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知”——《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知”——《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2011-05-05 10页 pdf 459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5724

暂无简介

举报
“知”——《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4-30 6:26:54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
“知”——《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4-30 6:26:54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Knowledge” “知”一 一Essence and Implication of Sun Tzu’s Art of War 《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口 兰书 臣 内容提要:《孙子》这部经典之作 旨要何在?本文认为,盖在于 一 个“知”字。围绕“知”,孙武还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或日范畴,如“知 胜负之道”、“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及“先知”、“尽知”等,并由此 而形成了《孙子》旨要的丰厚蕴涵。了解和掌握《孙子》旨要及其蕴 涵,对加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孙子 旨要 蕴涵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E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4492(2003)04—0061 ~ 09 作者:兰书臣,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少将,研究员,著有 《国防教育》、《军事文告选注》、《中华文化通志 ·兵制志》、《固金瓯》等 《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既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兵 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著作,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孙 子》研究早期主要是文字校理和训诂。西汉刘向、任宏校理兵书,统 一 了《孙子》的书名、篇名及篇次等。随着《孙子》传世本的流行,注 家蜂起,单注本、集注本、合刻本等亦相继出现。曹操等《十一家注 孙子》是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合刻本。而曹操也是存世文献所知 《孙子》一书的最早注解者。在他之前,当也有人对《孙子》作注,曹 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 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 旨要,故 撰为略解焉。”①所谓“失其旨要”,就是没有能够抓住根本。“往事 越千年,魏武挥鞭。”看来,对于那些只知隔靴搔痒的人,曹操倒是给 了他们一点认真的批评。 今天,《孙子》研究已不仅是对原著的注释而已。关注、研究《孙 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然而《孙 子》研究也要在开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曹操关于《孙子》训说 ① 《魏武帝注孙子 ·序》。 · 6l· 中置军事科学 2003年第4期 第 16卷第4期 “失其旨要”的批评,对我们亦不无鞭策作用。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以期抛 砖引玉。 一 、 “知” 孙子》旨要 《孙子》这部经典旨要何在?回答在一个 “知”字。就书中文字及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分 析,对认识“知”——《孙子》旨要,当不无裨益。 据清孙贻让统计,《孙子》十三篇,共 5913字。 但今人通过计算机检索:《孙子》全文共 6072 字(不计标点符号),其中,不同汉字,即每字按 一 次计,为 760个,平均使用频率 7.9次/字。 “知”字的使用频率甚高,共 79次,属于高频率 使用的汉字之一。除《势篇》和《行军篇》外,在 其他各篇中,都多少不一地使用了“知”字。上 述两篇,即使没有直接使用“知”字,却并不等 于说就与“知”无关。因为,在古汉语 中,字义 相近并可互相通用的字甚多。 《计篇》作为《孙子》的开篇,在该书中居于 突出的地位。也正是在本篇中,作者开宗明义 地写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也。”①不言而喻,“察”乃手段, “知”乃 目的。在《计篇》中,出现“知”字的地 方共3处:“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 一 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吾 以此知胜负 矣。”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知胜 负”。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决于兵,即战争的 胜负,胜则生,则存;负则死,则亡。所以,《孙 子》一书虽以兵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立论, 并极言其利害得失,但最终还是落在“知胜负” 上。因此,也可以说 ,《孙子》一书乃是以“知” 发乎其轫的。 《用间篇》是《孙子》最后一篇,也是压轴之 作。《孙子》不仅以“知”发轫,而且以“知”刹 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是孙武论兵的一个特 点。邓友贤撰《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郭化若 认为,“十家”可能指的是宋《孙子》十家会注 · 62· 本),在回答“间(《用间篇》)何以终于篇之末” 时指出:“用兵之法,惟间为深微神妙,而不可 易言也。所谓非圣智不能用间,非微妙不能得 间之实者,难之之辞也。”在回答“庙堂多算,非 不难也,何不列之终篇也”,即为何不将《计篇》 置于全书之末时又说:“盖计待情而后校,情因 间而后知,宜乎以间为深,而以计为浅也。《孙 子》之蕴至于此,而后知十家之说不能尽矣。” 这里所说的“《孙子》之蕴”,显然也跟“知”或 “智”有关,对探讨 “知”——《孙子》旨要亦不 无启迪。 然而,最能够说明《孙子》旨要的,还是所 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谋攻篇》日:“知 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落脚点也仍然是胜 负问题。其《地形篇》日:“知彼知 己,胜乃不 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句都处在每一篇的 结语中,带有归纳、概括性质,当为画龙点睛之 笔。“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在总体上强调 “知”的前提下,就一个重要命题所展开的论 述。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在国防、军事和战 争上,围绕着“知”,特别是“知彼知己”曾展开 一 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演出了云谲波诡的活 剧。晋“假途灭虢”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公 元前655年,晋国向虞国借路,以便晋军能过境 去攻打虢国,虞国竟答应了这一要求。晋灭虢 后,回师途中又灭了虞国。在前此的公元前 658年,晋大夫苟息就向晋献公提出以良马美 玉行贿虞国、向其借道攻取虢邑夏阳的建议,晋 献公曾因为虞国有大夫宫之奇在,担心计划难 以实现。苟息认为:“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 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 少长于君,则君轻之。”并说:“且夫好玩在耳目 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 ① 《孙子 ·计篇》,见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② 《十一家注孙子》,附录,527~528页,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78。 