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罗坎村.doc

2018-02-13 15页 doc 32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罗坎村.doc罗坎村.doc 徐则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小说开始大踏步地向故事回归。这是好事,故事是小说的肉身,也是小说“是其所是”的最大的理由和指标。但中国当代文学似乎总爱往两极跑,一旦向故事致敬,所有作家全举起了手,一个劲儿地往一边倒,成了现在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满眼看去全是讲故事的小说。甚至让很多作家也误以为,故事讲周全了就等于写出了好小说。作家们在面对小说时,眼里只有故事,所以就只在故事上下功夫,注意力越来越偏狭。他们兢兢业业地寻找稀奇古怪的故事,不厌其烦地摹写现实生活的细节,努力把自己装备成精良的高像素DV,反倒忽略了更为重...
罗坎村.doc
罗坎村.doc 徐则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小说开始大踏步地向故事回归。这是好事,故事是小说的肉身,也是小说“是其所是”的最大的理由和指标。但中国当代文学似乎总爱往两极跑,一旦向故事致敬,所有作家全举起了手,一个劲儿地往一边倒,成了现在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满眼看去全是讲故事的小说。甚至让很多作家也误以为,故事讲周全了就等于写出了好小说。作家们在面对小说时,眼里只有故事,所以就只在故事上下功夫,注意力越来越偏狭。他们兢兢业业地寻找稀奇古怪的故事,不厌其烦地摹写现实生活的细节,努力把自己装备成精良的高像素DV,反倒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故事背后的东西才是小说。故事只是小说之“用”,发现、疑难、追问、辩驳、判断、一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故事与现实与人的张力,才是小说之“体”,也就是说,小说的真正价值在于,肉身之外非物质化的那个抽象的精神指向。它要求一个作家能够真切地说出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而当下的小说整体上淹没于故事中不能自拔,庸常繁琐的细节层层覆顶,让作家们无力跳脱,有想法、有头脑的小说就显得尤为难得。这正是《罗坎村》的意义之一。八十年代之后,能够如此清晰地在小说中阐述重大问题,似乎已经少见。在这个不足五万字的中篇里,探讨的问题涉及民主、正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涉及全球化背景下人的身份认同;如果细致入微地将小说中所有的思考点都罗列出来,甚至还可以说到乌托邦、市场经济、吏治等等。这些宏大词汇的展览并非要过度阐释,而是想说明,《罗坎村》是一部有着宽阔的视野和尖锐的问题意识、且格局阔大并具备了相当思考力度的小说。这种学者化的倾向,我以为正是当下小说需要认真思考的真问题之一。 传统的故事型作家在今天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作家的失语不是因为他不在说话,他甚至比过去的任何时候说得都多,有巨大的创作字数为证;他的问题在于,总也说不到点子上。这很可能不是故事型作家的好时候。我们的生活在逐渐趋同,整个世界正在一个共时的平面上展开,那些过去让我们脸红耳热的秘密和隐私已经不得不相继变得透明,传奇性和戏剧性这两个故事的法宝长袖难舞,将越发无力,因为所有的故事和故事里的细节逐渐人所共知;当此时, 你要靠单纯的故事本身来挽留读者,咬牙跺脚可能都使不上劲。故事和细节必须来一剂思想的强心针,让它们以另一种思想的逻辑重新整合,赋于它们别样的指向,以期化腐朽为神奇。诡异的是,另一方面,当下的世界和生活又前所未有的复杂,暗流涌动,要通过小说这种文体有效地对世界发言,非有足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识能力不能胜任。