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略谈“扶脾阳养胃阴”及应用

略谈“扶脾阳养胃阴”及应用

2011-03-31 2页 pdf 230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7111

暂无简介

举报
略谈“扶脾阳养胃阴”及应用 医杂志 2o08年第 49卷第 12期 Joumal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8,Vo1.49,No.12 ·ll39· 期 也,必生 于风 雨寒暑,循 毫毛而入腠理 ,或 复还,或 留 止 ⋯ ⋯ ” ,此段 辛曲述风雨 寒暑 。循毫 毛人 腠理而 留 止,就 是邪气 留 连之义。说明《内经》时代的医家已经认识到六淫邪气具有潜伏 性,能够潜伏体内,因而也才有过期而发的温病、洞泄、咳嗽、痿 厥等。再如《素问 ·金匮真 占沧》谓:“夏暑汗不 出者。秋成风 疟...
略谈“扶脾阳养胃阴”及应用
医杂志 2o08年第 49卷第 12期 Joumal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8,Vo1.49,No.12 ·ll39· 期 也,必生 于风 雨寒暑,循 毫毛而入腠理 ,或 复还,或 留 止 ⋯ ⋯ ” ,此段 辛曲述风雨 寒暑 。循毫 毛人 腠理而 留 止,就 是邪气 留 连之义。说明《内经》时代的医家已经认识到六淫邪气具有潜伏 性,能够潜伏体内,因而也才有过期而发的温病、洞泄、咳嗽、痿 厥等。再如《素问 ·金匮真 占沧》谓:“夏暑汗不 出者。秋成风 疟。”《素问 ·疟论》说:“夏伤于_人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闵遇 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言 夏季感受暑邪,如果汗出不透,褚热内伏,延至秋令.譬欲出而 凉欲人.金火相争.发为疟疾。《素问 ·疟沦》谓培邪“藏于腠理 皮肤之中”.说驯暑邪可以伏匿于人体.i五指出了病邪藏匿的部 位 。这些原 文 吖与《素 问 ·阴阳膻象 大 论》“夏伤 于暑 ,秋 必垓 疟”u】‘以互证 ,暑邪伏匿 ,逾期 发 ,发为疟疾 。他 如《素 问 ·风 论》云:“久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久风为飧泄”,亦可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互证 所谓久风 , 就是伙藏丁体内的风邪,日久发为飧泄, “存伤于风,夏生飧 泄”同义。同样,《素问 ·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 日者为病温,后夏至 日者为病暑。”也足以佐证“冬伤于寒.春必 温病”的伏邪发病规,并且还说明伏寒化温,邪伏越久,热势 越重 。 再者,如果说“冬伤于寒”足“冬不藏精”的 巨词.暂且不承 认伏邪这种发病类型,那么。对于《灵枢 ·贼风》:“此亦有故邪 留而未发”所论之伏邪能视而不见吗?呵见此说是站不住脚的。 《素问 ·疟沦 》有“帝 日:论言 夏伤 于暑 ,秋 必病疟 ,今疟 不 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以其秋病者寒甚,以其冬病者寒不甚 ,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 多汗。”说明伏邪发病,变化无端,既与四时阴阳之变化有一定 关系,又不 一定随四时之变化而发病。故有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之应四时者,也有不应四时而其病异形者.这是非常符合临床 实际情况的。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657∞O) 江顺奎 略谈“扶脾阳养胃阴”及应用 脾 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闲脾体阴用阳,易阴盛伤阳,病 多阳虚;胃体阳用 阴,易阳盛伤阴,病多阴虚,所以调治脾胃病 常用扶脾 阳、养 胃阴之法 。 1 扶脾阳 脾 阳指脾的运化功能(脾气)以及在运化过程中所具有的 热能,具有运化精微,升益中气 ,温养脏腑、肌肉、四肢,统血,固 密腠理,强体御邪功能。