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认知_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认知_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2011-03-20 3页 pdf 136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认知_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作者简介:林榕( 1954 � ) ,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词汇语义学 收稿日期: 2001- 02- 05(作者修改稿) , 2001- 05- 30(本刊修改稿) 2001年第11期 总 第 152 期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1, � 11 Serial � 152 认知、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林 榕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探讨了词语内涵意义的性质及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试...
认知_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作者简介:林榕( 1954 � ) ,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词汇语义学 收稿日期: 2001- 02- 05(作者修改稿) , 2001- 05- 30(本刊修改稿) 2001年第11期 总 第 152 期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1, � 11 Serial � 152 认知、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林 榕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探讨了词语内涵意义的性质及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人类认知和语境的角度寻求对词语内涵意 义正确理解的方法。基于内涵意义的隐含性、情感性以及间接的表达方式等特征, 要获得对词语内涵的正确理解, 就必须 利用人类共有的认知系统,充分结合语境, 从而使外语教学或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更有成效。 关键词:词语内涵意义; 理解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ture o f word connotative meaning and its relations to society and cultur e. I t also attempts to seek ways to its proper understanding in terms of human cognition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use. It shows t hat word connotative meaning is usually implied, affectively charg ed and indirectly expressed. Because of these featur es, it is proposed that t he universal knowledge of humans be employed and the context be refer red to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ord connot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or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w ord connotative meaning, understanding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6038( 2001) 11- 0055- 03 近年来, 人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热 点, 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人们越来 越认识到词语内涵意义在外语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方 面的重要性。因此,探讨词语内涵意义的性质、特征及其产 生来源, 并进一步寻求如何获得对内涵意义相对正确的理 解,应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 一、内涵意义的性质与特征 关于词语内涵意义,!朗曼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 ( Richards et al, 2000: 97)的定义是# 词或片语的基本意义之 外的意义。表示人们对词或片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怀有的 情感或所持的态度∃。!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 Bussmann, 2000: 96)指的是# 语词所包含的情绪或感情的成分, 又称情 感、联想或偶然意义∃。Leech 在其著作!语义学∀ (李瑞华等 译, 1987: 16- 17) 中认为: 概念意义(又称理性意义或基本 意义)是语言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具有更多的区别 特征; 内涵意义则除了具有纯理性内容之外, 还在所指这个 概念上与理性意义相重叠。这就意味着内涵意义在本质上 与概念意义同是人类心理将外部世界进行范畴化切分在语 言上的反映。但是词语内涵意义不等同于其基本意义, 它不 是字面的或客观的意义。内涵意义不独立于概念意义存在, 它必须通过概念意义间接表达和反映语言者对事物的褒贬 或价值取舍等情感和态度倾向,因而又被称为# 附加意义∃。 语言是人类文化传递和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核心 的词汇及其语义系统必然以种种方式表现其语言社会的文 化的独特内涵。