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挑战经典:经济学的另一个基础—成本与需求理论

2010-11-26 15页 doc 94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1889

暂无简介

举报
挑战经典:经济学的另一个基础—成本与需求理论经济学的另一个基础——成本与需求理论 导读: 供给与需求理论是目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经济学认为供给曲线都是从左往右向上翘的,即价格越高供给越多。其实,这是马歇尔所处的农业社会才会有的供给曲线,已经过时了。 潘彪认为,当今世界早已是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工业产品都是供给增加而价格不升,信息产品都是供给增加而价格下跌。不论是汽车、衣服、软件、彩电、鞋、戴尔电脑、飞机、可口可乐、DVD、手机、电子游戏、北京日报、电话费……这些产品的产量已经多到以前人类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但价格并没有上升。 因此,潘彪宣称微观经济学要改写。 供给与...
挑战经典:经济学的另一个基础—成本与需求理论
经济学的另一个基础——成本与需求理论 导读: 供给与需求理论是目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经济学认为供给曲线都是从左往右向上翘的,即价格越高供给越多。其实,这是马歇尔所处的农业社会才会有的供给曲线,已经过时了。 潘彪认为,当今世界早已是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工业产品都是供给增加而价格不升,信息产品都是供给增加而价格下跌。不论是汽车、衣服、软件、彩电、鞋、戴尔电脑、飞机、可口可乐、DVD、手机、电子游戏、北京日报、电话费……这些产品的产量已经多到以前人类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但价格并没有上升。 因此,潘彪宣称微观经济学要改写。 供给与需求理论又称价格理论。于是潘彪问:企业产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就是成本与需求! 简单地说,企业产品的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而不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需求增加既不会使价格上升(例如汽车与衣服,产量增加了一万倍);需求减少也不会使价格下跌(例如针式打印机与煤油灯,产量减少了一万倍)。既不存在高于成本的市场价(否则企业就会生产无数产品);也不存在低于成本的市场价(否则企业破产)。企业的供给价格就是成本!是成本决定了价格。 也就是说,世界上大部分产品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去解释注定是错误的,取而代之的是潘彪成本与需求理论。    本文非常简明易懂,有空可看看,相信可以激活你的思想。       供给与需求理论完全错误   用一张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简单的图就可以简明地解释供给与需求理论(图1) :纵坐标代商品的价格,横坐标代表商品的数量;图中两条相交的曲线分别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从需求曲线可以看出,当纵坐标上的价格越高时,所对应的横坐标数量就越少。这就是说,当一样东西越贵时,人的买得越少。当纵坐标上的价格越低时,所对应的横坐标数量就越多。这当然符合日常生活中当一样东西越便宜时,人们买得越多。 供给曲线的形状刚好与需求曲线相反。供给曲线的大致意思是说:当一样东西越贵时,出售者想卖出更多;而当一样东西越便宜时,出售者想卖出就少。 对供给与需求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这也是一本世界上销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想对供给与需求理论深入研究者,可参考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的《经济学原理》等著作。 以下是最权威的萨缪尔森《经济学》对供给曲线的解释(详见中文16版38页)。   细看图1的供给曲线:当市价为1美元时,生产者都不愿意生产玉米片,供给数量为零;当市价为2美元时,生产者只愿意生产700万盒玉米片;当市价为3美元时,生产者愿意生产更多,达到1200万盒;如果市价升到4美元时,生产者就愿意生产1600万盒……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有类似论述,详见中文第3版62页起。) “供给曲线”真的是这样的吗?需求越多价格就越高:你想买1200万盒玉米片,你需要出每盒3美元的价格;但你如果想买更多玉米片,比方说1600万盒,你就需要付每盒4美元了。 为了验证经济学“供给曲线”的真伪,你现在可以马上跑到超级市场去买100盒玉米片,商场经理马上会给你个9.5折;如果你订购1000盒,甚至能得到9折。为什么你买得越多他反而越便宜?不用替他担心,因为他向厂商要货时也是要得越多就越便宜。 试想,假设你向丰田汽车提出要订货10万辆,丰田汽车是像“供给曲线”那样向你索要高价呢,还是不但降价给你还对你点头哈腰? 真实的世界是:对于绝大部分商品,你要得越多反而越便宜。   假设现在29寸普通彩电的市价约1500元(成本1400元+微利100元)。市场真的会像经济学“供给曲线”所说的那样,当市价升到2000元时,厂商会生产更多彩电;等到市价升到2500元时,厂商会生产更多更多彩电吗? 真实的答案是:高于1500元的价格基本上不会存在!