兰书臣:“知”——《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垦匝蕊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①虞君果然中计,非但 不听宫之奇之谏,而且还要求在伐虢时打头阵。 后来,即公元前655年,当晋国再次向虞借道伐 虢时,宫之奇又进谏,并且引用了“唇亡齿寒” 的谚语,虞君仍不听。结果,晋“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②。从中可见,苟息其人对虞之 君臣,可谓“知”之颇深,故而一切事实的发展 皆不出其所料。如果说“假途灭虢”反映了苟 息明于知彼的话,那么,长勺之战则说明曹刿重 视和掌握彼己双方的情况。公元前 648年,齐 国进攻鲁国,曹刿求见鲁庄公,得知庄公“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认为是“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③,即对狱讼处置得合乎情理,能够 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可以与齐一战。这 实际上是明于知己。两军在长勺相遇,庄公准 备立即击,曹刿认为不可,待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后,“彼竭我盈”,始发起反攻。齐军败走,庄公 急于驰逐,曹刿先是制止,经察看发现齐军“辙 乱旗靡”,才决计追击,终于获胜。这实际上是 明于知彼。长勺之战和“假途灭虢”均发生在 春秋早期,而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孙武对这些战 例当耳熟能详。这也说明了“知”——《孙子》 旨要的形成是有其客观历史条件的,当然,也与 孙武本人善于战争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分 不开。 对《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研 究最深、用得最活并且有着惊人创造的当数毛 泽东。在《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直接引用 《孙子》的地方共有5处,其中3处都涉及“知 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并予 以很高的评 价。 一 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 年l2月)中。在讲到如何研究战争的问题时, 为了说明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毛泽东指出:“军 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 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 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因此,学习和认识的 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 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 主体。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 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 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又说:“中 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 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 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 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 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④毛泽东的这篇 文章,是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 而写的,当时曾在陕北的红军大学作过讲演。 毛泽东对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非 常看重,并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加以阐发, 应该说是深得“知”——《孙子》旨要的。 二是在《矛盾论》(1937年 8月)中。同此 前问世的《实践论》一样,《矛盾论》也是一篇哲 学论文,是为着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 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 日军事政治大学即“抗 大”作过讲演。为了说明矛盾的特殊性,强调 研究问题忌带片面性,毛泽东指出:“所谓片面 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一句话,不 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 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 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 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 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 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 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 的人就往往碰钉 子。”⑤ 三是在《论持久战》(1938年 5月)中。这 是毛泽东在延安抗 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为 了说明战争的主动性,以及由此引出的主动或 被动与主观指导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我 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 ① 《谷梁传 ·僖公二年》。 ② 《左传 ·僖公五年》。 ③ 《左传 ·庄公十年》。 ④ 《毛泽东选集》,第 1卷,181—182页,北京,人 民 出版社 ,1991。 ⑤ 《毛泽东选集》,第 1卷,312—313页。 · 63· 中一军事科学 2003年第4期 第 16卷第4期 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 ‘盖然性 ’。但 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 此 ,孙子的规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 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 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 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 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 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 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 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 做得到的。”①这里,毛泽东将“知彼知己,百战 不殆”称作“孙子的规律”,认为它“仍是科学的 真理”,评价极高。联系前面所说“我们不要看 轻这句话”,足见毛泽东对它是何等的青睐。 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知彼 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解决了 中国抗 日战争这一空前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 战争指导问题,即在对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 侦察、推论和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了抗日战争是 持久战和整个战争进程为“三个阶段”(敌之战 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 之准备反攻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阶段)的科学论断。 