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

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

2011-01-04 5页 pdf 178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2926

暂无简介

举报
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 [收稿日期] !""# $ "% $ &’ [个人简历] 韩春平(&()* $),女,山西晋城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从事文献与文学研究。 !韩春平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 广州 *&"+%&) 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 [摘 要] 唐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和亲事件。唐代诗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对汉代的昭君出塞进行了历史 咏叹,同时也对当朝的公主和亲事件作了现实关注。唐人的诗歌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和亲政策 或反对或赞同的态度,探其原因与诗人个人经历、朝廷政策以及唐边疆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关 键 ...
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
[收稿日期] !""# $ "% $ &’ [个人简历] 韩春平(&()* $),女,山西晋城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从事文献与文学研究。 !韩春平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 广州 *&"+%&) 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 [摘 要] 唐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和亲事件。唐代诗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对汉代的昭君出塞进行了历史 咏叹,同时也对当朝的公主和亲事件作了现实关注。唐人的诗歌不同程度地现了他们对和亲政策 或反对或赞同的态度,探其原因与诗人个人经历、朝廷政策以及唐边疆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关 键 词] 和亲;唐代诗人;历史咏叹;现实关注 [文章编号] &+)! $ !"%*(!""#)"% $ ""*(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历朝历代民族之 间的纷争不断。本文笔者单就中国古代的盛世———唐代而 言。当薛延陀向大唐请婚时,唐太宗李世民对解决民族问题 的政策就作了一个很有权威性的:“朕熟思之,唯有二策: 选徒十万,击而掳之,灭除凶恶,百年无事,此一策也;若遂其 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 而且历史也证明有唐 !("年的历史中,唐代的帝王与谋臣们 在解决民族问题时,无非就在这两个政策之间斟酌与徘徊。 “和亲”往往成为用战争无法解决民族矛盾时的最佳手段。太 宗时期的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已成为和亲史上的佳话。 在国家、民族以至某一集团或家族的利益基础上,“婚姻” 往往成为一种政治手段。在西方,恩格斯把这种婚姻称之为 “政治的行为”,“对于武士或男爵,像对于王公本人一样”,“乃 是一种借新的联姻以加强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 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情感。”[!]在中国古代,这种政治 婚姻被披上了一层“亲上加亲”的温柔外衣,美其名曰“和亲”。 化用恩格斯的语言,对于和亲,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与民族的 利益。 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反映历史的一 面镜子,那么,创作了无数优秀诗篇的唐代诗人又是如何在其 诗歌创作中反映和看待和亲这一历史现象的呢? 一、昭君出塞诗的现实内涵 历史总是由无数相同或相似的事件推动着前进。从西汉 初高祖刘邦与大臣娄敬首创以汉家公主与匈奴和亲以来,和 亲事件蔓延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忧国忧民的中国文人是 无法一一详述与感叹每一件和亲事件中远离“父母国”的公主 的,于是在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一位典型形象在文人笔 下诞生了,她就是西汉元帝时期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的王昭 君。以某一典型形象来抒发感叹与发表评论,唐代的诗人也 不例外。让我们先从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中来看看王昭君的 “典型性”:出塞前,出身卑微,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成为一名 “宫女”,虽“丰容靓饰,光明汉宫”,但“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于是“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自求出塞,这是一种记载。 