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06年大会论文-腰背部

2006年大会论文-腰背部

2010-10-24 39页 doc 133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5275

暂无简介

举报
2006年大会论文-腰背部2006年大会论文集--腰背部疾病 2006年大会论文集--腰背部疾病 发布时间:2006-8-15 阅读:744  ·腰背部疾病· 针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乔晋琳1 王健瑞2 顾群1 张秀芬3 林楠1 马广昊1 俞杰3 ( 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 100037 北京 ) 【摘 要】 目的:探讨针刀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按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封闭组及针刺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封闭及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按“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统...
2006年大会论文-腰背部
2006年大会论文集--腰背部疾病 2006年大会论文集--腰背部疾病 发布时间:2006-8-15 阅读:744  ·腰背部疾病· 针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乔晋琳1 王健瑞2 顾群1 张秀芬3 林楠1 马广昊1 俞杰3 ( 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 100037 北京 ) 【摘 要】 目的:探讨针刀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将180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按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封闭组及针刺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封闭及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按“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成绩评分,针刀组治疗前9.6±2.7, 治疗后23.0±5.7, 改善指数0.56±0.61;封闭组 治疗前 9.9±2.8, 治疗后15.1±7.1, 改善指数0.33±0.27;针刺组治疗前 9.7±2.9,治疗后13.2±6.5,改善指数0.24±0.21 。3组治疗前后评分, 针刀治疗组优于封闭及针刺对照组(p<0.001);3组疗效比较,针刀治疗组明显优于封闭及针刺对照组(P<0.01);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针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较封闭、针刺治疗疗效佳,是值得采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 针刀;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 0 引言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以下称L3横突综合征)是常见的腰腿痛疾病。目前保守治疗方法很多,我们从前些年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该病的经验中体会到,针刀闭合性微创手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1]。但从临床骨科看,对本病的治疗首选药物封闭(特别是急性期),其次是针灸、推拿按摩、理疗、药物等非手术治疗。为了观察针刀疗法的疗效,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关系,将临床病例分组,分别应用针刀、针刺及封闭疗法进行平行治疗。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1年1月~12月,收治符合第3腰椎综合征诊断要点[2~3] 的患者18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07例, 女73例;年龄17—71岁;病程1个月~21年。腰痛单侧发病者126例,双侧发病者54例。腰痛牵涉到同侧臀腿痛者106例,牵涉到大腿内侧痛者22例。将180例用区组随机法随机分成3组,即针刀治疗组60例,封闭对照组及针刺对照组各60例。3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1.2.1 针刀治疗组: 1.2.1.1 体位、定点:①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一软枕,使腰椎处于直立或前屈位。②于L2、L3棘突尖连线中点,作垂直于脊柱的直线,再于后正中线旁开4.5cm作2条平行于脊柱的直线,在此3条线的两交点附近寻找压痛点,即L3横突的体表投影点。③如腰痛牵扯到同侧臀腿痛,则可在髂嵴下方或臀中肌体表投影区找到压痛点。④如牵扯到大腿内侧痛,则可在股内收肌起点处压痛(+)。用10g/L龙胆紫做皮肤标志。 1.2.1.2 手术要领:①常规手术皮肤消毒,术者戴消毒手套。②于上述痛点肌注8g/L利多卡因各1~1.5ml,行局部浸润麻醉。③按针刀四步[4]要求,刀口线与脊柱平行,针刀方向斜向脊柱并与皮肤呈75°~80°进针,针刀达骨面后,探至横突尖端稍内侧先行纵行切割,再横行铲削一两刀,感觉肌腱筋膜和骨端之间有松动感即出针。④用无菌纱布压迫片刻后,再用棉球胶布固定。⑤伴臀腿痛或内收肌疼痛者,在相应痛点行针刀纵行切割手法。 1.2.1.3 疗程:本组治疗1~3次, 1次/周,平均1.42次,3周为限。 1.2.2 封闭对照组: 1.2.2.1 体位定点同针刀治疗组。 1.2.2.2 于上述痛点,用10g/L利多卡因10~15ml加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5—10ml[2],维生素B12注射液1mg行局部封闭治疗,每痛点注射8~10ml。 1.2.2.3 疗程:本组经2~3次治疗, 1次/周,平均2.68次。3周为限。 1.2.3 针刺对照组: 1.2.3.1体位取穴:嘱患者俯卧,取肾俞(双)、腰阳关(双)秩边、环跳、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双)。大腿内侧痛者加三阴交。[5] 1.2.3.2 手法:于上述诸穴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min,隔5min行针1次,以加强针感。 1.2.3.3 疗程:本组治疗1次/d,平均13.5次。3周为限。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达,治疗前后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X2 检验。 