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现代世界1011

2011-04-30 50页 ppt 8M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21780

暂无简介

举报
现代世界1011null现代世界 (1917-现在)现代世界 (1917-现在)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5.现代科学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null主题: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世界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调整:1929-1933年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力) 19C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二)全球化(世界整...
现代世界1011
null现代世界 (1917-现在)现代世界 (1917-现在)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5.现代科学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null主题: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世界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调整:1929-1933年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力) 19C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二)全球化(世界整体化)的发展世界格局演变:两极的形成、发展与瓦解 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与加强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WTO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现代世界分期现代世界分期一、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1870年--1917—1939年) 二、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 (1945年——现在)null“三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 3、二战后美苏冷战 “三体”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 “雅尔塔体系” 3、多极化(体系)趋势1914-19181919-19391939-19451945-19911947-19911991以来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经济发展历程 ⑴20年代相对稳定发展 ⑵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⑶二战后经济的恢复(1945-1950) ⑷经济的高速发展(1950-1970) ⑸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 ⑹1975-1980年的经济“滞胀” ⑺80年代经济的低速增长 ⑻90年代的高速发展null2、政治发展历程 ⑴ 2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美日在亚洲角逐; 英法争霸欧洲,英法联合反对美干涉欧洲。 ⑵3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被打破,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二战 ⑶二战后-1991: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 60年代:西德崛起; 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80年代:日本一度赶超美国 ⑷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瓦解 形成: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12国) 瓦解:中苏关系破裂(60年代) 2、发展历程: 苏联:十月革命建政权--1936年确立社会主义和斯大林模式--1937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参加二战--战后恢复--三次改革失败解体。 中国:1949建国--1956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斯大林模式--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 单元一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现代世界null单元一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高考考点 (二)高考地位 (三)重难点知识 (四)知识线索现代世界(一)高考考点(一)高考考点(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应教材: 必修1:19课; 必修2:14、17课; (二)高考地位和学习方法 (二)高考地位和学习方法1、地位: 次要内容,基本是选择题,08年考苏联的改革。 2、学习方法: ⑴抓两条线索:一是建立政权,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⑵注意与中国历史对比。null(08年广东高考)30题(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分) 答: ①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②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共同的局限性:未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三)重难点知识(三)重难点知识一、十月革命的特点 1、革命道路: “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城镇和农村”。 2、革命阶段: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连。 3、革命方式: 由计划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 4、革命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一个经济、政治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三)重难点知识(三)重难点知识二、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需要; 2、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遵循经济规律、兼顾效率与公平) 3、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4、重视民族关系,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5、制度的改革与更新必须与时俱进,没有永远先进和一成不变的制度; 6、正确对待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四)知识线索(四)知识线索一、俄国十月革命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8、9null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偏偏发生在俄国? 分析归纳俄国具备的革命条件。null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根源:改革发展不彻底封建残余政治:保留沙皇专制 经济: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农村落后推进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发展落后null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一、俄国十月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 ⑴俄国已开始工业化 ⑵俄国发展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⑶ 一战加剧了矛盾 ⑷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成熟 ⑸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null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四月提纲》继续战争七月事件思考: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 2、经过一、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掘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事件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null思考:二月革命跟十月革命有何不同:性质 目标 领导者 组织性 结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面包、停战”建立社会主义工人士兵布尔什维克党自发、没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以《四月提纲》为纲领两种政权并存建社会主义国家null“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工人士兵攻打冬宫nullnull1917年11月7日列宁宣告苏维埃政府成立⑵政权的发展3、结果:建立政权1917.11.7(苏维埃政体)⑴建立建立标志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大会措施法令(《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政府(人民委员会)一、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 2、经过⑵政权的发展1918年 苏俄1922年 苏联⑶苏维埃政体的特点立法、行政权统一政党制null4、影响4、影响对俄国:对世界:对人类:第一次胜利的的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展示新的解放道路(新时期)一、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 2、经过 3、结果:建立政权1917.11.7 5、意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共产主义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null(10年文综卷)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 A、 沙皇专制制度 B、 封建农奴制度 C、 君主立宪制度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Anull3、 俄国二月革命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机关是 A、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工农苏维埃政府 C、 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D、 人民委员会A4、 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 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B、 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C、 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D、 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Dnull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之路新经济建设(1921—1927)斯大林模式(20世纪30年代)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⑴背景: ①列强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新政权面临严重危机; ②苏俄采取非常措施,并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⑵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④分配: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null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是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全部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⑴背景 ⑵内容 ⑶评价 ①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超出战时需要限度,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null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 ⑴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⑵内容: ①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 ②工业: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私人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按劳分配。