因为只要有人能够提供1600元的价格,厂商即会生产无数!(四川长虹可以10年增长99倍,而价格并没有上升。)更不用说2000元甚至2500元了。 同样,低于1500元的价格也基本上不会存在。因为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价格=最低成本+微利。假设因突发事件造成市价只有1400元,那么彩电企业只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假设因进口彩电便宜使市价低至1300元(企业的成本+微利仍是1500元),企业就破产了。 于是,我按事实画出了彩电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如图2。   这是一条近似水平的“供给曲线”。 经济学认为,“供给曲线”向上翘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块己种满的田里投入更多农民时,粮食不再会成正比增长,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收益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即生产成本会越来越高。 萨缪尔森写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规律!(见82页。) 但为什么丰田汽车供给更多时,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却不起任何作用、即成本不会越来越高呢?先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假设丰田汽车原来只在东京生产。后来市场需求加大,如果继续在原来的生产线上投入更多,将会导致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怎么办?很简单,只需在隔壁加多一条生产线即可。当需求进一步扩大,厂房己扩大到旁边都没地方了,怎么办?很简单,在东京郊外新建生产线即可。需求还在加大,连东京郊外都没地方了怎么办?很简单,在偏僻的农村地方建生产线即可。需求继续加大,连日本的农村都没地方了怎么办?很简单,到中国的大城市新建生产线即可。将来的发展更可以到中国的农村甚至到非洲去,成本不但不会上涨可能反而更便宜。 同理,在丰田汽车扩大生产时,不但工业用地不会产生稀缺。同时,电力、技术工人、铁矿、水……等等生产资源也不会产生稀缺。因此不会产生收益递减规律。 事实上,几乎所有工业产品都不会供给更多成本更高。例如:可口可乐、戴尔电脑、索尼电视、宜家家具、永久牌自行车、广州日报……    “供给曲线”不会像经济学书中那样向上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工业产品的大部分成本是技术。而技术是几乎可以无成本复制的。 一辆法拉利跑车值天价,但追溯到制造它的铁矿的价格可能只不过几十元。也就是说,法拉利跑车的成本中大约有90%是技术成本,其余各种原材料成本可能只占10%。    再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一把普通的透明塑料直尺售价是5元,这把尺非常简单,只不过是在塑料上加上刻度而已。我所举的尺子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这工业品由很多的原材料和很少的技术组成。但即使是这样的工业品,它的塑料原材料成本只不过0.3元,也就是说,即使是塑料的价格疯狂上升100%,尺子也可能用不着升价。成本上涨连对尺子这样的工业品价格都难以构成影响,更何况其它的工业品? 我的意思是:假设在遥远的未来,万一世界上所有的工业用地都用满了,丰田汽车要在原生产线上投入更多而造成收益递减规律使生产成本上涨,也难以造成丰田汽车价格上涨。因为丰田汽车的总成本之中技术成本占了很大部分。而技术成本是不论用来制造多少辆丰田汽车也不会形成收益递减规律的,反而使平均成本下降。 因此,丰田汽车的“供给曲线”是一条略为向下倾斜的直线。      但对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例如自行车、廉价汽车、皮鞋、纺织、铅笔……等等,其“供给曲线”即使不会向下倾斜,但至少是一条水平线。图2中的“供给曲线”略为向下倾斜是由于随着产量的增加,不但收益递减规律不起作用,反而规模效益递增规律起作用而导致成本下降引起的。 当然也有不少工业产品的“供给曲线”向下倾斜得比较厉害,例如飞机、打印机之类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空中客车公司研制最新的A380飞机需要天文数字般的156亿美元资金。如果该机型只生产几架飞机,则成本会非常惊人;如果生产的飞机多了,每架飞机的成本会下降很多,现在A380飞机的售价仅2.6亿美元。 佳能打印机已申请了约2400项专利,仅仅专利费用一项已非常高。之所几百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台,是因为它的产量非常大。    * 思想碎片:科学企业管理对成本的影响也不少。管理成本就像技术成本一样,不论福特公司把先进的管理用来制造多少辆汽车也基本上不会形成收益递减规律而引起成本上升。沃尔玛把最先进的管理用于更多个超级市场,只会让平均管理成本大幅下降。 * 思想碎片:需求增加、产量增加既不会使价格上升,同理,需求减少产量减少也不会使价格下降。     那天我到一处很偏僻的农村地方,在一间杂货店里见到了久违了的煤油灯。随着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煤油灯的需求多年来一直急剧减少,很多年前已退出了大城市。但煤油灯很争气,它的价格并没有像经济学供给曲线所预料的那样跌至0.3元一盏,而是还保持在3元!   那么,为什么所有经济学书中的“供给曲线”都是向上翘的呢?