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养生保健

2010-10-03 12页 doc 299KB 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454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养生保健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西麓学社 主编 水木:XiLuXueShe XiLuXueShe@163.com 中医养生保健专刊NO.1 责任编辑: 李天庆 Ltq99@mails.tsinghua.edu.cn 侯文峻 houwj@eyou.com 版权声明 本刊集结文章可免费副印.但必须保留“清华大学西麓学社主编”字样和作者姓名,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发行, 编者寄语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医之争就未曾停止。然则国学日微,养育中医土壤的退化更令中医前景堪忧。今日,西麓学社推出中医养生保健专刊,旨在介绍中医基本常识,促进大众身心健康。 西...
中医养生保健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西麓学社 主编 水木:XiLuXueShe XiLuXueShe@163.com 中医养生保健专刊NO.1 责任编辑: 李天庆 Ltq99@mails.tsinghua.edu.cn 侯文峻 houwj@eyou.com 版权声明 本刊集结文章可免费副印.但必须保留“清华大学西麓学社主编”字样和作者姓名,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发行, 编者寄语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西医之争就未曾停止。然则国学日微,养育中医土壤的退化更令中医前景堪忧。今日,西麓学社推出中医养生保健专刊,旨在介绍中医基本常识,促进大众身心健康。 西医秉承物我两分的思想发展而来,其主要特点是物化检查治疗手段。对疾病的检查分析,依赖于仪器对人体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量,然后依据测量结果对“病”治疗;而中医则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由训练有素的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对“症”施治。所以中医诊治手断的非物化,为现代科学难以接受。 但中医几千年传承下来对人体、疾病乃至和外界环境关系的认识、辩证治疗的思想不是一个非物化就能诋毁的,其博大精深可简述如下: ​ 西医关心的是病,而中医关心的是人; ​ 人的每一动都有其生理基础。在中医看来,我们人的习惯、秉性、潜质乃至性格等各种生理、心理因素都和脏腑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通过调理腑脏气血,也完全可以改变我们的情绪、记忆力、注意力等,而不仅仅是常识的病; ​ 养生保健:中医最讲究的就是“治未病”,对于当今棘手的“亚健康状态”,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明确定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基于此,中医在饮食、起居、运动、休息、补益等诸多方面对养生保健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丰硕成果以资借鉴。 我们很多同学,作为年轻人对中医尤其是养生保健常常不放在心上,认为这是老头、老太太的事情,自己还用不到。呜呼!这是多么错误多么危险的看法呀!“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晚年的疾病就起于早年的不良生活习惯,若病入脊髓则为时晚亦! 如果说年轻时不注意养生保健,仅仅是影响以后的健康,还不足以警醒诸君的话。那更进一步,如果我们现在不注意调理好自身的脏腑气血,使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能力,使之无法冲上学术科研的高峰!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最后能脱颖而出的成功者能是体质孱弱的人吗?只有阴平阳秘、气血充沛之人才有旺盛的精力、高昂的斗志和非凡的耐力。由于多种缘故,国人体质在全球并不处在上游,多少精力为之浪费,多少人才为之流失,每每想起扼腕心痛不已!今集结此养生保健专刊,旨在利益社会、振兴民族! 最后衷心感谢盛志刚同学,没有盛兄的教导和支持就没有本刊的集结! 大学生如何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清华大学 盛志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心变得越来越强烈了。而从目前我国的几次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仅就我国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而言,他们的健康状况是相当令人担忧的。以前就曾有不少有关五、六十岁的科学家英年早逝的报道(如蒋筑英等),近来又看到几个类似的报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有很多知识分子都是在五、六十岁,甚至在更年轻时——在不该多病的时候,就为疾病所困扰了。统计调查表明,目前中科院全国系统的在职科学家的平均寿命已不到60岁(据98年11月27日《当代商报》的报道为52.23岁)——远低于北京市民近70岁的平均寿命。而且,从最近十几年的统计结果来看,他们的平均寿命正在呈下降的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我们每一位知识界人士(不仅是清华的)都必须努力去做到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包括老师)可能连“健康工作三十年”都难以做到。