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

2011-05-23 9页 doc 87KB 1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6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头痛辨证论治表 中医药治病最关键是辨证论治,唯有辨证才有疗效 病名 证型 证候表现 处方 用药 头痛 风寒犯头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川芎茶调散 川芎10g 白芷10g 羌活10g 细辛5g 防风10g 薄荷10g 荆芥10g 甘草5g 风热犯头 头痛而胀,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芎芷石膏汤 川芎30g、白芷30g、石膏30g、白附子10g、细辛3g、蜈蚣2条 风湿犯头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10克 藁本 ...
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
头痛辨证论治表 中医药治病最关键是辨证论治,唯有辨证才有疗效 病名 证型 证候表现 处方 用药 头痛 风寒犯头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川芎茶调散 川芎10g 白芷10g 羌活10g 细辛5g 防风10g 薄荷10g 荆芥10g 甘草5g 风热犯头 头痛而胀,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芎芷石膏汤 川芎30g、白芷30g、石膏30g、白附子10g、细辛3g、蜈蚣2条 风湿犯头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10克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1.5克 蔓荆子0.10克 气血两虚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少腹胀,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八珍汤 人参30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药30克,熟地黄30克,炙甘草30克。 肝肾阴虚 头痛,眩晕,耳鸣,心烦少寐,目干涩,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杞菊地黄丸(中成药) 肝阳上亢 头胀而痛,眩晕,心烦,急躁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天麻钩藤饮 天麻、栀子、黄芩、桑寄生、杜仲、益母草、夜交藤、朱获神各10克,钩藤(后下)、川牛膝各12克 肝火犯上 头痛剧烈,目睛胀痛,面红气粗,烦躁易即,耳鸣如潮,口苦,口渴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干,苔黄,脉弦数。 栀子清肝汤 党参5克 砂仁5克 栀子10克 山药5克 车前子5克 石膏5克 伏苓5克 黄连5克 东楂5克 甘草5克 葱头3个 寒滞肝脉 头部冷痛,巅顶痛甚,得温则缓,口淡不渴,恶心吐涎沫,四肢不温,舌质暗,苔白 吴茱萸汤 吴茱萸10克 人参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痰浊犯头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纳呆,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  黄柏5克,干姜5克,天麻10克,苍术10克,白茯芩10克,黄耆10克,泽泻10克,人参10克,白术15克,炒曲15克,半夏(汤洗7次)10克,大麦糵面10克,橘皮10克 痰热内扰 头目胀痛,胸闷,呕吐恶心,咳吐黄痰,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竹沥达痰丸 肾精不足 头痛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脉弱 大补元煎 人参10g,山药15g,熟地15g,杜仲15g,当归15g,山萸15g,枸杞15g,升麻10g,鹿角胶10g 瘀血犯头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昼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通窍活血汤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10克 老葱3根(切碎) 鲜姜10克(切碎) 脑外伤后遗症 辨证论治表 脑外伤后遗症 (脑外伤后综合征) 经验方 灵活加减的话可适合各型脑外伤、脑出血等头晕头痛。 地参香仁汤 生地10、元参10、丹参20、党参10、天冬10、麦冬10、木香10、香附10、五味子10、酸枣仁20、柏子仁10、当归10、茯苓15、石菖蒲10、远志10、桔梗10、川芎10 瘀阻脑络 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 通脑瘀汤: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 气滞血瘀 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兼有胸闷、烦躁、纳呆、注意力不集中等。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通窍活血汤合柴胡疏肝散。两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甘草活血化瘀止痛;麝香、生姜、葱白醒神开窍;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除烦;陈皮理气和中开胃;如有头晕、耳鸣,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风。 