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肝肠如火色貌如花_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

肝肠如火色貌如花_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

2011-02-09 4页 pdf 115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7170

暂无简介

举报
肝肠如火色貌如花_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 2006 - 03 - 15 第 8 卷  第 1 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AANXI  RTVU  JOU RNAL Mar15 ,2006 Vol18  No11 【中华词学】 肝肠如火  色貌如花 ———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 张  瑾 3 (西安欧亚学院 基础部 ,陕西  西安  710064) [摘  要 ]辛弃疾素以豪放词称著 ,而他笔下也有为数可观的婉约词应引起关注。本文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辛弃疾 婉约词寓豪于婉 ,豪婉相济的独特风格及对词坛的贡献。 [关键词 ] 辛弃疾 ;婉约词 ;豪婉...
肝肠如火色貌如花_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
2006 - 03 - 15 第 8 卷  第 1 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AANXI  RTVU  JOU RNAL Mar15 ,2006 Vol18  No11 【中华词学】 肝肠如火  色貌如花 ———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 张  瑾 3 (西安欧亚学院 基础部 ,陕西  西安  710064) [摘  要 ]辛弃疾素以豪放词称著 ,而他笔下也有为数可观的婉约词应引起关注。本文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辛弃疾 婉约词寓豪于婉 ,豪婉相济的独特风格及对词坛的贡献。 [关键词 ] 辛弃疾 ;婉约词 ;豪婉相济 ;贡献 [中图分类号 ]  I2071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4649 (2006) 01 —0067 —04 (一) 辛弃疾从沦陷金人之手的山东南渡江南 40 余载 ,一生所求 ,唯“恢复”大业。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 ,无 意抗金 ,反而视辛弃疾为投降路线的障碍 ,排斥打击 ,往往言未脱口 ,祸已旋踵。在遭谗遇毁、备受摧挫之后 , 词人便以宛转的手法、委屈的笔调写下了许多寄情深郁、婉曲幽折的婉约词 ,至今留存的尚有 200 余首。 尽管辛弃疾的婉约词有着一般婉约词人的共同特点 ,然而读他的词 ,总有一种异样之感。仔细体味 ,觉 得他既不是散落于青楼红袖之间的游戏文字 ,也不是饮宴歌乐时“聊陈薄技 ,用佐清欢”的闲雅之声 (欧阳修 《采桑子》题序) ;既不是抒写个人悲欢离合的“卿卿我我”之什 ,也不是一般柔肠九曲、娇弱无力的女儿腔。他 的词 ,感情真挚浓烈 ,饱含爱国将士血泪 ,催刚为柔 ,把激愤强烈的情感用宛转的曲调、隐曲的方式达出来 , 使其词意境高远 ,韵致超然 ,呈现出卓而不群的独特风格。 婉约、花间词素来被文人视为正宗 ,自苏轼开创豪放词起 ,两派的矛盾斗争就开始了。“文人相轻 ,自古 而然。”(曹丕《典论·》) 他们互相贬斥 ,互相诋毁。在辛弃疾之前的近百年中 ,这种矛盾斗争一直很尖 锐。婉约派诋豪放派为“别调”,是“句读不葺之诗”;豪放派斥婉约词人纯作“绮罗香泽之思”,尽为“柔靡无 骨”之作。实际上这一矛盾既反映了两派的长处 ,又显示了两派的短处。由于他们在艺术欣赏上的狭隘 ,各 执偏见 ,相互诋毁 ,矛盾越来越突出。 逮及辛弃疾 ,他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推向了顶峰 ,成为名播海内的豪词大家。