在这个意义上,作家不仅需要优秀的感受力和叙述才华,还需要丰厚的学识、深致敏微的思辩以及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抽象能力,需要点石成金和一剑封喉的能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仅靠故事就可以成就小说的时代或许还会再来,但现在,没头脑的故事可能只好感叹生不逢时了。作家学者化在当下已经是小说这一文体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无意于把《罗坎村》上升为一个样本,但它的确足以说明问题。袁劲梅从美国的一桩华人虐童案入手,在罗坎村和美国之间勾连扯动,文思大开大阖,逐渐将各色人等网络进来,把文化背景迥异之下的中西方对正义、民主、家庭伦理等问题的看法也生动自然地网络进来。小说显然不是以故事取胜,其震撼力来自它的视野、格局和深度,这实在是国内绝大多数小说无力比拟的。袁在美国做哲学系的教授,一肚子墨水,身处两种文化,于哪一种文化都难以全身心地认同,这恰恰是她的优势,可以选取别一样的视角看待世界,这视角既犹疑又坚定,既睿智又尖刻,既感情用事又能持之平常,所以才会比身在此山的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才会绕了个幽默的圈子然后告诉我们:罗坎村就是中国的缩影。 一点都没错,袁劲梅用一个小小的罗坎村就把我泱泱大国的来龙去脉给解释了。你可以说她解释得有失偏颇,你也可以说她的解释还可以再从容再少点火气,人物还可以描摹得更好,但你得承认,这一个中篇的容量和价值肯定超过当下很多部长篇小说的总和。在2008年的汉语原创小说中,《罗坎村》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将会给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和启示。 《罗坎村》,中篇小说,袁劲梅著,刊于《人民文学》2008年12期 小说《罗坎村》阅读感受 一直订阅《新华文摘》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会从这本文摘刊物上阅读到我很欣赏喜欢的中篇小说。我常凭此否定“中国没有文学好作品”、“文学创作非常浮躁”的观点。当然,文学家最基本的能力应该是可以完成对时代气息或者时代病垢的准确揭示。对中国作家创作而言,大都属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从想象力或者对未来的构思力来说,中西差别显见。中国少有未来主义作家。但这又实在不是作家的错,原罪是中国教育。 我想写小说(朋友估计又说我有病了),但我没有作者那样的功力。每每看到小说里的精彩描叙就不知羞愧地假设如果那是自己的思考结果......哈,当然,那是我美好的期望,每个人有权自己给自己一道虚拟的美味大餐,所幸至今我还没有文化盗窃行为。 放假期间看了新一期文摘里的中篇小说《罗坎村》,颇有感触。 感触一:反差型构思法(我的表达,呵呵~没准中文专业写论文时是个好观点呢)。一群人在美国留学,每遇一事,女主人翁都会将美国的法治(现实状态)与罗坎村(回忆状态)的“乡规民约”作个比较,又巧妙地融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还无取一否二的崇洋之态,终能流现法治、公平、传统、权力、关系、成本、功利、价值观等时下窒息性问题所在。主题是鲜明的:正义是社会的最高美德,就好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最高美德。正义是灵魂的需要和要求。 ——罗尔斯《正义论》。 感触二:作者文字的扩张力怎么就那么强呢,如: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成哲学家~我倒情愿活成个诗人。如果我有一半得是野兽~我就让脖子以下变成美女蛇或者狐狸精~但头脑一定留给上帝~让他随便塞进来一些智慧。做女人也许应该连头也变成美女蛇~我的问题就是保留了头。这样的坏处是:让男人受不了,好处是:在对待法律的问题上~我头脑清醒。?