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生物土壤地理学

生物土壤地理学

2011-03-21 8页 doc 137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6635

暂无简介

举报
生物土壤地理学生物土壤地理学 一、生态因子的作用 1.综合性: 环境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生物来说,一种生态因子,不论它如何重要,其作用只有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的因子在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一因子的改变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二是对生物而言,由于某一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类因子也称为主导因子。 3.直...
生物土壤地理学
生物土壤地理学 一、生态因子的作用 1.综合性: 环境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生物来说,一种生态因子,不论它如何重要,其作用只有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的因子在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一因子的改变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二是对生物而言,由于某一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类因子也称为主导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区别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都非常重要。对生物起直接作用的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氧、二氧化碳等,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4.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非等同,但都各具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形态适应:少数哺乳类进行冬眠和夏眠;植物的落叶等 2.行为适应:旗形树冠;动物的保护色等 3.生理适应:高温地区植物蒸腾加快;红树林体内存在泌盐腺体。 三、昼夜节律与季节节律。 1.昼夜节律:大多数动物的活动都表现出每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全昼夜活动 2.季节节律:大多数动物的活动都表现出一年四季循环一次的现象。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动物形态、毛色、生殖、迁徙和休眠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1.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害的关系。分为外寄生、内寄生和巢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 2.共生: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联系的,都可以称为共生。分为偏利共生(也称共栖,是指生物一方有利,而另一方并不产生有害影响的关系。)、原始合作(指对共生的双方都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互利共生,指共生双方都有利,并发展成彼此间完全相互依赖,这种关系是必然的) 3.附生: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个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 4.绞杀:指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 5.群栖: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6.竞争: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分为种内竞争(指同一群个体之间所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生物种的种群,因竞争而对它们的增长和存活起相反影响的任何相互作用) 五、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数量及植株高度不同,形成的密度也就不同,从而决定了群落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生物群落都由多种生物所组成,都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在生物群落中,并非所有种类对群落哦的特性起相等的决定性作用,在具有多个物种的群落中,只有少数几种控制着群落。 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5)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栖居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内的环境也发育成熟。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和演替。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六、群落数量的表示方法和指标 1.多读:是指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多度的测定方法:个体的直接计算法,在森林群落乔、灌木的研究中普遍采用;目测估计法是一种粗略的统计方法,在草本群落的研究中常常采用 2.盖度: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盖度的大小不决定于植株的数目,而是决定于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体形,叶面积等。投影盖度是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土地的面积,可用百分数来表示。 3.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某物种的个体数。 4.频度:指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小样地内的出现的频率。 5.重要值:是指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七、植物种在群落中的分类 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盖度的种类。但每一层中优势种可能不是惟一,而形成共优种。 2.建群种:是群落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而且在形成群落的环境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3.伴生种:是指在群落任何层次中都处于次要地位的种类,它的个体数和盖度都较小,形成群落环境的作用也不大,有的则是群落中的常见种。 八、群落演替 1.旱生演替:裸露岩石表面生的环境条件是极端恶劣的,没有土壤,光照强、温度变化大。在这样的裸地上,首先是地衣侵入,地衣能够忍受极端环境条件。