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说课

2019-05-23 7页 doc 31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说课课题: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说课人: 武汉二中  黎毓科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说课
课题: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说课人: 武汉二中  黎毓科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2.教法分析 本课题在教法上主要采取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学习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建议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探究方案如下: 第一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有关蜡烛燃烧等现象进行回忆,并设疑 第二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步:交流讨论问题 第四步:填写学案、小结 三.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点的指导: ①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学案的设计。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实验。在实验设计上,从活动步骤、现象、分析结论三个方面列表。在每个具体的实验操作后面,要设计现象和相应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自主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③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价值观。 ④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图片,并解说图片 讨论这些化学成果都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入新课 (板书本节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提问)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场合、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手触摸的感觉,交流看法,填写表格(见学案表格1) 通过身边的化学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来引出主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除了上面的现象外,还有哪些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呢? 思考 发散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思考问题 提出探究课题(一) 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进一步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根据学案上提示的三个阶段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学案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引导探究) 第一阶段:实验前 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 (学生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 (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究出蜡烛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 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 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 (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火柴梗两端迅速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 (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第三阶段:实验后 (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 培养学生完整观察实验的习惯 布置思考题 讨论问题(一) 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热烧杯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 通过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 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杯外,效果不明显。 通过讨论明确每步操作的实验目的,探究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 讨论问题(二) 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 (预计学生答案) 因为外焰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放热多、温度高 讨论蜡烛蒸气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讨论问题(三) 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到有白烟生成。猜测一下,观察到的白烟可能是什么物质? 提出探究任务 怎么用实验来求证白烟是什么物质呢?请你设计实验 (预计学生答案) 白烟可能为3种物质: ①水蒸气 ②二氧化碳 ③石蜡蒸气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完整细致观察实验的习惯,并透过现象来认识化学实验本质 (播放多媒体动画)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观看动画 推导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 形象、生动再现实验现象,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总结归纳)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 学生讨论,小结: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小结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 布置作业 记录、练习 课堂及时反馈       3.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二. 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石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 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观察石蜡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 第三阶段:实验后 三.化学实验观察的方法: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现象   4.问题及反思 教学中要注意: (1) 教师“讲”占用时间要适中。占用时间多,学生的交流讨论就不可能充分,表达不出自己的探究结果,不能激励起学生的探究激情 (2) 教师的“帮助”要适度。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随意活动
/
本文档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说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