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知识经济社会的_文凭_价值

2010-11-11 3页 pdf 163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723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知识经济社会的_文凭_价值 2009.2上海教育科研 SHANGHAI JIAOYU KEYAN 二十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丹尼尔·贝 尔(Daniel Bell)不仅多次使用“知识社会”这个术语,而且还明 确指出它的显著特征是“理论知识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 战略源泉,即中轴原理,而大学、研究机构和知识部门等汇集 和充实理论知识的场合则成了未来社会的中轴结构。”[1]“进 不了教育阶梯意味着被排除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大学毕 业、专业考试、许可证———成为取得高等职业的一项条件。”[2] 于是,“文凭”的价值日益凸现,一个人接受教育所...
论知识经济社会的_文凭_价值
2009.2上海教育科研 SHANGHAI JIAOYU KEYAN 二十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丹尼尔·贝 尔(Daniel Bell)不仅多次使用“知识社会”这个术语,而且还明 确指出它的显著特征是“理论知识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 战略源泉,即中轴原理,而大学、研究机构和知识部门等汇集 和充实理论知识的场合则成了未来社会的中轴结构。”[1]“进 不了教育阶梯意味着被排除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大学毕 业、专业考试、许可证———成为取得高等职业的一项条件。”[2] 于是,“文凭”的价值日益凸现,一个人接受教育所获得“文 凭”的高低,既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自致身份”,又是知识经济 社会的“分层杠杆”,还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排序基石”。 一、“文凭”:知识经济社会的“自致身份” 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途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先赋” 的,一种是“自致”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地位的 获得或者社会阶层的改变,个人的努力程度与知识贡献愈来 愈具有影响力[3]。一个人社会声望的高低往往与受教育程度 呈正相关,学历和文凭是向上升迁的的主要因素,这是大多 数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准则[4]。所以说,“文凭”是知识经济社 会的“自致身份”,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文凭与学历)已成为 社会测定个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的一个重要 标志,它影响着个人选择社会职业、社会赋予个人岗位,参与 了人们社会阶层归属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遴选过程。 教育收益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几乎是世界通用的一条 主要游戏规则,尤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更加显著。 托夫勒(Alvin Toffler)指出,“一场革命席卷今天的后培根世 界,权力发生了最深刻的转移:暴力和财富本身都开始依赖 于知识”[5] 。丹尼尔·贝尔预言,“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是 按照他的‘智商和努力程度’来设定的”[6]。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政府在录用官员、社会在决定个人地位时,已经 不再根据血统而是依据一种新的东西作出决定。这种新的东 西就是具有抽象社会意义与独立个人价值的文凭。由此,文 凭取代特权而成个人自致社会身份的最具决定性因素,成为 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实体并以此构成一种价值。[7] 在发达国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 所受教育的水平;社会现实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差别, 主要是因为所得到的教育结果不同。个人学历对本人地位的 影响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很大。体现个人学习经历、代表后天 努力程度的“文凭”,已经成为个体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依 据。文凭既是素质教育、职业的一个凭证,又是一种社会 身份的必然获取,这种身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得到社会 舆论的认同。考上大学,获得文凭,就为选择较高职业奠定了 基础,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好了必要准备。在美国,“人们为了 谋求社会地位而蜂拥冲进大学去读书”,“他们追求的不是知 识,而是尊敬和社会地位”[8]。由于美国不存在世袭的等级和 封爵制度,“美国人更加依赖自己的大学体系,指望这个机构 培养人们的势利观念,建立社会等级机制。在别的国家,人们 不仅仅依赖大学来实现社会地位,还有其它的传统途径。而 在美国,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只有高等院校这样的组织,可以 成为实现所有最高荣誉的来源。或者说,受高等教育至少是 实现地位追求的最佳途径。”[9]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或文 凭、学历)是向上社会流动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受到良好教 育是次等公民的终身伴侣;社会的不平等是因为获得的教育 不均等造成的。大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最终仲裁 者。 在我国,高考一直是中国社会阶层实现流动的重要途 径,尤其是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选择。 在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举办高等学校有计划地培养 “脱产干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文凭相当于“白领俱 论知识经济社会的“文凭”价值 笪陈文心文 〔摘 要〕知识经济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的作用持续“升值”,教育的功能迅速“膨胀”,“文凭”的价值日 益凸现。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时间以及获取“文凭”的高低,成为取得社会“高等职业”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凭”既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自致身份”,又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分层杠杆”,还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排序基石”。 