地衣又能分泌一些有机酸腐蚀岩石的表面以及地衣的一些残体逐渐形成了极少量的土壤。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善,原来生长地衣的地方出现了苔藓植物,由于苔藓植物植物积累的土壤更多一些,便出现了草本植物。开始是个别植物出现,以后大量的增加而取代了苔藓植物。在草本植物群落发展到一定程度,首先出现了灌木,以后出现乔木。随着植物种类的改变,动物组成也已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演替的发展,生物种数逐渐增多,其演替系列如下: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2.水生演替系列:在一个淡水湖泊中,生长着许多沉水植物,它们的根着生于水底土壤中,茎叶随水漂流。这些植物死后的残体由于嫌气条件不易分解,而沉积下来使得水位抬高,而不适合沉水植物生长,让位于适合浅水环境生长的植物。在水深2-3米的地方出现了浮水植物。当水位浅到一定程度发育了挺水植物,当湖底露出水面时则被湿生的沼泽草本植物所代替,最后湿生草本又被陆生植物或旱生植物所代替,在其中的系列群落中并有若干种动物与其相联系,其演替系列如下: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九、热带雨林生物群 生境特点 1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 季节变化,年均温在25~30℃,最冷月平均温在18 ℃以上,极端最高温在36 ℃以上。年降水量在2000㎜以上,全年降水均匀。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 2.土壤是典型的砖红壤,土层深厚,富含铁.铝,营养矿物的效能低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5~10°以内的热带地区。但在大陆迎风边缘地带伸展到15~25 °左右。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亚马孙河流域及马来群岛,中美的东侧。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种类组成 1.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 2.优势现象不明显 3.动物组成丰富多样 ,但同种动物 的个体数较其他群落少,科的 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 4.全球90﹪的灵长动物生活在热带雨林中 5.土壤动物的种类相当丰富 结构特征 成层现象复杂,除了乔木.灌木.草本三个层片外,还有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腐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层片。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食物链错中复杂 外貌特征 1.乔木多具板根和茎花现象 2.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 3.季相变化不明显,动物活动的周期性不明显 十、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 生境特点 常绿硬叶林与灌丛是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下发育的一种群落类型。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封冻。年均温15-18℃,夏季温度较高,最热月平均温度22-28℃.8月份的最高气温可超过30℃,而土表温度甚至可达40℃。冬季非常温和,月平均温度5-12℃,年温差在12-17℃之间。全年降水量为500-750mm,最多可达1000mm,集中于冬季降落,夏季降雨很少。3-8月间(北半球)的降雨量仅100mm左右,形成连续的干旱。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 常绿硬叶林德乔木是常绿的,由于夏季相当干旱,叶子形成了相对旱生德适应特征,叶片不大,常被有茸毛;群落高度较小,硬叶林一般高10-15m,灌丛高1.5-4m。 2)​ 植被以灌木的生活型占优势,还有一些乔木型的硬叶植被和一些散生的树木。数量从多的植物种类依地区和局部条件的差异都可能形成优势类群。优势的书和灌木种都具有针叶或硬叶特征的革质常绿叶片,气孔深陷防止过多蒸腾 3)​ 硬叶林下的草本层植物生长稀疏,由旱生类型、旱季休眠的类短生植物和短生植物、以及软叶旱生植物组成。 4)​ 对整个常绿硬叶林来说,植物具刺,特别是叶变成刺是典型的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开花鲜艳,以黄色为主。 5)​ 充足的食物和灌丛对地面良好的覆盖容纳了丰富的动物。在该生物群的气候条件下,火的作用正常地出现在生物群中。该生物群的大多数物种已经适应了火的作用。火还促进了一些种子的发芽。火把一些植物和落叶层化为灰烬,从而促进了有机物质矿化作用的进程;同时也加速了落叶层分解及破坏土壤植物根须所分泌的有毒化合物。另一方面,火还可以增加侵蚀速度。 十一、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生物多样性主要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 蕴藏在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和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含义:1.区域物种多样性 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对一个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主要反映某一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2.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 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均匀程度,常常是从群落组织水平上进行研究,不但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而且反映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均匀程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 是指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指无机环境,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复杂多样化,生态系统的类型极其复杂多样。生态过程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替过程 。表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土壤地理学 1、​  1.世纪70-80年代,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和土壤地带性分布学说。 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美国 史密斯 为首的土壤学家建立了土壤系统分类,提出以三维单个土体、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主要依据,这为土壤概念的更新带来新的契机和活力。 二、土壤的分类 按土壤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三大类。 