2. 结 果 2.1 评价标准 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标准》[6]评定疗效。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25%为无效。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 2.2 评价结果 治疗前3组评分值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ta=o.69, tb=0.24,,P>0.05),表明组间均衡性好,可比性强。治疗后3组评分值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c=8.66, td=11.63, te=6.39, tf=11.85, P<0.001),功能改善为针刀治疗组>封闭治疗组> 针刺对照组。3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对比,表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治疗后功能改善显著(见表1)。3组改善指数为针刀治疗组>封闭治疗组> 针刺对照组(P<0.001)。3组疗效比较,愈显率封闭组与针刀组比较,x2 =61.2, P<0.01;针刺组与针刀组比较,x2 =41.1, P<0.01;针刺组与封闭组比较x2 =38.1 , P<0.05;差异有显著性。总有效率封闭组与针刀组比较,x2 =64.2, P>0.05; 针刺组与针刀组比较,x2 =65.2, P>0.05,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成绩评分表(分, n=60)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改善指数 针刀组 9.6±2.7 23.0±5.7g 0.56±0.61 封闭组 9.9±2.8a 15.1±7.1ch 0.33±0.27e 针刺组 9.7±2.9b 13.2±6.5di 0.24±0.21f 注:与针刀组比较,p>0.05, ta=o.69, tb=0.24, P<0.001, tc=8.66, td=11.63, te=6.39, tf=11.85 与治疗前比较,P<0.001, tg=18.32, th=5.65, ti=4.21 表2 各组疗效比较表(n=60) 组别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 总有效率(%) 针刀组 32 15 11 2 78.3 96.7 封闭组 15 21 20 4 60.0 93.3 针刺组 11 14 28 7 41.7 88.3 注: 愈显率封闭组与针刀组比较,x2 =61.2, P<0.01;针刺组与针刀组比较,x2 =41.1, P<0.01;针刺组与封闭组比较x2 =38.1 , P<0.05;差异有显著性。总有效率封闭组与针刀组比较,x2 =64.2, P>0.05; 针刺组与针刀组比较, x2 =65.2, P>0.05,差异无显著性。 3. 讨 论 3.1 解剖特点: 腰椎具有生理前凸,第3腰椎位于其顶点。第3腰椎成为5个椎体的活动中心,为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时的活动枢纽,故其两侧横突所受拉应力最大,L2和L4横突次之,L1和L5横突最小。腰部的脊神经出椎间孔分前后2支。前支较粗,构成腰丛和骶丛;后支较细,分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分布于肌肉,外侧支成为皮神经。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3脊神经后侧支的外侧支。该神经自L1、2、3椎间孔发出后,穿出横突间韧带骨纤维孔,走行于L1、2、3横突的背面,紧贴骨膜经过横突间沟,并穿过起于横突的肌肉至其背侧,然后入骶棘肌至其背侧与浅筋膜之间向下走行,在骶棘肌外缘腰3角处穿出腰背浅筋膜,在皮下组织层分为内、中、外3支,越过髂嵴[7]。腰椎横突上附着有大小不等的肌肉,在其前侧有腰大肌、腰方肌,在横突尖端有横架于棘突与横突之间的横突棘肌,还有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借助腰背筋膜走行第1到第4腰椎横突。有人认为,L3横突末端的软组织前内侧即腰大肌内缘穿出为闭孔神经,外缘穿出自上而下为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股神经;外侧是臀上皮神经。L3横突末端的病变可波及其周围软组织和神经[8]。刘广杰等[9]在手术时发现,腰筋膜的深层起于横突,L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出椎间孔后,紧贴横突背面穿过横突间肌向后外侧走行,与伴行的血管一起穿过附丽于横突部的深筋膜后,分支进入骶棘肌,一支沿深筋膜表面约30°与伴行的血管束继续向下、外后方走行,至骶棘肌外缘髂嵴上方穿出骶棘肌筋膜鞘,跨过髂嵴后分布于臀部皮肤,即臀上皮神经。 3.2 发病机制: 陶甫等[7]提出由于第3腰椎横突过长,活动广泛,尤其易于损伤。严重者可产生横突撕脱性骨折,合并广泛性肌肉、筋膜、腱膜撕脱伤,造成出血和浆液性渗出。如损伤轻微则产生横突与肌肉附着处撕裂、出血、血肿,肌紧张痉挛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或使神经水肿变粗,供血不足引起臀部大腿后侧臀上皮神经的疼痛[8]。刘广杰等[9]在术中见到,L1-3脊神经后外侧支与伴行的血管束在横突处穿过肌筋膜部位,受到病变增厚的筋膜或瘢痕致密组织挤压,静脉受压后回流受阻,表现为粗大瘀血,用指端扪触筋膜和附丽于横突尖部的肌纤维,感到如拉紧的弓弦。术中不切断神经,仅将止于横突部的肌筋膜切断、分离,并咬除L3横突尖端1-2厘米,即松解了血管神经束,使其受“卡压”得到彻底松解。袁氏[10]在分析L3横突综合征病理机制时也认为,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多由于腰部前屈、后伸、左右转动时,L3横突尖端软组织不断牵拉、顶压、摩擦而产生较大的拉应力,附着其上的韧带、筋膜、肌腱遭受撕裂而出现血肿,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慢性劳损而引起横突周围筋膜增厚,瘢痕挛缩,组织粘连,使穿过肌筋膜的神经、血管束受卡压而产生症状。术中结果同样是横突周围深筋膜间隙的组织粘连,静脉壁受压后血流受阻的瘀滞之象。另外,有些病例可出现反射性腹部痉挛痛、股内收肌群痛、腹股沟痛、尿频、尿急等,这是由于腰丛神经1—4前支与L1—3脊神经后外侧支属同一节断神经支配,故可引起上述牵涉痛.。 3.3 病变部位: 根据本病发病机制,可将病变部位分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原发病灶:L2脊神经后外侧支血管神经束,穿出L3横突尖端的深筋膜肌腱处。急性损伤以软组织撕裂、出血造成创伤性无菌性炎症为主,表现为化学性炎症反应物刺激血管神经束,引起剧烈疼痛和肌痉挛痛,甚至放射到臀腿及股内侧。慢性损伤以软组织在横突周围筋膜增厚、瘢痕痉挛、组织粘连,血管神经束的静脉回流受阻,形成卡压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为主,表现为静息痛和痉挛痛,甚至走路跛行。继发病灶:(1)同侧髂嵴下方臀上皮神经分布区内,臀中肌痉挛紧张所形成的条索状物,有人手术证实此条索状物为臀中肌肌纤维素变性组织。