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番茄溃疡病

2019-01-12 11页 doc 33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番茄溃疡病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自1909年番茄溃疡病首次在美国报道以来,该病在美国迅速蔓延并传播到世界多个番茄主产区,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病害(EPPO ,2005)。目前该病害遍布于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涵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1926年番茄溃疡病在美国的密执安州和纽约州发生流行,造成的损失达80% 以上。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北京平谷发现番茄溃疡病,现已扩展到多个番茄产区。1993年首次证实了我国东北地区有番茄溃疡病的发...
番茄溃疡病
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自1909年番茄溃疡病首次在美国报道以来,该病在美国迅速蔓延并传播到世界多个番茄主产区,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病害(EPPO ,2005)。目前该病害遍布于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涵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1926年番茄溃疡病在美国的密执安州和纽约州发生流行,造成的损失达80% 以上。我国于1985年首次在北京平谷发现番茄溃疡病,现已扩展到多个番茄产区。1993年首次证实了我国东北地区有番茄溃疡病的发生,2002年在安徽国宁市方塘乡番茄发病率超过80% ,2007~2009年在贵州省修文县由番茄溃疡病造成的损失达到40%~50%。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及番茄种植规模的扩大,番茄溃疡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东、上海、海南、重庆、湖北、贵州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当地的番茄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011年7~8月,笔者在内蒙古赤峰、河北张家口、河北唐山等地区进行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番茄生产中大面积发生番茄溃疡病,病害为害较重,波及范围较广。因此掌握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对于控制该病害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 番茄溃疡病的症状 感染番茄溃疡病菌的植株既可以现出局部症状,也可表现系统症状。如果是番茄种子带菌,病原菌由伤口直接侵入番茄的维管组织,将出现系统症状,通常表现为整株萎蔫,甚至干枯;而当病原菌通过植物表皮的毛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后,会出现叶边缘坏死、叶片局部萎蔫等症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害进一步发展,产生系统症状,引起植株萎蔫至干枯。在一定条件下,病害症状的类型取决于番茄感病的生育期、病菌的侵染位点及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Gleason et al.,1991)。 1.1  局部症状 病原菌从叶缘侵入,初期叶边缘会出现褐色的病斑,并伴有黄色晕圈(彩色图版1),随后病斑颜色加深逐渐变为黑褐色(彩色图版2),病斑逐渐向内扩大(彩色图版3),导致整个叶片黄化,似火烧状(彩色图版4),温室条件下经人工接种后叶边缘形成明显的黑色病斑(彩色图版5),与田间症状相似;当病原菌从叶面上直接侵染时会出现向下凹陷的褐色小斑点,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彩色图版6);成株期发病,一般是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并逐渐向顶端蔓延(彩色图版7),病害严重发生时引起全株性叶片干枯。在果实上的典型症状是形成“鸟眼斑”,病斑中央产生黑色的小斑点并伴有白色的晕圈,较粗糙,直径约为   3 mm。“鸟眼斑”既可以在成熟果实上出现也可以在未成熟果实上出现(Gleason et al.,1991)。但温室番茄果实感病不呈现“鸟眼斑”,通常出现网状或大理石纹理(ASTA ,2010),因此,在温室中果实上是否出现“鸟眼斑”并不能作为诊断番茄溃疡病的依据。 1.2 系统症状 茎部和叶柄感病会出现褐色的条斑(彩色图版8),随着病情扩展病斑呈开裂的溃疡状,剖开茎部会发现维管组织变色(彩色图版9)并向上下扩展,长度可由一节扩展到几节,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茎略变粗,生出许多不定根(彩色图版10),最后茎下陷或开裂,髓部中空(彩色图版11);系统感染后的植株首先会表现出萎蔫似缺水,叶片边缘向上卷曲(彩色图版12),进一步发展,整个番茄病株萎蔫(彩色图版13),植株生长缓慢、迅速枯萎死亡(彩色图版14)。 2      番茄溃疡病病原菌 番茄溃疡病病原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厚壁菌门,棒形杆菌属。