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玄学

2011-01-07 18页 doc 215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127

暂无简介

举报
玄学玄学 玄学 百科名片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5202e5f214af3a23b17ec554" \t "_blank" 玄学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目录 释义 简介 学术要旨 产生原因 基本特点 研学范畴 发展阶段 影响与评价 学术疑问 释义 简介 学术要旨 产生原因 基本特点 研学范畴 发展阶段 影响与评价 ​ 学术疑问 展开 编辑本段 释义   词...
玄学
玄学 玄学 百科名片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5202e5f214af3a23b17ec554" \t "_blank" 玄学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目录 释义 简介 学术要旨 产生原因 基本特点 研学范畴 发展阶段 影响与评价 学术疑问 释义 简介 学术要旨 产生原因 基本特点 研学范畴 发展阶段 影响与评价 ​ 学术疑问 展开 编辑本段 释义   词目:玄学   拼音:xuán xúe   基本解释   1. [metaphysics]∶形而上学的另一译名。凡涉及超物理的或超经验的东西的某些事物,如深奥难懂的哲学科学   2.   [a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220-265)and Jin (265-420) dynasties]∶中国魏晋时代,向秀何晏、王弼等运用道家的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   详细解释   1.   指 魏 晋 时期以 老 庄 思想为主的一种哲学思潮。《晋书·陆云传》:“﹝ 云 ﹞至一家,便寄宿,见一年少,美风姿,共谈《老子》:辞致深远…… 云 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北齐书·羊烈传》:“﹝ 烈 ﹞能言名理,以玄学知名。” 金 元好问 《通真子墓碣铭》:“居玄都垂十稔,虽日课校讐,其参玄学、受章句,自远方至者,源源不绝。”   2.   中国 古代研习道家学说的学校。《宋书·隐逸传·雷次宗》:“ 元嘉 十五年……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 唐玄宗 时又崇玄学”。《新唐书·选举志上》:“﹝ 开元 ﹞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其生,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   3. 指佛学。 宋 契嵩 《坛经赞》:“论者谓之玄学,不亦详乎!天下谓之宗门,不亦宜乎!”   4.   形而上学(metaphysica)的另一译名。原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学问,或用作哲学的别称。从 黑格尔 开始,又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 毛泽东 《矛盾论》一:“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 中国 ,在 欧洲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 编辑本段 简介   玄学是一种与科学相对的理论,它回答的问题是人类已知的西方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类学问的指导思想,是一种东方哲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对于自然界以及西方科学的研究,应尽量以它作为指导,会有建设性的发现和成果。   玄学也是一门学问,其学术性不能用现当代科学的尺度衡量。   玄学和科学在问题研究的方法上的存在本质区别,玄学是用纯解释的思路作研究的,科学是用求证的思维作研究的。因为玄学的纯解释性思维特点,使玄学在研究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结果可能千奇百怪,至于真正接近真理的结果就很少,但这并不影响玄学作为一门学问的存在性。   玄学,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编辑本段 学术要旨   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 。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2f3295d4f2073b29a18bb7e1" \t "_blank" 玄学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编辑本段 产生原因   魏晋名士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于是古文经学代之而起。同时由于选举名实不符,欺世盗名、贿赂公行的现象比比皆是,名教理论开始破产。到了党锢之祸发生,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   “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黄老思想也开始兴起,如王充的《论衡》便公开反对神学的目的论,名法思想开始产生影响。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荐举制度和官僚家族的政治因素、独尊儒术与经学世家的文化因素以及庄园经济与乡里豪强的经济因素结合,便形成了士族。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多种经营的特点影响了士族人格的独立性,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开始行成。