文字诙谐,寓意明确,精神的动物与物质的动物,思想的女人和物质的女人;独立的女人与寄生的女人跃然于纸上。 还比如: ‚就在陪审团表决前~我突然提到了我的老家罗坎村的七个牌坊。我说我在罗坎村住到七岁~会认字了~那七个牌坊前都有说明~我小时候一遍一遍读过很多次。那是七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明清之交某女子为小妾~十九岁守寡、守节。养育丈夫与前面诸位妻妾生的十三个子女~让数个子女中举做官成材。该小妾任务完成~三十六岁归天。罗坎人立此牌坊以表彰其贞节有志。又~明清之际~有一九岁男孩~其父好赌~离家不归~该男孩养母养弟~又数次出寻~将父找回。最后一次~其父跑到甘肃~该男孩又不远万里将其父找回。其时~父亲已病~男孩自己放牛种田~养活一家~将父亲养老送终。罗坎人又立一牌坊表彰男孩遵守孝悌之道。又有某书 生~家贫寒~好学~以沙为纸~以水为墨。得功名~中进士任高官~治世有功~罗坎人立一牌坊表彰其政绩……? ~‚在一个不靠民法宪法活的大家庭里~我们立几个牌坊~像立地界一样~祖宗们就地画个圈~谁要跑出去~‚伦理纲常?就兀凸支起来了~叫你老实坐下!中国社会几千年原来就是这么过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言过去的事情,又为何不是现今的习惯呢,欠缺法治与公平的情况下,树立劳模与英雄的光辉形象,那些劳模与英雄往往不过是悲壮的个人牺牲罢了,最可悲的是还有可能被人讥笑成傻瓜蛋,如此衰微的的民间思维只怕是连远代远年的穷乡僻壤的老实人都摇头感叹。 所谓文字的扩张力,就在于读来世俗甚至粗野或许朦胧的文字以更加吸引人看的方式表达出了世界、社会的热点、焦点、重点和难点,也以毫不留情但尽显幽默的方式陈列人性的丑陋、虚伪、胆怯和幼稚。这自然就是小说家的本色和看家本领。我一直都想在这方面有个跃升,现在看来还处在一个漫长的文学主义初级阶段。反观自己的华而不实,除了潜伏偷窥才子佳人,暂时还轮不到我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 感触三:就如上提到的“幽默”,此小说的作者是个女性作家,她的的幽默是我很佩服并希望学到的。整篇小说忧而不伤,幽默到底而不破底。女主人翁家乡罗坎村的“猪场”竟是全村的“公平正义场”,是按规矩解决分歧矛盾的严肃地带,这本身就是个黑色幽默,就是对假性的但又对其存有“退而求其次”式的依赖和指望的"公平正义"的辛辣讽刺。女主人翁是个精神主义者,看不起官本位和关系主义,所以把她的前夫叫做“石壕吏”,“石壕吏”跟自己的价值观不一样,所以教育孩子可谓是“背靠背”,各不同: ‚石壕吏?问:‚儿子在干什么,人呢,? ‚到小朋友家研究恐龙去了。? ‚别净让他研究古代的东西~没用。他得走向未来。? ‚用不着你操心~未来早有了。人家的儿子叫‘南光’。? ‚南——光,? 南光是某本《儿童食物指南》的作者~那本书封面上有个胖脸娃娃~‚南光?二字就写在胖脸娃娃头顶上。儿子早就指定那是他的儿子。我当时就肯定了。南光是我孙子。 ‚石壕吏?说:‚我要和儿子谈谈话~叫他好好学习。? 我就拨了电话到儿子的小朋友家。儿子很文明~对他爸说:‚您好。祝贺您又结婚了。? ‚石壕吏?说:‚你还学中文吗,? ‚我妈说我太难教~她以后教南光算了。? ‚别跟我提南光~谈别的。?‚石壕吏?不耐烦咱们这个子虚乌有的孙子。 儿子就换了一个话题:‚我妈说您的新太太像个汽油桶。? 这下~我暗暗叫苦~童言无忌。这话是我说的~我出于怨恨、蔑视和看笑话 的丑恶心态说过这话。尖刻是我的毛病。‚石壕吏’’皱着眉头:‚嗯~她没有你妈漂亮~不过比你妈年轻。? 儿子又说:‚那您要当心~不要生个儿子太丑。? ‚还行~他才生下来~还看不出美丑。? ‚他叫什么名字,? ‚还没取名字。? ‚那就叫‘南2光2’吧。? ‚什么,这是啥名字,?‚石壕吏?对儿子叫道。 我笑~还有点儿幸灾乐祸。儿子是聪明儿子~他脑袋里想什么~我当然知道。儿子喜欢《星球大战》里的机器人。那个机器人脑袋半圆~银色和蓝色相间~叫‚R2D2?。‚南2光2?~翻译得好~既创新~又科幻。可惜‚石壕吏?是朱家集出来的~不懂在我离家出走后~过去的家庭结构就解体了。儿子既不是罗坎人~也不是朱家集人~人家是‚新世界人?~前关心恐龙~后关心宇宙~科学得很。他爸那套‚学而优则仕?~换成‚新世界人?