总之,在 3个年头里,在 3篇文章中,毛泽 东曾先后 3次直接引用了孙武“知彼知己,百 战不殆”这句话;同时,毛泽东还将“知”的认识 过程进一步解释为:“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 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 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 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 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 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 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②由此可见,毛泽东 不仅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的规 律”,是“科学的真理”,而且还揭示了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过程,实际上是从 认识论的高度,对《孙子》关于“知彼知己,百战 不殆”的创新与发展。 · 64· 二、“知”— 《孙子》旨要 的 丰厚蕴涵 “知”——《孙子》旨要,除了以上讲到的以 外 ,还集中地表现在围绕着一个“知”字所展示 的丰厚蕴涵。 在《孙子》一书中,作者提出并阐述了一系 列与“知”有关的概念或日范畴。就其基本建 构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知”、“知胜负”、“知胜之 道”,这是从总体上讲的。与之相关的概念或 日范畴,还有“知兵”、“知用兵”等。前已述及, 在《计篇》中,孙武提出了“经之以五”的观点 “五”即五事,指道、天、地、将、法。“道者,令民 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 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可以看出,其范围 甚广、且包容亦多。“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 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吾以此知胜负矣。” 《孙子》开篇所强调的,就是“知五事”和“知胜 负”。在《谋攻篇》中,“知胜负”更被提升为 “知胜之道”。《谋攻篇》是《孙子》一书最重要 的篇章之一,在该篇中,作者不仅提出了“不战 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 等著名观点,而且还提出了“知胜之道”这一重 要理论。首先,强调要“知进退事权”,反对“縻 军”和“乱军”,认为,“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 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 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 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 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接着,又指出“故知胜 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 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 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同时,还提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490页,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91。 ② 《毛泽东选集》,第 1卷 179~180页。 兰书臣:“知”——《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圜圃圈 出了“知兵”、“知用兵”等观点。如《作战篇》 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 之利也。” 第二个层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主 要是从充分了解和切实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讲 的。《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地 形篇》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其意颇为相 近。能否真正做到知彼知己,最终关系战争的 胜负,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 “知彼”呢?在孙武看来,“知彼”要采取各种手 段。《虚实篇》说:“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 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 余不足之处。”《用间篇》说:“凡军之所欲击,城 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 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第三个层次,“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主 要是从充分了解和切实掌握天时地利的情况讲 的。《地形篇》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 知地,胜乃不穷。”在《计篇》中,对天地已有所 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与之相关者 尚有 “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虚实篇》说:“故知战 之地,知战之 日,则可千里而战;不知战地,不知 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 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地形篇》认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 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 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九地篇》也写 道:“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第四个层次,“知迂直之计”、“知九变之 术”、“知五火之变”、“知五间之事”等,这主要 是针对具体作战行动讲的。《军争篇》说:“军 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 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九变 篇》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 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 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 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 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火攻篇》说:“凡火 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 于外。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 之,不可从而止之。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 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 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用间 篇》在指出“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 间、有死间、有生间”的基础上,又强调说:“五 间之事,主必知之。” 第五个层次,“先知”、“尽知”和“难知如 阴”。所谓“先知”,即了解和掌握情况要早,要 快。