在这个阶层平面,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这些变化是“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034965f4a9240e98f3d3851c" \t "_blank" 郭象《庄子注》 。而士族社会对个性自由与封建秩序的双重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表现为魏晋精神世界中“名教与自然”的学术主题。建安时期,曹氏为首的建安名士们思想极为混杂,他们有反儒家传统的精神,推崇黄老的“因循”原则,校练名理,同时又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放达。而产生于建安游宴的魏晋清谈更是玄学产生的摇篮。魏晋清谈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求理,二是娱乐,而平等原则贯穿其中。当时清谈的论题主要有圣人问题、德治与法治、人才标准、君父先后等,破除了天命论,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君主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对魏晋玄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人物品评是汉魏之际士人社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魏晋清谈、言意之辨、以及玄学贵“无”思想均萌生于此。魏文帝时﹐刘劭着《人物志》﹐以名家﹑法家立言而杂糅道家思想﹐并把人物品评的一般原则提高到哲学高度进行探讨,是研究魏晋玄学形成的重要资料。《人物志》的全材与偏材关系的学说,从人才角度发展了黄老道家的“因循”政治哲学,为道家与儒、法、术各家的思想融合,提供了理论途径,对魏晋玄学产生了直接影响。魏晋玄学政治学说的核心论点,是“因循”时代需要,灵活运用儒、法、术治国,表现为圣人无为,各种人才各尽其能。   作为儒学根本的《周易》之学﹐此时由于拘执于象数十筮﹐义理隐晦﹐产生了对易学重新探讨的需要。在这种社会政治﹑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玄学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谓“云(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魏晋之际﹐玄学一词并未广泛流行﹐其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即所谓“玄风”。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封建的伦理观念。 编辑本段 基本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 研学范畴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形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天下大乱,所以文化上比较繁荣。一般天下大乱时思想百家争鸣。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玄学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晋风骨。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同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先秦之后又一次思想碰撞融合。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演德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   山所包含的内容是指修身养性,静坐内炼等,大略可以包括有:导引、内丹术、外丹术、武术等。代表著作有《太清导引养生经》、《伍柳仙踪》、《唱道真言》、《铜符铁劵》、太极拳、五行拳等。   医术则就是古代中医系统,治疗手段分为:针灸、汤剂、推拿、祝由等。代表书籍有《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脉经》、《针灸大成》、《本草纲目》、《汤头歌》等。   命理所指就是占算人生命运的学问。大略分有:四柱、紫微斗数、九星论命等。代表著作有《渊海子平》、《滴命髓》、《紫微斗数全书》等。   卜,所指就是占卜运程的行为,大略分有:六爻、梅花、六壬、奇门等。代表著作有《易林》、《增删卜易》、《梅花易数》、《皇极经世书》、《大六壬全书》、《奇门旨归》等。   相术观察人的面貌、地理环境等方法。大略分为:面相、手相、风水等。代表著作有《柳庄神相》、《麻衣神相》、《地理全书》等。 编辑本段 发展阶段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 魏晋玄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学派:以何晏(公元190-249年)、王弼(公元226-249年)为代表的正始玄学(公元240-249年),代表作有《无名论》、《周易注》与《老子注》;以嵇康(公元223-262年)、阮籍(公元210-263年)为代表的竹林玄学(公元255-262年),代表作有《嵇康集》、《阮籍集》;以裴頠(公元263-300年)、郭象(公元253-312年)为代表的元康玄学(公元291年前后),代表作有《崇有论》和《庄子注》;以张湛、韩康伯为代表的江左玄学(公元317年前后),代表作有《系辞注》和《列子注》。此外,东晋时期佛教兴盛,玄学与佛教相互吸收发展,僧肇等便是这一时期玄学代表。   正始时期的玄学家可以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正始名士形成与魏明帝太和时期,被称之为“四聪八达”,主要人物有何晏、夏侯玄、诸葛诞、荀粲、裴徽等,曹芳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公元240-249年),“四聪八达”分子纷纷掌权,史称“正始名士”,影响了年青一代的思想。