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好,卫生常识也很贫乏,这样是很难保证他们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举例来说,我认识的同学中,有不少人已出现“肝肾不足”(经中医确诊)的症状了——他们大多只有25、26岁啊!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体质的最高峰已经提前过去了,而且意味着他们后代的体质将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先天不足。而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他们不懂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并养成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这对他们一生的健康状况无疑将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稍加留心,注意学习一些基本的养生保健常识,并切实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使我们避免许多的病痛,进而保持基本的健康状况。举例来说,如果我提到的那些同学能懂一些有关”护养肝肾”常识(比如在饮食方面)的话,他们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病痛的。而从更高的层次上说,如果我们能学会“善用善养”的话,我们将能够在有生之年保持较长久的健康而使自己受益无穷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方面、长期的共同努力。但就个人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为自己的身心健康做许多有益的事情。限于篇幅,我在此只就以下三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学会把握基本要点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身体健康是自己最切身的问题;而且,身体的健康状况又往往决定着我们生命中的其它许多东西。比如说:记忆的强弱,耐力的高低,心情的顺逆,等等。所以,很多非专业人员都想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或养生常识,但常常被复杂的医学理论所吓退。而且,由于在许多养生保健常识上又往往众说纷纭,使他们经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当然和目前的医学知识普及不得力有关系,但也有他们自己的责任——不注意化繁为简。 先以营养学为例来说明。现代营养学的饮食配餐计算在许多人看来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每天人体共需要摄入多少卡里路热量,什么酸性、碱性食物的平衡,什么宏量、微量元素的摄取量?真是让人难以搞懂!其实,一般人只要掌握以下原则就可以了:(1)按重量计算,每天各种食物的基本比例是:主食40%,新鲜蔬菜水果40%,鸡鱼肉蛋(包括豆类)15%,其它食物(油盐酱醋等)5%;(2)注意饮食多样化,不要总是重复吃几样东西。掌握这两个原则,只要消化功能不太差,就能基本上保证我们每天需要的全部营养了。同时,这也大体上能保证我们每天饮食的能量平衡和酸碱平衡。从中医学的角度上说,这个比例也是比较合理的:中医认为五谷都有健脾胃的作用,40%的主食可较好地养护脾胃;40%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以维持食物性味的平衡;15%的鸡鱼肉蛋可以保证食物的荤素搭配。 我曾读过许多有关饮食营养的科普文章,大都讲得不够深入浅出,有的甚至有误导读者的嫌疑。举例来说,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合理膳食应做到“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不少报刊都登过)。且不说其概念含糊、操作不便,就说它的“二”(每天250克主食)和“黑”(常食黑木耳)——每天五、六两的主食对一般人来说只能占食物总量的25%~30%,长期如此就有可能不利脾胃;而经常食用黑木耳会伤及到肾功能(参《食疗与性保健》)。这种饮食结构是既未得现代营养学的要旨(能量平衡和酸碱平衡),又未见中医营养学的精髓(性味平衡和补泻得当),长期如此是很难不出问题的! 一位著名的美国营养学家曾指出:仅凭全脂牛奶和土豆,我们就可以获取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我们由此不难看出饮食结构复杂化根本就没什么必要。我们曾看到许多长寿老人的饮食结构很简单,而且食物种类也不多,但他们的身体都很好。所以,在养生保健上学会“化繁为简”当是非常重要的。 二.养成几个良好习惯 注重日常积累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条极重要的途径。我们都懂得知识在于积累的道理,但很多人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保健的积累。举例来说,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牙齿保健曾提出要争取达到“齿龄与寿龄同”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知道的人就不在多数。其实,只要我们能养成三个简单的习惯,就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这个目标了:1.每天睡前刷牙;2.坚持饭后漱口;3.少吃含糖食物(主要指人工糖类,如白糖、红糖和糖果等。但纯净蜂蜜是无害的)。睡前刷牙可以保持口腔一夜的清洁;饭后漱口可以避免食物残渣对牙齿的伤害;而少吃含糖食物则可以减少人体钙的损失——钙对牙齿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宏量元素——中医也早有“过甘伤肾(伤骨)”“齿为骨梢”的理论。 目前,很多学生都为近视或视疲劳所困扰。其实,只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我们就可以减轻甚至摆脱这种困扰:1.少吃甜食(含人工糖类的食物);2.每晚11:00之前入睡;3.