气血亏虚 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 归脾汤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5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 6克 髓海空虚 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 大补元煎加减: 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 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中风后遗症辨证论治表 中风后遗症 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 肝肾阴虚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大补元煎加减: 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5g,鹿角胶15g,阿胶15g,丹参3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5g. 风痰瘀血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参15g,大黄5g 中医对症治疗诀窍 中医对症治疗诀窍 头痛可分偏正,左右,前后,寒热, 如痛在脑后,上至颠顶,下连于项,多太阳经风郁;宜用川芎,羌活,蔓荆子,苏叶; 痛在左右头角,并连及耳部,多少阳经火郁,宜用菊花,丹皮,山栀子,桑叶,钩藤; 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多阳明经热郁,宜用葛根,白芷,石膏; 痛在颠顶,或连于目系,为厥阴经头痛,宜用吴萸,生姜; 痛偏左为血虚兼风,宜用川芎,当归,防风,薄荷; 痛偏右者,为湿痰挟热,宜用半夏,石膏,苍术,黄芩; 寒痛者,畏寒喜暖;热痛者,恶热喜凉; 寒热久郁,发时闷痛,欲棉裹者,多湿痰,宜用二陈汤加黄芩,石膏,薄荷,细辛,川芎. 另外,气虚者,多因劳而痛,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天麻; 血虚者,心悸,善惊而痛,宜用四物汤加菊花,黄芩,薄荷,甘草; 胆火上逆者,多头晕两头角痛,宜用菊花,胆草,黄芩,生地,丹皮,桑叶; 肝阳乘胃者,多头痛呕吐,宜用生石决明,竹茹,半夏,茯苓,菊花,钩藤,山栀子,荷叶; 另外,胆经郁热,令人头角额尖跳痛,如针刺,非酒洗胆草不能除也. 。 外四科门诊疾病证型(第一集含理论部分) 中医治疗头痛大全 头痛是一种常见病,祖国医学历代医家认为,头部经络为诸阳经交会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上会于此.若...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升降失调,郁于清窍,清阳不运,皆能致头痛.新感为头痛,久病为头风.大抵外感多实证,治宜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治宜平肝,滋阴,补气,养血,化痰,祛瘀等为主.但由痰饮,瘀血所致者,为虚中有实,应当分别庄施治. 风寒湿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因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除脑系疾病、头颅损伤及眼、口鼻等头部病变外,许多全身性疾病也都可以导致头痛。头痛作为主症还可以是独立的病种,如偏头痛、面风痛、厥头痛等。 临床若对导致头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头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发病原因: 头痛病因复杂,有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之别。外感头痛,因六淫、疫毒之邪外感,上犯巅顶,阻滞清阳,气血逆乱,清窍蒙蔽,每致头痛,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分。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于肝者,情志内伤,肝气不舒,郁而化火,上扰清空;火盛伤阴,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濡养,导致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扰于上而致头痛。因于脾者,,劳倦过度,或病后体虚,脾胃虚弱,化生不足,营血亏少,不能上荣于脑;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动,痰湿内生,上蒙清窍,阻遏清阳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此外,外伤跌仆,久病入络,使血行瘀滞,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亦每致头痛。 疾病辨析: 根据头痛的主要位置以辩病位与病各,如: ★ 前额痛多属阳明经病变,多见于眼、鼻疾病及血劳等。 ★ 侧头痛多属少阳经病变,多见于耳病及偏头风[痛]、面风痛等。 ★ 后头痛多属太阳经病变,多见于项痹、风眩、脑瘤等。 ★ 巅顶痛多属厥阴经病变,多见于神郁(神经症)。 ★ 头痛部位固定、持久,可见于脑瘤、颅脑痈。 ★ 全头痛或痛位不定者,多见于头脑外伤、神劳、虚眩等。 根据头痛的新久缓急及时间进行辩病思考,如: ★ 新起头痛多属外感,如感冒、时行感冒、春温[瘟]等。 ★ 经常头痛多为内伤杂病,如各种虚劳类疾患等。 ★ 突起剧痛可见于厥[真]头痛、面风痛、偏头风[痛]、雷头风、出血中风等病。 ★ 下午或晚间头痛甚者,常为眼部疾病。清晨或上午痛甚者,常为鼻科疾病。 ★ 持续痛且进行性加剧者,常为脑部癌瘤、颅脑痈。 ★ 痫病则于发作后常有头痛。 根据伴随症状进行诊断思考,如: ★ 头痛伴恶心、呕吐,并有发热者,可为邪毒及脑,如春温[瘟]、暑温[瘟]、脑痨、 温毒发斑、颅脑痈等;不伴发热者,可为头部外伤及内伤、厥[真]头痛、脑部癌瘤等。 ★ 神劳之头痛常伴头晕、失眠、健忘。 ★ 脑痨之头痛常伴盗汗、潮热等症。 ★ 面风痛常因风冷等刺激而诱发。 ★ 女性头痛间歇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常为偏头风[痛]。妊娠期间出现偏头痛者,称妊 娠偏头痛。 ★ 外感温热、温毒所致头痛,常伴高热等症。 ★ 老年人头痛伴肢体震颤等症者,常见于脑络痹。 ★ 疟疾发作时,见寒战、发热而头痛剧烈。 ★ 神郁(神经症)之头痛多与精神情绪密切相关。 治疗方法: 风寒犯头证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主方:川芎茶调散 用法: 加减:遇寒痛甚,加熟附片、麻黄;巅顶痛,加吴茱萸、生姜;兼咳嗽、痰稀白,加杏仁、前胡、苏叶。 风热犯头证 :头痛而胀,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痛。 主方:芎芷石膏汤 用法: 加减:发热、口渴甚,加葛根、生石膏、知母、花粉;咳嗽不爽、痰黄质稠,加川贝母、瓜蒌仁、沙参;便秘,配服黄连上清丸;兼暑湿者,加香薷、黄连、银花;兼温燥者,加桑叶、杏仁、梨皮。 风湿犯头证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风祛湿止痛。 主方:羌活胜湿汤 用法: 加减:伴呕吐,加制半夏、竹茹;烦闷、口苦、苔黄腻,加黄芩、黄连、制半夏;腹胀、便溏,加苍术、厚朴、枳壳。 气血两虚证 :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少腹胀,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气生血。 主方:八珍汤 用法: 加减:气短、气陷,加黄芪、升麻;血虚甚,加阿胶、鸡血藤、首乌;失眠、健忘,加酸枣仁、远志、益智仁。 肝肾阴虚证 :头痛,眩晕,耳鸣,心烦少寐,目干涩,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 主方:杞菊地黄丸 用法: 加减:可去茯苓、泽泻;烦热、盗汗,加知母、地骨皮、五味子;心悸、失眠,加酸枣仁、龙骨、珍珠母。 肝阳上亢证 :头胀而痛,眩晕,心烦,急躁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主方:天麻钩藤饮 用法: 加减:腰酸、耳鸣,加何首乌、枸杞、熟地;头痛欲裂,加山羊角、龟板、白芍、丹皮。 肝火犯上证 :头痛剧烈,目睛胀痛,面红气粗,烦躁易即,耳鸣如潮,口苦,口渴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干,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主方:栀子清肝汤 用法: 加减:面赤、烦躁,加郁金、黄柏;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冲服)。 寒滞肝脉证 :头部冷痛,巅顶痛甚,得温则缓,口淡不渴,恶心吐涎沫,四肢不温,舌质暗,苔白 ,脉沉紧。 治法:暖肝散寒止痛。 主方:吴茱萸汤 用法: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防风、荆芥;四肢不温,加当归、肉桂。 痰浊犯头证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纳呆,苔白腻,脉濡滑或弦滑。 治法:祛痰化浊止痛。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用法: 加减:头痛昏蒙,加藿香、柴胡、菖蒲;胸闷、痰多,加枳壳、瓜蒌壳;纳呆,加山楂、神曲。 痰热内扰证 :头目胀痛,胸闷,呕吐恶心,咳吐黄痰,口苦,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 主方:竹沥达痰丸 用法: 加减:体壮者,宜去人参;口苦、胁胀,加柴胡、丹皮;胸闷、吐黄痰,加枳实、栀子;口苦,加茵陈。 瘀血犯头证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昼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主方:通窍活血汤 用法: 加减: 肾精不足证 :头痛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脉弱。 治法:补肾填精。 主方:大补元煎 用法: 加减:头部空痛,加紫河车;腰膝酸冷,加附子、肉桂、怀牛膝、巴戟天。 中医对症治疗诀窍: 头痛可分偏正,左右,前后,寒热, 如痛在脑后,上至颠顶,下连于项,多太阳经风郁;宜用川芎,羌活,蔓荆子,苏叶; 痛在左右头角,并连及耳部,多少阳经火郁,宜用菊花,丹皮,山栀子,桑叶,钩藤; 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多阳明经热郁,宜用葛根,白芷,石膏; 痛在颠顶,或连于目系,为厥阴经头痛,宜用吴萸,生姜; 痛偏左为血虚兼风,宜用川芎,当归,防风,薄荷; 痛偏右者,为湿痰挟热,宜用半夏,石膏,苍术,黄芩; 寒痛者,畏寒喜暖;热痛者,恶热喜凉; 寒热久郁,发时闷痛,欲棉裹者,多湿痰,宜用二陈汤加黄芩,石膏,薄荷,细辛,川芎. 另外,气虚者,多因劳而痛,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天麻; 血虚者,心悸,善惊而痛,宜用四物汤加菊花,黄芩,薄荷,甘草; 胆火上逆者,多头晕两头角痛,宜用菊花,胆草,黄芩,生地,丹皮,桑叶; 肝阳乘胃者,多头痛呕吐,宜用生石决明,竹茹,半夏,茯苓,菊花,钩藤,山栀子,荷叶; 另外,胆经郁热,令人头角额尖跳痛,如针刺,非酒洗胆草不能除也. 