然而奇怪的是 ,这不仅没 有加剧豪婉两家的争执 ,反而使两派长久未能调和的矛盾 ,至他基本平和了。这在词史上是一个引人注意、 促人深思的现象。究其原因 ,固然不少 ,但重要的一点 ,在于这位当时的词坛领袖人物笔下的婉约词 ,有不少 催刚为柔 ,豪婉相济 ,是两派具服的艺术珍品。 寓豪于婉 ,豪婉相济 ,是辛之婉约词不同于镂翠刻红、轻靡软媚之词的可贵之处。如果我们从内容到形 式对其进行全面 ,则会感到 ,实在很难分辨究竟称之为“婉”好 ,还是称之为“豪”对。就拿《青玉案 ·元 夕》来说 ,全词以大半篇幅铺叙元宵佳节的盛景 ,但这决非一般婉约词手玩弄风景的故伎 ,他是对拒与“宝马 雕车”之辈同流合污的少女的反衬。词写得绚烂而不繁缛 ,含蓄而不隐晦。词人通过正面形象的塑造 ,流露 76   3 [收稿日期 ]2005 - 11 - 30 [作者简介 ]张瑾 (1947 -  ) ,女 ,西安市人 ,西安欧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中华词学研究室研究员。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出对偏安朝廷文恬武嬉的嘲蔑 ,凛然正气已跃然纸上。就是词中那正义、高洁、气度不凡的少女形象 ,在“莺 歌燕昵”的婉约词中又何曾见过 ? 这类词 ,当然不是“婉约”二字可以包容得了的。为了区别于词人那些虎啸龙吟般的豪放词 ,我们姑且称 之为“婉约”词。但必须清楚这类词同样“词中有人 ,词中有品”,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只是作者迫于无 奈 ,在悲壮、豪放的内容上加了一个婉约的外壳而已。 《汉宫秋·立春日》同样柔中带刚。表面上是绰约宛转的情致 ,实质上蕴藏着对偏安时局的褒贬及对点 缀春光、及时行乐之辈的愤忿。这首词的层层含意几乎都可以在他的豪放词中找到正面的词句。 例如 ,词人在叹喟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时言道 :“闲时又来镜里 ,转变朱颜。”其豪放词《满江红》的“旌旗未 卷头先白”就是这两句的注脚。 词人忧时念乱 ,在词中发出 :“清愁不断 ,问何人 ,会解连环”的咏叹 ,这正是其豪放词《水龙吟》“渡江天马 南来 ,几人真是经纶手”的厉声责问。二者抒写有别 ,感慨无异 ,同样抒发了词人殷忧国事的悲壮情怀 ,不过 是一蕴藉 ,一毕露罢了。 一般的闺愁、宫怨词 ,主情于个人恩怨 ,即使对统治者有所不满 ,也是极其软弱的。而辛弃疾笔下的这类 词 ,貌似个人情感 ,实际上寄托着国家危亡的大事。所以越是婉凄幽折 ,情感越是深厚强烈 ,也越能激起对统 治者和投向派的愤恨。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乍看去是一首情意缠绵的宫怨词 ,而我们却能从中 触摸到词人为国家民族焦虑得发烫的一颗心。表面上写美人见弃于君主 ,实际上写英雄见弃于朝廷。词把 英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怨怒不平之气一泻俱出 ,打破了婉约词一贯信守的“温柔敦厚”常格。词评家陈廷 焯在仔细研读这首词之后 ,无限感慨地叹道 :“怨而怒矣 !”(《白雨斋词话》) 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 ,宋孝宗见此词后颇为不满 ,甚至欲加罪于辛弃疾 ,其寄情激烈的程度不 言自明。 内含气骨 ,已成为辛之婉约词的普遍特征。《蝶恋花 ·戊申日立春 ,席间作》表面上看去是表达“惜花恨 春”的情感 ,而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感慨。最后两句“今岁花期消息定 ,只愁风雨无凭准”, 字面上流露的是惜花者忧愁风雨的忐忑不安心情 ,实际上是以迂曲的手笔指斥在恢复事业上反复无常的九 重之主宋孝宗。 自文人为词以来 ,婉约词就形成了柔弱绮丽的风格。虽然时代契机在缓慢地推动词风的转变 ,婉约词由 温、韦的秾艳靡丽 ,转而成为欧、秦的清新秀丽 ,继而又转为李清照的明白自然 ,但都不曾脱去柔软娇弱的气 质。 毛先舒曾以“娇女步春”、“一步一态 ,一态一变”为比 ,说明婉约词的娇弱特征 ,而且还强调说 :“虽有强力 健足 ,无所用之。”