〔关键词〕知识经济社会 “文凭” 自致身份 分层杠杆 排序基石 LILUNJINGWEI 理论经纬 17 2009.2 SHANGHAI JIAOYU KEYAN上海教育科研 乐部”的“入场券”。不同的职业地位,预示着获得与占有社会 资源的显著差异,职业地位的竞争不仅依靠个人禀赋的天 资、智力,更要依赖于个人自致的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不仅 高考,近年持续升温的考硕、攻博以及各类考试,又将教育纳 入社会身份授予的必要轨道。 知识经济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的急剧增长与迅 速传播,“信息爆炸”和“知识”的急剧更新,只能以知识拥有 的数量和质量来决定阶层划分,社会阶层的划分只能取决于 知识、技术占有量的多少和运用能力的高低。[10]按照“能者统 治”原则,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依其才智、能力和成就来 决定,知识成为权力配置与金钱分配的制高点,谁拥有大量 的知识,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获胜。今后,甚至在所有人 类领域出现的全球性权力之争的核心,就是如何控制知识[11], 文凭的国家性“自致身份”价值也将日益凸显。 二、“文凭”:知识经济社会的“分层杠杆” 社会分层一直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社会是 由不同层级凝合而成的一个有序实体,其中,不同阶层的形 成、定型与变迁,必须遵循相应的模式、原则和机制。由于整 体上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能满足每个人都获得同等的 所需资源,因此,社会分层实质上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 均等分配而产生的社会地位不平等现象。 然而,问是:人们凭借什么来进行社会分层?对此,最 具影响力的是韦伯(Max Weber)的多元分层理论,即财富、权 力和声望。美国学者丹尼尔·列文(Daniel Levin)认为,有四种 社会经济指标决定社会分层:职业威望、教育、收入以及社区 评价。中国研究者则更多地强调以职业来划分社会阶层,职 业分层主要由不同职业的互动关系和模式、教育程度、生活 方式来决定。[12]从社会资源分配角度看,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 会资源的空间占有形式,无论采用哪一种分层,其中,通 过教育、培训获得的“文凭”价值,始终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 要“杠杆”。 社会分层是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体系,在这种不平等 体系中,一些社会集团总是会通过某些程序,将获得某种资 源和机会的可能性限定在具备某种资格的少数群体内部,甚 至成为攫取公共资源的机会。为此,就需要选定某种社会的 或自然的属性作为排斥他人的正当理由。从现行体制看,这 些属性通常包括:国籍、文凭、证书、民族、种族、出身、地域、 信仰等等。胡森(Torsten Husén)认为,筛选性教育系统始终含 有某种社会不公正。在等级社会里,受高等教育是个人的出 身、财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属社会最高层者的特权。[13]丹麦 关于“才能储备”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教育社会家的理论,即 学校乃是使学生的职业抱负分层的工具。于是,个体在教育 系统中取得的成就将是现代社会中成就的先决条件。[14]这样, 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人们社会地位 高低的选拔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地位分层的评价标准。 为了确保社会分层的高效性与公平性,也为了在社会分 层过程中争取到基本的“社会信任度”,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 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找、甄别、抉择“最佳衡量标准”的过程。经 过各个方面或自发或有针对性的权衡,人们普遍希望最终能 寄托在学校教育的筛选功能上,知识经济社会则直接提供了 一种容易操作的筛选机制———“文凭”。在此情形下,文凭日 益受到重视,它作为获得社会地位的一次性手段发挥着极大 作用,持有相应“文凭”,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分配着相对稀 缺的社会资源。于是,社会不再根据血统而是依据个人资质 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资源分配的多寡,“文凭”成为一种 新的价值实体并以此构成相对公平的社会分层机制。文凭作 为知识社会的“分层杠杆”,使社会分层实现了由血统取向、 身份取向到能力取向、成就取向的迅速转变,这应该说是人 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5] 文凭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独立地决定社会阶层的功 能,在社会身份的区分中既起着“杠杆”作用,又在各国现代 化进程中起了关键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日本,“大学毕业生 把西欧先进的学问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到日本,成了发展 日本工业的原动力”。[16]在中国,重视教育作为划分社会阶层 的基础,不仅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种现实潮流。中国科举制 度将权力、财富、地位与考试直接结合,结果是社会分层变成 “科举”分层,即以“科举取仕”来区分社会地位。1977年,我国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在世人心目中已经成为国家举办 的最权威的进入脑力劳动者队伍的“选拔赛”。目前,我国的 高等教育仍然承袭着传统科举制度的某些特征,充当着社会 竞争的“起搏器”与社会分流的“通行证”。 文凭作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分层杠杆”,带动人们对知识 的渴望和追求,使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学学位或文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丰富知识的 获得和在社会范围内明智地使用这种知识的能力。”[17] 事实 上,这种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和人才的环境,开辟了靠“学 问”、凭实力而走上持续发展的人生道路,成为新的像大卫· 布鲁克斯所说的“布波族”(“有钱有势又潇洒的学历文凭 者”)或者“知本家”、“学款”[18]。 三、“文凭”:知识经济社会的“排序基石”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地位不仅存在一个普遍 的“分层”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个残酷的“分类”问题。人们为 了不断升迁或者职业的威信持续提高,肯定会产生相互竞 争,必然要导致教育条件的增高和文凭的升高[19]。“从无序到 有序”、“从有序到无序”;大浪淘沙,泥沙俱下;百舸争流,勇 立潮头。在新一轮的“角逐”与“竞争”中,意志坚强者不断进 取,继续深造而成为领军人物;而那意志薄弱者则却步不前, 败下阵来甚至逆向而行。