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

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

2019-05-29 7页 doc 21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 摘要:《晚春》是郭文景先生1995年8月完成的一部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创作灵感起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词作品【清平乐?晚春】。本文试图通过对作曲技法、音响特点、音乐结构表象的层层剥离、来领悟作曲个人情怀与古诗词作者之间“心有灵犀”般的精神奥妙。 关键词:室内乐;音乐材料;复调;结构;音色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172(2008)02 民族室内乐《晚春》是作曲家郭文景先生为8种民族乐器而写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乐曲借助中国宋代诗人黄庭坚【清...
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
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 摘要:《晚春》是郭文景先生1995年8月完成的一部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创作灵感起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词作品【清平乐?晚春】。本文试图通过对作曲技法、音响特点、音乐结构象的层层剥离、来领悟作曲个人情怀与古诗词作者之间“心有灵犀”般的精神奥妙。 关键词:室内乐;音乐材料;复调;结构;音色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172(2008)02 民族室内乐《晚春》是作曲家郭文景先生为8种民族乐器而写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乐曲借助中国宋代诗人黄庭坚【清平乐?晚春】诗词的诗意背景,通过作曲家特有的思维与巧妙的现代作曲手法,以个性化音乐的形态来表达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情调。透过作品所呈现的各种音乐语言,给人以许多远远超过原诗本身所提供的意象。将原诗词所蒙上压抑的心情通过音乐的形式达到了一种升华,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意境。 乐曲是以民族乐器进行组合,编制为笛子、琵琶、筝、中阮、高胡、倍低胡、颤音琴及打击乐,作品结构比较自由, 在材料与和声的运用及节奏音型上都做了比较有趣的处理。譬如:四度结构的和声叠置、三度结构的高叠置和弦、全音阶的运用,以及五声音阶构成的和弦等等。不协和音程进行或纵向的多调性对置,碎片似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对比以及力度的变化都表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丰富的音 乐想象力。现就以和声音调、音响色彩、曲式结构等对民族室内乐《晚春》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音乐材料的构成 在郭文景的部分作品里,不排除传统和声的三度叠置和弦。但没有采取固定的排列方式,和弦的排列一直在变化。没有固定旋律动机,很难找到传统的主和声及主题旋律发展的表现形态,更多的表现为横向多调性的对置、纵向多声部的结合,以及碎片材料的拼接组合、复调性对位等手法的展现,现就以上方面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 1、和声结构材料 A、四度叠置和弦,在乐曲开始(第1―3小节)就以A 材料(如例1):第一小节下方用E A D G的四度和弦转位与第三小节下方的四度原位与上方以四音全音阶构成的多声 音响。在乐曲的第三部分(53―54小节处)以同样和弦材料出现。 B、十二音和弦,在第四小节以B材料(如例1):两个全音阶构成了十二音在纵向上的叠合,在乐曲的(48―52小节)也以两个全音阶材料(十二音)进行发展。 C、三度叠置和弦,第六小节开始用C材料(如例1)以三度叠置的两个三和弦在一小节内相互交叉的多声叠置,第七小节也是用C材料以三度叠置和弦进行组合(构成两个三和弦复合),低声部以升C音却以八度跳进,时低时高像是一根主线把这些材料给贯穿起来。 在乐曲的最后,以三度叠置为主形成不协和的9音和弦与前面和声材料形成首尾呼应,有意思的是和弦音进行归纳后又可以形成相差小二度(升D羽与E宫五声调式)的具有民族调式的两个五声音阶性和声的叠合。 2、多调性因素 从下列谱例横向上可以看出,1)笛子声部在前乐句为E 调,后乐句为C调。琵琶声部以E调旋律保持。筝的前乐句以C调旋律进行,后乐句以复合调性的旋律进行。高胡声部前乐句降E调和后乐句的E调旋律与笛子形成调性对比。低胡声部在单一调性C调上进行保持。中阮前句是在E调上,后乐句与颤音琴的声部是以复合调性特点相互结合,横向多调声部的结合构成不协和的音响特点。这一段有复合旋律的 特点,节奏上基本保持一致。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调性安排上,基本按照三度并置的调性关系,与前面四度叠置和音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如:C 调―E调(大三度)、C调―降E调(小三度)。 运用多种材料进行重叠及多个素材同时运用,或许采取故意抹掉调性的功能色彩,使调性模糊化,横向的不同调式相互渗透。以及(11―12小节)与(45―46小节)的笛子与高胡的旋律在不同调性对置,也形成两个线条在不同音色上的对比。 从例4上看,笛子声部建立在降E调上,高胡声部建立在E大调上,两条旋律形成了相同节奏在调性上的对比。从例5上看,笛子与高胡两声部又以双调性结合,笛子可看成建立在降E大调,高胡可看成在G大调上,也是按照三度并置形成调性上的对置,但不是平行进行,表现为纵向多调性的调式重叠。 总的来说,横向的调性转换及纵向的调性重叠,加深了纵横的调式综合,多调性对置与高叠和弦的结合打破了传统音乐和声结构的音响色彩,这也是在中国现代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多调性的创作思维,恰当的表达出一种神秘、空灵的意境。 