null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对比:收归国有大中小企业: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私人经营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国家集中分配null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依据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一定限度发展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null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 ⑴背景: ⑵内容: ⑶评价 ①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②得到工农的支持,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权巩固。 ③是列宁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null(09广东)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null1、一部描写1919年苏俄人民抗击协约国和国内白匪的电影,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 A.一位农民牵着几头羊到集市上去卖,与一位买主讨价还价 B.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注明“苏维埃国有”字样 C.老百姓的生活用品由政府定期发放,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D.成年人每周都自觉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2.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A 增加税额 B 处以罚款 C 强行收集 D 放任自由 DAnull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 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 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ACnull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null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三、“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含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管理体制⑴背景: 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③对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④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⑤工业化(1925)、农业集体化(1927)、计划经济(1928)开始。null三、“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⑴背景 ⑵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 ⑶表现: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行政手段 ⑷评价①所有制: ②经济管理体制: ③生产流通: ④管 理:null⑷评价: 有过突出成就: ①形成比较齐全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开创的新现代化模式被多国借鉴。 存在严重弊端,最终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③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违背经济规律,忽视效率与公平关系null “斯大林模式”与他国的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后重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单一公有制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null5、 [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 ②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 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Dnull6、下列斯大林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B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C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B 7、(05广东2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Bnull迟暮之年,斯大林的多疑已发展到了离奇的地步,临终前不久,更出现了躁狂性恐惧症。用餐时,某一道菜只要没有人当面亲自品尝,他是决不去动的。那些多年来侍奉左右、忠心耿耿的人,他一个也信不过。身边那两个人们熟知的最恭顺的人物--波斯克列贝舍夫和弗拉西克均被解职并送进监狱。斯大林不信任医生,他多年不让专家看病 。null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深刻的影响了整个苏联的历史走向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null1、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①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 端日益暴露(农业落后、制约经济) ②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下放企业管理权至加盟共和国 允许企业部分调整工资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允许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存在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运动” 农机卖给集体农庄一定程度冲破传统束缚,有一定 成效,后随赫鲁晓夫下台而失败①只是局部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②改革目标不切实际。③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赫后期的 混乱局面,③与美国争霸的需要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 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60年代中—70年代中期苏联的经济 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美争 霸处于优势,但80年代初经济滑坡只是局部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斯大林体制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美苏争霸严重拖累了苏联经济null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85—91年) ⑴背景: ⑵内容: ⑶效果: ⑷败因: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积累、经济全面滑坡 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对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性变革 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阻力重重、效果不佳、苏联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最终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重难返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顾苏联国情,急躁冒进,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措施恶化了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null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null赫氏、勃氏、戈氏改革之比较纯公有制纯公有制指令计划 排斥市场指令计划 排斥市场取消指令性 承认市场作用允许个体经济高度集中高度集中突破计划经济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严格间接管理重点:重工业扩大自主权 优先重工业纯公有制指令计划 排斥市场行政手段高度集中调动积极性 扩大生产部分放权 调动积极性初见成效 后期失败初见成效 后期失败失败导致 苏联解体扩大自主权 放松限制null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C.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 2.(09广东文基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null3.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null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必须实事求是 2)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发展过程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 4)国民经济中农、轻、重工业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5)要重视领导者的素质 6)“斯大林模式” 不适应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且不是社会主义唯一发展模式 null4.(09广东理基高考) 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null思考讨论: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在经历 了近70年的辉煌与曲折之后,最终于 1991年红旗落地,结合所学知识,你 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单元二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高考考点 (二)高考地位 (三)重难点知识 (四)知识线索单元二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现代世界8 9(一)高考考点(一)高考考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二战后美国等国家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应教材: 必修2:15-16课; 知识链接: 必修1:24、25、27课; 必修2:14、17课。(二)高考地位和学习方法(二)高考地位和学习方法1、地位: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 2、学习方法: ⑴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理解掌握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 ⑵与中苏经济改革对比。null(10年江苏卷)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三)重难点分析(三)重难点分析一、罗斯福新政的“新”体现: ①新理论: ②新方式: ③新的特点: ④新起点: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保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始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美国能够采用国家干预的方式遏制经济危机的原因:二、美国能够采用国家干预的方式遏制经济危机的原因: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②美国经济实力雄厚。 ③美国是一战的受益国,不想打破现存体系。 ④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经验。 ⑤罗斯福是坚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 (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 (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国有化政策;制定经济计划;政府调节 ②对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③完善社会福利政策,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null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三、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原因、特点、影响 1.