到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则记载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 寿,结果图貌被画丑,最后被元帝“按图”远嫁匈奴;[#]出塞后, “生二子。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 成帝赦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王昭君出塞前,其 惊艳之美被埋没汉宫多年;出塞后,昭君虽贵为阏氏,但仍然 免不了“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见《全唐诗》[*],本 文所选诗均出自此,以下只标卷数)的命运,更悲的是还得复 嫁呼韩邪子,而这是违背大汉民族的伦理道德的,但并没有违 背汉匈和亲背后的民族政治利益。昭君为匈奴生二子与二女 后,最终“青冢空埋胡地魂”(皎然)。在距昭君时代七百多年 后的唐代,昭君个人不得其遇的血泪与无奈却引起了唐代诗 人,尤其是那些有着绝世才华与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仕途上“怀 才不遇”的诗人的深深咏叹与思索。纵观《全唐诗》咏叹昭君 出塞的诗歌,就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寄托在昭君悲剧命运上的 个人情怀。我们且看这些诗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李白《王昭君》(卷十九)(以下题目、卷数同此者 不再注明)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白居易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崔国辅 第 %卷 第 %期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012% 302% !""#年 (月 45673.8 59 :.,;6.3 :<.=><7? =588<@<(?0ABC1 ?ABDEAD 寄语
,黄金何日 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此必乐天遣谪 时作,自况不浅”,[!]可谓一语到位。但是唐代的诗人没有一 味地陷入历史中去抚慰自己“不平”的灵魂,况且这种“怀才不 遇”之感正体现了他们虽怨恨“君恩薄如纸”但仍希望有朝一 日能够重入“汉宫”得到君王“宠爱”的情怀,他们并没有忘记 到历史中去反思现实。他们以对国家与民族的深沉关爱注视 着民族纷争中的每一次和亲,而典型的“昭君出塞”历史正好 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一个借古论今的题材。当然,这里并不是 说唐代诗人忽视了自己时代的和亲事件与和亲公主,他们对 历史上和亲的咏叹正是他们对现实的关注。通过对《全唐诗》 中咏昭君诗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人是如何看待唐代比 较频繁的民族和亲事件的。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 一种是反对和亲的观点。唐代诗人一方面极力描写边塞 的恶劣环境,比如“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卢照邻《昭君 怨》)、“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崔国辅)、“胡地无花草,春 来不似春”(东方虬)、“日暮边风急,程遥碛雪深”(李咸用《昭 君》);另一方面又极力刻画昭君的万般憔悴愁苦与孤独凄凉, 且看“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卢照邻)、“一回望月一回悲, 望月月移人不移”(崔国辅)、“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 红”(白居易)、“衣带自然缓,非是为腰身”(东方虬)、“强来前 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储光羲)。越是描写和亲给昭君 造成的悲剧,就越体现出诗人对和亲政策的否定。唐代的诗 人富有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希望能够投身到火热的战斗生 活中去一扫“狂胡”,所以当高适听到哥舒翰大败吐蕃收复河 西九曲之地的消息时,激动地写下了《同李员外贺哥舒翰大夫 破九曲之作》(卷二一四)。还有高适《塞上》“转斗岂长策?和 亲非远图”(卷二一一)和苏郁《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 得胡雏虏更多”(卷四七二),在告诫统治者不要采取和亲政策 的同时,更尖锐地批判了那些“徒自贵”的“猛将谋臣”们在“身 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高适《燕歌行》)后却寄托于 “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昭君》)的软弱。戎昱的《和蕃》更是 一针见血地批判了“和亲”政策,诗云:“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 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 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卷二七〇)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 西》中对准备赴边的友人就提出了“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的期望(卷一二六)。 