叶天士云:“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若脾 阳虚弱,运化失司,则可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 无力;热能不足,不能温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则可见形寒肢 冷、腹痛泄泻、喜温喜按;脾失健运致气血虚少,则机体失养,诸 病由生。脾阳虚常见于胃脘痛、胃痞、泄泻、痰饮、带下、便血、崩 漏、痿证、自汗、内脏下垂等病证。 扶脾阳,即用甘温的药物扶助脾阳,病情较轻者用温热食 物食养、食疗,旨在补中气、强健运,升清复阳。李东垣在《内经》 和前人经验基础上。认为脾 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气机之枢、 后天之本,在《睥胃论》中强调重视扶脾升阳,治疗重倡补中、益 气、升阳。创“补中益气汤”,选黄芪为主药,用其补气上升外达 之性,辅以人参、炙甘草、白术强健脾益气之功,配伍少量升麻、 柴胡升举清阳,佐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当归养血和营、 顾护脾阳。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 ,诸药配伍共成补脾益气、升阳 举陷之功。临床用治脾虚不运、清阳下陷,颇得效验。临床根据 脾阳虚辨证特点,可灵活选用 :健脾益气助运的补中益气汤、香 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温中散寒的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补 火生土的附桂八昧丸等。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升 麻、柴胡、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附子、肉佳、补骨脂等。 例 l:陈某某 ,男 ,52岁 ,2OO4年 9月 l6日初 诊。患者间歇 性腹泄 8年,近来加重。某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用抗 生素治疗,效果不显。现常间歇性发作,发作时每 日4~6次,一 般持续 2~3日。便前时有小腹痛,便如糊状夹有不消化物,纳 差,食后腹胀,少气乏力,舌淡、苔稍腻,脉濡缓。诊断为久泄,辨 证属脾阳虚弱、清气下陷,治以益气扶阳,升清举陷,宗补中益 气汤加减:黄芪 l5g,党参 l2g,炒 白术 12g,焦麦芽 l2g,茯苓 12g,川芎 6g,炙升麻 6g,炙甘草 6g,陈皮 1Og。l 5剂药毕,病愈 大半,大便先硬后溏,日行 1次,纳食不香,脉缓。守方去川芎加 山药 12g健脾 护阴 ,服 5剂后 ,改补脾益肠 丸善后 1个月收 功。 随访 2年未复发。 2 养 胃阴 胃阴,指 胃中津液 ,由水谷 化生 而来 主要有 濡润 胃气 ,通 顺纳降的作用 。叶天士云 :“阳明 胃土 ,得 阴 自安 。”若 胃阴虚弱 , 不能濡润胃气致纳腐失司,胃气涩滞,则可见 胃脘嘈杂或灼痛、 水谷不化、饥不欲食、口渴思饮、形瘦乏力、舌嫩红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等症状;通降不顺,则可见脘痞胀闷、暖气呕吐、大便干 结等症状。胃阴虚常见于胃脘痛、胃痞、嘈杂、中消、噎嗝、呃逆、 呕吐等病证。 养胃阴,即用甘凉柔润清降的药物润养胃阴,病情较轻者 用生津益胃的食物、或适当饮水护养胃阴。意在濡润胃气,恢复 其纳腐、通降功能。一般不取或少取苦寒之品,因其易化燥伤 阴。叶天士在深入研究《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后 ,博采众 长,师古不泥古 ,承袭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的思想,结合临 床体验力倡 胃阴说,创制“养胃汤”,用甘凉濡润之沙参、麦冬、 玉竹等药物,润养胃阴以顺通降。养胃阴一般可选益胃汤、沙参 麦冬汤等,热性病选承气汤类或白虎汤,亦可护养胃阴。常用药 有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白芍、山药等。 例 2:王某某 ,女,48岁,2。05年 8月 6日初诊。患者患胃病 5年,加重2年。近 2年来反复发作胃脘隐痛,食少乏力,身体渐 瘦。