的语言~不过是‚找工作?。他爸折腾了半天要当‚人上人?~在‚新世界人?的时代是‚职业歧视?。 看完小说后,对小说作者有个网络追踪。得知其子在她离异后随其生活,并获得令人羡慕的教育效果(如2001年,美国著名的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天才儿童中心”第一次在全美中学生中选择天才儿童,其子被选入,全美仅35个;在其子相当于国内高二时被被斯坦福大学提前录取)。所幸如此啊!保持童心的母亲是智慧的母亲,童心之下必有机灵的幽默诞生。我的思想并不全盘西化,但仅就教育而言,美国加拿大等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铜臭的教育能培养出几个天才~~ 再举一例,小说中有这么一段: 快到期末的时候~布朗教授拿了一篇罗洋,注:小说中一位很有钱的留学生,写的论文来了~神情紧张地说:‚你看看要不要报警,? 那篇论文的题目叫‚灵魂的食物?~这是布朗教授给的题目。按他的期望~学生应该讨论精神生活的形而上追求~因为人有理性~不是动物~幸福感不光是身体感受~更是精神感受~光有物质食物还不能给人真正的幸福感。 罗洋英文很不好~书大概也没读~因为题目里有‚食物?二字~文章开头就列了几个中国菜~每一道菜名都惊世骇俗~一道叫‚陈先生的皮烧鸡儿子?~一道叫‚操他娘的生姜爆烤龙虾?~还有一道叫‚丈夫和妻子的肺切成片?。我脑袋使劲一转~能把那第一道和第三道还原了:‚陈皮烧子鸡?和‚夫妻肺片?。那个‚操他娘的生姜?是什么~猜不出来。 文章再往下看~大概懂了罗洋的意思:他在谈如何识别人。他请几个中国学生吃了这么一些好菜~学生们吃的时候互称‚大哥?、‚小妹?~关系亲密~但他还不能相信他们。如果他需要做铤而走险的事~得靠忠心耿耿的铁哥们儿。他花钱结识了两个福州偷渡来的黑工~这些人抱团讲情义。他帮助这两个哥们儿各还了蛇头一千美元的偷渡费~这两个哥们儿就跟他铁成一家人~为他杀人都肯。有钱就可以买来灵魂的食物——义气。 这文章狗屁不通~看起来却是满篇杀气腾腾。文章结尾处~布朗教授用红笔给了个大大的‚F?。我对布朗教授说:‚报警就不必了~主要问题是英语不好~没懂你题目的意思。?第二天~布朗教授就把他办公室的三个窗户都用黑窗帘给挡上了。他说:‚我给了那个危险分子‘F’~谁知道哪天就会有一颗子弹飞进来~把我和我老婆的肺炸成碎片。? 我再次碰见罗洋的时候~见他依然大大咧咧~并不为一个‚F?烦恼。据他说~他数学尚好~得到了‚C?。我问他‚操他娘的生姜?是什么东西~他说:‚干姜嘛。?这样的英语也能来留学~实在让我怀疑他是找人代考的托福。 上段大有笑料的文字是幽默而不是笑话。因为你显然可以看到它不是在取悦你的心情,而是在表达一种看法。罗洋的作文是怪异拙劣的,罗洋也只是一个还没懂事的暴发户家的孩子,作者借此并不是揭开罗洋一人的异化,字里行间凸显了当下人文环境被污染的社会生态。“灵魂的食物”这论文题目多好啊~如果放到中国的大学课堂来布置,糟了,“摘要”、“关键词”、“格式”、“引文”、“注释”,一个“形而上”的思考立马倒身,成为一滩无所价值的泛黄的“汗水”。 最近我给学生布置的期末考查卷,寻问我处的无一例外全部是关于形式的。中西对比研究不是要崇洋媚外的研究结果,但却要取长补短的功效。 笑话是用来消遣的,幽默是用来思考的。我要好好思考一下幽默与笑话的区别。我们上课的人要好好想一想。除开这部作品,我看到的《新华文摘》里的小说多有幽默内容,笑而精辟。 感触四:好归好~不可忘形崇拜。小说用多个标题来提示小说内容的意旨所在,好帮助阅读者抓住要领,而不至于以纯粹消遣的方式淹没小说的更高社会价值。这很好~至少我从一些小说的社会责任感中调整了自己对“小说”的功能主要供认们消遣的片面认识。“走到哪儿都走不出罗坎村”暗示“传统负面文化”的巨大定力。小说至此进入揭露病垢的高潮期。但从小说创作的“出奇不意”与“令人回味”的效果来进行评估,小说逐渐就走向了“一般”,感觉不出多么特别智慧的精致构思。当然就算是不太个性的表达也可谓是彻底的现实批判,是难能可贵的,是社会责任的履行。到了小说的结尾:“结尾:罗坎情结的启示”,我就觉得是小说创作的一个败笔了。看起来这位作家肯定写过论文,呵,因为结尾的处理还是暴露了“中国文风特色”,即主题总要揭示一下才好。其实前面已经将结果表达,又何需再将美丽的沙巾从脖子上取下挂到外面高高的枝头上飘扬呢,,留人思考与反省将更加充满“修正”意义。 