另一种是赞同和亲的观点。长期频繁的边疆战事确实给 国家与老百姓带来了不利与灾难。唐太宗李世民常以和亲为 上策,他认为“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 伤。”[":#"#$]这是帝王之策;武则天时期,宰相狄仁杰曾上疏曰: “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 加,百姓虚弊。”[":%$&’]这是谋臣之见。那么唐代的诗人呢,则 创作了大量表现反战情绪的诗歌。这里只从咏昭君诗中去体 味诗人们要求结束战争,以和亲方式换取边境安宁的心态。 张仲素的《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 牛羊绕塞多”(卷十九),写出了和亲后战事息宁、士卒归田、边 塞繁荣的和平局面;张 的《青冢》:“倾国可能胜效国?无劳 冥寞更思归。太真虽是承恩死,祗作飞尘向马嵬”(卷七〇 二),以杨贵妃与王昭君作对比。同样是倾国倾城之佳人,一 个使家国几乎被倾覆,一个以自己的青春美貌换来民族之间 的和平。我们且不评价诗人对杨贵妃误国之论是否片面,但 诗人对王昭君和亲贡献的赞美之辞可见一斑。张仲素与张 分别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期与晚期,大唐在经历打击性的 战乱后,内部宦官争权,藩镇割据;外部少数民族窥视中原,战 争冲突不断。大唐王朝已疲惫不堪,需要和平的环境,哪怕是 暂时的安宁来获得喘息以图恢复,因而中晚唐诗人对和亲的 态度完全不同于初盛唐时期诗人的反对态度。 二、唐代和亲公主的命运 虽然有着昭君的美丽哀怨光环,唐代的诗人并没有无视 大唐那些与昭君命运相似甚至比之更惨的和亲公主。据笔者 所见资料统计,从唐太宗到唐僖宗时期约有 "$位公主担当着 与少数民族和亲的政治使命。这些少数民族涉及到对唐王朝 侵扰不断、构成威胁的突厥和吐蕃,还有吐谷浑、突骑施、契 丹、奚、回纥、宁远和南诏等。从西汉第一位公主和亲开始,这 种婚姻的存亡就和民族的友好与分裂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在唐代和亲史上,唐与吐蕃的联姻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和 亲的目的。唐蕃第一次和亲发生在太宗贞观十五年(!("),文 成公主入藏;第二次和亲是中宗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和 蕃。从两位公主入藏到老死的时间看,文成公主是 *&年(!(" + !$’),金城公主是 *’年()"’ + )(’),从时间的跨度可说明唐 蕃较为稳固的联姻及其所带来的较为和平的民族关系。文成 公主与金城公主的入蕃都给吐蕃带去了大唐的技术和文化。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载吐蕃“其国人皆以赭涂面,(文成)公主 恶之,赞普下令禁之。亦渐革其残暴之性,遣子弟入国学受诗 书。”[)]卷二一三载开元十九年()*")“吐蕃使者称(金城)公主 求毛诗、春秋、礼记”[):!)&(],这些都促进了吐蕃文明的进程,加 强了唐蕃的“甥舅关系”。虽然二公主在藏期间,唐蕃冲突没 有彻底结束过,但双方始终“申以婚姻之好,结为甥舅之国,岁 时往复,信使相望。”[$]开元二十五年()*))唐蕃“白狗为盟” 后,双方“各去守备,于是吐蕃畜牧被野。”[):!$%)]唐与吐蕃之间 的民族关系能够如此,离不开两位公主的贡献。那么对于民 ·!"·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第 *卷 族关系影响如此之大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的和 亲事件,唐代的诗人是否也像咏叹王昭君出塞那样不惜笔墨 呢?翻开《全唐诗》,会惊异地发现:唐诗中竟然没有一首来歌 咏文成公主;对于金城公主也只有 !"首,而且这 !"首诗是在 景龙四年("!#)正月金城公主入蕃时,中宗皇帝“巳卯,幸始平 县,以送金城公主。辛巳,设帐于百顷泊侧,引王公宰臣及吐 蕃使人入宴⋯⋯因命从臣赋诗饯别⋯⋯”[$],从而才在唐诗中 留下了这 !"首同时创作的奉和诗,这远远少于有关昭君的诗 歌数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上一部分对王昭君典 型性的看,唐代诗人咏昭君诗正是从历史的典型性的普 遍意义去含射同时代的相似事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成公主入蕃前、后都没有王昭君那样富有悲剧性,而且的确 为唐蕃的民族友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诗人的沉默也许正是 他们的赞同吧。金城公主正处在唐蕃冲突频繁,大唐王朝刚 刚恢复李姓不久的时代,对于唐而言,以和亲化解民族矛盾比 持续的武战将会更有利。中宗皇帝在亲自送金城公主入蕃的 饯别宴上云:“金城公主,朕之少女(金城公主乃雍王李守礼之 女,被中宗认为亲生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悉黎元, 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为 国大计,筑兹外馆,聿膺嘉礼,降彼吐蕃赞普⋯⋯”[!:%&&"]金城 公主是肩负着使“边土宁晏,兵役服息”的民族使命远嫁吐蕃 的。唐代的那些朝臣兼诗人们,在送金城公主的饯别场景中, 他们的应制之作虽是奉命进行创作且有迎合君王之意,但字 里行间也渗透着他们对唐蕃和亲事件的态度。这 !"首奉和 诗歌更多的是对“圣主”中宗皇帝为社稷苍生而将公主割慈远 嫁的和亲政策的歌颂: 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 ———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卷四六) 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 ———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卷五四) (以下题目同此者不再注明) 星汉下天孙,车服降殊蕃。 ———徐坚(卷一〇七) 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 ———李峤(卷五八) 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 ———韦元旦(卷六九) 皇恩目卷下人,割爱远和亲。 ———唐远 (卷六九) 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 ———苏廷页(卷七三) 广化三边静,通烟四海安。 ———武平一《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卷一〇二) 这里“怀荒寄赤子,忍爱鞠苍生”(薛稷,卷九三)的“圣主”中宗 皇帝俨然成为这些和亲诗歌中被歌颂的主角。诗人虽然也写 到了“悲远嫁”的金城公主“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庭春”(唐远 ,卷六九)的个人哀怨,但这是为了更进一步突出“圣主”的 “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郑忄音《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卷一〇六)的国家大义,所以安慰公主要为国家的边疆安宁顾 全大局:“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苏廷页,卷七三)在吐蕃的 三十年间,金城公主确实如其所言“奴奴降蕃,事缘和 好”[’:!#(#],为唐蕃民族纷争的调和以及和平友好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如开元二十一年("(")“二月丁酉,金城公主请立碑 于赤岭以分唐与吐蕃之境,许之。”[":)’##]碑文云: “甥舅修其旧好,同为一家⋯⋯赤岭之外,其所定边界,一 依旧定为封守⋯⋯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言,则我无 尔诈,尔无我虞,信也。”[$:!!%#!] 金城公主入蕃三十年的稳固婚姻基本上维持了唐蕃的 “甥舅关系”,但唐代历史上因民族关系破裂而返国或被杀的 和亲公主同样存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为了联合回纥以挟 制吐蕃的势力,先后与回纥和亲四次。四位和亲公主分别是 肃宗时的宁国公主、代宗时的崇徽公主、德宗时的咸安公主与 穆宗时的太和公主,其中宁国公主与太和公主是皇帝亲生女。 崇徽公主在远嫁回纥途中经过河东道阴地关时,在一块石头 上留下了自己的笔迹,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也许是对自己肩 负和亲使命而发的誓言,也许是想到自己出了此关就再也不 能南还,自己的青春将永远被埋没在荒凉塞外的凄凉。若干 年后诗人雍陶、李山甫亲眼目睹崇徽公主的手迹后分别写下 了《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迹》(卷五百十八)和《阴地关崇 徽公主手迹》(卷六百四十三)。看到公主曾经留在石上的已 被“寒雨”几经冲刷的“一拓纤痕”,李山甫不禁为同是男儿却 无能保边的武将感到耻辱,“谁陈帝子和蕃策,我是男儿为国 羞”道出了诗人对和亲政策的反对。诗人又以公主的口吻谴 责朝廷“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代崇徽公主 意》卷六百四十三)孙叔向的《送咸安公主》(卷四百七十二)更 讽刺那些无能的边将是“卫霍空承明主恩”。王建《太和公主 和蕃》(卷三百一)和杨巨源《送太和公主和蕃》(卷三百三十 二)则表现了和亲公主远嫁荒凉塞外的愁怨。在四位公主和 亲期间,回纥确实屡次出兵与唐共御吐蕃,但当回鹘(贞元三 年,“回纥”改为“回鹘”)后来与唐冲突扩大时,在太和公主和 亲后的第二十二年,即武宗会昌三年(’*()“正月,回鹘乌介可 汗帅众侵逼振武”[":"$"!],唐军大破回鹘,“迎太和公主以 归”[":"$"&],“二月⋯⋯庚寅,太和公主至京师,议封安定大长公 主⋯⋯(太和公主)谢回鹘负恩、和亲无状之罪。”[":"$"* + "$"%], 因而唐与回鹘的姻亲关系也随着民族关系的破裂而结束。关 于太和公主还国归宫之事,唐诗中也有记载,如李敬方《太和 公主还宫》“二纪烟尘外,凄凉转战归”(卷四九七)、李频《太和 公主还宫》(卷五百八十七)、赵嘏《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 首》其二“料得坚昆受宣后,始知公主已归朝”(卷五四三)和许 浑《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匈奴北走荒秦垒,贵主西还盛汉 宫”(卷五二七),这些诗歌或反对和亲或同情公主不幸或盛赞 唐军大破回鹘。比太和公主命运更惨的要数天宝四载("*%) 三月分别远嫁契丹与奚的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这年九 月“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 以叛⋯⋯”[":)’)’] 从大唐和亲公主的不同命运中,我们真切地领悟到了和 ·!"·第 (期 韩春平: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 亲背后的民族政治利益关系。即使是皇帝的亲生女,她们的 命运与婚姻已纯然不是自己可选择的,完全成了一种调节民 族关系的手段。唐太宗在议和与薛延陀和亲时曾说过:“朕为 苍生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贵为金枝玉叶的公 主为和亲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幸福甚至生命。