如果您有留意,就会发觉经济学书中用来解释供给与需求理论所举的例子几乎都是农产品或与农产品相关的,例如玉米、葡萄、功克力、糕点、柠檬水、柑橘、小麦…… 种植顶级酿酒葡萄的山地是稀有的,当顶级红酒的需求增大时,只能在原来的山地上投入更多而导致收益递减成本递增。正如伟大的马歇尔所处的世界,肥沃的土地一早被人占满了。当产出增大时,不论是在原最肥沃的土地上投入更多还是转向不肥沃的土地,都会导致成本上涨。那个时代最主要的产品——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向上翘是很正常的。       * 思想碎片:假设美国由于科技的飞速进步,只要较少的土地即可种植出足够的粮食,那么,就会有部分肥沃的土地被闲置。当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上升时,农场主只要在原来闲置的土地上种植即可,那么,农产品的收益递减规律也会不起作用。  * 思想碎片: 至于本文开头图1所述的玉米片,之所以供给越多价格越低,是因为这些盒装玉米片己不是纯农产品。当供给增加时反而因其工业成本与商业成本下降比农业成本上升的幅度要大得多,因此总体价格下降。 我了解过市场,目前唯一在中国出售的美国盒装玉米片是“家乐氏”牌的,每盒340克售价高达39元,你可以想象其中纯玉米的价值(即农业成本)可能仅占零点几元。   * 思想碎片: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用两个家庭作坊式的糕点厂和柠檬水店来解释收益递减规律。其实,世界上的工业和商业用地从来都不曾稀缺。糕点厂和柠檬水店老板为什么偏要在一间小店投入大量工人使成本剧增而走向倒闭,却不懂得在隔壁多开一间或扩大面积使成本不增从而赚更多钱?如果曼昆所举的例子是真的,那么,你要在麦当劳、必胜客或肯德基买一个包子也要一架航天飞机的价钱! 斯蒂格利茨很小心翼翼,在其《经济学》中解释供给和需求时竟然只字不提为什么供给曲线是向上翘的,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但他又不敢说出来。 更加不可思议的“供给曲线”,如图3。“供给曲线”不但不向上翘,反而却向下坠! 这就是信息产业的“供给曲线”。第三产业,服务业也是如此。 前面提过,对于工业品,你如果买得越多就会便宜些。比方说到厂家以最低的出厂价买几十件可能会有9.5折。但对于信息业或服务业,买得多的折扣大得让你目瞪口呆。例如某旅行社只不过订了几十张机票,就会有近乎荒唐的5折,酒店套房也是这样。一个软件你批量要货,价钱更可以3折。   为什么商家打这么大的折头给你他还有得赚?因为这些商品的“供给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一个软件、一个游戏、一张唱片、一场电影的制作成本很高,但却可以几乎无成本复制。一个网站制作成本很高,但一个人浏览与一万人浏览成本几乎是一样的。电话系统设备建设费用极高,但建成后很多人不停地打电话与只打一个电话成本所增无几。 旅游业也是这样:黄山风景区只有一个人来玩、只有一个人住进旅店跟有1万人来玩、住满旅店成本所增无几。 也就是说,信息产业、服务业及类似的行业,其固定成本很高而边际成本很低。其平均成本正如图3所示,供给越多、平均成本越低,“供给曲线”呈下降趋势。     信息产业“供给曲线”向下坠的本质是:信息产品的绝大部分成本是知识、技术和创造性。而知识、技术和创造性是几乎可以无成本复制的。     * 思想碎片:可能有人会立刻反驳我说:知识的复制要很高成本!国家培养一个博士要花许多钱。你说中国要培养一个像英特尔一样的企业的人才,需要天文数字。 我这里所说的知识的意思是:假如英特尔要把奔腾处理器的产量提高5倍,可能只需增加1倍的成本。  为什么这类企业在需求大增时不能够保持原价(即“供给曲线”不下降)呢?道理和前面所讲的一样。在一个正常的市场,即无垄断的、充满竞争性的市场,信息产业类供给越多价格反而越低的本质是:当需求加大后,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更低,这时如果某厂商胆敢维持原价甚至加价,它的竞争对手们即会以成本价加微利把它逐出市场。    * 思想碎片: (1)为什么微软的软件供应量最大,却还这么昂贵?      因为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       (2)在节假日,酒店、火车票、机票的需求大增,为什么价格反而上升?   因为上述及类似的商品其“供给曲线”如图4:当需求曲线由a移动到b时,由于总供给有限,“供给曲线”向上翘的部分对应的数量就是酒店的房间、交通运输工具座位的最大数量。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升。         (3)既然软件厂商之类生产越多越便宜,并且越便宜就越多人买,厂商岂不是会无限制地生产下去? 请看图5:企业虽然生产b点的数量比a点成本更低、价格更低、需求更多、可卖出更多、产品更具竞争力。但想要卖出b点的数量,价格却只能低至c点,如果价格维持在成本价b点货是卖不完的。因此,厂商只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生产在a点。     (4)按供给越多成本越低的理论,一个软件不论卖多低的价都有可能赚钱,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用的便宜的软件普遍也要几十元呢? 当厂商大幅压低价钱销售时,是能够赚钱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多的顾客。 例如金山毒霸现在卖100元,它卖10元也是有可能的。那金山毒霸为什么不卖10元呢?因为企业考虑到降了10倍的价但顾客不能够增长10倍。道理是和图5一样的。也就是说,只要顾客足够多,金山毒霸即使卖1元也可以赚大钱(利用下载的方式发行)。    (5)为什么有时候当一个软件、一个游戏、一个电影越受欢迎,厂商却往往不降低价格在更低的成本价上销售,而是不变甚至升价,以获取暴利呢? 