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

2011-03-19 3页 pdf 108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9407

暂无简介

举报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 !" 《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的典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后由宋代学者 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中庸》、《论语》、《孟 子》并称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容是 “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概括为“三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为“八条目”。“三纲领” 和“八条目”互为对应地构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核心 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目”比较全面地阐释了 一种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也蕴含了儒家一贯 提倡...
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
!" 《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的典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后由宋代学者 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中庸》、《论语》、《孟 子》并称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容是 “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概括为“三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为“八条目”。“三纲领” 和“八条目”互为对应地构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核心 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目”比较全面地阐释了 一种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也蕴含了儒家一贯 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 一、“三纲领”———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及价值 目标 《大学》的开篇就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解释到:“此三者,大学 之纲领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大 学》的“三纲领”。“三纲领”概括性的理论体现了道 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 首先,“明明德”的涵义是彰明天赋给人的美 德。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 德者,人之所得乎民,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 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敬,则有时而昏,然 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 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对“明德”的解释是: “明德”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理解万事万物的先验 的内在心理状态;由于“明”被人的气质或欲望所迷 惑,从而使人本来所具有的“明德”在现实生活中未 能发挥良好的引导指示作用。因此,“明明德”是个 体道德的理性自觉,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 力“修养”来恢复其本来的善良特性。“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以上各项是一种条件的蕴涵 关系,实际上是说:欲明明德于天下,先修其身,然 后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所以,“明明德”即“修其 身”,而“明明德于天下”即使天下人皆能“修其身”。 因此,《大学》是以个体价值为道德追求的出发点, 由“明明德”展开为“明明德于天下”,从“明明德”到 “明明德于天下”既是道德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又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皮兰娇($",-+ ),女,江西新余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伦理思想。 摘要:《大学》是早期儒家的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典籍,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 四书,且居四书之首。《大学》的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二者是《大学》的两条基本道德修 养原则,且构成了以修身为核心的一个互为对应的整体。《大学》围绕“三纲八目”构建了一套修己 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同时也蕴含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关键词:《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修身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论《 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 皮兰娇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 ,’)),)) !"#$%&’ "( )*+*, -"#./ 012,%,3.$&.,4* 5&1$*3 5"’’*6*第二期(总第 ,)期)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 *月 !#%*7())* 8"7( 9*$78"7,) !" 是价值目标逐渐接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修 身的重要性。 其次,“亲民”,“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 所说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所以,这里的 “亲”是革新的意思。“亲民”就是使人自明其德,革旧 更新。如果“明明德”是对自我本性的恢复,是一种内 圣之道;那么“亲民”则是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 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 与“明明德”扩展到“明明德于天下”相应,“亲民”的 展开就是“平天下”。这正体现孟子由“修心”、“养性” 到“仁政”思想,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再次,“止于至善”是“三纲领”中的终极价值目 标。设定至善的价值目标是中西哲学的共同特点, 西方哲学中至善的概念具有超验的、抽象的思辩 性,而中国哲学中至善的概念具有具体性。在《大 学》中就对至善的内涵作了具体的规定。“明明德”、 “亲民”都是指向“至善”的,二者同时也构成了至善 的内容。“止于至善”中“止”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 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始终应保持或致 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至善”是指一 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朱熹对“止于至善” 的解释是:“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 理当然之极也。”