如肃宗朝乾元 元年(&"’)七月,宁国公主(肃宗女)远嫁回纥到咸阳时与肃宗 辞诀所言:“国家事重,死旦无恨”[&:&(")],可以说是在生离死 别。不管和亲是否达到了统治者预期的效果,在和亲史上,她 们都是不朽的。 三、总结 在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关注中,唐代诗人对和亲政策 无论赞同与否,都表达了一个希望有为于国家的文人的报国 情怀,希望国家早日解决民族纷争,实现天下太平。和亲政策 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和亲的效果积极与否关键在于双方统 治者的态度。诗人对和亲政策是与非的评价,一方面与和亲 所带来的结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其所处时代的国内外形势 紧密关联。初、盛唐时,唐国势强盛,少数民族因仰慕大唐文 明或希望通过联姻来巩固政权而纷纷与唐和亲,这时处在大 唐不可一世的气象中的诗人往往倾向于以武力征服边夷,所 以多反对和亲;到了安史之乱后,唐国运衰微,少数民族也趁 机侵凌唐边土。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和亲往往是解决 民族问题损失最小的办法,因而中、晚唐的和亲事件比较频 繁。忧患意识更深的中、晚唐诗人也看到了和亲政策可取的 一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在哪个时期,诗人持反对 和亲态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愤慨“帝家无策及边戎”(徐夤《明 妃》,卷七一一)、“猛将谋臣徒自贵”(汪遵《明君》,卷六〇二)、 “却令红粉为和戎”(胡曾《汉宫》,卷六四七)的不平现象。诗 人对和亲政策的反对,实质上是对无能保国安宁、使百姓乐业 的帝王权臣的指斥。 总而言之,唐代诗人看“和亲”这种政治婚姻是与非的观 点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后人对此要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一分为二的态度去看待。! [参考文献] [!] 刘日句 *旧唐书·铁勒传(卷一九九下)[+]*北京:中华书局,!)&" * "#$" * [,]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 卷集之第二卷)[.]*莫斯科:外国籍出版局,!)"" *,#$ * [#] 范晔 *后汉书·南匈奴传(卷八九)[+]*北京:中华书局,!)%" * ,)$! * [$] 葛洪 *西京杂记·王嫱[-]*五朝小说大观(卷三)[.]*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 * ["] 彭定求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 [%] 刘邦彦 *唐诗归折衷[-]*陈伯海 *唐诗汇评(中册)[.]*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 *,!,# * [&]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北京:中华书局,!)%" * %!%$ 0 %!%"* [’] 董诰 *全唐文(卷二一)[+]*北京:中华书局,!)’, *,$$ * [)] 王钦若,杨亿 *册府元龟·外臣部和亲二(卷九七九)[+]*北京: 中华书局,!)%(*!!$)) * 【责任编辑 张 琴】 !"# !$%& ’(#)*"+)),)-.#* (% /$00,$&#* 1#)2##% 3$),(%$4,),#* 50(6 !"#,0 7(#6* 1-2 .34567859 !"#$%%& %’ ()*+,-.-/0 1 "%).$ 2$-,+ 3%4*+& 5,-6/40-.7 1 8)+,9:$%)1 "!(%#! 1 2$-,+; +8*)0$9): +:5; <:==8:9>? @>AB>>5 A3> 1:5 8<7>=8:C D:<8C; :5E A3> <85F=8A; 5:A8F5:C8A8>? AFFG 7C:H> E4=859 A3> I:59 J;5:?A; * I3> I:59 7F>A? >K7=>??>E A3>8= A3F493A? 85 A3>8= 7F> E4=859 A3> 1:5 J;5:?A; :5E A3>8= HF5H>=5? :@F4A 7=85H>??>?"<:==8:9>? E4=859 A3> I:59 J;5:?A; * I3>?> 7F> I:59 7F>A?"F77F?8A8F5 F= HF<<>5E:A8F5 :9:85?A A3> <:==8:9>? @>AB>>5 E8DD>=>5A 5:A8F5:C8A8>? * I3> =>:?F5 A3> 7F>A? 3:E E8DD>=>5A :AA8A4E>? C8>? 85 A3>8= FB5 >K7>=8>5H>? N 9FO>=5<>5A 7FC8H8>? :5E A3> ?A:A> FD ?A:@8C8A; FD A3> D=F5A8>= =>98F5? * ;#< 2(0.*: <:==8:9>? @>AB>>5 E8DD>=>5A 5:A8F5:C8A8>? P A3> I:59 7F>A? P ?859859 FD 38?AF=; P HF5H>=5 :@F4A =>:C8A; ·=>·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第 #卷 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 作者: 韩春平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004,3(3)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9条) 1.刘日句 旧唐书·铁勒传 1975 2.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1955 3.