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用西药治疗年余,效果不佳。现 形瘦体倦,纳呆食少,脘腹胀痛,时有暖气 ,口渴便秘,舌嫩红、 少苔,脉细数 诊断为胃脘痛。辨证属胃阴虚少、纳降失司。治 以益阴养胃、润肠通便。宗养胃汤加减 :麦冬 l5g,沙参 l2g,生 谷芽 l5g,甘草 6g,当归 12g,麻子仁 1眙,蒲公英 1og,大黄 lOg, 佛手 1Og。取 6剂,隔日1剂缓图,并嘱忌辛热粗糙、油炸及刺激 性食物,调畅情志。药后大便通畅,腹胀、嗳气、口渴消失,精神、 食少乏力好转 ,但仍时有胃脘隐痛,舌淡红、少苔,脉细。辨为阴 虚络涩。守方去大黄、麻子仁,加赤芍 1Og,丹参 1Og,山药 12g, 服 15剂后,守方炼蜜为丸,每丸 1o克,每日1丸,2个月后诸症 ·l14O· 中医杂志 2008年第 49卷第 12期 Joumal of Trad|tiona1 chinese Medicine,20o8,Vo1.49,No.12 消失 ,1年后 随访未发 。 3 扶脾阳与养胃阴的关 系 扶脾阳与养胃阴既各有不同,又相辅相成,既可分用,亦可 合用。具体运用应据临床实际,辨而施之。 临床上脾 胃病早期往往单发,即胃病或脾病,一般以胃病 为先。如李东垣云:“饮食不节,先伤及 胃,胃伤而后脾病。”因脾 胃里相合,经络相联,气血相通,一脏有病,每易互累。中后期 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继而气阴两伤。综上述,若胃阴虚或脾 阳虚单发,则养胃阴或扶脾阳分用 ,注意养阴顾阳,扶阳顾阴。 如辨属脾 阳虚与 胃阴虚并发 ,则扶脾 阳与 养 胃阴合用 。不过合 用易使人疑惑。因脾胃升降、温凉、喜恶之性相反,用药有别 ,如 温燥扶阳易伤胃阴,凉润养阴易伤脾阳,升举太过影响胃气下 降,通降太过影响脾气上升。但脾喜燥恶湿 ,温燥扶阳之剂多人 脾,胃喜润恶燥,濡润养阴之药多人胃,各走其经;阳生阴长、阴 为阳用,扶阳益阴合用可相辅相成。辨清脾阳虚与胃阴虚孰先 孰后,孰轻孰重,谨守病机,采用益阴为主、少佐扶阳,或扶阳为 主、少佐益阴有度,用药甘淡平缓,温而不燥,润养不腻,治疗上 自有相得益彰效果。但当有恶心呕吐、饥不能食症状时,一般以 养阴护胃为先,渐次佐人扶脾阳之药,因为胃若不受,则药食难 施 ,病也难 医。 例 3:徐某 ,男,49岁,2oo5年 2月 18日初诊。患 胃病 1O 年 ,反 复呕吐伴 黑便 3年 。3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 胃次全 切除术,术后常有腹痛。同年 2月住院治疗,诊断为“十二指肠 球部溃疡术后吻合口溃疡”。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现饥不欲 食,体倦乏力,腹胀食后及夜晚更甚,胃痛空腹甚,得食稍安。时 有恶心嗳气,大便较干黑、小便正常,舌嫩红、苔白,脉沉细数。 诊断胃脘痛。证属气阴两虚,纳运失司。思其有饥不欲食,恶心 嗳气,先不宜温燥之剂 ,宜润养胃阴为主,使 胃复纳降,再图益 阴扶阳。宗益 胃汤加减:北沙参 15g,麦冬 12g,白芍 l2g,当归 12g,太子参 lOg,甘草 6g,陈皮 10g,三 七粉 6g(冲服 )。共 服 7 剂。并进山药莲子糯米粥。再诊:服上药后饮食渐增 ,脉沉小,仍 感乏力。辨为胃阴渐复,脾阳欠振,守方渐加扶脾阳之药。太子 参改党参 l2g,加黄芪 1 5g、炒谷芽 l0g,再服 】5剂 ,症状消失, 改补中益气丸善后 2个月。1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415。()O) 王如茂 从“痰"论治举隅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并沿用至今。《杂 病源流犀烛》说 :“痰其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 致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来去无端,聚 散靡定,失运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 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下面谈谈从“痰”论治的体会。 l 抑郁症 谢某某,男,46岁,2O07年6月1o日初诊。精神抑郁,失眠 lO余年。在北京某专科医院诊断为“抑郁症”。长期服用多种抗 抑郁药,对药物已产生严重依赖。