二、复调技巧的运用 乐曲运用了横向多线条互相交错的复调思维,以不同调性的旋律线条叠置,促使复调思维在旋律上多方位的展开,构成纵向、横向可动的旋律性结合,对位声部在节奏上与音调进行模仿等手法。 传统复调从音乐素材上可分为模仿复调与对比复调,但在《晚春》这首乐曲中主要以模仿复调为主,如在乐曲的中间部分就是运用在节奏与音程上的变化模仿使两个线条形 成音型化的对位。 上例为典型(非严格)的模仿复调,琵琶与筝二声部错开三拍节奏自由模仿,音程距离为纯五度,筝对琵琶进行自由变化模仿,语气断续、冷清,加深了音乐的神秘之感,下方高胡加以点缀,其他声部逐渐增加,颤音琴在36小节处以相同的节奏重复了两个小节,好似意犹未尽。 在乐曲的最后部分,高胡以颤音技法奏出类似广东音乐的音阶下行音调,引出笛子与高胡的二声部复调对位,也是采用了节奏变化的对位技巧。 上例也为变化模仿复调,高胡稍后一小节进行模仿,音 程距离为大六度,二声部都以颤音技巧演奏,并建立在两个调性上,具有支声复调的特点。其他乐器声部分别以F音为主,相对固定的节奏音型持续了6个小节。低音声部延续11小节,使笛子与高胡两条对位旋律自由的浮在上方,象似丛林中自由飞翔的两只黄鹂鸟,中间声部的持续音型象似作者遇到挫折反思时的平静心态。音符时值扩大以及固定音型的反复持续,预示着乐曲即将结束。 三、作品的结构特点 在乐曲结构上,大体可划分为4个部分,通常在音乐衔接点以叠入方式进入(部分连接句归纳到前一部分),乐曲次级结构的每个段落采用灵活的方式,每个部分没有做太大的展开,整曲如古人在吟诗一般,声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神秘、惊异,微妙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图:(注:图中各段落的文字性概括描述,为笔者根据古诗和音乐的段落关系而作出,非曲作者的原意。) 整曲结构不同于西方古典主义中常见的乐曲类型,4个部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终止与段落,象似诗词句结构的韵律与寓意的表达,在从乐曲的引子部分的12小节开始有笛子与高胡呼应呈现晚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把人从神秘与惊异的 音响中带入茂盛而又孤寂的心境当中。如诗首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写出春归的无影无声,同时也暗示出词人的孤寂之情,接着引子部分开始依然随着乐曲的意境继续延伸,以零碎化的材料进行发展,两条旋律如两只黄鹂在空中飞来飞去,各个声部的均以不同的音型互相交替。在48―53小 节形成全曲的高潮,之后有一自由连接句进入第四部分,情绪与力度开始转变,与前两部分在情绪上有很大的差异,与诗词的最后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的词意形成很好的结合。 四、音色处理特点 在现代音乐创作当中,音色依然是人们最敏感的音响之一,广泛的挖掘音色并于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的音乐语言结合,是中国现代作曲家在创作中一直追求的重要内容。在《晚春》的创作中,作者运用了线性旋律的纵向性加工,不协和的音程构成旋律的音调等等。现就以音色处理进行简单的归纳。 1.混合性音色 在乐曲中采用乐队全奏或不同织体材料同一时间演奏 出来的音色,可以称为混合音色。在乐曲音色处理上,开始就以乐队全奏以不协和的混合音色与节奏交替进行,可参考 (例3),乐队除打击乐外基本在同一时间、同一节奏以非协和音程与多调旋律结合奏出,肃穆、诡异的音响似乎很容易把人进入古代的生活气息当中。在乐曲的42-44小节以及 47-53小节处的音响都构成了混合性的音色。 上例以三种不同织体材料混合交替出现,笛子与高胡开始在同一节奏,中阮与大提同节奏,筝与琵琶使之衔接构成混合音色,颤音琴与碰铃的声部与乐队又形成音色上的互补,使音乐推向高潮。 2.点描性音色 在乐曲第12小节开始的乐句里,就是笛子与高胡的音 色对比,都以乐器的极限音区进行华彩即兴模仿大自然的景色,如同两只黄鹂在丛林中嬉戏,其他乐器以点描性的音色进行装饰,在后加入琵琶与筝模仿非常规节奏的打击乐音色,给人一种神秘的音响效果,似乎把人带到越来越深的密林深宅。 上例开始以笛子与高胡模仿自然鸟鸣,在18小节加入 琵琶与筝奏出类似打击乐的音响,造成更加神秘的效果。一直到第一部分结束,乐器演奏上大多用即兴的演奏技巧,在节奏上运用了偶然性的节奏组合模式。在乐曲的很多地方,都存在一些让演奏家即兴表演的地方,在这种音乐片段上, 音高也大多是偶然的,随机性的,音的长短关系及组合方式也不例外。 乐曲的从始至终,始终有笛子与高胡的两个线条贯穿,就如诗句里面提到的黄鹂一直在树林里自由的嬉戏,有起有落,形成了两种音色表现一种音响的特点,贯穿全曲。在音色处理上有时构成复合音色,有时构成点描性音色。与其他声部结合时,又形成音色色彩上的互换及互补性的音色特点。 五、结束语 从乐曲的整个结构来说,属于陈述性的结构性质,以词写意为目的,材料的运用比较自由,大多采用混合式写法,使各种材料用不同的技术手法互相融合,所以,在谈上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时,只是笔者对作品本身一些粗浅看法的简单归纳,必然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与作曲家本意有相违之处,望与师长及同仁们共同商榷。 责任编辑:马林 参考文献: [1]李吉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郭文景音乐创作研究 概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2) [2]李诗原.中国现代音乐: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 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4.7 [3]李吉提,童昕.部分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曲式结构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 (1) [4]附:黄庭坚【清平乐?晚春】诗词原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5]《晚春》乐队总谱
/
本文档为【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