每天早餐吃一个鸡蛋或者睡前饮一杯鲜奶或酸奶(不要冲饮奶粉,效果不好)。如果平时能再吃些养肝明目的食物,我们的眼睛将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对希望保护视力的人,我建议他们去读一下《眼病食疗》这本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关近视眼和视疲劳发病机理的论述相当透彻而易懂,食疗方法也简便易行。 注意日常的健康积累是一种很重要的保健手段。很多小事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之后就会形成“大川深渊”的。上海市有一位百岁老人在《文汇报》的记者采访他问及长寿的原因时对记者说:他的一般生活习惯和别人都一样,只有一点不同——每晚9:00必睡,从不间断。他在百岁时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如一般六、七十岁的人。临别前他很自信地对记者说:他还能再活一百年。 从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养成一、两个良好的习惯并日积月累的重要性。 三.真正学会善用善养 一般人都知道:在大运动量的活动后,必需及时调整放松才能保证下一次的正常活动;在耗费了一天的脑力之后,应该充分放松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的有效工作。这些都是人所周知的常识,也算是“知用知养”的例子。但仅仅懂得这些常识是不够的——这远没有达到“善用善养”的层次。“善用善养”要求我们不但要善于积极使用各项器官,而且能懂得及时补养它们的损耗。以此为基础,我们不难使所用器官在合理的养护下,功能得到不断地增强,从而渐臻“游刃有余,从心所欲”的境界。 鲁迅先生英年早逝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的一位很了解内情的同学在后来回忆他的文章里说道:鲁迅先生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是太不注意休息、经常熬夜,而“子时的风寒最伤人”;日积月累之后,致使先生积劳成疾而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鲁迅先生的勤奋和文学上的多产是众所周知的——他可以说是很“善用”的例子;但由于不懂得“善养”,没有为世人留下更多的东西。再看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很多养尊处优的人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他们的体质却往往不好,智力也多属平平。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很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的,但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知养而不知用”,导致自身许多机能退化而危及了身体健康!以上都是不知“养用相济”而损害健康的例子。 再看“善用善养”的例子。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一生的经历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经常洗“冷水浴”来锻炼身体,每月必有一天不吃饭而只吃水果以净化肠胃,而且经常告诫其家人早餐不要只吃牛奶鸡蛋而一定要吃一些主食以利消化,等等。从这些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非常懂得“善用善养”的。他在历尽劫难的一生中,不仅享年百岁,而且在学术上成果累累、多才多产。中国田径界著名的“马家军”的体育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他们训练的运动量是一般人根本受不了的,但是由于在大运动量的训练之后能得到及时的补益,使他们最终练出了超人的成绩。 作为知识分子而言,如果他们能够做到:在勤奋学习和刻苦锻炼的同时,及时去做好饮食起居的调养工作,他们就不但能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而且能不断巩固和提高所学所练的结果。我们知道,在哲学的学习中,哲学意识的培养最为重要,它远比哲学知识的学习和哲学方法的掌握更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了哲学头脑、能够用哲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时,我们才算最终达到学习哲学的目的。在养生保健上,基本道理也是相同的——如果我们能在注重日常卫生保健知识学习的同时,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真正学会“善用善养”的话,我们将可以保持身心的长久健康,进而使自己毕生受益无穷。 清心正念,善用善养 清华大学 李天庆 我认真拜读了盛志刚所作《学会善用善养,增进身心健康》一文,备受启发。文中“用”和“养”是精妙的辩证统一观点。因为保养身体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工作,而工作又要以好的身体为基础。只养不用,空活百年;只用不养,灯枯油竭。这里我对养和用也作一些探讨和补充。 据报道,目前中科院的在职科学家的平均寿命不到60岁,远远低于北京市民近70岁的平均寿命。在古代,很多文人骚客也鲜有寿过从心所欲者。究其个中缘由,大概是因为文人骚客大都备受排斥,志向不得以发扬,才寄情于笔墨之间,贬谪之苦更使他们没有心情来保养身体;而现在中国的中老年知识分子都经受了文革的磨难,红卫兵的批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他们的身心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十余年压力的积累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重大损伤;至于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青年知识分子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激烈的竞争,身心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状况也普遍较差。 