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2011-04-14 5页 pdf 355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4741

暂无简介

举报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Ξ 何忠礼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宋史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2) 摘  要 :夏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成为公而忘私的典范 ,其本人也受到了历代人民的 无限崇拜。由于夏朝无文字记载 ,故对于历史上有无夏禹其人 ,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考究《尚书》《诗经》《史记》和《论语》 《孟子》等有关史籍的记载 ,可以肯定地说 ,历史上确有夏禹其人 ,而所以出现种种矛盾的记载 ,与受传说的影响和将其他治 水英雄的事迹也归入到禹的身上有关。后人崇拜大禹 ,除禹治理水患...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Ξ 何忠礼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南宋史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2) 摘  要 :夏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成为公而忘私的典范 ,其本人也受到了历代人民的 无限崇拜。由于夏朝无文字记载 ,故对于历史上有无夏禹其人 ,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考究《尚书》《诗经》《史记》和《论语》 《孟子》等有关史籍的记载 ,可以肯定地说 ,历史上确有夏禹其人 ,而所以出现种种矛盾的记载 ,与受传说的影响和将其他治 水英雄的事迹也归入到禹的身上有关。后人崇拜大禹 ,除禹治理水患 ,造福百姓这一根本原因以外 ,还与后世儒家为了替 自己的学说寻找理论依据及劝说封建帝王推行仁政而着意推崇和拔高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大禹治水 ;公而忘私 ;崇拜 ;儒家学说 ;仁政 中图分类号 : K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293X(2008) 03 - 0001 - 05 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圣贤 ,自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到尧、 舜、禹 ,人数众多 ,但是最为家喻户晓的恐怕只有夏禹一人。在上古圣贤中 ,夏禹的事迹也最感人 ,特别是 他为了治理水患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高品质 ,已形成为中华民族公而忘私的大禹精神 ,夏禹本人也受 到了历代人民的无限崇拜。 但是考究历史 ,人们对夏禹的一些记载和传说并不一致 :首先 ,夏禹到底是什么地方人 ? 他是颛顼的 第几代孙 ? 在何处治理水患 ? 治水八年于外还是十三年于外 ? 等等 ,说法皆有不同。其次 ,夏禹到底是原 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长 ? 还是最早的奴隶主国王 ,其界线也难以界定 ,甚至他的王位是禅让所得 ? 还是逼迫 所得 ,尚有不同记载。①于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史学家中的疑古派就怀疑禹的存在 ,如著名史学家顾 颉刚先生曾说 :“禹为动物 ,出于九鼎。”后来他又修正说 :“禹是南方民族的神话中的人物。”〔1〕 尽管如此 ,自春秋、战国以来 ,儒家学者对禹的存在并无丝毫怀疑 ,他的事迹不断被放大 ,直到今天 ,对 禹的崇拜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不可动摇 ,各种祭祀活动也随之而起。那么 ,历史上究竟有无夏禹 其人 ? 对禹的崇拜是怎样形成的 ? 又有何种意义 ? 对此 ,笔者拟略作论述 ,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 关于禹的事迹 ,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尚书》和《诗经》二书。其中 ,《尚书·舜典》云 : 舜曰 :“咨 ! 四岳 ! 有能奋庸熙帝之载 ,使宅百揆 ,亮采惠畴 ?”佥曰 :“伯禹作司空。”帝曰 : “俞 ! 咨 ! 禹 ! 汝平水土 ,惟时懋哉 !”禹拜稽首 ,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 :“俞 ! 汝往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 :舜问四岳 :有谁能发扬尧的功绩 ,成为百官之首 ? 众人说 ,禹适合做司空 ,但是禹不肯接 受 ,他转而推荐稷、契及皋陶。舜对禹说 :你能治理水患 ,还是你去做吧。司空是掌管工程之官 ,让善于治 水的禹去担任这一官职 ,十分合适。《尚书》的记载 ,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司空一职 ,始设于西周 ,尧舜时 尽管已经设官分职 ,但并不一定有名为司空的官职 ,当是周人以今称代替古称之故。一是“伯禹作司空”与 “使宅百揆”两者的意思有矛盾 ,可是后儒非要解释为禹以司空摄百揆事 ,②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他的地 位 ,为舜禅让于禹作铺垫。难怪后人对《尧典》的真实性有怀疑 ,即使不是伪作 ,也是经春秋、战国时人陆续 作了补订而成。 《诗经》提到与禹有关的内容有多处 ,如 : 信彼南山 ,维禹甸之。