词语内涵意义也不例外, 它来源于文化, 表 现了文化,也受限于文化。词语内涵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约定 俗成的,并深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在西方, 基督教文化 是一种主流文化;在东方,佛教文化为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些 民族行为道德的规范。许多具有宗教内涵的词汇成为交际 用语的一部分。文化成了构筑词语内涵意义的一个重要来 源。如今,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 词语内涵意义的运用在许 多商品广告或商标招牌上被发挥到了极致:如# 宫廷酒∃ , # 皇 室麦片∃ , # 飞龙实业∃ , #曼哈顿大酒店∃等等。这些词语中的 # 尊贵∃、# 气派∃、# 奢华∃、#财富∃等文化内涵意义被用来提高 商品或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以达到赢利的目的。 词语内涵意义还是语言社会中自然地理环境、民族观 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反映。如#美国英语的 prairie(大草原) , canyon(大峡谷) , 英国英语的 moor (沼泽) , heath(荒野) , 这些都是表示一个国家独有的社会、自然现象 的词语∃。(汪榕培, 2000: 30) 还有, 汉语中由# 竹文化引申 出来的有关竹的词汇;饮食文化引申出来的有关烹饪和菜款 的词汇;农业文化引申出来的有关耕作和稻谷的词汇等∃(林 汝昌, 1996, 4: 2) , 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民族感情色彩并会给 语言者带来心理联想和情感共鸣。即使到了现代, 富有文化 内涵的词语仍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或消亡。英汉语言中许多 这样的词语展示了各自民族的不同的社会层面,有着在其他 文化中难以寻觅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寓意和内涵。人类物 %55% 质生活的多样化和精神生活的无限性决定了词语内涵的产 生、发展和变异是无穷无尽的。 词语的内涵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语言社团的长期 使用, 一些词语的内涵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其隐秘 的性质,而成为基本固定的词义之一。词义的这种转变成了 多姿多彩的语言表达的来源之一。不言而喻, 整个转变需要 经过相当长的过程。词义内涵还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 事物的重新评价而改变:或由褒至贬, 或由贬而褒。如文革前 后人们对#老板∃一词观念的转变。有的学者把词语内涵的上 述特征概括为民族性和动态性。(张业菊, 2001: 43) 内涵意义必须借助词语指称或所描述的事物特征某方 面的相似性 ,让人产生联想, 才能达到传达或接收隐含信息 的目的。因此,词语的内涵意义是隐喻的基础。隐喻借助语 义间的相似特征# 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 物∃ ( Lakoff & Johnson, 1980: 5) ,或者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使 语言表达更具有鲜明性。在英语中常有下面的表达法: ( 1) Giv ing the children a good start in life. ( 2) He& s over the hill. ( 3) I w as bogged down in a dead_end job. ( 4) Her career is at a standstill. ( 5) Are you at a cross_ro ad in your life? ( Saeed, 1997: 306) 这些例子充分利用了 start, hill, dead_end, standstill, cross_ r oad 等词的内涵意义, 以隐喻的手法描绘人生的起始、转 折,事业中的困难、停滞和无望等抽象的意境。可见, 隐喻的 手法能超越词的基本意义,表达其他方法难以表达的隐含的 意义。词语内涵的存在能使现成的语汇发出弦外之音, 从而 极大地丰富语言表达,在交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认知与内涵意义 语言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 因为# 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 来考察词语的意义,词语和世界的联系,必须依赖人的认知 能力, 即现实概念只有以与其对应的心理模型为参照点, 才 能获得语义学价值∃。(熊学亮, 1999: 33) 语言理解具有社 会特征, 因为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人在大脑中建立起 了代表各种概念知识的 # 心理图式结构∃ ( schemata )。 ( Perkins, K . & Angelis, P . J. , 1985: 269; Bussmann, 2000: 416; 桂诗春, 2000: 445) 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构建的框架包含 了大量的类属知识 ( g eneric know ledge) , 如有关物体、情景、 事件、行动、事件发生顺序的知识等 ,与概念的意义相对应。 此外, 它还包含了# 有关知识使用方法的信息∃ ( Perkins, K . & Angelis, P. J. , 1985: 269) , 如词语内涵意义在交际中的价 值等。它们都以分类的形式储存在大脑的长期记忆中。在 语言交际时 ,语言输入可将心理图式激活, 使之在信息加工 过程中弥补信息量不足的部分,从而达到理解。但前提是语 言者的心理图式框架必须与语言输入基本相对应。不同民 族、语言社团之间的语言者, 例如东西方人士,不同的社会经 济地位和社会角色之间的个体, 如律师与罪犯,哲学家与巫 师,成人与儿童等, 其认知世界的心理图式有一定差异。当 这些差异完全无法与目的语的词语内涵意义所表达的文化 特征相对应时,交际者的心理图式就无法被激活, 从而导致 不理解;如果只是部分不对应, 则可能造成误解。因此, 汉语 的# 胸有成竹∃常使学中文的外国人大惑不解, # 马马虎虎∃被 误译成 horse and horse, t iger and tiger等就不足为奇了。 