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张仲景五十味药1

张仲景五十味药1

2011-05-01 36页 pdf 313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5544

暂无简介

举报
张仲景五十味药1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1.桂枝 心下悸,主要指心脏的动悸感,但不仅指心悸,而且包括胃脘部、脐腹部的跳 动。 大剂量桂枝主要用于治疗气上冲。 桂枝主治气上冲而脉浮缓。1.上冲感。胸膺、腹部有气窒感、胀痛感、甚至气 喘,咳逆倚息不得卧;2 搏动感。自觉心胸动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 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跳动感,即所谓脐筑。心律可见异常。脉浮缓虚, 指脉形较大,但缺乏底力,可伴见自汗、恶风,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 , 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燥。 桂枝体质(林黛玉):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坚紧,...
张仲景五十味药1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1.桂枝 心下悸,主要指心脏的动悸感,但不仅指心悸,而且包括胃脘部、脐腹部的跳 动。 大剂量桂枝主要用于治疗气上冲。 桂枝主治气上冲而脉浮缓。1.上冲感。胸膺、腹部有气窒感、胀痛感、甚至气 喘,咳逆倚息不得卧;2 搏动感。自觉心胸动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 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跳动感,即所谓脐筑。心律可见异常。脉浮缓虚, 指脉形较大,但缺乏底力,可伴见自汗、恶风,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 , 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燥。 桂枝体质(林黛玉):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肌较 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如同纸糊灯笼,笔者 称为“桂枝腹”。其人脉浮易得,脉形较大,脉率不数,或有结代。舌质淡红或 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笔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 老者,或舌苔厚腻焦黄者,或舌质红绛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用。其人常常易 于惊狂、失眠、多梦、烦躁不安,易于出汗、自觉发热而又恶风,以寒冷敏感, 对疼痛敏感,常表现为关节痛、头痛、腹痛或少腹拘急,并易有脱发、昏眩、失 血、咳喘等。 桂枝甘草茯苓(或加大枣,或加五味子,或加白术,或加生姜,或加泽泻白术 生姜)主治脐下悸,心下悸,气从小腹上冲胸,气逆,呕吐,目眩等。 桂枝甘草麻黄(或加杏仁、杏仁白术、或加杏仁石膏,或加葛根,或加葛根生 姜大枣半夏,或加当归人生石膏干姜杏仁川穹,或加芍药杏仁,或加石膏芍药)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身痛。 桂枝甘草附子(或加芍药生姜,或加麻黄细辛,或加芍药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 , 或加白术,或加芍药生姜大枣) 主治身体疼痛、关节曲伸不利、恶风汗出者。 桂枝甘草芍药(或加生姜大枣当归,或加生姜大枣大黄,或加生姜大枣葛根麻 黄) 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赢瘦而悸者。 桂枝甘草柴胡(或加半夏芍药黄芩人参大枣,或加半夏干姜牡蛎恬萎根黄芩, 或加芍药枳实) 主治发热或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关节痛、四肢冷而悸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或加芍药生姜大枣) 主治惊狂、烦躁、失精、梦交、脉 芤动等。 桂枝黄芪芍药(或加甘草生姜大枣)主治身体不仁疼痛、汗出、浮肿、小便不 利、脉浮者。 桂枝甘草人参阿胶(或加麦门冬升地黄麻仁大枣, 或加麦门科生姜吴茱萸当 归芎 芍药牡丹皮半夏,或加干姜白术) 主治心悸、汗出而闷、脉结代、少腹痛 、 妇人崩漏不孕、烦热、唇口干燥。 常用配方 1桂枝 10 克 芍药 10 克 甘草 10 克 生姜 10 克 大枣 10 枚 主治 气上冲而发热、头痛、自汗、恶风、鼻鸣、身痛、腹痛诸证。 参考病症 出汗异常、虚人感冒、心血管系统疾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 骨伤科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2桂枝10克 芍药12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大枣12枚 附子10克 主治 恶 寒,汗多,心悸动,四肢拘急疼痛者。 参考病症 感冒,过敏性鼻炎,神经痛,关节炎等。 3 桂枝 10 克 芍药 15 克 甘草 3克 生姜 3片 大枣 6枚 大黄 6-10 克 主治 上冲而腹痛,便秘,苔厚者。 参考病症 便秘,皮肤病,消化道疾病等。 4桂枝 10 克 芍药 12 克 甘草 3克 生姜 3片 大枣 10 枚 葛根 20 克 主治 气上冲而项背强痛者。 参考病症 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 5桂枝 6克 芍药 10 克 甘草 3克 柴胡 10 克 黄芩 6 克 半夏 10 克 生姜 3 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气上冲而胸肋苦满,寒热往来,自汗恶风者。 参考病症 神经系统疾病,胆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6桂枝10克 芍药12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大枣12片 龙骨15克 牡蛎20 克 主治 气上冲而失精,自汗盗汗,虚喘,脉芤动者。 参考病症 神经衰弱,佝偻病,贫血等 7桂枝 10克 芍药 10克 甘草 5克 生姜 3片 大枣 5枚 杏仁 12克 厚朴 10 克 主治 恶风寒,自汗出而咳喘,胸满者。 参考病症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8 桂枝 10 克 芍药 12 克 甘草 3克 生姜 3片 大枣 10 枚 黄芪 20-30 克 主治 气上冲而自法,浮肿者。 参考病症 身痛恶风,自汗黄汗,浮肿者等。 9桂枝10克 芍药12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大枣12枚 人参10克或党参15 克 主治 大汗出后或体质瘦弱,身体痛,脉沉迟者。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10 桂枝 10 克 茯苓 12 克 大枣 12 克 甘草 6克 主治 心下动悸,气上冲胸,眩晕,不得眠。 参考病症 神经症,心脏病等。 11 桂枝 10 克 茯苓 15 克 五味子 10 克 甘草 5克 主治 气上冲而咳喘,眩晕,自汗出者。 