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悠游长乐三溪潘氏为乡里慈善修桥修路

悠游长乐三溪潘氏为乡里慈善修桥修路

2019-03-19 15页 doc 41KB 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悠游长乐三溪潘氏为乡里慈善修桥修路【悠游长乐三溪潘氏为乡里慈善修桥修路】三溪大小桥 2017-11-08 20:00 长乐江田镇三溪村是福建省的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村名因三溪汇聚而得名。溪水发源于福清与长乐交界的群山中,因溪分三派,似三足鼎立,故又称鼎溪。 三溪水多桥也多,唐宋始建的古桥现仍存5座,最有名的当属大桥和小桥。唐代始建的大桥,跨北溪,石构,三墩四孔,每孔由4根石梁共16根架成,桥全长43米,宽2.4米,桥梁石上尚留有“宋宣和乙巳”“宋咸淳己巳秋重修”“明进士潘桂,男舜历、舜厚、舜平共银拾两”等刻字,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的珍贵文物。桥东头一棵...
悠游长乐三溪潘氏为乡里慈善修桥修路
【悠游长乐三溪潘氏为乡里慈善修桥修路】三溪大小桥 2017-11-08 20:00 长乐江田镇三溪村是福建省的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村名因三溪汇聚而得名。溪水发源于福清与长乐交界的群山中,因溪分三派,似三足鼎立,故又称鼎溪。 三溪水多桥也多,唐宋始建的古桥现仍存5座,最有名的当属大桥和小桥。唐代始建的大桥,跨北溪,石构,三墩四孔,每孔由4根石梁共16根架成,桥全长43米,宽2.4米,桥梁石上尚留有“宋宣和乙巳”“宋咸淳己巳秋重修”“明进士潘桂,男舜历、舜厚、舜平共银拾两”等刻字,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的珍贵文物。桥东头一棵千年古榕,平伸向溪中,堪称一奇。1986年4月29日,大桥被列为长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桥跨南溪,又因坐落三溪之首,故又称首桥。小桥首桥福州话同音。桥头碑云:“首桥,冯森等建于宋。”桥为单孔石构平梁桥,桥面两侧架石梁,在二梁间凹槽上横铺石板。桥高3.2米,长8.8米,宽2.24米。桥头大榕树下立了多块古碑,其中一块《重修大小桥记》记载了明万历年间几次重修大桥小桥的情况,对研究三溪桥梁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碑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且碑文未见有志书记载,经笔者细辨碑上文字,将碑文抄录整理,加上标点,全文录下,以存史料: 重修大小桥记 碑文撰文者潘舜历,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大桥小桥从唐宋以来多次圮毁多次重建,碑中记载了明嘉靖己亥(1539年)飓涨,大桥圮其半,万历癸巳(1593年)所存东畔亦圮,小桥倒决,仅存二石梁勉强通行。甲午(1594年)由其父潘桂、伯父潘季勳带头捐资并募缘重修大桥小桥,已粗具规模,因北上任职而未完竣。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修竣。碑中捐款的记载对了解当时当地的居民姓氏、建制境域等都是珍贵的史料。潘桂,字季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历任建平知县,改济南府学教授,国子博士,刑部主事。此外,在大桥的东头还有四块石碑,其中《明万历己未春重修大桥姓氏》碑与《重修大小桥记》碑相关,为同一年所立,可惜此碑曾被人为凿断,如今只余上部78厘米一截,内容是记载捐款的。 