之后又有王弼、钟会等少年思想家并升华了早期正式名士的思想成果,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   正始时期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是玄学的贵“无”一派。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教(一般指以正名份﹑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份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509b9fcb6023dabc53664f1e" \t "_blank" 乌衣巷 反映自然。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着《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玄学家的著作也多采用问答辩论的文体。王﹑何等人出自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辨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玄学在短时间内蔚然成风。   以高平陵政变(公元249年)为界,竹林之游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竹林名士的玄学思想倾向与正始玄学相同,持“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这时期的著作有阮籍《乐论》、《达庄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养生论》、《明胆论》、《释私论》等;后期玄学思想倾向发生了逆转,表现为激烈批判名教,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目的是抵制司马氏的名教之治。   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阮与向秀(约公元227-280年)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嵇康、阮籍作为竹林名士,主要活动时期应在司马氏当政时期,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对司马氏集团以名教掩饰政治上的残酷、腐败极为不满﹐否认自然与名教一致。此时嵇康著《难〈自然好学论〉》、《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有咏怀诗,著《大人先生传》,表达了激烈的批判名教思想。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83cab81e992f915e4034171a" \t "_blank" 王弼 向秀与嵇﹑阮相反﹐认为自然与名教不相矛盾﹐用“称情”﹑“得性”解释“自然”﹐提出“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的主张﹐认为人的欲望与自然“不得相外”。在有无关系上承认有一个“不生不死”的生物之本作为万有生生化化的根据﹐但引进了“自生”﹑“自化”的概念﹐成为玄学发展中从王弼的贵无向裴﹑郭象的崇有过渡的中间环节。向秀的主要著作有《难〈养生论〉》 、《庄子注》。   太康十年(公元290年),晋惠帝即位。元康元年,太后贾南风掌权,而后出现了9年的和平年代,即元康时代。元康年间,随着西晋开国元勋自然生命的结束,西晋前期的礼法派已不复存在,礼法派的子弟开始了玄学化过程,与玄学家族的后代融为一体,于西晋元康时期走上了历史舞台,史称“元康名士”。元康名士分为两代,一为中年稳健派,以王衍、乐广、裴楷为代表;一为“元康放达派”,以王澄、阮瞻、庾顗、谢鲲等“八达”为代表。   元康玄学(约263~316年)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二是沿着向秀的思想发展为裴和郭象的崇有论哲学。裴頠,裴秀之子﹐作《崇有论》﹐指斥时弊﹐批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气﹐重新肯定名教的作用。哲学上提出“至无者无以能生﹐始生者自生也”的观点﹐反对在万有之外去寻找事物的本体﹐认为万物是“自生而必体有”﹐没有别的东西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从而完成了从贵无向崇有的过渡。   郭象进一步发展了裴頠的崇有论思想﹐提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等新的命题﹐并在万物“自生”说的基础上提出“独化”的概念。郭象否定一切宇宙本根的存在,建立了“性”本体论哲学,将每个生命的自然本性,视为其生成变化的终极依据,以此确立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4651a7128ffdae8fc3fd78e7" \t "_blank" 竹林七贤 了人在宇宙中心的地位。作为彻底的无神论者,郭象不相信任何超自然神力的存在,对《庄子》中所有的神话,均作了“寄言出意”的理性解释。在命运问题上,不仅否定了宇宙力量的存在,而且极端地否定了一切外因,认为“性分”是命运的最终决定因素,堪称汉唐之际无神论命运学说的巅峰之作。在此基础上,郭象提出圣人处于“与物冥”的状态,即与外物没有差别,故能实现无待的逍遥。而凡人只要适其“性分”,也可达有待逍遥。东晋玄学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建武到永和年间的中兴名士,代表人物有王导;永和到太元年间的永和名士,代表人物有司马昱、谢安;以及太元到义熙年间的太元名士,代表人物为韩康伯、张湛。   江左玄学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张湛注《列子》﹐综合崇有﹑贵无学说﹐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的思想﹐把世界和人生视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虚伪无常﹐主张采取“肆情任性”的纵欲主义人生观﹐把玄学引入了绝境。