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学2

2010-11-15 50页 ppt 10M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1113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学2null2008-2009学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2008-2009学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心理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心理学》课程体系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的概念 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3、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null1、感觉的概述 2、视觉 3、听觉 4、知觉--感觉的整合 5、社会知觉第二章:意识与注意1、意识的性质 2、注意 3、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4、意识的特殊现象第三章:感觉与知觉null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1、记忆概述 2、记忆系统 3、遗忘 4、...
心理学2
null2008-2009学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2008-2009学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心理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心理学》课程体系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的概念 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3、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null1、感觉的概述 2、视觉 3、听觉 4、知觉--感觉的整合 5、社会知觉第二章:意识与注意1、意识的性质 2、注意 3、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4、意识的特殊现象第三章:感觉与知觉null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1、记忆概述 2、记忆系统 3、遗忘 4、学习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1、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2、概念的形成过程 3、推理和问解决 4、想象和创造性培养null第六章:智力 1、智力概述 2、智力的理论 3、智力的测量 4、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null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与行为 2、社会性动机 3、动机理论 4、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5、情绪情感的功能第八章:人格 1、人格性质 2、人格差异 3、人格理论 4、人格成因 5、人格测量null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1、人际交往概述 2、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3、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null第十章: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心理健康与压力 3、心理健康与挫折 4、心理健康与焦虑null第十一章:毕生发展 1、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2、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3、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4、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1、心理学: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人的行为和心理 (2)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null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独立学科。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 null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 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通过要素分析来解释心理的实质; 强调用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问题。null(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1890年发表《心理学原理》)、 杜 威 主要观点: 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应是意识的功能,而非意识的结构; “意识流”是意识最主要的特征,意识是连续性的,而非静态;null(3)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华生主要观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否认人的内部心理和意识活动的存在; 只需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就可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斯金纳主要观点: 坚持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和意识活动的存在;null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海、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视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提出了著名的格式塔知觉定律null(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现象 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进行精神分析找出疾病的根源 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外还有无意识的活动; 人的性本能是多种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null(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 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人的行为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人本主义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是一种思辨的研究方法。null(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奈瑟《认知心理学》 主要观点: 认知是指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 内部认知过程是可以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第三节:心理学的分支第三节: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的分支分为两大类: 心理学理论研究 心理学应用研究第一类:心理学理论研究第一类:心理学理论研究1、实验心理学(最早的心理学分支) 2、认知心理学 3、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 4、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第一类:心理学理论研究第一类:心理学理论研究5、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6、心理测量学:用心理测验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能力。 7、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第二类:心理学应用研究第二类:心理学应用研究1、临床心理学:对心理障碍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 2、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研究 3、教育心理学:研究教与学之间的规律 4、学校心理学: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研究第二类:心理学应用研究第二类:心理学应用研究5、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6、广告心理学:研究产品信息传递和引起消费者消费行为等 7、消费心理学:考察消费动机、购买行为以及影响和促进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第二类:心理学应用研究第二类:心理学应用研究8、法律心理学:研究司法程序中的犯罪动机、犯罪行为、证据的可靠性等。 9、犯罪心理学:(同上)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3、实验法 4、调查法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认识内外世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2、调整和控制行为:把握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3、直接应用在世纪工作上: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具体实践。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的性质第一节:意识的性质1、意识的定义: 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 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null2、意识活动的内容: (1)对外部事物的知觉;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null3、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睡眠状态第二节:注意第二节:注意1、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一种心理状态。null2、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人在特定瞬间的心理活动和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 (2)注意的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特定对象时,心理活动和意识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null3、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排除无意义信息。 (2)维持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 (3)调节功能:在注意转变的状态下,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使之适应环境。null4、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注意与意识不等同。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注意与知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所处的意识状态。null5、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的周期性特征。 4、人的四种生物节律: (1)年节律(1年) (2)月节律(28天) (3)日节律(24小时):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循环。 (4)时节律(90分钟)null2、睡眠 人的睡眠过程: 第一阶段:过渡期 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1-7分钟) 第二阶段:轻睡期(10-25分钟)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 睡者眼球快速跳动,呼吸和心跳不规则,很难唤醒null3、睡眠的作用: (1)恢复身体的机能 (2)保护自己 null4、失眠 (1)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改变而造成的失眠。 (2)假性失眠:因睡眠时间少于常人而造成的失眠感 (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因食物或药物而导致的失眠。null5、梦 梦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的活动的结果。 6、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1、催眠的定义: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2、被催眠的条件: (1)受暗示性 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个体的身体条件和个性特点也影响受暗示性的高低 (2 )催眠诱导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即为催眠诱导。null3、催眠诱导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null4、催眠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 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的层面,一个是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另一个层面是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null5、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1)心理促动药物:有些药物使用后能对中枢申请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null(2)心理促动药物分类: ①镇静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 ②兴奋剂: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药物。 ③迷幻剂: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能够使意识尤其使感知觉发生扭曲。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第一节:感觉概述1、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null2、感觉的种类: 视觉: 远距离感觉: 听觉: 味觉 近距离感觉:嗅觉 皮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痛觉 机体觉:饥、渴、胃痛 内部感觉 肌动觉 平衡觉null※第六感觉: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3、感觉的生理机制: 收集信息--转换--把刺激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把神经冲动转化为感觉。null4、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心理物理学: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3)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人感觉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null感觉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视觉的对此nullnull感觉的融合null联觉冷色与暖色null5、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 绝对阈限不是一个鲜明的界限,而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 6、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阈限表现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null7、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韦伯常数:固定比率(K) 最小可觉差(jnd):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视觉(亮度) 1/60 动觉(重量) 1/60 痛觉(皮肤灼痛) 1/30 听觉(音调) 1/10 触觉(皮肤压力) 1/7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 1/4 味觉(盐咸味) 1/3null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第二节:视觉第二节:视觉1、视觉刺激 适宜刺激---可见光 生理机制---盲点、中央窝、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 视觉现象----色调、亮度与饱和度;浦肯野现象;明适应与暗适应;颜色视觉;色弱与色盲;视觉后象;闪光融合null2、视觉适应 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nullnull3、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任何颜色都能由三中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中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他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null视觉后像: (1)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2)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 (3)负后象: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4)颜色对比现象:注释任何颜色后,都会在白色背景上出现一个与它相反的颜色null色觉缺陷和色盲色觉缺陷和色盲男性:6%色弱,2%色盲 女性:0.4%色弱, 0.03%色盲 null正常人眼中的色觉和色盲患者眼中的色觉浦肯野现象浦肯野现象1824年捷克物理学家发现。由此命名。 人眼对不同波长(颜色)的光感受性不同,在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50nm的光(黄绿色)感受性最高。而在暗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05nm波长的光(蓝绿色)感受性最高。 应用:消防员的服装;4、拮抗理论4、拮抗理论观点: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位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和绿、黄和蓝、黑与白,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其当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被激活。第三节:听觉第三节:听觉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null2、基本的听觉现象 (1)声音的感觉特性:音强、音高、音色 (2)听觉的适应:听觉具有选择性,只对作用于耳的频率产生适应,对未作用于耳的声音不产生适应。 (3)听觉疲劳:声音长时间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4)声音的混合:两个声音强大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产生混合音。 (5)声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只能感受到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即为声音的掩蔽。null3、听觉的机制 4、听觉理论 (1)位置学说 (2)频率匹配学说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步和结果,但知觉不是感觉的总和,知觉依赖知识和经验。null3、知觉的种类3、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和移动速度的反映。null 4、空间知觉 4、空间知觉 物体的空间特性(形状、大小、距离、深度、方位)等经感觉器官在人脑的反映称为空间知觉。 借助视觉、触觉、本体感觉、听觉等多种感受器共同参与。null5、时间知觉5、时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事物延续性、顺序性和对运动过程的长短和先后的反映称为时间知觉。 除时钟等计时工 具外,人体主要通 过生物钟感受时间 变化。 生物节律的若干 问题。6、运动知觉6、运动知觉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移的知觉称为运动知觉。 主要通过视觉,本体感觉、平衡觉起作用。7、知觉的特性7、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1)整 体 性(1)整 体 性 指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这是由于知觉对象是一个复合刺激物;同时知觉者可将缺陷补齐。nullnull知觉的格式塔原则: ①接近性:相近物体易被知觉成整体 ②相似性:物理属性相近物体易被知觉为整体 ③连续性: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会被知觉为整体 ④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形象加以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⑤良好图形:客体本身的组合符合良好图形的原则。nullnullnullnull(2)选 择 性(2)选 择 性 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区分开来,使知觉对象清晰,而背景模糊的感知现象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凡是瞬间被我们清楚知觉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其它事物则为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可互换。 