参考病症 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神经衰弱,心脏病等。 12 桂枝 10 克 附子 10 克 细辛 6克 甘草 3克 主治 恶风而关节痛,腰腿痛,头痛者。 参考病症 神经痛,关节痛,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13 桂枝 10 克 赤芍药 12 克 丹皮 10 克 桃仁 15 克 茯苓 12 克 主治 少腹部疼痛,或有包块,头痛昏晕,失眠,烦躁,动悸,肌肤甲错者。 参考病症 月经不调,痛经,子宫炎,附件炎,子宫肌瘤,不孕症,习惯性 流产等妇科疾病。前列腺肥大,阑尾炎,周围血管疾病等。 2.芍药 大剂量芍药主要用于治疗腹痛。 芍药主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胃痉挛、肠痉挛、腓肠 肌痉挛、面肌痉挛、膈肌痉挛、脏器平滑肌痉挛等均属这种疼痛,患者常诉说下 肢肌肉疼痛,步履困难,或下肢深部肌肉的酸胀不适。笔者称之为“芍药足”。 芍药证多见于体型偏瘦,肌肉坚紧,舌质不淡胖者。若肌肉松柔、一身黄肿、舌 胖而有齿痕者,就应慎用芍药。 芍药枳实(或加柴胡甘草,或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大黄,或加厚朴大黄麻 子仁杏仁) 主治腹痛,大便硬。 芍药黄芩 主治下利伴心中烦、脉数者。 芍药甘草桂枝(或加生姜大枣当归,或加生姜大枣大黄) 主治自汗出、气上冲、 腹痛、赢瘦而悸者 芍药甘草附子(或加附子,或加附子干姜)主治脚挛疾,腹痛,恶寒,脉微欲 绝者。 芍药桂枝黄芪(或加生姜大枣) 主治身体不仁疼痛、汗出,浮肿,小便不利 , 脉浮者。 芍药当归川穹(或加阿胶甘草艾叶地黄,或加茯苓白术泽泻,或加白术黄芪, 或加甘草桂枝人参阿胶麦门冬生姜茱萸牡丹皮半夏) 主腿痛、月经不调。 芍药附子白术茯苓(或加生姜,或加人参)主治关节痛,腿痛,恶寒,眩悸, 自利,脉沉者。 3.甘草 甘草与大枣、生姜、人参同用,所治的呃逆、暴吐,当属大病之后或吐利之后 , 呃逆干呕频频而食欲不振、口干无津者。 大剂量甘草与各主治药物合用,用于治疗下利不止,吐涎沫不止,小便数 , 自汗出等体液丢失以后出现的种种症状,如配桂枝、黄芩治心下痞;配芍药治脚 挛急;配干姜治吐逆烦躁;配桂枝、人参治心下痞硬;配桂枝、地黄、阿胶等治 脉结代,心动悸。 药证发挥 1单味甘草主治咽痛。指咽喉的疼痛,多伴有干燥感、热灼感,局部多充血、 红肿。其人必定体质瘦削,身热易汗、舌质红者。体型黄肿者,虽有咽痛、咳吐 浊痰的主诉,也不可轻易使用甘草。 2复方主治气液不足诸证。故《伤寒论》中甘草常与石膏(100%——括号内为 石膏剂中甘草的出现率,下同类推)、龙骨(100%)、桂枝(95%)、大枣(90%)、 生姜(87.1%)、芍药(81.8%)、柴胡(85.7%)、人参(77.2%)、干姜(70.8%)、 茯苓(66.6%)、附子(65.2%)等同用以主治各咱复杂的病证,而与攻下通便、 清热泻火的大黄(14%)、枳实(14.%)、山栀(25%)、芒硝(33.3%等则较少配伍 使用。可见甘草多用于气液不足之证。 3主治杂病的躁、急、痛、逆诸证。此躁,为情绪不安定,变化无常、烦躁、 多动,如甘麦大枣汤证的脏躁。此急,为急迫、挛急、拘急之证,此痛,为一种 挛急性、绞窄样、紧缩怀的疼痛,多见于形瘦肤枯、舌淡脉细者。如体胖浮肿、 舌胎厚腻者,甘草应慎用,不可过量,否则易于出现胸满、浮肿加重、头晕等。 4配伍麻黄、石膏、龙骨等。石膏剂、龙骨剂则百分百地与甘草同用,是否两 者配有利矿物药中有效成份的吸收作用? 常用配方 1甘草 5g 桔梗 6g 主治咽痛,咳吐浊痰,或胸痛者。 参考病症状 咽喉炎、支气管炎等 2甘草 6g 桂枝 10g 主治 心下悸,欲得按,气上冲者等 参考病症 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 3甘草 3-6g 芍药 芍药 15-30g 主治理脚挛急,腹中急痛者。 参考病症 各种肌肉痉挛性疾病、周围血管病、神经痛、痛经、阳痿、不宁腿 综合征等。 4甘草 3g 干姜 6-10g 主治吐涎而不渴,苔滑者。 参考病症 中阳补足之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5甘草 3g 麻黄 6g 主治浮肿而恶寒无汗者。 参考病症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肾炎,关节病等。 6甘草 10g 黑豆或绿豆 50g 主治 服麻黄、半夏、乌头、附子诸药后出现烦 乱、悸动、舌麻者。 参考病症 药物中毒等 7甘草 3-10g 小麦 30g 大枣 10-20 枚 主治 神情恍惚,无故哭笑,消瘦,舌淡,脉细者。 参考病症 癔病、精神病、神经衰弱等 8灸甘草 6-12g 人参 10g 或党参 15g 麦冬 12g 地黄 20-30g 阿胶 10g 桂枝 10g 生姜 3片麻仁 12g 大枣 15 枚 主治过汗、失血或慢性消耗性病症所致的 脉结代,心动悸等。 参考病症各种心血管疾病、心肌病等。 4大枣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凡动悸者,脏躁者,多形体瘦弱,舌淡脉细。 5麻黄 麻黄能发汗,若配合桂枝,则发汗的功效果更为明显。而“脉微细”之人则 配附子,其发汗力量稍弱。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所谓里水。形肿是仲景使用麻黄 的重要指标。无汗而肿,不仅仅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且还包括了体质因素 在内。“湿家”多麻黄证,使用麻黄剂的机会也是比较多的,“麻黄体质”即容易 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具浮肿倾向。恶寒 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 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 而有力。麻黄体质平素恶寒多汗者,虽有咳喘、身痛、黄疸等,也不可轻易合用 麻黄剂。否则会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等副作用。 麻黄桂枝甘草 (或加杏仁,或加杏仁白术,或加杏仁生姜大枣石膏,或加 葛根生姜大枣半夏,或加芍药杏仁生姜大枣,或加石膏芍药生姜大枣)主治发热 恶寒,无汗,身痛。 麻黄附子甘草 主治恶寒无汗,或自汗恶风,关节疼痛,浮肿,脉沉者。 麻黄杏仁甘草(或加苡仁,或加生姜大枣连翘赤小豆)主治咳喘胸满,并可 用于湿家身痛和发黄。 麻黄石膏甘草(或加生姜大枣,或加桂枝杏仁生姜大枣,或加杏仁麻黄芍药 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主治汗出烦躁而喘,或汗出而一身尽肿,或发热无汗 而烦躁者。 麻黄干姜细细辛五味子半夏(或加射干紫苑款冬花大枣,或加石膏厚朴杏仁 小麦,或加半夏芍药桂枝甘草)主治咳喘而恶寒不渴者。 麻黄附子细辛(或加桂枝生姜大枣) 麻黄黄芪甘草 主治 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常用配方 1麻黄 6克 杏仁 10 克 甘草 3克 主治 鼻塞,恶寒头痛,无汗而喘满者。 参考病症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麻黄 6克 附子 10 克 细辛 5克 主治 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脉沉者。 3麻黄 6克 附子 10 克甘草 3克 主治 恶寒无汗,微发热,精神萎靡,脉沉者、。 参考病症 感冒、心血管病、关节痛、浮肿等。 4麻黄 6克 杏仁 10 克 甘草 3克 桂枝 6克 主治 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者。 