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超越悲壮崇高的英雄哀歌_史记_项羽_韩信_李广式悲剧英雄原型探析

超越悲壮崇高的英雄哀歌_史记_项羽_韩信_李广式悲剧英雄原型探析

2011-01-07 4页 pdf 215KB 1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7026

暂无简介

举报
超越悲壮崇高的英雄哀歌_史记_项羽_韩信_李广式悲剧英雄原型探析 基础教育版 性,“ 盲目(无意识、不自觉)是动物的特点”[6],在原始社会 中,人也具有动物性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人类史上 的动物时期,是人类动物学”[3]。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以功利 性为目的的祭灶是人的“ 动物性”的体现。祭灶功利性心理 的产生也正是人们这种直接以生存为目的的“ 动物性”的历 史积淀。祭灶民俗的功利性心理对社会的影响也正是人的 动物性从自然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的表现。 要改变人对自然必然性的盲目屈从,就要提高人的生 产力。“ 人类动物学”并不完全等于动物学,“ 人类史表明,人 类离...
超越悲壮崇高的英雄哀歌_史记_项羽_韩信_李广式悲剧英雄原型探析
基础教育版 性,“ 盲目(无意识、不自觉)是动物的特点”[6],在原始社会 中,人也具有动物性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人类史上 的动物时期,是人类动物学”[3]。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以功利 性为目的的祭灶是人的“ 动物性”的体现。祭灶功利性心理 的产生也正是人们这种直接以生存为目的的“ 动物性”的历 史积淀。祭灶民俗的功利性心理对社会的影响也正是人的 动物性从自然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的现。 要改变人对自然必然性的盲目屈从,就要提高人的生 产力。“ 人类动物学”并不完全等于动物学,“ 人类史表明,人 类离动物界愈远,他的活动就愈带有自觉的和有意识的、因 而是主动能动的特征”[6],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人不仅像在 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 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7],这也就是说人除了在维 护自身的“ 动物性”(维持生存)以外,还要体现出人之所以 为人的本质。“ 本能的人,即野蛮的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 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8]。8人在将自然作为自 己的生产对象而自由地创造生产的时候,就相应地创造了 社会,进而创造了人自身。人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是社会 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只有在社会经济的生产实 践中来改造外界的时候才能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把握自然 规律,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把握自然的必然性,彻底摆 脱对自然必然性的盲目屈从。 由于文化心理是历史和现实交融的意识形态,使得社 会上各个具体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不仅是历史的存在 也是现实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所以要屏除人们的这种功 利性民俗心理,在历史层面解决了生产力的同时,我们还要 从精神文明建设着手,从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着手,提高民众 的文化水平,彻底改变民众的文化结构,改变民众的文化心 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革除属于人们意识范畴的民俗心理。 由上可见,改变祭灶风俗,不仅仅在改变其具体的形式 和仪式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改变祭灶风俗中的功利性民俗 心理。只有改变了旧民俗心理才能彻底地改变祭灶民俗对 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样要改变社会现实中那些由功 利性民俗心理直接造成的社会腐朽现象,也一样要靠提高 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靠改变民众的文化结构。也就是说我们 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政治经济现象都和民众心理有关,与民 众的文化结构有关。所以我们谈经济、讲政治的同时,都要 注意从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和结构着手,因为民众的文化 水平和文化结构是其他社会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从这个 意义上说,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结构,是变革功利 性民俗心理的根本,也是根除滋生社会腐败现象的心理根 源,防止腐败行为的心理保障。 