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镜像之美——川端康成《雪国》

镜像之美——川端康成《雪国》

2019-06-16 3页 doc 14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镜像之美——川端康成《雪国》《雪国》中镜像之美与禅意 徐格逸 摘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有两个著名的镜像描写。小说最初发表时,前两章的题目分别是“夕暮之镜”(《文艺春秋》昭和10年1月和“白尘之境”(《改造》昭和10年1月),这成为给无数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两面镜子。禅门许多以“镜”喻法的公案偈语与此不无关联。 关键词:镜像禅 正文: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有两个著名的镜像描写。两面镜子的影像都具有惊异的美感,然而都是虚幻的。第一面镜子实际上是黄昏时分反光的列车车窗:车窗因暖气和主人公岛村的手指成就的夕暮之境,在他第二...
镜像之美——川端康成《雪国》
《雪国》中镜像之美与禅意 徐格逸 摘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作《雪国》中有两个著名的镜像描写。小说最初发表时,前两章的目分别是“夕暮之镜”(《文艺春秋》昭和10年1月和“白尘之境”(《改造》昭和10年1月),这成为给无数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两面镜子。禅门许多以“镜”喻法的公案偈语与此不无关联。 关键词:镜像禅 正文: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有两个著名的镜像描写。两面镜子的影像都具有惊异的美感,然而都是虚幻的。第一面镜子实际上是黄昏时分反光的列车车窗:车窗因暖气和主人公岛村的手指成就的夕暮之境,在他第二次奔赴雪国的途中: 黄昏的景象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雾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凡人世界。特别是在山野的灯火映照在姑娘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为之颤动。 镜中映现的陌生姑娘是叶子,她那朴素纯洁的美,使岛村回忆起第一次到雪国与驹子相遇的情景。时空在人物的联想和回忆中流转往复,在一个雪后晴朗的早晨出现了第二面镜子,这是岛村房间里真实的镜子: 镜子里白花花地闪烁着的原来是雪。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 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 这一次镜中的影像是驹子。等到岛村第三次去雪国时,驹子再次出现在这台梳妆台的镜中。安置这两面镜子的场景是列车和岛村的房间。开始,叶子和驹子的影像分别反映在车窗和梳妆镜上,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个女子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两面镜子也开始交错出现。虚镜中的叶子与实镜中的驹子不断浮现在岛村的脑海中或眼前,虚虚实实,如梦似幻。当岛村在雪夜后地清晨看到梳妆镜里的驹子,自然的想起暮霭中浮现在车窗玻璃上面叶子的脸。而当他在驹子家再次遇见叶子时,叶子的眼神久久地闪耀在岛村的眼睛里,他又忆起昨晚叶子那张映在窗玻璃上的脸,“山野的灯火在她的脸上闪过,灯火同她的眼睛重叠,微微闪光,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也被牵动了。”想到这里,岛村眼前又不禁浮现出梳妆 镜中驹子那被茫茫白雪衬托着的绯红面颊。从驹子到叶子,从叶子到驹子,两面镜子重重叠叠。最后,驹子为岛村送别时,车窗玻璃同梳妆镜重合在了一起。镜像的重合当然只是岛村心里的感觉,象征着岛村心中梦幻与现实的交汇。 小说借助一连串的镜像实现了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当岛村被某种自然景色所感染时就会联想起镜中之像。甚至在岛村的感觉中,镜子本身也化成了自然:“对经常容易迷离恍惚的他来说,不能相信那面映着黄昏景致和清晨雪景的镜子是人工制造的。那是属于自然的东西,而且属于遥远的世界。”实际上,驹子和叶子恰如她们在镜中所呈现在镜中的影像一般,有而非真,尽皆虚幻,无论她们看起来多么真实也与岛村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旦距离拉近,幻境亦即破灭。小说结尾的“雪中火事”便是幻境在血与火的交融与冲突之中的破灭。 镜子折射出的是超现实的世界、幻想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借助镜子,川端康成舍去了外在的实像,只直接抽出其本质之精髓。因此,他描绘的不是目力所见之美,而是心灵所感之美,是一种纯粹而抽象的美。 禅门许多以“镜”喻法的公案偈语与此不无关联。最著名的当数六祖的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外还有“磨砖成镜”的故事以及“明镜照物”、“如镜铸像”等比喻。对禅宗影响甚巨,成为禅宗机锋之灵性源头的大乘经典《维摩经》,在解释“小能容大”时说:“如一寸之镜,悬在于壁,而照见天下。天下之物,究现镜内,而物不减,镜亦不增也。”另在论述菩萨应该怎样观察众生的问题时,维摩诘文殊师利说:“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禅宗认为一切心外之物都是相,要成佛则需舍离诸相,净心自悟。因此,一旦“识心见性”便可顿悟成佛。这种对人的主体关注,在文学上体现在“镜花水月”上。能体会出镜花水月之美即已经舍去事物外相直透内在本心。川端康成文字里实像与镜像的关系恰如禅宗中外相与本心的关系,他对于镜像之美的倾心,反映出他已然接受了禅宗的精神。但佛典对川端来说并不意味着宗教的典籍,而是文学的幻想。他在《文学自叙传》中这样总结禅宗对他的意义:我认为东方的古典,特别是佛教文学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我不把佛典作为宗教的训诫来读,而是作为文学的幻想来尊崇。 由此看来禅宗对川端文字的抒情性,幻想性,和神秘性都产生了不能替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以东方文化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 (2)(唐)宗宝编《六组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卷48。 (3)《古尊宿语录》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影印本。
/
本文档为【镜像之美——川端康成《雪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