曹操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这个“养颐之福”不是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里状态。 人,秉承父母先天之气,托胎儿于出生,外受风、湿、热、燥、寒之攻,内有喜、怒、哀、思、悲、恐、惊所伤,而造成身体生病。那么,保养身体的根本方法在于如何避免外在五邪和内在七情六欲的伤害。避五邪之害,需要善用善养;而制止七情六欲,则要从清心正念入手。这就好比给扎破的气球打气,一定要把所有的漏洞都补上才能打满。因此,对于如何增进身心健康这一问题,一定要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实施。那就是不仅要注意工作习惯,还要注意生活习惯;不仅要注意物理上的习惯,还要注意心里上的习惯。在这里,我对清心正念做进一步解释。 清心,就是遇高兴之事,不喜形于色,遇气愤之事,不怒火中烧,无恐、无惊、无哀、无悲,不受七情六欲之困扰,常使心如明镜、清澈明净;正念,就是要端正情操,一念起于心,止于礼,培补浩然正气。一切七情六欲皆因自我而起,清心正念的根本目的就是叫人如何跳出自我的圈圈,跳出自我的束缚。 那么,我们又如何来清心正念呢?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还是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清心正念和善用善养的培养过程。要用良好的心里状态来促进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培养良好的心里状态。两者相互激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我们一定要将学习工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里,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造一个良性互动,紧紧抓住清心正念这个统帅,贯彻实施善用善养。 前一段时间,我碰到一个高中同学。攀谈中他告诉我,他对自己很失望。由于读研环境宽松没有压力,自己想多读点书,却没有心思看。下了好几次决心,总是办不到。这位同学在处理学习问题时,仅仅从学习这个角度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然不会有好效果。不能安心读书,是生活学习习惯、思想意识、周围环境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如果仅仅就一个方面入手是不行的,必须从“善用”——多读些书、“善养”——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心正念——摒除懒惰等习气入手,全面调治。 西方文化注重因果,但却失于僵硬死板;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系统,但却难于把握(中医全面地体现了这一观点)。西方将逻辑把一个个因果串在一起,解决了很多复杂问题;我们炎黄子孙更应该真正地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来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让深刻和谐之美重新竖起人们心中信仰的丰碑。 《太平广记》卷二三·神仙二三·益州老父 出自《潇湘录》 按语:夫人之一身,便如一国也。益州老父以一国作比,妙述一身治病养生之道,言简意赅,值得细细品味! 唐则天末年,益州有一老父,携一药壶于城中卖药,得钱即转济贫乏。自常不食,时即饮净水,如此经岁余,百姓赖之。有疾得药者,无不愈。时或自游江岸,凝眸永日;又或登高引领,不语竟日。每遇有识者,必告之曰:“夫人一身,便如一国也。人之心即帝王也,傍列脏腑,即内辅也。外张九窍,则外臣也。故心有病则内外不可救之,又何异君乱于上,臣下不可正之哉!但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不使乱求,不使狂思,不使嗜欲,不使迷惑,则心先无病。心先无病,则内辅之脏腑,虽有病不难疗也;外之九窍,亦无由受病矣。况药亦有君臣,有佐有使,苟或攻其病,君先臣次,然后用佐用使,自然合其宜。如以佐之药用之以使,使之药用之以佐,小不当其用,必自乱也,又何能攻人之病哉!此又象国家治人也。老夫用药,常以此为念。每遇人一身,君不君,臣不臣,使九窍之邪(邪原作斜,据《说郛》三三改),悉纳其病,以至于良医自逃,名药不效,犹不知治身之病后时矣。悲夫!士君子记之。”忽一日独诣锦川,解衣净浴,探壶中,惟选一丸药,自吞之,谓众人曰:“老夫罪已满矣,今却归岛上。”俄化一白鹤飞去。衣与药壶,并没于水,永寻不见。 译文:唐朝武则天当朝的末年,益州有一个老头,带着一把药壶在城里卖药,赚了钱就用来救济贫困的人,自己平常不吃东西,时常只喝一点清水。如此过了一年多,百姓们都很信赖他,凡是有病买到他的药,没有治不好的。他有时独自在江边游玩,久久地凝神远望;有时登高远望,一整天不说一句话。每当遇到有认识的人,他一定告诉人家说:“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国家。心就是帝王;心旁边排列的脏腑,就是宫内的辅臣;身体表面的九窍,就是宫外的臣子。所以,心有了病,内外都不能救它,这又和国君在上面胡作非为,臣下不能改正他有什么两样呢?只要想让身体没有病,必须先正他的心,不使心有胡乱的追求,不使心有狂妄的思想,不使心有过分的欲望,不使心迷乱胡涂,那么,心就要首先没有病。心首先没有病,那么,作为心脏的宫内辅臣的脏腑,即使有了病也不难医治,体外的九窍,也就没有得病的因素了。况且药也有君臣之分,还有‘佐’有‘使’。如果要治病,先使用“君”,后使用“臣”,然后使用“佐”和“使”,自然是恰当的。如果把‘佐’作用的药当作‘使’去使用,把‘使’药当‘佐’去使用,一点不起作用,还必然会扰乱自己,又怎么能治好人的病呢?这又像治理国家。我用药,常常这样考虑。常常遇到有人的全身,心起不到心的作用,脏腑起不到脏腑的作用,致使九窍全都不正,全都受病,以至于让好医生见了就吓跑了,好药也起不了作用,还不知道自己治病治晚了。可悲啊!士人君子们一定要记住!”忽然有一天,他独自到锦川去,脱了衣服洗净了身子,伸手到药壶里只选了一丸药,自己吞了。他对众人说:“我的罪期已经满了,现在要回到岛上去了。”