伴有头晕健忘,头胀如蒙,表 情呆 滞 ,反应迟 钝 ,心烦易 怒 ,焦虑难 耐 ,悲观厌 世 ,不愿 与人 交 往,食欲不振,舌暗、苔黄厚腻如垢 ,脉弦。属痰浊阻滞。治宜涤 痰化浊。方以涤痰汤、连朴饮化裁。处方:竹茹 1Og,半夏 l2g,炒 枳实 15g,胆南星 8g,天竹黄 1Og,茯苓 3Og,陈皮 12g,石菖蒲 lOg,远志 lOg,黄连 lOg,厚朴 2Og,杏仁 lOg,黄芩 12g,党参 12g,甘草 1Og,神曲 15g,夜交藤 3Og,合欢花 2og。6月 24日二 诊:服上方 14剂,在停服安眠药的情况下,睡眠较前明显好转, 头晕减轻,纳增,心烦减轻。舌红、苔黄厚腻,脉弦。上方加郁金 1Og、苍术 l5g、桃仁 1Og、川芎 1 2g、呜内金 20g。7月 1日三诊: 基本可以正常睡眠,头晕减轻,纳增,心烦健忘。舌红、苔黄腻, 脉弦。后经涤痰清热,辟秽化浊,行气解郁 ,治疗近 4个月,基本 恢复正常。 按 :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予以控制。由于抗抑郁的药物副 作用大,给患者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患者头胀如蒙,表情呆滞, 两眼充血,舌苔黄腻如垢 ,一派痰热壅盛之像。以涤痰汤、连朴 饮化裁 。清热涤痰 ,化浊除垢 。从 望舌可知患者之病势 ,苔厚则 病加 ,苔薄则症减 ,苔退 则病 愈。 2 慢性结肠炎 连某,男,47岁,2。O7年 3月 7日初诊。腹泻半年,每 日大 便 2~3次,多有黏液。伴有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口中无味,吐 酸水。舌红、苔黄厚腻 ,脉沉。结肠镜检查:慢性结肠炎。属痰浊 阻滞,大肠湿热。治宜清热利湿 ,辟秽化痰。以泻心汤、达原饮化 裁。处方:黄连 1Og,黄芩 l2g,半夏 l2g,厚朴 15g,苍术 12g,草 果 6g,生薏苡仁 3Og,茯苓 3Og,白豆蔻 6g,滑石 l5g,甘草 1Og, 党参 l5g,神曲 15g,炒麦芽 15g,鸡内金 15g。以上方为基础 ,随 症加减治疗 5个月,饮食大便均 已正常,黄腻之苔已退 ,病 告愈 。 按: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患者饮食失节,嗜食 辛辣,饮酒害胃,助湿生热;又因素体脾虚,脾失健运,内生痰 湿,湿与热结,阻滞气机。脾胃气机郁滞,则胃脘痞满,脾胃升降 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不化,而致腹泻。方以黄连、黄 芩清热燥湿;半夏、厚朴、苍术、草果燥湿化痰,辟秽化浊;生薏 苡仁、茯苓、滑石淡渗利湿;白豆蔻芳香化湿;党参、甘草健脾益 气 ;神 曲、炒麦 芽、鸡 内金 消积化滞 。药后热清湿化 ,脾健痰 消, 苔退泻止,其病告愈。 3 帕金森病 马某 某 ,女 ,54岁 ,2 o()7年 9月 8目初 诊 。患 帕金 森病 1 年,服美多巴片,未能控制,表情呆板,肢体震颤,两手笨拙,动 作失灵,步履蹒跚,心情焦虑,烦躁失眠。舌红、苔黄微腻,脉弦 滑。属痰热扰心,肝风内动。治宜清热化痰 ,平肝熄风 ,镇心安 神。方似涤痰汤化裁。处方:竹茹 12g,半夏 12g,黄连 10g,茯苓 3Og,枳实 15g,太子参 15g,胆南星 8g,天竹黄 1Og,生龙骨、牡蛎 各 3Og,全蝎 l0g,僵蚕 1Og,赤芍、白芍各 15g,川芎 12g,甘草 1Og,夜交藤 3Og,合欢花 15g,远志 8g,蝉蜕 6g。9月 3O日二诊: 服上方 14剂,症状有明显改善,震颤基本控制,走路平稳,心烦 减轻,睡眠好转。舌红、苔薄黄,脉滑。加琥珀粉 3g(分冲)。11月 4日三诊:经上方加减服药 4O余剂,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精神正 常,面有表情,肢体己不震颤,走路正常,心不烦,睡眠好,舌红、 苔薄,脉沉。 按:帕金森病属中医“风痱病”的范畴,治疗多用补肾填精 之法。本案从心、肝、脾三脏人手,心主神明,痰浊扰心,则心烦 不眠,神识呆滞。肝主筋,为罢极之本,肝阳化风,肝风内动,则 肢体震颤,动作失灵,步履蹒跚。脾主运化,脾虚失运,则聚湿生 痰。方以竹茹、半夏、黄连、枳实、胆南星、天竹黄、远志清热化 痰;茯苓、党参、甘草健脾祛湿;生龙骨、生牡蛎、全蝎、僵蚕、蝉
/
本文档为【略谈“扶脾阳养胃阴”及应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