1910年Smith 最早将其定名为Bacterium michiganensis,后来经过几次更改后,将其学名定为密执安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is),这一学名被广泛接受,并沿用了近50年,直到20 世纪80年代植物病原细菌根据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进行重新分类将Clavibacter作为一个属从原Corynebacterium属中分出,番茄溃疡病菌才正式定为现在的学名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michiganensis)。 番茄溃疡病菌除侵染番茄外,还侵染辣椒、龙葵、裂叶茄及其他番茄属植物。也可寄生在心叶烟和其他茄属植物。番茄溃疡病菌的接种寄主包括马铃薯、小麦、大麦、黄瓜、黑麦、燕麦、向日葵和西瓜等植物。 番茄溃疡病菌为好氧细菌、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短杆状或棍棒形(彩色图版15),无鞭毛,无芽孢。在NA培养基上培养3 天后形成的菌落为圆形,直径2~3 mm ,黄白色,边缘整齐,不透明,表面光滑,粘稠状(彩色图版16)。 3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规律 3.1 初侵染源 3.1.1 种子带菌    番茄溃疡病菌可以附着在种子表面造成种子外部带菌,也可以从植株茎部或花柄侵入,经维管束进入果实胚,致使种子内部带菌。当病健果混合采收时,感病果实的种子污染健康的种子也会造成种子外部带菌。带菌的种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之一。 3.1.2 种苗调运带菌    种苗调运可以使番茄溃疡病菌从有病区域传播到无病区域,造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侵染源之一。 3.1.3 土壤带菌    番茄溃疡病菌可在土壤表层存活2年,当土壤营养不合理,温湿度相对较高时,土壤中残留的溃疡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病害发生。 3.1.4 病残体带菌   番茄溃疡病菌可以在秋季番茄病残体上越冬,若将病残体掩埋在土壤中15cm处,可存活7个月,病残体上的越冬菌源能造成第二年番茄溃疡病的流行。因此病残体也是该病的初侵染源之一。 3.1.5 其他病原菌    可以在其他茄科寄主、田间野生植物、杂草、农具上存活,成为次年病害传播的初侵染源。 3.2 传播途径 番茄溃疡病菌主要是通过伤口包括损伤的叶片、幼根侵入到寄主内部,也可以从自然孔口包括气孔、水孔、叶片毛状体以及果实的表皮直接侵入到寄主组织内部。在自然条件下,病原菌主要是靠带菌的种子及种苗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是靠风雨、灌溉水和昆虫,或随分苗移栽、中耕松土、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蔓延;此外,农事操作人员的手、衣物及鞋子、操作工具等也可以造成该病原菌在田间的近距离传播。 3.2.1 种子传播   病原菌既可以依附在种子表面,又可以侵入到种子内部,造成种子内外带菌,一般种子带菌率为1% ~5% ,严重时可达53.4% 。种子表面带菌可造成21.7%的植株发病。在露地少量被感染的种子,即可引起大面积田块发病。因此,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关键因素。 3.2.2 种苗传播     带菌的幼苗在发病前有一段潜伏期,一般是在移栽10~20天后出现症状。因此,病原菌可以随不表现症状的带菌种苗传播到健康田块或随种苗调运远距离传播。 3.2.3 风雨及灌溉水传播   当种植密度过大时,伴随着大风,植株间的摩擦力度增大,导致伤口增加,为病原菌的侵染制造了机会,一旦病菌从伤口侵入,植株就会被感染;当雨季来临时,雨水多湿度大,病株上的病叶或病茎溢出的菌脓,随着雨水冲刷和雨水飞溅从发病植株传播到健康植株,通过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可引发病害的流行;病残体或土壤表层的病原菌可以随着灌溉水从发病植株传播到健康植株,严重时会导致番茄溃疡病在整块田地蔓延。 3.2.4 农事操作传播   在进行整枝打杈、分苗移栽、除草等农事操作过程中,会对番茄植株造成机械损伤,为病原菌的侵染创造有利的条件。病残体任意堆放会增加病菌感染的机会;带有病菌的茎秆沤制的肥料,在施用前未完全腐熟,也会导致病害流行。潮湿环境下,病原菌随着叶片吐水会大量溢出,滴落到健康植株上可造成病原菌的传播,或操作人员在农事操作过程中,病原菌粘附在操作人员的身体和操作工具上,随着操作人员在田间走动从发病植株传播到健康植株或从有病田块带到无病田块,条件适宜会造成病原菌在田间蔓延。 3.2.5 昆虫传播   田间昆虫取食感染番茄溃疡病的病株后,病原菌会粘附到昆虫的虫体或口器上,再次取食时,可将该病原菌传播至其他健康植株。此外,昆虫取食时会在番茄叶片上造成伤口,为病原菌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 3.3 田间发生规律 番茄溃疡病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尤其在湿度大、低洼积水、排水不畅、通风不良的田地易发生。温度在23~34℃,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时,利于番茄溃疡病的流行,当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为87%~97% 时,被感染的2~3周大的番茄幼苗症状的显现明显加快(Basu,1966)。因此温度相对高、湿度相对较大的情况利于番茄溃疡病的发生。 