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2010-12-07 36页 pdf 309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4359

暂无简介

举报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1998 年元月,亚太区金融圈爆出了一大新闻———台湾 京华证券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一举收购了日本山一证券香港 分公司,从此,绰号“威京小沈”的威京集团掌门人沈庆京, 便在亚太区金融圈里成了响当当的字号。当然,有关沈庆京 的故事还很多,比如他携 25 亿元新台币进入台北股市,以 从不看盘从不调研和“强买强卖”的凶悍风格上过“天堂”, 也下过...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1998 年元月,亚太区金融圈爆出了一大新闻———台湾 京华证券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一举收购了日本山一证券香港 分公司,从此,绰号“威京小沈”的威京集团掌门人沈庆京, 便在亚太区金融圈里成了响当当的字号。当然,有关沈庆京 的故事还很多,比如他携 25 亿元新台币进入台北股市,以 从不看盘从不调研和“强买强卖”的凶悍风格上过“天堂”, 也下过“地狱”;他也曾以其个人的影响,联合其他机构, 在台北股市跌入谷底时进行了有效的救市;他属下的证券机 构是首家获准进入大陆的台资证券公司… 沈庆京自称“威京小沈”,且 30 年不变。他既是一个成 功人士,又是一个“经济战士”。在台北,你要打听沈庆京, 不一定人人知道,但要提起“威京小沈”的名字,那知道的 人就会有很多。请他谈谈当年他带着 25 亿元(新台币)资 金首次入股市的情景时,他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股市的凶 险。 1985 年,携数十亿资产、戴着“台湾纺织品配额大王” 的桂冠,沈庆京退出了报关行,从此转型并组建了威京集团 的第一家公司———威京开发公司。1987 年 3 月,在新公司 第 1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业务进展不大的情况下,为使公司资产保值,他携带着 25 亿元资金,第一次迈进台北股市的大门。其实,早在 1985 年 7 月,当时台湾股市跌到 600 多点时,沈庆京就曾用 2 亿 元买过纺织类股票,从而获利数千万。他说,那次不算,只 是玩玩,这次才是真正的入市。 他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1987 年,台湾已经进入自由 化的市场经济阶段,经济开放的大环境已定,上市公司表现 优异,上市股票潜力看好,他同时感到了企业界蠢蠢欲动的 心态,因此相信台湾股市一定有成长的空间,他说,此时入 市乃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他当时还预测说:“股 票近期在台湾将成为全民运动”。25 亿元投入股市动静自然 不小,而他每次进出也都在十几亿元之间,当时的台湾股市 每日的交易额也不过在 30 亿至 50 亿元之间,如此大笔资金 的进出,立即引起媒体和投资人的侧目,加之他买的几只股 票又多能上涨,一些人还以为他有“呼风唤雨”之能。一个 月后,“大户”的称号在股市中不胫而走,而媒体则将其与 其他 3 人一起称之为台湾股市“四大天王”。 “大户”也好,“天王”也罢,用沈庆京的话来说,其 目的就是为使公司财产保值。殊不知,这位台湾股市“天王” 却从不看盘、不操盘,从不与上市公司打招呼,拿了钱就买, 赚了钱就抛,他这匹在股市中独往独来的“黑马”,给股民 留下了“ 悍、强劲”的深刻印象,以至于他所买的所有股 第 2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票,经媒体报道后,都使得市场上的中小投资人蜂拥跟进。 他说,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每一笔钱都赚得光明磊落, 而非坑杀散户。他在解释不看盘、不操盘的原因时说,因为 我对此一窍不通,所以就更怕麻烦。向他这样一点专业知识 都没有的“大户”,可能在台湾股市也是前所未有的。 遭熊市方知险急流勇退 沈庆京入市半年后,由于投入巨大,不仅其财产得到保 值并升值,而且还当上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如光宝电子、 台湾纸业、士林纸业等,可谓春风得意。但是,在他入市后 的第 7 个月,也就是 1987 年 10 月 19 日,美国华尔街股市 发生了空前的金融风暴,致使全球股市出现了“多米诺骨牌 效应”,即被称之为全球金融史上的“黑色星期一”。台湾股 市也随之一泻千里,由 4600 多点跌到 2400 多点,沈庆京购 买的几只股票所赚的 20 亿元不但悉数赔尽,而且还倒赔了 3 亿多元,可谓损失惨重。 其实,这只是沈庆京走霉运的开始。此后,他又因买“南 港轮胎”股票被套牢而越陷越深。1988 年初,他从当初只持 有南港 3%的股权,到年底变为持有南港 32%的股权,此时, 他手中所持股份已 7 倍于南港东家,直接威胁到别人的生存。 后经中间人大力斡旋,沈庆京只好忍痛割爱,以南港的一块 “问题土地”和低得可怜的价格,将手中所持南港股票卖出, 用沈庆京的话说“这是我又一次遭遇滑铁卢”。 第 3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此后,他对股市的热心开始降温,并陆续抛出手中的股 票。也就在此时,被其称之为“郭婉容事件”发生了。1988 年 9 月 24 日股市收盘后,当时任台湾“财政部长”的郭婉 容宣布重新征开“证所税”。此后一连 19 天无量下跌,使台 湾股市出现了近乎休市的惨剧,他称此事是“台湾证券史上 极其惨烈的一页”。