参考病症 流行性感冒、关节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5麻黄 6克 杏仁 10 克 甘草 3克 石膏 15 克 主治 喘而微汗出,脉浮数者。 参考病症 肺、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 6麻黄 5克 杏仁 12 克甘草 3克 薏苡 20 克 主治 身痛,无汗,浮肿者。 参考病症 感冒、关节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皮肤病等。 7麻黄 5克 甘草 3克 干姜 10 克 细辛 6克 五味子 10 克 桂枝 10 克 半夏 10 克 芍药 10 克 主治 咳喘而浮肿,且痰涎量多而清稀者。 参考病症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花粉症等。 8麻黄5克连翘12 克 杏仁12克 赤小豆 30克 桑白皮 10克 甘草 3克 生姜3 片 主治 身黄,浮肿,小便不利 参考病症 皮肤病,肾炎,黄汗,风湿热等。 9麻黄 6克,黄芪30 克 白术 15 克 防己 12 克 甘草 3克 生姜 3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汗出面肿兼喘者。、 参考病症 过敏性鼻炎,肾炎,皮肤病,浮肿等。 10 麻黄 6克 乌头 10 克 黄芪 20 克 芍药 15 克 甘草 3克 主治 骨节肿痛甚剧,四肢厥冷而脉沉者。 参考病症 关节炎,神经痛,寒疝腹痛等。 6附子 “脉沉微”,点出干姜附子的关键指征。通脉四逆汤组成与四逆汤相同,仅 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同用的主治皆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出汗后, 患者出现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四肢厥冷、拘急疼 痛者。附子与麻黄同用,主治无汗发热而脉沉者。大剂量附子多用于痛症。附桂 同用,可治身体烦疼,合芍药,有能治汗出不止、四肢挛疾。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脉沉微,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 无,或脉沉不出,重按之骨方得,或脉突然变得浮大而空软无力,此为附子证的 特征,笔者称之为“附子脉”。此脉多见于大汗、大下之后体质虚弱者,或痛痹 而痛者。脉象沉微最为重要。附子证决无恶热、口渴诸证。患者多面色晦暗或有 轻度浮肿,目睛无神,言语无力,多思卧困重,即《伤寒论》所以“少阴病之为 病,脉微细,但欲寐”所描述的状态。无以上指征时,附子的使用要谨慎,不可 过量,并应配合甘草、干姜、生姜等久煎 1小时以上,以减轻附子的毒性。 附子甘草桂枝(或加芍药生姜大枣,或加生姜大枣麻黄细辛,或加白术, 或加芍药生姜大枣) 主治身体疼痛,关节曲伸不利,恶寒自汗。 附子白术甘草 主治头重眩身体疼而脉虚者。 附子白术茯苓芍药 主治头眩、心悸、恶寒、身体痛、自下利、腹痛、脉 沉者。 附子麻黄甘草 (或加黄芪芍药,或加石膏生姜大枣)主治恶寒无汗、或自 汗恶风,关节疼痛,浮肿,脉沉者。 大黄附子(或加强辛,或加黄连黄芩) 主治腹痛而恶寒自汗者。大黄附子 汤主治胁腹痛,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附子干姜(或加蜀椒,或加人参吴茱萸,或加猪胆汁) 主治下利、脉微、 胸背痛。 附子(乌头)细辛苦(或加茯苓半夏;或加麻黄;或加大黄)主治身体痛 或腹痛而恶寒、脉沉者。 附子薏苡仁(或加败酱草) 主治胸痛不止及肠痈腹痛。 常用配方 1附子 10 克 干姜 10 克 甘草 3克 主治伴有消化道症状的脉微欲绝,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者。 参考病症 休克、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关节炎。 2 附子 10 克 芍药 30 克 甘草 3克 主治 恶寒,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参考病症 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痛等。 3 附子 10 克 麻黄 6 克 细辛 5克 主治 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脉沉者。 参考病症 感冒、坐骨神经痛、关节痛、心血管病等。 4 附子 10 克 大黄 6 克 细辛 5克 主治 胁腹痛剧,便秘而恶寒,舌苔白厚者。 参考病症 神经痛,习惯性便秘,胆道疾病,泌尿道结石,咽喉炎,疝气,附睾 炎等。 5 麻黄 6克 附子 10 克 甘草 3克 主治 恶寒无汗,微发热,精神萎靡,脉沉者。 参考病症 感冒,心血管病,关节痛,浮肿等。 6 附子 10 克 桂枝 10 克 芍药 10 克 甘草 3克 生姜 3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恶寒,多汗,心悸动,四肢拘急疼痛者。 参考病症 感冒,关节痛,过敏性鼻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7 附子 10 克 白术 12 克 芍药 12 克 人参 10 克 茯苓 12 克 主治 背恶寒,身体痛,手中寒,骨节痛,脉沉者。 参考病症 关节炎,腰椎病,肾炎等。 7乌头 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症,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痛 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8干姜 甘草干姜主治“肺痿吐涎而不咳者,” 肺痿之病,从何得之?《金匮要略》 谓“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 亡津液,故得之”,干姜附子汤证的脉沉微为客观指征,尤为重要。 加味方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 升、干姜二两”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了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 以及“若下利者,去芍药,中干姜二两”理中汤条下有“寒者,加干姜,足前有 四两半”。有寒,必有不渴多涎。四逆散条下有“咳者,中五味子、干姜各五分” (318 条)。可见干姜用于咳,参考《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证,治肺痿,帮其 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入柴胡剂,则配五味子;入麻黄剂或附子剂,则配 五味子、细辛,如真武汤、小青龙汤。另外,下利而不渴者也常用干姜。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配半夏治呕吐,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细 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腰冷痛,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 血,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或口内冷涎沃出,必吐后快;后口内浊腻涎唾, 恶心呕吐。