 5 1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9 卷 , 第 11 、 19 页 。 必ÀÀ@@ 铆 指出: “为俄国的胜利在暗中帮忙的是”一梅斯农。 他建立了三帝同盛, 从而约束 了典地 利 。 ”@ 当俄军于 18 8 5 年向中亚土库曼地区进犯 , 英国曾一度策划从黑海方面以主力对沙俄进 行打击时 , 又是傅斯麦出面 , 使土耳其政府格守封锁海峡的原则 , 从而破坏了英 国 的 军 事 计划 。 进人帝国主义阶段 , 沙俄利用法俄同盟向远东扩张 , 利用德国对英法的威胁向小亚细亚 、 波斯等渗透 , 其危害性更不待言。 总之 , 欧洲列强的均势外交不但没有抑制了沙俄的猫权主义 , 相反地 , 这种外交恰恰助 长了沙俄浸略气焰 , 使它多次进行军事冒险 。 三 、 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问姐 梅特涅的均势外交是以均衡观点为其理论指导的。 梅特涅说 : “均衡是一种 天 然 的 状 态 , 革命只不过是一种位移 , 它会重新合拢起来。 每次革命所造成的混乱是过渡时期的一些 征兆 。 革命是各国生活中暂时性的干扰 , 总是以恢复秩序而结束 。 各个国家不象个人 , 它们 不会死亡 , 它们会改造自己 。 政治家的就在于引导这项改造工作 ” @ 。 梅 特涅显然把均 衡看作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了。 其它西方政论家 , 如勃朗翰 ( Br o n g h a m ) 、 根兹 (G o nt : ) 等 , 宣扬势力均衡论 , 认为 所有国家都应遵守国际检验和均衡体系。 有的西方国际法学者如沃尔夫 ( w o l f f ) 、 瓦 特尔 ( v o tt e l) 等甚至把势力均衡提高到国际法准则的高度。 另有一些学者则用数学概念论证势 力均衡 。 当然西方对均衡学说持否定看法的也不乏其人。 势力均衡是不是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 ? 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 这是我们必须 回答的一个问题 。 国际关系不能同物理现象混作一谈 。 数学公式不能代替阶级分析 。 我们说过 , 近代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 自十六世纪以来 , 欧洲大陆国家之间 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席威斯特发利亚和会 ( 1 6 4 8 ) 的大国中有三个 , 即瑞典 、 荷兰和 西班牙后来不再属于大国的行列了 , 波兰后来甚至被瓜分。 从中世纪就已称雄于欧洲的法国 后来不得不把海上霸主的宝座让给后起的英国。 原来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到了十九世纪末居然 能同英国分庭抗礼 。 我们怎样解释这些发展变化呢 ? 我们能用均衡 、 不均衡 、 再均衡的理论 来解释吗 ? 列宁指出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 分割势力范围、 分享利益和分割殖民地等等 , 除了以 分割者的实力 , 也就是以一般经济 、 金胜 、 军事等等的实力为根据外 , 不可能设想以其他的 东西为根据。 而这些分割者的实力的变化又各不相同 , 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 各个企业 、 各个托拉斯 、 各个工业部门 、 各个国家的没展不可能是平衡的 。 ”@ 在国际关系中, 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总要求使其所处的国际地位、 所获得 的 经 济 和政 治利益 、 所夺取的势力范围等 , 应与本国的实 力相配称 , 而在国际斗争中不得不实行暂时的 联合和结盟 , 也要与它们新纠合的国家集团的实力相匹敌。 各国要维持某一时期的均势格局 , 也是以实力对比的强弱为考虑的出发点 。 因而 , 各国缔结各种同盟和协约 , 随着矛盾冲突和 À 《马克思且格斯全集》 第“卷 , 第2 96 页。 @ 荃辛格 , 苗引书 , 第2 00 页。 o t 列宁选集 , 第 2 合 , 第8 37 页 。 5尽 本国实力自勺发展状况而不断变更 。 然而 , “实 力是随着经济发展进程而变化的 。 ”而 “各个国家在经济上平衡发展是不 可能 的 . 。 ” 料 正是 }l ! 卜各国的实力不断 ’变化 , 均势状态无法 长期稳定 , 而 目‘也没有方法 2七准确地卜, i 计一个淋在的敌对力 敛及 !盯倾向如何 , 或者估计出需要多大力童才能阻止 ‘已, 因而竞争的敌 对各方都力求获得白己的优势地位 , 这样就更激化了增强实力 , 扩张战备的斗争。 在矛盾不 能通过谈判 、 协商等妥协办法解决汁犷, 诉诸武力就不 可避免了 。 