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5 古代印度

5 古代印度

2010-10-12 6页 doc 53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8705

暂无简介

举报
5 古代印度第五节 古代印度 第五节 古代印度 一、自然环境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五、种姓制度 六、婆罗门教 七、佛教 八、古代印度文化 印度古史分期 1、哈拉巴文化时期(前2300-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2、早期吠陀时代(前1500-前900年)雅利安人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 3、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前600年)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种姓制度出现; 4、列国时代(前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 5、帝国时代(前4世纪末-公元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
5 古代印度
第五节 古代印度 第五节 古代印度 一、自然环境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五、种姓 六、婆罗门教 七、佛教 八、古代印度文化 印度古史分期 1、哈拉巴文化时期(前2300-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2、早期吠陀时代(前1500-前900年)雅利安人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 3、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前600年)雅利安人的国家形成,种姓制度出现; 4、列国时代(前6-4世纪)摩揭陀国家兴起,早期佛教产生; 5、帝国时代(前4世纪末-公元4世纪)从孔雀帝国到贵霜帝国,是奴隶制帝国和奴隶制度解体时期。 一、自然环境 ◎ 位置与范围 喜马拉雅山南侧 抑或南亚次大陆。 ◎ 孤立性 东、西、南三面环海, 北面高山纵横, 只有西北部的开博尔山口 和博朗山口几处通道与外界相连; 类似于东亚而区别于中东。 ◎ 北部称印度斯坦, 介于喜马拉雅山与文迪亚山之间, 大河流域包括印度河、朱木拿河、 恒河,地势低平。 南部德干高原,气候干燥。 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哈拉巴文明 ◎ 时间 前2300-1750年。 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 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 雅利安人的到来 南俄草原→中亚→印度, 属于印欧语系。 ◎ 吠陀时代 文献: 经典之“梨俱吠陀”(诗篇)、 “沙摩吠陀”(圣歌)、 “耶柔吠陀”(经文)、 “阿闼婆吠陀”(咒语) 史诗之《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 ◎ 前1400-600年。 婆罗门教经典《吠陀》: 梨俱吠陀、 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 ◎ 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 前1500-900年。 印度河流域。 游牧→农业。 铁器时代。 雅利安人分为9个部落,部落称“贾纳”; 部落之下是村社,称“哥罗摩”。 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 ◎ 后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前900-600年。 印度河→恒河流域。 国家雏形。 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1、孔雀王朝 ◎ 列国时代之后,印度经历了 摩揭陀在恒河流域的霸权时期。 马其顿东征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后, 印度进入孔雀王朝时期。 ◎ 前324-187年, 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西汉初年。 ◎ 阿育王(前269-232年) 南征德干高原,统治庞大的帝国。 改奉佛教,宣扬容忍和非暴力原则, 其实质在于统治者奉行暴力 与被统治者遵循非暴力原则的双重。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陷入分裂。 2、贵霜帝国 ◎ 公元1-5世纪。 ◎ 匈奴人的西迁。大月氏人的迁徙:河西走廊→中亚,由游牧转入定居,分5个部落。 ◎ 一世纪初, 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立国,是为贵霜王朝,领有中亚的巴克特里亚。 ◎ 一世纪中叶, 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一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都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 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 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五、种姓制度 ​ 在雅利安人阶级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奴隶主贵族(祭司、军事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奴役广大劳动人民,便借助宗教和法律,用等级的形式把阶级压迫观念以及社会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各个社会集团加以固定,使之僵化不变,这样就产生了种姓制度。 ​ 种姓制度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印度最稳固的社会结构,并因此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 种姓制度的构成 婆罗门:由祭司组成,掌握神权 。 刹帝利:由军事贵族组成,掌握军事和行政权。 吠舍:由农民、牧人、手工业者,商人组成,是雅利安人中的平民。 首陀罗:由被征服者(“达萨”瓦尔那)和雅利安人中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村社成员组成,其中许多人后来便沦为奴隶。 ◎ 种姓的差异: 居住/婚姻/职业。 高级种姓为保持纯洁而不接受低级种姓的“不洁”的食物。 对于四种姓而言, 贱民则是极度污秽的“不可接触者”。 据《佛本生经》,婆罗门种姓一人在旅行时因饥饿难忍而接受贱民的食物, 后悔恨而死。 ◎ 相关问题: 种族差异。 经济地位。 宗教生活。 法律身份。 六、婆罗门教 ◎ 雅利安人最初信仰多神教,但无偶像和庙宇, 主要表现为献祭。(早期的宗教大都如此)。 神灵包括后来婆罗门教中的梵天、毗湿奴、因陀罗。 ◎ 开端: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确立于后期吠陀时代。 ◎ 经典:《吠陀》。 ◎ 多神崇拜 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毁灭之神; 典型化身是“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 毗湿奴: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 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 ◎ 列国时代 前600-400年。 亦称早期佛教时代。 中心东移恒河流域, 可能与波斯帝国入侵印度河流域 而形成的压力有关。 诸国并立, 佛经之所谓16国, 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 七、佛教 ◎ 背景: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 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 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抑或思潮, 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 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6年), 尼泊尔,刹帝利种姓, 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 ◎ 教义 四谛:苦、集、灭、道。 ◎ 特点 人生多苦:生老病死、 悲欢离合, 所求不得。 众生平等:种姓的差异 来源于职业的不同, 而无贵贱尊卑之分。 ◎ 相关评述 “虚无飘渺”、“空头支票”、“麻醉人们”、 “佛教主张的平等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一方面,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现实而反作用于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贫富的差异和阶级的对抗是文明社会赖以存在的历史基础, 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倡导平等则属虚无飘渺的空想,没有任何实际社会意义。 历史例证不胜枚举,人民公社之一大二公的教训可谓典型。 佛教则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 婆罗门教 之轮回转世思想的继承。 ◎ 演变 释迦牟尼死后不久, 诸多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大会。 百年之后, 诸地长老举行第二次结集大会。 由于意见不一,形成门户派系。 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大会, 确定佛教的基本教义 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佛教取得国教的地位。 ◎ 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之不拜偶像与大乘佛教之相信神的不同化身与崇拜偶像。 小乘佛教之强调自我修行和众生自救与大乘佛教之救人抑或兼度。 目前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大乘佛教分布于尼泊尔和东亚(包括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 ◎ 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 八、古代印度文化 ◎ 宗教社会与宗教文化 印度可谓宗教盛行的国度, 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 ◎ 文字 哈拉巴文字。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 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 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 ◎ 文学:宗教文学 《吠陀》。 《摩诃婆罗多》: 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 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 《佛本生经》: 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 ◎ 艺术:宗教艺术 佛塔称“窣堵波”,供奉佛祖遗骨之处。 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 阿旃陀石窟, 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 ◎ 科学: 数字符号0-9的创造, 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
/
本文档为【5 古代印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