其舌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粘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 舌”。 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症状 , 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舌苔白腻等。附子能止身体 疼痛,而干姜则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 干姜黄连黄芩半夏(或加人参甘草大枣)主治心下痞满、下利而心烦者。 干姜黄连人参(或加黄芩;或加桂枝半夏甘草大枣)主治呕吐腹痛。 干姜附子甘草(或加人参茯苓) 主治吐下后脉沉细微、四肢厥冷者。 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或加桂枝) 主治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 干姜细辛五味子(或加麻黄、厚朴石膏杏仁半夏小麦;或加半夏麻黄芍药桂枝 甘草;或加茯苓甘草) 主治咳喘气逆。 干姜附子 主治下利脉微、胸背痛。 常用配方 1干姜 10 克 甘草 3克 主治 吐清水,或沤、咳、下利者。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 2干姜 10 克 半夏 12 克 主治 呕吐而多唾涎者。 3干姜 10 克 附子 10 克 主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 参考病症 休克,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病等。 4干姜 6克 栀子 10 克 主治 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 参考病症 胃炎,食道炎等 5干姜 10 克 细辛 6克 五味子 10 克 主治 咳喘,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 参考病症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 6干姜 10 克 白术 12 克 茯苓 12 克 甘草 3克 主治 腰腹冷痛,恶寒,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关节痛,腰椎病,妇人带下,胃肠炎等。 7干姜 10 克 黄芩 6克 黄连 5克 人参 10 克 或党参 12 克 主治 心下痞,烦躁,腹痛,下利,苔黄白者。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 9生姜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干姜主治人多涎而不渴同样适用于生姜,即恶心呕吐 而口内多涎不干渴者。适用于生姜者,其舌也必有滑苔,口多不渴。生姜所治者 也有主诉口渴者,但其渴不多饮,舌质不红而舌上有腻苔。 常用配方 生姜 3片半夏 12 克 主治 恶心、呕吐、吐涎沫而不渴者。 参考病症 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等。 生姜 3片 橘皮 10 克 主治 呃逆、嗳气、恶心者。 参考病症 妊娠呕吐,呃逆等。 生姜 5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恶寒、恶心、食欲不振而不渴者。 参考病症 感冒 ,消化道疾病等。 生姜 5片 白蜜 5匙 人参 10 克 主治 久呕不止,食欲不振者。 参考病症 妊娠呕吐、化疗呕吐、胃肠功能失调等。 10.细辛 凡治“咳”方,细辛配姜、五味子。治“寒”方,细辛配当归、桂枝、芍 药、甘草。所谓“寒”,是仲景对某些证候的概括,寒者必有“口不渴”同时, “寒”又与疼痛有关,或头痛身痛,或胸腹冷痛,或骨节疼痛。干姜、细辛、五 味子用于“咳”。吐为半夏主治,痛为细辛主治。 药证发挥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 一层稀滑粘液,笔者移用为“细辛舌”。或咳者,痰液清稀量多,或有清涕如水; 或厥冷者,刚四肢冷且痛,遇冷尤剧;或痛者,多为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 以及咽痛、齿痛、目痛等。但治疗咽痛、齿痛。目痛等五官疾病,后世多取外治 法,或含或塞或涂或点,其配伍药物多为乌头、白芷、露蜂房、荜拨等。 细辛主治与附子相似,均能用于痛证,但细辛证必水,如痰涕清稀,或舌 苔水滑,精神状态较好;附子证则必有寒,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 细辛更萎蘼。身热汗出口渴者,舌红少苔者,干咳无痰咽痛者,四肢厥冷而心胸 烦热者,细辛当慎用。 细辛干姜五味子茯苓(后加附子、芍药、白术) 者治咳逆上气。 细辛干姜五味子麻黄半夏(或加射干、紫苑、款冬;或加石膏、厚朴、杏 仁;或加芍药、桂枝、甘草) 主治咳喘而恶寒不渴者。 细辛桂枝当归芍药 主治恶寒不渴而四肢骨节冷痛。 细辛附子(或加麻黄;或加麻黄、桂枝) 主治身体痛或腹痛见恶寒、脉沉 者。 细辛黄芪(或加防己、白术、甘草;或加麻黄、独活、黄芩)主治中风手 足拘急疼痛,身重汗出者。 常用配方 细辛 6克 干姜 10 克 五味子 10 克 主治 恶寒不渴而咳喘,痰多清稀者。 参考病症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 细辛 6克 附子 10 克 麻黄 6克 主治 无汗,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者。 参考病症 感冒、坐骨神经痛、关节痛、心血管病等。 细辛 6克 川穹 10 克 麻黄 6克 附子 10 克 主治 头痛如劈,无汗恶寒,脉沉紧者。 参考病症 神经性头痛、脑病等。 11 吴茱萸 在仲景书中,用于“寒”病的方药在多有止痛作用,如治“寒气”的赤丸, 治“陈寒”的细辛,治“少腹痛”的温经汤等,则推测“内有久寒”为腹部经常 反复发作性的疼痛。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中厥冷、脉细者。白芍亦治腹痛,但 其腹痛呈痉挛性,为阵发性,并多伴有舌苔光;而吴茱萸所治腹痛,为持续性的 胀痛,甚至胀痛如锥刺,并多伴有干呕、厥冷而舌苔白厚。细辛亦治头痛,其人 也多恶寒,但其头痛多伴咳吐清涎,或鼻流清涕,偏于呼吸道;而吴茱萸所治头 痛,多伴有呕吐清涎、胸满腹痛,偏于消化道。其干呕、手足厥冷、脉细,极似 附子证。但附子脉必沉微,而吴茱萸证则不然,为细而弦。附子证有精神萎靡, 而吴茱萸证精神较饱满。 常用配方 1吴茱萸 6克 厚朴 10 克 主治 吐逆下利 ,心腹胀满,脚转筋,手中冷。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等。 2吴茱萸 3克 黄连 5克 主治 脘痛嘈杂,呕吐吞酸,口苦舌红,脉弦数者。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等。 3吴茱萸 6克 茯苓 15 克 主治 头痛背痛,呕吐酸水。 参考病症 神经性头痛,消化道疾病等。 4吴茱萸 6克 干姜 6克 甘草 3克 主治 心腹痛,呕吐不止。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神经性呕吐,血管神经性头痛 等。 5吴茱萸 6克 人参 10 克 或党参 15 克 生姜 3片 大枣 12 枚 主治 腹痛,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而手足厥逆者。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神经性呕吐等。 6吴茱萸 6克 补骨脂 10 克 肉豆蔻 6克 五味子 10 克 主治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腹痛肢冷等。 