当某厂商的一个商品越受欢迎时,就该商品抛离竞争对手越远,就越接近垄断,就越能获取远高于成本价的暴利。但这己不属于我这里所分析的一个正常的市场。 最后以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例子作: 以前中国的移动电话费用非常高昂,只有极少数人买得起用得起。这有一个很大原因是由于当时只有“中国移动”一家国有企业在垄断经营。 自从“中国联通”这个大竞争对手成立以来,中国的移动电话费用频频剧降(如果不是有人为限制,降得更利害)。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移动电话的费用由10元降至1元都能够盈利?(即由图6的a点降至b点。)     答案是:只要使用的人数足够多就行了。因为信息产品(通信费用)即使新增很多用户而成本却所增无几。   到后来,“中国电信”又加入了这个竞争市场,结果是人民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服务,以致连我这样的社会最底层的人都用起了移动电话——移动电话在中国也叫“大哥大”,意思是社会上最有钱有势的人才用的。    因此,我对“供给曲线”作了一个总结:农业时代的供给曲线是向上翘的;工业时代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信息时代的供给曲线是向下坠的。   有很多读者出于对我的帮助,纷纷质疑我上述理论,其中一种很重大的意见认为:由于资源总是稀缺的,并总有耗尽的一天,因此收益递减规律一定会发生作用,因此成本最终总要上升,正如经济学的供给曲线一样。那么,我所说的平均成本持平甚至下降又有什么根据呢? 我认为,这个观点有部分是错误的,信息产品就不会有资源稀缺,因为信息产品可以几乎无成本再生产,例如软件和mp3音乐。 但对于工业产品,我还是部分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认为,目前工业品的供给仍然处在水平线阶段——虽然它最终可能会向上翘,可能地球上有600亿人口时,工业品的收益递减规律就出现了。(比方说假设地球上的钢铁存储量可以足够300亿人使用,那么现在60亿人使用是不会使钢铁因耗尽而出现收益递减规律的。) 请注意,上述假设中我没有加入科技进步这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把科技进步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工业产品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收益递减规律。 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265页有统计数据:近百年来,除木材外的所有主要自然资源的价格都在不断下降(包括石油)。与人们想像中的刚刚相反,信不信由你。    经济学中最重大的一个谜   事实上,在最权威的几本经济学教科书中就有提到过平均成本持平甚至下降。这些可爱的读者可能没有留意,他们所质疑的其实并不是我的观点,而竟然是他们所读的教科书中的观点。 在最权威的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117页中,就有提到成本不变的产品其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请注意,书中所说的供给曲线水平的产品并不是一个很特殊的产品,而是衣服——人类最大需求量的产品之一。 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中文第2版)247页中,也有提到平均成本下降。 但这些经济学家对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的事实仅仅略为提及,好像生怕引起读者的注意一样。   其实,在一百多年前,马歇尔在其经典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就用了不少篇幅论述平均成本不变甚至向下倾斜(例如中译本146页起)。   既然有不少经济学家早已说过有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的现象,那么,我的理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因为我认为: (1)现代经济学所不愿提起的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并不是极少数的特例,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商品(即主要是工业产品和信息产品)都是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的。    (2)经济学是有平均成本下降的说法,但却并没有原因。而我则用令人无可置疑的证据说明为什么平均成本可以不变甚至下降。那是因为:     1.技术、管理、信息这些重大成本是可以无成本复制的。     2.工业产品和信息产品的各种投入要素从来不曾稀缺。例如:工业用地、工人、水、生产线等等。   (3)马歇尔虽然对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作了较详论述,但却未能举出令人信服的例子。     例如只在136页提过:一种“表形气压计”突然时髦流行,价格暂时上涨,接着很多人跟着大量生产,价格因此下降回复正常。用以说明产量大了价格降了[即指平均成本(供给曲线)下降]。     并在145页说到因为对产品减税、发明了更先进的生产机械、政府对产品补贴等等原因,导致产量增加成本下降。 但是按照经济学供给曲线的定义,供给曲线的前提条件是:假设除价格外的其它因素皆不变。因此,马歇尔的论述基本上都作废了。     