顷刻间他变成一只白鹤飞走,衣服和药壶全都沉没到水里,人们寻找了很久也没寻见。 从中医学谈保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教授 主讲内经 1、​ 几个相关的概念 (1)​ 阴阳与五行 1.​ 在哲学中的概念: (1)​ 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 阴阳反映了世界万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事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楷体字为编者根据笔记、医书和心得做出的注解。下同) (3)​ 五行:用“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来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五行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带有朴素的唯物观。 2.​ 在医学中的应用 (1)​ 阴阳:在中医中,把温热的、向上的、强实的、兴奋的,等等,划归为阳类;把寒凉的、向下的、抑制的、虚弱的,等等,划归为阴类。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所以,要善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不断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则是保健的根本原则。体现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上,则有“温则寒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大法。 (2)​ 五行:“金、木、水、火、土”,可以分别对应于人体的五脏,一年的四季,饮食中的五味,地理中的五种方位,等等。参下表: 表1 与五行对应的物体 (指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 金 火 土 木 水 金 火 土 木 水 肺 心 脾 肝 肾 秋 夏 长夏 春 冬 大肠 小肠 胃 胆 膀胱 西 南 中 东 北 辛 苦 甘 酸 咸 燥 热 湿 温 寒 黍 麦 稻 麻 豆 哭 笑 歌 呼 呻 马 羊 牛 鸡 猪 悲 喜 思 怒 恐 在中医学中,用五行可以解释许多生理现象。如“火木刑金”,可用来解释为什么心肝火盛会引起肺燥咳嗽的症状。再如“木旺侮土”,可用来解释为什么肝气过剩会引起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的症状,等等。 (2)​ 整体观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中医的总体关体现了“生命全息律”。它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由经络来连接内外的系统的医学理论。 2、​ 保健的基本原则 (1)​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阴阳失衡即为病。 西医对健康与疾病的区分至今仍然概念不清,而中医对疾病的定义则非常简单明了:“阴阳失衡即为病”。 (2)​ 保健的基本原则:保持和促进阴阳平衡与协调、气血经脉和调通畅 中医历来把养生放在保健的首要地位,强调“治未病”,防患未然。 3、​ 保健的主要方法 (1)​ 精神调养 1.​ 恬淡虚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适当疏泄。“悲则气滞,喜则气馁,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 3.​ 精神专直。“圣人专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侮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2)​ 顺时养生和形神兼养 1.​ 四气调神,神形兼养。“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兴,……”。“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2.​ 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3)​ 饮食起居 1.​ 饮食:四性与五味各有阴阳之性,易入不同脏腑;饮食寒热、饥饱适宜。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辛、甘、咸,(淡)。“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五脏调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 起居与房事:起居有常,劳役适度,房事有节。 五劳所伤:“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坐伤肉”。 (4)​ 其它:药物、针灸、推拿、气功、运动 这些治疗或保健方法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精心选择。如各人不同的体质,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季节,等等。比如,在针灸中有入针“春夏浅,秋冬深”的说法,这是因为“春夏气血趋于表,秋冬气血趋于里”的缘故。 (5)​ 生病起于过用 中医由“过悲伤肺,过喜伤心,过思伤脾,大怒伤肝,惊恐伤肾”的说法。所以,对自己的七情一定要有所节制,不可放纵。 4、​ 总结 《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坐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不知道者,“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酒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指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黄帝内经》全书的中心思想。