这在政治上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没落。   东晋以后﹐玄佛合流﹐般若学各宗大都以玄学语言解释佛经。因此﹐讨论非有非无的佛学取代了讨论本末有无的玄学﹐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编辑本段 影响与评价    中国哲学发展到魏晋时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魏晋玄学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它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探讨,而抽想理论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哲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因此魏晋玄学使中国哲学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的探讨大大发展起来,尽管许多概念在以前的思想中也使用过,但魏晋玄学家却给了他们以新的意义。此外在命题、理论及其方法上魏晋玄学也有了极大发展。   玄学这种思潮,它所倡导的人生态度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为后世人或讥讽或仰慕,影响深远。作为当时名士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反对虚伪礼教、崇尚自然任情自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放达的一面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关键在于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   由于魏晋玄风的影响,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和开阔,由于其飘逸自然的特殊作用,使得魏晋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都具有了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以及对自然的爱好与崇尚。正是因为这些因素,魏晋风度与魏晋文艺得以成为美学的永恒的话题。 编辑本段 学术疑问   1、以洛阳为中心,在何晏周围聚集的士人。王弼、钟会、荀融。   2、以夏侯玄为中心的名士。   3、正始中期以后出现的竹林名士。   玄学的理论问题?   1、圣人有情无情问题——何晏   2、本末有无的问题——王弼   3、声无哀乐的问题——嵇康   4、公私问题——嵇康   5、养生问题——嵇康   6、言意关系问题——荀粲   玄学的存在方式?   玄谈、著论、注释《老》《易》《庄》   为何谈老庄?   战乱之时,圣道不行,儒学衰微,经学自身没落。儒家礼教束缚减弱,政府主流价值观缺失,思想控制衰弱,文人思想愈加活跃,开始思考一些看似很玄虚的问题。 玄学派 百科名片 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玄学派在18世纪的古典主义潮流和19世纪浪漫派的发展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界在文学界才被充分肯定,对20的英美文学影响颇深。 目录 历史渊源 1.​ 总述 2.​ 名字由来 3.​ 分歧 玄学派诗歌 玄学派特点 代表诗人 1.​ 总述 2.​ 约翰·多恩(1572~1631) 3.​ 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 玄学派观点 1.​ 玄学派的科学观 2.​ 玄学派的哲学观 3.​ 玄学派批评 历史渊源 1.​ 总述 2.​ 名字由来 3.​ 分歧 玄学派诗歌 玄学派特点 代表诗人 1.​ 总述 2.​ 约翰·多恩(1572~1631) 3.​ 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 玄学派观点 1.​ 玄学派的科学观 2.​ 玄学派的哲学观 3.​ 玄学派批评 展开 编辑本段 历史渊源 总述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d041a4a1ffb30cb04610647a" \t "_blank" 玄学派 17世纪以约翰·邓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名字由来   他们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只有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点。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即所谓“奇想”)。 分歧   18世纪古典主义诗人重视规范,19世纪浪漫派诗人强调自然,都不重视玄学派诗歌。20世纪初英国学者格里尔逊先后编选了《多恩诗集》(1912)和《十七世纪玄学派抒情诗和诗歌》(1921),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裔英国诗人、批评家艾略特广为传布,并指出玄学派诗人是“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30年代“新批评派”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英美文学评论界对玄学派的兴趣迄今未衰。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 编辑本段 玄学派诗歌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83cab81eb77083244034177b" \t "_blank" 玄学派 玄学派诗歌主要有爱情诗、宗教诗、挽歌、诗简、讽刺诗、冥想诗等。