所以,到了现在经济学又基本抛弃了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的想法。   (4)现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不能够解释信息时代的产品。    例如软件、通信。 供给与需求理论认为,企业的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但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软件制作要高代价,但却可几乎无成本复制)。所以,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三大教科书中,竟然找不到信息产品的论述,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在信息时代。 在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经济理论!   经济学家不愿提起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背后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是和供给与需求理论不相容的。     如果平均成本不变甚至下降不是特例,而是大量事实的话,那么,经济学的基础——供给与需求理论就站不住脚了!这也就是萨缪尔森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最重要规律的原因。     而潘彪写这篇文章的以上部分,就是为了证明,对于当今世界上的大部分商品,收益递减规律竟是无效的!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人:为什么电冰箱要售1500元呢?答案大概会是:到厂家的拿货价再加一些销售利润。你再追问:厂家的价又是根据什么定出来的呢?答案会是:成本!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感觉到,很多商品的价格大概就等于成本再加上一点点利润。(经济学上为了表述易于理解,很多时会先把利润忽略)。也就是说,一般人都会知道,成本对于很多商品的价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经济学又为什么会认为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呢?     请看以下例子: 在广州市成本是1元的一瓶水,在沙漠里就可以值1万元,如果和你一起被困沙漠的是比尔·盖茨,那么,你这瓶水就可以值100亿元了。情人节的玫瑰值10元一支,情人节后就只值0.5元。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凡高的同一张画,可以比空白的画布还便宜(在他生前),也可以比世界上任何名画都贵(在他死后)。 可见,价格有时又可以与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学家们看见周围的商品大多是由成本决定的,或者至少成本对价格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又证明了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与成本无关。 一方面,如果接受事实,认为成本决定价格,那么,由于成本可以不变甚至下降,就会出现水平甚至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另一方面,供给曲线根据定义,必须是向上翘的,因为世上从来就没有你出价越低他反而给你越多的道理。   于是,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就对企业的供给杜撰出一个荒诞离奇的词——边际成本。如此一来,企业的供给曲线既与成本密切相关,而且又能向上翘,看起来好多了。     但根据许多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都证实企业是用平均成本定价的,而像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成本定价,经济学家们居然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例子!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又极力诋毁生产成本不变甚至下降的事实,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带过,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甚至对此事实三缄其口。     经济学家们对此事实的看法与一百多年前的马歇尔是一样的,现摘录如下(见下册445页):与现实相距极远、只能在极小范围内、尝试性地运用。   供给曲线的不存在   当我拜读当今的经济学著作时,就觉得很奇怪:经济学家们所举的产品的例子中,并不能证明有供给曲线这样东西,边际成本明明就是成本的一种! 那么,供给曲线又是怎样来的呢? 直到看到百多年前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我才总算明白是怎么回事。     马歇尔所论述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我认为与当今经济学的有本质上的区别。     马歇尔是以一个稻谷市场作例子:每个不同的农民把自己生产的稻谷拿到市场上出售,有些农民每公斤谷的售价为1元,也有的售价为1.1元甚至更高,也有的售价为0.9元甚至更低。如此形成了从左往右向上翘的供给曲线。