其《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 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 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 之情者也。”从中,也可看出《孙子》一书朴素的 唯物主义思想。而所谓“尽知”,则是了解和掌 握情况要全面,要深入。其《作战篇》说:“故不 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所 谓“难知如阴”,即强调对 自己方面的情况要严 守机密,务必不使敌人知道。《军争篇》说:“故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 如阴,动如雷震。”《虚实篇》说:“故善攻者,敌 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 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 司命。”又说:“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 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 矣。”曹操说 :“情不泄也。”①杜牧更明确地指 出:“攻取备御之情不泄也。”② 此外,在《孙子》一书中还有与“知”密切相 关的一系列概念,如“智”、“察”、“索”等。一 般地讲,“知”,是指认识和了解;“智”,则指智 慧和聪明,似亦有所区别。但是,在古汉语中, “知”和“智”通假的现象亦时或有之。“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③其中的“智”字,银雀山 ① 《十一家注孙子》,卷中,132页。 ② 《十一家注孙子》,卷中,132页。 ③ 《孙子 ·计篇》。 · 65 · 中皇军事科学 2003年第4期 第16卷第 4期 汉墓竹简即写作“知”。孙武不仅把“智”即智 谋才能列为将帅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还将其 置于诸条件之首,即第一位,可见对“智”是何 等的重视和强调。这跟孔子代表的以“仁”为 核心的儒家学说显然不同,跟深受儒学影响的 后世兵学也不尽一样。智、信、仁、勇、严这样一 个排序,这样突出智,强调智,显然也是与《孙 子》一书以“知”为旨要分不开的。中国哲学中 有一个“序”的概念或日范畴,它反映了事物诸 要素在同一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导致 结构的差别,并进而影响到事物的机制与功能 等,这已经成为哲学常识。在《孙子》中,讲到 “智”的地方共7处,并使用了“智者”、“智将”、 “智名”和“上智”等词汇。除上举《孙子 ·计 篇》的例子外,其他则如“夫钝兵挫锐,屈力殚 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 矣。”①“故智将务食于敌。”②“故善战者之胜 也,无智名,无勇功。”⑨“故形兵之极,至于无 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④“是故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⑤“故惟明君贤将 ,能 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 恃而动也。”⑥对《孙子》所强调的“智”,历代多 有评说。杜牧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 者流,用智为先。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 ⋯ ⋯ 夫战,智为始⋯⋯不智,则不能知民之极, 无以诠度天下之众寡。”⑦梅尧臣日:“智能发 谋。”⑧王皙日:“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 权变也。”⑨张预日:“用师之本,在知敌情,故日 用兵之要也。未知敌情,则军不可举,故日三军 所恃而动也。”⑩ 《孙子》讲到“察”的地方共 8处,并且有 5 处均一字不变地使用了“不可不察也”。除“兵 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 察也”外,还有“故将有五危⋯⋯覆军杀将,必 以五危,不可不察也”。⑩ “凡此六者,地之道 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⑩“凡此六者,败之 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⑩还指出:“九地 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这 样,不仅在总体上提出了“察兵”的观点,而且 还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强调察“五危”,察“地之 · 66· 道”,察“败之道”,察“九地之变”,察“屈伸之 利”,察“人情之理”等。另外,还提出了“谨察” 的观点:“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 谨察之。”⑩ 与“智”和“察”相近似,《孙子》有5处讲到 “索”。“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 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故校之 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 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 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⑩“军旁有险阻、潢 井、葭苇、山林,翦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 所处也。”⑩“凡军之所欲击 ,城之所欲攻,人之 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 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 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问可得而用 也。”@关于“索其情”,曹操说:“索其情者,胜 负之情。”⑩杜牧说:“谓上五事,将欲闻知,校量 计算彼我之优劣,然后搜索其情状,乃能必胜, 不尔则败。”又说:“凡欲攻战,先须知敌所用之 人贤愚巧拙 ,则量材以应之。”④梅尧臣日:“能 《孙子 ·作战篇》。 《孙子 ·作战篇》。 《孙子 ·形篇》。 《孙子 ·虚实篇》。 《孙子 ·九变篇》。 《孙子 ·用间篇》。 《十一家注孙子》,卷上,11页。 《十一家注孙子》,卷上,11页。 《十一家注孙子》,卷上,11页。 《十一家注孙子》,卷下,350页。 《孙子 ·九变篇》。 《孙子 ·地形篇》。 《孙子 ·地形篇》。 《孙子 ·九地篇》。 《孙子 ·行军篇》。 《孙子 ·计篇》。 《孙子 ·行军篇》。 《孙子 ·用间篇》。 《十一家注孙子》,卷上,13页。 《十一家注孙子》,卷下,343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⑧ ⑩ ⑩ @ @ ⑩ ⑩ ⑩ ⑩ ① 兰书臣:“知”——《孙-y)旨要及其蕴涵 医珏蕊 索其情,则知胜负。”①“索”,在较大程度上带 有侦察获知的意思,亦可看做是一种技术和战 术动作。《孙子》在讲到“索”时,不仅同强调 “谨察”一样,提出了“谨索”的观点,而且还把 “索”和“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用了“索 知”一词。这样,“索”和“察”等也一起构成了 “知”的手段,为实现“知”这一目的而发挥其作 用。 综上所述,《孙子》不仅以“知”为旨要,而 且还展示了这一旨要的丰厚蕴涵。“知”是《孙 子》一书的大脑,是其神经中枢,而包括以上所 列五个方面以及“智”、“察”、“索”等在内的各 项则是其脉络,是其血液。孙中山先生曾经一 语破的地指出:“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 前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是解释当 时的战理。由于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 军事哲学。”②因此,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 《孙子》不仅以“知”为旨要,而且还建构了体现 这一旨要的思想体系,堪称体大思精。正是从 这个意义上讲,《孙子》奠定了中国军事哲学的 基础,不愧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史上的高 峰。 三、《孙子》旨要及 其蕴涵 研 究之现 实及 深远 意义 首先,研究《孙子》一书“知”的旨要,了解 其丰厚蕴涵,将有利于国防和军事人才培养,是 适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人才问题是关 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党 中央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推 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做 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 人才强国战略。