他说,此事起因缘于当局干预股市,因 为在 1987 年至 1989 年期间,股市成了岛内最热络的地方, 由于热钱太多,投资标的又少,股市气势如虹,其股指一度 成为全世界第二高,使全岛为之疯狂,几乎每天都有千余人 入市开户。他当年入市时所说“股市将成为台湾全民运动” 不幸被言中,只是他没有想到,这反而成为台湾社会的一个 悲剧。台湾当局有鉴于此,才祭出“证所税”这面大旗,并 想借此将投机客赶出股市。沈庆京在回忆此事时,仍显得心 有余悸。他说,平时看报表上的股指,每天起伏跌涨互现, 没有特别感觉。而那 19 天,他手中所持的价值 40 亿元的股 票,每天一开盘就损失 5%,换算成现金,就是每天赔 2 亿 元,那些天看报表看得胆战心惊,钱赔得心如刀绞,赔到最 后,原有的获利全部赔光外,扣除成本,还倒赔了七八亿元。 当时的报纸以“指数与股价齐落,成交和市场同休”来形容 那段历史。 为了阻止股市无限下跌的趋势,沈庆京联合其他大户一 起进场救市,在其他上市公司、财团法人、银团、券商的共 第 4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同努力下,股市终于止跌,成交量也开始增加。由于受挫太 深,整整花了 4 个多月的疗伤止痛期,台湾股市才逐渐恢复 了元气,重新上路。其股指到 1990 年 2 月,又升到 12600 点的高峰。 沈庆京在分析这段历史时指出,那段时间确实是台湾经 济的脱序期,但当局以行政手段干预股市的做法,是事与愿 违。他说,经济的脱序只是暂时的阵痛,自由市场很快就会 发挥调节作用,而干预只会打乱市场经济,甚至延迟了股市 回归正常的速度。他深有体会地说,此事同时也凸显出当局 官员对经济的无知。 出面救市使“威京小沈”的知名度再次水涨船高、声名 远播。但当局一些非专业的官员对经济的干预,使其对股市 感到心寒,因而决定急流勇退,就此退出股市。到 1990 年 3 月,他在又赔了两三亿元之后,将手中的股票悉数抛出,从 此告别了 3 年的股市风云,挥别了“天王”、“大户”岁月, 进行再次的脱胎换骨。 遇危机收购日本山一证券 20 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只有 14 家证券商,在股市狂飙期, 拥有一张证券商执照,就好比拥有了一部印钞机。因此,民 间要求开放证券执照的呼声一日高过一日。1988 年,当局迫 不得已开放了一批证券商营业执照,沈庆京也搭上了这趟 第 5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车,并于 1988 年 9 月成立了京华证券。随着业务的快速发 展,京华证券在成立后的第二年,就成为可发展多项业务的 综合证券商,同时向全岛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1989 年 4 月, 台中“京都证券”成立;5 月,新竹“京城证券”成立;1991 年,高雄分公司成立;1992 年,京华证券投资信托公司成立; 1993 年 2 月,香港京华证券国际公司成立……很快,京华证 券已成为台湾地区四大证券商之一。 京华证券成立以后,正赶上台湾当局调整经济格局,有 意将众多官营企业民营化,因此,承销官股成为当时岛内众 多券商追逐的目标。1993 年,京华证券取得了“交通部”所 属阳明海运的承销权,并一举获得成功,巩固了年轻的京华 证券在岛内券商中的地位。之后的几次官股承销案,京华证 券均获得成功,从而创下了岛内官股承销的辉煌纪录。到 1995 年,京华证券已跃升为台湾最大的承销商,同时,也是 业绩最好的官股民营化承销商。此后,威京集团所属香港京 华证券国际公司取得了上海证交所 B 股经纪资格,成为首家 开启台湾证券业者与大陆连结业务的台湾券商。1997年6月, 京华证券取得了当局核准受托买卖外国有价证券营业许可 执照,成为台湾第一家获准经营该项业务的综合券商。说到 这里,沈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谈到京华证券收购日本山一证券香港分公司时,沈庆 京先生至今仍感慨万千。他说,1997 年下半年,亚洲金融风 第 6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暴席卷了东南亚各国,就连日本这个经济强国也未能幸免。 其中,日本著名的百年老店、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 券也在该年底宣告破产倒闭。当时,甫走出财务危机的威京 集团,以京华证券的名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经过激 烈竞争,完成了接手日本山一证券香港分公司的购并案。此 举一时轰动了亚洲金融界,京华证券也借此率领威京集团迈 出了其国际化的第一步。 1998 年 1 月 19 日,沈庆京率台北和香港京华证券的一班 人马来到日本,当时已是春节前夕,东京却笼罩在一片低迷 的气压中,因为在凛冽的寒风中,日本的经济也跌至前所未 有的谷底。而此时的沈庆京内心却澎湃激昂,因为他即将成 为第一个并购日本跨国公司的中国人,他怀着兴奋的心情, 率同仁来到山一证券位于东京的总部。沈庆京对此回忆说, 在完成了签约手续后,山一证券总社社长五月女正治表达了 他的诚挚感谢,沈庆京则说,山一已有百年的历史,而京华 只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感谢你给我照顾山一同仁的机会,对 于愿意留下来的人,我都会将其视同家人一样看待。在沈庆 京起身谢礼后,五月女正治也站起来深深回礼,此时,这个 日本人的眼中泛起了泪光,而沈庆京的心中却百感交集…… 现在,威京集团以 4 家上市公司、十几家关系企业、雄 厚的资产而稳固于台湾岛内及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其证券机 构已在北京、上海分别设立办事处,去年底开业的台北大型 第 7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购物中心“京华城”,已成为台北市的新地标……整天忙碌 的沈庆京,目前正在酝酿下一个新的发展目标。