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实验方案样例

2018-12-01 8页 doc 31KB 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实验方案样例强烈的情绪刺激后自我调节和向他人倾诉两种方式对情绪平复的影响 实  验  方  案 一、题目 二、问题 1.问题陈述 2.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的背景材料) 3.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4.假设(可用操作性语言) 三、方法 1.被试选择与分组(总体、样本容量、抽样方法、被试分组) 2.材料的选择 3.实验情境设置及实验步骤 4.因变量的指标及其测量 5.指导语(如果有必要) 6.实验结束后需要与被试交谈的问题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1.实验记录用纸 2.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及统计表格设计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途径(从那些方...
实验方案样例
强烈的情绪刺激后自我调节和向他人倾诉两种方式对情绪平复的影响 实  验  方  案 一、题目 二、问题 1.问题陈述 2.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的背景材料) 3.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4.假设(可用操作性语言) 三、方法 1.被试选择与分组(总体、样本容量、抽样方法、被试分组) 2.材料的选择 3.实验情境设置及实验步骤 4.因变量的指标及其测量 5.指导语(如果有必要) 6.实验结束后需要与被试交谈的问题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1.实验用纸 2.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及统计表格 五、研究结果的与讨论途径(从那些方面分析讨论结果) 六、预备实验结果分析 七、参考文献 八、研究进度及检查方式 九、经费预算 十、附录 实验 3-7岁儿童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影响的研究 一、 题目的陈述 所谓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⑴ 分类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儿童掌握这种方法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儿童的分类能力是思维领域,也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研究中选取3~7岁儿童作为被试,通过采取3种不同的分类方式(自由分类、根据言语指导分类、根据目标图分类)及刺激物的两种呈现方式(全部呈现、逐一呈现)来研究3~7岁儿童不同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 二、背景材料分析 分类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过程之一,儿童掌握这种思维过程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儿童的分类能力,有助于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对于提高儿童分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分类能力的研究是思维领域,也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分类能力的研究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3种,一种是实物分类,一种是形象材料(如图片)分类,一种是语词概念分类。 实物分类早期的研究是学前儿童“链概念”的研究。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英海尔德(Inhelder,1964),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奥利弗(Liver)和格林费尔特(Greenfield,1967)研究了儿童的实物分类,并提出,幼儿不用分类学方法,而是用主题分类。70年代以来,不少西方心理学家继续用几何体研究儿童的分类问题,特别是研究了辨别变换课题,使研究增加了深度。⑵ 用形象材料进行分类的研究较多,归结起来,用形象材料进行分类研究的方式有六种:①说出名称和理由。即先在被试面前摆好正式分类的图片,告诉他每组(类)名称,适当地说明理由,以此为范例,然后让其对实验材料 一一各类事物的图片组说出名称和理由。②排除分类或归类。在被试面前摆好若干组(类)图片,每一组都有一张与该类无关的图片,要求被试把这一张图片挑出来。③直接分类或归类。在被试面前呈现没有固定次序的实验材料,让被试分类并说明种类名称及其理由。④指定分类或归类。将实验材料分成若干排,打乱其次序,让被试从每一排抽出一个,然后分类或归类,并说明理由。⑤二级分类或归类。在直接分类的基础上,让被试对分出的各类名称(词)再进行更概括的分类,可以从分类等级来分析被试的分类水平。⑥组合分析分类。等被试在一次正确分类或归类之后,要求其从新的角度进行再分类,如果被试能从新的角度进行分类,那就是组合分析分类,被试合理的组合分析分类的次数越多,说明他们的概念体系越复杂越完善。 