爱情诗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反映出对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式的“甜蜜的”抒情诗的不满。宗教诗和其他诗歌则多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和解。玄学派诗歌反映了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日趋反动和旧教重新抬头的情况下人文主义传统中肯定生活、歌颂爱情、个性解放的思想遇到的危机。玄学派诗歌的情绪很符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的怀疑气氛,符合对维多利亚和爱德华两朝的温情和庸俗道德观念的不满情绪,也符合作家追求新的生活体验和表现方式的要求,因而风行。 编辑本段 玄学派特点   17世纪英国文坛上的玄学派诗人有着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即所谓“奇想”)。   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这也正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特色。   玄学派之自恃甚高是出于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道德主义。玄学派持一种道德至上主义立场;而且,这种道德主义带有一种宗教的色彩。正如科学派具有一种我称之为“科学拜物教”的倾向一样,玄学派也有一种强烈的宗教性色彩。 编辑本段 代表诗人 总述   文艺复兴的英国诗人承袭了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形式,表现主题内容开始借鉴和吸取古罗马希腊的古典文明,并抛弃了当时盛行的神学和封建糟粕而歌颂人的高尚,成就是一个新的诗歌王国。这其中,玄学派的约翰·多恩和安德鲁·马维尔是比较突出的两位诗人。 约翰·多恩(1572~1631)   17世纪玄学派诗人想象奇特,语言机智,表达方式新颖,在英国诗歌的道路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其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多恩在语言上经常采用口语体,用词怪僻,韵律不流畅,尤其是运用大量的“奇喻”使得他的诗歌别具一格,充满了哲学辩论与说理意味。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0db2c9cad46e747df31fe746" \t "_blank" 约翰·多恩   约翰·多恩的诗歌特色:约翰·多恩是一名颇具影响的怪才,他极具诗歌天赋,开创了“玄学派”,从此掀起了一股新的诗歌浪潮。多恩的诗歌具有意想奇异、结构严谨的风格,其内容新颖、深刻,特别是他的出人意料的比喻、多变的格律以及口语化诗体更加使人耳目一新,开创了玄学派的一代诗风。   约翰·多恩的诗歌最显著的一个特色毫无疑问是他的奇思妙喻。他一贯追求新奇的思想,喜欢云前人所未云,经常从各种“新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捕捉稀奇的事例,再把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物体安置在一个语境中,使二者的关系既贴切又隐秘,还能在内容上彼此阐发。这些比喻既叫人出乎意料,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例如:他最著名的一首诗《跳蚤》。在一般人的审美观念里,美好的事物同样也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和表达,相形之下,多恩把婚姻和爱情比喻成“跳蚤”则显得那么另类,任谁也无法把人类视之为神圣的婚姻和爱情比喻成人见人厌的跳蚤。他写道:“看这个小跳蚤/你就明白你对我的否定是多么的渺小/它先是吮吸你的血液,然后是我的。”在这首诗中,多恩将男女之情比做跳蚤,意指双方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男子劝他的爱人及时行乐时的花言巧语。但很可惜的是:“突然而残忍的,你的指甲染上无辜的紫色血液/而你对此却毫无知觉/这个跳蚤犯了什么罪孽/无非是从你那里吸取的一滴血液。”最后,女方杀死了跳蚤,也就意味着掐断了对方的联系,爱情的坚贞不渝受到了置疑。 在多恩赠给妻子的诗《别离辞·节哀》是他的另外一首意象丰富的著名诗篇。多恩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使得他对女性和爱情的态度大转弯,诗中的意象大改以前玩世不恭的味道,变得深沉而严肃。它的最后三节是这样的:“我就算两个吧,两个却这样。/和一副两脚的圆规情况相同/你的灵魂是定脚,并不象/移动,另一脚一移,它也动//虽然它一直是在中心/可是另一个去天涯海角/它就侧了身,倾听八垠/那一个一回家,它就马上挺腰。//你对我就会这样子,我一生/像另外那一脚,得侧身打转/你坚定,我的圆圈也会准/我才会终结在开始的地方。”   在这首诗的前几节,诗人运用了各种意象,包括了传统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风浪和大地,以及天体的震动和手工打金等,而在这最后三节,他又提出这样的一个另人意想不到的比喻。这是一个连贯的隐喻,两个要素是圆规和夫妻关系。圆规本来不过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工具,但在多恩看来却别有深意。圆规的两只脚可以用来比喻成一对忠诚相爱的夫妻,虽然离别也仍彼此相连。丈夫动,妻子也随之而动,因此,不必对离别而感到伤悲。圆规的两脚是由一个轴固定的,这就象征了夫妻之间的结合点、共同点。当要画圆时,必须有一脚固定住,另一脚围着固定的一只旋转。这就表明了夫妻的一方都是随另一方而动的,是以另一方为中心的。二者的密切相连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夫妻双方走过了一段完美的人生。   在多恩的诗歌中除了有意象突出的抒情,还有更多的对社会、爱情和死亡的思辨。他认为工整规范的旋律和华丽雕琢的辞藻远不能体现个人存在的多异性和独特性,因此,他注重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多从个体的内在感去解读对象。