参考病症 慢性肠炎等。1 12 柴胡 《伤寒论》中“往来寒热”见于 6处,分别为小柴胡汤三,柴胡桂枝干姜汤 一、大柴胡汤一。《伤寒论》中发热恶寒并见者,属太阳病,为麻黄桂枝方证; 不恶寒反恶热,身体汗自出者,属阳明病;为石膏大黄方证;独寒已而热,热已 而寒的往来寒热,属少阳病,为柴胡方证。由此可见小剂量柴胡主要用于胸胁苦 满。四逆,即四肢发冷,特别是手冷,患者自觉明显冷感,而他人扪之则或明显 或并不明显,患者心胸则觉烦热不安。四肢冷与附子、干姜证的四肢厥冷不同, 附子干姜证有脉搏沉微,而四逆散证临床多见脉弦浮大或沉紧,且有胸胁苦满等 证,临床可以鉴别。小柴胡汤药虽 7味,但从条下加减法可见,方中黄芩,人参 , 半夏,生姜,大枣均可去,唯柴胡、甘草不可去,帮也可将小柴胡汤作为最简方 看,因半夏主治呕吐,黄芩主治烦热,则小柴胡汤症的“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应视为柴胡甘草的主治。 药证发挥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凡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而兼呕者,或兼四 肢逆冷者,或兼默默不欲饮食者,均为柴胡主治范围。柴胡证其特征如下:外观 体形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 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脉象多弦细。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 敏感,或时有寒热感,情绪的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胸胁部时有气塞 满闷感,或有触痛,四会常冷。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 , 烦躁,腹痛腰酸,经血暗或有血块。另外,在身体的侧面,如胸胁部,肩颈部, 头额部,腰胯部,少腹部,腹股沟等出现的胀痛、酸痛、牵掣感、感觉异常、肿 块、结核等,常常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同时出现,称为“柴胡带”。 在柴胡的用量上,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用量宜大,可用至 20 克,而仅 胸胁苦满者,则取 10 克即可。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 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柴胡芍药枳实 主治往来寒热,四肢冷,上腹部满痛,或腹中痛,或里急 后重。 柴胡黄芩甘草栝蒌根 主治往来寒热而口干渴者。 柴胡桂枝甘草 主治发热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关节疼痛,四肢冷而悸 者。 常用配方 柴胡 12 克 甘草 3克 主治 往来寒热 参考病症 感冒、疟疾、肝病、胆囊炎、结核病等。 柴胡 10 克 甘草 3克 芍药 12 克 枳实 10 克 主治 四肢冷而往来寒热,或腹痛,或胸胁苦满,或便秘,或里急后重者。 参考病症 各种消化道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胸肋骨疾病,泌尿道结石,精 神神经疾病等。 柴胡 10-20 克 黄芩 10 克 半夏 10 克 甘草 3克 人参 6克或党参 12 克 生 姜 3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参考病症 感染性发热性疾病,胆道感染,肝炎,胃炎,神经精神疾病,泌 尿系统疾病,妇科病等。 柴胡 6克 桂枝6克 芍药 10 克 黄芩6克 半夏 6克 甘草3克 人参 6克或 党参 12 克 生姜 3片 大枣 6枚 主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自汗恶风,气上冲者。 参考病症 精神神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柴胡 10克 桂枝10 克 干姜6克 甘草 3克 黄芩6克 瓜蒌根15克 牡蛎 20 克 主治 往来寒热,自汗,气上冲,下利,舌苔白厚者。 参考病症 精神神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柴胡10 克 大黄6-10 克 枳实10克 黄芩 6克 半夏 10克 芍药 12克 生姜3 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往来寒热,呕不止,按之心下满痛者。 参考病症 胆道疾病,胰腺炎,精神神经疾病,高血压,习惯性便秘等。 柴胡 6-12 克 当归 10 克 芍药 12 克 白术 10 克 茯苓 12 克 甘草 3 克 薄荷 3 克 生姜 3片 主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腹痛,大便或秘或溏,五心烦热,浮肿,小便不利, 眩悸,妇人月经不调。 参考病症 精神神经疾病,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眼病,皮肤病等。 柴胡10克 黄芩6克 半夏10克 人参10克党参15克 大黄10克 龙骨15克 牡 蛎 20 克 桂枝 6克 茯苓 10 克 甘草 3克 大枣 10 枚 生姜 3片 主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气上冲,心腹悸动,易惊者。 参考病症 精神神经疾病等。 13半夏 大剂量半夏用于治疗呕吐以及咽喉症状。半夏配姜,用于治疗呕吐而不渴或 吐涎沫者。 加味方 厚朴七物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五合”。竹叶条汤条下有”呕者, 加半夏半升“。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 枚”。3方均因呕吐加半夏。 去半夏方面军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因渴,而去半夏,则 适用半夏的患者必无口干舌燥这一点就能明确了。 药证发挥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咳喘、声嘶 、心下悸。凡适用半夏威夷者, 其面色多黄暗,缺少光泽,或虽然有光泽而多面垢腻或面虚浮,其人易于恶心, 感觉过敏,尤其是咽喉部常有异物感,胸部的重压感、心悸等,患者口内常有涎 沫,口内粘腻,咽中多粘痰。因不渴、多涎沫,则舌苔必腻。 半夏与甘草均治咽痛,甘草所治的咽痛以红肿干痛为主,而半夏所治的咽痛 , 咽喉常有异物感或粘痰、多恶心。半夏与干姜均治不渴而呕吐,舌苔多腻,但两 者主治有上下之别,半夏主治以咽喉部的异物感,胸部的重压感为主,而干姜主 治以腹胀满、泄泻为主。 仲景配方 半夏生姜或干姜 主治呕吐而不渴 半夏茯苓 主治呕恶而眩悸者。 半夏栝蒌实(或加黄连;或加薤白白酒)主治胸闷胸痛。 半夏附子(乌头) 主治腹大痛而呕吐者。 半夏人参 主治呕吐或噫气不止。 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 主治咳逆呕恶、、咽喉疼痛干燥而虚赢少气者。 半夏厚朴生姜(或加甘草人参;或加茯苓干苏叶)主治腹满而或咳、或呕或咽喉 异物感。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或加桂枝人参大枣;或加芍药大枣)主治心下痞满、下利而 心烦者。 半夏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或加五味子紫苑款冬药射干;或加五味子甘草桂枝芍 药;或加甘草桂枝芍药品石膏;或加厚朴石膏杏仁小麦)主治咳喘而恶寒不渴。 