这是因为“阴阳”是全部中医理论的总纲。无论是在养生保健,或辩症知病,或命药施治的任何过程中,都必须以此为核心来逐步展开,才能纲举目张、得其要领。 本材料整理者:盛志刚 1999.6 中医的辩证论治 中医药大学 苏宝刚 教授 主讲金匮 一、中医四大经典 1.​ 《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内经是中医的源头,是不同于西方的对人体的一种认识,其中不乏科学的预断。内经指导苏老师一生行医,苏老师到现在还在研究内经,用其中的哲学道理指导开方。 指要:中医不是采用物理化学成分来描述人体乃至病情,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比喻的手法,可贵的是这些比喻的概念以中医的理论综合在一起,可以很好的解释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病情等。 例如:对于血浊之病,西医解释只是血里面不干净,有油、辣色素等等。而中医一言以蔽之,血液里有浊气,这里中医做的是一种科学推断,而不是具体说明,利用中医理论很容易找到血浊的病因和治疗手段。 2.​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张仲景 西汉 河南洛阳 150-219 创立古代内科学 西汉末年,兵荒马乱,死人很多,中医早就对人体解剖有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为什么后来中医却放弃了解剖,而采用藏相论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呢?这其中很有道理的。 《金匮要略》:疾病的形成在人体内有一个传递变化的过程,高明的中医大夫能够把握这一过程,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治病境界。这就需要有“治略”的思想!军事家需要战略思想,科学家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也需要略,这已经上升到哲学范畴。这种治略思想也正是中医的高明所在! 治病原则:辩证节律,以正相合,出奇制胜。(这里苏老师借用曹操大破袁绍的故事,阐述了什么是治略) 3.​ 《神农本草经》 以上四大经典在三国时期已经形成,这些学术思想的争论进一步形成了中医的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等等。 学习中医得在临床中向病人学习! 二、由于时代的变化,地域和不同人群饮食结构的差异,也形成了病的发展变化,由此也促使中医的发展变化! 《内经》将人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为本,各有金木水火土为标,共25小类。人一生下来就属于其中一类。每一类人也有每一类人生病的规律。西医就没有这么高的思想。例如:火性的人多表现为红光满面、聪明、反应快,但是易得脑溢血。每一类的好坏都需要辩证地看待。 用方子时,人体是跟着《易经》变的。这就是医和易的关系。 上个世纪初,中西文化冲突厮杀,于殷秀(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但是中医并没有灭亡,为什么?按:因为中以实实在在能治病。当今日本汉方药盛行,以治疗感冒统计,汉方药比西药、汉方和西药混合的治疗效果都快,而价格最便宜。 自学中医需要看什么书:中医诊断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论。中医是一个“道”,活到老学到老。 三、中医怎么看病 不存在什么祖传秘方,中医看病就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辩证下药。举两个例子: 1.​ 此例为脾阴血浊之症,图1为中医分析诊病的过程。 2.​ 此例为血浊之症,在西医被认为有多个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妇科等)组成,而中医把握住本质就是血浊,见图2。 图1 以上药方抄录不全,且有疏漏,仅供参考! 图2 以上药方抄录不全,且有疏漏,仅供参考! 病情错综复杂,原因是部位复杂、病因复杂,传而又传、变而又变,由此在治疗中必须借鉴《金匮要略》的治略思想,把握全局,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 《金匮要略》就贵在一个“略”上,好比曹操统一中原的战略! 本材料整理者:李天庆 2001.10 “上火”是怎么回事? 沈丽 按语:国人对“上火”一词可谓再熟悉不过了!它会使人体阴阳失衡,轻则处于亚健康状态,重则引发脏腑病变。但它在外国却少有提及,好像“上火”成了中国人的专利。这是由于中国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口味厚重造成的。中餐味道鲜美的原因不外乎名目繁多的调料。而中医正认为姜、蒜、辣椒、花椒等大部分调料是引起上火“罪魁祸首”。调料虽少,但日积月累就有很大的效力,况且越吃辛辣则味觉越迟钝,味觉越迟钝则就需要更多辛辣刺激。而且另一方面在调料的作用下会将激发其它食物的火性,比如牛肉将由温性变为热性。避免上火的最好办法就是饮食清淡,多喝绿茶。 人们把不明原因的咽喉干疼痛、两眼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牙痛等都称谓“上火”。“上火”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上火”是中医专用名词。祖国医学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量,推动生命的进程,并称之为“命门之火”。在正常的情况下,“命门之火”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但如果对其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表现出一系列病症,统称为“上火”。在临床上出现头晕、喉痛等症叫“上焦火”;有脘痛、烦渴等症叫“中焦火”;而便秘、尿赤等症叫“下焦火”。按“五脏开窍”理论分辨,目赤肿痛为“肝火”;鼻扇气喘为“肺火”,牙龈肿痛为“胃火”;口舌生疮为“心火”;耳鸣不聪为“肾阴火”。 “上火”的原因很多,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伤风、受寒、中暑、淋湿均可导致“上火”。