【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药堂杂文·关于祭神迎会[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2. [2]贾一心.民俗文化的审美阐释[J].青海民族研究,199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56. [4]沈利华.“ 祭灶”民俗文化心理分析[J].学海,2005.5. [5]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高尔太.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超 越 悲 壮 崇 高 的 英 雄 哀 歌 ———《史记》项羽、韩信、李广式悲剧英雄原型探析 ○林 尔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 内容提要】从古代文学的神话源头“ 后羿神话”中探寻“ 悲剧英雄”原型,用原型批评理论解析《 史记》中项羽、韩 信、李广式悲剧英雄的生命模式 【 关键词】羿;悲剧英雄;原型;项羽;韩信;李广 集体无意识是容格原型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在 他看来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普遍性心理经验 的长期积累,它是生来就有的,出于无意识结构的最底层,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为“ 原型”,它是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而 “ 原型作为人类‘ 本能自身的无意识形象’和‘ 本能行为的模 式’必然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心理中,尤其是在藉梦、幻 觉、妄想等消极想象和创造性的积极想象中而显现出来”[1] 换句话说,原型在人类心理深层还仅仅是一些倾向、形式, 古典文学研究 71 2006年第10期语文学刊 它要获得实现,就必须寻找相应的现实情景。正如容格所 说,原型作为心理中明确的形式存在,总是到处寻找表现。 它不仅显现与宗教、梦境和精神幻想中,也同样显现于神 话、悲剧、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中。悲剧在人类社会历史的 长河中永恒不断的演绎着,在文学艺术创造中不断重复着, 而作家塑造的以不断进取的力量来超越自然和人生限制的 悲剧英雄,往往以一种终极有限性向时空超越无限性的宣 战,展示了一种崇高的美,从而,压倒我们内心的忧伤而导 向超越,获得一种支持和激励。本文试从古代文学的神话源 头寻找悲剧英雄原型来阐释《 史记》中项羽、韩信、李广式悲 剧英雄的生命模式。 一、探寻“ 后羿”式悲剧英雄 “ 作为人类语言发明以后所形成的第一种意识形态,在 神话的底层结构中,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并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转变为一种 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 部发展。”[2]因此,神话作为文学创作的源头,对于悲剧英雄 的探寻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远古时代,在神 话中追求我们的悲剧英雄原型。当人类赤条条的来到地球 上,首先遇到的是大自然的挑战。原始社会,人们生存能力 低下,加之还时刻有遭受猛兽袭击的危险,面临严酷恶劣的 特别是洪水、地震、干旱、疾病等自然威胁,为了能维系生 命,获得生存,人类本能的渴望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渴望有 超自然力量的保护,于是就出现了诸如羿等一批勇武有力 的英雄形象。 《 淮南子本经训》:“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 而民无所食。凿齿、九婴、大风、风狶、修蛇。皆为民害。尧乃 使羿诛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表丘之 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禽封于桑林。万民皆 喜,置尧为天子。” 《 孟子离娄下》:“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异 己,于是杀羿。” 羿作为一个神性的悲剧英雄,是在原始社会“ 十日并 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凿齿、九婴、大风、风狶、修 蛇。”等干旱、洪水、野兽、疾病等自然威胁下应运而生的解 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神性英雄。他气度宏伟,无所 畏惧,具有善射的本领和勇武有力的健康体魄,他无所不 能,不屈不挠,因此,他挺身而出,甘冒生命危险。以其顽强 的抗争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受尧之派,诛杀凶兽,射落九 日,终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万民皆喜。他不畏艰辛、为民除害 的品质几乎成为中国文学英雄人物的共同美德。