(2)同侧股内收肌群起点处,表现为股内收肌痉挛痛,触之压痛有紧张感。 3.4 3种治疗方法之比较: ⑴ 针刀治疗组:针刀能直接松解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处的软组织粘连和瘢痕,解除被卡压的血管神经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痉挛性疼痛[11]。⑵ 封闭对照组:能阻止或消除病理反射冲动的来源,消除痉挛性疼痛,改善局部肌营养状况,促进血液循环,迅速止痛。⑶ 针灸对照组:通过远近配穴法,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作用。研究针刺镇痛机制发现[12],针刺可促进内啡呔之类的吗啡样物质游离,引起镇痛效果。针刺所致的组织损伤产生负伤电流,此电流可阻止神经的传导。此外,针刺可以改变植物神经的兴奋性,使疼痛冲动受到抑制。针刀是从古代“九针”中“锋针”改良而来,针尖呈平头带刃状,针体直径为0.8~1.2mm。针柄为一葫芦状手柄。针刀长度分Ⅰ~Ⅳ型,根据病灶深浅选择型号。因此针刀既有毫针的性质,又具备手术刀的某些作用(如切割分离)。中西合璧,浑然一体。本结果显示,经各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从疗效比较,针刀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针刀作用病灶准确,松解分离得当,兼具“针”与“刀”的功能和长处,对病灶部位创伤小。临床观察表明,针刀是保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值得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Qiao Jin-lin,Gu Quen, Lin Nan. Application Of Acupotomology On Therapy In The Third Lumbar Processus Transverses Vertebrarum Syndrome . Zhongguo KangfuYixue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02.17(5):293-294 [2] Shao X , Xu JB . Applied small of the back and cervix pain theory [M]. The First Edition,Beijing : People Army Doctor Press, 1992,321~322 [3] Wei Z.Pathogeny therapeutics about spinal column diseases[M]. The first edition,Beijing :Commerce Printing Book Press, 1987,198 [4] Zhu HZ. Acupotomology theory[M]. People Army Doctor Press, 2002, 421,652 [5] Qiu ML, et al. Acupuncture Medicine. The First Edition, Technology Press Shanghai, 1985, 222 [6] Junyi BS, et al.The Criterion Of Treatment Grade On Waist And Leg Diseases. Day Full Meeting Journal. 1984,58:925. [7] Tao F, Li, ML. The third lumbe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Zhonghua Guke Zazhi,(Chin J Orthopaedics ) 1981,1(3):163~164 [8] Physiotherapy department of appertain hospital from Guangxi medicinal college.48 Cases In The Third Lumbar Processus Transverses Vertebrarum Syndrome ——Breech Epithelioid Nerve Syndrome. Guangxi Medicine ,1981,1(1):29~30 [9] Liu GL, Lin FX, Wu NL. Pathogenesis of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Zhonghua Guke Zazhi (Chin J Orthopaedics ) 1983,3(5):265~267 [10] Yuan DL. Treating the third lumbe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Shanghai Zhongyi Yao Zaizhi(Shanghai J Chinese Tradional Medicine ) 1984,(12):26~27 [11] Li JB. Therapy of the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by Acupotomology Looseness.hongguo Linchuang Kangfu (Clin J Clin Rehabil)2002,6(18):878-9. [12] Yan XM. Clinical Pain Iatrology[M]. Yanbian: Yanbian People Press, 1996,306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the third lumbar processus transverses vertebrarum vertebrae transverse foramen syndrome with acupotomology QIAO Jin-lin,Wang Jian-rui, Gu Quen, Zhang Xiou-fen, Lin Nan ,MA Guang-hao ,Yu Jie.( NAVY hospital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it’s therapeutic of acupotomology in the third lumbar processus transverses vertebrarum syndrome. Methods: 180 patients with the third lumbar processus transverses vertebrarum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respectively into 3 groups : acupotomology groups、blockade groups、and acupuncture groups . Evaluation on the of according in criterion of the disease of the lumbar. The data was expressed as mean S.E.M. Results: Grades from cross-reference of treatment: Acupotomogy groups achieve 9.6±2.7 cents before treatment, 23.0±5.7 cents after treatment and 0.5±0.61 