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台湾资本市场上曾经活跃着这样四 位精英,他们的每一次交易都能绝对影响股市的走势;台湾 当局托市之前需要得到他们的承助;十几年过后,每逢经典 的行情出现,人们仍然将他们当年的情形拿出来对照。他们 曾被人们封为台湾股市“四大天王”,声名远播。当年“四 大天王”的风云事件如何精彩?而如今风平浪静之后的各路 英雄又在何处风光?风云舒卷的十年历程之后,谁的投资理 念更胜一筹 独行侠威京小沈 沈庆京,人称“威京小沈”。1947 年出生于南京,后举家 迁至台湾,少年生活极为不羁,打打杀杀、混帮派、搞械斗, 并因此入狱三年。出狱之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开始了环 游世界做船员的生活。1974 年,上岸开始进行配额交易,并 在短短的三年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台湾有名的“配额大王”, 事业中的第一桶金也由此获得。 第 8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随着台湾纺织行业的逐渐下滑,沈庆京开始将投资目光 转向股市,1987 年,他拿着 24 亿元进入股票市场。一个月 之后,由于其独来独往、市场上大笔进出的作风,被冠上“天 王”的封号,与另外三位大户被齐称为台湾股市“四大天王”。 沈庆京第一次正式介入的股票是 1987 年 3 月投资的光宝 电子。光宝电子当时的资本额在 2 亿上下。当得知光宝的董 事长宋恭元被房地产套牢,急于将股票脱手以解决巨额债务 的时候,沈庆京不动声色地在市场上连续买进了几百万股光 宝,不久市场就传来“小沈在炒作光宝”的风声。这时,光 宝电子公司开始派人马对付收购,本无心入主光宝的沈庆京 将计就计,继续在股市上吸入,直到持有 700 多万股的时候, 真正进入董事会。这时,光宝电子的股价已经身价凸显。没 过多久,沈庆京将手中的股票全部成功出货。 继而又如法炮制了台纸、士纸、南港等股票。仅光宝和 台纸两只股票就为小沈带来近 20 亿的利润。 但收之东隅,失之桑榆。士纸股票的冷门操作使沈庆京 至今都不寒而栗。1987 年 10 月,沈庆京第一次因朋友的介 绍在市场之外以 8.5 亿元的价格收购 1000 万股(占总资本额 的 10%)士纸股份。消息传出之后,一向冷门的士纸股份立刻 第 9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由冷转热,第三天就涨停板到 115 元的高价。但这种气势没 有维持几天就碰到 1987 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台湾 股市一泻千里,由 4673 点跌到了 2297 点,足足大跌三个月, 跌幅高达 50.83%。沈庆京在这次风暴之中亦未能幸免。 在沈庆京的投资过程之中,也有因为诚笃的个性而招致 全盘皆输的滑铁卢,南港轮胎就是一例。当初投资南港轮胎, 是因为其属下拥有一块非常具有投资价值的土地,沈庆京从 1988 年开始购入该股票,起初仅占有 3%的股权,但股票一 路下跌,只好一路买进,半年之后小沈手上的股票已经达到 2000 万股,占到 33%,这时他手中的股价由当初的 26 元, 一路买到 38 元。南港轮胎是家族企业,由于小沈的股权比 例已经是 7 倍于许家的股本。为了防止被套牢,小沈对外宣 布接管。此言一出,许家立刻出面谈判,要求以每股 27 元 的价格购回。这同小沈的 60 元开价相差甚远。经过艰苦的 谈判,许家愿意让小沈以每股 30 元的价格将股票转卖给日 本横滨护膜集团,同时将南港厂的土地以每坪 20 多万的价 格出让给小沈。虽然股票的价格连融资的利息都不够支付, 但是考虑到日后进军房地产业的长远规划,终于决定让步。 但是后来才发现,南港的土地紧邻的一片仍是另外一家的财 产,如果不购买的话,南港土地的利用价值也微乎其微。反 复斡旋之后得到土地的时候,赎回价格已经每坪攀升到了 第 10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130 万。而那时,南港的股票市值已经达到了 60 元。为了坚 守信用,小沈仍然以每股 30 元的价格置换。这是小沈在股 票市场上最严重的一次挫败。 南港轮胎一役惨遭滑铁卢,再加上“黑道”频频介入股 市,沈庆京对股市的热度已经逐渐降温,遂陆续将股票卖出。 1988 年 9 月 24 日,又逢股市连续 19 天无量下跌的“郭婉容 事件”,更使小沈彻底看破股市。 从 1987 年到 1989 年期间,股市成了全台湾最热闹的地 方,股市气势如虹,几近疯狂。为了控制这种局面。1988 年 9 月,当局通过宣布重新开征证所税,以藉此方法控制股市。 但是事与愿违,19 天近乎休市的无量下跌让无数投资者胆战 心惊。19 天中,沈庆京手中 40 亿市值的股票,以每天损失 2 亿元的速度亏损,到最后,不但损失了当初的利润,连带 成本倒赔了七八亿。股市由 24 日以前的 8800 多点跌到了 5500 点,当局已经承受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证券交易 所总经理赵孝风致电沈庆京,希望他能连同其他股市中的大 户帮助当局救市。虽然已经对股市失去投资信心,但是沈庆 京还是打起精神连同其他大户出面整顿股市。整整花了四个 月的时间,才恢复元气,1989 年 8 月,股市不但越过“郭婉 容事件”之前的 8800 点,而且一直冲破 10000 点大关。 第 11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挽救股市一举使沈庆京的知名度水涨船高,原先就已经 闻名全岛的“四大天王”此时更是声名远播,连香港都知道 台湾有个“威京小沈”。照理,小沈应该趁此机会将当初的 损失赚回来,但是,小沈清楚地看到这次由于当局干预所引 发的股市回暖是一种异常的状态,不用多久一定会回落。