他的行动 和伟业,虽充满着理想化的神性色彩,却洋溢着原始社会先 民深切支配自然、战胜自然的冲动和渴望。然而,命运总是 爱捉弄人,能携弓射箭,为民除害,与邪恶自然对抗反争的 超自然力量的代表者———羿,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最终 惨死于嫉妒他的徒弟逢蒙之手。英雄无法逃脱命运的神秘 安排,羿最终成为一个无私无畏的崇高悲壮的悲剧英雄形 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神话悲剧英雄原型的几个突 出特点:1.英雄本领非凡,气度宏伟,有过人之处。2.英雄往 往临危受难,是应时代所需,应运而生的。3.英雄以其不懈的 努力抗争和奋斗拼搏建立宏伟的功绩。4.英雄往往命运不 济,最终惨死,以其壮举向世人展示永恒的崇高和悲壮。 二、“ 向后站”《 史记》悲剧英雄原型的发现 弗莱在《 批评的解剖》中说:“ 在看一幅画时,我们可以 站得很近,分析笔触和刀痕,这大致相当于文学中新批评派 的修辞分析,站得稍远一点,构图就显得较清晰了,我们可 以研究它的内容,例如对于荷兰绘画来说,这是最佳的距 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在阅读这幅画。再站远,我们就能 更清楚地感知到构图的整体。假如我们站在———比如说,离 圣母像很远的距离,我们看不到别的什么,只能看见圣母的 原型,一团蓝色的蓝块聚向中心。在文学批评中,我们也常 常需要向后站,如果我们向后站看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如托 尔斯泰的《 复活》或左拉的《 萌芽》,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标 题所显示的神话诗般的构图”[3]现在,让我们向后站,看司马 迁的《 史记》。《 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宏伟巨著,司马迁以 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的宗旨,在洋洋 数十万言的巨著中,倾注毕生的精力和感情塑造了 155位 传主。其中却写了83个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但是,当我们 超越《 史记》的具体细节,从一个较远的地方观察它,并逐渐 剔除枝叶,剩下主干,就会发现像项羽、韩信、李广等和“ 羿” 一样的悲剧英雄。他们都在与不幸的命运抗争,但他们无法 战胜命运,和“ 羿”一样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以玄妙不可解 而又必然不可避免的方式操纵着,最终走向毁灭。下面以项 羽、韩信、李广为例,作简要分析。 《 项羽本纪》中,项羽是楚将的后代,出生在“ 秦失其道, 豪桀并起”的秦末乱世,他胸怀大志,有取代始皇之心:他身 “ 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无不以一当十”;他豪爽、 伟岸、有气魄、有血性。剽悍骁勇,能征善战,勇冠三军,气度 非凡,他不忍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在时代历史风云之中,脱 颖而出,高悬灭秦的理想大旗,积极投入反秦的时代潮流 中,使出全身的才智和气力去奋勇拼杀,项羽对自己的理想 忠贞不渝、一往情深,义无反顾,孜孜追求。他是一个摧枯拉 朽的勇士,他拔剑斩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他破秦于东 阿,攻定陶,拔襄阳,破秦军,斩李由,杀卿子将军,东征西 突,英勇顽强。在决定反抗成败的关键战役———巨鹿之战 中,将生死置之度外,以一种“ 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胆识,给 腐朽的秦王朝以致命一击。他攻占咸阳,杀秦子婴,分封诸 侯,建立西楚霸业。但这样一个权极一时、叱咤风云、万人敬 仰的英雄最终却在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的悲凉处境中,挥泪 别姬,落了个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项羽最终以失败结束了 72 基础教育版 他轰轰烈烈、恢弘壮烈的一生。项羽选择了自杀,并不是他 没有最后的反击之力,也不是不留恋美好的尘世,只是他始 终追求的那种人格上的尊严,他以死成志。项羽失去了 江山,却赢回了自己,他的肉体毁灭了,但却以独特的方式 完成了伟岸人格的塑造,令人震撼,发人深省。 韩信,是司马迁《 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主人公。韩信在 楚汉争霸的天空中崭露头角、威慑天下,在黎民、国家饱受 战乱之苦,企盼安定,结束战乱归一的时代潮流中脱颖而 出,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熠熠闪光。韩信虽出身贫寒,但刻 苦读书,熟演兵法,忍辱负重,具有智勇双全的难得才能,怀 安邦定国之抱负,受刘邦的知遇之恩,受任伊始,即剖析天 下形势,陈说刘项长短,围刘邦定下东征方略。继而发挥他 卓越的政治才华,显示他独步千古的军事才能。他明修栈 道,暗渡陈仓,迷惑雍王章邯,拿下关中,使刘邦得以还定三 秦;以佯作正面进攻、实则侧翼偷袭的战法,破魏,采取雍堤 堵水、佯败诱敌等战法,平定齐地,以十面埋伏之策,展开垓 下之围,聚歼楚军,使汉王终得天下。然而,为西汉政权打下 半壁江山、屡建奇勋的韩信,非但未能享受铸鼎之荣,却于 大汉立国前夜,在既无可靠证据,又没经过任何法律程序的 情况下,被吕后葬于一个不该行刑的地方———长乐钟宝,最 终饮恨而亡。英雄之星在瞬间陨落了。