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陆长清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陆长清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2011-02-02 2页 pdf 7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7679

暂无简介

举报
陆长清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百家精萃 ● 陆长清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810000  青海省中医院  马春花 关键词 : 小儿发热  名中医经验  陆长清   陆长清教授是我院知名儿科专家 , 从事中医儿科 三十余载 , 善治小儿各种疑难杂病 , 临床用药颇多创 新。陆老根据小儿发热的病理病机特点 , 对急性高热 以温凉并施 , 表里兼治 , 宣透清解为法 ; 对内伤发热 则以清补并用 , 宣畅气机 , 疏和化滞为要 , 常取得满 意疗效。 1  病因病机 陆老认为 , 引起发热的致病因素很多 , 根据病邪 之不同和证候特点 , 可以归纳为外...
陆长清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百家精萃 ● 陆长清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810000  青海省中医院  马春花 关键词 : 小儿发热  名中医经验  陆长清   陆长清教授是我院知名儿科专家 , 从事中医儿科 三十余载 , 善治小儿各种疑难杂病 , 临床用药颇多创 新。陆老根据小儿发热的病理病机特点 , 对急性高热 以温凉并施 , 里兼治 , 宣透清解为法 ; 对内伤发热 则以清补并用 , 宣畅气机 , 疏和化滞为要 , 常取得满 意疗效。 1  病因病机 陆老认为 , 引起发热的致病因素很多 , 根据病邪 之不同和证候特点 , 可以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 两个方面 , 其中以外感发热居多。外感发热常因感受 六淫之邪和疫疠之邪所引起 , 发病较快 , 易于传变 , 多属实证 ; 内伤发热多因饮食积滞 , 郁积化热 , 或阴 阳失调 , 脏腑积热 , 以及气血亏虚 , 内生虚热而起 , 发病较缓 , 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从发热本质而言 , “阳盛则热”, 邪气郁于阳分则 发热。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一种应激反应 , 是机 体正气奋起抗邪的一种表现 , 但它必然对机体是有害 的 , 发热越高 , 病程越久 , 对机体的损害越大 , 因此 陆老强调 , 对小儿发热的治疗 , 必须尽快辨析病因 , 明确方法 , 抓紧时间消除致热因素 , 力争减轻病邪对 机体的毒害作用 , 否则小儿正气未充 , 脏腑柔弱 , 抗 病能力差 , 发热过高过久 , 即易传变 , 由表热变成里 热 , 入气窜营 , 耗伤阴血 , 甚或逆传心包 , 神昏抽搐 , 或引动肝风致发惊厥 , 病情往往由轻变重 , 由正胜邪 却转成邪盛正衰 , 且大热之后可耗气伤阴 , 津气亏伤 , 阴阳双损 , 机体衰弱成虚证 , 甚至危及生命。 2  治则方药 211  以蝉蜕、僵蚕为主治疗小儿急性高热 小儿清解散组成 : 蝉蜕 3g , 僵蚕、大青叶各 10g , 荆芥、黄芩各 5g , 薄荷、柴胡、知母、甘草各 6g , 银 花 9g , 石膏 20g。本方疏表透邪 , 解肌清热 , 清气解 毒 , 凉营定惊。小儿外感急性高热初期皆为所宜。如 治王某 , 男 , 3 岁 , 1999 年 6 月 5 日初诊。外感发热 1 天 , 体温 39 ℃, 咽痛 , 舌唇红 , 苔白腻 , 脉浮数。