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明代文学批评

2011-06-06 24页 ppt 302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0515

暂无简介

举报
明代文学批评null 明代文学批评 明代文学批评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一、明代的文化背景 1、明代前期:程朱理学 2、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 致良知、知行合一null二、明代文学批评的成就 1、小说评论 《水浒传》评点、《金瓶梅》评点、《三言》评点等 (1)突破传统观念,提升小说的地位; (2)重视小说的批判功能; (3)对小说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null 2、戏曲理论 沈璟和吴江派、汤显祖和临川派、王骥德《曲律》等 (1)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 (2)...
明代文学批评
null 明代文学批评 明代文学批评第一节 概 述第一节 概 述一、明代的文化背景 1、明代前期:程朱理学 2、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 致良知、知行合一null二、明代文学批评的成就 1、小说评论 《水浒传》评点、《金瓶梅》评点、《三言》评点等 (1)突破传统观念,提升小说的地位; (2)重视小说的批判功能; (3)对小说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null 2、戏曲理论 沈璟和吴江派、汤显祖和临川派、王骥德《曲律》等 (1)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 (2)对戏曲创作的通俗化要求; (3)对戏曲艺术特征的探讨:创作、演等方面;null 3、诗文理论 (1)前期:倡导复古模拟 以前后七子为代表 (2)后期:提倡抒写性灵 以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第二节 明代诗文理论批评第二节 明代诗文理论批评一、前后七子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诸人。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五人。null “格调”说 “格调”是明代诗学批评的一个基本范畴。明代的格调说源于高棅,成于李东阳,而盛于明代前后七子。七子以“格调”作为诗学正宗,称“格”者有标格、气格、骨格、品格、意格、体格、句格、格力、格式等,称“调”者有气调、意调、风调、律调、音调、句调、情调等。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体格、句格、律调、音调等,主要指诗文的体裁、句法、音韵、声律之类外在的形式,也就是李梦阳和何景明所争论的“法式”;二是骨格、意格、气调、风韵等,主要是形容诗文内在的气度、意蕴等。在“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口号下,七子所说的“格调”更多的注重诗歌之“法”,在批评中强调诗歌的体式特征,关注诗歌的形式问题。null二、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1、识时通变 袁宏道《与江进之》:“夫物之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痛快。其繁也晦也乱也艰也,文之始也。……古之不能为今者也,势也。其简也明也整也流丽痛快也,文之变也。夫岂不能为繁为乱为艰为晦?然已简安用繁?已整安用乱?已明安用晦?已流丽痛快,安用聱牙之语、艰深之辞?”null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性灵说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师心”以对抗拟古,鼓励个性与独创;二是强调“任真”以表现人性的真情实感。null 3、以趣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第三节 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第三节 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一、历史小说之争 1、强调历史演义小说的历史真实,主要有“羽翼信史”、“正史之补”和“一据实录”等几种观点。 2、强调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虚构,主要有“史书小说有不同”说和“传奇贵幻”说。null二、李贽 (一)童心说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null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 null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null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null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null(二)小说批评理论 1、肯定了《水浒传》“发愤之所作”的精神 《忠义水浒传序》: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null 2、论人物形象塑造的“同中有异” 第三回评: 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null 3、论小说艺术的真实性 第二十一回回评: 此回文字逼真,化工肖物。摩写宋江、阎婆惜处,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能画心上,却并画意外。顾虎头、吴道子安得到此处?至其中转转关目,恐施罗二君亦不自料到此,余谓断有鬼神之助也。null(三)戏曲批评理论 论“化工”与“画工”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俱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第二义矣。null三、吴江派与临川派 (一)沈璟和吴江派 1、严守格律 “宁叶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2、崇尚本色。 “曲必宋元” ,语言通俗null(二)汤显祖和临川派 1、重视戏曲中“情”的作用。 2、重视戏曲的艺术特征。 3、强调音律出于自然,创作者不应受音律束缚。 (三)汤沈之争 戏曲美学思想上,汤显祖主情,沈璟主理; 戏曲语言风格上,汤显祖重文采,沈璟重本色; 戏曲审美效果上,汤显祖重剧本,沈璟重舞台表演。 null四、王骥德《曲律》 (一)本色论 1、语言上平易通俗和崇尚文词都是戏曲的本色。 2、风格体制上,本色应是南、北曲结合的新。 3、戏曲本色论包含着对作家创作个性的张扬。 (二)情感论 1、创作内容上要求戏曲要传情、写情。 2、评价标准上把对真性情的表现视为评判曲作家功力高下的标尺。null(三)戏曲艺术理想 “法与词两擅其极” 《论套数》:“而其妙处,政不在声调之中,而在句字之外。又须烟波渺漫,姿态横逸,揽之不得,挹之不尽。摩欢则令人神荡,写怨则令人断肠,不在快人,而在动人,此所谓‘风神’,所谓‘标韵’,所谓‘动吾天机’。不知所以然而然,方是神品,方是绝技。”
/
本文档为【明代文学批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