潘桂父子都是有名的人物。1985年1月,在三溪溪中清淤时发现1枚铜印,方形,长8.3厘米,宽8.2厘米,体厚1.4厘米,印柄呈楔形,高8.9厘米。正面篆刻“行在刑部江西司”,背面楷书“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廿八行在福建礼部造”。隆武系南明朱聿键在福州称帝的年号。据《三溪潘氏族谱》记载:当时处于战争状态,清兵侵占江南,潘氏二十二世潘舜厚(潘桂的次子),邑庠生,隆武中任兵部司(或为刑部司之误),退居家乡,等待时机反清复明。最终,满清统一中国,他看大势已定,只好将带回之印沉入溪中。1989年9月,此印移藏长乐文化馆,后又入藏长乐博物馆。 图/水木西林 文/林 廉 编辑/林 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供奉潘氏历代先人牌位。  三溪潘氏源于荥阳潘氏。唐朝中期,荥阳潘氏十八世裔潘源,生潘殷、潘盛二子,兄潘殷迁福建泉州南安县,成为潘氏入闽始祖。唐咸通二年(861年),二十三世潘肇遵祖父命迁居长乐三溪,成为三溪潘氏始祖。繁衍至今,历1138年,已传40代。现居本地三溪、溪山、邦上三个行政村共2000多户一万多人,另有部分外迁省内各地。三溪村人物 三溪早就有人居住,但风气未开,不知学文,民众都是在岸边捞取小鱼和山上狩猎为生。自唐咸通二年,金部郎中潘肇由南安迁居三溪,方见习文。潘氏以儒学名家,三世登朝,声名赫甚,远近歆羡。在他带动下,乡习改变,乡民致力学文。潘肇之子季翱建东壁精舍,让子孙读书。宋朝,理学家朱熹因爱三溪山水而来游,里人张一渔钦敬其学识,与其结为知交,在山旁建一书舍,称紫阳阁,让朱熹居住讲学。乡中子弟都得到启蒙。据记载,朱熹居住三溪期间,每年都有人中进士,先后连中进士13人。明清时期,不少大户人家建有书斋,重文之风甚盛。至清朝,三溪累计有进士74名,探花1名,其中有四世五中丞,三科十二进士。邦上村的仙峰书舍为潘炳年的读书处,现仍保存完好。民国初期,长乐第三区公立第二国民就设在潘氏宗祠。民国三年,由乡绅潘炳年、知事创办南区(三溪)公立道生初等小学校,校内附设道生单级小学校。同年,乡绅陈圣顺、潘茂樵借营田陈氏宗祠创办长乐第三区第七国民学校。民国二十五年,永安堂老板胡文虎、胡文貌兄弟投资在三溪建2座“工字形”仿西式学校,乡里还有潘茂堃、潘恒武各建一座礼堂、幼儿园,成为全县农村办学较先进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办公助盛世兴教,特别是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三溪现有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5所,学生总计2000多人,教员100多人。 三溪文风极盛,从唐至清,有进士74名(1名探花),其中单潘姓就有进士50多名,曾出现了四世五中丞、三科十二进士,可谓人才辈出。历史上有潘季荀、潘衢、潘炳年以及当代有著名书法家潘主兰、爱国画家潘茂勋、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潘心城等。三溪凭借自然造化之力,文化积蕴之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素有海滨邹鲁、鱼米之乡的美誉。 知名人士 11 潘 肇(生活于唐大和至光启间) 潘肇,字国上。咸通初,从广平迁到南安。南安社会不安定,盗贼猖獗。曾祖父著作郎潘纲对他说:“方今豺狼当道,狐兔塞野,南安非久居之地,我辈当适乐郊”。为了躲避乱世。唐咸通二年(861年),潘肇举家迁到长乐。看到三溪山水优美,因而居此。刚到时,当地人不懂文化教育,还处于山栖水湄,兢逐禽兽之状态。潘氏独以儒学名家,三世登朝,簪缨赫奕,远近歆羡。后官至金部郎中,卒葬于灵石甘泉之原。生四子,长子季荀,仕至御史中丞;次子季翱,仕至太子司议郎;三子季雍,仕至司农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四季翔弗仕。 