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2018-09-03 17页 doc 33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先污染后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近现代环境发展史不仅表明了“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存在,而且表明了“先污染后治理”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和经济代价。令人遗憾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正在不断重演。尽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对某些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曲线关系给予了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但环境库兹...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先污染后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近现代环境发展史不仅表明了“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存在,而且表明了“先污染后治理”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和经济代价。令人遗憾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正在不断重演。尽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对某些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曲线关系给予了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如何预防并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等方面依然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鉴于此,本文在确认美国一些污染物排放量“倒U型”曲线存在的基础上,立足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并综合运用总结与归纳分析方法、实证与分析方法、关联性分析方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物质运动、经济发展、社会运行”三大层面系统剖析了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形成机制。基于物质运动层面的相关分析,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通过对二氧化硫产生量的计算,表明了美国二氧化硫产生量受到能源消费量、能源含硫量、能源可燃硫脱除量的共同影响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通过比较美国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值)与其排放量(统计值)的演化趋势,表明在1973年之前,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值)与二氧化硫排放量(统计值)之间不仅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而且具有高度相关性,从而证明了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具有可靠性与适用性;通过对美国二氧化硫产生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表明了二氧化硫产生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随着削减/控制措施的逐步应用均呈现出“先同步一致,后分道扬镳”的演化过程;通过比较二氧化硫原生量(虚拟值)、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统计值)的演变过程,不仅揭示出源头削减技术(如脱硫)的应用有利于二氧化硫产生量逐渐“偏离”二氧化硫原生量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演化特征、末端削减技术(如烟气脱硫)的应用有助于促使二氧化硫排放量进一步“偏离”二氧化硫产生量而呈现出更为迅速的下降趋势;而且揭示出源头削减 (如脱硫)对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趋势的形成贡献更大。基于经济发展层面的相关分析,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通过对美国经济增长过程(包括: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与二氧化硫原生量、二氧化硫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趋势分析,不仅表明了二氧化硫原生量随着经济发展而增长放缓、二氧化硫产生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随着经济发展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演化特征,而且揭示出经济增长从“以资本要素增长为主导”转换到“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导”的发展过程正是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过程中体现经济方式转变的决定性经济因素;通过分析美国产业结构与二氧化硫原生量、二氧化硫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关系,揭示出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是影响“先污染后治理”过程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美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强度(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硫原生量、单位GDP二氧化硫产生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趋势分析,揭示出美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强度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基于社会运行层面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通过审视美国社会运行中典型社会参数的发展过程,揭示出典型社会参数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关联性分析,不仅表明了各项典型社会参数之间具有高度关联性,而且表明了典型社会参数发展过程与污染物强度演化过程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通过引入“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系数”概念,建立了用以表达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的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系数通用模型,从一个新的角度实现了对国家/地区民众污染控制支付意愿的发展相对程度及其量化水平的模拟表达;通过比较美日两国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的进化特征,不仅揭示出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具有“进化同步性和高度相关性”,而且揭示出美日两国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快速成长阶段不同、快速成长阶段可以提前或延后”的国别差异性。最后,根据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机制分析给出了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与建议,为我国避免或尽早跳出“先污染后治理”陷阱提出了若干对策,寄希望于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所裨益。 中文摘要4-6ABSTRACT6-15第一章 绪论15-32 1.1 选题背景15-16 1.2 文献回顾16-27 1. 2.1 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16-18 1. 2.2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研究18-20 1. 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研究20-26 1. 2. 3.1 实证研究方面21-23 1. 2. 3.2 计量分析方面23 1. 2. 3.3 理论解释方面23-25 1. 2. 3.4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研究小结25-26 1. 2.4 研究评述26-27 1.3 研究问题、研究及研究意义27-29 1. 3.1 研究问题27 1. 3.2 研究内容27-28 1. 3.3 研究意义28-29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主要数据来源29-30 1. 4.1 研究方法29 1. 4.2 技术路线29-30 1. 4.3 主要数据来源30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30-32第二章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存在性检验32-41 2.1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过程描述32-35 2. 1.1 以大气污染物为例的几点说明32 2. 1.2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演化过程32-33 2. 1.3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年变化率的演化过程33-35 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35-39 2. 2.1 不同坐标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5-38 2. 2. 1.1 以GDP 为横坐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5-36 2. 2. 1.2 以人均GDP 为横坐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6-38 2. 2.2 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比较38-39 2. 2. 2.1 不同横坐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比38 2. 2. 2.2 不同纵坐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比38-39 2. 