过食酒、姜、蒜、辣椒、羊肉、狗肉、煎饼等辛辣(油炸)食品,也会“上火”。外斜毒物入侵引起的“上火”较常见,且更严重,要予以重视。 素食杂谈 清华大学 李天庆 近由一因缘我改为素食,每当路过食堂窗口看到肉菜总是感慨,以前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吃素。我向来反对强迫食素,此次饮食习惯的改变也是顺其自然。对比前后体会,总结素食短文一篇以飨大家。 对于素菜的定义历来有争议,本文的素指戒肉不戒蛋奶。由于各地气候、物产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四川湿气大,吃辣椒以温中燥湿;西藏高寒,物产稀少,食肉类以抗寒。此姑且不论,在通常条件下,食素是否可以满足人的营养需求呢?据西方营养学研究表明,蛋、奶和蔬菜中已经含有了人们需要的所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正确的饮食观应该是:阴阳平衡、寒热平衡、酸碱平衡、营养平衡和能量平衡。这个平衡指的是人与食物构成的一个整体的平衡。只要达到了这个平衡,长期不吃某种东西并不会对人体有什么不良影响。 那为什么很多人提倡不吃肉呢?我们可以简单地从中医角度分析一下肉食弊端。肉食多属油腻厚重,入胃以后首先会阻挡脾的升清运化,因此助湿热、酿痰饮;入心昏神志;消化耗胆,而肉中多有动物垂死分泌之毒素,加重肝的负担。五脏直损有三。从间接而言,肉食大多属于温热,遇辛辣刺激的调味品极易生火。 我的几个朋友都说自从食素后很少感冒,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大部分感冒都是内有虚火,外感风寒所致。素食里鲜有温热之物,因此内无虚火,单有外寒就不易感冒了。所以正确的食素不仅无害,反而有利。更进一步,长期食素会有身轻体健、神清气爽之感。心神会宁静,杂念会减少,有利于心身健康。 谈到食素,很多人会和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联系在一起。这是错误理解吃素就是只吃青菜。青菜里只含有纤维素和维生素,几乎不含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如果长期只吃青菜自然要营养不良。因此吃素要更加注意合理制定菜谱,摄入豆类、蛋奶以平衡营养。 从营养学上讲,肉食也不是一无是处。肉类乃精血有情之品,对人体的补益作用非常大,也最直接。大豆等植物蛋白的消化需要经过肾,因此对肾功能有缺陷的人不宜吃大豆,而消化动物蛋白则没关系。对于寒冷地区生活的人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也只有肉食才能够补充所需的热量。对于普通人而言,强行戒肉会影响业已形成的平衡,开始会感觉不适。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三点:第一是每顿一定要少吃,控制在总食量的15%左右;第二如果吃肉多则不要连续两顿连续吃;第三是少吃猪肉和肥肉,每餐只吃一种肉,并配以芹菜等粗纤维食物和白薯等粗粮。由此慢慢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乃至食素。 睡眠休息的奥妙 清华大学 李天庆 养生保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心态、饮食、运动和睡眠休息几个方面。这几大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每个人的体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前面已经对心态和饮食作了详细阐述,下面对睡眠休息再做一些探讨。 说到睡眠,很多朋友可能会嘎然失笑,说谁不会睡觉,讨论睡眠只对失眠的人才有意义。这个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尤其对有熬夜习惯的朋友,睡眠问题可能是其一生中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我认识一位老师35岁,羽毛球打得非常好,身体其他方面都没有问题,就是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症状是突然头晕,严重地影响了其工作。西医诊断为由于长期姿势不正确导致脊椎管供血不足,采用牵引疗法治疗。其实这个诊断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位老师几年来一直有熬夜的习惯。我们前面看盛志刚的文章已经知道,子时风寒最伤人,而熬夜正是子时,伤在肝上(子时走胆经,肝胆相表里),肝主藏血,日久熬夜必然导致肝血虚,血虚生风,由此内因外显于颈部,症状就是肝血不能充足供应脑部而造成晕厥。西医的物理疗法虽然暂时有效,但不治根本,有如饮鸩止渴。 血虚日久会成阴虚,其后果不多说了。我接触到清华的很多老师和同学或多或少都有熬夜的习惯,而身体则是在清华呆的越久就越差,表现症状是易疲劳、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精神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熬夜虽然一时挤出了很多时间,但代价却是以后的身体。体质下降直接导致的是精力不足、缺乏创造力。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平衡的身体哪里有一流的人才,从何创造一流的大学? 古代养生法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子时入卧”——就是11:00上床睡觉。这时即使睡不着觉,但只要躺在床上,血自然流回肝部,不说话不工作阳气就会收敛,肝血自然得到涵养,人体之阴自然得到滋润。至于要11点睡觉不是12点或者1点,是和人体的经络有关系,如果有人的经络气血流走和别人不一样的话,那就不在此例了。 一般情况下,对于人体“阴”的涵养只有两种方法:饮食和睡眠。如果必须熬夜的话,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乃至中药来弥补睡眠的不足。 最后,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养生观——主动休息,不能等到饿得不行了才吃饭,工作锻炼到疲惫得不行了才停下来,困到睁不开眼了才睡觉。打个比方身体好比是一辆汽车,新车如果买来只放在车库里不用,可能不到2年时间就锈死了;如果只管开而不保养,那可能5年时间就彻底报废了;而应一边用一边主动保养、定时检修,那可能就会用了10年依然车况良好。