实 验室检查 : WBC112 ×109 / L , 中性 80 % , 淋巴 20 %。 诊断 : 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 : 外感邪气 , 肺卫失 宣。治宜疏表透邪 , 解肌清热。方用“小儿清解散” 加牛蒡子、桔梗。3 剂 , 水煎服 , 每日 1 剂 , 分 3~4 次服完。每次煎煮 15 分钟。3 剂服完热退身凉 , 体温 正常。 小儿急性高热多由外感而发 , 这是由于小儿“阳 常有余 , 阴常不足”。感受六淫邪气后易于化热。我省 地处高原 , 气候以燥、寒为特征 , 寒冷季节长 , 昼夜 温差大 , 小儿感寒较多 , 但因燥气偏胜 , 感寒后化热 极速 , 故高原地区小儿外感发热以表寒里热、表里燥 热之证较多 , 最易耗津伤阴 , 故病情亦表现较重。方 中以蝉蜕、僵蚕为主药 , 既疏风散邪又清热定惊 , 荆 芥、薄荷疏表透热 , 两组相配 , 加强了疏散表邪 , 逐 邪外出之作用 ; 柴胡、黄芩解肌清热 , 石膏、知母清 热泻热 , 更配大青叶、银花凉营解毒 , 使其里热顿挫 , 气营两清。全方温凉并施 , 表里双解 , 使邪热表里分 解 , 截断病理传变之势 , 反映出陆老防微杜渐、知常 达变、防患于未然的治病特点。该方对小儿急性高热 疗效确切。 212  小儿内伤发热分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 和五脏积热施治 伤食发热 : 见于小儿脾虚不运 , 乳食不化 , 饮食 为积 , 郁积化热而发热。遣方用药保和丸加味 : 山楂 15g , 麦芽 10g , 神曲、莱菔子、二丑、青蒿各 3g , 槟 榔、胡黄连各 6g , 连翘 9g。验案举例 : 徐某 , 男 , 2 岁 , 1999 年 7 月 4 日初诊。患儿身肤发热 , 体温 38 ℃, 暮夜热重 , 腹壁灼热 , 手足心烧 , 不欲饮食 , 嗳腐呃 恶 , 腹胀便秘 , 舌红苔腻 , 脉滑数。诊断为伤食发热。 治以消食导滞 , 清热化积。方选保和丸加味方加大黄、 枳实各 3g。3 剂水煎服。药后饮食好转 , 解稀臭大便 二次 , 体温正常。 气虚发热 : 多由于素体虚弱 , 或大病之后元气亏 虚 , 卫阳不固 , 营卫不和 , 以致表里俱虚 , 气不归元 , 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遣方用药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 : 1《四川中医》2000 年 (第 18 卷) 第 12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刘洪祥治疗痛经的经验 271000  山东泰安市中医院  刘怀敏 关键词 : 痛经  老中医经验  刘洪祥   先父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 50 余载 , 对中医内、 妇、儿科均有较深造诣 , 尤精于妇科。笔者随从习医 , 深受教诲。现将其对痛经的治疗经验介绍于下。 1  辨证论治 111  虚寒型  症见月经周期较长 , 持续时间短 , 血量 少而瘀块不多 , 或经多色淡 , 少腹绞痛 , 或伴有中气 不足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舌质淡红 , 苔薄白 , 脉沉 细。治以温中补虚而通经 , 方用大温经汤加减 : 吴茱 萸、川芎各 9g , 当归 12g , 白芍 12~15g , 党参 15~ 24g , 桂枝 (或肉桂) 9~12g , 干姜 3~9g , 麦冬 9~ 12g , 半夏 6~9g , 甘草 9~12g , 阿胶 9g。随症加减 : 如少腹胀痛较重者 , 加乌药、小茴香各 9g ; 呕吐腹泻 重者 , 加旋复花 9~12g ; 头痛者 , 加白芷 12g。 112  寒滞型  症以腹痛大都发生在开始行经的前一、 二天 , 以少腹胀痛 , 按之硬满 , 血色深暗 , 瘀块较多 , 或质清稀而挟有紫黑血块为主症 , 喜温恶寒 , 得热则 舒 , 舌暗淡 , 苔薄白或白腻 , 脉沉。