improved indexes. Blockade groups achieve 9.9±2.8 cents before treatment, 15.1±7.1 cents after treatment and 0.33±0.27 of improved indexes. Acupuncture groups achieve 9.7±2.9 cents before treatment, 13.2±6.5 cents after treatment and 0.24±0.21 of improved indexes. The results of acupotomology groups is better as compared to the blockade groups and acupuncture groups as evid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roup according rating scale (P<0.001). The results of acupotomology groups was better as compared to the blockade groups and acupuncture groups as evid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roup of therapeutic (P<0.001).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ree groups (P<0.001). Conclusions: The method of the acupotomology could effect on in the aseptic inflammation of the third lumbar processus transverses vertebrarum syndrome as evident and it could regard as a worthwhile treatment. [Key words]:Acupotomology The third lumbar processus transverses vertebrarum syndrome Therapeutic Tab 1 Rating scale curative effect on sufferer its therapeutic in cross-reference (n=60)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improve indicial Acupotomology groups 9.6±2.7 23.0±5.7g 0.56±0.61 Blockade groups 9.9±2.8a 15.1±7.1ch 0.33±0.27e Acupuncture groups 9.7±2.9b 13.2±6.5di 0.24±0.21f Noting: Contrast to acupotomology groups,p>0.05, ta=o.69, tb=0.24, P<0.001, tc=8.66, td=11.63, te=6.39, tf=11.85.Contrast to before treatment,P<0.001, tg=18.32, th=5.65, ti=4.21 Tab 2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Acupotomology groups(A)、Blockade groups(B) 、acupuncture groups(C)(n=60) Groups Charm off Markly effect In effect No effect Rate of charm off and effect General rate on effect A 32 15 11 2 78.3 96.7 B 15 21 20 4 60.0 93.3 C 11 14 28 7 41.7 88.3 Noting: Rate of charm off and effect groups 、Blockade groups contrast to acupotomology groups Rate of charm off and effect, blockade groups contrast to acupotomology groups,x2 =61.2, P<0.01;Acupuncture groups, Blockade groups contrast to acupotomology groups, x2 =41.1, P<0.01; acupuncture groups contrast to Blockade groups x2 =38.1, P<0.05;diversity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ral rate on effect that Blockade groups contrast to acupuncture,x2 =64.2, P>0.05; 针刀治疗腰3横突综合症80例 刘金和 ( 安福县钱山卫生院 343209 江西 ) 【摘 要】目的:探讨腰3横突综合症的针刀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0例腰3横突综合症患者实施横突尖端针刀松解,术毕左右各侧扳一次。结果:80例患者,治愈76例,显效4例。结论:运用一般方法治疗,疼痛是难以缓解的。针刀松解腰3横突可起立竿见影之效。 【关键词】针刀疗法;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 腰3横突综合症是较常见的腰痛病之一。常规治疗疗效不明显,且易反复发作。2004年6月~2005年9月应用小针刀治疗该病8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5岁,病程最长的10年,最短的2个月。单侧51例,双侧29例。均接受过其它方法治疗,效果欠佳。 1.2 诊断依据 ① 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② 在腰3横突尖部单侧或双侧有敏感性压痛,或可触及条索及结节; ③ 腰部或腰臀部疼痛,或兼有顽固性腹部疼痛; ④ 屈曲试验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体位定点: 取俯卧位,腹部垫一8cm左右的软枕,使腰椎处于前屈位,从本节腰椎棘突与上节腰椎棘突的间隙作一水平线,沿腰背中线旁开3~3.5cm处,分别作与脊柱纵轴线平行的两条线,取交叉点,此点必有压痛或条索结节,用1%龙胆紫作皮肤标记。若臀中肌有压痛,亦作皮肤标记。 2.2 针刀冶疗: 常规手术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孔巾。 按针刀四步进针法要求,刀口线与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针刀达到骨面后,探至横突尖端,先纵行切割,再横行铲削2~3刀,然后向内侧,横突的中点铲削2刀,术中患者有一过性强烈的酸、沉、胀感,出针后,按压5分钟,创可贴。 伴有臀中肌压痛者,可在压痛点行针刀纵行切割剥离法。 术毕左右各行侧扳法治疗一次即可。 3.治疗结果 针刀每隔5~7天1次,一般不超过2次。经治疗的80例患者,治愈76例,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动正常;显效4例,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 4. 