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

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

2011-06-04 3页 pdf 245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7191

暂无简介

举报
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2010年5月第24卷第5期中旬版(总第322期) 霉病是一种难治性、致命性疾病,一般治疗疗程较长,需要半年 以上。过早停药。容易引起感染复发;中断治疗可因真菌对治疗 药物产生耐药而增加治疗难度,导致病情恶化。 2.5.3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当病人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出现 焦虑情绪时,及时向医生反馈病人的信息,并向医生了解病人疗 效不佳的可能原因及目前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讲解,必要时请医生出面解释。当 病人出现肾脏损害及情绪低落时,向病人讲解肾脏损害是两性 霉素B最常...
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2010年5月第24卷第5期中旬版(总第322期) 霉病是一种难治性、致命性疾病,一般治疗疗程较长,需要半年 以上。过早停药。容易引起感染复发;中断治疗可因真菌对治疗 药物产生耐药而增加治疗难度,导致病情恶化。 2.5.3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当病人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出现 焦虑情绪时,及时向医生反馈病人的信息,并向医生了解病人疗 效不佳的可能原因及目前的治疗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讲解,必要时请医生出面解释。当 病人出现肾脏损害及情绪低落时,向病人讲解肾脏损害是两性 霉素B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是一过性和 可逆的,通过减量或停药及对症治疗后肾功能在短期内会恢复 正常,医生会根据肾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两性 霉素B的剂量。 2.6 出院指导 围绕防病保健和加强自我护理能力为主题指 导病人。指导病人出院后遵医嘱继续用药,不要擅自改动药物。 填写出院宣传卡片,包括生活规律、避免外伤和劳累、养成良好 的卫生习惯、复诊时间及方法等。出院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乏力、 食欲缺乏等身体不适情况时应及时复诊,不便时可行电话咨询。 3小结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准确执行医嘱,及时提供各项治疗 服务,态度和蔼,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 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适时介绍皮肤毛霉病相关的基本知识及 其治疗方案,耐心解答病人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1例病人家 属因病人疾病愈后留有瘢痕曾示不满,通过与其进行有效沟 通后表示理解并主动撤诉。笔者认为,护理人员在准确执行医 嘱、及时提供各项治疗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指 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 Nursingcareofpatientswithnarcolepsy 赵敏艳,黄隽英,熊康平.陈锐 ZhaoMinyan,HuangJuanying,XiongKangping,etal (AffiliatedSecondHospitalofSuzhouUniversity, Jiangsu215004China)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0.14.042 文章编号:1009—6493(2010)5B一1285—02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睡眠疾病,人群 患病率为0.02%~0.18%[1],无性别差异,我国人群患病率为 0.04%[z],常于青少年期起病并可终生患病。此病常以睡眠发 作、猝倒症、睡眠瘫痪及睡眠幻觉为典型临床表现,称为发作性 睡病四联症。但临床大多是以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不分地点 和场合的白日过度嗜睡为主要主诉。因此,临床上常与嗜睡症 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过度嗜睡, 癫痛等难以鉴别。本睡眠中一b从2007年9月一2009年6月运 用美国泰科公司Sandman睡眠监测仪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 (PSG)及白天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SI。T),睡眠分期参照Re- chtsehaffenandkales手工分期作为客观诊断,符合2005年 颁布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2版(ICSD一2)发作性睡病的诊断 标准¨1的有15例病人。现将临床监测护理如下。 导性沟通与情感性沟通‘81,有助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和 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顾黎罐,薛燕宁,曾学恩.毛霉病的治疗[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33(1):16~18. F2]刘泽虎.吕雪莲,刘维达.接合菌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 (8):513—516. [3]RodenMM,ZaoutisTE,BuchananWL,以a1.Epidemiologyand outcomeofzygomycosis:Areviewof929reportedcases[J].Clin InfectDis,2005。