范晔 后汉书·南匈奴传 1965 4.葛洪 西京杂记·王嫱 1991 5.彭定求 全唐诗 1960 6.刘邦彦 唐诗归折衷 1995 7.司马光 资治通鉴 1965 8.董诰 全唐文 1982 9.王钦若.杨亿 册府元龟·外臣部和亲二 1960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 王田田 唐人和亲诗研究 2007 和亲是指两个古代政权出于“为我所用”的政治目的缔结国家婚姻关系的活动。唐代和亲活动极为频繁,由此产生了170余首和亲诗,历来史学家对 唐代和亲关注不够,对和亲诗的研究也相对薄弱。本文拟以史学与文学史料为依据,尝试勾勒有唐一代和亲的状况,说明和亲的缘由、人物、时间、地 点及过程,分析和亲的特点和文化作用。同时对和亲诗进行整理和归类,由此整体分析唐代和亲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考察唐代和亲诗的文化内涵 ,希望通过对和亲诗的背景及意义的阐释和研究,揭示唐代诗人对和亲政策的态度,探寻唐朝诗坛风气及心理趋向。 第一部分以现有的史料和文献为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唐与突厥、回纥、契丹、奚、吐谷浑、吐蕃和宁远、于阗、南诏的和亲过程。唐 人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在不同的时期之内,和亲发挥了不同的政治功能,唐初的和亲主要是为了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玄宗时期 的和亲是为了维持平衡状态,牵制少数民族政权,肃宗时候的和亲主要目的是为了借兵平乱。除政治目的外,和亲还发挥了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 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唐代和亲诗的思想内容。和亲诗可以分为咏汉代和亲诗、咏本朝公主和亲诗和送别和亲使者诗。咏汉代和亲诗主要以咏王昭君 为主,诗歌中描写了昭君出塞之苦和乡国之思,申讨了毛延寿这类宵小之辈,讽刺了帝王的蔽于视听、轻信谗言。唐人咏本朝和亲公主诗主要以金城公 主、崇徽公主和太和公主为描写对象,抒发了诗人对和亲公主的怜悯之情。送别和亲使者诗融合了送别诗和边塞诗的文学特征,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挂 念。和亲诗中随处可见诗人对和亲的议论,他们往往以诗歌为载体,阐发对和亲的不同看法。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和亲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和亲诗与唐代以前的咏和亲诗相比主题更加鲜明,体例更加多样,诗中频繁使用明月、琵琶、鸿雁等典 型意象和借古讽今、咏史寓怀等表现手法,使和亲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期刊论文 刘洁.LIU Jie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唐代和亲诗浅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唐代和亲诗或吟咪唐朝公主远嫁之事,或反映汉代昭君出塞之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唐人对和亲联姻的认识和理解.唐代诗人在关心现实和回顾历 史中,努力探求国家安宁、民族和睦的有效途径,表达了他们希望国家早日解决民族纷争、实现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唐代和亲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 值得重视的. 3.学位论文 卢瑞彬 杜荀鹤诗歌研究 2008 杜荀鹤是生活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集名日《唐风集》,从诗歌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杜荀鹤的诗歌可谓是唐末乱世 社会生活的写真。诗人将深邃的历史内容和亲身感触的世态人情,在诗歌中加以充分展现。本文首先考辨了杜荀鹤的有关事迹,然后分析其诗歌的创作 思想、创作内容与创作特色,最后梳理了“杜荀鹤体”的内涵、源流以及对后来诗歌发展的影响。 论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重点考辨杜荀鹤的身世,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纠正和补充,并结合杜荀鹤的及第和仕宦经历,论述他与裴贽、朱温的关系。 第二章:分析杜荀鹤诗歌的创作内容,在整体上对其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重点研究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他的“风雅”思想与“风雅 ”诗作,然后是他的科举生活与感怀诗作,最后再研究他的交游生活与交游诗作。 第三章:分析杜荀鹤诗歌的创作特色,在整体上对其诗歌特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苦吟”和“俗调”两个问题。 第四章:梳理“杜荀鹤体”的内涵、源流及其对后来诗歌发展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ysfxyxb-shkx200403020.aspx 授权使用:塔里木大学(tlmdx),授权号:aa914ca9-56de-4eca-b4b7-9e2f0160130c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5日
/
本文档为【从诗歌创作看唐代和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