到 1990 年 3 月,股市由 12000 点陆续跌到 8000 点的时候,沈 庆京已经将手中的股票全部抛空。 尘埃落定之时,沈庆京回忆说:“股市不是我的舞台,因 此决定急流勇退,挥别投机岁月。潇洒走三年的结果,并没 有从股市中获利,惟一有的就是‘股票天王’的封号。对我 而言,好坏各半,而我并不喜欢这个封号。” 在逐步从股票市场抽身而退的过程中,沈庆京开始把投 资目光转向一级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化工、建筑等实业上面, 并从此扩展了另一番天地,成为“四大天王”中投资转型最 为成功的代表。 从股市奇人到政坛要员 游淮银,人称“阿不拉”,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博士, 第 12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25 岁就在台湾“财政部”任职。在股市“四大天王”之中, 以擅长选股而著称,就综合研判的能力和专业技能而言,无 人能出其右。 1974 年,游淮银凭着父亲赞助的 100 万元开始了投资生 涯。第一次买股票的游淮银也是从小散户起家。为争取新上 市的大明股票承销认购机会,游淮银在冬夜里从子夜 12 点 排队排到第二天上午 9 点,才以每股 12 元的价位认到一张 大明股,这张股票最后让初出茅庐的游淮银赚到近 6 万元。 真正让游淮银名声大噪的一次股市操作是在70年代投资 的“炼铁股”,好强的游淮银领导多方阵营,与实力相当雄 厚的空方鏖战三个多月,10 元买入,其间连封 10 多次涨停, 最终在 40 元左右全身而退。1976 年,赚了钱的游淮银退出 公职,与人合伙购买了日盛证券公司 90%的股权,开始出任 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当起券商老板。 1985 年,游淮银出任新光证券公司总经理一职,这个时 期也是台湾股市高速成长的阶段,他也由此进入了股市操作 的顶峰时期,并逐渐确立了投资绩优股的风格。在交易时间 内,游淮银经常坐镇营业柜台,双眼紧盯着大厅行情板,要 大进股票的时候也亲自喊盘,独特剽悍的操盘形象也由此树 第 13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立。不少散户都喜欢跟着他买卖。与其他大户的操作手法不 同的是,游淮银经常是在低档吸足筹码,在一路拉高的过程 中,不仅不增加筹码,到高档还能全数获利了结。 1988 年,他设立富隆证券,富隆集团的前身从此成型, 1988~1989 年间,他凭借三商银、中华开发、中铁等上千元 的历史天价涨幅炒作,为自己冠上“四大天王”的光环。值 得一提的是,游淮银是“四大天王”中惟一在 1988 年“郭 婉容事件”股市无量下跌 19 天之前,凭借敏锐嗅觉提前出 货的一位。 但是,游淮银的雄心并不仅仅局限于一方股市。1992 年, 他突然投身政坛,当选台湾“立委”,成为“四大天王”中 转型最鲜明的炒手。1995 年,游淮银拿到上市银行东企银行 的经营权,但是由于被揭发东企对富隆放款 30 亿元的事情, 导致该银行发生挤兑事件,存款大量流失。从此,游淮银开 始了他投身政坛,商场失意的序曲。但噩梦似乎刚刚开始, 由于东企银行事件,台湾金融当局依法限制该公司业务经营 项目,但是,游淮银却在向“证期会”申报的资料中隐瞒限 制内容。不仅如此,2000 年,游淮银又因旗下的钻石基金 1984 年涉嫌炒作尚峰股票一案被提起公诉,并最终被判刑 3 年零 8 个月。至此,游淮银成为台湾当局整顿黑金扰乱金融 第 14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市场中第一位被提起公诉的“立法委员”。 抛开其利用大户便利,驰骋股市骗取投资者利益的大鳄 作风不谈,单单从其早年在股市中的投资经验而言,游淮银 的择股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在股票的选择上,游淮银强调企业多项指标的测评,其 中包括公司财务结构、产品在企业界的地位与发展远景、经 营者的心得与能力、公司研究发展所投注的经费和成效等。 同时亲自了解上市公司实质也非常重要。如果有隐藏性的不 良资产,单单以账面做参考实在不是科学的做法。 游淮银股市制胜的秘诀,反映在他的有关话语中,他曾 经说过,“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够在股市中生存”、“有头 脑的人才能做股票”。这说明在风云变幻莫测的股市中必须 要有头脑、有眼光,有足够的判断分析能力。此外还要有许 多基础要素。就游淮银个人来讲,他早前所学的专业以及他 结合专业对股票、对“第一代主力”进出手法与技巧的研究、 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硬件。 游淮银认为,投资人的“操之在我”是能够在炒股中制 胜的关键。不要全凭传闻、小道消息炒股票,应用自己的头 第 15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脑和知识去综合分析,三思而后行,当然,有时应快速出击, 这才是股市制胜的秘诀。股市变幻莫测,没有常规可循,必 须凭自己的智慧去选对股,选对时机,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 “多头总司令”老雷 雷伯龙,1921 年出生于台湾,西北大学政治系肄业,海 军官校毕业,公费赴美海军研究所研习。他的军队教育背景 对他投资理念的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远都是像一名指 挥官一样操纵大规模的投资战争,并且不论胜败。 从 1971 年开始,雷伯龙进军股市,纵横股海 30 多年, 他多次在市场信心低落、股市受政治危机影响的情况下进场 买入,事后股市利空出尽开始大涨时,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危机入市一直是雷伯龙秉承的投资策略,这虽然是可遇不可 求的致富良机,但也是考验人性胆识的残酷游戏。