(《信南山》) 第 28 卷 第 3 期 2008 年 5 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 28 No. 3 May. 2008 Ξ 收稿日期 :2008 - 04 - 20 作者简介 :何忠礼 (1938 - ) ,男 ,浙江绍兴人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兼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丰水东注 ,维禹之绩。(《文王有声》) 奕奕梁山 ,维禹甸之。(《韩奕》) 奄有下土 ,缵禹之绪。(《 宫》) 洪水芒芒 ,禹敷下土方。(《长发》) 天命多辟 ,设都于禹之绩。(《殷武》) 以上诗句 ,歌颂了大禹治水和垦荒的功绩 ,与《尚书·舜典》所载一样 ,内容非常简单。 夏朝无文字记载 ,其历史主要依靠口传。殷商时期虽然有了甲骨文 ,但要将类似《尧典》和《舜典》这样 大篇文字记载在甲骨上 ,或刻写在金属器上 ,并非易事 ,因此在商王身边主要依靠两种人来记载历史 ,一种 是掌祭祀、占卜之官巫。另一种是掌记事之官史。前者将占卜所得和极为简单的口传史料刻写在甲骨上 , 这就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甲骨文史料。后者主要由聪明而记忆力极强的瞽 (瞎子) 来承担 ,他通过说 唱 ,向商王讲述历史 ,以作劝诫。进入西周 ,才出现了真正的史官 ,由他运用各种文字形式 (甲骨文、钟鼎 文、帛书和简册)来记载历史 ,巫、瞽的重要性开始降低 ,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样 ,部分传说通过西周史 官的记载 ,正式被固定在典籍上 ,但是还有一部分传说仍在民间流传 ,没有形成文字。孔子在整理《六经》 时所获得的文献资料 ,主要来源于西周史官所记 ,对禹的记载十分简单也就可想而知。 春秋、战国之际 ,随着史学的发展 ,有关禹的传说 ,又有一部分被追记入典籍 ,有人或对原有记载作出 新的解释 ,或对传说进行“演义”,也就是对传说的加工 ,或称之为“发酵”。通过这种新的解释和“发酵”,就 产生了《论语》《孟子》等书中有关禹的新内容。如《论语》云 : 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而不与焉。”(《泰伯》) 子曰 :“禹吾无间然矣。”(《泰伯》) 尧曰 :“咨 ! 尔舜 !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 曰》) 如《孟子》云 : 孟子曰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公孙丑上》) 孟子曰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离娄下》) 当是时也 ,禹八年于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 ,虽欲耕得乎。(《滕文公上》) 白圭曰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 :“子过矣。禹之治水 ,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 ,谓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 ,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告子下》) 孟子曰 :“由尧、舜至于汤 ,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 ,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 下》) 从《论语》中看 ,孔子比较抽象地歌颂了夏禹的人格魅力 ,他所说的“禹之有天下也 ,而不与焉”一句 ,实 际上是对上引《舜书》所记内容的进一步解释。至于“允执其中”一句 ,是追记传说还是对传说“发酵”所得 , 拟在下面再作讨论。 到了二三百年以后的孟子 ,他一方面继续对历史记载进行新的解释 ,如“禹之治水 ,水之道也 ,是故禹 以四海为壑”等 ,而关于禹的传说也因为进一步得到“发酵”而加入了新内容 ,如“禹闻善言则拜”“禹八年于 外 ,三过其门而不入”云云。这些内容 ,又通过人们层层传抄 ,在后人的心目中又成了信史。但是有关禹的 传说还在继续“发酵”,到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中 ,加入了禹娶涂山氏 ,只经过辛壬癸甲四日 ,复往治 水的内容。到西汉武帝时 ,终于有司马迁将这些早期典籍的记载和后来通过“发酵”所得的传说 ,适当加以 取舍 ,并通过他绘声绘色的描写 ,形成了《史记·夏本纪》中的内容 ,其中说到禹的治水谓 :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行山表木 ,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 功之不成受诛 ,乃劳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 ,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 ,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 ,致费于沟 。陆行乘车 ,水行乘船 ,泥行乘橇 ,山行乘 。左准绳 ,右规矩 ,载四时 ,以开九州岛 ,通九道 ,陂 九泽 ,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 ,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 ,调有余相给 ,以均诸 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及山之便利。 禹曰 :“予辛壬娶涂山 ,癸甲生启 ,予不子 ,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 ,至于五千里 ,州十二 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第 28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师 ,外薄四海 ,咸建五长 ,各道有功。 