于是,同一“分层”内部分出了“伯 理论经纬 LILUNJINGWEI 18 2009.2上海教育科研 SHANGHAI JIAOYU KEYAN 仲”,不同“类群”当中产生“裂变”。从这意义上说,“文凭”不 仅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分层杠杆”,而且是知识经济社会的 “排序基石”。 教育文凭与职业地位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职业既是经济 分层的最佳指标,又是政治分层和声望分层的集中体现,职 业结构既显示出人力资源在社会各方面的分配情形,也反映 出一个人的成功、成名与成就。每一种职业在社会分工中都 有自身的位置和作用,社会个体通过职业形式实现对资源(包 括权力、知识、资金和生产资料等)的具体占有。一个人从事什 么样的职业就会占有什么样的社会资源, 体现什么样的社会 地位。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eter Blau)和邓肯(Otis Duncan)于 1967年出版的《美国职业结构》,对文凭与职业分类之间的关 系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教 育文凭与职业地位的相关系数为 0.73。[20]文凭越高的人越容 易获得声望较好的工作,所能替代和选择的职业范围也越 大,迁移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也越强。 “文凭”还是专业技术职业的“入场券”。当代发达国家, 在职业的专门化过程中,众多的专业技术职业都设置了相应 门槛。没有受过相应的专业教育和取得相应的资历证书,被 排斥在这个职业的大门之外。“大学颁发的文凭是进入某些 专业工作的特别通行证,如建筑学、医学和工程学等领域就是 如此。其它一些学历资格虽然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的联系不 那么紧密, 但在实践中也往往被雇主用作衡量一般能力的指 标和一个组织中某些岗位最低要求的条件。因此,高等教育的 授证作用对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起到了一种广泛 多样的职业筛选机制的作用。”[21]这种现象在我国职场中已经 凸现出来,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相当关注求职者是否毕 业于“211”高校。 教育文凭的纵向差别不仅影响到职业选择,其横向差别 也影响到职业晋升。“文凭”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纵向维度,指 不同级别的文凭,如高中毕业、大专毕业、本科毕业、研究生 毕业等;另一个是横向维度,指同级但不同类型、不同学校的 文凭,由于学校档次和声望不同,文凭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性。[22]在美国,所受教育年限和学校出身都构成能否取得职业 成就的一个决定因素。如果排除学校出身这个因素,在较好 的和较差的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及法律学校的毕业生之间, 职业成就的取得存在差异。[23]美国学者詹克斯等人(1979)的 一项研究也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地位越高,收入也越 多。这项研究还发现“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非重点”大学的 毕业生收入多 28%[24]。可见,“文凭”是竞争较高地位、职业的 前提条件。换言之,“文凭”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排序基石”。 在知识经济时代,证书制度是学历发展的一种重要形 态,与国际接轨的权威技术证书,将愈来愈成为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共同用人标准。这预示着“证书”效用在攀升,“文凭” 作用“贬值”,因为权威技术证书克服了“文凭”的狭隘性,拓 宽了“文凭”的结构、功能与内涵。因此,“文凭”的“终生席位” 逐步在淡化,一纸文凭“龙行天下”的现象在改观。由大学正 规教育文凭“独尊的社会筛选地位”构成的金字塔式文凭结 构形态,将逐步让位于多元、多维、辐射性的终生教育“证书” 形态,以服务于人的生命发展全程的未来需要。尽管如此,仍 然没有失却“文凭”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具有“自致身份”、“分 层杠杆”与“分类基石”价值的思想光辉。 参考文献: [1][2](美)丹尼尔·贝尔.高钅舌,王宏周,魏章玲译.后工业社会的 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4.456. [3]陈奎熹著.教育社会学导论[M].台北:师大书院,2001.62. [4]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07. [5](美)阿尔温·托夫勒.刘江等译.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央党 校出版社,1991.20~24. [6](美)丹尼尔·贝尔.英才治国与平等[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 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42. [7]龚怡祖.学历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形态初探[J].教育研究,2002, (2). [8][9](美)保罗·福塞尔.梁丽珍等译.格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 社,2002.209~210.202. [10]王丽.当代西方知识社会批判思想评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2,(2). [11]陈建华.论知识/权力关系及其对教育知识价值取向之影响 [J].比较教育研究,2006,(3). [12]王远伟,高巍.社会分层、高等教育与职业选择[J].交通高教 研究,2004,(5). [13][14](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张人杰.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30.74~84. [15]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0.259~261. [16](日)失仓久泰.王振宇,程永华译.学历社会[M].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1982.2. [17] UNESCO.李军等译.世界高等教育指南[C].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8.2. [18][21]陈振中.论教育的身份赋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 2004,(12). [19][23](美)兰德尔·柯林斯.马和民译.教育成层的功能理论和 冲突理论[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9.61-62、43. [20][22]转引自张德祥.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社会科 学辑刊,1997,(3). [24](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9.444~445. 〔陈文心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571158〕 LILUNJINGWEI 理论经纬 19
/
本文档为【论知识经济社会的_文凭_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