典型病例 李艳娟,女15岁,学生,家住钱山乡油市村。2005年初诊患者腰疼痛,反复发作24天,因疼痛不能上学,曾去过两家医院,经中西医治疗及外贴膏药治疗,均无明显效果,症状加重,其母搀扶入院。 查体:拇指触压腰3横突尖部肌肉,即感疼痛难忍。并有腹痛、腹胀,右侧腰3横突尖部压痛明显,并有条索状结节,肌肉僵硬,拾物试验阳性,X线检查提示腰3横突有钙化。 针刀术后,左右各扳一次。当即能下床活动,腰及腹部疼痛明显缓解,经2次针刀治疗后,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5. 体会 腰3横突生理特点是:横突较长,活动幅度大,又处于腰部的中段,运动中牵拉力最大,其尖部极易磨擦损伤,致腰背筋膜和骶棘肌肌纤维断裂,毛细血管出血,自体吸收不完全,局部组织形成无菌性炎症。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又形成粘连、疤痕和挛缩,是腰部损伤的好发部位。 由于得不到真正治疗,病情因劳作易反复发作,继而肌腱挛缩、筋膜增厚,病情一次比一次加重。 针刀可准确刺入病变部位,直接松解粘连,切开疤痕和结节,恢复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有的患者因肌肉紧张、挛缩,致使神经卡压,使其支配区域产生反应,致腹部胀痛。 运用一般方法治疗,疼痛是难以缓解的。针刀松解腰3横突可起立竿见影之效,术中患者可有一过性酸、沉、胀感,病情重、病程长者感觉尤为剧烈,反应强烈者,其治疗效果则越好。 针刀微创治疗腰3横突综合症临床研究 王运利 张文贵 穆淑荣 李光志 ( 日照市莒县小店中心卫生院 276515 山东 ) 【摘 要】目的:采用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腰3横突综合症。方法:针刀闭合松解术,手法行前推、后拉、侧扳法清除粘连。结果:本组859例,痊愈652例,显效196例,总有效率98.8%,疗效显著。结论:针刀与手法并用疗效确切,对其他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亦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针刀;腰3横突综合症 第3腰椎横突症为腰部常见的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笔者近五年来,应用针刀疗法治疗859例腰3横突综合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59例,男性734人,女性125人。年龄28~78岁。单侧203例,双侧65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706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 2.症状与体征 有外伤史或劳损史,腰部中段单侧或双侧疼痛,腰背强直不能弯腰和久坐、久站、严重者行走困难,站立时常以双手扶持腰部,但腰部活动过多疼痛加重,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轻者晨起腰部不适,酸痛难忍,稍活动疼痛可缓解。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单侧或双侧有敏感的压痛点或可触及肌纤维结节。屈躯试验阳性。 3.治疗方法 3.1 针刀闭合松解术 患者俯卧位,腰3横突压痛点,用紫药水标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按压痛点,按至实感时固定。右手持针刀平行刺入,当针刀刀口达到骨面,滑向横突尖部,进行剥离法铲波3~5刀,感觉肌肉、骨尖之间有松动感,刀口下无阻力时,出针。 重症或病史较久者,在横行剥离后,调转刀锋,用肌纤维切开法再剥离2~3刀,术毕以创可贴敷上,并压迫针孔片刻即可。一般治疗1次即痊愈。尚有余痛可再作,10天一次,1~3次痊愈。 3.2 手法 目的是防止再度粘连影响疗效,做前推后拉侧板法(有时可闻及响声),作弯腰曲背活动。 4.疗效标准 优:经1次治疗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652例,占76%; 良:经2次治疗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做重体力劳动时,腰有不适感。196例,占22.8%; 差:经3次以上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有改善,但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11例占1.2%。 总优良率占98.8%。 5.讨论与体会 5.1 应用解剖、生理与发病机理 因第3腰椎横突有一个重要的生理特征:比其他腰椎横突长,且活动幅度大。它又正处于腰部的中段,是人体活动与负重最大的部位,受到拉应力也最大,故其周围的软组织易受损,故腰部损伤易好发于此处,损伤程度也较大。 当人体作过多而持久的弯腰屈伸活动时,负重超过人体的最大限度时,即可引起第3腰椎横突尖部的摩擦损伤,并可损伤其周围的软组织,使局部水肿、出血,因而引起疼痛,继而由于人体自身的修复、吸收不完全,形成结疤、挛缩、使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腱膜)粘连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由于这种粘连可限制腰背筋膜和骶棘肌的屈伸活动,临床上若经多次反复粘连、结疤,则可形成久治不愈的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 5.2 关于治疗问题的认识 以前由于对此病的病因病理不明,一直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腰3横突综合症可用手术及非手术疗法治疗。 5.2.1 手术 采用广泛软组织松解术切断神经,或咬除部分横突等,手术复杂,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高。 5.2.2 中药 中药口服、外敷治疗能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但渗透不到病变深处,无法将内部粘连松解,恢复内部平衡。 5.2.3 针刺 此疗法具有镇痛、疏通气血的作用,但根治软组织损伤疤痕、粘连比较困难。 5.2.4 按摩 手法按摩治疗对该病有一定疗效,对恢复内平衡有很好的效果,但它不能直接作用到腰三横突粘连处,故治疗时间较长,加之腰肌发达,手法操作也费时费力。 5.2.5 局部封闭 此疗法虽能暂时缓解痉挛、疼痛症状,但封闭药物均属糖皮质激素类,虽能抑制组织炎性反应,减少炎性渗出,但同时也抑制和破坏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的增生,不能从根本解决疤痕、粘连而恢复内平衡。况且药物作用时间短,有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组织修复能力降低等副作用。此疗法也能起到部分液体松解的作用,但因膨胀程度不足,就被局部吸收了,不能真正达到病变部位松解粘连,故无法根治软组织损伤疤痕、粘连,且疗效不稳定,复发率高。 