字词概念分类能力的研究在国内外思维发展的研究中运用得很普遍,其研究方法与形象材料分类的研究方法相同,主要有4种分类方式:①指定分类,②排除分类,③直接分类,④组合分析分类。 儿童分类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共同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关于儿童分类能力的研究,我国在60年代较为兴盛,研究方法多用自由分类、按概念归类并讲述分类依据等,实验材料多采用形象材料(儿童所熟悉事物的图片、几何图形)和字词概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探讨儿童类概念的的发展水平;二是研究儿童的色形抽象能力。 在儿童类概念发展的研究中,刘静和、王宪钿等(1963、1964)用实物图形采取“独立分类”和“按词拿取”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来研究儿童类概念的发展,得出如下结论:4岁以下不能分类;5-6岁开始有了一定的分类能力,多依事物的感知特点和生活情境联系进行分类;6-7岁儿童开始逐渐依事物的功用和本质特点来进行分类;5-6岁,特别是5.5-6岁之间是幼儿思维发生显著转变的一个年龄阶段。在儿童的分类过程中,分类方式影响着分类结果,在各个年龄段上儿童对一级概念独立分类反应的正确率落后于按词拿取,二级概念中,按词拿取又落后于独立分类。⑶ 与此同时,陈立、汪安圣(1965)用几何图形作实验材料,采用根据目标图进行分类的方式对儿童色形抽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岁以前是形状抽象占优势,3岁到5岁半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以后则同一抽象占优势。⑷ 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儿童分类能力的研究无论从研究内容、实验材料的选用及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更深入 、更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儿童类概念的发展方面,杨宗义等(1983)进行了儿童几何图形分类的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儿童还不能在一次分类中坚持用同一标准。(这与陈立等的研究结果3岁以前是形状抽象阶段是矛盾的。)5岁及5岁以前是按色分类占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按形分类的人次逐渐增加。⑸方富熹等(1986)用直接分类和二级分类法对幼儿是否具有初步的分类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与刘静和等不同的结论,提出:给予数量有限的两类刺激物让儿童分类操作,即使3、4岁儿童也能将类分成子类,并将子类重新组合分类,表明年幼儿童具有初步的分类能力。⑹后方富熹等(1991)通过让儿童自由分类,进一步探讨儿童层级类概念认知结构的发展及依存条件,得出如下结论:学前儿童已能按照基本类概念标准分类,主体对类概念标志词的掌握和运用、其他组织概念的竞争以及刺激物的数量和性质等是影响分类作业任务的因素。⑺吕静等(1987)通过设计不同性质的分类实验,用排除法和自由分类法更深入地探讨儿童对于不同性质的材料是如何进行抽象概括的,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指出:3-6岁儿童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从根据表面的次要特征分类发展到根据内部较本质的属性来分类,从根据一个维度分类发展到根据两个维度来分类,从不能鉴别出需概括材料的特征发展到鉴别出特征。⑻樊艾梅等(1995)的研究也提出:3-5岁儿童已可根据上级类概念进行匹配,但水平较低。⑼ 综上所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诸多不同的分类结果,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影响儿童分类结果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李文馥等(1994)提出:感知相似不是幼儿分类的主要依据,主题关系是幼儿分类中竞争力最强的分类标准;⑼樊艾梅等(1995)提出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性是幼儿分类的主要依据;⑽Markman(1984)和Waxman(1993)等的研究发现,当超过一个判断标准呈现时,学前儿童更倾向于根据类概念或形状分类,而不是主题关系;⑾阴国恩(1996)的研究则认为: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有其阶段性特点,这个特点并非简单地用材料的某一属性占优势就能完全解释,分类方法不同,分类材料的类别属性差异不同,儿童赖以分类的标准就不同,研究结果显示:3-7岁儿童的分类标准均受材料的几何属性差异变化的影响,3岁儿童的分类标准几乎完全随分类材料几何属性差异的变换而改变,4-5儿童的分类标准主要表现为随分类材料几何属性差异的变换而改变,6-7岁儿童的分类标准虽有随分类材料几何属性差异的变换而改变的趋势,但已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按形状分类,5-6岁是儿童分类能力质的飞跃阶段;⑿最近又有研究提出:实验材料的差异是研究结果彼此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者用自制的墨迹图作为实验材料,得出如下结论:心理差异量直接影响分类结果。