原生矿物: 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它只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土壤中原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随着母岩类型、风化强度和成土过程的不同而异。在风化与成土过程中原生矿物供给土壤水分以可溶性成分,并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土壤原生矿物主要包括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磷酸盐类和某些特别稳定的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土壤次生矿物,它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许多次生矿物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具有强烈的吸附交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征,所有又称之为粘土矿物。 2、​ 土壤有机质的分类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第二来源,土壤动物(消费者)和土壤微生物(分解者)。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 三、土壤结构类型 1.单粒状结构:单粒状是指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 2.粒状结构:土壤团聚体的三轴等距伸展且呈球状,并具有平的或弯曲的表面,棱角不明显。 3.块状结构:土壤团聚体三轴平均发展,外形不规则,边面不明显,多形成于壤质的心土层。 4.柱状结构:土壤团聚体沿纵轴伸展,水平方向的二轴较短且均等。 5.片状结构:土壤团聚体沿水平二轴伸展,纵轴极不发育。 6.大块结构:土壤团聚体三轴平均发展,外形不规则,边面较为明显且结构体巨大。 团粒结构土壤肥力最好的原因:①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可高达55﹪,其中毛管孔隙度为40﹪,非毛管孔隙度为60﹪,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②团粒结构的土壤较好地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就能够较好地调节土壤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③团粒结构的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④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这也有利于耕作。 3、​ 土壤物理特性 土粒密度 土壤密度 土壤孔隙度 土粒密度: 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含孔隙)的质量(多以重量代替,g/cm3)叫土粒密度(土壤比重 土壤密度: 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 土壤孔隙度: 是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土壤孔隙度大小与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土壤质地变细,孔隙度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也高 毛管孔隙:土壤孔径﹤0.10mm,具有持水、蓄水与保肥能力 非毛管孔隙:孔径≥0.10mm, 不具有持水能力,但具有通气透水性。 4、​ 土壤的酸度 土壤酸度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所含H+引起的酸度,亦称为土壤有效酸度,常用PH表示。土壤潜在酸度是指由土壤胶体或吸收性复合表面吸收的交换性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只有当这些交换性H+和AL3+被其他阳离子交换而转入土壤溶液之后才显示其酸度。 5、​ 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 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 作用:土壤的缓冲性能为植物生活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环境,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质,但是任何土壤的缓冲性能都是有限的。 6、​ 土壤养分与水、肥、气、热的供应与协调 土壤各组成物质都有自己的转化过程,具有不同的功能。土壤中诸肥力因素的变化,即取决于土壤的组成成分,也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连接方式(土壤结构状况)有关。植物要求土壤透水性、通气性与蓄水、供应性能同时存在和发展,而这些土壤性质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与土壤孔隙状况有关的质地和及结构。土壤的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是否能达到稳、匀、足、适得程度,固然与土壤表土层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状况的关系较为密切,但也受土体构型的影响。因土壤中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不仅在土壤组成成分之间进行,同时亦在土体上下层之间进行,所以土体构型对于土壤的水、肥、气、热的运动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土壤系统的重要特征。土壤肥力因素的供应与协调,不仅决定于土壤系统本身,而且和土壤的环境条件密切有关。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土壤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特别是自然环境向土壤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更是与土壤的物质与能量转化息息相关。总之,土壤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变化,都脱离不了土壤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的变化。 七、土壤形成过程: 1.腐殖质化过程 1)土壤中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2)形成过程:1.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内部的各种高分子和低分子成分,以及他们代谢产物的分解。 2.土壤微生物利用上述代谢产物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3)结果:使土体的发生分化并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的腐殖质层。 2.淋滤作用 定义:淋滤作用是指土壤物质随水流由上部土层向下部土层或侧向移动的过程。 分类:1)淋溶作用:以可溶性盐类,有机物和无机物随水溶液向下移动的作用 2)螯合淋溶作用:以可溶性络合物或螯合物形式向下移动的作用 3)淋洗作用:可溶性物质随水流从土体层洗出来的作用 八、主要土纲特征: 1.淋溶土 1)地理分布环境:主要分布在湿润的温带气候区,但是北纬60度以南一直到新西兰岛都有广泛分布,跨越五大生物气候带。中国淋溶土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甚至种亚热带均有分布。 