“ 命运可以摧毁伟大 崇高的任,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崇高”[4]严酷无情的封建 王权虽然摧毁了智夺天下、勇夺三军、叱咤风云的英雄韩 信,但是,读者却在英雄的惨死中体会到一种寂寞,一种悲 凉,一种崇高,从而压倒内心的忧伤而导向超越,获得一种 支持和鼓励。 《 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处于匈奴不断侵犯汉朝边疆 即“ 匈奴打入萧关”的西汉王朝。李广家世世受射,李广本人 “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可见李广精于 骑射,作战英勇。从汉文帝时代“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几个 猛兽”,到汉景帝时代从太尉周亚夫军,取旗,陷功名于昌邑 下,在上郡射杀、捕获匈奴,佯装使用诱兵之计吓退匈奴几 千大军,使自己率领的“ 百余骑”安全脱险,再到汉武帝时 期,雁门关外伤病被俘,“ 暂腾而上胡儿马,取其弓”,射杀追 兵,挣脱数百匈奴追捕,回归所归部队,即使再被匈奴的四 万铁骑围困,他却从容迎敌,意气自若,力战不懈。他为汉民 族的强大辛辛苦苦、无私无畏的奋斗了一生,建立无数的丰 功伟绩。但命运安排却是那样的残忍,李广最后在上司的威 逼下,含愤“ 引刀自刎”,为自己光辉的一生划上黯淡的句 号。显然,李广的一生也是悲剧。但是悲剧并不让人沉浸在 悲痛之中,李广虽然被环境力量吞噬了,但他崇高的人格和 光辉的斗志却印在了人们的心田,永不磨灭。 尼采在《 悲剧的诞生》中强调,“ 悲剧不过是同一神话故 事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远古神话中的羿式的悲剧英雄原型 在《 史记》的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他们各自一生的经 历行为、故事有极为相似的地方,我们可以列表如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 史记》中的项 羽、韩信、李广等悲剧英雄作为对远古神话“ 羿”式轰轰烈烈 而生———建立赫赫伟大功绩———凄凄惨惨而亡的悲剧英雄 原型的后续,我们可以说《 史记》中的悲剧英雄式后羿神话 的“ 神话式思维习惯的继续”[5] 这样的模式,《 史记》中还有一些,比如:“ 天下之端,自 涉发难”,首先揭竿而起后又不幸身死贼手的反秦大英雄陈 涉;为替父报仇、含恨忍诉,后帮吴王成霸业,为自己复仇, 却遭小人暗算而亡的伍子胥;有“ 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 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的大功、而被赐死的秦将蒙恬 等。这些任务形象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个体差异,但就 “ 轰轰烈烈而生———建立赫赫伟大功绩———凄凄惨惨而亡” 这一生命模式来说,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共同点。 三、集体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浮现与超越 神话作为原始人的思维模式的一种人类普遍的集体无 意识,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会以心理积淀的方式遗 传下来,并组成一种人类普遍性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普遍 的延续下来。容格就认为原始意象和原型的存在为艺术和 文学提供了基本的创作主题,伟大的作家之所以写出伟大 的作品,是在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下,不自觉的表现了一些原 型,触动了种族之魂,触动了读者的深层无意识。《 史记》中 项羽式的悲剧英雄原型也正是如此,司马迁之所以能将 “ 羿”式悲剧影响自然地承袭为自己作品中的原型,并不是 他对远古神话“ 羿”悲剧英雄原型的有意识的模仿,而是他 在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下不自觉的表现了“ 羿”式悲剧英雄的 原型。 联系司马迁的生平,项羽式悲剧英雄模式中的每一个 故事,每一个情境,每一个环节,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深深地 打上作者自身遭遇的烙印。对司马迁而言,每一则悲剧英雄 故事,似乎都舍弃了原有的内涵性质,而变成了掩饰他刻骨 铭心的不幸经历和痛苦人生的纯粹形式。作为一个传记家, 司马迁在《 史记》中塑造了一道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当他 在他的传记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 羿”式悲剧英雄原型, 并以无法摆脱的偶然和近乎命定的绝对向世人昭示了生命 的悲哀和无望,展示了悲剧的崇高和伟大的同时,《 史记》又 古典文学研究 73 2006年第10期语文学刊 早已远远超出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的 目的。当司马迁从无意识的深渊中把渗透着人类深层情感 和伟大崇高的悲剧英雄原型重新发掘出来时,他超越了自 我,并在读者身上唤起对伟大崇高的悲剧英雄的无限敬仰 和钦佩,进而使读者在惊异、震撼的审美过程中获得一种支 持、一种激励。 【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P7[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7. [2]何新.