以上内容 ,由于大多为传说的“发酵”所得 ,故出现与其它记载矛盾和抵牾也就在所难免 ,如关于夏禹 治水的时间 ,《孟子》记为八年 ,《史记》在这里就扩大到十三年。同样为《史记》所载 ,也有截然不同处 ,如 《史记·李斯列传》载 : 禹凿龙门 ,通大夏 ,疏九河 ,曲九防 ,决 水致之海 ,而股无 ,胫无毛 ,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 , 遂以死于外 ,葬于会稽 ,臣虏之劳不烈于此矣。 在这里 ,司马迁借助李斯之口 ,将大禹治水的辛劳 ,描写成如同苦役一般 ,这与前引《史记》所谓“陆行 乘车 ,水行乘船 ,泥行乘橇 ,山行乘 ”的首领派头以及到处索取贡赋 ,何其相差乃耳。 进入两宋 ,又有司马光《稽古录》、苏辙《古史》、罗泌《路史》、胡宏《皇王大纪》等宋人著作对禹的事迹作 了更为详细的记载。不过 ,宋代离开禹所处的时代毕竟已经过了二三千年 ,所以民间对有关禹的传说的 “发酵”,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留下来 ,后人对禹的认识 ,多系传闻所得 ,且各种记载众说纷纭 ,因此无论在范文澜 主编的《中国通史》或是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古代史》等各种有影响的史籍里 ,都将禹看作是传说中的人物 , 虽有一定道理 ,但这并不能否定禹的存在。 笔者认为 ,在中国古代禹确有其人 ,否则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不可能凭空有如此一致的记 载 ,孔、孟也不可能对其有如此崇拜。至于有一些矛盾的记载也不奇怪 ,因为三代时 ,洪水泛滥不只一处 , 各地都会涌现出一些治水英雄 ,只是由于禹是著名的首领 ,后来又登上了帝位 ,故其它地方不知名的治水 英雄的事迹都归到了禹一人身上。正因为如此 ,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原地区、钱塘江南岸和巴蜀地区都 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全国各地到处都有禹迹的原因。 总之 ,禹的事迹 ,经过传说的层层“发酵”,肯定会有夸大或出入 ,但这不能成为否定禹存在的理由。三 国时候的诸葛亮 ,北宋时候的包拯等人 ,在民间的传说也很多 ,有些内容更是离奇得不可相信 ,但他们都是 确确实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对于禹 ,我们也当作如是观。 二 远古时代 ,洪水对人类的威胁最为严重 ,禹以他无私的奉献 ,正确的疏导 ,经过十年左右的艰苦奋斗 , 终于制服了水患 ,其贡献之巨大 ,古代无人可及 ,故理所当然地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崇拜。春秋时候周的 一位名叫刘定公的大夫甚至说 :“美哉禹功 ,明德远矣。微禹 ,吾其鱼乎 ?”〔2〕北宋大儒胡瑗也说 :“夫夏禹事 于尧、舜之朝 ,洪水滔天 ,浩浩怀山襄陵 ,下民昏垫 ,天下之人物几鱼鳖矣。而禹独以圣人之德 ,尽己之力 , 竭己之谋虑 ,周行天下 ,疏河决导 ,寻源分派 ,以通水之性 ,成其功业。天下之人得免鱼鳖之患 ,此禹功之最 大者也。”〔3〕这当是人们崇拜大禹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虽然 ,夏禹治水已是遥远的往事 ,但后人不仅没有将他忘记 ,而且一直对他崇敬有加 ,这还与历史上儒 家学者的着意推崇和拔高有关。其目的则有两个方面。 首先 ,崇拜大禹 ,是儒家学者为替自己的学说找到理论依据的需要。 儒家美化三代 ,他们认为自己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 ,皆来源于尧、舜、禹的言行和教导。荀子有言 :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 ,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 ,其荣满侧 ;养一之微 ,荣矣而未知。故 《道经》曰 :“人心之危 ,道心之微。”危微之几 ,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4〕 意为舜所以能治天下 ,是因为他一切按“道”办事。人心易私而难公 ,故危 ;发于义理者为道心 ,道心难明而 易昧 ,故微。只有明君子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荀子在这里提倡的义理之学 ,被后世儒家学者奉为圭臬。 在前面 ,我们已经引用了孔子在《论语·尧曰》中“允执其中”一语 ,“允”是“信”,“允执”为做人处事要坚 持“信”。众所周知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认为“信”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 ,要求“敬事而信”,“谨而 信”。〔5〕孟子认为“可欲之为善 ,有诸己之为信”。〔6〕于是“信”便成了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中”是 无过不及 ,认为只要有信 ,那么做人处事就会不偏不倚 ,也就达到“中庸”,而“中庸”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 准。 后儒认为 ,这些“道心”“信”和“中庸”,非常重要 ,但出于孔子、荀子之口 ,还不是最有权威性 ,因此他们 3第 3 期                何忠礼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要追根溯源 ,从三代去寻找理论依据。到东晋时 ,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奏上一部用古文写的《尚书》,经后 人考证 ,其中有 28 篇是伪作。