(详见下册25页。) 供给曲线的定义是:其它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市场价和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者愿意提供该商品的数量。     显然,马歇尔所述的市场例子和边际成本就是供给曲线的例子都符合这个定义。     但潘彪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格理论,因为边际成本曲线并不是供给曲线。 图7我画出了洗发露的均衡价格图。     图中a点是目前的均衡价格,图中的虚线是洗发露的平均成本曲线。   我先按照供给曲线的定义,假设市场因突发原因很偶然地出现抢购,预料即将会产生一个高于a点成本的价格。   这时,厂家和商家首先会动用库存来增大供货;如果需求还是持续紧张,那么厂家可以安排加班4小时,使产量瞬间提高50%(由于厂房、设备、管理、技术等的利用率提高了,抵消了加班费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如果需求还是持续紧张,那么厂家可以很容易地投入多条生产线长期扩大生产。 因此,高于成本的价格不会存在。         再假设市场因突发原因出现滞销,预料即将会产生一个低于a点成本的价格。这时,厂家和商家首先会增加库存;如果需求还是持续下降,那么厂家可以立刻缩减产量,如果需求还是持续下降,那么厂家还可以停产多条生产线。因此,低于成本的价格也不会存在。     因此,当一样商品可以及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和能及时减低产量时,既不会存在一个高于成本的价格,也不会存在一个低于成本的价格,价格=生产成本,价格达到了均衡。其所谓的“供给曲线”只是一个点!为了与经济学所述的供给曲线区分开,我这里暂且把平均成本曲线画成虚线。 (至于为什么本文前部分要把成本曲线当成是供给曲线来论述,那是为了适应读者的心理定势。这点很有用。请注意,我在前部分使用的“供给曲线”一词是加了双引号的,换成成本曲线即可。因此,图2及图3中的就是需求曲线与成本曲线。)     对于边际成本,上述理论仍然适用:既不会有一个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否则会加大生产;也不会有一个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否则会降低生产,价格=边际生产成本,价格达到了均衡。 因此,用边际成本定价的产品也是没有供给曲线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性质是成本曲线的一种。     而对于非生产出来的商品(例如石油)和不再生产的商品(例如邮票、二手车),这些商品没有成本概念或远离成本概念,其供给主要依赖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一般来说都是价格高时卖多些价格低时卖少些。因此这些商品是有供给曲线的。   例如当猴年邮票需求增加时,由于该邮票不再增加产量,其供给依赖该邮票持有人的心理,当然是价格越高时才越多人卖,从而使价格一直升到2500元。假设该邮票像工业品一样可恢复源源不断生产,则任何想要该邮票的人都能以成本价买到,则该邮票的价格会被永远钉在0.08元面值,正如寄信用的普通邮票一样。       而农产品从短期来看为什么会有供给曲线呢?     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产量都难以确定。往往受天气影响很大,如果气候很好则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供给大增导致价格大跌;如果气候很糟,则情况刚好相反。   但最主要原因是:在短期内,农产品不可以及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也不能及时减低产量。 例如稻谷往往一年只生产两次,收割之后稻谷供应量是确定了的,正如不再发行的邮票一样。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只会使价格升高,甚至高于成本价;当需求减少时稻谷也无法减产,只会使价格往下掉,甚至跌穿成本价。至于蔬菜虽然其生产周期比稻谷短,但因更难以贮存,更难靠库存来调节价格。 因此,农产品无法像工业产品或信息产品那样及时调整产量使其价格正好等于生产成本。     总结: 工业产品之所以没有供给曲线,是因为每当即将发生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而导致价格可能上升时,通过释放存货、加班增产、增加生产线等方法容易及时地使供给增加;而每当即将发生需求减少或供给过量而导致价格可能下降时,通过增加存货、减产、停止生产线等方法容易及时地使供给减少。因此,价格会被死死钉在成本价,其所谓的“供给曲线”只是一个点。信息产品则更容易增加或缩减产量。   既然工业产品和信息产品都不存在供给曲线,那么,其价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就是由一个中国人潘彪创立的成本与需求理论。       成本与需求理论     潘彪成本曲线定义:其它条件不变,一种商品在给定的产量下,生产者愿意提供该商品的价格。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你买东西的时候,对老板说,我要买5个,能不能便宜点?(即给定一个量)。老板往往会说,好吧,就给你九折(即生产者愿提供的价格),以后多多关照。     经济学第一规律: 当一样商品不是生产出来的或不再生产出来,该商品的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经济学第二规律: 当一样产品既不会供不应求也不会供过于求,该产品的价格是由成本与需求决定的。     