5.3 针刀闭合松解术 根据慢性软组织损伤新的病理学理论,针刀医学治疗慢性软组织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轻度损伤,只要解除软组织与横突尖病理粘连,针刀在腰3横突与腰背筋膜、骶棘肌粘连处直接剥离粘连、松解、消除症状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临床症状较重者,说明局部粘连广,软组织结疤范围大,光解决了粘连,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必须将软组织本身所结疤痕松解,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故在治疗时再加肌纤维切开法,使软组织受伤部位得到彻底松解。 本疗法是针对其发病机理有的放矢的治疗,故疗效显著。应对第3横突及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局部层次熟悉,定位须准确,一般针刀剥离部位必须在横突尖部骨面,有两种方法。 5.3.1 直接找横突尖部顶端剥离粘连。 5.3.2尖部不易找到时,可在腰3横突外1/3处向外滑至尖顶端剥离粘连。切勿将针刀刺入腹腔内。 5.4 手法 防止再度粘连影响疗效,做前推、后拉、侧板法,有时可闻及响声,作弯腰曲背活动。为了将针刀术后留有的残余粘连清除,可在脊柱旋转时产生的力的作用下,将组织从横突尖上剥离,达到彻底松解痊愈的目的。正如剪刀切开布匹纤维丝有利于撕裂分离一样。 综上所述,本疗法是“针刀与手法并用”中西医结合的典范。针刀疗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症是一种比较科学、见效快、疗效确切、能根治的治疗方法,对其他软组织损伤亦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针刀疗法加局部注射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临床观察 何礼富 ( 江西省永修县人民医院针刀骨伤专科 330300 ) 【关键词】针刀疗法;腰3横突综合征 腰3横突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因我地靠乡镇、农村,接触此病甚多。自2000年采用针刀松解加药物注射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数百例,效果显著,比以往的针灸、推拿等方法大大的提高了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取临床100例病者为例,其中男8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2岁,发病最短22天,最长20余年,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或劳损史。其中双侧发病36例,单侧发病64例,都是不同程度的发作病史,其中急性发作病例19例。 2. 临床表现 本病例多发于青壮年、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发病率低。腰部有酸、胀、痛、沉重感。腰功能活动受限,疼痛可向下肢小腿放射,严重时行走不便,常发复发作,逐渐加重。 3. 诊断 有外伤史或劳损史,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双侧或单侧有明显压痛点,局部可触到硬结、条索。辅助X线检查,常伴有脊柱侧弯、椎体增生改变。 4. 治疗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腹部垫枕。在患者的腰3横突尖端寻找压痛点,用紫药水定点,按外科手术常规消毒,注射镇痛液(曲安奈德20mg、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0.5mg、维生素B6100mg,用水4ml)。后持朱氏3号针刀刺入,直达病灶,作纵横的切割剥离,以松为度,出针刀,以无菌敷料盖住针孔,按压10分钟,然后行侧扳手法。完后嘱患者三天伤口不浸水,大部分病人一次可治愈。如果一次未愈,七天后再施术一次,一般最多不超过三次。 5. 治疗标准 优:腰部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能够从事体力劳动; 良:腰部酸胀痛明显减轻,腰3横突尖端仅有轻微的按压痛,腰活动功能基本正常,劳累后,稍有酸胀。 差:临床症状稍有改善。 6. 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86例,显效12例,无效4例,临床治愈率86%,有效率96%,经此方法一次治愈者62例,二次治愈者20例,三次治愈者14例,8个月后随访,极少数从事体力劳动者复发外,其它很少复发。 7.讨论 第3腰椎横突处于腰部的中段,是腰部活动的枢纽,因其横突较长,故在腰部活动和负重时,横突尖与所附着的肌肉、筋膜摩擦,时间一长,产生损伤的机会比其它频繁,一旦损伤,或反复的拉伤,或长时的应力,而引起该处的无菌炎症反应(充血、水肿、渗出),久之产生筋膜肥厚、疤痕、挛缩等病理改变,同时,这些变化压迫或刺激横突处的脊神经反处侧支而引起下肢的疼痛及放射痛等症状。针刀配药物能有效地解除变性、挛缩粘连的软组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解除卡压,消除软组织无菌性炎症,阻断恶性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著《针刀医学原理》,2004,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孙树椿《中医筋伤学》,1990,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施晓阳 ( 南京市鼓楼医院镇痛科针刀治疗中心 210008 江苏 ) 【摘 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病例分为针刀治疗组96例,电针对照组45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及疼痛缓解时间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愈70例,好转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84%;对照组治愈22例,好转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缓解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疼痛缓解时间短,临床治愈率及总疗效优于电针法,其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刀;电针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临床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有针灸、推拿等。笔者1998年12月~2003年5月间进行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1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来源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门诊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针刀组96例和电针组45例。 