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word doc]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word doc]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2018-04-09 15页 doc 31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 doc]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word doc]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2010年3期 (总第100期) 满族研究 MANZUMIN0RITYRESEARCH NO3,2010 (GeneralNo.100)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曾慧 (辽东学院服装-9纺织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对人物所进行的服装描写是清代服饰尤其是满族服饰现实中的写照,文章对小说中的 人物服装描写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小说中所描写的满族服饰尤其是清代民间...
[word doc]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word doc]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2010年3期 (总第100期) 满族研究 MANZUMIN0RITYRESEARCH NO3,2010 (GeneralNo.100)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 曾慧 (辽东学院服装-9纺织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对人物所进行的服装描写是清代服饰尤其是满族服饰现实中的写照,文章对小说中的 人物服装描写进行归类,和研究,出小说中所描写的满族服饰尤其是清代民间服饰的特点,使之成为研究清 代服饰尤其是满族服饰的又一佐证材料. 关键词:《JL-k-英雄传》;清代;满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10)03—0076—06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同时 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之间的涵化,融合以及服饰自身的创新和再生.小说中大量的服饰描写 使人们看到在《舆服志》,《会典》等官方典章里不可能有的活生生的服饰画面,并成为今天文物考 古的重要参政资料,它有助于研究中国传统服饰变迁的历史和服饰文化的传承.作为满,汉文化交 融的清代小说UL女英雄传》中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就不仅限于胡适所言的”旗人最会说话,前有 《红楼梦》,后有《儿女英雄传》,都是绝好的记录,都是绝好的京语教科”.当然,也同样不限于 鲁迅的评价”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更不是青木正儿所指的”完全是武侠小说,结构也很整 齐”.小说更为深刻而潜在的价值在于”稗官”之中蕴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以及满文化在清代嘉 庆,道光年间的残存状况和表现形态.l】UL女英雄传》中的旗人服饰是全书再现满文化较为充分的 部分,其保留着浓郁的旗人服饰特征. 本文将小说《儿女英雄传》中主要描写的服装分为上衣,下裳和附件三类. 一 ,上衣 包括马褂,坎肩,衫,袍,袄,氅衣,衬衣,披风. 1.马褂 马褂是清代一种时髦装束,是穿在长衣袍衫之外,比外褂短,长仅及于脐,左右及后开醮的一 种袍褂.马褂原为一种短袖,对襟的短上衣,长与坐齐,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弯弓搭箭, 狩猎之时穿在长袍外面的一种短褂,并因此而得名.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 熙雍正年问,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在款式上对襟圆领的马褂发展成为具有对襟,大襟,琵琶襟 (即缺襟)立领或圆领多种形式的马褂,雍正时穿的人日益增多. 基金项目:辽宁省2009年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A256);辽宁省2005年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I2)7bm2005). ? 76? 马褂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之分,袖KI均平齐,不作马蹄式.