4 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技术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传播快、危害大,一旦条件适宜会造成大规模的暴发流行,目前该病害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前期或发病初期做好预防工作对病害的控制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4.1 加强检疫   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加强检疫措施,严防带菌种苗进入无病区。 4.2 选育抗病品种   Poysa 和Francis 的研究发现番茄溃疡病表现为多基因抗性(Poysa,1993;Francis et al.,2001),给抗病品种的选育增加了一定难度,目前,生产中还未筛选出商业化的高抗品种。 4.3 种子处理   播种前采用温汤浸种,在38℃热水中浸泡5分钟使种子预热,然后在53~55℃的条件下浸泡20~25分钟不断搅拌,要控制好温度,温度过高会影响出芽率,取出种子在21~24℃下晾干,催芽后播种;也可用0.01% 的醋酸浸种24小时,或选用0.5% 次氯酸钠溶液浸种20分钟。这些方法都能减少种子带菌量。 4.4 农业防治 4.4.1 选择无病留种田  选择没有番茄溃疡病病史的地区进行育种留苗,并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病原菌感染种子。 4.4.2 土壤处理  可在夏天高温季节进行闷棚处理,对大棚中的土壤灌足水后覆盖聚乙烯膜,日晒4~6周,能有效降低田间菌量,可使番茄溃疡病的发病率降低72%(Antoniou et al.,1995);或者是选用威百亩在定植前1个月对土壤进行熏蒸处理,也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4.4.3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摘除下部的老、黄、病叶,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和附近的植株,将病残体集中到一起进行焚烧或深埋,并对病穴和周围的土壤施药,尽快消毒,避免病菌随病残体传播蔓延。早上叶片湿度大、露水多时,不要进行整枝、采摘等农事操作,避免病菌粘附在操作人员的身体或操作工具上进行传播。从发病田块转到健康田块进行劳作时,应提前用10%的次氯酸钠对农具进行消毒,或更换新的农具,接触过病株、病果、病残体的手要用肥皂水清洗。收获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土壤深层有较多的微生物种类,这些微生物会抑制番茄溃疡病菌的生长或加速附着在病残体和土壤表面的病菌死亡(Gleason et al.,1991)。 4.4.4 合理轮作   与非茄科植物轮作2 年以上,可有效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控制病害的发生。 4.4.5 改善栽培条件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有条件的可进行膜下滴灌,降低室内湿度,或采用自控电热增温等设施控制昼夜温度的变化,减少病菌繁衍和侵染。 4.5 药剂防治 4.5.1 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使用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植株整体喷雾,每隔3天喷施1次,连续3~4 次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番茄溃疡病的发生和发展。此外,春雷霉素对番茄溃疡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 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洒1次,连续使用3~4次。国外的研究表明:加纳利薰衣草(Lavandula coronopifolia)的提取物在浓度为 6.25mg·mL-1、聚伞岩蔷薇(Cistus monspeliensis)的提取物在浓度为 6.25mg·mL-1、黑莓(Rubusulmifolius)的提取物在 25mg·mL-1 的浓度下都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有效地提高发芽率,其中加纳利薰衣草的杀菌率最高,对病害的控制达到72.32% ,为生物控制番茄溃疡病提供了新途径(Talibi et al.,2011)。 4.5.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常用的药剂有20%络氨铜水剂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700倍液、77%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 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还可选择30% 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60倍液灌根,每株约0.5L,对番茄溃疡病的防治也具有较好效果。田间施药时铜制剂与其他药剂尽量轮换使用,既可以提高药剂使用效果,又可以降低抗药性风险。 ABM(acibenzolar-S-methyl)和DL-2-氨基丁酸均为植物诱导剂,可诱导植株获得系统抗性。ABM与氢氧化铜、噻菌铜混合使用的效果优于单一药剂的使用效果。在番茄幼苗感病前喷施500μg·mL-1  DL-2-氨基丁酸药液可诱导植株对番茄溃疡病产生抗性,可使发病率降低54%(Baysaletal.,2005)。 番茄溃疡病的控制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
本文档为【番茄溃疡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