知名人士 11 潘季荀(862~922年) 潘季荀,字宗道,潘肇的长子。力学善属文,尤长于《礼》、《春秋》。唐中和初年(881年),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既中第,授下邽尉。辟州司马,移陇州司马。节度使李茂贞任命潘季荀为节度使掌书记。平定李昌符叛乱后,改复州长史。郡境经常发生盗窃案,他招收境内有勇有谋的农民为耳目。凡恶少无赖,都在册,盗窃案件一发生就迅速破案,百姓以为神。昭宗即位,除右补阙,前后所陈凡二十余章,皆婉而不曲,直而不讦,退必焚稿,虽子弟莫得闻。顷之除太仆卿,复迁御史中丞。第二年,出任五岭推勘使。岭南去中朝既远,吏皆苛敛以希进。公独务宽厚,职虽推勘,略无文移追逮之扰。每行部,輙语剌史曰:“今中外弗靖,赋重役烦,民不聊生。诸公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若棰械剥肤,取及锱铢,非部使者之所望也。”时皆称为长者。居无何,遂抗辞禄,归老于家。龙德二年二月卒,享年六十有一。初,公所居之南山,有石嵚欹突兀,形如獬豸,俗呼为獬豸石。及公生之日,石忽有声焉。故公慨然以台省自任。中和初赴阙,至北十五里,顾山旁道之左右而言曰:不为中丞,不复经此。及公以独坐推勘五岭,昼锦而归,复憇于石。邑人荣之,遂刻“中丞”二字于石以志。至今呼为中丞石。 潘季翱(875~939年) 潘季翱,字太冲,金部郎中肇之次子。生于唐乾符二年(875年)。幼而敏慧,七岁能属文,十五通经史。乾宁二年(895年)以延赏补新恩丞。时草寇窃发,群僚皆惊。公毅然曰:“公等俸人之禄,当死人之事,岂狐疑首窜哉!”乃前勒尉兵,身先士卒,贼闻风奔溃。后调任枣阳县令,信义不移,人皆畏服。案无留讼,狱无宿囚,路不拾遗,盗奔他境。迁诸暨令,任满为怀州推官。有啇馆于邸,既他适,啇之子疑,邸翁不能自直,已分就死,公诘之无状。为明其冤,而缓其讯拷。时同僚与公牴牾。以飞语中公。怀守失出之屡促。公确然不移改。月余,商自他州归。幕属惭伏。怀守益服公之明。剡章于朝,诏入见,除太子司议郎中。未逾年,丁内艰返里。奉丧事于灵石甘泉之原。哀毁逾礼,弃家庐于墓侧。复捐田入浮屠,用报罔极之恩,非佞佛以求福也。天佑二年服阕,朝廷欲复擢用,公悯世代陵夷,不欲浮沉宦海。虽齿发未衰,慨然远引,无复仕进之心,天福三年(939年)五月一日卒于里第。 知名人士 11 潘季雍(生活于唐乾符至天佑间) 潘季雍,太常寺少卿,讳季雍,字太甫。金部郎中肇之三子。自幼敏悟,长通经史,长于词赋。尝曰:军旅之事,不能学也。年方十六,随兄中丞季荀仕所,读书不倦,加百倍之功,继二兄之志。唐乾宁四年(897年),请乡举,授新恩县丞。天复元年(901年),任巴东县令。秉以忠厚、爱民如子、政无冤滥、狱无宿囚,奸雄屏息,良善获安,一邑晏然。天佑元年,改光禄寺丞,通判渝州。因丁内艰,同兄季荀季翱辞官归于故里,奉丧于灵石甘泉之侧,哀毁逾礼,庐于墓侧。三年反阙,蒙朝廷重加矜赏,改中散大夫守司农大卿,判长乐府司录参军上柱国,赐紫鱼袋,抚安郡邑,里人咸羡,生而查绮,老则首丘,桑梓称荣,遂为鼎族。 潘仁杲(906~974年) 潘仁杲,字弥明。太子司议郎季翱之子也。开运后晋,钱氏兼有闽越。以俊才充郡文学,任功曹参军,累迁至秘书郎。宋兴,仁杲认为钱氏外虽忠顺,内实奢僭。遂解组还里,笑傲泉石,左琴右书,淡如也。其父先有精舍,著于溪潭之上。公暇日,则角巾藜杖,徜徉其间,仁杲加以修葺,名以报先。复捐金四十万,构寺于溪之南,晨钟夕板,皆所资给,意为子孙福之所兴焉。里谚曰:“二寺方张,植福穰穰,嗣世其昌,于潘有光。”公闻而笑曰:“福田施报,理或有之,若施而必求其报,非余所敢知也。”长子吉甫举端拱元年(988年)进士,委质中朝,故曰福兴,果跻通仕。祥符初,有双笋生于报先寺殿砌,是岁公之孙徵、衢联名登第,桑梓改观,人咸异焉。皇佑五年,整继登进士。熙宁九年,鲠又登进士。元丰八年,震又登进士。震因为诗遗弟季曰:“长乐闽中郡,吾宗一派强。瑞呈双笋竹,名显二难乡。