自然植被多为不同类型的森林火森林灌丛植被,分布区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和黄土岗地。淋溶土是中国重要的森林吧土壤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 2)主导成土过程:黏化作用 在土壤剖面中部存在黏化层是淋溶土的必备条件,黏化作用是形成淋溶土的重要成土过程。淋溶土具有淀积黏化作用和次生黏化作用,相应的形成淀积黏化层和次生黏化层,统称为黏化层。但是并非具有黏化层的土壤都属于淋溶土,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盐基离子交换量。 3)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土体构型:O—A—Bt—C型(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棕色淀积层—母质层) 2.诊断层:黏化层(以棕色为主) 3.特性:①表土层一般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②剖面通体一般无石灰反应;③质地黏重。 4.分类: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长湿淋溶土,湿润淋溶土。 2.富铁土 1)分布环境:世界亚热带湿热气候区,植被3以常绿林为主,地形为丘陵低山。 2)主导成土过程: ①中度风化作用:矿物风化作用相当强,但未达到最高 ②单双硅铝矿物分解合成:矿物以部分水解,单双铝硅化作用兼存,或以有限度酸性络合分解,铝质单、双硅铝化作用兼有方式进行合成分解。 ③强烈盐基淋失作用:盐基离子的淋失是分化中富铁铝化作用的前提。富铁土盐基离子强烈淋失,盐基离子含量明显降低,土壤呈酸性。 ④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在常湿润或偏向湿润的土壤水分状况下,风化过程中不仅盐基离子淋失,而且硅酸也被迅速淋失,进行着明显的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 ⑤低活性黏粒累积作用:富铁土是中度富铁铝化作用为主要过程,并有低活性黏粒累积作用土壤。 3)主要诊断层:低活性富铁层(中度富铁铝化作用与游离氧化铁富集特性结合) 1.土壤剖面构型:Ah---Bs---C(腐殖质层---淋溶淀积层---母质层) Ah层呈暗棕红色;Bs层呈棕红色,紧实黏重,块状结构,体表常有棕红色胶膜。 主导成土过程:富铁铝化 2.性质: ①成土风化过程强烈,土壤矿物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土壤原声矿物含量少,土壤质地黏重; ②土壤微生物终年强烈分解有机物,有机物含量较低; ③富铁土一般呈现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由上向下减少,且土壤具有潜在酸性。 总结:富铁土结构较差,多呈块状结构,土壤结构水稳性差,干时坚硬湿时黏糊。 3.分类: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湿润富铁土 3.铁铝土 1)分布环境: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和热带海洋气候区。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为热带雨林或热带、亚热带季雨林。地形:地势略呈起伏,坡度平缓,地表相对稳定的低丘阶地地形。 2)主导成土过程: 土壤矿物的高度风化分解: 铁铝土剖面几乎完全没有可风化的矿物,绝大多数原声矿物和2:1型次生矿物已被风化分解为氧化铁和氧化铝。土壤物质风化作用已达到高级阶段。 盐基元素强烈淋失: 在铁铝土的风化成土过程中盐基离子遭受强烈淋失,心土层B层土壤活性酸度PH值在4.2-5.3之间,阳离子代换量较低,盐基饱和度也很少超过40%。 硅酸强烈淋失与氧化铁、氧化铝相对富集: 铁铝土在风化过程中释出的硅酸也被强烈排脱淋失,而铁铝氧化物产生极明显的相对富集过程。 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 在热带雨林植被下,大量凋落物(干物质)输入铁铝的表层,微生物终年分解这些凋落物,为铁铝土上层补给大量矿物营养元素,供给植物根系再次吸收利用。 黏粒活性显著降低: 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结果,表现在土壤净负电荷量大为减少,黏粒活性显著降低。 3)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剖面构型:Ah---Bms---BC-----C (腐殖质层----淋溶淀积层---母质层) Ah层土壤呈暗赫红色;Bms层呈棕红色,紧实黏重,块状结构,土壤结构体表面常有棕红色胶膜或者铁锰结核;土壤剖面底部多为红色富含铁锰结核网络层。 2.诊断层:铁铝层 3.理化性质:①铁铝土成土风化过程强烈,土壤矿物遭受彻底风化分解,土壤中原声矿物含量少,土壤质地黏重。②微生物终年强烈分解有机物,故富铁土有机质含量较少;③铁铝层一般呈强酸性反应,PH值由剖面上部向下逐渐变小,且土壤具有较强的潜在酸性。 4.分类: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铁铝土中原有有机质迅速分解,作物携出、淋洗、侵蚀作用都会导致土壤中N、O大量损失。 九、概念 1.土壤退化:则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土壤退化过程也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过程,其中形成因素的异常或人类不合理的土壤利用方式则是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一般将土壤退化过程划分为土壤侵蚀、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2.土壤侵蚀:一般是指在外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冻融张缩力等)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剥离、迁移或沉淀的过程,它是地球陆地表面最为普遍的自然地理过程之一。(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侵蚀速度缓慢,常与自然成土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常导致土壤侵蚀过程急剧发展,称为加速侵蚀,其侵蚀速率巨大,这就是一般所讲的土壤侵蚀。 ) 3.土壤风蚀沙化:是指当风速超过4~5 m/s,地表疏松干燥的细小土壤颗粒被风吹而扬起,离开原地土壤表层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风蚀沙化作为一种土壤退化现象,它不仅破坏土壤资源、减低土壤生产力,同时还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根据土壤颗粒运动特点,可以将土壤风蚀沙化过程分解为吹蚀过程、搬运过程和堆积过程。) 4.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分随水向表土层(0~20 cm)运移而累积至含量超过0.1% (或富含石膏土壤为0.2%)的过程。按对植物生长发育危害和表土层盐分含量,可将土壤盐碱化分为强度、中度、轻度。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1.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 2.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 3.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
本文档为【生物土壤地理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