这种看法 ,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转引自《古今词话》) 而婉词入辛手 ,则吸收了豪词的清劲手法 ,破格以健笔写柔情 ,才使婉约词一脱其弱气 ,变柔而弱为柔而 韧 ,大大推动了婉约词风的转变。 不说别的 ,仅就以女性为中心的婉约词来说 ,这种词最容易写得柔弱无力。可是辛词中的不少女性形 象 ,如俯视豪强权贵的正义少女 (《青玉案》) 和失宠美人 (《摸鱼儿》) ,欲同前贤屈原为伍的空谷佳人 (《蝶恋 花》) ,断然与负义者决绝的弃妇 (《恋绣衾》)等等 ,个个身上都流露出一股压倒须眉的英爽之气。这种品格和 气骨 ,比之温、韦手下的艳媚伎女 ,欧、秦手下的庄静淑女 ,女词人李清照手下的多情才女 ,显得是那样的佼佼 不群。 “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是人们对婉约词的一贯看法。然而细读辛弃疾的婉约词 ,就不能不对此表示异 议。他的婉约词 ,固然儿女之情悠悠不绝 ,但英雄之气也耿耿于怀。恰似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思的巾帼英 雄 ,其性格 ,既柔如水 ,又坚如刚 ,闺房、疆场都有所长。 词本是配以丝竹的依声之作 ,一定的内容要求选用一定的词牌。虽然后来词与音乐关系逐渐疏远 ,但 《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等词调宜于抒发豪放悲壮之怀 ,《风流子》、《南乡子》、《长相思》等宜于表达 艳冶风流之事 ,《兰陵王》、《木兰花慢》等宜于诉说委曲幽咽之情 ,却是人所共知的一般规律。 86 张  瑾1 肝肠如火  色貌如花[J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 (1)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翻开《稼轩词》,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形 ,一些特点鲜明、常用来抒发悲壮之怀的豪调 ,却被辛弃疾用来抒 写婉情 ,如《满江红·敲碎离愁》、《满江红 ·暮春》、《念奴娇 ·野棠花落》、《念奴娇 ·题梅》、《贺新郎 ·赋水 仙》等。这种现象在别的词人笔下并非没有 ,但毕竟数量不多。有一些婉约词人 ,偶尔也填写豪词 ,但往往一 反平素婉声 ,以豪调抒豪情 ,如黄庭坚的《念奴娇 ·断虹霁雨》,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李清 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 ,这与辛弃疾的以豪调写婉情自然不同。还有一些词人 ,通过改变豪调原 来的平仄韵调 ,来使其服从于表达闲婉之情的需要 ,这种情况 ,与辛弃疾的以豪调写婉情 ,其貌类似 ,实质仍 是两样 ,如姜白石的《满江红 ·仙佬来时》、《念奴娇 ·闹红一舸》等。 姜白石是南宋的一位婉约大家 ,他虽不喜欢侧艳之词 ,但毕竟是一位以“道人”、“雅士”自誉的风雅词人 , 而且喜欢揣声度韵 ,因此多用仄声、声情拗怒的《满江红》在他看来就“多不协律”,改“以平韵为之”,使声情和 祭祀巢湖女神的文情相符。《念奴娇》本来常用入声韵 ,姜白石赋《念奴娇 ·闹红一舸》一曲 ,改用上、去声韵 间用 ,就将原来轩昂急促的声情转变了。而辛词则不然 ,他以豪调填婉词 ,完全出于其思想内容的需要 ,一般 革变韵调 ,使人从声情与文情的配合之中既体味到他幽咽委曲的苦衷 ,又感觉到其潜在的健遒气息。 例如《念奴娇 ·野棠花落》一词 ,借词人故地重游 ,心上人杳无去向的情事 ,用“楼空人去”、“镜花难折”的 小感慨 ,宛转抒其对社会人生“物是人非”、“壮志难酬”的大感慨。词的首一韵写道 :“野棠花落 ,又匆匆过了 , 清明时节。”用连词“又”另起一个散文化的五字句 ,同时拓开两个排列整齐的四字句 ,句末分别为“去、上、入 声”,就使词呈现出回环低沉的声情 ,给人一个即景抒情的深沉开端 ,似娓娓叙事之状。这与苏轼的豪词《念 奴娇》“大江东去 ,浪涛尽 ,千古风流人物”那种大气包举的开端显然不同。比之苏词 ,辛弃疾的这首词声情较 为平妥沉婉 ,但也不失气骨。下阕词人连用节奏鲜明、一去声一入声的“旧恨春江未断 ,新恨云山千叠”两句 作结 ,捩转低徊凄恻为激越高亢 ,强烈有力地呼出久抑心中、难以遏止的忿恨不平之气 ,十分贴切地表达了词 人抑塞磊落的情怀。 