重点培养一批包括国防和军事 在内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 求的高层次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 迫切任务。在人才培养这一战略问题上,毛泽 东曾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联系前面举过 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毛泽东之所以撰 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既是为总 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也是为当时的 中国工农红军培养人才。该文作为在红军大学 讲演的讲稿,曾直接用于教学,对人才培养发挥 了重要作用。在该文中,毛泽东还以“重要的 问题在善于学习”为题,集中论述了“为什么要 组织红军?因为要使用它去战胜敌人。为什么 要学习战争规律?因为要使用这些规律于战 争”⑧。同时指出:“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 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 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 剧来。”又说:“我们红军的指导者,在既定的客 观物质基础即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之 上,就必须发挥我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 那些民族的和阶级的敌人,改变这个不好的世 界。”④这里,讲到了“军事家”,讲到了“红军的 指导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才,而且是高层 次人才。人才培养和学习是分不开的。人才资 源作为第一资源,需要开发,学习即是一种开 发,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 个意义上讲,学习也是战略问题。为了说明战 争是有规律的,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略问题是 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可以通过学习去掌 握它,毛泽东强调“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并在这一节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 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是包 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 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 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 这句话。”⑤同时,在“战略退却”一节中,为了说 明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 前,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 计划的战略步骤,毛泽东除专门引用并分析中 国历史上的齐鲁长勺之战外,还列举了楚汉成 ① 《十一家注孙子》,卷上,15页。 ② 《孙中山选集》,704页,北京,人 民 出版社 , 1956。 ③ 《毛泽东选集》,第】卷,】78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182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1卷,182页。 · 67· 中一军■科学 2003年第4期 第16卷第4期 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 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有名的 大战即合此原则的实例。在《矛盾论》中,毛泽 东再次引用《孙子》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的话,其时代背景和写作 目的与《中国革命战 争的战略问题》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同的是, 把问题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即认识论的高度,哲 学的高度。这告诉我们,在今天的人才培养中, 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和现实问题,学历史,用哲 学,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论持久战》一文, 也是为了培养大批的军政干部,以满足抗战对 人才的需要而写的。当时,仅“抗大”(包括 12 个分校)就先后培养出 10余万名干部,其中有 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人才,在夺取抗 日 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中坚和骨干作用。文章同 样引用了《孙子》关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 话,强调只有知彼知己,全面了解主客观情况, 才能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总之,我们不仅要 看到毛泽东对《孙子》的引用,更要分析是在什 么样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引用的。 今日之世界,已是信息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 “知”就是信息。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 设是以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的,面临着 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新东西很多,但历史和哲学这两门知识,却是非 下功夫学习不行的。特别是担任军队领导职务 的高级干部,更应将这两门知识作为必修课。 学习要抓住根本和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 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的捉住了主要矛 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了,才能防止和克服 “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 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 的方法”①的现象。 其次,研究《孙子》一书“知”的旨要,了解 其丰厚蕴涵,将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军事科研和 军事教学工作,将科研和教学的改革不断引向 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国防 和军事人才的伟大实践,强烈呼唤军事科研和 军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加大革新力度。 军事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极强的工作。在世 · 6g· 界处于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历史条件下,虽然人 们努力对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 战争进行跟踪研究,但基本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仍只能是从已经发生的战争实践中去总结经验 教训,以预测未来的发展。军事科研本身应具 备的超前性与实际工作中的滞后性 ,构成了一 对矛盾。“知”,对于从事军事科研的人来说 , 尤为重要。无论何种研究课题,都要求研究者 必须尽可能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 做出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结论。