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7. [3]弗莱.批评的解剖[M].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7. [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P418[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弗莱.世界之灵:论文学、神话和社会[M].印第安纳大学出 版社,1976. “郑卫之音”与“郑卫之风” ○邱婷婷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2004246) 【 内容提要】《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祖,是公认的诗乐舞不分时代的产物,其中的“ 郑卫之音”与“ 郑卫之风”的异同 又是千古争论的话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 关键词】《 诗经》;郑卫之音;郑卫之风 《 诗经》作为中国诗史上唯一被誉为“ 经”的诗集,其在 我国诗坛上地位之崇高是永远须仰视的。它产生于那个诗 乐舞不分的年代,流传至今尽管其乐谱已无从寻觅,但可喜 的是与之相配合的歌词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为今人从不同 的角度研究《 诗经》提供了依据。 《 诗经》中诗文和音乐的关系问题,从古至今的研究者 大有人在。但主要集中于“《 诗》三百零五篇是否全入乐”这 一全面性的问题,而对一些局部具体的问题论述较少。比如 “ 郑卫之音”与“ 郑卫之风”的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它们不 是同一概念,并对朱熹等人的观点加以批驳。但即使它们不 属同一范畴,这二者是否存在联系呢?关于这一问题还需追 根溯源,慢慢道来。 《 诗经》的删定者孔老夫子就曾对“ 郑声”有过专门的评 述,遗憾的是尽是些批评的言论。《 论语·卫灵公篇》称:“ 放 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阳货篇》又有所谓: “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在这里最先把“ 郑声”作为雅乐的对立面提了出来,并 将其与“ 佞人”对举,可见其痛恨之情。然而对“ 郑声”的批判 远不止于此,战国时代,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这个思 想,他说:“ 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 《 韶》歌《 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 口不出恶言。”(《 荀子·乐论》)此时荀子已将“ 声淫”推进到 了“ 心淫”,将“ 郑声”扩大到包括“ 卫声”在内的“ 郑卫之音”。 成书于汉代的《 乐本》则说道:“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 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 私而不可止也。”(《 乐记·乐本》)这里已将“ 郑卫之音”和国 家兴亡联系在了一起,成了“ 乱世之音”“ 亡国之音”的同义 语了。到宋代儒学有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的道学家、 理学家,在许多问题上他们都做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解释,对 “ 郑卫之音”自然也如此,但却日益偏离了孔子的本意。从张 载到程颐再到朱熹,可谓代不乏人,但论述最详尽,影响最 深远的莫过于朱熹。朱熹在《 诗集传》中有一段痛快淋漓的 陈述:“ 郑卫之音,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 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翅七之 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 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 之淫,有甚于卫矣。故夫子论为邦,独以郑声为戒而不及卫, 盖举重而言,固自有次第也。”此外他还有一段话说得更明 白:“ 郑卫之音,便是今邶、鄘、郑、卫之诗,多道淫乱,故曰郑 声淫,圣人存之,欲以知其风俗且以示戒,所谓《 诗》可以观 者也,岂以其诗为善!”(《 诗传遗说》引朱子语) 显然,朱熹的这些言论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他将“ 郑卫 之音”等同于“ 郑卫之风”,将孔子所说的“ 郑声淫”和“ 郑卫 之风淫”画上了等号,把“ 声”“ 乐”“ 诗”混为一谈了。其二,他 将孔子所谓的“ 淫”(过度、过分)理解成了“ 淫荡、淫奔”,并 且在《 诗集传》中对每一首都作了详解,如说《 将仲子》一诗 为“ 此淫奔者之辞”;说《 遵大路》为“ 亦男女相悦之词也”;说 《 山有扶苏》为“ 淫女戏其所私者”等等,不再一一赘述。 从这些引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从“ 郑声”到“ 郑卫之 音”再到“ 郑卫之风”,“ 淫”从“ 过度、过分”之意到“ 淫荡、淫 74
/
本文档为【超越悲壮崇高的英雄哀歌_史记_项羽_韩信_李广式悲剧英雄原型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