玄学派诗歌本身就是这样一种风格:体现的是强化了的个性,迸发着强烈的激情,凝聚着独立思辨的分量。灵魂与肉体,尘世与上苍,情爱的复杂性和独一性让多恩着迷不已。他在纪念一个女孩早逝的系列宗教诗里《周年》中论及死亡是一种永恒的分离,是灵与肉的分离。在诗中他对个体生命的脆弱性和生命与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探索,认为生命的实质无法界定,人类远不是自己的主宰。 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   安德鲁·马维尔也是一名著名的玄学派诗人,和多恩一样,他的诗歌也一改传统诗歌中的陈词滥调,意象新颖,比喻奇特,用词精准,把玄学派诗风和古典主义结合起来,为英国诗歌注入了一股活力。   马维尔的诗歌特色:马维尔最引人注目的一首诗就是劝人及时行乐的情诗《致他羞涩的情人》,他认为应该从短暂的时光中偷取半刻欢娱。诗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这首诗极致地表现了诗歌的这一定义。诗人强烈的感情以及流畅的语言自然巧妙地引领读者进入了诗歌的境界。   首先,在《致他羞涩的情人》中,所有形象性的语言都是为了暗示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意象。在诗的第一节,诗人指出:“只要我们的世界大,时间多/羞怯也算不了罪过。”接下来他运用夸张的想象,在时空中展开驰骋:“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望潮兴叹/我可以在洪水到来十年之间爱上你/你也可以拒绝/如果你高兴/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正宗。”   诗人提出的正是玄学派三段论的大前提:如果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长生不老,你可以羞怯,我会一直地耐心等待。在诗的第二节,他的语气却发生突变,引出了时光飞逝的主题:“但是我的背后总听到/时间的战车插翼飞奔,逼近了/而在那前方/我们的前面/却展现一片永恒的沙漠,辽阔无垠/在那里我再也找不到你的美/在你的大理石寝宫里再也不会回荡着我的歌声/蛆虫们将要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为尘埃/而我的情欲也要变成一堆灰”   诗人没有抽象地说明时间的无情飞逝会给情人带来什么后果,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具体形象是广阔无垠的沙漠,人不能永生,美貌不能永存,诗人提醒他的情人,虽然坟墓是一个幽静的、隐蔽的好去处,“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谁在那里拥抱”,至此将全诗的矛盾引向高潮。在诗的第三节,诗人开始了他的劝告,与其被时间吞噬掉,还不如让我们趁这年轻及时行乐:“与其受时间的慢慢咀嚼而枯凋/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诗歌不仅构思巧妙,其中诗人还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例如:夸张、象征、隐喻、引喻和反语,使得这首诗魅力大增。 编辑本段 玄学派观点 玄学派的科学观   玄学派所理解的科学方法主要就是经验归纳与逻辑演绎。而且,他们承认,科学方法也是达至真理的一种途径。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科学方法远非达至真理的唯一途径。他们的观点例如:“科学方法非达于真理之惟一途径”;“除学问上之知识外,尚有宗教美术为求真之途径”;“官觉界以上,尚有精神界”。所以,玄学派认为除科学之知外,还有艺术方面的“美术之知”,宗教方面的“道德之知”,尤其是哲学的“形上界之知”。 玄学派的哲学观   玄学派在对“玄学”等等问题的讨论中,表明了他们所持有的哲学观。于玄学派的哲学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直觉主义。他们认为科学为论理的方法所支配,而人生观则起于直觉,在哲学的方法中,直觉的领悟是极重要的基本方法;但是,直觉并非哲学方法的全部。关于玄学或者哲学的功能,有别于科学派的“科学万能”论,玄学派并不标榜“玄学万能”;他们认为哲学与科学是各有所长、各有千秋的。所以他们通常持一种“分治论”,即认为科学与哲学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领域。张君劢就是持这种观点的,在他看来,科学是管物质领域的,玄学是管精神领域的;科学是外向的,玄学是内向的;科学只能认识自然界,玄学才能把握“人生观”;科学只能有益于物质生活,玄学才能有益于“精神生活”。这样的说法显然还是出于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把人的生活分割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 玄学派批评   大致而言,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不外两种对立的立场:一是科学派所持的“取代论”;一是玄学派所持的“分治论”,认为哲学与科学各有其疆域,应该井水不犯河水。玄学派对玄学或哲学的对象的理解,是他们所持的“分治论”的基础。   在方法论方面,玄学之所以被人们不无讥讽地称为“玄学”,这跟它的方法论之“玄”确有关系。通常人们所谓“玄”,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它不可捉摸,二是说它百无一用。至于说到哲学的功能,玄学家很“谦逊”,只求从科学家的领地那里分一杯羹;但那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玄学家其实是很“狂傲”的。不过,玄学派与科学派的“狂”毕竟还有所不同:科学派要用“科学”支配一切、统治一切;而玄学派则不然,他们并不认为“玄学”就是一切,而是认为玄学较之科学更主要、更根本,玄学第一、科学第二,德性第一、知识第二。
/
本文档为【玄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