解释:   第一规律中不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包括:石油、铁矿、原煤、钻石、人力资源、土地……等等。 不再生产出来的商品包括:名画、旧电脑、纪念邮票、二手车……等等。 以上商品其存在数量已确定或在一定时间内不变,即供给量是不变的,其供给曲线是一条心理曲线。换句话说,该商品能值多少是按每个出售者的心理定出来的。   而第二规律中的成本曲线却不是人的心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成本。套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就是:成本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既不会供不应求也不会供过于求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商品所处的状态(即工业产品和信息产品),而保持这种状态依靠厂家和商家的存货及厂家可以及时增加或减少产量。   经济学几乎都用农产品来解释供给与需求理论,其中有一个很巧妙的地方,就是农产品这种制造品与工业品或信息品相比,有一个特性:在短期内,农产品具有非制造品的特征。    对于成本曲线是一条近似水平线的工业品,由于产量对成本影响不大,可以近似地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成本决定的。     我一直在说工业产品和信息产品适用于第二规律,但在现实中,也偶然会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例如某年突然持续天气炎热,空调生产跟不上,厂家也会趁机加价;如果某年突然少出现天气炎热,电风扇滞销,厂商也会减价促销。 但上述的价格仍然是围绕在成本价附近,也就是说价格的变动仍是以成本为依据的。       * 思想碎片: 企业的供给价格就是最低生产成本+微利。但既然市场上各种牌子商品价格不同、效果不同,如何比较?怎样能确定谁才是最低生产成本呢?   这不同于农产品或原材料产品,各个企业生产的农产品或原材料产品都非常相似,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市场价。例如一级黄豆多少钱一吨,3号铁矿多少钱一吨等等。 但市场上的洗发露多少钱一公斤呢?市场上的游戏软件多少钱一个呢?如何衡量工业产品和信息产品的市场价?   以下是市场上销售的几种不同牌子洗发露的价格: 飘柔26元;力士28元;夏士莲20元;蜂花5元。为什么比蜂花洗发露贵很多的其它牌子洗发露都能够生存呢?   在这里我引入了一个概念:性价比——即性能与价格的比例。性能越高价格越低即性价比越高,该商品就越好。   飘柔洗发露售价比蜂花洗发露高而能够生存,是因为其性能也高。换句话说,市场上能够生存的洗发露其性价比都是一样的,性价比都是最高的(换句话说售价都是最低的)。即只有最低售价者(最低成本者)才能生存。   经济学一直知道成本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却无从表达。     潘彪的理论则论证了成本与需求和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   供给与需求理论和成本与需求理论之间的关系   我举一个电脑必需的内存配件例子来说明: 由于新型的DDR内存出现,新生产的电脑都用新型内存,老式的SDRAM内存已停产,老式内存在二手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如图8,即经济学书上所述的供给与需求曲线,这里的虚线是厂商生产老式内存的成本。     随着新型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逐渐流行起来,当时占市场绝大多数的老式电脑急需增大老式内存来运行Windows XP。于是,老式内存的需求曲线开始右上移,老式内存价格不断上升,当需求大增到需求曲线触到厂商的生产成本(正如您所见到的,老式二手内存竟比新式的全新内存还贵!),即老式内存的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如图9,厂商就开始恢复生产老式内存。     这时,无论需求再怎样增大,价格也不会再上升了,需求曲线并没有沿着供给曲线的虚线部分一直升上去,因为这时的曲线是一条成本水平线。 (请注意:图中分别是向上翘的和水平的两条性质完全不同的曲线,把它们画在同一张图上是为了便于理解。)   申明:这里只是说需求的增大不再导致价格上升,而不是说价格不再上升。生产成本的升降(例如人工、电力等)也会导致水平线轻微上下移动,而商家的炒作特别是内存企业之间相互勾结会导致这条水平线大幅上下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新式内存的电脑也日渐普及,老式内存的需求曲线向左移。而老式电脑的内存也增添得差不多了。老式内存的需求就日渐减少。终于价格跌破了厂商的生产成本,厂商就停产老式内存,老式内存的供给曲线就由水平的成本线跌落到现经济学的供给曲线,如图10。 图中需求曲线没有与水平线(厂商成本线)相交,是因为电脑厂商不再需要新的老式内存来组装电脑。 总结: 需求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沿着成本曲线左右移动。     成本上升或下降时,成本曲线沿着需求曲线上下移动。 以上曲线的移动形成了价格的升降变动。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直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因此绝大部分时候是成本曲线在下降,有时原材料成本上升得太利害,也会偶然造成成本曲线上升。世界上大部分商品都处在不断降价中。   