这种豪婉相济、声情相符的豪调婉词在辛弃疾笔下并不乏见。又如《满江红 ·点火樱桃》,是一首感春思 乡的豪调婉词。上阕写景言情 :樱桃火红 ,荼蘼如雪 ,春笋破土 ,紫苔苍壁 ,色彩不可谓不斑斓 ;“乳燕引雏飞 力弱 ,流莺唤友娇声怯 ,”辞采不可谓不雅丽 ;“问春归 ,不肯带愁归 ,肠千结”,言情不可谓不婉曲 ,正统词人观 之 ,也无可非议。然与上首一样 ,亦具有自己的特色。下阕一开头就是四个仄声作结的短句 :“层楼望 ,春山 叠。家何在 ? 烟波隔。”声韵拗怒 ,意境宏阔。遂后又顶上二个遒劲有力的反诘句 :“把古今遗恨 ,向他谁 说 ?”使激愤之情达到高潮。最后在近于七言诗句的“蝴蝶不传千里梦 ,子规叫断三更月”之后 ,紧跟的是“听 声声 ,枕上劝人归 ,归难得”的急促之语 ,恰如其分地宛转表达出词人盼望恢复、思念故土、感叹流时的焦灼和 苦闷。 读辛弃疾疾的婉约词 ,可以看出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不少都呈现出这样的特色 :表面上委婉 细致 ,柔情如缕 ,细玩味 ,乃觉是敲金戛玉之响。词中既有深情脉脉之语 ,又有金戈铁马之声 ;既有轻盈窈窕 之形象 ,又有阔大宏深之境界。于芬芳悱恻之中 ,露磊落不平之气 ,婉而能豪 ,悲而能壮 ,豪婉艺术地、辩证有 机地统一在同一首内 ,形成独有的寓刚于柔的特质 ,纠正了正统婉约词一贯平俗软媚的流弊 ,在推动婉约词 风的改进上起了积极作用。 二 辛弃疾是以全力写词的人。他一生政治上失意 ,词成了他宣泄豪情、倾诉怨愤的工具 ,也成了同他分担 忧患的挚友。一部《稼轩词》,不但使他的个性、人格得到充分表现 ,而且和着词人的血泪 ,记录了一个爱国将 士在那可悲的年代里 ,从壮烈起兵到饮恨而亡的坎坷经历 ,然而这条路却成就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词人。南渡 40 余年 ,他处于投降派的包围之中 ,轻则被贬 ,远离前线 ;重则革职 ,闲置湖山。忧谗畏讥 ,屡遭弹劾 ,因而他 笔下的婉约词数量相当可观 ,今存有 200 多首 ,几乎于他久负盛名的豪放词相当。辛弃疾之前一些专事婉约 词的词家 ,存留数量也未必有他的多。周邦彦的《片玉词》、黄庭坚的《山谷词》都是 180 余首 ,柳永的《乐章 集》也不到 200 首左右 ;李清照的《漱玉词》仅存 70 余首 ,其中尚有 30 余首存疑 ;同时代的姜白石也不过 80 96 张  瑾1 肝肠如火  色貌如花[J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 (1)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余首。而以豪放称著的辛弃疾 ,笔下能有如此大量的婉约词 ,不但是难能可贵的 ,而且是不容忽视的。 从思想内容上看 ,辛弃疾的婉约词惩治了花间、婉约词缺乏社会意义的弊病 ,用这种一向吟风弄月、抒写 个人悲欢离合的文学样式来反映社会的重大矛盾 ,给趋于末路的婉约词注进了新鲜活力 ,为婉约词的发展 , 开了一条积极向上的路子。 不可否认 ,在辛弃疾之前 ,也有人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然而却有深浅广狭之分。如秦观的《望 海潮 ·梅英疏淡》、《踏莎行 ·郴州旅舍》,都写于贬官之后 ,借重游洛阳的所见所感和羁旅孤寂来抒发当时激 烈的新旧党争和官场沉浮给他带来的不幸与苦闷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及作者对现实 社会的不满。然其所主 ,仍在于抒发个人穷达的感怀和官场失意的哀愁 ,除了给读者留下一些怨苦之感外 , 并不能激起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憎恨。女词人李清照 ,晚年身经离乱 ,给她的作品增加了深愁殷忧 ,但那消极 绝望的心情 ,终使她的作品难脱大家闺秀的软弱气质。更况她最出色的 ,还是表达她与赵明诚爱情、相思的 作品 ,远不如辛弃疾把绝大多数词的内容集中在“恢复”、“统一”的焦点上 ,使长期与社会隔膜的婉约词闪耀 出时代精神的绚丽光华。 虽说辛弃疾的婉约词反映社会现实有它的特点 ,不象豪放词那样汹涌澎湃 ,奔腾呼啸 ,给人以巨大的鼓 舞力量 ,然而并不减弱它反映现实的深度。它象伏流而下、矢志不移的山泉 ,曲折地表达了爱国志士要求北 伐、统一祖国的愿望和抗战难行的苦衷。