脑外伤后遗症(脑外伤后综合征) 瘀阻脑络: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 处方:通脑瘀汤: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 气滞血瘀: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兼有胸闷、烦躁、纳呆、注意力不集中等。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柴胡疏肝散。两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甘草活血化瘀止痛;麝香、生姜、葱白醒神开窍;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除烦;陈皮理气和中开胃;如有头晕、耳鸣,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风。 气血亏虚: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气养血,安神定志。 处方:归脾汤加减: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5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 6克。 髓海空虚: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 治法:填精荣脑:大补元煎加减: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 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痰浊蒙窍: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治法:化痰开窍,温化寒痰: 处方:二陈汤;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矾;重镇祛瘀用礞石、铁落、朱砂、磁石;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矾;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 气阴两虚型:痛绵绵,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耳鸣目眩,心悸气短,便溏食少,遗精带下。舌红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益气健脾。 方药:大补元煎合补中益气汤。前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杞子滋补肝肾之阴;当归养阴血,杜仲壮腰骨;人参与后方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上达巅顶;陈皮和中健脾;如头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大致可分以下几型,并需随证加减。   1.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上肢偏瘫重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黄、山茱萸等以壮筋骨,强腰膝。半身不遂较重可加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开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肝肾阴虚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5g,鹿角胶15g,阿胶15g,丹参3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5g.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白芍、玄参、天冬以滋养肝肾之阴,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等以补髓养阴,丹参、红花、鸡血藤以活血通络。如大便干燥加肉苁蓉、当归、火麻仁以滋液润肠;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以养血安神,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眩晕头痛者加钩藤、石决明、龙骨以平肝潜阳;肢体强痉拘急着可加入全蝎、天麻、僵蚕等以熄风止痉。   3.风痰瘀血型:此型以实为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参15g,大黄5g。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以化湿;又配以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以防腑实,此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若半身不遂重者可加天仙藤、伸筋草、鸡血藤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力;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枝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
本文档为【头痛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览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