在这些《伪古文尚书》中 ,有一篇《大禹谟》就应运而生 ,它是融合了孔子和荀 子的话 ,再结合一些传说和以往的记载而成 ,内容是假托舜对禹的一段训辞 ,其谓 : 来 ,禹 ! 洚水儆予 ,成允成功 ,惟汝贤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不自满假 ,惟汝贤。汝惟不矜 ,天 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 ,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 ,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 ,汝终陟元 后。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这段训辞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面部分是舜赞扬禹的话 ,可以视为史实 ,没有特别之处。后面部分“人 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四句 ,是理论 ,道出了儒学的核心 ,这一理论后来又成了宋代理学 家谈天理、说心性的依据。儒家学者就是通过这种移花接木和潜移默化的手段 ,将自己的理论假托成舜、 禹的教导。因此 ,崇拜大禹 ,就可以为儒学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并树立起儒学的权威性。 其次 ,崇拜大禹 ,是以儒家学者为主的官员含蓄地批评当代帝王 ,以推行仁政的需要。 封建社会的君主 ,暴虐而腐败者极多 ,仁慈而英明者极少 ,作为臣子为了规劝帝王行推行“仁政”(特别 是在经筵中) ,不敢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批评 ,因为这样很可能会激怒统治者 ,陷自己于不测之地。为此他们 在宣讲大禹治国理论的同时 ,大力宣扬他的两种形象 :一种是治水时历尽千辛万苦的劳动者形象 :“股无 ,胫无毛 ,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另一种是登上天子位以后 ,握有巨大权势的帝王形象 :“会诸侯于涂山 , 执玉帛者万国。又会诸侯于会稽长狄 ,防风氏后至 ,禹戮之。禹命远方图物贡金 ,九牧铸鼎 ,象其州之物 , 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7〕说明大禹所以能成为天子 ,是他的德行所致 ,其形象之高大 ,更是后世没有 一个帝王可以企及。然后 ,那些臣子特别是儒学官员就可以将禹之言行对帝王和当权者进行教育并放心 大胆地将他们与禹进行对照 (而不是与汉武帝和唐太宗等一般“明主”进行比较 ,因为他们并非“完人”,一 旦作了比较 ,很可能会触及到被谏者的痛处) ,以达到进谏的目的 ,而不会背上犯上的罪名。这方面的例子 可以说多得不胜枚举。 例如 ,战国时期的魏武侯 ,在占领了黄河中游的大片土地以后 ,便得意忘形起来 ,他对吴起说 :“美哉乎 河山之固 ,此魏国之宝也。”〔8〕可是吴起回答道 :“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 ,右彭蠡 ,德义不修而禹灭 之。”这是吴起借禹灭三苗的故事 ,告诉魏武侯修德义的重要性。 西汉刘向给当时的统治者说了一段历史 ,他说 :一次卫灵公问史 ,为政哪个最重要 ,史 回答是刑狱 最重要 ,因为冤死者不能复生。又问子路 ,子路以为军事最重要 ,因为两军对垒 ,一旦被战败 ,战死的人可 多达数万人。再问子贡 ,子贡认为他们两人之言皆无识见 ,他说 :“昔禹与有扈氏战 ,二陈而不服。禹于是 修教一年 ,而有扈氏请服 ⋯⋯故曰教为务也。”〔9〕这是刘向用禹征服有扈氏的故事 ,向统治者提出修德的重 要性。 北宋皇 二年 (1050) ,程颐要仁宗以禹为榜样 ,努力推行“王政”,他说“昔者大禹治水 ,八年于外 ,三过 其门而不入 ,思以利天下 ,虽劳苦不避也。今陛下行王政 ,非有苦身体劳思虑之难也 ,何惮而不为哉 ?”〔10〕 北宋徽宗朝官员左司谏江公望奏曰 :“禹见罪人而泣曰 :‘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 ,今寡人为君 , 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 ,是以痛之也。’⋯⋯禹痛百姓之心异 ,而臣痛有天下者以万物之异。”这是江公望针对 徽宗奢侈荒淫的统治 ,希望他像禹一样 ,“以俭德率民”,〔11〕使民心不致涣散。 南宋光宗朝官员彭龟年上奏道 :“臣闻善恶之理相为消长 ,此盛彼衰 ,不能两大。所以禹恶旨酒而好善 言 ,善言既亲 ,旨酒斯远。”这是彭龟年要光宗像禹一样 ,少饮酒 ,多听大臣们的“善言”。〔12〕 南宋宁宗朝礼部侍郎袁燮在一个《便民札子》中说 :“臣闻大禹之训曰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 予。”又曰 :‘予临兆民 ,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此言民为可畏 ,君为至危也。”在这里 ,袁燮借助禹之言 ,告诫 宁宗要认识百姓之不可轻侮和君主的危险处境 ,要像用一根已经腐烂的缰绳 ,驾驭六匹马那样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地去治理国家 ,绝不能麻痹大意。 类似例子很多 ,由于篇幅所限 ,兹不赘举。从中不难看到 ,这些臣子进谏帝王的共同手法是将他们的 表现与崇高无比的大禹相对比 ,帝王至此只能接受进谏。 综上所述 ,尽管有关夏禹的历史 ,今天不能了解得十分清楚 ,其事迹也难免会有附会和失实之处 ,但决 不能因此否定禹的存在。大禹治水 ,造福百姓 ,并形成为一种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大禹精神 ,在人欲横流 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第 28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今天 ,更加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千百年来 ,人们对禹的崇拜 ,固然是因为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但也与儒家学者的大力倡导有关。 