⒀Gedeon Deak and Patricia.J.Bauer(1995)的研究指出:任务的理解影响分类结果,两个过程因素-被试听到的指导语和他们接受的预备实验的训练或练习对儿童的分类结果有显著性的影响。⒁ 纵观儿童分类能力的研究,可以发现儿童分类能力的研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研究内容上看,儿童分类能力的研究从单纯描述年龄特征转移到影响儿童分类结果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上,研究方法从以自由分类为主发展到按层级概念归类、选择匹配、配对比较等多种方法并用,实验材料从单纯实物、形象语词发展到人工概念、虚拟图形。这无疑是对儿童分类能力研究的扩展和加深,但问题依然存在,对于上述迥然各异的分类结果,人们仍难以对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达成共识,也不清楚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果是由于刺激物的数量、性质等外部条件造成的,还是由于儿童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因而,只有把实验条件等外部因素和儿童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客观地揭示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外有关分类方式的一些研究为人们开阔了思路。 凯根(Kagan,1967)用3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分析式分类、关系式分类、推导式分类来研究儿童的分类能力,结果发现这3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存在着年龄差异。⒂Westman(1977)等采用标签或照片作为分类时的范例呈现,从而实现对分类任务的控制、定向,结果发现:事先呈现标签或照片的成绩比自由分类时好得多。⒃Tighe,Click and Cole(1971)的研究发现:当儿童对同样一些新鲜事物进行分类学习时,4岁儿童主要通过样例学习,而10岁儿童主要通过抽象规则学习。⒂上述研究表明分类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分类结果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我国目前还未见这方面的专门研究。 综观上述有关分类能力的研究我们会发现,要真正了解儿童的分类能力,单从结果考虑是不可靠的,而且各种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单从结果不能断言儿童的分类能力,因为我们不知这种结果是由于刺激物的数量,性质或分类方式等外部条件造成的还是儿童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因而,只有把实验条件等外部因素和儿童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客观地揭示儿童分类能力。  三、问题及假设 本研究通过采取3种不同的分类方式(自由分类、根据言语指导分类、根据目标图分类)及刺激物的2种不同呈现方式(全部呈现、逐一呈现)来验证如下假设:①不同的分类方式影响分类结果。②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③刺激物的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分类结果的差异不显著。 之所以选择上述3种分类方式和刺激物的2种呈现方式,理由如下:在3种分类方式中,自由分类时不呈现类标准,考察的是儿童的分类及类标准选择,根据言语指导分类和根据目标图分类,都向被试呈现类概念名称和范例,结果可反映出其类概念掌握的情况,但类标准呈现的途径不一样,一种是语词听觉途径,一种是图像视觉途径,分类结果是否会由于分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是本研究欲验证的假设之一。选取刺激物全部呈现和逐一呈现2种方式来研究其对分类结果的影响是因为研究者欲探讨两种呈现方式是否会对3-7岁儿童的分类过程产生影响,从而使研究更全面、深入。选取3~7岁作为年龄这一自变量的5个水平,基于如下设想:不少研究都一致认为3岁儿童不能分类,本研究希望通过实验考察不同的分类方式对3岁儿童的影响如何,5~6岁是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如何又是本研究欲探讨的一个问题,所以选取3~7岁儿童作为被试。 四、方法 (一) 实验设计构想 1.试验类型: 本实验系3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共有3(3种分类方式)×2(2种呈现方式)×5(5个年龄阶段)个处理水平的结合。 2.实验变量的识别与选择 (1)自变量的选择 实验中的自变量有3种,详见表1。 表1  自变量名称及水平   自变量水平 分类方式 自 由 分 类   根据言语指导分类   根据目标图分类     呈现方式 全部呈现   逐一呈现     年 龄 3岁   4岁   5岁   6岁   7岁     1. 因变量的选择 研究中把儿童的分类结果划分为以下4个等级: (1)不能分类。把性质上毫无联系的一些图片,按原排列顺序或按数量平均地放人盒内,不能说明分类理由;或任意地把图片分成若干类,也不能说出原因。
/
本文档为【实验方案样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