小说最让我觉得有点意外的是,本来嘻笑怒骂爱憎分明机灵不俗的女主人翁,不知为何突然将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泥土混合起来:‚在这个时候~我也看懂了一些真理:我们这些男人走不出罗坎的原因~是他们断不掉土地和他们结成的无数缘分。这些缘分给他们温馨~给他们烦恼~给他们亲戚~给他们负担~给他们后门~给他们不平~给他们地位~给他们羞辱~给他们不排队的权利~也给他们当贪官的可能。好好坏坏~这个婚姻也有三千年~不是那么好离的~因为~这个长长的婚姻 生下了太多的孩子~包括~猪大肠~黄梅戏~好新癖……还有‚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想,固然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在于革除文化与传统病垢,打破习俗与制度的僵化,但是否意味这当下所有问题唯因于此呢,是否意味着就可以原谅每一个犯事之人呢,是否意味着每一朵罂粟花都有她的一朵美丽呢,我持保留意见。 [附《罗坎村》小说作者简介] 袁劲梅,女,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哲学教授,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现任委员。近年来,在海内外各处发表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及哲学论文。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汉新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罗坎村》:跨文化叙述中的彷徨意绪 2009年02月28日10:09 常州日报 这个中篇小说实际承载着庞大的表达容量,它的叙述起点是美国某个镇法院的审判活动:被告是华裔老邵,原告是他16岁的儿子,起诉罪名则是——“虐待子女”。“我”是华裔哲学教授,碰巧被法院“传唤”去当陪审员。老邵虐待罪证确凿,12人陪审团里,“同 他的唯有“我”一个:“我”跟他来自同一文化背景,自然知晓在中华大地老邵“管情” 教”儿子的方式司空见惯、天经地义——就是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 “我”在美国的法庭上举列“我”中国故乡罗坎村为例,解释中国社会人伦结构的特质,为老邵减轻罪责。对罗坎村的叙述事实上以美国法庭审判为开篇楔子,这样的叙述起点设置隐含着小说意味深长的叙述构架,即:在美国法制社会的背景中审视中国人伦结构,以异域文化的“他者”眼光,观照本土文化的“自我”特质——我将这样的叙述处理称为:跨文化叙述结构。 “罗坎村其实就是一个家,罗家。„„祠堂是罗坎的中心,石板街道像从心脏伸出去的筋络,把罗家后代的房屋一个个联系起来。白墙依照里面人的地位定高低,灰黑色的细瓦像密密的牙齿,在高高低低的屋顶上排开,家家户户咬在一起。人人都是亲戚,唇齿相依,一荣俱荣。”罗坎村有七座牌坊,“在一个不靠民法宪法活的大家庭里,我们立几个牌坊,像立地界一样,祖宗们就地画个圈,谁要跑出去,‘伦理纲常’就兀凸支起来了,叫你老实坐下~” ——你自然明了,这是老中国宗法社会的一幅简洁缩影,它依据家族关系建构而成,其间的长幼、亲疏、男女„„各就其位,凝固成一座等级森严的坚硬建筑物,是一种“超稳定性”构造,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系统——小说中虚构地理上的罗坎村,其实活在我们的心间。 因此,“罗坎村”具有顽强的再生性与繁殖力。罗坎子弟罗洋果真漂洋过海来到美国,这位年轻一代随带着彰著的“罗坎气质”:要面子,摆排场,拉关系,结团伙„„他把“罗坎场子”开到美利坚,一如在异域区界就手摆开一桌麻将台,熟练地操弄起中国“国粹”。在别种文化背景里,他心思的乖张、行事的荒唐,均表现着“罗坎村”观念系统的内在病根。在空间转变与文化差异的背景衬照之下,“罗坎村”的荒诞性犹如受强光灼映,毕露无遗——我相信,这恰是作者的表达主旨所在。 