41(5):634—653. [4]符美华,刘泽虎,陈伟,等.皮肤接合菌病五例[J].中华皮肤科杂 志。2009,42(8):545—547. [5]张少如.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健康教育FJ].护士进修杂 志,2000,i5(2)1104—106. [6]李红光,郭忻梅.皮肤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4,18 (9B):1656. E7]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 [8]刘均娥.认识阻断沟通的行为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FJ].中华护 理杂志,2006。41(8):765—767. 作者简介 张玲妹(1962一),女。江苏省海门人。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 师。本科,从事皮肤病护理及管理工作,工作单位:210042,中国医学科学 院皮肤病医院;曹春艳、吴国华工作单位: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 病医院。 (收稿日期:2009—10—22;修回日期:2010一02—23) (本文编辑范秋霞)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年龄11岁~ 58岁,病程0.5年~40.0年,其中3例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发病 年龄小子18岁的9例。 1.2临床症状全部病人均有白天过度嗜睡,就诊时常规调查 爱泼沃斯(Epworth)嗜睡量表(ESS)[3],为13分~22分;有典型 猝倒发作的10例;有入睡前幻觉的7例;睡瘫的9例。其中5 例具有典型的睡眠四联症,男3例,女2例。 1.3方法病人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不小于7h,前夜保证大 于6h充足睡眠,第2天起床后90miw--180min开始第1次小睡 检查,以后2h检查1次,共检查4次或5次。每次小睡检查前 均重复斯坦福嗜睡程度问卷表(Stanfordsleepinessscale,SSS) 调查,测量病人主观困倦程度。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包括脑电、眼 动、下颌肌电、心电、鼾声、口鼻气流、胸腹部呼吸、腿动的监测, 以与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白天MSLT监测包 括脑电,眼动、下颌肌电以作为睡眠分期。 1.4结果15例顺利完成整个监测,2例呼吸紊乱指数(AHI) 大予5,1例合并有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其中有13例病人夜 间PSG检查中睡眠潜伏期≤10rain;8例病人快动眼睡眠 (REM)始于入睡后<20rain;白天MSLT中,15例平均睡眠潜 伏期≤8rain,入睡开始阶段出现REM(ROREMPs)≥2次的15 例。根据ICSb一2的标准H]。此15例病人被诊断为发作性睡 病,均否认头部外伤或病变史,头颅CT均无异常。 万方数据 CHINESENURSINGRESEARCHMay,2010V01.24No.5B 2 护理 2.1监测前护理①监测的环境为遮光、隔音的单人间,室内 墙壁及窗帘色彩柔和,摆放绿色植物,室温保持在18℃~22 ℃,湿度50%~60%,营造温馨、舒适的睡眠氛围。床单干净, 整洁,枕芯柔软,床边设护栏。对于白天行MsLT,本中心采用 遮阳防紫外线卷帘遮窗,以营造与夜间相似的环境。②病人前 来就诊时应详细了解其发病史、症状包括四联症情况、引起猝倒 的诱因、健康状况等;向其解释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其顾虑; 安排监测时间。监测当晚首先让病人熟悉监测室的环境、设备, 消除陌生、紧张情绪。③检查当天电话确认病人前来的时间,并 劝其监测当日避免浓茶、咖啡、催眠剂或兴奋剂的服用,防止影 响夜间睡眠;告知来前洗头、洗澡、男士剃胡须、女士不用化妆 品;当天白天尽量少睡,少饮水。检查前嘱病人关闭手机等通讯 设备,既防止电信号干扰,又避免因接听电话而影响睡眠和监 测。并告知床头呼叫铃的方位和使用方法,尿壶或痰盂放置床 边易取处。 2.2监测中护理①提醒病人排空大小便,告知病人睡眠时可 随意改变卧位,说明电极比较牢固,如有脱落,监测人员可通过 电脑及时发现。②熟练操作多导睡眠监测仪,用皮尺测量脑电 各电极安置处并做标记,并用磨砂膏及75%乙醇处理皮肤,待 于后用导电膏准确连接各导联,头发中的电极并用1emX2em 左右小纱布粘贴牢固,脸部电极用1cruX1cm小纱布保护电极 并用胶布粘贴,各导联固定好后理顺成一束置于病人的右侧。提 高病人舒适度并防止监测中导连线打折,最后用弹力帽保护头 部电极;胸腹带松紧适宜;指套血氧饱和度固定牢固,不能过紧 或过松,过紧会影响手指局部血液循环,过松会导致睡眠中翻动 时脱落而影响监测结果;口鼻气流与鼾声导联用胶布固定,并保 证病人舒适。③检测各导联的阻抗,做好生理定标。确保准确记 录。整夜监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对于存 在呼吸暂停的病人,密切注意血氧饱和度与心率,警惕夜间脑血 管与心脏疾病的发生,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抢救。 ④早晨停止监测,拆除心电、鼾声、口鼻气流、胸腹部呼吸、腿动 导联,加固脑电、眼动、下颌肌电,断开放大器与插孔板的连接, 把插孑L板挂于病人胸前。病人洗漱完毕,进早餐,起床后90fnin~ 180min开始第1次小睡检查,以后2h检查1次,共检查4次 或5次,一般采用08:oo、10:oo、12:oo、14:OO、16:00准时; 监测同时观察脑电情况,准确判断病人是否人睡,是否出现 REM期起始的睡眠,如从关灯记录起20min内病人未入睡.应 立即结束该次监测;若20rain内病人已入睡应再继续监测15 min。每次监测前检测各导联的阻抗。检查问期,告之病人不能 入睡,避免在监测室休息或活动。可推荐病人进活动室活动,如 看电视等,避免阅读、听音乐,并在检查问期定时巡视,告之准时 进午餐。 2.3监测后护理①监测结束后关闭多导睡眠监测仪,取下各 导联,动作需轻柔。温水浸泡电极,用柔软的小毛刷清洁电极。 ②及时分析监测结果,做好正确的分析报告。 3讨论 白天过度嗜睡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表现,也常为首发症状; 猝倒是由强烈情感所诱发的失张力发作[s],表现为随意肌张力 突然减低和丧失而跌到,本中心无猝倒病人占33.3%;入睡前 幻觉即从清醒到睡眠之间转换过程中出现各种幻觉;睡眠麻痹 即在睡眠开始或结束后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能运动。根据其典 型临床表现,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具有典型四联征的 病人很少,本中心15例确诊病人中仅有5例,占33.3%,所以 此病症状常与一些存在白天嗜睡症状的疾病难以鉴别。因此, 采用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和白天多次小睡潜伏试验监测是诊断发 作性睡病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其对无猝倒型发作性睡病及OS— AHS病人所出现的白天多嗜睡等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 助[6]。MSLT是当前临床上认为测定自天嗜睡的“金标准”,其 诊断的敏感度为84%,特异性为96%CE,国外已广泛应用。 护理人员临床监测的职责是给病人营造舒适、安静、整洁、 如家的睡眠环境,在保证前一夜充足睡眠的情况下,完成第2天 白天多次睡眠潜伏试验,应用熟练的操作技术、耐心的解答,以 消除病人对监测的恐惧心理,配合整个监测过程。在以往的监 测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因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可能出现紧 张甚至恐惧而影响入睡,由此对睡眠潜伏期产生影响。在本中 心监测过程中还发现,很多病人经过1d疲惫的监测,到第5次 小睡前因为临近结束前的兴奋感而影响最后1次监测的入睡。 从而可能影响到整个监测的结果。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的 解释与合理的心理疏导以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整个 监测过程。因此,准确、真实、严谨的试验测试过程得到的结果 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高莹卉,韩芳.发作性睡病E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 (3):174—178. [23WingYK,LiRH,LamCW,eta1.Theprevalenceofnarcolepsya— mongChineseinHongKong[J].AnnNeurol,2002,51:578—584. [3]JohnsMw.Anewmethodformeasuringdaytimesleepiness:The worthsleepinessscale[J].Sleep,1991.14:540—545. [4]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sleepdisorders:Diagnosticandcodingmanual[M].2nded. Westchester,IL: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2005:79— 94. [5]王荣.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1,28(6):299—301. [6]娄涛,武小玉,李冲,等.发作性睡病病人的多次睡眠潜伏试验对照 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8):2264—2267. [7]李冲,杜好瑞.谭春英,等.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方法与临床应用 l-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5,12(4):196—210. 作者简介赵敏艳(1980一),女.江苏省宜兴人,护师,本科,从事睡眠疾 病护理工作,工作单位: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隽英、熊康 平、陈锐工作单位: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收稿日期:2009—10一17;修回日期:2010—04—27) (本文编辑范秋霞) 万方数据 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 作者: 赵敏艳, 黄隽英, 熊康平, 陈锐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15004 刊名: 护理研究 英文刊名: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年,卷(期): 2010,24(14) 参考文献(7条) 1.高莹卉.韩芳 发作性睡病 2008(3) 2.Wing YK.Li RH.Lam CW The prevalence of narcolepsy among Chinese in Hong Kong 2002 3.Johns MW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daytime sleepiness:The worth sleepiness scale 1991 4.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 2005 5.王荣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01(6) 6.娄涛.武小玉.李冲 发作性睡病病人的多次睡眠潜伏试验对照研究 2007(18) 7.李冲.杜好瑞.谭春英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方法与临床应用 2005(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hlzz201014042.aspx
/
本文档为【发作性睡病病人的护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