子孙相继出,祖道此重光。”仁杲于开宝七年五月三日寿终正寝。祥符五年封太理寺评事,七年赠太理寺丞,九年赠殿中丞。娶林氏,累封安远县太君。有三子吉甫、吉士、吉询。 知名人士 11 潘吉甫(946~1021年) 潘吉甫,字干臣。殿中丞仁杲之长子也。宋乾德五年,公年二十有二,释褐除闽清县丞。时令长脂韦自营,模稜无断,邑之词讼,皆诣公求直。公每以挠椎辞,而来者日众,充褒市挞,政声蔼然。钱氏归命圣朝,转运使以公持廉能干,辟充福州司理参军。莆田草寇侵扰福清,命公知县事。公坚壁厉秣,邑民安堵。明年,勅均赋,公据籍量财,先期集事,官办私恬,为诸邑最。改录事参军。逾年,召试学中院中,选授蕲州黄梅簿,以能声闻,郡奏充司理参军。公究心谳狱,口多所平,及廷辩在直,不希风旨,濡首文牍,颠末七年,朝廷念掌狱至烦,为岁滋久,授太理评事,通判钦州,兼知州事。蛮寇入境,公奉宣命,持糗粮、严版筑,修如洪屈步二代,拣汰老弱,威势益张,牒者惊慑。会有旨选武臣御边,公入为芦州观察推官。丁太君忧,服阕授河阳节度推官。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幸山陵,被命往西京,一路排顿,大驾往复,了无旷遗。真皇嘉之,锡以锦袍,优诏奖谕。除太理寺丞,出知蜀州新聿县。大中祥符元年改太子洗马,赐章服。知临川县,擿伏发奸,抑强扶弱,凡矫虔猾吏、武断豪民,莫不重足。西祀朝散郎守殿中丞,迁真州通判,真为江淮孔道。公素履刚朴,加以清俭,凡将迎赆尽遗色又从简。当政者怒公所为,屡加捃摭,公浩然不挠。由是谪池州监征。公乃上章乞骸骨。就转国子博士致仕。天禧二年春归故乡,谢绝宾客,闭门观书,闲与弟吉询引觞自娱,号榕溪逸老。明年,皇帝有事于圜坛,转朝请大夫。五年十二月初八日卒。太史陈公从易刻其墓碣云:“先生清节贯神祗,五十余年组绶垂。物故也知无避处,身闲犹赖得时多。趋庭二子抛官哭,结社诸贤送碣词。寂寞新阡应有表,一章遥记有铭时。”公以儒术传家,义方尤笃。二子徵、衢同登祥符进士第。每自治所还家,未尝假诸辞色,以勉事君使民之道,故二子服膺严训,皆为闻人。公累赠至工部侍郎。娶林氏,累封万年县君。葬于本邑昆由里桐山岭。 潘 衢(993~1060年) 潘衢,字子庄。工部侍郎之次子也。少颖悟。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登进士甲科。时福唐儒风未盛,而公与徵兄联名,闽人以为创见,遂改乡安时为二难、里归义为同荣。公初任南雄州判官,次任宣城幕,一职教官,三任知县。天圣四年除殿中丞,赐五品服,出通判安州。闻者相语曰:此乃世为中丞潘氏乎。先是,公之曾伯祖季荀任唐为御史中丞。公之祖仁杲累官宋殿中丞。祥符中,公之父吉甫复守殿中丞。至是公又除殿中丞。四代通籍乌府。故时论为之歆艳。未几,召入祠部员外郎。满岁改职方郎中。通判黄州。以覆狱失出。罢归田里。皇佑二年大享明堂,公复为屯田郎中,出知永州。属夷獠侵扰湖湘,公应办军事,夙宵尽瘁。秩满改知汀州。公自念宦游日久,欲得便郡为过家计。乃上表乞泉州。得旨知建州,廪禄足以振亲旧。秩满,东归,囊无余赀。惟衣被书籍数箧而已,当路慨其清廉。辟知兴化军。以疾作,卒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七。嘉佑五年八月葬于甘泉寺侧。公自幕府以至典麾,凡三十余考,所至称治,民讼寝息,政声洋溢。去皆见思。虽古之良吏,不能过也。 知名人士 11 潘炳年(1844~1919年) 潘炳年,字耀如,晚号退庵,邦上人。其父潘茂架迁居福州都司巷。炳年幼处父丧,16岁中秀才。同治三年(186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光绪八年(1882年),充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不久,任国史馆协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光绪十五年,炳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光绪十七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后任文渊阁校理,以京察一等记名道府用。