null 影响对象与背景选择的因素: 1、主观上:需要、兴趣、情绪、经验、知识 2、客观上:事物差异;对象组合、对象运动(3)理 解 性(3)理 解 性 指人在感知某对象时,总是用以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辨别当时所知觉的对象。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知觉的理解越深刻。有经验的护士,对病的气味知觉与没有经验的普通人理解的就完全不一样。 语言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任务、知觉者的情绪兴趣等。也影响理解null(4)恒 常 性(4)恒 常 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如视觉的恒常性。nullnullnull恒常性包括: 大小恒常性: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网像大小变化而变化 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 颜色恒常性: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同一件物品反射到你眼中的光有很大变化,但它们的颜色看起来好像没有变,这是颜色的恒常性 nullnull图中两只小三角形的颜色是完全一样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看上去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大三角形的黄色和蓝色影响了人们的感觉。大脑在理解颜色的时候,会将背景也考虑进去。 图中两只小三角形的颜色是完全一样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看上去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大三角形的黄色和蓝色影响了人们的感觉。大脑在理解颜色的时候,会将背景也考虑进去。 null8、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8、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1)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认识事物的真面貌。 深度知觉线索:一是以刺激物特性为线索,二是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null(2)运动知觉 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获得物体位移及移动速度的信息称为运动知觉 。null(3)时间知觉  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 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 ①对时间的分辨:指按时间顺序把不同的活动区分开; ②对时间的确认:如知道今天是2001年7月25日,现在是早晨7点; 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如知道这个约会已经进行了1小时; ④对时间的预测:如知道3天后要参加高考。 null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四季变化;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借助计时工具 :日历、时钟等 null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 (1) 感觉通道的性质。 (2)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 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第五节:社会知觉第五节: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null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null2、社会认知的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2)信息的整合过程 null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null2. 晕轮效应 :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关于晕轮作用的研究 关于晕轮作用的研究 null3. 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null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1)认知者总希望根据较少信息做出全面推论; (2) 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 (3) 人们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刻板,且印象难以改变; (4)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还可以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 (5)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第一节 记忆概述 第一节 记忆概述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null2、记忆的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null编码: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保持: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提取:提取有回忆和再认两种表现方式。 null3、记忆的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 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null(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等概念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联系。第二节:记忆系统第二节:记忆系统三存储模型:环境感觉记忆信息丧失短时记忆信息丧失长时记忆复述null感觉记忆: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久时间的记忆。null短时记忆的特征: 编码形式:短时记忆中以听觉代码为主,兼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储存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的容量有限。 储存的持久性: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null长时记忆的特征: 编码形式: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在长时记忆中,更多的是对一般意义或一般的观念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特定细节。 长时记忆的存储模型:图式模型。(p90)第三节:遗忘第三节:遗忘1、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对遗忘问题的研究的两个重要发现: (1)描述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 (2)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nullnullnullnull2、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遗忘原因的消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 遗忘原因的干扰理论:信息的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收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null提取线索的有效性主要依赖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联系越紧,记忆越深刻; (2)情景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null3、有意遗忘的作用 有意遗忘:有意识的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 作用:有意遗忘能减轻人的心理负担,是一种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遗忘症(amnesia)遗忘症(amnesia)由于某些疾病和脑组织损伤可以造成记忆的严重丧失,这种情形称为遗忘症。 逆行性遗忘症(retrograde amnesia):是指对脑损伤前发生的事情的记忆丧失。 顺行性遗忘症(anterograde amnesia) :是指对脑损伤后发生的事情不能形成新的记忆。null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地点法(位置法):将熟悉的地点与要记忆的东西联结起来,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2)韵律法:口诀法 (3)笔记法第四节:学习第四节:学习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定义的理解“学习”定义的理解(1)学习因经验所引起; (2)学习引起行为显像的变化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3)并非所有行为变化皆因学习而引起; (4)学习非人类所特有,动物也存在学习。基本的学习模型基本的学习模型自变量--中间变量 --因变量 经 验--学 习 --行为和思维变化 个体特征与环境诸因素相互作用-行为潜能2、学习的一般过程2、学习的一般过程(1)S-R模式;(刺激--反应学习) (2)蛛网式学习模式; (3)信息加工模式; (4)学习生成模式。3、学习的意义和作用3、学习的意义和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2)学习能促进成熟与心理发展 ①学习影响成熟 ②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4、人类学习的特点4、人类学习的特点(1)人类学习的社会性--以间接经验为主; (2)以语言为中介; (3)积极主动性。5、学生学习的特点5、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有、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二、学习的分类(1)按照学习方式划分 ①接受学习 ②发现学习 ③意义学习 ④机械学习二、学习的分类(2)按照学习内容划分(2)按照学习内容划分①知识学习 ②技能学习 ③社会学习三、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三、学习的策略和方法1、复习策略: 2、组织的策略:集群、摘录、划线、列提纲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1、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null(2)思维的特征 ①间接性:思维是建立在过去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 ②概括性: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把事物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 即为概括性。 ③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思维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凭借语言得以实现。 