这就是“善用善养”! 运动篇 清华大学 李天庆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运动。清华有良好的运动传统,学校里锻炼也是蔚然成风。这里只强调几点: 1.​ 如果是为了养生,一次运动不要过量,体质弱的人以冬天微乏、夏天微汗为原则。运动以后的饮食不要过凉、也不要过于油腻,以补充体力和能量平衡为佳; 2.​ 每个人由于体质的差异,也有各自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自己应该多多揣摩。一般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为佳; 3.​ 有一些很简单的锻炼方法,如十八功法,可以在睡前练习,持之以恒必有良好效果。 十八功法: 搓掌功(手掌相合磨擦生热)、净面功(以搓热之掌摩擦面颊使面烘热)、梳发功(以十指端从头前额向后梳拢头发)、摩耳功(食指中指与拇指捏耳,上下摩擦;中指点耳门穴;揪耳垂)、舒眉功(食指中指并拢从眉内向外用力舒展)、擦鼻功(食指中指并拢摩擦迎香穴)、按齿功(食指中指并拢从人中处环绕齿龈点按;扣齿;牙齿上下咬合)、转颈功(以颈带头左右九次,要求慢幅度大)、摇肩功(两肩前后摇动,避免耸肩缩颈)、啄手功(两小臂抬起,十指自然下垂如钩,运掌指臂前后上下震动如鸡啄食)、震胸功(两手十指用力敲打膻中)、拍打功(两手掌拍打腹肋少腹两侧,由轻而重)、晃腰功(以腰为轴左右运转)、俯仰功(腰身头颈前俯后仰,如风摆柳,力求自然)、运膝功(两腿合拢略屈,足并拢,掌抚膝,左右运转)、踢腿功(前踢腿,脚尖回勾,足跟前蹬,不可过高)、颠颤功(足尖点地,身心放松,上下颠颤带动全身。此法为懈力功,可使周身放松不存僵力。功毕缓步活动收功) 养生十忌十八伤 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贪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火, 忌汗出扇门,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十八伤: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多辈伤肺,多食伤胃,多恐伤肾, 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 习武练功养生八法 大连武当拳法研究会会长  张奇. 武林人习武练功,如不明白养生之法,不但练不了高功夫,还往往练出一身病 来。所以养生之道非常重要。以下诸法为道家武当派练功中常用的保健养生方法,坚特练习,会产生奇效,不但有助于成就武功,且可益寿延年。 忌凉法:前辈师长们说:“热成功,凉招病”。武功练习之后,全身出汗,自然发热,此为正常必然的现象。而停功之后,切忌受凉。热身突然受凉,容易生病。练铁沙掌、铁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后一小时内不可用凉水、摸凉物(手掌不可碰冷水、石头、铁管等一切凉物),否则易患疾病。所以练功人首先应忌凉、知保暖才行。 守汗法:练功出汗以后,不可用凉水洗、冷风吹,而应知守汗之法。出汗后,应该用干毛巾擦汗,在出汗后不可贪凉,突然跳入凉水中,不可用电扇吹。汗毛孔开时,突然遇冷闭住,汗浊余毒积于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后要保汗,不但不要脱衣服,反而要穿上衣服,待全身汗自干后,再以热水毛巾擦洗身体。此为守汗法。 饮水法:汗后大量失水,应及时补水,但如马上大量饮水,易成疾患。正确的方法是:早上练功前先饮一杯头天晚上备好的凉开水,以补一夜的身体失水。晚上练功前,也应先饮一些水。 解雾法:大雾天不应练功,因为雾毒浊气,对人体有害。在这种天气,应知解雾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雾天,要饮三口酒,即饮三小杯白酒,可解雾毒、气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为最好。 防风法:练功出汗后,不可面对电风扇。防风如防箭,防止风毒入侵身体。不可在阴处呆,不可在门洞风中站,否则均可生病。风湿病,多因中风毒而致,故习武练功之人,一定要防风。 解疲法:练功之后,身体若出现疲累现象,用打拍身体穴位方法可以解除。一是拍打双肩井穴。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双手交叉同时进行,各36下;二是砍打足三里穴。双掌以掌根部同时砍打双腿三里穴36下;三是拍打足心涌泉穴。右手掌拍打左足心36次,左手掌拍打右足心36次。以上三法行持后,全身轻松,既解去一身疲累,又可健康长寿。   保肾法:习武练功,以保肾壮阳为主,以长寿延年为目的。现讲两种保肾方法:一是洗足法:每天练功后或睡前,用热水洗脚泡足10分钟左右,然后用剑指点揉足心36次;左手指点揉右足涌泉穴,右手点左足涌泉穴。二是搓肾俞穴。此穴在腰眼部位。面对南站立,双脚叉开与肩同宽,左右开步,全身放松。双手掌五指合拢,插向腰后,掌心对外,手背向内。用双手合谷穴突出部上下搓两侧肾俞穴各81次,一上一下为一次。天天坚特以上3法,即可治愈肾虚病,有壮阳之奇效。 排毒法:习武日久,身体内会积些毒素、毒气与浊气,应及时排出体外,以达到排浊留清、身心健康之目的。其法是:每天练功之后,应静坐下来,面对正南,全身放松,高度入静,双腿盘坐,左腿在外,右腿在里。双手放在双膝上,手心向下,双目微闭,舌抵上腭,自然呼吸,排除杂念,静坐10分钟左右,30分钟更好。然后,双目睁开,双腿伸开,双手心向上,放在双膝上。双眼视双足尖,舌尖放下来,以意排浊,心想体内的毒气、病气、浊气从我双脚心流出去。意守涌泉穴5至10分钟,体内病浊毒气即可排尽。收功时,双手可以捂在脸上,上下搓动,或以双手拍打全身各部位,然后收式收功。 网易中医:http://health.163.com/page04.html 太极养生:http://www.chinataijiquan.com/tjys.htm 中国养生保健网:http://www.chinahealthcare.net 中国医药在线:http://www.1m1m.com 神农:http://www.cenoo.com/yangsheng/index.html 养气键眼功:http://chinaqigong.net/mltyqg/yqg/jmg/gf/index.htm
/
本文档为【中医养生保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