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 企业经营的调整 内容、特点、评价二、美国罗斯福新政(四)知识线索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的启示null一名工人的家庭生活一角经济危机的爆发null1929年10月24日,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史称“黑色星期四”nullnull焦虑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下跌null 竖立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null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经济理论:原因: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 直接: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国际经济政治金融危机贸易危机各国国内:对 策国际关系恶化 推进二战到来国家干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发展民主政治凯恩斯主义联合国关贸总协定自由主义不适应严重破坏经济政治危机null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请结合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历史事实,思考一下它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哪些危害,又创造了哪些机会。null 阅读下列史料,谈一谈这场经济危机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一 1929—1932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材料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方法繁荣 愤怒的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纳粹独裁希特勒在发表演讲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遭巨大破坏国际关系: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社会政治:社会动荡,法西斯主义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材料二null1、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时,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品,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B、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C、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人为造成的 D、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销售的矛盾直接引起 2.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球,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美国是头号大国 C、世界市场的作用 D、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练习null 3.(07广东历史)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Bnull二、罗 斯 福 新 政1、背 景:2、措 施:整顿财政金融 调整工业生产 调节农业生产 社会救济(福利)与以工代赈国家干预经济4、评 价:1)核心:国家调整供给需求矛盾,缓和社会矛盾2)影响: 对美国经济: 政治:维护美国民主政治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时代到来对资本主义他国:摆脱危机,经济复苏胡佛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应对危机,罗斯福当选总统。提供借鉴3、特 点(投资信誉)(生产)(消费)在维护资本主义 制度的前提下, 对生产关系局部 调整;运用政权 力量干预调整经 济结构3)局限性:不能根除经济危机。null赫伯特·C.胡佛:(1929年~1933年执政)美国第31任总统“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工人锅里有只鸡,每间车库里有辆汽车。” ——胡佛 1928年竞选预言 null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 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 罗 斯 福 null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福利与就业减产增收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数量,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农业调节公平竞争 “蓝鹰”《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避免生产过剩工业复兴恢复信誉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财政金融作用措施领域null美国公民领取的失业保险卡罗斯福新政null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null“新政”实施前,只有10%的乡村能用上电。到1941年,由于政府的低息贷款的投入,已有40%乡村用上了电力。null公共工程署(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主要解决工业复兴和失业问题。前后共投资40亿美元,实施了34000个建设项目,包括公共建筑,高速公路、桥梁、水坝等。null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使失业者重新获得工作。null建设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null建成后的水坝null4.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象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null(10年江苏卷)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比较罗斯福新政及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比较罗斯福新政及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同: ⑴都强调国家干预经济; ⑵都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异: ⑴罗:私有制下的国家干预; 俄:公有制为主。 ⑵罗: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 俄:在国家干预的前提下,允许自由竞争。20世纪两位伟大改革家邓小平和罗斯福改革的比较20世纪两位伟大改革家邓小平和罗斯福改革的比较同: ⑴都是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⑵都注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异: ⑴罗: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大多数西方国家所借鉴,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邓: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活力。 ⑵罗:强调计划,其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邓:在改革开放中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其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null2007年8月,次贷危机席卷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演发为华尔街金融风暴。null奥巴马称美国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问题,他说:“我们必将重建,我们必将复苏,美国将比从前更强大。” null美国: 随着2月17日签署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2月18日公布2750亿美元拯救房市计划,再加上拟推出2万亿美元银行救援计划,入主白宫仅一月的奥巴马救市开销已达3万元亿美元。 中国: 中国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投资4万亿人民币来拉动内需,扩大生产。面对当今“八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可以从罗斯福新政中吸取哪些经验?null面对当今“八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可以从罗斯福新政中吸取哪些经验?欧洲各国: 纷纷采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一是向本国问题金融机构注资,二是爱尔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冰岛等国家纷纷宣布对本国所有个人银行账户提供担保,以稳定存款人信心。 日本: 2008年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约273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内容包括发放现金补助、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减税和降低失业保险费用缴纳标准等。 null6.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在几个月内很快波及世界,酿成一场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受到明显得影响。这充分说明( ) A.美国对世界各国经济起支配作用 B.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C.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影响在增大 D.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null7、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在大街上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为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在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东西。”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Bnull8.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A.抑制通货膨胀,实现财政改革 B.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福利措施 D.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关税C.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9、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A . 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 . 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 .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 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 . 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null10、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 ①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②遏制了美国法西斯 势力的发展 ③开创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A11、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 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 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 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null5、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并遵守公平竞争章程,这实质上是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 B、由国家干预经济 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 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null三、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表现:政府: 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国有化、经济计划、政府调节)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出现企业:人民资本主义—企业所有权变革,资本社会化。 经营者革命 —企业管理权变革,管理现代化。 2、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意义:经济:20C50S末—70S 初 “黄金时期” 20c70s“滞胀”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 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国际关系:美日欧三足鼎立奠定基础,一定 程度上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null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以美国为例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备自我调节机制,通过 对原有体制的调整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拓展 了发展空间。