null2、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1)思维的过程 ①分析和综合: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 null②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抽象和概括 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null(2)思维的种类 ①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依实际行动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null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null③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1、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 ; (1)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成功 自然概念:头脑中的自然概念不是一个或几个关键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 结论:结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关概念形成的检验假设理论,无论在自然概念、人工概念和其他精确定义概念那里都能得到支持。 null(2)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儿童是通过类比归纳和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来获得概念的。 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1、推理 (1)推理的概念: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演绎推理)的思维活动。 null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结果有很大不一致性。 演绎推理的结论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 结论一致, 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范畴。null(2)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 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 命题分类:全称肯定命题 ,全称否定命题 ,特称肯定命题 ,特称否定命题 。 心理学上用气氛假说来解释三段论。 气氛假说认为,如果前提为全称,则被试会接受全称结论;如果前提为特称,则被试会接受特称结论;如果一个前提为特称,另一个前提为全称时,被试宁愿接受特称结论。null(3)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也叫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null4、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它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null5、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空间:解决问题时你已知的与你想知道的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 (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 null问题解决定义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 (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 null6、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1)算法式: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启发式:在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中,在目标倾向性的指引下,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启发式的方法。null启发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2)爬山法: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null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 (3)功能固着性: 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 (4)心向null绝大多数的人,对于这个国际象棋棋盘问题,会用很长时间在头脑中尝试着去摆,但总找不到答案。可是,如果你不是用视觉形象方法去考虑,而改用推理的方法:明确每一张骨牌都必须盖住一个白格子和一个黑格子,而去掉的是两个白格子,那么你马上可以发现,既然剩下的是32个黑格子和30个白格子,显然无法用31张骨牌全部盖住图中的棋盘,这个问题原来是无解的。 nullnull第四节: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第四节: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1、想像和创造思维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null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进行意义交换。null2、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创造力指的是一种能力 创造性则指的是一种倾向 最著名的是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应用最广)。 null3、创造性的影晌因素 (1)智力因素 :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等。 (3)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评价和监督等导致内在动机下降。null(4)动机因素 :当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具创造性。 创造性活动不仅需要有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它本身也可以产生动机。 政治环境会对相应群体的创造表现产生影响 ;文化多样性会促进创造力。null4、创造性思维训练: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null4、创造性思维训练: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null创造性思维训练包括三方面内容: 发散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训练 形象思维训练。 第六章:智力(IQ)第六章:智力(IQ)第一节:智力概述 第一节:智力概述 1、智力的性质: (1)智力的概念: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2)智力与能力(2)智力与能力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两层涵义: 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 个体将来“可能为者” “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 "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null(3)能力的不同类型 ①按照倾向性划分: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二者关系: 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null②按照功能划分: 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操作能力: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null按照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划分: 模仿能力: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智商与智力差异2、智商与智力差异(1)智商 智力测验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比率智商 : 智商 = 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 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null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M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 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 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 nullnull(2)智力的差异 ①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 ②智力的团体差异 性别差异 职业差异 种族差异nullnull智力的分类标准智力的分类标准推孟的分类null韦克斯勒的分类弱智的分类弱智的分类null(3)智力发展的特征 ①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三阶段 增长阶段:出生到15岁左右,等速增长;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负加速增长,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 稳定阶段:成人期 至60岁,稳定保持期 ; 衰退阶段:60岁以后 ,迅速下降。 nullnull②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②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的原因 影响智商的两大因素-遗传和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稳定的 可变的原因 环境 生理状况 智力发展的不等速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一、智力的因素论 1、二因素论(斯皮尔曼) 一般因素(g因素):所有智慧活动都需要的能力 特殊因素(s因素):某一种特殊智慧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人的总体智力水平是 g + snull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null两种智力的发展模式图null观点: 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 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null3、智力多因素论 瑟斯顿: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等7中基本心理能力构成,且个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 null二、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 内省智力 三、智力结构论三、智力结构论智力由三个维度构成,即内容(刺激性质),操作(加工过程),和成果(加工的结果)。