当外在环 境震撼持股信心,卖盘倾巢出动的时候,若非具备超强的胆 识与承受短期剧痛的能力,恐怕实难效仿。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种笃定的自信, 也让雷伯龙同样在让人心惊胆战的股灾当中所持有的大量 第 16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筹码未能出手。1990 年台湾股指从 12000 点直跌到 2000 点, 雷伯龙倾尽全力不惜借贷,多次奋力托市,怎奈伯龙有意, 股市无情,100 亿的资金全部化为乌有,雷伯龙也因此债台 高筑,官司缠身。妻子因此离婚去了美国,儿子本是哈佛的 心理学博士,也因为父亲的官司缠身远赴美国,放弃了在台 湾任教的机会。雷伯龙这位曾经在台湾股市最有影响力的炒 手,如今却早已经被台湾股市所淡忘,晚年生活令人唏嘘。 回望其充满成败的投资一生,却有许多值得借鉴与警醒 之处。首先,成功者所付出的心血不容忽视,在台湾早期上 市公司只有一两百家的时候,雷伯龙能够将每家的营收、盈 余等财务指标倒背如流,即使在晚期不做股票的时候,每天 还是要看 8 份报纸。若非这样的功力,要想单凭财大气粗, 恐怕也实难在股市驰骋。其次,危机入市,反向操作的犀利 举动值得众人体会。另外,雷伯龙一直善于利用媒体和自己 的影响力调控群众气势。这一点,与国际著名金融人物索罗 斯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雷伯龙的成功令人羡慕,但是其失败的经历更值得借鉴。 尽管当年能够在股市中叱咤风云,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也正 是这样只进不退的军人做派让他在逆市而动的时候吃尽苦 头。正所谓股市行情容易预测,投资情绪却难把握。雷伯龙 第 17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每次股市大跌,都被套牢大量股票,违约事件不断,其“多 头总司令”的名号也是因其只进不退的个性而得。 雷伯龙在投资中以利用财务杠杆操作股票而闻名,但是 长年利息和手续费的消耗,再加上空头袭击的卖压影响,使 这柄双刃利剑最终刺中要害。个性操作是雷伯龙失败的起 因,而财务杠杆的不当操作更是加速了走向末路的行程。晚 年的不思变通,一味留恋过去的成功经验,都使得雷伯龙的 投资道路越行越窄,最终无路可寻。 崇尚生活的邱明宏 邱明宏是台湾股市“四大天王”中最低调的一位,在他 的投资生涯中,似乎很难找到令人惊心动魄的大买大卖,也 从未见他以叱咤风云的姿态驰骋股市。甚至他的名字从来没 有单独见诸报端,而总是跟在三位“天王”之后,俨然一副 婉约派的作风。 邱明宏和沈庆京一样,在淡出股市之后,开始了实业界 的投资。同沈庆京不同的是,邱明宏的投资更注重宣扬生活 意味,强调绿色投资。旗下的亚历山大健身休闲集团就是很 第 18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好的例子。 近年来,邱明宏更是一副皈依佛门的投资态度。首先开 始悬壶济世,出资为无钱看病的台湾民众提供诊疗。甚至自 掏腰包出版了一本书,教导大家如何保健养身。在亚历山大 俱乐部,亲自现身说法,强调该俱乐部中的游泳池没有氯化 物的污染,流动水流的设计如何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健 身。 如果说,我们从前三位股市大户中学到的是精深的投资 理念的话,那么,邱明宏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看尽繁华,淡 泊财富、崇尚生活的人生态度。 昔日“四大天王”雄踞台股的风光事迹令人无法拂掠, 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当年征战股市中的拼杀声。投资的战场是 现实的,更是残酷的。许多人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辉煌战绩, 却往往忽视在这成功的路上有多少辛酸曲折,多少失败的先 驱。 中国股市十余年的蹉跎岁月,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走 出了当年的混乱与彷徨,正在随着中国的经济逐步向理性化 的道路迈进。在这条道路上,避免犯错和争取成功同样重要。 第 19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学习成功大师的优点可以增加致富的机会,那只是初学者的 入门之功;如何借鉴前人的痛苦经历,反而是每一个成熟的 投资人所应该必修的一课。这也正是笔者成文之初衷所在。 - “四大天王”小档案: 沈庆京,因旗下掌管的威京集团,而被称为“威京小沈”。 在股市中以独来独往、大进大出的特点而著称。1987 年入市, 投入股市中 24 亿元在最高时期曾达到 40 亿的市值。1988 年 在“郭婉荣事件”后的下跌中损失惨重。随后开始淡出股市, 并向实业界发展,包括金融服务、化工、建筑、房地产、高 科技等行业,如今威京集团的市值已经达到 1100 亿元。 游淮银,人称“阿不拉”。在股市中以优秀的择股能力而 著称,并且多投资于绩优股。典型的散户起家的例证,100 万元入市,后来手中的资产增值为数十亿。是“四大天王” 中惟一在台湾股灾中幸免的一位。90 年代开始向政界发展, 并当选“立法委员”。2000 年,因 1984 年在股市中的恶意操 纵而受到指控,并被判刑 3 年零 8 个月。是台湾第一位被起 诉的“立委”。 第 20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雷伯龙,“四大天王”中最典型的操盘手,素以逆市操作 闻名,因经常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吸纳,利好出台后放高获利, 而被称为“多头总司令”。