半夏柴胡黄芩人参生姜大枣 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半夏茯苓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 主治咳逆上气、眩冒而呕者。 常用配方 半夏 10 克 生姜 3片 主治 呕吐而不渴,或吐涎沫者。 参考病症 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消化系统疾病等。 半夏 10 克 麻黄 6克 主治 咳喘而浮肿,心下悸者。 参考病症 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半夏 10-18 克 人参 10 克 或党参 20 克 白蜜适量 主治 呕吐而心下痞硬,大便干结者。 参考病症 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半夏 12 克 生姜 3片 茯苓 12 克 主治 呕吐,心下悸,目眩而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精神神经疾病,内耳眩晕,消化系统疾病等。 半夏 12 克 陈皮 6克 茯苓 12 克 甘草 3克 生姜 3片 主治 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咳嗽,胀满,头眩心悸者。 参考病症 神经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支气管炎等。 半夏 6-15 克 厚朴 6-10 克 茯苓 12-20 克 苏叶 6-10 克 主治 咽喉异物感,恶心呕吐,胸闷腹胀而台腻者。 参考病症 精神神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半夏 12 克 白术 12 克 天麻 10 克 茯苓 12 克 陈皮 5克 甘草 3克 主治 眩晕头痛,腹胀呕吐者。 参考病症 内耳眩晕,脑血管疾病等。 半夏10克 黄连3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10克 或党参15克 甘草3克 大 枣 10 枚 主治 呕吐,肠鸣而心下痞者。 参考病症 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疾病等。 半夏 20 克 茯苓 20 克 枳壳 6克 风化硝 6克 生姜 10 克 主治肩背酸痛。 参考病症 肩周炎,骨关节痛,神经痛等。 14黄芪 黄芪主治汗出,脉沉而肿者。水在皮肤中,帮四肢肿,为黄芪主治。汗出而 且体痛重,烦躁,是桂枝汤证。身体重而汗出,小便不利是黄芪主治。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黄芪证的汗出,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 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进餐时出汗甚多,以上半身为显著。有些患者并不以汗 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 易出汗。黄芪证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变化, 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犹 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 黄芪证的出现与体质因素的关系比较密切,“尊荣人”以就属于一种适用黄 芪的体质状态。“黄芪体质”外观特征为: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 乏光泽。肌肉松软,浮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舌苔润。平 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 成形,或先干后溏。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水,易于腹胀满。易于浮肿,特别 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腹部松软,肝脏沉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称之为 “黄芪腹。” 黄芪证在脉象上反映并无特异性。黄芪证与桂枝证都有汗出,但黄芪证是汗 出而肿,浓郁身因重,而桂枝证是汗出而不肿且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麻黄证 与黄芪证均有肿,区别在于有汗与无汗的不同。面白形瘦,肌肉坚紧,平时咽喉 易于红肿疼痛,大便秘结者,黄芪宜慎用,适用不当,可有腹胀气等副反应。 仲景配伍 黄芪桂枝芍药(或加生姜大枣) 主治身体不仁疼痛、黄汗出、浮肿、小便 不利。 黄芪防己(或加白术甘草,或加桂枝茯苓甘草) 主治四肢肿。 黄芪麻黄 (或加防己白术甘草;或加芍药甘草川乌;或加独活细辛黄芩) 主治身体重汗出而喘,或关节疼痛。 常用配方 黄芪 20 克 附子 10 克 主治 自汗不止,恶寒,脉沉弱。 参考病症 脑血管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关节痛,神经痛,虚人感冒等 。 黄芪 30 克 葛根 20 克 芍药 12 克 川穹 6克 主治 头晕项背强痛,自汗,下肢浮肿,舌体暗淡者。 参考病症 心脑血管疾病等。 黄芪 30 克 麻黄 3克 白术 12 克 甘草 3克 主治 浮肿,无汗或少汗,鼻塞或气喘者。 参考病症 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 黄芪 15-30 克 白术 12 克 防风 6-12 克 主治 恶风,头痛眩晕,身体疼痛,打嚏而汗出而肿者。 参考病症 呼吸道疾病,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黄芪 15-30 克 防己 12 克 白术 12 克 甘草 3克 主治 关节疼痛,下肢浮肿,口渴,汗出而黄肿者。 参考病症 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关节病,糖尿病,肾病,浮肿等。 黄芪 30 克 桂枝 10 克 芍药 20 克 生姜 3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者。 参考病症 神经炎,关节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黄芪15-30克 桂枝10克 芍药15克 甘草 3克 饴糖适量生姜3片 大枣12 枚 主治 慢性腹泻,或汗出而肿者。 参考病症 消化道溃疡,胃神经 官能症,外科疮疡等。 黄芪 15 克 柴胡6克 当归 10克 人参 6克或党参10 克 白术 10克 甘草 3 克 陈皮 5克 升麻 5克 主治 食欲不振,胸胁苦满,自汗,赢瘦而肿者。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五官疾病,发热性 疾病等。 黄芪 30 克 麻黄6克 细辛 5克 附子10 克 甘草 3克 生姜3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恶寒,身体困重,浮肿者。 参考病症 心血管疾病,关节病等。 黄芪 30-60 克 当归 6克 赤芍 12-30 克 ,,川穹 12 克 桃仁 12 克 红花 6 克 地龙 10 克 主治 四肢麻木,活动不利,下肢浮肿,自汗,舌质紫暗,面色黄。 参考病症 跟风半身不遂,心脑血管病等。 15白术 泽泻汤加茯苓、猪苓、桂枝名五苓散,白术附子用于治眩。