我在《罗坎村》的叙述实践中,体味到某种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的主题蕴涵;在我看来,它的跨文化叙述结构里包含“国民性批判”的内核与意义。也由此,这个二十一世纪的中篇与远处的“五四”文学具有某种跨世纪的呼应关联。不过,若说《罗坎村》的叙述在中、西文化之间作出了“非此即彼”的选择,则显然低看了作者的文化识力,也低估了“五四”后数十年中华民族文化认知的深度掘进,在小说叙述展开中,作为“他者”的西方文化也存有自身的难题与困惑。或许,这个世界上没有哪种既有的文化类型,是我们称心如意的“理想国”。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最高美德,就好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最高美德”,“正义是灵魂的需要和要求”——作者摘用罗尔斯名著《正义论》中格言作小说引言,而社会正义与公平也正是其文化企望所在。在宗法制文化传统里,普泛的正义与公平无从落实;而在崇尚法制的“彼岸”,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形式不一的“压迫”——比如老邵曾被香甜爱情“挟持”,接受宗教“洗脑”。 因此,我在《罗坎村》作者袁劲梅——一位华裔哲学教授的小说叙述中,体味到某种幽深的惘然,那是在两种文化间飘荡无着的悠长感伤。小说最后“我”短暂回到罗坎又复返大洋彼岸,这样的叙述似曾相识,你会联想起鲁迅《故乡》的叙事结构,是“五四”小说“离开-返回-再离开”的情境模式。在《罗坎村》跨文化叙述中,我品咂到一种绵延近百年的、由来已久的意绪:彷徨。 相关链接:《罗坎村》,刊于《人民文学》2008年第12期,作者袁劲梅(女),旅美学者、作家,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教授,兼任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理事,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月过女墙》等。 声音盒 李国平: 文学丢失了良知和勇气 这些年来,文学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良知、勇气,在许多社会公共事物上,在许多精神探索上,中国作家采取的是集体缺席、集体回避的方式。 梁海: “官场小说”的问题 “官场小说”在当代究竟有多大的叙事可能性,如何拓展它的艺术表现空间,避免想像力的狭窄和美学意蕴的确失,已成为当下官场小说作家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陈平原: 文学教育的窒息 在我看来,中国的“文学教育”,主要问题出在以“文学史”的教学体系(背后确有国家意识形态及思想道德教育的意味),窒息了学生的阅读快感、审美趣味与思维能力。 李建军: 人情社会是“任人唯亲”的 文学评奖之所以困难,追本溯源,还在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情态和文化心理。中国一直是个人情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情感判断常常会压倒理性判断,个人情感往往会超过社会情感。人情社会是“任人唯亲”的,是根据“关系”的疏密远近来说事的。 李云雷: 作家的沦丧 当作家仅仅满足于成为一种“成功人士”,成为一种“中产阶级”,那么他们的文学也就只能成为这个阶层的审美或标签,从而丧失了对现实的观察、思考及艺术化的能力。 罗坎式现代化及其后果 罗坎式现代化及其后果 ——评《罗坎村》 刘复生 中篇小说《罗坎村》仍然带有批判中国文化的新启蒙主义色彩,尤其它对带有“农业文明”特征的儒家文化的批判态度是清晰的。罗坎村的社会结构,正是具体而微的中国。尽管如此,小说讲述的大故事已不再是以罗坎村为象征的中国如何阻碍了现代化,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危机。