雷伯龙在股市操作中的另一个突 出的特点是擅用财务杠杆以小博大。也正是如此,在股灾期 间,由于托市回天乏术,最终将手中的 100 亿资金全数赔掉, 并因此官司缠身,晚年生活非常凄惨。 邱明宏,“四大天王”中最低调的一位大户。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股灾之后,完全脱离股市,开始投资于实业当中, 旗下的企业强调绿色投资的环保意识。也是“四大天王”中 转型比较成功的一位,由于后期淡泊名利,一心向佛,因此 参与了很多公益事业。 私募基金: 神鬼奇兵进军台湾 2006 年三月,台湾股市里最热的消息,就是上柜便造成 认购旋风的兴柜股王益通光能。挂牌第一天大涨六五三块, 顺利升级上市柜新股王。台湾股市的每日成交量,从两年前 的两千亿直直落到七百亿,但是益通上柜却轻松吸金一千三 百亿,还有六十多万人想投资都买不到。其实,未公开发行 前的益通光能,成长迅速加上能源产业前景看好,全球机构 投资人已争相入股,包括法国第四大银行NBP的亚洲投资 第 21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基金、日本野村证券、j 丰直接投资,整体外资持股约一○ %。他们是在世界各地流动、抢先切入商机的私募股权基金。 跨国政商金团进入台湾 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双手抱着数量惊人的资 金、背后藏着全球顶尖人脉,俨然成为二十一世纪初的超级 跨国政商金团。他们搬了钱、入了企业、挪了人才,带起资 本主义新游戏。近期美国《BusinessWeek》资料显示,二○ ○五年,全球涌进私募股权基金的钱有一七四○亿美元,可 以扛起台湾一半的GDP。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并购案由私募 股权主导,从汉堡王到席梦思名床,食衣住行样样收购。 根 据《亚洲直接投资报道》统计,去年瞄准亚洲的私募股权基 金募集将近六千亿台币,较二○○四年成长近三倍。 在台湾,不祗益通,各产业都有私募股权基金的手在背 后推动。话题不断延烧的金融整并,就是私募股权基金锁定 的一大标的。台新金控二月初成功增资三百亿做打消双卡呆 帐与购并彰银的银弹,就是由美系私募股权新桥资本 (Newbridge Capital)与日本野村证券共同出资。 往前推到 四年前,银行饱受企业放款呆帐所苦,专门收购不良债权的 国际私募基金龙升星集团(Lone Star)与泽普式(Ceberus) 等便大举进驻台湾。日前彰化银行特别股私募案,也吸引日 第 22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本新生银行、新加坡淡马锡前来竞标。 还有我们每天接触的有线电视。 卡莱尔集团(Carlyle Group)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 之一,早在二○○○年便进入台湾,收购桃竹苗与中部的地 区有线电视系统加以整合,成立台湾宽频通讯,去年以三百 亿台币转手卖给同业澳洲麦格里银行,获利逾四倍。 不论 有人说卡莱尔是「发掘」了台湾有线电视频道隐藏的市场价 值,或是「制造」了对自己有利的价格,都让人眼睛一亮, 重新评量媒体身价。 揭开不透光的「私」面纱 「如果不是卡莱尔的成功,市场不会给东森这么好的价 格,」摩根士丹利台湾区董事总经理郭冠群举近日东森媒体 科技出售股权的事件为例,「卡莱尔必定为有线电视带进了 某种价值。」 创造价值,是私募股权基金最大目标。私募股 权基金与台湾投信业的私募基金、企业的私募定义不同,但 同样都是「私下募集」资金,祗要两造谈妥即可,不须揭露 相关资讯,所受管制与规范比起公开募集都宽松许多。 私 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人,大多来自于政府退休基金、保险公司 等机构法人,还有如皇室与坐拥油田的超级富豪。他们要资 产稳定成长,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资金要投资,汇集起来相 当惊人。 最新一期《Forbes》报导,美国三大收购基金之一黑石集 第 23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团(Blackstone Group),正在募集史上最大的一支私募股权 基金:一百三十亿美元,将近四千亿台币,一次可以拿下超 过半个鸿海。 除了金额大,私募股权引世界侧目的原因就 在「私」。「私下」、「私人」像不必透光的面纱,后面藏的许 多连结,却是掌理国家、叱咤商场的领袖级人物。 卡莱尔 集团是极致的代表。它网罗了美国前总统老布希、前国务卿 包威尔,英国前首相梅杰也是顾问。美国《Fortune》称他们 是「最佳业务员」,他们虽然淡出了台前的镁光灯,但是关 系网络与影响力皆在,敲得开政府大门,谈的是动辄上亿美 元的大案。 看上台湾友善环境 利润至上的基金经理人不仅进攻以集团企业为主的老欧 洲,也嗅到亚洲新兴市场的机会。九七亚洲金融风暴期间, 就是最明显的好时机。j 丰直接投资(亚洲)董事陈伯昌回 忆,当时搭乘从香港飞往南韩的班机,「隔壁坐的都是同业。」 除了经济一度跌落谷底的日本与南韩、前景看好的印度与中 国,最近台湾也开始被纳入他们的雷达搜索区。包括KKR (Kohlberg Kravis Roberts)、黑石等美系私募股权巨头,最 近都已来台湾拜访一圈。 「台湾的投资环境友善,」摩根 士丹利台湾区董事总经理郭冠群观察,台湾的法令较有系统 可循,股市的本益比偏低,企业的规模也够,市值超过十亿 第 24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美元的公司有两百多家,符合大型私募股权基金三千万美元 以上的投资门槛。台湾经营的环境也不一样了,「企业主开 始接受永续经营的观念,」汉鼎亚太董事总经理郭明鉴观察, 「愿意出售,让专业经理人经营。」 一般投资期五年左右的 私募股权基金,相较也是较稳定的资金。 