光绪二十三年,特授四川夔州府知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炳年请求回乡修葺祖茔,至翌年才上任。夔州是外国传教士活动频繁的地方,炳年在处理时,极力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据理力争、折服外人。当时有余姓匪首率众时时骚扰夔州地界,他亲自率领水陆两军扼守军事要地,全力围歼。光绪二十五年,夔州夏旱,秋天又发大水,田园、房屋遭毁甚多。炳年日夜监守,防止大水蔓延。当地长有野生橡树,百姓多砍作柴烧。炳年认为橡树可以饲养山蚕,重金聘请善于饲养山蚕的贵州人前来传授饲养法。不到一年,百姓获利无数。时政府裁兵,散兵游勇路过夔州,到处滋扰生事,炳年亲自领卫兵出外巡逻,恩威并济,使百姓免受侵扰。光绪二十六年创设中学堂,为全蜀设立学校之始。后来,调署龙安府知府,龙安恶人马正荣,一贯为非作歹,勾结土匪,危害百姓,潘炳年命令县衙会同营兵,捕获马正荣一伙,依法严惩,地方遂得安宁。三年后,又回到夔州任知府。光绪三十一年,调署成都,时国事已不可为,乃称病辞职。回到福州后,与陈宝琛等人赋诗论文,也做些乡间公益之事。辛亥革命后,炳年以清朝遗老自居,隐居不出,意志消沉。民国8年(1919年)4月病逝,遗著多散失。仅存《使粤日记》二卷。 潘主兰(1909~2001年) 潘主兰,原名鼎,祖籍长乐三溪。生于福州。自幼在父指导下习书法,16岁之前就开始书画创作。20世纪30年代,撰成《说文校勘表》,并撰有《古印文字考究》、《古泉文字考》。同时致力于甲骨文研究,撰有《甲骨文字类》。民国26年,与同好共同创立福州金石书画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艺术造诣日臻精湛,享誉海内外。1953年,加入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1956年,执教于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任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州书法家协会顾问,福州美术馆艺术顾问,福州书画研究院首席学术顾问。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也是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1982年11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9年3月,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6年5月举办平生第一次书画展览。2001年2月20日在福建省协和医院病逝,享年93岁。2001年6月荣获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书法专业学术奖“书法兰亭成就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书法界首次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奖。其著作有《潘主兰印选》、《潘主兰诗书画印》、《近代印人录》、《现代闽中画人春秋》、《谈刻印艺术》、《寿山石刻史话》、《寿山石雕讲授提纲》、《素心斋诗稿》、《浅谈诗学入门讲稿》及散见于各报刊、未刊学术文稿。
/
本文档为【悠游长乐三溪潘氏为乡里慈善修桥修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