null西方福利国家 概念:是指国家运用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①内容: 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②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分配的社会化. ⑤评价: 利: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 弊:造成财政赤字,降低工人的积极性.null(09年广东)(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null问题: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 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 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 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 实,分析②的合理性。(2分)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 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2分)(2) 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 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 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 件相同)(4分)(2)否。(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 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3分)null(3) 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 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 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6分)(3)反对的理由: 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 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 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 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null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经济调整的启示 适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传统的经济 理论和模式的束缚,不断调整和创新以解放发 展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经济 持续发展的动力。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国情、利于生产力)四、启示:2、认识2、认识⑴发展道路的选择应从国情出发。 ⑵世界丰富多彩,各国根据国情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不能简单否定。(多元) ⑶当今的发展要注意克服偏见,放眼世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成果。null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中间阶层主要包括:①金融寡头 ②技术管理人员③第三产业工人④白领工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null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和现行中国的 经济体制改革三者中反映出: 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三者都有体现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③三者都有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④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可以互相借鉴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A ①②④ null主题: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世界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调整:1929-1933年大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力) 19C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二)全球化(世界整体化)的发展世界格局演变:两极的形成、发展与瓦解 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与加强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WTO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null单元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高考考点 (二)高考地位 (三)重难点知识 (四)知识线索现代世界(一)高考考点(一)高考考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对应教材:必修1:24、25、27课; 知识链接:必修2:14-17课; (二)高考地位和学习方法 (二)高考地位和学习方法1、地位: 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出现。 选择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削弱,多极化趋势加强 非选择题:美苏两极格局和空间技术 2、学习方法: ⑴抓两条线索:一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瓦解; 二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加强。 ⑵注意把握国际关系史的基本观点。null(10年广东卷)22.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10年福建卷)23.《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三)重难点知识(三)重难点知识一、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态势 基本态势: 世界形势: 总趋势: 时代主题: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二、关于国际关系史的基本观点二、关于国际关系史的基本观点1.一个国家国际地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的综合国力 2.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国家利益 3.国际关系格局是建立在一定的实力对比上,在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作用下,这种实力对比又必将被打破,因此,国际关系格局一般是暂时的、相对的。三、在建设中借鉴日本和西欧的发展经验:三、在建设中借鉴日本和西欧的发展经验:第一,稳定社会(尊重差异,和谐发展); 第二,发展经济(抓住机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第三,重视科技教育(重视人才,提高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战略尤为关键。 两极格局的发展历程:两极格局的发展历程:开始形成: 初步形成: 正式形成: 冲击: 瓦解: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的兴起(杜鲁门主义提出)“华约”组织的建立多极化的出现苏联解体欧洲共同体日 本 崛 起不结盟运动中 国 崛 起null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级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二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进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四)知识线索(四)知识线索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原因、表现、影响 表现、影响 1. 苏联解体--两极瓦解 2. 多极化加强及对世界影响null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 战表现:影响:政治:杜鲁门主义(标志开始)-- 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 ------- 经济互助会 军事:北 约 组 织 ------- 华 约 组 织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立美国苏联(最终形成)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之下 没有爆发大战冷战null1.原因(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并视苏联为障碍(1)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4)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世界影响(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合作同盟的基础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 战null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军事 政治工业产量占53.4% 出口贸易占32.4% 黄金储备占74.5%军队人数1200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 掌握原子弹技术控制操纵联合国 美国前总统胡佛说:“目前,我们,只有我们掌握着原子弹,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null经济 军事 政治军队数量达1140万人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 1949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美国核垄断 军事工业 仅次于美国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 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国 政治影响空前提高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二战后的苏联拥有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null法国:战争中沦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英国:虽然获得了胜利,却损失兵力120万,黄金枯 竭,海外投资大部分被变卖,债台高筑。 德、日、意:战败国不再是国际舞台的主角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说过:“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传统强势国家因为战争实力衰落null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 “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示意图 “冷战” “冷战”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null “从波罗的海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摘自丘吉尔1946年在富尔顿的演说《和平砥柱》 铁幕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null马歇尔计划 美国国务卿 马歇尔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与,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null(09海南)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其 意义如何?  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其 意义如何?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目的是通过援助欧洲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几乎合乎逻辑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形成了与北约对立的社会主义同盟。它对于保卫社会主义的自身安全、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null东西柏林的分界 柏林墙:于1961年8月13日动工,1964年建成,全长 169.5公里。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美国同苏联全球争霸,重点放在欧洲: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 约”;分裂德国。但不放松对亚洲的控制:单独占领日本;扶蒋反共;发动侵朝战争;发动侵越战争。 null (08全国I ) 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null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发展1、欧洲共同体 (1967始)2、日
/
本文档为【现代世界101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