配麻黄、桂枝、 芍药主治脚肿、关节疼痛。大量白术配附子主治关节疼痛。 加减方 中汤条下白术加减最多,有“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 用术;······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可见仲景用白术,必有渴,下多者 多渴,故还用术;脐上筑者、吐多者、腹满者,要慎用术。 药证发挥 白术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 或便秘。心下部常常痞满不适,喝水后更难受,胃内发胀,有水声。舌面常有薄 白苔,舌质也不红,舌体较大而且胖,常常舌边有齿痕。患者的面色多为黄肿貌 , 特别是早晨尤为明显,下肢常浮肿。患者肌肉松软,常诉说身体困重,懒于活动 , 动则易出汗,并好发眩晕、身体疼痛、大便或溏或密等证。便溏而不粘臭,便秘 多先干后溏。其人肌肉坚紧,伴有恶心多吐、上腹部发胀、嗳气频烦、大便秘结 、 舌红者,大可用白术。 白术黄芪的主治相似,均能利水,均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口渴、眩晕等 证,其区别在于,黄芪主治在表之水,帮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 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仲景配伍 白术泽泻 主治眩晕,身重,小便不利。 白术枳实(或加泽泻,或加人参茯苓橘皮生姜)主治心下坚、食不下,水停 心下。 白术茯苓(或加猪苓)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 白术茯苓桂枝(或加泽泻猪苓,或加泽泻、甘草、生姜)主治口渴、小便不 利、目眩、心下胀满者。 白术黄芪 主治汗出而肿。 白术附子 主治头重眩、骨疼痛不得屈伸,或大便下血者。 白术附子茯苓芍药(或加人参,或加生姜)主治头眩、心悸、恶寒、四肢疼 痛沉重,自下利,腹痛,脉沉者。】 白术麻黄甘草(或加杏仁桂枝,或加石膏生姜,或加桂枝芍药附子生姜知母 防风)主治浮肿而身体疼痛。 白术人参干姜甘草(或加桂枝)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 白术当归芍药川穹(或加黄芩芍药)主治妊娠期的腹痛、胎动。 白术茯苓干姜甘草 主治腹满身重,腰以下冷痛。 常用配方 白术 15 克 泽泻 15 克 主治 眩晕,身体困重,自汗,少气,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内耳眩晕症等。 白术 12 克 芍药 12 克 主治 泄泻而渴,腹痛者。 参考病症 胃炎,消化道溃疡,结肠炎,便秘等。 白术 12 克 枳实 10 克 主治 上腹部腹痛,身体困重,眩晕者。 参考病症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颈椎病等。 白术 12 克 附子 10 克 甘草 3克 生姜 3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关节肿痛者,亦治头重眩。 参考病症 关节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白术 12 克 麻黄 6克 桂枝 6克 杏仁 10 克甘草 3克 主治恶寒无汗,关节疼痛而黄肿者。 参考病症 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白术 12 克 麻黄 6克 石膏 12 克 甘草 3克生姜 3片 大枣 10 枚 主治 一身尽肿,恶风,关节痛,汗出而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急性肾炎,关节炎等。 白术 10克 茯苓10 克 人参6克或党参 10克 甘草3克 葛根15克 藿香 6 克 】 主治 泄泄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小儿泄泻,酒积等。 附:苍术对消除腹胀肿满、关节肿痛、舌苔厚腻者,效果较白术为佳。 16 茯苓 大剂量茯苓配白术主治小便不利。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 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水 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小柴胡汤条下有“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小青龙 汤下,有“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四逆散条下“小便 不利者,加茯苓五分”。理中丸条下有“悸者,加茯苓二两”。黄芪建中汤条下有 “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半”。可见有小便不利时,加茯苓。另外,真武汤条下 有“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亦证明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的主要指征。 药证发挥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出现旋转感、上下或左右晃动感、倾斜 感、地动感、如坐舟中感等,多伴有恶心呕吐。治眩悸之药颇多,茯苓所主者, 必眩悸而口渴且小便不利。其渴感并不严重,唯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多饮则觉得胸腹胀满而短气。小便次数不多且量少,同时大便多溏薄或如水样, 或虽便秘而先干后溏。患者常见浮肿,或面目虚浮貌。使用茯苓,可不问体型胖 瘦,但须察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笔者称之为“茯苓舌”, 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茯苓证与白术 证颇多相似之处,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白术证重在治渴,而茯苓证生在治悸 。 白术能健脾生津,茯苓刚能安神利水。 仲景配伍 茯苓白术(或加桂枝、甘草;或加泽泻、桂枝、甘草、生姜;或加猪苓、泽 泻、桂枝)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 茯苓白术干姜(生姜)(或加人参;或加枳实、橘皮)主治腹满多唾、身重、 心悸、腰以下冷痛。 茯苓猪苓泽泻(或加桂枝、白术)主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茯苓桂枝甘草(或加白术;或加五味子;或加防己、黄芪)主治心下悸、脐 下悸、气上冲、目眩、气逆呕吐。 茯苓半夏生姜(或加厚朴、苏叶;或加柴胡、黄芩、人参、甘草;或加麻黄、干 姜、细辛、五味子、芍药、桂枝、甘草)主治呕吐或咳喘、惊悸而小便不利。 茯苓白术芍药附子 主治头眩、心悸、恶寒,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腹痛 , 脉沉者。 常用配方 茯苓 20 克 半夏 12 克 生姜 3片 主治 呕吐清水而眩悸者。 参考病症 精神神经疾病、消化道疾病、内耳眩晕等。 茯苓 20 克 桂枝 10 克 甘草 3克 大枣 10 枚 主治 心下悸、气上冲胸,眩晕,不得眠者。 参考病症 精神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茯苓 20 克 桂枝 10 克 白术 12 克 甘草 5克 主治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眩晕,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耳 眩晕、眼病等。 