针刀组中,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0岁,平均38.4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0年,平均1.3年。 电针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1岁,平均38.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年,平均1.2年。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 1.2.1.1常有外伤或慢性腰痛史,多发于青壮年; 1.2.1.2腰痛向一侧或两侧下肢放散至小腿或足背外侧,活动或腹压增加时加重,卧床则减轻。可有脊柱侧弯,腰部活动受限,压痛多在L4~5或L5~S1间棘突旁,并放散到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多有小腿前外或后外、足背或足外侧感觉障碍,重症者可超过此范围。拇趾背伸力减弱。S1神经根受压者,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5神经根受压者,跟腱反射正常或减弱;L4神经根受压者,膝腱反射减弱; 1.2.1.3 X线摄片检查,一般无特征性改变,可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弯曲消失,有时椎间隙变窄或椎体骨质增生。CT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法,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1.2.2 纳入标准: 1.2.2.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1.2.2.2年龄24~61岁,性别不限; 1.2.2.3经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 1.2.2.4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能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者。 1.2.3 排除标准: 1.2.3.1腰突症同时伴腰椎滑脱患者; 1.2.3.2腰椎结核、肿瘤患者; 1.2.3.3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者; 1.2.3.4妇女妊娠期或使用可能影响本方法疗效判定的其他药物者; 1.2.3.5不能坚持针刀、电针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者或资料不全者。 凡符合以上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均属于观察对象。 2.治疗方法 2.1 针刀组 2.1.1体位: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 2.1.2定点:取A、B、C点,分别于突出的椎间盘同位棘突间旁开0.5cm+(黄韧带及侧隐窝治疗点)、1.5cm+(关节突关节囊治疗点)、3~4cm(横突及椎间孔外口治疗点)。用龙胆紫作一点状进针标记,术区按西医外科手术要求常规消毒、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 2.1.3操作:选用汉章牌3号针刀,分别对准A、B、C点,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探索式深入。 A 点:先到达下关节突骨面,将针刀逐渐移到下关节突内缘,贴骨面向深处铲切2~3下,有突破感即可,一般深度不超过0.5cm左右。患者有向下肢放散的酸胀感,若无,可将针刀紧贴下关节突内缘骨面,继续缓慢深入1.5cm+,若有触电感则出针停止治疗,若无触电感或放散感,可将针刀向内下方稍作摆动1~2下,幅度不超过0.5cm+,出针按压针孔。 B点:针刀到达关节突骨面前的最后一个突破感,即为切割关节囊的刀感,提插针刀并行“+”字切割关节囊,最后将针刀斜向外侧,于关节突的外侧缘铲切2~3下,即可出针。 C 点:针刀缓慢到达横突骨面后,在横突上缘贴骨面,由外向内铲切至横突根部(约4~5下),然后退针刀,再从横突浅层由外向内推铲,最后出针。 以上三点出针后均需按压3分钟,防止出血,然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处敷治疗点,嘱患者平卧4~6小时。针刀组每5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及分析。 2.2 电针组 2.2.1选穴:主穴为腰阳关、十七椎、患侧大肠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悬钟。 血瘀型加膈俞(双侧);寒湿、湿热型加阴陵泉(双侧);肝肾亏虚型加肾俞、三阴交(双侧)。 2.2.2操作:进针处75%酒精消毒皮肤,用华佗牌30号1.5寸~3寸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行针得气后,施以补泻手法(肾俞、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然后接G6805型电针仪,采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5天,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及分析。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3.1.1 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能恢复原工作; 3.1.2 好转:腰腿痛好转,腰部活动功能改善,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 3.1.3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4.治疗结果 4.1 二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针刀组 96 70(72.92) 22(22.92) 4(4.16) 95.84 电针组 45 22(48.89) 14(31.11) 9(20.00) 80.00 由表1经统计分析,针刀组与电针组之间临床治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刀组临床治愈及总疗效优于电针组。 4.2 从主症缓解时间上分析,治疗组腰腿痛缓解时间为3.07+1.62天,而对照组腰腿痛缓解时间为7.82+2.33天,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典型病例 王某,男,48岁,司机。2000年8月5日就诊。 主诉:腰痛6年,伴有左下肢麻痛,症状时轻时重。此次发病已3个月,症状逐渐加重,活动严重受限。 CT检查:L4~5椎间盘突出,左侧神经根移位。经3家医院针灸、牵引、推拿、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且有加重趋势。经人介绍,至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由2人搀扶。 