#$%(&’)要“止于至善”,修养上要求无 所不用其极,一层一层地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而 在这层层递进的道德修养体系中,“修身”是核心, 也是达到“至善”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三纲领”的分 析,我们知道“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从不同侧 面展开了至善的价值目标,使至善有了现实的意 义。这三者是逻辑递进的关系,由“明明德”到“亲 民”,最后到“至善”。同时,至善这一最高价值目标 也对主体意识及行为有一个引导和统摄的作用。有 了价值目标的引导和统摄,才使主体的行为准则和 价值目标与具体的行为结合起来,与现实联系起 来。正如《大学》中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三纲领”中“明明 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 二、“八条目”———道德修养具体方法及步骤 “八条目”和“三纲领”是一个整体,二者是互为 对应的关系。“三纲领”是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和价 值目标,要真正遵循这一准则,实现“至善”的目标, 就需要具体的行动和方法来指导。《大学》中的“八 条目”就是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及步骤。《大学》中 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正 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构成所谓的 “八条目”,而在这“八条目”中,以“修身”为界,又可 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主体部分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对修 身的补充及说明。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而由“格物”到“平天下”并非简单 的上下顺承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 首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手段 和工夫。“格物”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推理研究;“致 知”是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把握。“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物”是身、 家、国、天下,这里的“知”是对修、齐、治、平实践活 动的认知。所以“格物”、“致知”不是指一般的认识 活动,而主要指伦理范畴内的知,即如何“明明德于 天下”的认识活动。“格物”、“致知”是两个紧密联 系、层层递进的步骤。所以《大学》中讲“物格而后 知至。”朱熹解释到:“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 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朱熹阐释“格 物、致知”时是强调人要努力学习和研究,丰富自己 的知识以达到理想人格,为“诚意、正心”做准备。朱 熹这一观点与人们的认识规律是一致的,都强调通 过对外界事物的研究考察而获取丰富的知识,从而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其次,在“格物、致知”之后又逻辑地推出了“正 心”、“诚意”的修养方法和步骤。“正心”和“诚意”是 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理性自觉能力。在 《大学》中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 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辨知事物的功能, 即专心致志、精力集中。所谓“诚意”,即不自欺欺 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这是一种道德自律。正如 《大学》中说到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 里将修身与慎独联系起来,从更深层面上突显了个 体本位的价值,体现了《大学》中以“修身为本”的思 想,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在个体独处各种独 特境遇时,仍然保持道德操守。 !" 再次,修身是内在的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外在的事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修身是本,齐家、治 国、平天下是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条 件,正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而由修身出发,便可能家齐、国治、天下 平,正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 在修、齐、治、平之上实际还有一个更高的“明明德 于天下”,而修、齐、治、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和手段。“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并不相同,前 者是就理想、道德实践而言,后者则是就现实、政治 实践而言,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平天下”为“明明 德于天下”提供了保证,使其成为可能,而“明明德 于天下”反过来又促使“平天下”的实现。“明明德于 天下”与“平天下”从不同侧面展开了至善的价值目 标,并使之获得了现实的范导意义。因此,在《大学》 中实际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道德实践过程,由修 身出发,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而“家齐、国治、 天下平”则在更大范围内使明明德成为可能,使社 会的每一个人都能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平天 下。这也体现了对孟子“视身为天下国家之本”思想 的延续和发挥。因而在此过程中,“修身为本”与“止 于至善”,个人与群体在“明明德”上真正达到统一。 人们对《大学》中的“修、齐、治、平”,往往从事 功的角度去理解它,把它看作是经世的经验和方 法,其实不然,《大学》虽然提出“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政治理想,是儒家的外王之道,但其重点是内 圣与外王的结合。个体完善是实现至善的价值目标 的前提,同时至善的价值目标范导和制约着个体行 为,所以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是互动的关系,“个人不 能离不开家、国、天下而存在,个人的完善,同样也 不能离不开家、国、天下中的具体践履。”#$%(&"’!)所以, 《大学》并不主张脱离内在的道德修养去建功立业, 经世治国。相反,而是把经世治国牢固地建立在修 身的基础之上,这可谓是《大学》中体现的内圣外王 之道。 参考文献: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辑:王 玮 !" #$% &’%()(*+ ,"’ -.,/%0(.1 (2 3(.,) 45)#5.% (2“6, 75%” 89 :,";<9,( !"#$%&%’( )*+ ,)- (’.##$,/#0&.-1(& /#02)$ 3*%410%(&5,,)*6.#7,8)*(79 :;<<:<,=.%*)> =>?#.,@#A “,- ./0”12 - 34-2213 5-260781030 19 0-74: ;<9=/31-9125 >?13? ?-2 - 8703120 -9@ 1960A7-60@ 267/36/70( B6 ?-2 C009 9-50@“6?0 D16?“H?<9A:<9A”G“I9-40362 <= ;<9=/31/2”G“)0931/2”G -9@“,- ./0”12 -36/-44: 6?0 =1726 -5<9A 6?05( J?0 5-19 3<96096 <=“,- ./0”1934/@02 6?700 8719318402 -9@ 01A?6 16052 >?13? 3<921260@ <= 6>< 0220961-4 8719318402 <= 5<7-4 3/46/70 -9@ 267/36/70@ - 2:2605 <= 3/461K-619A 204= -9@ <6?072 >?070 6?0 8719318402 -9@ 16052 -70 3<77028<9@19A 6< 0-3? <6?07(“,- L/0”3<9267/362 - =7-50><7F <= 3/461K-619A 204= -7?13? -42< 3<96-192 ;<9=/31-9125’2 1@0<4
/
本文档为【论_大学_的道德修养体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