认知过程的产物是概念的形成, 在概念的基础上产生 的语义 可用 # 认知域∃ ( cognitiv e domains) ( Langacker , 1987& 1991, 转引自沈家煊, 1994, 1: 13)来描写。认知域包 括时间域、空间域、感情域、颜色域等等。如上所述, 内涵意 义与概念意义同样都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产物, 语义描 写或理解均需要参照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如# 茶∃在汉语中 指的是一种绿色植物饮料。对这一基本意义的描述可参照 饮料域和植物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 # 茶∃除了是他们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外,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 # 茶∃也是 醒脑提神、消食健脾的药剂。此外,品茶在中国文化中还是 一种情趣;中国人对茶艺情有独钟。因此, 对# 茶∃的内涵的 描述和理解还得参照中药域、茶文化域等等。限于认知和经 验,西方人常常满足于对其基本意义的理解而忽略其他。一 方面, 是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者的心理图式有差 异;另一方面,词语内涵在各种外部世界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难以确定其可能的所指内容或认知 域,或确定其与概念意义的界限, 因此容易导致理解失误。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中词是高度抽象的象征单位 ( symbolic unit)之一。# 象征∃指的是一定的形式与一定的意 义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象征单位之间可以结合成更大的 象征单位,对新的象征单位的理解可以建立在老的象征单位 表达的约定俗成的意义之上。如 w orker 就是一个由 work 和 er 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新的复杂的象征单位。对它的认 知可从对 work 这一表示过程的象征单位开始,进一步到 er 这一指人的象征单位。这个理论模式可以部分地应用到对 词语内涵意义的阐释, 尤其是习语、短语、成语、谚语等由多 个象征单位组成的复杂结构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如 a fish out of water。我们都熟悉 fish 离开水就无法生存。但当 a fish 和 out of water这一对具有矛盾意义的两个象征单位组 合成新的复杂象征单位时,它们各自的基本意义成了我们理 解整个习语内涵的基础。英汉语中有相当一批类似的词语, 其内涵意义是直接建立在象征单位典型意义之上的: 如英语 的 kill time, break the ice, clip one& s wings; 汉语的# 提心吊 胆∃、# 人山人海∃、#眼高手低∃等等。这些词语的字面意义形 象地展现了人类生活中共有的现象,生动地表现了其隐藏的 内涵, 很容易让人理解。然而, 语言除了具有以隐喻或象征 方式直接映照思维所反映的现实的特征,也体现出与概念结 构非直接对应的任意的一面。试比较以下几个汉语习语: ( 6)猴脾气 � � � 喜怒无常的脾气 ( 7)猴急 � � � 着急, 焦急,心急 ( 8)猴着 � � � 像个猴子似的蹲着 ( 9)猴年马月 � � � 不知何年何月 如果说例 6- 8 的内涵意义建立在对# 猴子∃的情绪不稳 定或是其弯腰弓背形象的共同认识上,有着与概念结构对应 和非任意的一面,让人易懂; 那么例 9 中# 猴∃与# 马∃用来修 饰与其语义特征不相匹配的#年∃和#月∃ ,则显然具有语言任 意性和文化特殊性。也说#驴年马月∃。十二生肖中没有驴 年,生肖不用来纪月, 所以没有马月。对这一类负荷着民族 %56% 独特文化内涵并具有任意性特征的词语进行解码,是不能完 全依赖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模式的。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 化深层去了解目的语, 调整头脑中的母语文化心理认知图 式;另一方面, 可以试图根据词语出现时的语境去分析判断, 才能对目的语词语内涵有相对正确的理解。 三、语境与内涵意义 单纯分析脱离语言环境的孤立的词语不可能解决大多 数外语学习和翻译中有关内涵意义的理解问题。事实上, 绝 大部分词语的使用总是伴随着一定语境出现的。语境不仅 确定内涵意义,也给词语内涵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 即词语 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有一定的内涵意义,特殊的语境造就特 殊的内涵意义。束定芳( 1998, 6: 13)曾以一个# 臭∃字为例, 说明鸡蛋的# 臭∃是基本意义,而球赛的# 臭∃则为隐喻。换言 之,作为隐喻的# 臭∃体现的是这个词的引申之意: 即虽不是 刺鼻的臭,却也是一种与刺激嗅觉的臭同样令人难以忍受和 使人抱怨的体验。这就是汉语# 臭∃ 的内涵在特殊语境中的 体现。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可以是交际者共同的话题, 他们 的地位、背景、语气、姿势等等, 即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 在书面表达中,语境可以是上下文、主题、风格、衔接等语篇 特征。这些都与词语内涵的表达和理解密切相关。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意义通常是一个有层次的语义结构 或是网络,它由词语的各个约定俗成的义项构成。在这个网 络系统上,由不同义项形成的节点可在不同的语境中# 突显∃ ( salient) ,显示出它在某一认知领域中的意义。词语的内涵意 义附加于基本意义,可以被看成是词语语义网络结构的延伸。 例如, 在一般情况下,对汉字# 春∃的语义描述可参照季节域的 概念, 指的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如: # 春去秋来∃、#一年之计 在于春∃、#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等等, # 春∃在这 些例子中指的均是这个词在其语义网络上的基本意义。但在 不同的语境中,对# 春∃的理解必须参照其语义网络结构上的 其他义项,否则会造成语义矛盾。