2.3 美国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现实意义39 2.3 本章小结39-41第三章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物质分析 41-94 3.1 污染物排放量演化阶段与“先污染后治理”过程41-42 3.2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产生量的计算42-62 3. 2.1 二氧化硫产生量的计算依据42-45 3. 2. 1.1 二氧化硫的产生途径42-43 3. 2. 1.2 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的理论基础43-45 3. 2.2 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的基础数据45-59 3. 2. 2.1 化石能源平均含硫量45-51 3. 2. 2. 1.1 原煤平均含硫量45-47 3. 2. 2. 1.2 原油平均含硫量47-50 3. 2. 2. 1.3 天然气平均含硫量50-51 3. 2. 2.2 化石能源消费量51-53 3. 2. 2.3 化石能源中可燃硫的脱除量53-59 3. 2. 2. 3.1 原煤中可燃硫的脱除量53-58 3. 2. 2. 3.2 原油中可燃硫的脱除量58-59 3. 2. 2. 3.3 天然气中可燃硫的脱除量59 3. 2.3 二氧化硫产生量的计算结果59-60 3. 2.4 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结果的分析与比较60-62 3.3 污染物产生量的影响因素分析62-71 3. 3.1 化石能源消费量的影响62-67 3. 3. 1.1 能源(化石能源)消费量62-64 3. 3. 1.2 能源(化石能源)消费结构64-66 3. 3. 1. 2.1 能源消费比例64-65 3. 3. 1. 2.2 化石能源消费比例65-66 3. 3. 1.3 化石能源利用方式66-67 3. 3.2 化石能源平均含硫量的影响67-69 3. 3. 2.1 原煤平均含硫量67-68 3. 3. 2.2 原油平均含硫量68-69 3. 3.3 化石能源中可燃硫脱除量的影响69-71 3. 3. 3.1 原煤中可燃硫脱除量69-70 3. 3. 3.2 原油中可燃硫脱除量70-71 3.4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核算71-82 3. 4.1 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估算71-74 3. 4. 1.1 二氧化硫排放量估算的理论依据71-72 3. 4. 1.2 二氧化硫脱除系数的表达72-74 3. 4. 1. 2.1 二氧化硫脱除技术的脱除效率72-74 3. 4. 1. 2.2 二氧化硫脱除技术的覆盖率74 3. 4.2 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估算结果74-80 3. 4. 2.1 煤炭消费过程二氧化硫排放量74-78 3. 4. 2.2 天然气消费过程二氧化硫排放量78-79 3. 4. 2.3 石油消费过程二氧化硫排放量79-80 3. 4.3 排放量(计算值、统计值)的比较与分析80-82 3.5 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析82-85 3. 5.1 二氧化硫产生量的影响82-84 3. 5.2 二氧化硫脱除效果的影响84-85 3.6 污染物产生量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85-89 3. 6.1 定性关系85-87 3. 6.2 定量关系87-89 3.7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的物质基础89-91 3.8 本章小结91-94第四章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经济分析94- 1.1 “富裕”的衡量94-97 4. 1.1 经济发展指标的数据表达94-96 4. 1. 1.1 恩格尔系数核算94-95 4. 1. 1.2 人均GDP 计算95-96 4. 1.2 经济发展指标间的关联性96-97 4.2 经济发展阶段与“先污染后治理”过程97-100 4. 2.1 经济发展阶段划分97-98 4. 2.2 经济发展阶段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98-100 4.3 经济增长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100-103 4. 3.1 GDP 增长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100-101 4. 3.2 人均GDP 增长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101-103 4.4 经济增长源泉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103-108 4. 4.1 经济增长核算103-105 4. 4. 1.1 理论基础103-104 4. 4. 1.2 经济增长核算104-105 4. 4.2 经济增长源泉的发展趋势105-106 4. 4.3 经济增长源泉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106-108 4.5 产业结构变化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108-113 4. 5.1 产业结构划分的依据108 4. 5.2 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108-111 4. 5. 2.1 产业结构核算108-109 4. 5. 2.2 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109-111 4. 5.3 产业结构变化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111-113 4.6 单位GDP 指标的演变与“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过程113-121 4. 6.1 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变化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113-115 4. 6. 1.1 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的发展趋势113-114 4. 6. 1.2 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变化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114-115 4. 6.2 单位GDP 污染物强度指标演变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115-119 4. 6. 2.1 单位GDP 污染物强度指标的发展趋势115-118 4. 6. 2.2 单位GDP 污染物强度演变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118-119 4. 6.3 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与单位GDP 污染物强度指标的关联性119-121 4.7 本章小结121-123第五章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社会分析123-158 5.1 典型社会参数的发展历程123-135 5. 1.1 公众的环境保护行为123-127 5. 1. 1.1 环境保护运动123-124 5. 1. 1.2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环境NGOs)124-126 5. 1. 1.3 环境保护意识126-127 5. 1. 1.4 公众环境保护消费127 5. 1.2 政府的环境保护举措127-134 5. 1. 2.1 环境类法律法规128-129 5. 1. 2.2 环境保护政策129-131 5. 1. 2.3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131-132 5. 1. 2.4 政府环境保护公共支出132-134 5. 1.3 企业环境保护支出134-135 5.2 典型社会参数的关联性135-137 5. 2.1 基于环境保护相关支出的关联性135 5. 2.2 基于发展进程的关联性135-137 5.3 典型社会参数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的关系137-141 5. 3.1 环境非政府组织方面137 5. 3.2 环境法案方面137-139 5. 3.3 EPA 年度财政预算方面139-140 5. 3.4 污染削减/控制费用支出方面140-141 5.4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的演变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141-152 5. 4.1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之基本规律141-142 5. 4.2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的模拟表达142 5. 4.3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142-144 5. 4.4 美日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与检验144-150 5. 4. 4.1 美国144-147 5. 4. 4.2 日本147-150 5. 4.5 美日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的比较150-152 5. 4. 5.1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的成长与经济发展具有“进化同步性”150-152 5. 4. 5.2 支付意愿发展的国家差异性152 5.5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的社会机制152-154 5.6 本章小结154-158第六章 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与建议158-163 6.1 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158-160 6.2 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160-163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63-171 7.1 主要结论163-169 7.2 主要创新点169-170 7.3 不足之处170 7.4 展望170-171 参考文献 171-179附录179-201附录A 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179-181附录B 美国经济增长源泉核算所需基础数据181-182附录C 美国各经济活动部门的(GDP)产值182-185附录D 美国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185-189附录E 美国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环境保护方面)189-190附录F 美国污染削减和控制费用支出190-193附录G 美国环境非政府组织概况193-195附录H 美国环境保护法案概况195-199附录I 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199-201在学期间发表的及科研成果201-202致谢202
/
本文档为【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