茯苓 20 克 甘草 3克 桂枝 6克 生姜 3片 主治 汗出不渴,厥而心下悸,气上冲者。 参考病症 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茯苓 20 克 桂枝 10 克 甘草 6克 五味子 6克 主治 气上冲而咳喘,眩晕,自汗出者。 参考病症 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神经衰弱,心脏病等。 茯苓 20 克 白术 12 克 猪苓 12 克 泽泻 12 克 桂枝 6克 主治 汗出脉浮,呕吐气上冲,发热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发热性疾病、眼 病、体腔积液、水肿等。 茯苓 15 克 泽泻 12 克 猪苓 15 克 白术 12 克 肉桂 5克 滑石 12 克 甘草 3 克 石膏 15 克 寒水石 15 克 主治 头痛,烦渴,汗出而小便不利短黄者。 参考病症 发热性疾病,夏天感冒,中暑等。 17猪苓 猪苓汤主治与白虎加人参汤证极为相似,两者皆有渴欲饮水、不恶寒反恶热 、 身重腹满、口苦咽燥等证,但临床上两方证的区别相当大。白虎加人参汤证为“口 干舌燥”,猪苓汤证为“小便不利”。前者是津液不足,后者是水湿内蓄,性质直 反,不可误用。此外,仲景有“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的说法 , 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把恶热”可见身热,汗出少或无汗而渴 , 小便不利者,方可使用猪苓汤。 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猪苓主治的小便不利,多有浮肿及小便淋痛。猪苓治 发热、小便不利,多配滑石;尿血配阿胶,口渴、小便不利,配茯苓、泽泻。猪 苓一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茯苓治眩悸,猪苓治理热淋。 18泽泻 泽泻主治眩而小便不利者。眩晕,即头晕目眩,并觉有帽在头,有重压感、 沉重感,也有如物蒙罩,眼前发黑等。小便不利,为小便量少,患者多见面目虚 浮,或下肢浮肿。其人面色多黄暗,肌肉松软,体型肥胖,动则气短。其舌体多 偏大,质淡红。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三药的区别在于 : 泽泻主眩冒,白术主渴,茯苓主悸,故泽泻配白术主治冒而渴;配茯苓主治眩悸 而小便不利。 泽泻白术 主治冒眩,身重,小便不利,如口渴,动悸者,合茯苓同用。 泽泻茯苓猪苓(或加桂枝、生姜;或加芍药、川穹;或加猪苓,桂枝,) 常用配方 泽泻 15 克 白术 15 克 主治 眩晕,身体困重自汗,少气,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内耳眩晕症等。 泽泻 12 克 茯苓 12 克 猪苓 12 克 白术 12 克 主治 口渴 自汗,下利而小便不利者。 参考病症 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腹泻,夏天感冒等。 19滑石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用滑石与生山药煎汤,治发热、泄泻以致小便不 利、黄短者,随手而愈。 常用配方 滑石 15 克 甘草 3克 主治 发热,泄泻而小便黄赤、涩痛者。 参考病症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道结石,暑天的发热性疾病等。 滑石 15 克 甘草 3克 薄荷 6克 主治 发热,微恶寒,头痛,泄泻而小便黄赤、痛者。 参考病症 夏日感冒,泌尿系感染,发热等。 滑石 15 克 甘草 3克 山栀 10 克 主治 烦躁,尿血,小便淋痛而口竟渴者。 参考病症 泌尿系统疾病等。 滑石 15 克 猪苓 15 克 茯苓 15 克 泽泻 15 克 阿胶 10 克 主治 小便不利,涩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参考病症 泌尿系统疾病,浮肿等。 20防己 防己主治下肢浮肿。浮肿如为一身悉肿,则多为麻黄证。方如越婢汤证或麻 黄加术汤证;如独足肿,多有足屈伸不利,无芍药证,方如芍药甘草汤。下肢浮 肿则多为防已证,其肿多为按之如泥,并可伴有腰痛腰重、膝关节疼痛或活动不 利、身体困重乃至腹满、喘促等证。 防已与泽泻都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晕,防已治关节疼痛,主 治有上下之别。防已与黄芪均可治疗浮肿,两者常配合使用,其区别在于,但黄 芪主治汗出而肿,范围较广,而防已主治面较窄,公为下肢肿而关节疼痛。汉防 已治水,多用于浮肿;木防已治风,多用于关节痛。 常用配方 防己 12 克 黄芪 15-30 克 白术 12 克 甘草 3克 主治 关节疼痛,下肢浮肿,口渴,汗出而黄肿者。 参考病症 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关节病,糖尿病,肾病,浮肿等。 防己 12 克 黄柏 10 克 苍术 12 克 牛膝 20 克 主治 两足浮肿麻木,下肢痿弱,身热黄汗,小便不利而黄赤者。】 参考病症 关节炎 ,皮肤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防己 12 克 麻黄 6克 甘草 3克 苍术 10 克 主治 下肢关节肿痛。 参考病症 痛风、关节炎、皮肤病等。 21葛根 桂枝加葛根汤“汗出恶风”和葛根汤证的确良“无汗恶风”,是与麻黄的有 无相对应的。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而下利者。项背强痛,指后头部至后背部的肌肉拘急强痛 , 有时范围可达到腰部。同时多伴头痛头昏等证。患者有主诉头项强痛者,有诉腰 痛酸痛者,也有但诉关昏关痛者。医生可用手指沿共风池穴往下向脊柱两侧用力 按压,两夹脊肌肉可触及凝结挛急,同时病者诉说疼痛。这个特征笔者称之为“葛 根背”。下利有轻重之分。轻者,仅大便溏薄,或时干时溏;重者,为泄泻不止。 项背强痛一证,见于葛根症。栝蒌桂枝汤证为“身体强几几然”,麻黄汤证 为“身疼腰 痛”,桂枝去世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为“头项强痛”,然皆无“下利”。 下利一证,更非葛根证所独有,然而下利而项背强痛者,为葛根证所独有。葛根 证多见于体形较胖,面色黄暗,四肢肌肉松软而项背部肌肉厚实拘紧的患者。如 体型瘦长,肤色柔白、胸背扁平者,则应慎用。 葛根证的舌质多暗,如暗淡者,配黄芪、桂枝、麻黄、赤芍药,方如葛根汤 等;如暗红者,则配黄芩、黄连、甘草,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如舌质红绛者, 葛根就不适宜了。 葛根芍药甘草(或加黄芩黄连;或加芍药麻黄桂枝生姜大枣)主治项背强痛 , 头痛,下利。如恶寒无汗,身体疼痛,合麻黄桂枝,如汗出恶风,气上冲胸,合 桂枝。 常用配方 葛根 20 克 黄芪 30 克 主治 眩晕,头痛而体肥易汗者。 参考病症 心脑血管疾病等。 葛根 20 川穹 12 克 主治 头痛,胸闷痛而舌质暗者。 参考病症 心脑血管疾病等。 葛根 20 白术 12 克 主治泄泻而口渴者。 参考病症 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等。 葛根 20 克 桂枝 10克 芍药 12 克 麻黄 6克 甘草3克 生姜 3片 大枣6枚 主治 项背强痛而无汗恶寒,大便溏薄者。 参考病症 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痢疾,咀嚼肌痉挛,颞合关
/
本文档为【张仲景五十味药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