注释 : ①一般史籍皆言禹的王位是由舜禅让所得 ,但《韩非子·说疑》却说 :“舜 尧 ,禹 舜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此四王者人臣弑其 君者也 ,而天下誉之。” ②作为一个佐证 ,据《史记·夏本纪》载 :“尧崩 ,帝舜问四岳曰 :‘有能成美尧之事者 ,使居官’。皆曰 :‘伯禹为司空 ,可成美尧 之功。’舜曰 :‘嗟然 ! 命禹 ,女平水土 ,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 :‘女其往视尔事矣。’”其说与《尚书 ·舜典》所载基本相同 ,但文中只言任禹为司空而负责治水事 ,并没有要他“使宅百揆”。 参考文献 : 〔1〕顾颉刚编著. 古史辨四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105~127. 〔2〕左传〔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1186. 〔3〕胡瑗. 周易口义·系辞上〔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荀子·解蔽篇〔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论语·学而〔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6〕孟子·尽心下〔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 〔7〕司马光. 稽古录 (卷五)夏后氏下〔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黄淮 ,杨士奇等编. 历代名臣奏议 (卷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 〔9〕刘向. 说苑 (卷七)政理〔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二程文集 (卷六)上仁宗皇帝书〔M〕. 上海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黄淮 ,杨士奇等编. 历代名臣奏议 (卷二)〔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5. 〔12〕黄淮 ,杨士奇等编. 历代名臣奏议 (卷六十)〔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825. Yu in History and Yu Worship He Zhongli (Center for Southern Song History ,Hang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310002) Abstract :In the battle against the big flood , Yu the great passed the door of his family house three times without entering it ,so the lend goes. This has already become a model of giving up one’s personal interests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general public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Yu the great has enjoyed boundless worship throughout China’s History. For there were no verbal record in as early as the Xia Dynasty ,the existence of Yu the figure remains a mystery. If we are to base our conclusion on Shangshu ,The Book of Songs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ere existed such a figure as Yu in the Xia Dynasty. The inconsistency among record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deeds of many other heroes had been attributed to Yu the great ,making him appear all the greater. Later generations worshiped Yu for at least two reasons. One the one hand ,we want to have some one who would value the interests of the general public higher than his own. On the other hand ,scholars following Confucius thought would like to find supports for advocating the doctrine of benevolent government. Key words :Yu the great ;selflessness ;worship ;Confucinism ;benevolent government 5第 3 期                何忠礼 :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略论历史上的禹和大禹崇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