生产各式园艺工 具,营收九成以上来自外销的正峰工业,也选择私募股权基 金为长期合作伙伴。去年底发行三千万美元的海外可转换公 司债(ECB),由 j 丰直接投资(亚洲)全数认购。 带来钱,也带来智慧 正峰工业财务长吴锦芳说明,以往发行ECB,容易有 大股东套利造成公司股价波动的情况,j 丰则是长期投资, 债券利率一.六%也比向美元借款利率五%要低许多。 本 土股市本益比低,公开筹资的成本高,外销为主的中小企业 必须以美元借款来避险,利率较低的私募自然成为企业筹资 的首选。 而且,在全球化时代,资金随处可得,台湾企业 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资金,而是能帮助企业升级,走出国际 的「Smart money」(聪明资金)。这正是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 无形资产。 私募股权基金业者与传统的外资角色不同,不仅带着钱 来敲企业的门,还带着国际网络、产业分析与未来竞争策略 殷勤献计。 第 25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益通光能就是个例子。总经理蔡进耀透露,益通婉拒了 不少本土机构法人的资金,因为他很清楚,台湾内需小、环 保意识起步晚,益通的市场,「没有台湾,祗有世界。」所以, 他希望能引进国际上有份量、对开辟国际市场有加分作用的 策略性投资人。例如接受法国第四大银行NBP的亚洲投资 基金,就是着眼能帮助益通得到欧洲市场的能见度与信任。 赚钱逻辑就像投资房地产 私募股权基金业者看到益通成长的实力,还会鼓励他更 上一层楼。蔡进耀回忆,日本野村证券甚至曾建议益通并购 一家亏损的欧美能源公司,虽然最后没有谈成,却让他眼界 大开,「这些人能带你跃上从前无法想像的舞台。」「私募股 权厉害之处,在于想尽办法做到获利,」早在八○年代便开 始协助私募股权活动的众达国际法律事务所律师黄日灿观 察,即使一开始投资错误,他们也会带入人才、改变管理, 尽一切力量做到对。成功后,投资纪录好,吸引的资金就是 五倍以上,募到的钱愈多,也愈不容许失败。黄日灿分析私 募股权基金的赚钱逻辑,与房地产投资一样。 第一步,找到不是因为地段不好,而是其他因素让价格 猛跌的好标的。找到非经济或基本面因素不好所以便宜的公 司,私募股权投资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利用杠杆效果。买一百万的房子,自备十万元, 其余九十万银行贷款,等房子涨到一百二十万后出售,帐面 第 26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上的报酬率为二○%,但偿还贷款后实际报酬率高达三○○ %。 融资并购或投资是私募股权基金最常运用的手法,祗 要贷款成本低于未来的报酬率,借的愈多,利润就愈高。就 像新桥入股台新,二七○亿台币中银行融资占了八成。 第三步,修缮的工夫。有些公司面临世代交替的空窗期, 经营团队不和,或是突然一笔转投资失利,祗要找到对的人 进来处理,原有的价值就会显现。 例如新桥于金融风暴后 的一九九九年收购韩国第一银行五一%的股权,清理高达五 ○%的坏帐、引进新金融商品业务,二○○二年转手卖给渣 打银行,获利逾四倍。「转手」是个关键字。私募股权基金 投资时间虽然较股市热钱来得久,约三到五年,但获利要在 退场后才能实现。扬创投董事长杨子江解释,私募股权基金 的利润很大一部份来自融资的杠杆效果,「没有人不借钱投 资的,」另一部份则来自于股权的转换,将未上市公司公开 发行上市(IPO),或是转卖给其他法人。 而风险往往存在财务数字之间。 知道如何「关门」才能避险 辅仁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叶 银华分析,私募股权基金带来的「Smart Money」有两种涵 义,一种是为企业经营与管理带进附加价值的聪明资金,另 一种聪明则是运用各种金融商品进行好几层财务操作。 叶 银华提醒,企业国际化需要资金,这扇门要打开,「但要先 想想后面该怎么关,」私募股权基金能否真正发挥外部董事 第 27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的功能,退场时能否谨守金融伦理,不与大股东合谋导致外 部股东权益受损等,都是重要考量。 当私募股权基金带着大笔资金来按铃,是机会,也是挑 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弱了,别人就会啃你,」与私募 股权业者交过手的益通光能总经理蔡进耀了然地说,「我们 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秃鹰,我们祗有让自己更强。」 私募股权 基金掀起新风潮,但是游戏规则似乎还是一条不变的道理—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祗有奋力向前冲。 台湾 QFII 风浪 在中国台湾地区,QFII 制度推动了股市的健康发展和理 性回归。其中政策的逐步引导起着决定性作用,而 1996 年 MSCI 将台股纳入新兴自由市场指数,为 QFII 放心大举进入 台湾股市创造了契机。台湾推出 QFII 之前,股市投机气氛甚 浓,历经大起大落。特别是 1990 年时,台湾投资与出口减 少,银行缩紧银根,提高利率,股市从 1990 年 2 月 10 日的 历史最高点 12495.34 跌至 1990 年 10 月 1 日的 2560.47 点, 跌幅 79.5%。在此背景下,台湾于 1991 年 1 月 2 日出台 QFII 制度,政策的推出带有救市的原始动机。 政策放宽是决定性因素 从台湾 QFII 的发展历程看,初期时(1991-1992 年)QFII 对台湾股市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到了 1993 年政策逐步放宽, 第 28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其影响才开始凸现;1995 年,特别是 1996 年政策进一步放 宽,QFII 因素开始主导股市,走出一波上升行情。