列宁指出 : “ 要侧验资本主 义国家的真正实力 , 除战争以外 , 没有也不能有别的办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 除 了 一〔 业中的危机和政治中的战争以外 , 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恢复经常遭到破坏的均势。 ” 所以 ,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这是列宁从资本主义发展中 得出的科学结论 。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 口益加剧的趋势。 “自由” 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 过渡时期 ,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美国 , 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工业生产水平上正在赶 l二 或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 , 新的经济力量对比 , 同殖民地和 市场问的分配之间 }l益不相适应 。 你斯麦的均势结构的失败 , 从外交上看 , 是 由于他陷人 “东方问题 ” , 无法 解脱 , 但从根本上讲 , 则是由于德国从八 一 l一年代初开始争夺殖民地 , 德俄互争国外谷类市场 以及他的盟国奥匈帝国企图垄断多瑙河航行权的缘故 。 待帝国主义最后形成 , 帝国主义列强所着眼的是重新瓜分 世界 , 不仅争夺市场 , 而且争 夺投资场所和战略要地 。 例如英德争夺海 _ L霸权 , 德英俄争夺中近东。 争霸的斗争越演越烈, 终于导致 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 。 列宁说 : “ ‘世界霸权 ’ 是帝国二L义政策的 , 而这种政策 的继续便是帝国上义战争。 ” 历史表明 ,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帝国 卜义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 , 并不是一部通过 “均势” 谋 .求和 乎的历史 , 而是一部激烈争夺霸权的历史 。 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因素 , 除 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外 , 还有资产阶级民 1三革 命、 民族解放运动 、 亚洲觉醒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等各种政治力 量。 这些革命力 最冲破各 式 各样的均势结构 , 推动着囚际关系前进 。 卜九 }!上纪 几1 - - 一二 卜年代 , 西班牙 、 葡萄牙 、 意大利等国的资 产 阶级 民 主 革 命 给 予 “ 神圣同盟) , 和一 l “ 欧洲协调” 以沉币打击 。 招招年的欧洲革命凤暴荡涤了欧洲封建专制制 度 。 继之 , ‘欲大利和德意志的统 一 , 俄囚农奴制和美国南方奴隶制的废除 , 在欧美大陆逐步 完成 J’资产阶级民 _ !三节命的任务 , 资本 L义己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匕于年代 , 当德 、 奥 、 俄结成 “三皇同盟 ” 时 , 俄 、 奥互相约束 , 不去触动 “东方问题” , 但自1 8 75 年起爆发的巴尔 二「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 彻底打乱了稗斯麦的均势部署。 到 了 几卜世纪初 , 亚洲的觉醒和俄、 德无产阶级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 扫除前进道路上包 括西方均势外交在内的 一 切障碍 , 使国际关系的面貌发 , !三了根本性的变更 。 列 ‘ ;‘ 关于帝 国 胜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 关于帝 !I;1 _仁义和无产阶级 革命时代的理论 、 帝国 」二义使全 世界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理论 , 以及关 l’- 战争 ’j 和平的理论 , 过去是 , 现 在仍然是我们研究国际 又系 史 卜各种矛盾发展变化的指南。 ( 本文作者张之毅 , 19 11 车生 , 外交学院教授 ; 鲁毅 , 19 2 5年生 , 外交学院副教授 。 ) 网抓 《列 ‘j , 选集》 第 2 卷 , 第 7 08 灭。 、 ‘列 ‘; , 个集》 第2 考卷 , 第2 6一 2 7 灭。
/
本文档为【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