附 录:有关供给与需求理论的著名问题   (1)关于新经济的需求曲线不存在 一个软件、一个网站、一个游戏……等网络类商品使用的人越多,人们从中获取的信息、便利、效用就越多,就会进一步刺激更多人使用,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人人用微软word时,即使word比金山的wps贵很多你也要用,否则可能在别人的电脑上打不开文件。当只有很少人有电话时,电话用处不大,可有可无;但当很多人有电话后,电话变得越来越有用了,即使安装电话很贵你也要装。这类商品随着使用人数不断增加会自动增加商品自身的价值,吸引了更多消费者,抵消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价格升高后消费者减少的影响,因此即使逐渐收费贵点也会越来越多人购买。换句话说,即价格越高需求反而越大,与传统需求曲线相反。 但,是不是一个商品的价值越高,厂商就可以卖高价呢?    为了验证当今经济学界著名的新经济理论。我走到盗版摊档前去问。很奇怪,word与wps居然一样价!要知道盗版的word与正版的相比,功能一点不少。 我再问《泰坦尼克》DVD多少钱——这个电影好评如潮,看的人非常多,大家都在谈论,不看就落伍了,导致更多人要看。电影门票也比普通电影高出不少。其DVD发行价也比普通电影贵——居然跟那些刚刚够得上盗版价值的三流电影一个价! 为什么卖盗版者不敢把word和《泰坦尼克》卖高价?很简单,因为谁胆敢卖高价,顾客就会跑到隔壁没卖高价的地方。 因为盗版word与盗版wps、盗版《泰坦尼克》与盗版三流电影成本是一样的!而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价格=最低成本+微利。 那微软与《泰坦尼克》的电影公司为什么能够赚取远高于成本价的利润呢?因为垄断。    中国移动电话市场刚开始也像新经济理论所说的那样,虽收费高昂但用户仍不断增多。但当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加入竞争后,捡垃圾的也用起了手机。 因此,即使是新经济,需求曲线照样有效,哪怕它能自动增加自身价值。    * 思想碎片: 书上说:Windows XP售价2000元。虽然越来越贵,却越来越多人用。由于大家都在用,又使XP的使用价值因用户越多而自动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即使再加价也会吸引更多的人使用,而更多人使用又更进一步增加了Windows XP的价值。因此,新经济就是价格越高需求越大。 我问:有一家软件店结业大减价,Windows XP只售1300元,你会宁可买2000元的也不买1300元的吗?    (2)吉芬之谜 1845年爱尔兰发生过一场严重的大饥荒。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观察到:饥荒时的主要粮食马铃薯的价格升到很高,但需求却激增,民众纷纷抢购。饥荒过后,马铃薯的价格也大幅下降回到正常水平,但需求却大幅减少到饥荒前的水平。为什么价格越高时人们买得更多,价格下降后人们反而买得少? 这是由于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增加引起的,并没什么奇怪。    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心理线。除了与供线曲线相交的那一点是真实的外,需求曲线其余各部分全是人的购买心理,需求曲线是根据人曾经有过的购买行为或可能会有的购买行为推测而成。例如政府经常预测汽车价格降到什么价钱、需求量有多大之类,其实降到那个价钱是未来几年的事。 有经济学家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多次大饥荒作过统计,发觉出现饥荒时,各种食物其实并非很缺乏。也就是说,只要人类有足够的理智团结一致,互相携手就能共渡难关。 但当出现饥荒时,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心理却急剧上升。平时只要几天的马铃薯需求量即可满足,现在却至少要储备几个月的需求量心理才安稳,因为马铃薯的缺乏已经危及到生命的安全。于是,对马铃薯的需求量比平时增大了百倍,需求曲线大幅右移,这导致马铃薯显得更缺乏,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对马铃薯的需求量(例如人们觉得要储备半年的量才安稳),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异常地相交在远远的右上方高点上。   饥荒消失后,人们对马铃薯的欲望也降回到正常的水平。这时如果马铃薯出现升价,人们就会少买,少吃些贵的马铃薯多吃些没升价的其它粮食。 臆想: 可能人类并不真的需要这么多金钱,只是,这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世界;由于对未来的恐惧,害怕长久失业、害怕患重病、害怕老无依靠、害怕孩子贫困……所以人人都要拼命赚取一大笔金钱(由于这笔金钱大得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能力,因此,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一生活得很累都赚不到),得到后才可获得片刻的心理安宁。但毕竟长久失业、患重病、老无依靠、孩子贫困等等事情发生的几率不大,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建立起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险,可能只需三分之一的资源即可满足今天人类的需要,人类可能会变得不会像今天这般贪婪。
/
本文档为【挑战经典:经济学的另一个基础—成本与需求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