马褂的颜色极为丰富,在众 多的色彩中,属黄色马褂最尊贵,非特赐者不得服用(帝后除外),其次是天青,元青,石青三色. 此三种颜色的马褂是男子在平时较为正规场合所常穿的,带有礼节性,显得庄重,严肃. 在小说《儿女英雄传》中频繁出现了对男子马褂的描写,如表1: 表1小说中对男子马褂的描写 人物内容 第十二回”一套一件新石青细布马褂” 张老爷 第二十九回”石青哈喇寒羊皮四不露的褂子” 褚一官第十四回”套着件青毡马褂儿” 中年男子第十五回”斜披件喀喇马褂儿” 安老爷第十五回”套一件天青荷兰雨缎厚棉马褂儿” 年轻秀才(青年)第十八回”套一件磨了边儿的天青羽纱马褂子” 第十五回”套一件倭缎厢沿加厢”巴图鲁”坎肩儿的绛色小呢对门长袖马褂儿” 邓九公 第二十四回”套一件草上霜吊混肷的里外发烧马褂儿” 十八九岁的小爷(青年)第三十四回”套一件青哦噔绸马褂子” 程师爷第三十七回”套一件茄合色羽纱单褂子” 陆葆安第三十八回”石青马褂儿” 道士换装后第三十八回”石青马褂儿”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青年男子所穿的马褂与中老年男子所穿的马褂在面料和色彩上有所不同. 青年男子的面料轻薄,色彩偏亮;而中老年男子的面料厚重,色彩偏暗.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 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单,夹,纱,皮,棉等不同面料和不同款式,马褂逐渐 由朴实无华的骑马实用 型向求美的大众流行型转化. 2.坎肩 也叫”背心”,”马甲”,”马夹”,”紧身”,与马褂相类似,无袖,穿在长衫外.坎肩的最初 形式只有两片,一片前片,一片后片.其前,后两片在肩部及腋下均钉数对丝绦或纽袢,穿时系之, 使两片相连.坎肩的款式分为:对襟,大襟,琵琶襟,人字襟及一字襟等.直至近日,坎肩也是当 今社会人们喜爱的服饰之一.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对男子坎肩描写如下:第四回卖水烟的小贩,”上头罩着件蓝布琵琶襟 的单紧身儿”;第十五回邓九公,”套一件倭缎厢沿加厢巴图鲁坎肩儿的绛色小呢对门长袖马褂儿”, 小说中虽然仅出现2次对男子坎肩的描写,但通过坎肩的面料和装饰效果,仍能清晰的看出所反映 人物阶层的差距. 小说在第四十回对女子坎肩进行了一次描写:安太太”罩一件石青绣花大坎肩儿”,突出大户人 家的安太太十分注重坎肩的美观性. 3.衫,袍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旗袍,是满族服饰最具代表性的服装.旗袍按种 类分为单,夹,棉,皮.l3] 春,夏季穿用的称之为衫,秋,冬季穿用的称之为袍,当时并不叫做旗袍,是其他民族将满族 (旗人)所穿的袍子称为旗袍.”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4旗袍的基本样 式很简单:圆领,捻襟(大襟),窄袖(有的带马蹄袖),四面开气,有扣绊.旗袍是适应生活和生 ? 77? 产环境而发展来的,它改变了一直以来中原服饰上衣下裳,宽袍大袖的服饰风格.这种袍式服装是 清代男女老少,春夏秋冬都离不开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适应满族骑射活动的需要.随着清朝社会 的不断向前发展,旗袍的式样,装饰性,功能性也发生了变化.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作者对男子衫,袍的描写共有九处,如表2: 表2小说中对男子衫,袍的描写 人物内容 安老爷第卜五回”老脸儿灰色三朵菊的库绸缺衿儿棉袍” 年轻秀才第卜八回”葛市短襟袍子” 邓九公第二十四回”穿一件黑头儿绛色库绸羔儿皮缺襟袍子” 张老爷第二十九同”宝蓝亮花儿缎袍子,钉着双白朔鼠儿袖头儿” 稃师爷第三十七回”穿一件本色程香茧单袍子” 陆葆安第三十J八回”穿着件短襟纱袍儿” 道士第i十八回”蓝布道袍,”旧短襟袍儿” 中年苦汉第三卜九回”穿着件破两截布衫儿” 在男子装束中作者分别对安老爷,年轻秀才,邓九公,张老爷,程师爷,陆葆安,道士和中年 苦汉的衫,袍进行描写,从单,夹,棉,皮的种类表现了衫,袍的样式之多和面料的差异.虽然都 是穿着袍子,尤为突出的是邓九公穿着的”黑头儿绛色库绸羔儿皮缺襟袍子”最能体现他这一大户 主人的身份地位.而苦汉的”破两截布衫儿”与邓九公所穿的袍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衫,袍 在当时清代满族民间是最具代表的服装之一. 小说UL女英雄传》中,作者对女子衫,袍的描写共有五处,如表3: 表3小说中对女子衫,袍的描写 人物内容 第四回”身穿一件搭脚面长的佛青粗布衫儿” 何玉风 第三卜/回”穿着件湖色短绸衫儿” 卖唱女子第四回”穿着件半截子的月白洋布衫儿” 四余岁的胖女人第二十八回”穿件新蓝布衫儿” 张太太第二十六回”绛色状元罗面月白永春里子的夹纱衫子” 小说中民间满族女子着衫是极为普遍的装束,以绸,布为主,反映出当 时民间女子的着装特点. 4.袄 也称”短袄”,由短襦演变而来,最多作为内衣,名”襦袄”,其制较襦长,较袄子短,大襟, 窄袖,通常以厚实的织物为主,内缀衬里,俗称”夹袄”;也有在其中纳以棉絮,做成一种寒衣,俗 称”棉袄”,一般多穿在长衣之内,男女皆穿.