这一观察角度使小说打开了一个新鲜的视野(尽管小说很遗憾的仍把这种现代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说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旧有的罗坎式社会结构也不见得坏(虽然它可能有些“先天性”的缺陷),同样,美国式社会制度安排也无所谓绝对的好。一种社会秩序,只要能实现其建立公平秩序的功能,都有合理性和存在意义,不管是罗坎村的牌坊,祠堂里的断案,还是美国现代的陪审团制度,只要能维持社会共同体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公平与正义,就大体合理。当然,在作者看来,这种合理性显然是和特定的地缘文化背景与社会历史阶段相匹配的,如罗坎村那样的社会结构只能和封闭的小农文明相适应。 说到底,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既要有一定的现实,更要有特定的文化的支撑。在这个意义上,没有那种文化能提供一种绝对的标准和尺度,这就是为什么陪审团提供的裁决在美国人看来是公平与正义的,可以接受的;而在中国人看来,罗坎式的裁决则是合情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当然,小说最尖锐有力的美学表达来自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批判,正是在这里,小说以它强有力的经验抵达了某种深刻的历史洞察。 小说对罗坎式的中国现代进行了批判,现代化(或对现代化的盲目追求)的冲击,导致了旧的罗坎式结构的解体,从而打破了旧的公平秩序。然而,在现代化的社会之中,新的公平、公正秩序又没有有效建立,有的只是对市场调节或自发秩序的信赖,认为这是与世界主流接了轨。这导致了极严重的社会的、人性的后果。 罗坎式结构的解体意味着这种规则适用的情境不存在了。小说写到,罗坎村最后被政府与公司联合开发成了商业消费景点(民俗公园),它作为死的标本存在着,但它所象征的一个生活世界却彻底消失了,就消失在观光客的注视中。这是有趣而又有深意的一笔。 在作者看来,由于中国人的“好新”,盲目地追求现代,结果,西方的那一套没学来(也不可能学来),原来的毛病却被放大了。结果就搞成了罗坎式现代化。最大的问题就是,相对的公平正义秩序失去了。 于是,现代化人士只有追求所谓法律的现代化与文化的现代化来应对这一危机,却没有从旧有生活世界中创造性地寻求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也没有这种耐心。小说中的“石壕吏”虽然是个被揶谕的对象,却也不能说是个坏人,他最多只是个被现代化了的罗坎人的代表而已,事实上,“石壕吏”是罗坎式现代化的典型人格代表,也是它的产物。他的一系列政绩,包括民俗村工程,表明他的确是当下中国一般意义上的能人,或者说有魅力的改革中坚人物。对于现实问题,他只知道用所谓现代的方式(“经济杠杆”)一刀切式地来解决。罗坎式的现代人唯利是图,盲目追新,而对新的价值与意义却又不甚了了,有的只是对于新的盲目信仰。“石壕吏”就表现出对于现代进化论观念的空洞信赖。 三次返乡之旅,一次比一次令人伤感,它不断提示着中国社会巨大的转折。在这个自异域归来的前罗坎人的眼中,呈现出一种中国现代化的新现实。她的看法与理解是有趣的。当然,也是可以争辩的。 在作者看来,罗坎式的现代化具有本质上的粗鄙气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灵魂率先腐化了,罗坎村原来朴实的村干部腐败了,新生一代罗洋们小小年纪已 人显露出逼人的腐朽气。但是,这种人性的堕落不要指望通过1980年代的所谓“的现代化”来解决,恰恰相反,这种人性的堕落可能正是“人的现代化”的某种后果。 小说以正义题记开篇,也以公平正义收束。 在作者看来,只有发展,没有公平,最后只能带来人性的、道德的沦丧。 小说最尖刻的一笔是对小罗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描写。这种认为中国发展了,中国有了钱,就自然有了大国地位,中国人自然就有了自尊的认识是可笑的。这令我们想起了韦伯的警示。
/
本文档为【罗坎村.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