这里的“知彼 知己”,虽已是一种引申意义,但仍然是做好工 作的不二法门。事实也证明,能否掌握大量的、 真实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直接影响 到研究工作 的质量和效果。20世纪 50年代 初,当美国对朝鲜半岛实行武装干涉时,中国军 事观察家就做出了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的预 测。战争的发展,证实了这一预测的敏锐性、及 时性和准确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者对美 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的真知和深知。对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生的海湾战争以及近期 发生的伊拉克战争的研究,由于对作战双方的 实际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所知不多,所知不 深,且为一些表面现象所困惑,因此,一些军事 专家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判断,与实际情况相去 甚远。它说明军事科研是多么不容“凿空”,相 反,倒是十分需要求实。离开了对实际情况的 了解和掌握 ,是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判断的。 军事科学研究又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因为 战争作为军事科研的对象是“国之大事”,是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 糊。“知”——《孙子》旨要,对于我们改进军事 科研工作,应该说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军 事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高 等军事院校,更担负着培养军队指挥员的重要 任务,因此,从课程、教材、教法,到教学评估等, 如何做到“知彼知己”非常重要。有的还承担 着国家部委司局长以上干部学习国防知识、研 究国防问题的任务,通过培训,使他们真正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322页。 兰书臣:“知”——《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垦珏嫡 了解和掌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情况,做 到真知、深知,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要关注的 重点之一。正像下围棋一样,无论“吃子”,还 是“做眼”,都带有全局性即战略性。《孙子》研 究和《孙子》教学,也是军事科研和军事教学的 内容之一,了解和掌握《孙子》旨要及其蕴涵, 对于从事《孙子》研究和《孙子》教学工作的人 员来说,亦将不无帮助。 再次,研究《孙子》一书“知”的旨要,了解 其丰厚蕴涵,还将有利于做好其他各项工作,全 面加强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和 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必须对 中国的国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而抓住本世 纪头 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 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 势下,必须使国防建设的规模、速度和重点建立 在科学分析与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努力开创国 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中国特色小康社会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为了加 快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提高我军在现代技术 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新军事 变革的发展态势。只有对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 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包括国防和 军事在内的各个领域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做到 真知、深知,才能更好地把握趋势,采取措施,积 极应对。为了卓有成效地做好军队的教育训 练、思想政治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必须切 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以便更好 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取得工作指导的主 动权与发言权,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孙子》虽是一部军事著作,但由于其包含有朴 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也受到军事以外 其他领域的高度评价与重视。人们对《孙子》 一 些原理的应用,早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广泛 引入政治、医学和商业等领域。从这一点讲, 《孙子》“知”的旨要,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 展,亦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 影响。 17世纪中期,明人茅元仪曾在其所撰《武 备志 ·兵诀评》中指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 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 遗《孙子》。”这对《孙子》一书在历史上继往开 来、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说是颇为中肯 的评断。今天,加强对《孙子》包括“知”的旨要 及其蕴涵的研究,努力揭示其精神实质,真正做 到不“遗”《孙子》,既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兵 学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汲取“历史的智慧”, 以为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所用的需 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子》研究的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在向我们招手呢! 主要参考文献: 1 曹操等.十一家注孙子.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78 2 郭化若.孙子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77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 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北京: 中华书局,1977 4 王显臣,许保林.中国古代兵书杂谈.北 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 5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译.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6 吴如嵩著.孙子兵法新论.北京:解放军 出版 社 .1989 7 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 出版 社 .1991 8 于汝波主编.孙子学文献提要.北京:军 事科学出版社,1994 9 黄朴民等主编.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 值.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10 徐勇主编.先秦兵书通解.天津:天津 人 民 出版社 ,2002 收稿 日期:2003—06—03 责任编辑:夏征难 · 69·
/
本文档为【“知”——《孙子》旨要及其蕴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