从一定角度讲 ,它还婉转预告了南宋那岌岌可危的统治大厦行将倾 覆的消息。相比之下 ,辛弃疾婉约词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是词史上任何一个婉约词人无以相比的。 加之作者词法娴熟 ,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能灵活驱驾多种表现手法 ,又相互配合得十分巧妙得当 ,因而使 其词达到了精神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有人用“肝肠如火 ,色貌如花”来概括他的婉约 词 ,的确惟妙惟肖。读之不但能使人思想上受到启迪教育 ,艺术上还可获得美的享受。 唯物主义者一向认为 :判断一个人功绩如何 ,应“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有无多少来 评定。(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 用这一原则来评价辛弃疾 ,她的贡献就不仅表现在对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 的提高和推动上 ,而且表现在对婉约词从题材、意境 ,到词风、格调等诸多方面的可贵开拓和创新上。对此 , 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以求对这位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词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以利正确借鉴。 但是 ,几十年来 ,对于辛弃疾的婉约词研究很不够。一些人存在着重豪轻婉、因豪废婉的倾向 ,还有一些 人不加分析地对待婉约词 ,把辛弃疾的婉约词混同于一般婉约词手笔下的无聊轻艳之作 ,认为它们“和当时 一般词人的作品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邓广铭《略论辛稼轩及其词》) 这种看法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由于 种种原因 ,长期以来 ,对于辛弃疾的婉约词 ,入选得少 ,评介得少 ,更不用说作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无形之中 , 在我们的文学宝库中划了一隅禁地 ,使人们未能很好认识这份遗产的宝贵价值而获得应有的收益 ,这不太遗 憾太偏谬了吗 ? 当然 ,毋庸讳言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辛弃疾的婉约词也打上了封建士大夫性格中软弱一面的印记 , 有些作品流露出消极颓唐的情绪 ,还有一些作品纯属逢场做戏的应酬之作 ,没有多大社会意义。但是我们切 不可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正确、客观、认真地对待辛弃疾的婉约 词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搞好研究继承工作。并通过深入研讨 ,使我们对这位在词史有上有巨大影响的词人 有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从而推动词学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 [1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M ]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 ]唐圭璋. 宋词三百首笺注[ M ]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责任编辑  月  人 ] 07 张  瑾1 肝肠如火  色貌如花[J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 (1)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肝肠如火色貌如花_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