查体:左侧直腿抬高试验(+),L4~5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左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腹压增加时腰痛加重。 应用上述针刀方法,治疗一次后,患者腰腿部疼痛立即明显减轻,能独立慢走,但活动仍有受限,又治疗2次后,腰腿痛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随访1年未复发,患者无不适主述,查体无阳性体征。 6.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在腰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劳累、扭伤或其他原因诱发,为临床常见病,以20~40岁最为多见。本病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多因肝肾不足、感寒劳损,致局部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所致。 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非手术疗法(包括针刀)治愈的大部分病人复查CT、MRI,椎间盘突出部分依然存在,复于原位的现象较少见,说明该病的治疗并非一定要去除或还纳突出的髓核。针刀疗法是将针刺疗法和手术松解法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新的医疗手法。 一方面可利用针的作用,疏通气血、活血化瘀,“通则不痛”; 另一方面可利用刀的切割松解作用,松解粘连,祛除卡压,改善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以松至通,通则不痛”。 针刀治疗A点,目的是松解黄韧带和侧隐窝,一方面松解了挛缩、增生的黄韧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椎管内的压力,椎管内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无菌性炎症消退,从而减轻了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卡压,使疼痛缓解或消失。 治疗B点,目的是松解关节囊及脊神经后内侧支穿过的乳——副突管韧带,使关节囊内压降低,关节囊内无菌性炎症消退,消除了对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后内侧支炎性刺激和卡压,使腰腿痛症状迅速缓解。 治疗C点,目的治疗椎间孔外口的神经根及脊神经后外侧支,在椎间孔外口有一个由横突间韧带向内延续的膜性结构——纤维膈,此纤维膈与关节突及椎弓根等组织共同围成骨——纤维管,神经根等组织由其内穿出,针刀松解了横突间韧带及椎间孔外口的骨——纤维管,目的是使神经根穿出椎间孔外口的骨——纤维管时,所受到的炎性刺激及卡压得以消除,从而使疼痛和麻木得以减轻乃至消失。 针刀治疗后加强自我保健,注意正确的姿势,则复发的可能性极小,远期疗效十分理想。 本研究通过疗效比较,分析观察了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证明了其临床治愈率、总疗效及疼痛缓解时间优于电针组,且远期疗效十分理想,因而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96 针刀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0例 王董斌 王重治 ( 北京药王阁中医研究院甘肃天水分院 741020 甘肃 ) 【摘 要】目的:报告以针刀为主,配合手法整复、中药内服、膏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患者腰椎及其相关区域的病变压痛点进行针刀松解术,术后手法整复错位的腰椎关节,并内服中药,外敷虎王金水膏。结果:综合治疗300例病人,治愈206例。显效66例,好转20例,无效8例。结论:应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疗效确切,互相协同,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治愈率高,不易复发。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针刀;手法;中药;膏药 腰腿痛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据调查表明,其发病率占门诊就诊腰部疼痛患者的15%,约80%发生于青壮年时期,而在中年或老年以后才出现临床症状。发病较为隐匿,所以病史较长,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笔者自2003年1月以来,共收治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并采用针刀为主四联疗法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0例,住院患者216例,门诊患者84例,男165例,女135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2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5天。全部病例根据病史,体征及CT,或核磁共振诊断。其中L3~4髓核膨出、突出56例,L4~5髓核膨出、突出267例,L5-S1髓核膨出、突出218例,其中L3-S1骨质增生183例,椎管明显狭窄13例。 1.2 临床表现 300例患者,主诉有不同程度的腰、臀、小腿外侧、足等疼痛(有的麻木)。 查体:均有明显的病变压痛点、结节、条索,X光片、CT、MRI示腰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前、后缘唇样增生,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 2.治疗方法 2.1 针刀松解治疗: 患者俯卧位,下腹垫枕,L3~4、L4~5、L5~S1,正中及椎旁寻找敏感压痛点,并结合X光片、CT、MRI提示的腰椎病变椎体与相应椎间盘定点,选用1%龙胆紫皮肤标记,对各病变压痛点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铺洞巾,戴手套,医者左手拇指抵按病变压痛点,右手持针刀按常规入路方法进针切割、剥离松解。 松解的方向和程度要视病变点的部位和粘连挛缩的程度决定。过分的松解和松解不到位都是不可取的。出针后,再用10ml注射器予每个治疗部位注射(1%利多卡因5ml,复方当归针2ml,维生素B12 0.5mg,曲安奈得40mg)混合液1~1.5。拨针后用无菌纱布按压片刻,如有出血,按压1~3分钟后用创可贴覆盖,嘱3日内针孔处勿沾水,以防感染。 2.2 手法整复治疗[1] 2.2.1 侧卧斜扳法(略) 2.2.2 仰卧屈膝压腹法(略) 3.中药治疗 治疗原则:补肾活血,通络除湿。 处方:川牛膝、杜仲、破故纸、当归、生地、 桃仁、红花、枳壳、木瓜、独活、防风、薏苡仁、苍术、桂枝、桑枝等。根据病情,可随症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10天一疗程。 4.膏药外敷治疗 三天后取掉创可贴,再敷“虎王金水膏”2~3贴,(按面积大小而定),三天换一次,连续贴10次。 5.治疗
/
本文档为【2006年大会论文-腰背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