治宜温通和血兼调 气 , 方用自拟归芎山楂汤加味 : 当归 24g , 川芎、炒蒲 黄各 9g , 山楂 20g , 炒灵脂 12g , 肉桂 6~9g , 木香 9~ 12g。随症加减 : 如寒象明显者 , 加小茴香 9g ; 腹部胀 满较甚者 , 加乌药、槟榔各 9g ; 腹痛剧烈者 , 去山楂 加白芍 15~30g , 香附 20~30g ; 如经血多 , 或淋漓不止 者 , 去灵脂 , 加党参 25g , 白术 15g , 贯众炭 20g。 113  寒盛血瘀型  症以月经周期延长 , 腹痛多自经前 开始 , 行经时少腹还痛数日 , 血量少而瘀块甚多 , 随 痛随下 , 下后痛减 , 少腹畏寒为主 , 腹痛严重时或兼 四肢拘急恶寒 , 舌淡苔薄白 , 或舌边有瘀斑 , 脉沉紧 或沉涩等。治以温宫祛寒、逐瘀通经 , 方用少腹逐瘀 汤加减 : 当归 15g , 川芎、红花、炒蒲黄、肉桂各 9g , 赤芍 18g , 桃仁、炒灵脂各 12g , 干姜 6g。随症加减 : 黄芪、太子参各 10g , 白术、当归各 5g , 升麻 2g , 柴 胡、甘草各 3g , 桂枝、白芍各 6g , 生姜 2 片 , 大枣 2 枚。验案举例 : 石 ×, 女 , 5 岁 , 1998 年 4 月 15 日初 诊。患儿发热绵绵 , 恶风自汗 , 神怯气短 , 面色苍白 , 舌淡苔白 , 脉细数无力。诊断为气虚发热。治以益气 清热 , 调和营卫。方选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 , 3 剂。 药后诸症好转 , 继服 3 剂自汗消失。 阴虚发热 : 常见于高热之后阴液亏损或大病之后 阴阳失调 , 金燥水亏 , 虚火上炎 , 以及劳瘵损肺 , 肺 伤津耗而致骨蒸潮热者。遣方用药青蒿鳖甲汤加味 : 青蒿、知母、白薇各 3g , 鳖甲 12g , 生地 9g , 丹皮、 银柴胡各 6g。如张 ×, 女 , 3 岁 , 因支气管肺炎在外 院住院 , 经抗炎、对症治疗 , 咳嗽减轻 , 但出现低烧 不退 , 以夜间明显 , 故来我院求诊。查体 : 体温 3714 ℃, 口干舌燥 , 舌红少津 , 手足心灼热 , 盗汗自 汗 , 脉细数无力。诊断为阴虚发热 , 治宜养阴清热。 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味。3 剂 , 水煎服 , 每日 1 剂。3 剂 服完低热消退。 五脏积热 : 小儿若饮食不节 , 过食辛辣香燥之物 , 则辛辣走窜 , 香燥动火 , 营养食品摄入过多 , 助火升 阳 , 阳火升动则致使脏腑生热熏蒸于外而身热不已。 小儿为纯阳之体 , 肝常有余 , 心火易生 , 胃属阳明 , 肺为娇脏 , 皆喜润而恶热 , 故以此四脏积热最多。辨 证治疗 : 心火亢盛用导赤散 (生地、竹叶、木通、甘 草) 清心火 ; 肝胆热炽用龙胆泻肝汤清肝利胆 ; 心脾 积热则用导赤泻心汤 (生地、木通、竹叶、黄连、大 黄、甘草) 泻热通腑 ; 肺热鼻衄用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粳米、甘草) 清热泻肺等。如治孙 ×, 女 , 5 岁 , 于 1997 年 3 月 16 日初诊。主诉反复鼻孔出血 1 月 余。观其面色白光白 , 神疲乏力 , 少气懒言。查体 : 体 温 3719 ℃, 舌红苔白 , 脉细数。诊断 : 鼻衄 (肺热 型) 。处方用药 : 桑白皮 9g , 地骨皮 6g , 粳米一撮 , 炙甘草 3g。每日 1 剂 , 每日分 4 次温服。3 剂服完后 , 鼻衄已止 , T36 ℃。 综上所述 , 陆老对小儿发热辨证细微准确 , 用药 精当灵活 , 有的放矢 , 小儿发热治疗的关键是辨证求 因 , 因病施治 , 以达药到病除 , 并突出了宣、透、清、 解的治疗特点。 (收稿日期  2000 - 08 - 16) 2 《四川中医》2000 年 (第 18 卷) 第 12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文档为【陆长清教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