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Ch2 中医学发展简史

2010-10-06 16页 ppt 58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309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Ch2 中医学发展简史null第二章 第二章 中医学发展简史 只有从中医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性质及其特点。针灸与经络针灸与经络针灸的起源 砭石 《说文解字》 “砭,以石刺病也”。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砭石甚多。 以后用竹针(箴),骨针(商代),陶针,以至金属针(汉墓)。 灸 产生于用火之后。烧热的石块 (北京猿人山洞)。null熨法 战国墓的穿孔石器,绳系后放鼎内煮热,热熨。 《五十二病方》“燔小隋石,淬醯中以熨”。 灸法由熨法而来。 《五十二病方》 长沙汉墓出土十四种医药帛书,竹简和木...
中医Ch2 中医学发展简史
null第二章 第二章 中医学发展简史 只有从中医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性质及其特点。针灸与经络针灸与经络针灸的起源 砭石 《说文解字》 “砭,以石刺病也”。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砭石甚多。 以后用竹针(箴),骨针(商代),陶针,以至金属针(汉墓)。 灸 产生于用火之后。烧热的石块 (北京猿人山洞)。null熨法 战国墓的穿孔石器,绳系后放鼎内煮热,热熨。 《五十二病方》“燔小隋石,淬醯中以熨”。 灸法由熨法而来。 《五十二病方》 长沙汉墓出土十四种医药帛书,竹简和木简。197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其中五种,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的形成最初为点(穴),以后连成线(经)。 东周时期 《孔穴主治》残卷,记有肾俞等四个穴位。新疆和阗出土。 目前发现最早著作,为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六条,手五条。无手厥阴经)《五十二病方》。而且各经脉循行路线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尚未形成上下纵横的经络系统。null经络学说的完善。 《黄帝内经》的〈灵枢经》可能成书于汉,晚于足臂十一灸经等。1093年高丽献来《黄帝针经》,南宋1155年史崧将家藏旧本《灵枢》九卷,校正出版,称为《灵枢》,为目前最早版本。 晋 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256-258。为现存最早针灸专书。以前的针经均佚失。药物(本草)药物(本草)“食医同源”。商代的出土种子30余枚,如杏仁,郁李仁,桃仁等。 《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酒 《周礼,月令》“孟夏月也,…. 聚蓄百药”。 《天官》 “五药” 草木虫石谷。 周,《山海经》载药物120种。 秦汉,《五十二病方》载药260余种。null《神农本草经》可能成书于东汉。《汉书,艺文志》未录。战国时崇黄帝,汉魏六朝崇神农。“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二十毒”。 该书记载药物365种。 南朝,梁,陶弘景(456-536)著〈本草经集注〉。将药物加大一倍 〈新修本草〉(唐本草)是国家药典。长孙无忌主持,苏敬等20人编写。共54卷,药844种。 以后,本草书大量增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理论基础(医经)理论基础(医经)黄帝内经 为秦汉以前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内载医书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等。除黄帝内经外,均佚失。 黄帝内经约产生于战国时代,经秦汉医家整理补充而成。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素问》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自序。该书经唐王冰整理,又经宋高保衡,林亿教正,流传至今。null难经 为《黄帝内经》以后的中医理论著作。传为汉时所作,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的自序中,(八十一难)。在史书中,最早载于《隋书,经籍志》,题为《黄帝八十一难》,未署作者姓名。《旧唐书,经籍志》作“秦越人(扁鹊)撰”。 脉经 为西晋,王叔和所著。编撰《黄帝内经》以来有关脉学的理论与方法的书。载有二十四种脉象。null诸病源侯总论 隋,巢元方所著。巢元方为隋,太医博士,奉诏撰写,成书于610年。专讲各种疾病的发生原理和临床现。是一种中医的病因和证侯专门著作。全书50卷,分67门。各门之下,列出证侯,计1720侯。 医疗(医方)医疗(医方)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150-219)所著。 东汉,南郡(南阳)人。从师张伯祖。当时的医生“各承家技”。当时疫病流行,其族人200,十年间染病死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局其七。著《伤寒杂病论》。 其后,“伤寒”部分由王叔和整理名为《伤寒论》,“杂病”部分由北宋孙奇,林亿整理,名为《金匮要略方论》。null汉代方书 《汉书,艺文志》中载经方十一家。《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等十一种。 长沙汉墓(西汉)出土医书十四种。《五十二病方》载医方283首药物名称247种,病名103个,包括内外儿妇五官等科。 甘肃武威汉墓(东汉)出土的医书,经整理出版,名为《武威汉代医简》。内容包括医疗,药物和针灸。临床涉及内外妇和五官等科。 以上诸书,均早于《伤寒杂病论》。唐宋方书唐宋方书肘后方 晋,葛洪(284-363, 江苏人)原著。后经陶弘景,杨用道整理补充,成为目前的版本。所选方药,“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己,需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 如,该书对黄疸的描写:“比岁又有肤黄病,初唯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发黄及举身皆黄,急令尿白纸,纸即如柏染者,此热毒已入内,急治之。” 千金方 和 千金翼方 唐,孙思邈(581-682,陕西人)。《千金方》:“凡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总论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 是当时的医学全书。《千金翼方》为前书的补充。 null外台秘要 唐,王焘(675-755,陕西人)所著。全书40 卷,分1104门。每篇首列前人对于疾病的论述,然后叙列各家方药。涉及临床各科,取材丰富,分类有序。兼引各家医书,标明出处,更有史料价值。 太平圣惠方 北宋,王怀隐等奉敕编撰。成书与992年。共100 卷,1670门,载方16834首。有方有论,是一部实用的医方书。 圣济总录 政和年间(1111-1117) 宋徽宗赵佶主持编写。全书200卷,医方20000首。临床各科66门,每门又分若干证候,证候之下,先论病因病理,次列治法方药。条理清楚。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金,河北河间人(1120-1200)。倡火热论。人称刘河间。寒凉派。 张从正 金, 河南考城人 (1156-1228)字子和,倡攻邪论。攻下派。 李杲 金。河北真定(正定)人,号东垣老人。人称李东垣。 倡脾胃论。 温补派。 朱震亨 元,浙江义乌人 (1281-1358)。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温病派温病派吴有性 明末,江苏吴县人,字又可。 著《瘟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性。将伤寒与温病相鉴别。 叶桂 清,江苏吴县人,字天士(1666-1745)。 著《温热论》。总结了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以及温病的治法,用药等方面论述。 吴塘 清,江苏淮阴人,字鞠通(1758-1836)。著《温病条辩)。
/
本文档为【中医Ch2 中医学发展简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