如#科学的春天∃、# 人类的 春天∃、#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等等。换言之, 在# 春∃的语 义结构上, #希望、蓬勃向上、∃以及# 宠爱∃等非典型意义的节 点在这些特殊语境中#突显∃出来。这些非典型意义可被看成 是该词的内涵意义。通常, 词语出现的语境已经对词义做出 了限制, 使理解在有限的语境范围内获得成效。英汉词语内 涵差异有许多与词语使用的语境的差异有关。 语境给词语内涵意义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在对书面 作品的理解中,由于缺乏言语交际另一方副语言的伴随, 如 他的姿态和手势等,由语篇造就的语境与读者的认知便构成 了全部的认知环境,具体地说就是# 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 语信息∃。(何自然, 1997: 126) 逻辑信息指的是文章中由词 句篇章结构传达的表示因果、假设、推理、归纳等信息; 百科 信息指的是读者通过理性和感性经验获得的知识的全部; 而 词语信息则是指词语本身承载的意义内容。这三者成为读 者理解的基础。由于读者背景知识差别极大,对词语意义特 别是内涵意义的理解会有差别。因此,即使是母语读者也一 样会因个人差异而造成理解失误。 语言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语境限制 词义内涵; 另一方面, 读者要依靠百科知识等为理解做出努 力。因为,要达到理解必须在词义与背景知识之间找到某种 # 关联∃。( Sperber & Wilson, 1986) 例如, 语言者在语言解 码过程中,特别是遇到词语的基本意义与语境有矛盾时(如 隐喻的使用) , 他会对其词义作出多种假设,同时对语境与词 义的关系进行思辨和推理,并从自己背景知识的网络系统中 找寻最具有关联的意义。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理解外语过 程中,由于各自的文化、语言、社会等背景知识网络系统设置 不同, 或认知图式有差异,寻求语境与词义的关联时常常会 发生分歧,甚至出现失误。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克服。人类 有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环境,有着共同的认知心理和生理以 及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都是理解词语内涵意义的基础。 四、结语 词语内涵意义依附于基本意义又是后者的延伸。它与 基本意义一样反映所属社会的方方面面,并表现其特有的文 化内容。词语内涵作为词义的次要部分, 有约定俗成的一 面,也同样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而变化,因而也具有变异性 和无穷性。但是 , 内涵意义的隐含性和情感性以及它的间 接表达方式等,则是它独有的特征。总之, 词语内涵意义是 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在解释内涵意义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 扩大和深化认知,结合语境, 在推理和思辨中寻求与词义的 最佳关联和理解。这样,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或语言文化 研究将会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 1 ] Richards, J . C . ; Plat t, J. ; Platt , H. L ongman Dictionary of L anguage Teaching & App li ed L ing uisti cs. Beijing: Fore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2 ] Bussmann , H . R out ledge Dict ionary of L anguage and L ingui st ic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Trauth, G. P. an d Kazzazi, K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Rout ledge. 2000. [ 3 ] Lakoff , G . & Johnson, M . Metaphors We L iv e by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 4 ] S aeed, J. Seman tics . Oxford: Blackw ell. 1997. [ 5 ] Perkins, K. & Angel is, P. J. S chemati c Concept For mation in L anguage L ear ning . Vol. 35, No. 2, 1985. [ 6 ] Sperber , D. & Wilson, D. R 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 ion. Ox ford: Blackw ell. 1986. [ 7 ]杰奥弗雷.利奇. 语义学[ M ] . 李瑞华等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1987. [ 8 ]汪榕培.英语词汇的国别研究[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6) . [ 9 ]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 J] . 外语 界, 1996( 4) . [10]张业菊.词汇文化语义:民族性与动态性[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4) . [ 1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 12]沈家煊. R . W. Langacker 的# 认知语法∃ [ J] . 国外语言学, 1994 ( 1) . [ 1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14]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 J] . 外国语, 1998( 6) . [ 1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7%
/
本文档为【认知_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