每一个维度又可再加以区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 吉尔福特null内容有四种: 符号:数字,字母,公式,单词 语义:词,句子,概念 图形:形状,大小,颜色 行为:社会技能智力的三维结构论智力的三维结构论操作分成五种: 记忆:短时,长时 认知:发现,感知,领会,熟知某些信息 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会聚思维:归纳,演绎推理 评价思维:null成果从简单到复杂分成六种: 单元:单词,数字,概念 类别:一系列有关的单元 关系:单元与类别的关系 系统:用逻辑方法组成概念 转换:从一个事物的认识转换到另一种事物上去。 蕴涵:从已知的信息中观察某些结果。 一个人越多地具备后面的成果,就意味着智力水平越高智力的三维结构论null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120种智力因素 (4×5×6)智力的三维结构论nullnull四、智力的认知理论四、智力的认知理论1、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 智力三元理论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成分是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心理机制, 成分分三种: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null元成分是上位概念,统领另两个成分,元成分是智力活动的高级管理成分。 操作成分的功能是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具体的认知加工操作,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操作; 知识获得成分是学习如何解决新问题,学会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结论:智力是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的函数。null情境是指智力与外部环境相联的那部分,可以通过适应,选择,塑造现实环境来展现其智力。 经验是指能否在不同的环境中把已有的智力表现出来,它包括应对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寻求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null三元素间的关系2、 PASS模型 戴斯2、 PASS模型 戴斯PASS模型是指三级认知功能系统中所包含的四种认知过程,它们分别是计划(P),注意(A),加工(S)(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三个系统在智慧活动中各司其能。 注意资源系统的功能是使大脑处于一种适宜的工作状态。 加工系统是接收、解释、编码和存储外界输入的信息 计划系统执行的是计划、监控、评价等高级功能nullPASS模型第三节:智力的测量第三节:智力的测量一、智力测验的概述 1、智力测量的种类 个别测验:个别测验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团体测验: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者对多名受测者进行施测(教育测验、人格量表、团体智力测验)。 nullnull文字测验:字测验的题目以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作答。 非文字测验: 题目不以文字表述,受试者不以语言或文字方式作答。 null速度测验:速度测验关注的是回答题目的速度,要求受测者尽快地作答,完成题目越多越好。 难度测验:难度测验关注的是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null2、心理测验的性质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心理特质: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抽象的心理特质只能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 (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任何心理测验的适用性都有其特定的范围 null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1、信度: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再测信度: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 评分者信度: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 内部一致性信度: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null2、效度: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内容效度: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 构想效度: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 ; 预测效度: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 null3、测验的标准化 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常模表示法: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百分位系统:将一组测验分数分成100等分 标准分数系统:根据测验分数的正态性质确定的,每个测验分数为正态曲线上的一个点,一个分数离中点越远,获得这一分数的人数越少null三、经典智力测验三、经典智力测验1.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1916年推孟首次修订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产生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1937年推孟重新修订了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1960年发表第三版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1972年重新标准化,修订常模 1986年发表第四版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第四版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第四版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由桑代克、哈根和沙特勒前后化了八年时间(1979年起)完成的,它引进了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的概念以及桑代克和哈根编制的认知能力测验,构成了认知能力的理论框架,这一模式是一个三层次的阶梯,共有15项分测验。null2.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939年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wechsler-bellevue intelligence test)用于测量成人的智力 1949年韦克斯勒编制《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适用于5-15岁儿童,1974年重新修订(简称WISC-R),适用于6-16岁儿童,1991年发表了第三次修订版(简称WISC- ) 1955年韦克斯勒在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发表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简称WAIS),1981年再次修订(简称WAIS-R)适用于16-74岁的成人。 1963年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PPSI)适用于4-6.5岁儿童。1988年进行了一次修订(简称WPPSI-R),修订后的使用对象变成3-7.5岁儿童。韦氏测验各版本修订一览表韦氏测验各版本修订一览表4. 瑞文测验4. 瑞文测验英国心理学家瑞文1938年创制,是一种非文字的智力测验。主要测量一个人的观察力,推理能力以及清晰思维的能力。瑞文测验有三个版本。 标准型 60题 彩色型 36题 高级型 型12题 型36题null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同属能力测验范畴,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能力测验被分为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 智力测验注重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 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 成就测验(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1、家庭谱系研究: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共同遗传基因。 2、双生子研究: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nullnull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结论1:被收养儿童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相关, 这种智商的相关归因于环境的影响。 结论2:家庭环境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结论3: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一旦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分数会有明显的增加,通常在10至12分左右。 null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null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第一节:动机与行为第一节:动机与行为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1、动机的概念 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null2、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烈。 二、动机的产生二、动机的产生需要及其种类 内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需要种类: 按起源:自然需要vs.社会文化需要 按对象:物质需要vs.精神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null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null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null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 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null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 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 2、社会性动机: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
本文档为【心理学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