此外还有以皮毛为衬里的短袄,成为皮袄.袄也分4 种,有棉,夹,单,皮. 袄是《儿女英雄传》中最普遍的着装,在小说中作者对男子和女子的袄的描写频频出现,如下 表4和表5: ? 78? 表4小说中对男子袄的描写 人物内容 卖水烟的小贩第十五回”老脸儿灰色三朵菊的库绸缺衿儿棉袍” 第十四回”元青绉绸棉袄” 褚一官 第三十九回”穿一件旧月白短夹袄儿” 中年男子第十五回”身穿一件青绉绸夹袄” 第十五回”身穿一件驼绒窄荡儿实行的箭袖棉袄 邓九公第二十四回”衬一件米汤娇色的春绸夹袄” 第三十一回”只穿着件套衣裳的大夹袄” 第十二回”搭袜口的灰色粗布袄” 张老爷 第二十九回”上身JLTftt绿绉绸,下身儿的两截夹袄” 第三十回”倭缎镶沿,塌二十四股儿金线绦子的绛色绉绸鹌鹑爪儿皮袄” 安公子 第三十四回”洋蓝绉绸三朵菊的薄棉袄儿” 袄的出现既实用,又美观,最为突出的是作者对安公子和邓九公所穿着的描写,尤其是在冬天, 为不同人群量体裁衣,让这些看似臃肿的服饰成为他们的所需品,为日常的行动提供了保证,让人 们不再为寒冷的天气所屈服,让人们无论何时都可以行动自如,也开辟了人类冬季时装文化的新纪 兀. 表5小说中对女子袄的描写 人物内容 卖唱女子第四回”穿着件旧青绉绸宽袖子夹袄” 第六回”上身穿一件大红绉绸箭袖小袄” 何玉凤”上穿一件元青缎排扣子滚身短袄” 第二十四回”衬着件浅桃红碎花绫子棉袄儿” 张金凤第七回”穿一件旧月白宫绸夹袄” 张太太第十二回”簇簇新的红青布夹袄” 褚家娘子第十四回”罩件月白袄儿” 30岁年轻女子第十五回”穿着件枣儿红的绛色棉袄” 小媳妇第三十八回”穿一件弹肩贴背镶大如意头儿,水红里子,西湖色濮院绸的半大夹袄” 仆人第二十四回”二蓝宫绸夹袄” 由表4和表5可见,袄的种类颇多,款式和面料也十分丰富.在整篇小说中,作者对男子袄的 描写共有11次,其中最多的要数邓九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共出现3次,而且每次描写均出现袄. 作者对女子袄的描写共有10次,最具代表的是对小说中的女主角何玉凤着袄的描写,共出现3次, 通过对面料和款式的描写,突出人物内在的柔美与外在的豪爽. 5.氅衣 清代后期才出现的一种女式外衣,它的基本形制为圆领,右衽,直身,衣肥,袖宽平而高高挽 起,左右开裾.它是由早期的袍演变而来,是旗袍的一种,也有人称之为旗袍.氅衣就其形式来讲 ? 79- 与挽袖衬衣极为相似,且均为半宽袖,即”大挽袖”.氅衣和挽袖衬衣的 最大区别是:氅衣左右开禊 高至腋下,开禊的顶端必饰云头;而挽袖衬衣则无裾.在氅衣的袖口内,都缀接纹饰华丽的袖头, 加接的袖头上面也以花边,花绦子,狗牙儿加以镶滚,袖口内加接袖头之后,袖子就显得长了,而 且看上去像是穿了好几件讲究的衣服,接的袖头磨脏了又可以更换新的,美观实用.l5 小说中对女子氅衣的描写共出现2次,均为安太太所穿:第二十回,安太太”只见那太太穿一 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降色二则五蝠捧寿织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袖儿,细条条的身 子.周身绝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什么猪牙绦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混作,都用三分宽的石青 片金窄边儿,塌一道十三股里外挂金线的绦子,正卷着二折袖儿”;第四十回,安太太”穿一件纱绿 地景儿衬衣儿,套一件藕色缂丝氅衣儿”.缂丝这种工艺,是从宋代开始盛行的,是一种以生蚕丝为 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 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变一色,换一梭,织造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其成品的花 纹,正反两面如一,极为精美.安太太是当时社会中的上流妇女,其着 氅衣工艺精湛,反映当时社 会对妇女服装手工滚边,镶边工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突出其美观性和实用性,反映服装在当时社 会的发展极为鼎盛,更是身份地位的最好象征. 6.披风 是指披在肩上的一种无袖外衣,形制主要有三种:单层的,双层的和中间有棉絮的.而一般中 问纳有棉絮的我们称其为”斗篷”,多用于冬季,抵御寒冷,男女皆穿. 而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披风出现2次,都为何玉凤所穿.第二十四回,”套着一件深藕色 折枝梅花的绉绸银鼠披风”;第二十七回,”外面照件大红绣并蒂百花的披风”.可见披风也是当时 脱俗的服饰之一,流露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让穿上的人更显潮流美. 二,下裳 包括套裤,裙子. 1.套裤 为满族特有的民族服饰之一,多为下层劳动人民所穿,一般为男子所用,满族妇女也穿用,主 要用于御寒和保暖.套裤虽然叫裤子,但不是完整的裤子,仅有两条裤腿,没有普通裤子的上半段, 而用两条带子所代替.套裤按种类可分为棉,夹,单三种;按面料可分为缎,纱,绸,呢等.