从 1995 年 8 月起台湾股市开始震荡走出底部,1996 年初股市飙升。 从 1995 年 8 月 14 日的最低点 4503.37 上升至 1997 年 8 月 26 日的最高点 10116.84,涨幅达 125%。 可见政策是决定外资大举进入的决定性因素。这些政策 主要包括:对 QFII 投资主体资格的认定,对投资额度的限制, 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和资金流动管制。QFII 投资主体的增 加为台湾股市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对 QFII 资金方面的限制, 即投资额、持股比例、资金管制是决定外资进入的最重要因 素。 投资主体增加为股市注入新血液 台湾股市在引入 QFII 前,散户居多数,庄家横市。自然 人雷伯龙、阿不拉、荣安丘、阿丁等人,被投资人冠之以“四 大天王”称号,台股受之于这些人的操纵,散户皆以这些人 所持股票为投资标的,跟风炒作。随着台湾股市的逐步开放, 三大法人股东即外资、国内投信、证券自营商逐步崛起并主 导股市,而其中外资又主导其它法人的动向,QFII 在台湾股 市中逐年增加。虽然截至 2002 年底,QFII 占市场总交易额 还不到 10%,散户仍居多数,但 QFII 对台湾股市树立以基 本面为主导的理性价值投资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QFII 的投 资决策行为对散户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台湾 QFII 的编 第 29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号是 99,99 买入的股票常常被追捧,产生明星效应和示范 效应。但在 QFII 推出初期,由于对 QFII 资格要求比较严格, 外资进入的意愿并不强,1991 年仅 19 家获得批准,台湾股 市并没有走出波澜壮阔的行情。 1991 年 1 月 2 日 QFII 推出时,股市短期从 3377.06 点反 弹至当年 5 月 9 日的 6305.22 点,涨幅达 87%,但其后即下 跌至 1993 年 1 月 6 日的最低点 3188.44,跌幅达 50%。股市 整体稳中有降. 1993 年起,QFII 资格逐步放宽,投资主体不断增加。1993 年增加了国际券商和本土券商在海外转投资的子公司,当年 有 58 家 QFII 获批。1995 年,增加了本土证券信托在海外转 投资的基金管理子公司、本土券商直接投资或再转投资的海 外证券子公司以及其他投资机构,包括外国政府投资机构和 成立满两年的退休基金,1995 年 QFII 获得批准家数达到 106 家。1996 年,QFII 投资主体再次增加了共同基金、单位信托 和投资信托;此外,台湾还放开了海外一般法人和个人投资 者(GFII)投资证券市场的限制。2001 年,又增加了其他专 业投资机构,包括共同基金、信托公司等。截至 2002 年底, 达 656 家境外投资机构,汇入资金累计 360 亿美元, 境外投资主体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台湾股市。在每一次 QFII 资格放宽条件出台后,股市几乎都作长期利好消息的反 应。1993 年 1 月 16 日 QFII 资格放宽,台湾股指走出 1992 第 30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年的低谷,成为一个升浪的转折点。1995 年投资主体进一步 增加,更加推动了股市的上涨。 投资额度放宽为外资“开闸” 虽然资格的限制导致仅大型海外投资机构才能取得资 格,不过一些中小投资机构仍可通过其他已取得资格的 QFII 进入股市。事实上,台湾初期主要还是港、澳地区中小资金 流入,其中香港怡富投资管理公司为台湾第一家 QFII,而国 际大机构仍持谨慎观望态度。因此,QFII 更看重政策对其资 金面上的限制程度,包括投资额度的限制、外资持股比例的 限制和资金管制。 在 1991 年 QFII 刚推出时,对投资额度限制较严:总投 资上限为 25 亿美元,单个 QFII 的投资额度为 500 万-5000 万美元。1993 年 8 月投资总额上调至 50 亿美元,1994 年 4 月投资总额上调至 75 亿美元。如图 1,股市随之上涨。 而对单个 QFII 投资额度限制的放宽对 QFII 的影响更甚, 为台湾股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如表 2 所示,1993 年 1 月单个 QFII 投资额度上升至 1 亿美元;1993 年 11 月上升至 2 亿美元,短期内股市涨幅达 53%;1996 年 3 月取消了最低 投资额度限制;1996 年 12 月投资额度上限上升至 6 亿美元, 台湾股市走出一轮大牛市行情;2001 年 11 月调高至 30 亿美 元。 每一次投资额度放宽都带动了股市上扬。台湾学者陈一 第 31 页共 36 页 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 清风资料 2010 年 6 月 28 日 如和谢秀津所作的研究表明,外资大额超买信息是主导台湾 股市产生结构性变动的关键因素。自 1999 年外资限制条件 大幅放宽后,外资每年买超金额最少 1000 亿元台币,最高 达 3334 亿元台币。截至 2000 年 1 月底,QFII 总持股累计已 超过 400 亿美元(8882 亿台币),占台股总市值近两成。而 本土投信累积 10 年,股票型基金规模加起来不过 2000 多亿 元台币,自营商更少。外资一年的买超金额,有时甚至超过 投信及自营商的总金额。 持股比例放宽,理性
/
本文档为【台湾股市风云人物及结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