套裤 不仅具有御寒,适合行动的实用性,还起到了装饰作用.l6 在小说的第四回中,作者对卖水烟的小贩穿着的套裤进行了描写,”下边穿着条香色洋布夹裤, 套着双青缎子套裤”.卖水烟的小贩,是当时社会下流的阶层,其用套裤完全是为了御寒的作用,也 是套裤出现的原因. 由于套裤一般为男子所用,所以整篇小说中,作者只对何玉凤穿着的套裤描写一次.第六回, “下穿一条元青缎兜裆鸡腿裤”.其穿着颇有男人风格,突出人物的豪爽个性,具有侠女风范. 2.裙子 通常以五幅,六幅或八幅布帛拼制而成,上连于腰.清代满族妇女穿着的裙子是受到中原汉民 族的服饰影响,是满汉文化融合的例证.其形制以长裙为主,群式多变.女裙以红色为贵,喜庆时 节多穿红裙,这种服色偏好影响至今.在当时的清朝民间,裙子的美观工艺和实用性是满族女子所 追求的时尚. 在小说中,对于女子裙子的描写也很多,如下:第七回,张金凤,”系一条青串绸夹裙”.第十 四回,褚家娘子,”穿条元青裙儿”.何玉凤在第二十四回和第二十七回均出现裙子描写”系一条松 花绿洒线灰鼠裙儿”和”砂绿绣喜相逢百蝶的裙儿”,充分体现了清朝的裙子在女子中也颇为奉行, ? 80? 流露时尚和高雅的气息,女子着身显现尊贵的身价,成为当时爱美女性的新宠. 三,附件 分为领子和马蹄袖. 1.领子 古人叫领衣,是衣服上起保护颈项作用的部分,它是清代男女衣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清代之前,中国服装史上的服装均无领子,直到清代,领子首先是在雨衣上应用. 清代的衣服和领子都是单独存在的,这种领子俗称”假领”,即在颈项处附加一条领子,所以在 传世的清代朝袍,褂等服饰上,我们很少发现领子.这种领子的产生,同样是和环境有关.小说在 第二十四回中,对何玉凤的描述:”大红小呢儿竖领儿”. 2.马蹄袖 也叫箭袖,满语”waha”,是满族袍褂中很有特点的一种衣袖,是满族服饰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服 饰之一.马蹄袖是在平袖口前边,再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一般最 长处直径为15厘米左右, 形似马蹄,后来俗称为马蹄袖. 小说第六回,描写何玉凤出现在安公子的眼前时,”上身穿一件大红绉绸箭袖小袄”,让人感觉 到箭袖的独立流派,不失大雅,但也不外露,有种身藏不露的风格.在第十五回中,作者对邓九公 也有一段描写,”身穿一件驼绒窄荡儿实行的箭袖棉袄”,突出马蹄袖的美观与实用性,十分具有民 族特色. 四,结论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对人物服装的描写体现了清代满族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从小说《儿 女英雄传》中服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其服饰款式,面料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而在部分款 式,工艺等方面则融人了汉族的成分,满汉融合在服饰上有了进一步的体现.满族服饰不仅在自身 的发展中继承和创造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优秀的民族精神,使自己的民族不断发展壮大, 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车轮的进程中,满族 服饰文化既是某个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在近现代服饰文化的变革中,如何保留自己的民族特 点,同时开拓与其他文化相融合之道,应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则. 注: 【1]荆学义:《文康小说中的旗文化一晚清小说文化探析》,《天津大学》,2000年,第2期,第94页. 【2]表1—5中的内容及引用小说中蹬部分均来自于:文康《儿女英雄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3]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上)》,《辽东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10(4):98—105.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页. [5】曾慧:《满族民间服饰社会调查》,《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5:145—149. [6】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中)》,《辽东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11(5):122,127. [责任编辑:金海燕] ? 81?
/
本文档为【[word doc]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服饰研究(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